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松胯教學

松胯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20 11:17:29

㈠ 太極拳五對方位纏絲教學是什麼意思

動者生陽靜生陰
纏絲是陳式太極拳的獨特風格,精華所在。陳家拳譜中講:「動者生陽靜生陰,一動一靜互為根,果然識得環中趣,輾轉隨意見天真。」「太極拳,纏法也,大纏、小纏、進纏、退纏、上下纏、左右纏、里外纏、順逆纏……。」這兩首陳家歌訣,充分證實了太極拳運動主要形式是纏絲。
太極拳的纏絲勁,主要就是以內氣的運轉為動力,以腰為主摧動肢體做螺旋纏絲屈伸、開合、進退、收放的特有的螺旋彈簧勁。
拳論講:「纏絲者,運中氣之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這種螺旋的彈簧勁以快速的直線發出就是太極拳的發勁。這種發勁的直線中隱藏著不可估量的螺旋纏絲。

內氣越足、速度越快、勁力就越大。就象現代的槍,扣動扳機,子彈從槍堂中射出的螺旋勁。因子彈射出迅雷不及掩耳之速,肉眼看不見。
也好象以前農家婦防線抽出的棉線是一條直線,但直線中有一種螺旋纏絲勁。根據現代科學家的驗證,射出的螺旋勁比直線勁相差十倍。
螺旋纏絲勁從健身方面來講,對全身各個器官系統機能都可以得到均勻的鍛煉。太極拳纏絲運動是一種獨特的體內按摩,一動無有不動。
掌握了鍛煉方法,一動無處不纏絲。體內的運動就好象現代的洗衣機一樣,保持清潔與干凈,增加全身各器官系統生命活力,這樣可以使人延年益壽,祛病提神。
怎樣才能練好陳式太極拳,掌握練習纏絲呢?首先要懂得纏絲的運轉方法,由簡到繁,同時要理解練習的要求。要周身內外協調一致,先由外形開始,簡單練習外形圓的運轉方法,也就是手的內外纏法,順逆纏法和腿的左右虛實變換的外 內纏的手腿開始。
運轉時應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以肩摧腰的以外形引內勁的纏法,只要長期練習內近引動後,那就將圓的纏法溶化在體內,以內勁摧外形的纏絲法,就要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領手。這就是以內氣摧外形,周身一動無處不動,無處不纏絲。
螺旋纏絲不管沉肘轉碗,轉肘松肩,松胯轉腰……等理論精典,語言上難以表達盡述,只有親身實踐、演練,才能體會其奧妙。
關於「抽絲」一詞是比較抽象。單講「抽絲」可能使人們理解,甚至會誤解。從太極拳精句來講,陳式太極拳講運行螺旋纏絲,就是「纏絲勁」楊式太極拳運勁如抽絲,就是「抽絲勁」。我理解陳、楊太極拳是一脈相傳的,由於時代的變遷,楊式太極拳有繼承也有發展,久而久之定型為一派。
楊式同樣也繼承了陳式的理論精典,換個名詞罷了。象六封四閉——如封四閉,白鵝亮翅——白鶴亮翅,攬插衣——攬雀尾……
兩種絲線的形成
「螺旋纏絲」和「運勁如抽絲」其意思相同,也是一圈由大圈到小圈,從大纏到小纏,從運行到運用一句最完美的精句。
練太極拳沒有「抽撤之形」(就是來去的直線意思),沒有「提拔」之意(就是上下直線的意思),抽撤——來去,提拔——上下,都是太極拳中要克服的毛病。
要求渾然一圓。所以有些練太極拳者沒有親身目睹體會,如果將抽絲理解為來來去去是錯誤的。我們應該怎樣去理解運勁如抽絲呢?應該首先了解絲線的產生來源及形成。
絲線的形成有兩種:一種是吐絲的蟲叫蠶,通過近一個多月的成長達到身軀透明發亮即成熟期就開始吐絲,吐出的絲纏繞為雞蛋形狀的叫繭,再通過人工加工將蠶繭抽成沒有帶勁的絲,再變成帶勁的絲線。就可以再加工變成綾羅綢緞作出各種衣料及家庭用品。另一種是農戶種的農作物棉花。
棉花是通過農夫的種植到成熟再摘出棉花,再由農婦多道工序,再將棉花變成棉 ,棉 再通過紡棉車抽出帶勁的線。
這種帶勁的線看起來是一條直線,但線中隱藏著一種螺旋纏繞的勁,這種螺旋勁就提高纏繞,螺旋抽出來的,所以太極拳家就是根據這樣的實踐得出來的太極拳的理論精典。
這也正是陳式太極拳理中所講的,圓中有直,直中求圓的道理。
天下太極是一家
總之,不管太極拳是螺旋纏絲,還是運勁如抽絲,都是同出一脈,流傳於世。有道是天下太極是一家。都應該細心揣摩、加以研究。
增加功力及太極理論水平。廣泛的推廣和普及,使世界人民都能夠得到太極拳的益處,增加人們的體質,即修身養性之法。
太極拳的運動也正是:運動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覺,長年不懈,意味無窮,其樂無比,樂在其中。
山人運動祝拳友身體康健,運動暢快~

