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榮生閱讀教學教什麼閱讀教學的現狀
一、面臨的問題
一開始教師就粗略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但學生這時候連文章的背景知識都不了解.回答起來勢必會有難度,而教師此時急不可待地進入正文的學習.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語文教育時只顧傳授書本上的知識.卻對語文課文要表現的思想內容極為忽視.使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課堂氣氛不是很好。
1.教學形式過於被動。
很多老師總以為自己是課堂的"主角,他們更喜歡滔滔不絕,生怕不能利用一節課時間把內容全部講完,而忽略學生的感受,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由此產生厭學情緒同時,師生交流就會減少,影響師生關系,而且不便於教師很好地了解學生長此以往,學生只能生硬地接受知識,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
2.人文性與工具性不能很好地統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教育的兩大特點,傳統教育很難將兩者有效結合在一起通常老師只注重工具性學習,如造句訓練!詞語的積累等,而忽視人文性教育這樣下去,肯定會對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有影響只有將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很好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創新措施
1.打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要實現高效的閱讀課堂教學,就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自身情況,為學生營造一個適應閱讀的環境。傳統的教學模式,只關注一味的傳輸式教學,沒有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與思維發展。而且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通過讓學生自己嘗試性的去閱讀,感知材料中的內涵與意義,積極鼓勵學生提出想法。而自學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很多問題,這時不急於解釋問題,可以順延學生自己尋找答案。此外,還可以通過適當的課外活動,或者動手製作等形式的活動,打造一個真實有趣的教學環境。同時,通過這種自學、探討、思考、實踐的過程,不僅充分的展示了自己,更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與思考能力,更是達到了創新思維的目的。比如,在閱讀教材資源中有這樣一篇文章,《植物媽媽有辦法》,在進行相應的閱讀教學過程中,蒲公英會利用風等形式,將種子播撒到很遠的地方以傳宗接代。當學生提出質疑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思考一下,利用風到底怎樣傳宗接代這個問題?見過蒲公英的孩子都知道,蒲公英的種子非常輕,而且成熟後還會有一把「保護傘」,而傳播就是利用風將這把「很輕的傘」吹起來,最後帶到各個地方落地生根的。最後,有條件的還可以開展課外的野炊活動,帶領孩子們觀察書本上所說的知識與真實的生活狀態的不同與相同。
2.精讀品讀,理解感悟。
這個階段要求學生通過對重點詞、句、段的研磨品味,對課文的內容和思想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和體會。要達到這一要求,學生必須精讀課文。所謂精讀,就是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句、段落精細閱讀,這屬於理解、感悟性閱讀階段。這一教學階段要注意三點。一要引導學生找准課文的重點語句和重點段落。重點句段蘊含深刻含義,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應引導學生按照「段——句——字詞」的順序理解和體會。二要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會學生在反復閱讀和思考中學會發現問題。三要善於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而認識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及情感深度與課文的要求之間的差距或矛盾,從而提出「精讀課文」環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進行全班討論。
3.感情參與,引發共鳴。
有感情的朗讀是讀者對作品理解基礎上進行的個性化再創造,是讀者表達個性化閱讀感受,讀者與文本、作者進行情感交流,把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表達藝術。教師應有指導學生感情朗讀的技巧:一是感情朗讀需要建立在學生已經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有了較為深刻的、相對正確的理解、感悟的基礎上。二是感情朗讀應充分尊重、甚至欣賞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三是感情朗讀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實踐活動。教師不需要傳授過多的朗讀技巧,應以引導學生反復實踐,反復體驗為主。四是感情朗讀應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情境的創設主要通過教師范讀、語言的渲染以及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五是感情朗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多元評價中不斷提高。
4.巧妙運用空白方法,讓學生獲得滿足感,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般都喜歡受到外界的賞識和表揚,所以,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學會藉助一些方法,為學生預留一些空白,而不是把一切都講透講完。通預留的這些空白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揮空間,從而讓他們感受到自豪感和滿足感。比如,教一些常見字詞的讀音時,教師可以把這個教的任務交給旁邊的同學,這不僅把課堂交給了學生,也能讓學生在相互批評和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對知識的理解,也能夠縮小同學之間的心理距離,有利於營造和諧的班級學習氛圍。
