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廢墟的召喚教案ppt

廢墟的召喚教案ppt

發布時間:2020-12-20 16:04:12

① 鑒賞宗璞《廢墟的召喚》一文的景物描寫

Ⅰ.課外古詩背誦
【原文】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賞析】 山野中的雲煙,繚繞著隱現的小橋,我佇立在石磯上,詢問劃來的漁船。桃花隨著流水,不分晝夜地漂走,漂流的哪邊,是仙境桃花洞?本文的作者張旭,以草書著名,這首七言絕句,以《桃花源記》為素材,抒發自己的感慨。末句提問,引起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清遠含蓄、耐人尋味。
Ⅱ.課前准備
一、生字識記
廓(kuò):1.廣闊。如:廓落。 2.擴展,擴大。如:廓張。 3.物體的外緣。如:耳廓。本文取此義。
藻(zǎo):1.藻類植物。如:水藻。本文取此義。 2.華麗的文辭。如:辭藻。
瀛(yíng):大海。如:瀛海。
胄(zhòu):1.古代稱帝王或貴族的子孫。如:貴胄。2.古代打仗時戴的保護頭部的帽子。如:甲胄。本文取此義。
觀:1.(guān)①觀看。如:坐井觀天。②景象或樣子。如:奇觀。③對事物的認識或看法。如:悲觀。2.(guàn)道教的廟宇。本文取此義。
囁嚅(niè rú):形容想說話又吞吞吐吐不敢說出來的樣子。
迤邐(yǐ lǐ):曲折連綿。
窸窣(xī sū):形容細小的摩擦聲音。
綺(qǐ):1.有花紋或圖案的絲織品。如:綺羅。2.美麗,美妙。如:綺麗。本文取此義。
蘸(zhàn):在液體、粉末或糊狀的東西里沾一下就拿出來。
二、詞語識記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麼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奇恥大辱:極大的恥辱。
醒悟:在認識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錯誤而正確。
慷慨激昂:形容情緒、語調激動昂揚並充滿正氣。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因而說話有氣勢。
瞬息萬變:形容極短的時間內變化快而多。
憑吊:對著遺跡懷念舊事。
三、預習效果反饋
1.作者為什麼會產生「好像歷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感覺?
2.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是什麼?
3.本文標題「廢墟的召喚」使用了何種修辭手法?你能從文中再找出一處嗎?
4.你認為「廢墟」召喚的是什麼?
Ⅲ.課堂跟講
一、背記知識隨堂筆記
1.遠瀛觀的斷石柱,在灰藍色的天空下,依然 地站著,顯得四周那樣 ,那樣 。
2.宗璞,現代 作家,原名 。主要作品有 、 、 和
。她的童話 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二、整體把握板書設計
(一)板書設計

(二)段落層次
1.第1~3段: 。
2.第4~10段:作者直抒胸臆,號召 。
3.第11~19段:通過「我」與年輕人的對話, 。
4.第20、21段: 。
(三)寫作特點
1.描寫、議論相結合,多種表達方式綜合使用。
2.語句凝重沉鬱,蘊意深遠。
3.寫作借鑒:描寫、議論相結合的方法。本文用凝重的筆調,描繪了圓明園廢墟。通過這樣的描繪,把作者渴望更新、渴望變革的激情自然而然流露出來,與後文對此的議論相得益彰。
三、重難點句子和段落詮釋
(-)重難點句子
1.石波不興,雕兵永駐,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悠閑地、若無其事地停泊著。
本句用擬人的手法表現了這不變化的廢墟,使人感到歷史似乎在這里停滯了,凝固了。其中蘊含著作者對更新、變革的渴望。
2.空中一陣鴉噪,抬頭只見寒鴉萬點,馱著夕陽,掠過枯樹林,轉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紅色的西天。
空中鴉噪與廢墟之靜對比,突出廢墟的空曠、寂寥。粉紅色的西天與暗影下的廢墟對比,既是寫實景,又把人們的視線由地面引向透著美麗夕陽的空中。作者的心情也變得明朗,表達了作者對變革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的萬千氣象的嚮往和憧憬。
(二)對課文第2自然段的詮釋
本段首先用了一個比喻「這一組建築遺跡宛如一列正在覆沒的船隻」,接著連用幾個「依然」,寫出了三十年來廢墟的停滯,毫無變化。在描寫中,表達了一種不滿於歷史的停滯、強烈希望變革的情緒。

② 學完廢墟的召喚有什麼啟發

說這篇文章之後我們認為燦爛的文明應該每個人盡自己的能力去做

③ 廢墟的召喚閱讀答案

1.「在莽蒼蒼的原野上,這一組建築遺跡宛如一列正在覆沒的船隻,而那叢生的荒草,便是海藻,雜陳的亂石,便是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在這句話中作者用了幾處比喻?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4分)
答:

2.「對著這一凝固的歷史,我只有悵然凝望」,為什麼說「歷史」是「凝固的」?(3分)
答:

3.「楚國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辭的光輝,不是永遠充塞於天地之間么?」請你解釋一下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3分)
答:

4.文章前面說「它該讓出地方,好建設新的一切,」後文卻說「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廢墟呢?最好是這瀛觀一帶,或只是這座斷橋,也可以的」,這樣行文前後是否矛盾?為什麼?(4分)
答:

5.作者聽到了「廢墟的召喚」,但是年輕人卻尚有疑惑,作者說「留下來吧!就因為是廢墟,需要每一個你呵。」「那怎樣,不就是內容么?」這表明了作者什麼樣的認識?(4分)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這段話一共有四個比喻:第一個本體是荒野,喻體是海洋;第二個本體是荒草,喻體是海藻;第三個本體是亂石,喻體是泡沫;第四個本體是建築遺跡,喻體是船隻。出題意圖:考查對形象化語句的理解。答題思路:這句話裡面有明顯的比喻詞,抓住比喻詞就可以知道什麼是本體和喻體了。答題誤區:有的同學可能會把荒野比喻成海洋的一點丟掉,主要是由於思路不夠細密導致的。
2.答案:因為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一直若無其事地、悠閑地停泊在那裡,如石刻一般,停滯了,凝固了,而它又永遠象徵著那段與它有關的歷史,所以作者說歷史在這里凝固了。出題意圖: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答題思路:回答這個題目與仔細閱讀上下文的內容有很大關系,前文的語句,後文對「我並沒有凝固」的描寫,都可以起到提示作用。
3.答案:作者在這里等於是肯定了個人在歷史上的相對價值和作用,意思是說,自己也要追求在歷史上的貢獻,希望能夠為之奉獻些什麼。出題意圖:理解文章中選用的材料的作用,理解含蓄語句的寓意。答題思路:文章說到了:「和人類比較起來,個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而我們呢?我們的經歷自不必提起。我卻願無愧於這小得多的概念。」然後舉出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例子,這就說明作者希望像他那樣為歷史做出自己的貢獻。
4.答案:不矛盾,前文說的是改造歷史,後文說的是不忘歷史,兩者相輔相成。出題意圖:考查同學們對文章思路的把握。答題思路:這個題目也要聯系前後文來回答,並且要明確作者有最後的認識是經歷了一定的掙扎和思考的,看清作者認識的變化,就會知道他的前後表述並不矛盾了。
5.答案:作者認為廢墟召喚的含義是召喚人們繼續奮斗,以改造歷史。年輕人卻認為自己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和環境,作者說「那怎樣,不就是內容么?」意思是說探索方法、改造環境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出題意圖:考查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和對含蓄語句的理解能力。答題思路:作者在文章中應該是有意識設計出了年輕人的,他們之間的一段對話更說明了人們在為探索未來的道路上尋找希望在做努力。這道題的難度可能在對「怎麼樣」的理解上,只要聯繫上下文內容就可以看透了。

④ 廢墟的召喚是一篇什麼文章

《廢墟的召喚》是一篇散文,散文是指以文字為創作、審美對象的文學藝術體裁,是一種作者回寫答自己經歷見聞中的真情實感、靈活的文學體裁。主要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注重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語言優美凝練,富於文采。

⑤ 初三課問《廢墟的召喚》中的「這不就是內容」怎樣理解 「內容」指的是什麼

這就是外國侵略者留下的罪證,這就是我們應當銘記的慘痛

⑥ 《廢墟的召喚》中的修辭:「荒野的海洋」。求例子!!!

「在莽蒼蒼的原野上,這一組建築遺跡宛如一列正在覆沒的船隻,而那叢生的荒草,便是海藻,雜陳的亂石,便是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這句話有多少個比喻?」

答:這句話有五個比喻。
1.「這一組建築遺跡宛如一列正在覆沒的船隻」,是明喻,主體是「建築遺跡」,喻詞是「宛如」,喻體是「船隻」。
2.「而那叢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是暗喻,因為喻詞是「是」,主體是「荒草」,喻體是「海藻」。
3.「雜陳的亂石,便是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是暗喻,喻詞是「是」,主體是「亂石」,喻體是「泡沫」。
4.「荒野的海洋」,是縮喻,等於說「像海洋一般的荒野」或「荒野像海洋一樣」。
5.整個句子是聯喻。船隻,海藻,海洋,泡沫,幾個喻體是和海有關聯。

給我舉個有說服力的例子:格式為「…的…」,而且要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答:我騎著思想的野馬賓士到遠很遠的地方,然後,才收住韁繩,緩步回到眼前燦爛的現實中來。(秦牧《土地》)——思想的野馬。

修辭解釋:

1.[明喻](直喻)
用「象」等喻詞聯結本體與喻體,以表明相似關系的比喻。即比較明顯地打比方。
這種比喻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本體,喻體和喻詞三者缺一不可,二是喻詞必須是「象」,「如」, 「似」,「猶」,「 若」,「如同」,「好比 」,「比方」,「彷彿」等明顯性喻詞。 例句:殘月象一片薄冰飄在沁涼的夜色里。

