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20 11:52:52

A. 誰有《送東陽馬生序》的優秀教案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方案A)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暢地翻譯課文。

2.熟練地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3.了解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經歷,激勵學生發憤讀書,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翻譯並背誦全文。

2.學習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態度。

課前准備

1.掃除字詞障礙。

2.熟讀課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翻譯課文 朗讀並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

人到讀書年齡,當入學從師,古來如此。如今更提倡終身學習,可見學習之重要。然而莘莘學子,讀到頭來,其結果卻迥然有異。有十年寒窗,一舉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頭地者;有碌碌無為,鮮有所獲者;有半途而廢,不得善終者……究其原因,除卻客觀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觀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今天我們學習明朝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其中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教師板書課題)

正音正字

叩(kòu)問 叱(chì) 咄(ō) 俟(sì)其欣悅 負篋(qiè)曳(yè)屣(xǐ)

皸(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擁覆 皆被(pī)綺綉 容臭(xiù)燁(yè)然

縕(yùn)袍 敝(bì)衣

強調學生讀一讀,最好當堂寫一寫,真正收到實效。

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解詞析句

教師指導學生重點掌握難懂的實詞(特別是古今意義發生變化的)和常用虛詞的多種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無從致書以觀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手自筆錄 天大寒 硯冰堅 走送之 不敢稍逾約 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嘗趨百里外 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援疑質理 俟其欣悅四支僵勁不能動 主人日再 食同捨生皆被綺綉 腰白玉之環

2.解釋下列文言語句

手自筆錄 弗之怠 余因得遍觀群書 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援疑質理 卒獲有所聞 主人日再食 鮮肥滋味之享 略無慕艷意 以中有足樂者

3.辨析各組虛詞的意義

a.無從致書以觀 以衾擁覆 以中有足樂者

b.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走送之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c.門人弟子填其室 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

d.足膚皸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翻譯課文

在基本弄懂詞句的基礎上,組織同學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逐句翻譯、理解課文,然後全班交流,教師訂正。

朗讀背誦

要求學生大聲地誦讀,切實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義,口發聲。

作業

1.背誦課文。

2.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態度;了解「序」的文體特點。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視學生不同情況,做針對性檢查。

整體感知

讓學生對照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2.作者在求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都是怎樣解決的?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印證。

3.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盡量要求同學自學,不懂再問)

提示:

1.本文以作者自己學習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敘述在他青少年時代求學生涯中的艱苦和勤奮,表現了頑強的學習毅力和勤苦的學習精神。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馬君則的殷切期望。

2.a.第一段總寫,突出勤奮:

無書:無從致書以觀——借書,抄書: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無師:無碩師名人與游——求師: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為師嚴厲:未嘗稍有降辭色(遇其)叱咄——求學禮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禮愈至。

b.第二段詳寫,突出艱苦:

求學中途艱難: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受人照顧: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學習生活艱苦: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縕袍敝衣處其間——樂以忘憂: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贈序,亦即贈言。與書序(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寫給馬君則的贈言,勉勵他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滿懷期望,態度懇切。

重點研討

小組合作探究。

思考題:

1.作者為什麼能克服種種困難,而「卒獲有所聞」?

2.作者為什麼要寫同捨生的衣飾豪華的情節?

3.找出課文中議論的句子,說說它的作用。

(引導學生對照課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深入地討論,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也要提高認識)

教師提示:

1.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種種困難,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戰勝了生活上的貧困——「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知識的積累和精神的充實,是學子讀書的必備條件,我們應當以此為鑒。

2.通過對比寫自己生活艱苦,進而突出學習勤苦。

3.「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歸結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補拙,後者表明樂以忘憂。

體驗與反思

引導學生比照作者, 圍繞「尊師好學」等方面的問題, 談談自己的學習經歷。找出不足,加以改進,提高認識。

對課文中諸如教師態度嚴厲等問題,可以讓學生談出自己的觀點,但要引導學生辯證地、歷史地、正確地認識問題。

教師小結

本文作者給我們上了一堂很好的有關學習態度的課。其實古人論及學習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詳的警句,像「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稱頌的成語典故,諸如「頭懸梁,錐刺骨」「囊螢映雪」等。在今天,學習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學習的態度與方法是亘古不變的,這些足以供我們借鑒。希望同學們能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勤奮刻苦,在為求學之年,學有所成。

作業

1.寫一篇文章——「談學習」,600字。

2.閱讀《送東陽馬生序》後半部分。

3.繼續背誦課文。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方案B)
教學目標

1.學習積累常用文言詞語。

2.熟讀並背誦全文。

3.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4.學習「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求學態度。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至背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學習作者的好學精神和求學態度。

課前准備

學生

藉助工具書識記生字詞,反復朗讀課文,理解本文的現實意義。搜集有關好學精神和堅忍不拔學習態度方面的故事或格言警句,與同學交流。

教師

有條件的可製作多媒體課件,查詢搜集整理「苦學」的故事、名言等。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

明代文學家宋濂勤奮好學,為我們展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學習境界。《送東陽馬生序》就是宋濂好學精神的寫照。這篇文章是宋濂寫給同鄉晚輩的臨別贈言,學習時,要注意積累常用文言詞語,感悟「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求學態度,並品味作品流露的真摯情感。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1.可以由古今「勤學」的故事導入,也可以由勤學的名人名言導入。