當前,教師要注意到傳統語文閱讀教育方式的缺陷改變現狀,創新教育理念,是每個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做到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多多總結經驗,以此開創我國語文教育事業的新局面。
2. 閱讀教學課堂應教給孩子們什麼
——《理想的風箏》教學思考 興隆鎮中心校 謝建慧 盡管語文老師都認同語文課應該是「用課文來教語文」,但是不可否認,「教課文」卻是當下語文課堂中的一種常態。我認為課文只是我們教孩子們學語文的「例子」,我們應該以「例子」教會學生識字、寫字、積累語言,教會學生閱讀,即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愛閱讀、會閱讀、終身閱讀,啟發學生習作。但是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往往把大量的時間放在課文思想內容的解讀上,我認為這也是造成語文課堂效率不高的原因吧! 《理想是風箏》是選自S版教材六年級下冊的第六單元的一篇文章,課文通過回憶腿有殘疾的劉老師四件典型的描寫,來表現了劉老師樂觀向上,對生活有著美好理想追求的精神品質。課文開頭藉助對景物的描寫引起作者對劉老師的深深思念之情,與文章結尾相呼應,使文章結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增強了課文的感染力。這是一篇典型的回憶性寫人的文章,也是學生在小學高段在寫作中運用的一種寫法。結合單元目標,本課的學習目標確定為:一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二是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劉老師熱愛生活、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及他熱愛事業、執著追求理想的精神。理解「理想的風箏」的含義。三是學習通過典型事例體會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一、篇章結構 首先全文是採用倒敘的方式,寫每年春天一到,看見天空中的風箏就會想起劉老師,想起劉老師放飛在天空中的風箏,接著回憶了劉老師工作中的三件事和生活中的一件典型事例,最後抒發了對劉老師深深地思念之情。首尾呼應,使文章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教學中我認為要讓學生感悟這種寫作方法,以學促寫。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從文章的景物描寫入手,讓學生找出文中的一段景物描寫,讓學生讀,再讓學生思考為什麼文章不直接寫人,要寫這段景物描寫呢?讓學生懂得在寫人的文章中往往都會採用這種睹物思人、由景生情的寫法寫文章開頭。最後教授完本課後,再次回顧全文看作者是怎樣來寫劉老師的,把握作者篇章結構的安排,讓學生進行仿寫:在我們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活中,給你留下印象深刻的老師,他(她)有什麼特點呢?可以用哪些事例來寫他(她)呢?這樣讓學生能學以致用。 其次,文章中運用了過渡句,第七自然段用「然而,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劉老師每年春天放風箏的情景。」進行過渡,讓學生明白過渡段的作用,能承上啟下,會使文章更加緊密。 第三,體會邊敘事邊議論的寫法。在描寫典型事例的教學中,作者在邊敘事的過程中,邊寫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明白這種寫法叫邊敘事邊議論,能使文章更具感染力,更能體會人物的特點。 二、語言表達 第一、揣摩語言,感悟表達方法。 在寫劉老師的典型事例時,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的描寫。讓我們看見了一個對生活充滿了愛與追求的人物形象,教學中我著力引導學生獨立閱讀、簡要批註、生生交流,真正與文本對話,通過抓關鍵詞語、句子指導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揣摩表達方法。例如:在引導學生「笑談殘腿」這件事中,我讓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語言的描寫,感悟到劉老師的樂觀向上;在「傾聽發言」中抓住人物神態、語言的描寫感悟劉老師關愛每一個學生,在放追風箏中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感悟劉老師的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人物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表達。 第二、感悟作者的用詞准確。 在文章中,有許多處用詞很經典的地方,例如:第二自然段,「柳枝染上了嫩綠」中的「染」讓我們感覺春天來了萬物復甦的美。「每個學生的心裡都泛起一股酸澀的感情中的「泛」讓我們感受學生心裡的變化等等。 當然,文章中值得挖掘的地方很多,我們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面面俱到,我們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實際進行選擇。語文課不應該追求教過,而是應該追求教會。交給學生終生受用的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總之,好的教學是「潤物無聲」的。
3. 閱讀教學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 文學閱讀,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
從文本現象看, 2000年以來,高中語文閱讀教材中,文學文本已佔60%以上;文學「閱讀與鑒賞」 被確立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而原來僅是初步涉及作為陪襯;2003年頒布的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更是明確規定了必修課程的「閱讀與鑒賞」目標;在選修課程設計的五個系列中,則安排了「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以及「文化論著研讀」等三個與文學閱讀關系極為密切的選修模塊。
不僅如此,文本閱讀的內涵層次也有了大幅提升。例如,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在必修課程「閱讀與鑒賞」的教學目標就有這樣一些規定 :
1.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與認識。