㈡ 太極拳推手教學單人基本方法

上時曲蓄落時長(一)目的習練太極拳不應囿於某家某派或某某套路,而應細細品味和感悟太極拳的真髓和要義。太極拳所要向人們傳達的不只是某招某式,她首先要給人的是思想的啟迪。向人們昭示的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給人們灌輸的是一種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小力制大力的理念。所以,練太極拳以及學習太極拳推手時,要刻刻留心的應是太極拳的根本理念和基本要求,它們是超乎動作和外形之上,普遍的、內在的要求。按太極拳經典的論述,可以將其歸納於以下幾項:1、虛領頂勁,氣沉丹田;2、含胸拔背;挺胸通脊;3、欲上必蓄力於下;4、欲左時必蓄意於右;5、擊前必有後挫之形(3、4、5反之亦然);6、凡欲外動時必先調內。在練拳時,招招式式若能契合以上幾點,即每一動作都符合太極要義,怎麼打都是太極拳,若與之不符或相悖,則打什麼都不是太極拳。此一勢主要是訓練「欲上必蓄力於下」的意念。即雙手向上時,脊柱要有垂直向下沉坐之意,尾閭向前、向下,松胯、松膝。相反,雙手向下時,要頂頭懸,百會穴直往上頂,湧泉穴向下踏實,兩腿直立,脊柱存有上行之意。此為最基本要求之一,要常練。(二)內容1、預備式立正姿勢,兩腳平行,間距與肩等同;兩手自然下垂
於大腿兩側。沉肩墜肘,中指有向下伸展之意,虛靈頂勁,下額微收,舌抵上齶,意寓頂勢,兩眼平視前方。含胸拔背,自然呼吸,鼻尖和肚臍呈一直線。身體各部力求自然舒適。(圖1)要點:頭容正,肩容平,周身安泰舒適,神靜氣閑;精神內斂,氣沉丹田,尾閭正直,形神合一,守我之靜,待人之勁。2、動作解析(1)兩臂伸直,雙手自下而上經胸前舉過頭頂。兩臂平伸於胸前時,掌心向下,此時不可停留,繼續上舉(圖2)。手直舉,至正上方時,掌心向前(圖3)。兩手上舉的同時,尾閭略向前向下,小腹微收,丹田氣聚而不散,雙膝微屈。(2)雙手經原路下落收勢,還原為預備式。(3)起勢如上,其不同點是雙手由體側側平舉至頭頂(圖4)。雙手平舉至與兩肩平時,兩掌心向下;繼續上舉,至頭頂時,兩掌背相對,左掌心向左,右掌心向右,拇指朝前;雙膝微屈。(圖5)(4)雙手經原路返回,收勢還原。(三)要點說明此第一式在太極拳運動中極為重要。在以後的各式中都應貫穿這一原則,即上時屈蓄(手向上運動時,脊柱向下運動,意有下搓感,有意則止,不可過分向下;雙膝微屈,不可下蹲)落時長(手向下運動時,百會穴有向上之意,脊柱垂直向上運動,雙腿直立,雙腳向下踩穩,湧泉穴有向下之意,渾身骨節猶如雨後春筍,節節拔長)。如此,方能做到「向上即寓下意」,亦可生出「挫之之意」。每式可各做四節,每節九呼。二、雙向推磨(一)目的太極拳手又稱打輪,轉圈