同學們,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曾有明初詩文三大家,即宋濂、劉基、高啟。其中宋濂自幼家境貧寒,但勤奮好學,一生刻苦學習,「自少立志,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德傳統為己任,為學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文采或質朴簡潔或雍容典雅,劉基曾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

今天我們學習的《送東陽馬生序》就是宋濂的代表作品,閱讀後也許對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會有深深的啟迪,讓我們一同走進作品吧。

(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課題:送東陽馬生序宋濂

目標:

◆學習積累常用文言詞語。

◆能熟讀並背誦全文。

◆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學習「勤且艱」的好學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求學態度。□教學設計

整體感知

1.教師引導學生自查字詞,鞏固預習成果。可結合課下注釋,學習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如:德隆望尊,稍降辭色,援疑質理等等。有條件的可以用課件或投影出示字詞,便於講解識記。

2.教師導學

這是一篇贈序,序是文體名,內容是作者給同鄉寫的臨別贈言。要理解文章首先要熟讀文章,理解文意。 (教師范讀或領讀,也可以在記憶十二法中,如「機械記憶」法、「畫面記憶」法、「聯想記憶」法等,選擇更適合課文的方法)

3.自主學習

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①自由大聲朗讀;②看課下注釋自說自譯課文;③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4.合作學習

a.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引導組織下,參照注釋,同桌合作,直譯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b.小組交流後,全班交流,找出難譯詞語。

(互相幫助,答疑解惑,教師適時點撥,並補充總結,同時提醒學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詞語,注意培養文言語感)

◆家貧,無以致書以觀……致:得到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走:跑稍:稍微、稍許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患:憂慮嘗:曾經

◆俟其欣悅,則又請焉。俟:等,等到

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

(學生可以自讀質疑,也可以由教師歸納幫助理清內容進而把握主旨)

a.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b.他是如何克服的?他為什麼這么做?

c.作者寫自己艱苦求學的經歷的目的何在?

d.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年幼家貧「無以致書」時,採用什麼方法讀書?

e.作者成年求學時對老師是什麼態度?

2.合作討論

(以上問題學生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或自己的話加以概括皆可,目的是吃透文意,理解主旨。討論後學生發言,教師引導歸納達成共識)

a.作者遇到「家貧」「無書」「無師」「天寒」等等困難。

b.借書「手自筆錄」「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約」「遍觀群書」獲得□教學設計

知識,成為飽學之士。

c.鼓勵學生勤奮學習,表達語重心長的鼓勵和期望。

d.借書抄來讀。

e.畢恭畢敬,不敢出言。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態度在於勉勵馬生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體驗

1.反饋鞏固

教師引導學生當堂背誦。可以採取領背、互背的方式進行。

2.思考探究

a.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不敢出言。談談自己怎樣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的方式?

引導學生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思想內涵。可以各抒己見,不強求答案統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

b.你認為作者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品質?可以放開談,要有依據。

拓展練習

1.讀《王冕讀書》《黃生借書說》等古文,拓展學習視野。

2.馬生得到此文,會想些什麼呢?

3.談談你讀《送東陽馬生序》的感想。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少年:求學家貧 好學勤奮

成年:從師艱難 鼓勵期望

B. 送東陽馬生序翻譯以及其詳細教案! 要最新的!!!!!!!!

原文: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guān ),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chì)咄(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sì)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jìng)不能動,媵(yìng)人持湯沃灌,以衾(qīn)擁覆,久而乃和(hé)。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pī)綺(qǐ)綉,戴朱纓(yīng)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xiù),燁(yè)然若神人;余則縕(yùn)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翻譯:我幼年的時候就特別愛好學習。但是家裡貧窮,沒辦法買書來看,常常向有藏書的人家借,用手親自抄錄,算好約定的日子歸還。(即使)天氣非常寒冷,硯台里的水結成了堅硬的冰,手指凍僵不能彎曲伸直,也不停止抄書。抄錄完畢,跑著送過去,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於是能讀到各種各樣的書。已經到了成年,(我)更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擔心自己無法和才學淵博的老師、有名望的人交流。我曾經奔向百里之外,手捧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他)也沒有稍微把話說得柔和一點,把臉色放溫和一些。我站在他身旁恭敬的等候著,提出疑問,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會遇到前輩的訓斥,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禮節也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句話來辯解;等到他高興後,就再次去請教他。所以雖然我很愚笨,但最後還能有所收獲。
當我跟從老師學習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深的山坳和巨大的峽谷中。嚴冬寒風凜冽,踏著幾尺深的積雪,腳上的皮膚因為寒冷乾燥而破裂卻不知道。回到學舍,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侍的人用熱水(為我)澆洗,用被子(將我)裹起來,很久才暖和起來。住在旅館里,旅店老闆每天提供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味道好的東西可以享用。與我同住別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和珠寶裝飾的帽子,腰間佩戴白玉做的玉環,左邊佩戴寶刀,右邊掛著香袋,光彩照人的樣子好像神仙一樣;我穿著破舊的衣服生活在他們之間,卻毫無羨慕的意思,(那是)因為(我)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讀書),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學的勤勞和艱苦大概就是像這個樣子。
描寫作者尊敬老師的句子: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chì)咄(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sì)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閱讀全文

與送東陽馬生序教案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