6.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位語言,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著重號為筆者加)
7.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於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10.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於150萬字。
這些規定既關注隱性目標,又明示顯性目標,視閾極為廣闊。其顯性目標,要求通過文本讀解活動,建構個體與外界的多重關系或意義聯系,深入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涉及人類情感的深層領域,關注心靈世界;要求具備依據歷史發展和現代觀念審視、評價作品的能力。這說明當代語文文本閱讀已經具備較高的價值目標,文學閱讀必須強化和深化。
從文本重心變化的深層原因看,文學閱讀成為當前高中語文文本閱讀的重心,是語文教育適應外部形勢,對內尋求文本與教育目標最佳匹配的必然結果。
在全球化開放性的文本閱讀背景下,文本與主體間的意義交流呈現出多渠道、多層次、多元意義接受的新趨勢;原先的文本閱讀僅以文章閱讀為主,突出語言學習和技能訓練,文本閱讀為了適應語言學習的需要,大多人為地進行細密分解,圍繞字、詞、句、篇、語(語法)、修(修辭)、邏(邏輯)、文(文學)「八字憲法」 展開,面面俱到,過分拘泥於語言學習的基礎要求,文學閱讀在中學階段只是看作語言學習的高級形式,文學富含的人文精神根本得不到關注。
在傳統的以語言學、文章學為理論根基且占據主導地位的課程編制者和教學者的潛意識中,文學教育太脫離中學生學習實際且實施評價十分困難,完全可以放在大學期間學習;中學階段就是要加強語言學習,打好語言學習的基礎。而語言學習在高中階段為了應對高考靜態的書面考試,又淪落為靜默的語言技能訓練以及標准化測試等極端狹隘的教學形式。
這種過分強調基礎語言學習的課程取向和教學形式,導致了大量的教學時間耗費在靜態的語言技能訓練之中,割裂了語言與文本之間鮮活的意義聯系。文本的豐富的情感意義也因失去個體的情感交流而破損在語言的碎片中,失去其豐富完整的個性,滅失了思想情感圓融的智慧和光芒。這些,自然不能適應當前語文教育全面提升人的綜合素質的需要。
當前的語文教育中以文學教育為重心的文本比例配置,實際上就是語文教育中長期被漠視剝奪的人文性的回歸,是對過分強調語言工具性的狹隘的教育取向,經歷歷史選擇後的有力反撥。因此,有人稱,重振文學閱讀是在為語文招魂。
強調整體感知,倡導綜合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階梯性統一,以開闊的視野關注語言、文本中蘊藉的豐厚的人文內涵,注重發揮文學文本閱讀的獨特功能已經成為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主流方向。
4. 小學閱讀教學,教什麼
不是怎麼教的問題,而是讓學生自己去學知識,在講讀教學中教給他們怎麼學版的問題。學權生模仿性強。只要你講清要求,學生會按照平時所學自己去閱讀的。不過教師並不是玩,而是巡查個別指導。抽查閱讀情況,根據反饋信息作調整。
5. 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教什麼」和「如何教」
教什麼
【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1.依據課程標准、學情分析、文本特點確定明晰、具體、可操作與可檢測的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具體、集中,具有提升學生言語運用能力與滲透人文熏陶的價值。
如何教
【教學方法、
教學策略】
1體現對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等閱讀能力、閱讀策略和方法的培養;
2.突出學生的言語理解、運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3.關注學生的個性閱讀、獨特體驗、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價值取向。
學域
如何學
【學習狀態、
參與程度】
1.注意狀態:集中、持續;
2.參與狀態:投入、全員;
3.思維狀態:積極、主動;
4.情感狀態:自然、自控。
「四真」——真讀、真思、真議、真練
學習效果
【目標達成、
素養提升】
1.有效達成預設教學目標;
2.學生在語文知識、言語技能、閱讀策略與方法、審美、情感態度等方面獲得實實在在的知識積累、技能訓練、過程感悟、人文熏陶乃至語文素養提升。
下面僅就中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教什麼」和「如何教」,結合本次教學展示會上的課例談談個人的粗淺體會。
一、閱讀教學「教什麼」(教學內容)
無論是作為研究者,還是作為聽課教師,我們審視、評價一節閱讀課,首要的關注點應該是教師「教什麼」(教學內容)是否明確、具體、合宜。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研究過於關注教師「怎麼教」,也就是過於關注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而對於教師「教什麼」,也就是更加關鍵的閱讀教學內容的研究、建設,卻一直處於茫然、模糊的狀態,從而難以從根本上改變語文閱讀教學「少、慢、差、費」的現象。 王榮生教授指出,語文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學層面的概念,它同時面對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針對具體情境中的一個班乃至一組、一個學生,為使學生更有效地達成既定的課程目標,「實際上需要教什麼」。第二個問題是,為使具體情境中的這一班學生乃至這一組、這一個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課程內容,「實際上最好用什麼去教」。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將課文內容等同於教學內容,將自己讀懂的內容等同於學生應該掌握的內容;同時,很多閱讀教學還處在閱讀理解(即學生讀懂課文寫了什麼內容)的層次,很少對於每篇課文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研究。
我認為,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教什麼」(教學內容)大致包括三個方面:
(一)寫了什麼
這里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在閱讀教學中在課文內容、主旨方面完成五個任務:1.理解課文的內容;2.習得課文介紹的相關知識;3.感悟課文表達的主旨;4.體悟課文蘊含的感情;5.受到審美的熏陶感染。
(二)怎麼寫的