㈢ 哪裡有武當太極十三式分步教學視頻下載

易筋經要嗎
易筋經為中國氣功傳統功法之一。"易筋經"以強筋健骨為最,因此對於筋骨肢體及腎虛、陽痿、早泄、失眠等病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一、韋馱獻杵第一勢

(一)口訣:立身期正下,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二)動作姿勢

1、預備樁功:兩腳平行站立,與肩等寬,雙膝微屈,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五指自然並攏微屈,兩眼平視前方,繼而放鬆,輕輕閉合,眼若垂簾。心平氣和,神能安詳,洗心滌濾,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頭頸、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腳依次放鬆,軀體各關節及內臟放鬆,做到身無緊處,心無雜念,神意內收。

繼而再做內觀放鬆,神意內收,導引氣血內觀泥丸,自覺頭腦清新,清瑩如晨露。

引氣下行,內觀咽喉,自覺頸項放鬆。

引氣下行,內觀小丹田,自覺心胸開闊,神清氣爽。

引氣下行,內觀脾骨,自覺中焦溫澗,胃脘舒適。

引氣下行,內觀下丹田,自覺命門相火溫煦,無氣充沛,腹內暖意融之。

引氣下行,內觀會陰,自覺會陰放鬆。

引氣沿兩腿內側下行,內觀湧泉,自覺無限生機自足下湧出。

2、拱手當胸:兩臂徐徐前手舉,掌心相對與肩等寬,兩臂平直,再屈肘,肘節自然向下提墜,兩手慢慢內收,距胸約一拳後,兩手指尖相疊,拇指輕觸,掌心向內。此時要求沉肩墜時,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舌抵上齶,面帶微笑。

二、韋馱獻杵第二勢

(一)口訣:足趾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二)動作姿勢

1、接上勢,翻轉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在體前緩緩下接至小腹前,同時引氣下導。兩掌左右分開,翻轉掌心朝上,緩慢上抬呈側平舉意念在無限遠處。兩手微高於肩,兩眼平視前方,極目遠眺,舌尖放下平鋪,松腰松胯,兩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狀,全身放鬆,心平氣和,排除雜念,摒棄諸緣。

三、韋馱獻杵第三勢

(一)口訣: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抵,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二)動作姿勢

1、掌托天門目上舉:接上勢,兩臂上舉,掌心相對,翻轉掌心向上,十指相對,舌抵上齶,仰面觀天,眼看九天之外,腳跟提起,足尖著地。

2、俯掌貫氣:兩掌心翻轉朝下,肘微屈,頭正,眼平視前方,舌尖放下,兩身在身前緩緩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頭頂白會穴透入,徑咽喉,脊髓至尾閭,沿兩腿直達湧泉。下導時,足跟隨之著地。

四、摘星換斗勢

(一)口訣:雙手擎天掌覆頭,再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二)動作姿勢

1、雙手擎天掌覆頭:右手徑身體右側緩緩向上舉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勞宮緊貼命門。舌抵上齶,仰面上觀手背,透過手背看九天之上,身體自命門起上下雙向伸展。

2、俯首貫氣:右掌翻轉向下,生屈肘,頭正,舌尖自上齶自然放下,眼平視前方或輕閉,同時"神返身中"。久練後與雙手擎天連續練習時有"人在氣中,氣在人內",內外一氣的感覺。松腰,則左掌勞宮穴發氣,與上式"俯掌貫氣"同,可參閱。