2 [暗喻](隱喻)
用「是」等喻詞聯結本體與喻體,以表明相同關系的比喻。
結構為:本體+暗示性喻詞+喻體
暗喻的喻詞為:是,做,成,為,等於,當作等,暗示性比較突出。暗喻與明喻的最大區別在於暗喻有時不使用喻詞,這也正符合其「暗」的特點。因此,暗喻分兩大類:使用喻詞的暗喻,不使用喻詞的暗喻。例句:汗水在他那絡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3. [縮喻](反客為主式比喻)
省略喻詞,使喻體和本體直接組成偏正片語的比喻,又叫本體修飾喻體的比喻。
以偏正片語形式把本體和喻體粘合在一起,使句子結構更為緊密,但比喻的意味仍較明顯。此類比喻有一共同特點,就是把被比喻物(本體)變成修飾語,把比喻物(喻體)放到中心地位,結構形式為:本體+的+喻體
有人把這種類型的比喻歸為無喻詞的明喻。我們認為不妥當。因為在「本體+明顯性喻詞+喻體」這一結構中,本體是被修飾的對象,且有明顯性喻詞,結構也很完整;而此種比喻乃是一偏正片語,喻體反客為主,本體反倒成了修飾語。很明顯,不能把它歸入明喻之列。
例句:希望的肥皂泡雖然迸裂了,載在敞口船里的米總得出,而且命中註定,只有賣給這一家萬盛米行。——「希望的肥皂」是縮喻。

4. [聯喻](貫喻)
後一句中的喻體包容於前一句中的喻體的比喻。換言之,在幾個比喻句中,後面的比喻句是在前面比喻句基礎上的延伸。
一般情況下,聯喻是由兩個明喻句子組成的,也有暗喻的情況。不管是明喻,還是暗喻,從所涉及的范圍看,前一個比喻句中的喻體與後一個比喻句中的喻體之間的關系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聯喻是由兩個以上比喻句組成的,前者是後者比喻的前提和基礎;後者又是前者的具體的延伸。前後喻體間的關聯為整體與部分的隸屬的關系。其結構形式大致為:比喻句加一個或若干個具體化的比喻句。
例句:燈火把這座山打扮得珠光寶氣,璀璨斑斕,水晶兒一般的美麗。若把山城比作一個妙齡的女子,那麼崇樓上五彩紛呈的霓虹燈,就是她頭上華麗的簪纓了;廣廈上溢光流彩的蓮瓣燈,就是她面部精美的鬢花了;環城公路上光波閃耀的奶子燈,就是她頸上明亮的項圈了;街心花園里光芒四射的太陽燈,就是她胸前雪白的銀飾了;而那撒落在城周的橘色的燈,可不就是她裙裾上燦黃的金邊了么。。。。。。
——是由七個暗喻句子組成的。後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內在意義上的聯貫,喻體間為隸屬關系。

註:「修辭解釋」部分摘自一本權威修辭書。

滿意請採納!有問題請追問!非常感謝!

⑦ 《廢墟的召喚》寫作背景

  1. 寫作背景:來

    圓明園於1860年遭英自法聯軍焚毀,文物被掠奪的數量粗略統計約有150萬件,上至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火燒圓明園的罪惡行徑,正如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所描繪和抨擊的那樣:「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大肆掠奪,另一個縱火焚燒。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格蘭。」

  2. 作者簡介:

    宗璞,原名馮鍾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筆名宗璞,筆名另有豐華、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縣,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當代作家,從事小說與散文創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說《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野葫蘆引》和散文《紫藤蘿瀑布》等。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誰》《鐵簫人語》。

⑧ 廢墟的召喚思考與練習答案

一、用擬人復的寫法寫了一個百廢制待興、渴望變革、期待尊重的「廢墟」。「廢墟」召喚的是一種積極改革、棄舊更新、尋求新的建設和發展的時代精神。
二、1、用擬人的寫法表現了這永不變化的廢墟,使人感到歷史似乎在這里停滯、凝固了。其中蘊含者作者對更新變革的渴望。
2、空中鴉噪與廢墟之靜對比,既是寫景,又把人們的視線由地面引向透著美麗夕陽的空中。表達了作者對變革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的萬千氣象的嚮往和憧憬。
3、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蘿花來呼喚每個人都要在民族振興之際做出自己的貢獻。
4、廢墟記載著歷史,呼喚一切愛國之士在不忘歷史的同時,更要響應時代的召喚,投身到偉大的變革中去。

⑨ 廢墟的召喚中心思想是什麼

中心主旨是:對這些殘存的事物的描寫,表現出只有深刻意識到中國歷經滄桑的歷史文化,才能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增強建設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廢墟位於被劫掠、焚毀的圓明園的殘存遺跡—長春園一帶.本文帶有凝重深沉之感,語言形象,尊重現實感受.

拓展資料:

作者在這里等於是肯定了個人在歷史上的相對價值和作用,意思是說,自己也要追求在歷史上的貢獻,希望能夠為之奉獻些什麼。

文章說到了:「和人類比較起來,個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而我們呢?我們的經歷自不必提起。我卻願無愧於這小得多的概念。」然後舉出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例子,這就說明作者希望像他那樣為歷史做出自己的貢獻。

閱讀全文

與廢墟的召喚教案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