如果說「寫了什麼」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怎麼寫的」就是從思想內容再回到語言文字,也就是完成張志公先生所說的「走一個來回」。當前很多閱讀教學往往只重視「寫了什麼」,這可以說是僅僅完成了閱讀教學的一小部分任務,因為閱讀教學的更重要的任務在於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各種語言形式在准確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逐步習得語言運用的規律,最終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怎麼寫的」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詞語:重點詞句的品析、體悟,看似平淡卻蘊含深意的詞語;
2.句式:課文中出現的具有遷移作用的或不同尋常的語言表達方式;
3.寫法:修辭手法的使用,構段的方式,課文開頭、結尾、過渡的方法;
4.標點:准確使用的標點,意味深長的標點,異乎尋常使用的標點。
(三)學會閱讀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近年來,語文界對於國際學生評價(PISA)、國際閱讀能力發展研究(PIRLS)及台灣閱讀策略等的了解不斷深入,對於在閱讀教學中應進行閱讀方法、閱讀策略的教學已經形成共識。人們普遍認同的比較適合小學語文閱讀的主要閱讀策略包括:提問、聯系、預測(猜想)、聯想、推論、比較、概括、圖像化、綜合(統整)等。
那麼,語文教師確定閱讀教學「教什麼」(教學內容)的依據是什麼呢?簡言之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考慮:
1.依據學情實際:包括你所教這個班學生已有的閱讀水平、語言積累程度、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此前本班學生是否接觸過與本篇課文相同題材、題材的課文,學生是需要從零開始學習這類課文,還是需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拓展、提高,等等。
2.依據文本特點:這裡面又包括兩點,一是文體特點,比如教學寫事的記敘文,就要關注事情發展的敘述過程;教學小說,就要引導學生把握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點;教學寓言,就要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和認識寓意等。二是語言特點,比如作者准確的用詞、多變的句式、平中寓奇的寫法、一反常規的標點等。
3.依據課標要求:雖然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內容的具體化方面仍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如果教師仔細研讀課標,尤其是不同學段對於同一教學內容的不同要求,還是對於確定合宜的教學內容很有幫助的。例如對於詞語的教學要求,課程標准在不同學段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一學段: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第二學段: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第三學段: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這樣,在閱讀教學中就應依據不同學段的要求,確定具針對性和層次性的教學內容。
二、閱讀教學「如何教」(教學方法、教學策略)
我認為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應該首先明確「教什麼」,再考慮「如何教」,而且根據很多優秀語文教師的經驗,往往幾乎在明確了「教什麼」的同時,「如何教」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比較順暢、有效的教學思路和設計。這也就是說,教師在著手一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之前,應該首先做的功課一定是文本細讀,而且是全身心地「潛心會本文」,然後要從文本中跳出來,將自己的身份和視角從一名成熟的閱讀者轉換為一名處在閱讀學習階段的不成熟的閱讀者——學生,要站在學生的立場設想:學生閱讀這篇課文能讀懂什麼?可能會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學生閱讀中會出現的閱讀障礙是由於背景知識的欠缺,還是閱讀策略的缺失?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在語文運用方面應該習得、駐留哪些知識、技能?在思想感情方面應該得到哪些體悟和感染?等等。
關於閱讀教學「如何教」,現在廣大教師從認識和理念上都比較一致地認同要致力於學生語文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這次「精英杯」教學展示會的16節課為我們研究在實際閱讀教學中,在具體的教學行為層面,應該如何落實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提供了生動的課例。下面,我想僅就與閱讀教學「如何教」密切相關的幾個問題,結合正反兩方面的課例略陳己見。
(一)要正確認識與恰當處理閱讀教學中的「理解」
理解能力是閱讀能力的核心,理解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題中應有之義,理解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實際閱讀教學中,不應絕對化地看待理解,即使在實施新課標的背景下也不應一概拒斥理解。有的課文學生理解不夠深入或理解上容易出現偏差,有的課文,含義比較深刻,時代背景遠離學生,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這樣的課文在教學時就應適當加大理解的分量。例如《爺爺的壓歲錢》一課,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理解「攢」等重點詞語,通過男生、女生分別復沓朗讀「我」7歲、10歲、12歲時爺爺說的話,不斷加深感悟爺爺的良苦用心。
當前閱讀教學中較為普遍存在的是過於注重課文內容的理解,導致月底教學的效益不高,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不高。例如《「美極了」與「糟透了」》,課文的主旨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文中作者有很明晰的表述),像這樣的課文就沒有必要在內容理解上過多糾纏,可以把省下的時間多用在體會、練讀不同人物的心理、語氣。
(二)教學環節的設計要簡明、簡單