左手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五、倒拽九牛尾勢

(一)口訣: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

(二)動作姿勢

1、左腳向左側邁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手握拳上舉,拳稍過頭頂,拳心向內,屈肘。前臂與上臂所成角度略大於直角。肘不過膝,膝不過足,成半圓形,兩腿觀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後伸展,拳心向後,前後兩拳成絞繩狀,稱為螺旋頸。松肩,兩肩要平而順達。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內含,藏氣於小腹,鼻息調勻,舌尖輕抵上齶。

2、導氣下達兩拳放鬆成半握拳狀。舌尖自上齶放下,肩、腰放鬆,左手勞宮穴發氣,閉目。氣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貫穿腦髓,脊髓、兩腿骨髓,直達兩腳湧泉穴。

3、4轉身向右,與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六、出爪亮翅式

(一)口訣:挺身兼怒目,握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二)動作姿勢

1、握拳護腰由第一勢預備樁功,上身前俯,兩臂在身前松垂,兩手握拳,由身前緩緩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順氣,身直胸展,舌尖輕抵上齶,青少年,年輕力壯或以增強力量為目的者,提起握緊拳。

2、兩拳變掌,緩緩向前推出,至終點時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與肩平,兩眼平視指端,延展及遠。

3、松腕,虛掌,十指微屈,屈肘,兩手緩緩向胸脅收回,勢落海水還潮,兩眼輕閉,舌尖輕抵上齶,配以緩緩吸氣。

七、九鬼拔馬刀勢

(一)口訣:側道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二)動作姿勢

1、右手後背,掌心朝外,置於腰部。左手上舉過頭,屈肘貼枕部抱頭,手指壓拉右耳,左腋張開。同時頭頸腰背擰轉向左後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輕抵上齶,稍停片刻。

2、擰身復正,側頭上觀。兩眼延展及遠。舌尖輕抵上齶,身直氣靜。兩手沿體前緩慢下落,恢復預備樁功。動作3、4與1、2同,唯左右相反。

八、三盤落地勢

(一)口訣: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各翻起,瞪睛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二)動作姿勢

1、同第一式預備柱功,屈腰下蹲,同時兩掌分向身側胯旁,指尖朝向左右側方(微微偏前),虎口撐圓,眼看前方,延展及遠。上虛下實,空胸實腹,松腰斂臀,氣蓄小腹。要做到頂平、肩平、心平氣靜。練虛靜功者可閉目斂神,銅鍾氣功即脫胎於比式,故亦可做單獨樁法練之。

兩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時及氣,舌抵上齶,眼向前平視,全身放鬆。

俯掌屈膝下按(恢復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復蹲起3次。年輕體裝者則宜全蹲,站起進宜緩,同時握拳上提。

九、青龍探爪勢

(一)口訣: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氣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必謐。

(二)動作姿勢

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吸氣。舌尖輕抵上齶。右拳以拳面抵於章門穴,左拳變掌上舉過頭,腰身緩緩屈向左側,使左腰充分收縮,右腰極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輕抵上齶,自然呼吸,眼看左掌。

屈膝下蹲,左手翻轉掌心朝上,手背離地面少許,沿地面自左方,徑前方劃弧至左腳外側;右拳變掌落下,同時身體亦隨之轉正,兩握拳。直立,左掌同時提置左章門穴。右手動作與左手動作同,唯左右相反。

十、卧虎撲食勢

(一)口訣: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息息調遠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直形也衛生。

(二)動作姿勢

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徑腰間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兩拳順著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轉向里,同時屈膝、屈胯、微蹲蓄勢,配以深長吸氣。

左腳踏前一步,順勢成左弓步,同時臂內旋變掌向前下撲伸,掌高與胸齊,眼視兩手。在撲伸的同時發"哈"聲吐氣。不停,身體前傾,腰部平直,將胸中余氣呼盡,順勢兩手分按至左腳兩側。頭向上略抬,兩眼平視及遠。極目遠眺。