閱讀教學需要進行教學設計,而且許多參加公開課、展示課的教師往往力求把課設計得有新意。但是,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閱讀教學設計:教學環節很多,教師設計得很費力,課堂上師生都很忙亂,每個環節看似都走了一遍,但總覺得哪個環節都不扎實。本次展示會上教師執教的《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教師根據課文四個季節的構段方式相似的特點,先帶領學生學習春天這部分內容,並引導學生總結出作者描寫春天小興安嶺的思路:季節——樹木——其他景物。接著,就讓學生按照這樣的思路和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另外三個季節,相機進行朗讀、背誦的語文訓練,教學層次清晰,教學重點突出。
(三)閱讀教學要體現文體意識
之所以很多閱讀教學出現了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現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罔顧不同文體的特點。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設計和實施閱讀教學的時候,應從文體的角度進行考慮,力求依據文體的特點展開教學。例如教師執教《楊子榮打虎》時,根據課文的小說(節選)的文體特點,抓住小說的三要素,引導學生品讀重語段中的場面描寫,體會人物心理、表情、動作描寫對於刻畫楊子榮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從而認識楊子榮具有的臨危不懼、沉著冷靜的英雄品質。教師執教元曲《塞鴻秋·湖上即事》時,則突出了意境的創設與體會,重點進行誦讀訓練,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四)閱讀教學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目前一些教師的閱讀教學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以教師的理解代替學生的感悟的現象,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教師的提問設計僅僅是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設計服務,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學習實際。而在這次展示會上,教師教學《故鄉的蘆葦》一課,教師提出的學習要求是:課文中哪些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動筆畫一畫,再寫上自己的體會。教學《莫高窟》時,上課伊始,教師就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設計莫高窟的位置、莫高窟里都有什麼等,教師順勢展開教學。這就體現了閱讀教學是從學生的初步閱讀感受出發(而非從教師的設計出發),也使教師的問題設計具有了整體性和較高的思維價值,同時為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提供了空間。
(五)語言形式的學習與運用要真正成為閱讀教學重要內容
1.注重正音等語文基本訓練。
這次展示會上,教師普遍重視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讀音,而且採用了靈活而有效的方法。比如教學《哈爾威船長》時,教師出示了「奔」的兩個讀音:bēn bèn 。同時出示了詞典中對這兩個讀音的解釋。接著,出示了課文中含有這兩個讀音的句子,引導學生正確地予以區分。
2.詞句學習的方法要靈活。
無論是初讀課文後集中認讀詞語,還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於重點詞語詞語的品味,都體現了對於詞語教學的重視。因為詞語不僅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也是貫穿整個小學三個學段閱讀教學的重點。
除了藉助詞典、聯系語境理解詞語的方法外,在教學《莫高窟》學習「惟妙惟肖」和《故鄉的蘆葦》學習「紡織娘」等詞語的時候,教師使用圖片幫助學生直觀理解詞語,效果較好。學習《千里躍進大別山》,教師同時出示三個句子:①先頭部隊的戰士殺向敵人。②先頭部隊的戰士勇猛地殺向敵人。③先頭部隊的戰士如猛虎下山,殺向敵人。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認識到,使用形象的比喻比僅僅使用抽象的形容詞,表達效果更形象,更生動。
3.朗讀訓練的目標要具體,訓練要扎實。
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訓練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更加具體、深切地體會課文內容、主旨和情感。要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及學情實際,確定每課時具體集中的朗讀訓練目標,切忌每篇課文都在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中籠統地寫上「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有這樣一句:「山上的積雪融化了,雪水匯成小溪,淙淙地流著。」一位教師根據課文是描述小溪的,提示學生朗讀時將其中「淙淙」要讀得輕一些。還有教學《月光曲》,教師也提示學生要把「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中的「霎」讀得輕一些、虛一些,以表達出當時的意境。這樣的朗讀訓練目標就是准確而具體的。
每節課的朗讀訓練目標也不宜過多,教師要重視訓練的扎實。尤其是當學生反復朗讀也讀不出效果時,教師要通過范讀、創設情境、語言描述、技巧提示等多種有效方法,幫助學生,真正讓學生通過每節課的朗讀訓練,朗讀水平均有所提高。
4.要重視進行綜合性的語用訓練。
閱讀教學中應力求進行綜合性、整體性的語用訓練,對於具有較高語用訓練價值的語言文字要從多個角度、採取多種方式進行訓練。例如針對《莫高窟》描寫飛天的這部分文字,有兩位教師是這樣設計語用訓練的:
(1)品讀語言,發現特點(使用排比句,每句使用兩個四字詞語,句式整齊,描寫形象);
(2)朗讀訓練,讀出畫面;
(3)練習背誦,積累語言;
(4)搭設支架,嘗試仿寫。
一位教師出示:有的手握短笛,( );有的圍坐一起,( );有的( ),( )。
一位教師展示了另外三幅飛天的圖片,出示:壁畫上的飛天,有的( ),有的( )。
5.閱讀教學要關注語言表達的學習與訓練。
當前有一種觀點認為要倡導指向表達的閱讀教學。我理解就是強調要在閱讀教學中重視語言表達方法(如遣詞造句、修辭、構段謀篇等)的學習。除了上述提到的結合課文內容進行仿寫之外,本次展示會上,教師執教《爺爺的壓歲錢》臨近結尾時,讓學生以「感謝你」為題,寫一寫對親人感謝的話。需要注意的是,閱讀教學中的從讀學寫、讀寫結合要盡量貼近課文內容,即使是安排的想像、拓展表達練習,也應與課文的內容或表達有某種相關;同時要避免為寫而寫的傾向,一定要因文制宜,因學生制宜,注重實效。
6.要積極探索閱讀策略教學和群文閱讀教學。
在本次教學展示會上,一位教師教學《楊子榮打虎》時,運用折線圖的形式,讓學生嘗試使用「圖像化」閱讀策略學習小說一波三折的寫法,並進行復述訓練。一位教師執教《拐彎兒處的回頭》圍繞「父愛」這一主題在一節課中進行了群文閱讀教學:①用《不一樣的爸爸》這一繪本的朗讀導入;②教給學生用串聯關鍵詞的方法學習概括課文主要內容;③學會運用朗讀評價的閱讀方法;④延伸閱讀,學習《地震中的父與子》。
這兩節課對於目前閱讀教學研究的熱點——閱讀教學策略和群文閱讀教學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帶給與會的教師很多啟發。
6. 什麼是閱讀教學《
加深理解的體驗,教師則起引導。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跟爸爸到公園里去。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具有自主性。如學生理解韓愈《早春》詩中「草色遙看近卻無」一句。這是什麼呢,有的學生是通過相似的生活經歷來理解的。」還有一些學生表示不理解,圖像也變得模糊不清了,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活動?」顯然,充分地去讀書,專注地去讀,原來是稀稀拉拉的細草芽兒,然而人們在解讀課文的言語時,在自己的腦海中建立文本的言語與本然生活之間對應關系的過程,其收獲就越多,離遠看圖像很清楚。受到情感熏陶,靠近看卻是一堆有濃有淡的麻點,就能領會課文的內容,使他們主動地去讀,怎麼會『草色遙看近卻無』呢,並獲得直覺經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點撥的作用,閱讀的過程是閱讀主體通過特定的心智活動?閱讀教學不是先生講學生聽。要善於營造一個有利於閱讀主體情緒化的「場」,其效果就越好。
從實質上說。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享受審美樂趣。我以為『草色遙看近卻無』就是寫的這么一種感受:「應該是離得越近看得越清楚。由於本然狀態下的生活只能以直覺的形式存貯於人們的記憶之中,興致勃勃地去讀。課文中包含的生活底蘊是豐富多彩的?我懷著好奇的心情走近一看,這就決定了閱讀的過程是文本的言語形式與主體的直覺經驗之間進行相似選擇。我想『草色遙看近卻無』的道理跟這是一樣的,無意間看到枯黃的草皮上有淡淡的綠色:「過去報紙上印的照片。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越高:「去年初春,無需把這些生活底蘊都找到。」有的是通過類比推理來理解的。讀書的形式最好是個人誦讀或默讀,獲得思想啟迪,可淡淡的綠色不見了。閱讀主體只需找到其中的一種生活底蘊。
教師要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相似激活的過程,這些學生還沒有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找到與之相匹配的直覺經驗、獨立性?
什麼是閱讀教學什麼是閱讀教學、相似匹配
7. 語文閱讀教學應教什麼
這個論題是我長久以來的困惑。閱讀教學搞得熱熱鬧鬧,但有一個基本的問題,閱讀教學教什麼?有人說了,當然是教會學生怎樣閱讀。照此說法,假若沒有經過閱讀教學的訓練,人們就不會閱讀?有沒有經過閱讀訓練會有多大的差別?思考再三,我覺得閱讀教學應該有下面這些內容:教經典以我的理解,校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對於學生的成長有著不同的意義,作為校內閱讀應該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所謂的經典,應該是能經得住時間和空間變化,經得住意識形態變換考驗的,是人類與本民族文化的精華、人類精神文明的凝聚點。引導學生從經典閱讀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審美情趣,從人生一開始就占據精神的制高點。經典閱讀會影響學生終身的學習和精神的發展。也許經典的閱讀對學生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扶助,其實這也真是閱讀教學的意義所在。現階段,小學語文的選文不夠精美,即使選擇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簡化和改動,改動的原因是為了小學生更好理解。但是許多改變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靈韻,名家作品原汁原味存於小學教材中的有多少?教聯系從創造心理學的角度看,一個人的創造,不是他的信息儲存「從無到有」的簡單過程,而是「從有到新」的復雜的綜合加工的過程,人們獲得的信息量愈多,創造的可能性也愈大。閱讀教學其實並不是簡單的「文本」解讀的過程,在於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學習者可以發現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文本提升和升華了經驗世界的無意識,使它自覺納入學習者的有意識的規律性的認知領域。同時閱讀者也可以發現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喚醒再學習、再積累的需要。 這樣一個過程並不是每一個閱讀者都可以自然經過的,期間需要教師的引導、搭橋,讓學生從閱讀的自然世界過渡到自覺世界。教聯系有多重含義,與文本的聯系、與自我知識經驗的聯系、與文本相關的信息和材料的聯系、與未知世界的聯系,與進一步學習的聯系。閱讀教學成為一個輻射源,學生智力的觸角,在它的觸發下,敏感伸向各方。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教研室高啟山老師及實驗小學張宏偉老師在小語論壇上發表了一個閱讀教學的案例:《一個以「白洋淀」為主題的開放式閱讀教學案例一兼談《采蒲台的葦》的教學》,在這個案例中,他們引導學生搜集、閱讀、交流關於「白洋淀」的有關資料,形成「關於白洋淀、關於采蒲台、關於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知識與情感的鋪墊。根據學生搜集資料的情況,老師為學生列出了「風景、地理、特產、歷史、人物、其它」等五個專題,讓學生根據自己所搜集材料的特點,按照專題分組。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將本組交流的專題內容豐富起來;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交流各自的「信息」。之後,以學生大量的課外閱讀積累做基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采蒲台的葦》,學完課文以後,張老師組織學生開展了如下活動:1. 告訴學生《采蒲台的葦》選自孫犁的《荷花澱記事》,其中還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戰故事。 要求學生借閱或從網上下載有關的故事閱讀,然後召開了一次「白洋淀抗日英雄故事會」。2.辦一期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為專題的手抄,其中的一篇文章為自己閱讀了關於白洋淀的文章以後的心得體會。 這個案例就是非常生動的,以課文為輻射源展開的多重閱讀形式。課內與課外,原有認知與新的信息交互作用,形成了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 教技能雖然「語言文字訓練」由於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肢解和瑣碎了「文本」內在的靈韻,但是知識與技能仍然是閱讀教學的重要部分。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果學生缺乏解讀文本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的語感,怎麼能與文本平等對話。閱讀教學一定要教學生必要的閱讀技能,語文訓練,重要內容之一是語文技能的訓練。技能必須純熟而達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這其間確實不免必要的知識性的艱苦而略顯枯燥的訓練,苦學和樂學就是這樣融為一體,學生智力增進的快感也是艱苦學習的深層快樂。不能怕批評意見就放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訓練是方法,訓練是過程,訓練是閱讀教學手段的一部分,不要誇大也不要貶低它的作用。適度、適當應該是原則。事實上,任何一種教學法,都不能缺乏必要的訓練。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能力,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能力,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這些閱讀的必要能力,一定是閱讀教學中需要讓學生學習的。學習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不一定就是枯燥的試題。 教反思反思需要教嗎?需要。反思,不僅是思維狀態,更是生活態度。閱讀中的反思可以提升對文本的認識水平,閱讀中的反思可以把閱讀者個性化的感悟與思考融入對文本的理解。進而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從閱讀反思中孩子們可以學會生活反思,以審慎的態度對待已有的結論,用敏銳的目光、批判的精神分析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不盲從,不人雲亦雲。在反思中獲得高質量的人生。但是反思並不是可以自覺獲得的,有意識的培養也是必要的,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性思維都是閱讀教學中可提倡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多問幾個為什麼,用平視的姿態把握文本。 閱讀教學可教、需教的東西還很多,這里所說的「教」並不是通常意義的「傳授」,可以理解為「培育」,對學生而言是「習得」。閱讀教學中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同樣重要。對於感悟力強的人來說,沒有經過閱讀教學的訓練,可能也可以獲得閱讀能力,不過要走一些彎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正確而恰當的閱讀教學是他們獲得閱讀能力的必經之路,關鍵是閱讀教學教什麼!
8. 閱讀教學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1.文學閱讀,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
從文本現象看,2000年以來,高中語文閱讀教材中,文學文本已佔60%以上;文學「閱讀與鑒賞」 被確立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而原來僅是初步涉及作為陪襯;2003年頒布的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更是明確規定了必修課程的「閱讀與鑒賞」目標;在選修課程設計的五個系列中,則安排了「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以及「文化論著研讀」等三個與文學閱讀關系極為密切的選修模塊.
不僅如此,文本閱讀的內涵層次也有了大幅提升.例如,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在必修課程「閱讀與鑒賞」的教學目標就有這樣一些規定 :
1.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與認識.
6.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位語言,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著重號為筆者加)
7.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於分析和理解作品.
8.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10.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於150萬字.
這些規定既關注隱性目標,又明示顯性目標,視閾極為廣闊.其顯性目標,要求通過文本讀解活動,建構個體與外界的多重關系或意義聯系,深入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涉及人類情感的深層領域,關注心靈世界;要求具備依據歷史發展和現代觀念審視、評價作品的能力.這說明當代語文文本閱讀已經具備較高的價值目標,文學閱讀必須強化和深化.
從文本重心變化的深層原因看,文學閱讀成為當前高中語文文本閱讀的重心,是語文教育適應外部形勢,對內尋求文本與教育目標最佳匹配的必然結果.
在全球化開放性的文本閱讀背景下,文本與主體間的意義交流呈現出多渠道、多層次、多元意義接受的新趨勢;原先的文本閱讀僅以文章閱讀為主,突出語言學習和技能訓練,文本閱讀為了適應語言學習的需要,大多人為地進行細密分解,圍繞字、詞、句、篇、語(語法)、修(修辭)、邏(邏輯)、文(文學)「八字憲法」 展開,面面俱到,過分拘泥於語言學習的基礎要求,文學閱讀在中學階段只是看作語言學習的高級形式,文學富含的人文精神根本得不到關注.
在傳統的以語言學、文章學為理論根基且占據主導地位的課程編制者和教學者的潛意識中,文學教育太脫離中學生學習實際且實施評價十分困難,完全可以放在大學期間學習;中學階段就是要加強語言學習,打好語言學習的基礎.而語言學習在高中階段為了應對高考靜態的書面考試,又淪落為靜默的語言技能訓練以及標准化測試等極端狹隘的教學形式.
這種過分強調基礎語言學習的課程取向和教學形式,導致了大量的教學時間耗費在靜態的語言技能訓練之中,割裂了語言與文本之間鮮活的意義聯系.文本的豐富的情感意義也因失去個體的情感交流而破損在語言的碎片中,失去其豐富完整的個性,滅失了思想情感圓融的智慧和光芒.這些,自然不能適應當前語文教育全面提升人的綜合素質的需要.
當前的語文教育中以文學教育為重心的文本比例配置,實際上就是語文教育中長期被漠視剝奪的人文性的回歸,是對過分強調語言工具性的狹隘的教育取向,經歷歷史選擇後的有力反撥.因此,有人稱,重振文學閱讀是在為語文招魂.
強調整體感知,倡導綜合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階梯性統一,以開闊的視野關注語言、文本中蘊藉的豐厚的人文內涵,注重發揮文學文本閱讀的獨特功能已經成為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主流方向.
9. 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設計包括哪些內容
一、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的關系學生在閱讀課上所讀的任何一篇課文都是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的統一體。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扎扎實實的理解課文中的詞語、句子、段落,確切的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同時,運用課文內在的思想性並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思想實際,有意識的滲透思想教育,把語言文字訓練和進行思想教育統一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防止顧此失彼。如果認為只抓住了語言文字訓練,思想教育就在其中,或者脫離語言文字訓練,只進行思想教育,都是錯誤的。二、閱讀數量與內容目前的閱讀教學還存在著一哄而上、閱讀無度的現象。有些課堂上,忽視對課文的閱讀理解而過多過早補充內容,結果導致一堂課下來,學生連課文中的句子都沒有讀熟;有的教師沒有很好地理解與應用文本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卻任意拓展延伸。近日聽到一位教師上《爬山虎的腳》一課,只花20分鍾的教學時間,要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爬山虎的腳和葉子各有什麼特點,而後就補充了顯然是未經剪裁的近2000字的有關爬山虎的介紹等等,對於文質兼美的原教材是如何用簡練的文字刻畫出如畫美景的,則不再研讀、品味,課文的語言特色幾乎完全被忽略,這顯然有悖於課文初衷的。再如有的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凡此種種,都沒有很好地發揮課文這個「例子」的作用,長此以往,語文教學的基礎就會動搖。我認為,教學時間是恆數,一方面的過度,必然導致另一方面的不足。在小學階段,課文依然應該是語文教學的首要憑借。應該說,目前使用的教材選文大多為文質兼美之作,教師應充分發揮其示範作用,讓學生通過課文品讀,了解掌握基本的閱讀過程、閱讀技能。語文教學的一個成功經驗就是必須把精讀和略讀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閱讀是必要的,但必須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礎上開展;閱讀固然要重視量的擴張,但更應重視質的提升,要慧目識真,把一些真正的經典性的材料引進語文教學中來。三、教與學的關系閱讀教學要達到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目的,關鍵在於處理教與學的關系。這就要求教師牢固樹立教師的教是為學生學服務的思想。教師上課不能單純著眼於完成教案中既定的教學環節、步驟。而忽視學生有不懂到懂、有不會到會的學習過程。如果教師用一連串瑣碎的提問「牽」著學生走,只顧追求「正確的答案」,忽視學生的理解過程,使學生處於被動的狀態之中,就顛倒了教與學的關系,變成了學生的學為教師的教服務。要切實做到教為學服務,首先在備課的時候要「心裡想著學生」,圍繞著學生如何學會去設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眼裡有學生」,善於揣摩學生的心思,圍繞學生會怎樣想、怎樣說,去啟發、點撥、引導;當學生提出教案中未考慮到的、卻是必須解決的問題時,教師應及時調整教案,切實體現教為學服務。其次,要引導學生參與到閱讀的實際過程中,盡力促使他們自己去閱讀、思考、自行探索、自求了解。在指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時候,不但要重視結論正確與否,更重要要重視結論形成的思維發展過程,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四、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當前,閱讀材料的選擇、時間的安排,基本上還是由教師說了算,學生還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而且教師在確定拓展閱讀材料時,很少考慮到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因而出現了像上文所說的等等現象,使學生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受到了影響。另一方面,教材中有些課文的分量較重,對學生來說,學好課文已經消費了很多精力,但有些教師為了進行拓展,又從教材之外引來了新內容。這樣一來,由於閱讀只使用了簡單的「加法」,從而使學生的負擔明顯加重,引起了一部分學生的反感。我們認為,閱讀同樣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學生主體原則。教師要面對學生,研究學生,尊重他們的閱讀習慣、喜好,抓住他們的興趣,和他們一起選擇與實際生活貼近或最受關注的文章來學習,「要我讀」變成「我要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還要嚴格要求持之以恆。例如,教師提出了某項要求,就要抓住不放,不能時緊時松。尤其是在良好的閱讀習慣尚未養成的時候,在有的學生身上表現出某種不良的閱讀習慣時,更需要嚴格要求,絲毫不能放鬆,嚴格訓練,應該以正面誘導為主,對於學生表現出來的良好閱讀習慣,要給於積極的評價,還將會對其他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此外,與任何教學活動一樣,對於閱讀教學同樣要及時檢查反饋,要適當的評價。只是在評價中,更應該傾向於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生生互評,評價的內容要以閱讀的興趣和主動性為主,使我們的學生通過閱讀教學愛上閱讀,使閱讀成為每個學生的愛好。總之,與所有的教學研究一樣,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同樣應該避免盲目性、隨意性,要講求有序、適度、高效,從而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發揮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