前兩個動作要協調一致。兩腳不動,起身後坐同時兩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動作與前述之動作同。如此共撲伸3次,左腳收回,右弓步動作與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十一、打躬勢

(一)口訣:兩手齊持腦,垂腰直膝間,頭唯探胯下,口更嚙牙關,掩耳聽散寒,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腰,力在肘雙彎。

(二)動作姿勢

兩臂展直,自身側高舉過頭,仰面觀天,頭頸正直,屈肘兩手抱後腦,掌心掩耳,兩肘張開,與肩平行。

上身前俯成打躬狀,頭部低垂,大約至兩膝前方。兩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兩手以指(食、中、無名指)交替輕彈後腦(風池穴附近)各36次。

緩緩伸腰站直,先左側擰腰側轉,再向右側擰腰側轉,往返7次,兩腳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帶微笑。

在身體轉至正中後,抬起腳跟,同時兩手自腦後高舉過頭,仰掌呈擎天狀,軀體充分舒展,並配合吸氣。

十二、掉尾勢

(一)口訣: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壹志,起而頓足,21次,左右伸腦,以七為志,更坐作功,盤膝重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准備。

(二)動作姿勢

兩手分別自身側高舉過頭。兩掌相合,提頂、伸腰、展臂、提起腳跟極力高舉。

腳跟落地,兩腳踏實,同時兩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轉,掌心朝外,兩臂也隨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襠的部位後,彎腰前俯,繼續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達,不可勉強。下按至終點時,昂頭,舌抵上齶。如此俯仰躬身重復舉按3-5次。天長日久,掌可逐漸靠近地面,則腰身柔若童子。

轉腰向左方,兩腳不移,僅左腳步變虛,右腿變實,右膝微屈。同時兩手保持交叉狀態,沿地面劃弧移至左腳外側。兩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舉轉頭,掌心朝上,仰面觀天,擰腰180度轉向右方,徐徐彎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腳步外側,如未達到,不可勉強,可繼續俯仰3-5次,以後逐漸靠近地面。

最後一次下按右腳外側時,伸舒腰身兩臂隨之高舉過頭。繼之擰腰轉身至正前方。兩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兩掌緩緩分開,十指相對,下按,兩手分開,自然下垂於兩胯旁,恢復成預備樁功勢。兩腳跟起落頓地3-21次。

易筋經 ——相傳天竺和尚達摩為傳真經,隻身東來,一路揚經頌法,後落跡於少林寺。達摩內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禪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彩圖六)。達摩會議後,留下兩卷秘經,一為《洗髓經》,二是《易筋經》。《洗髓經》為內修之典,歸慧可,未傳於世。《易筋經》為外修之書,留於少林,『流傳至今。然而現代考古資料證明,《易筋經》,實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創。
「易」是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的方法。按原來的功法要求,須先練一年左右內功:達到內壯後,方可練《易筋經》,進而再練《洗髓經》。在此期間,還要內服外塗佐功葯,約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於整個練功過程長,按原法修煉者不多,近代流傳的《易筋經》多隻取導引內容,且與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種樣式。而流傳較廣的是經清代潘蔚整理編輯的《易筋經十二勢》。

明天啟四年《易筋經》的偽李靖序中曾對「易筋」書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道原所撰的講述佛教禪宗傳法譜系的《景德傳燈錄》中的達摩傳有一段達摩與諸弟子的對答,達摩對諸弟子的答語,評價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對慧可的評價最高,說是「得吾髓」。所謂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種「譬喻」,並非實指,不過是比喻對其禪法的領悟程度。這篇偽李靖序從達摩說二祖慧可「得吾髓」這句話衍生出達摩把《洗髓經》傳給慧可之論,並且強調說並非「漫語」。至於「易筋」,此序強調「筋」對「連絡周身,通行血氣」的重要性。在《易筋經》正文《總論》中,交待「易」是「變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經絡;認為人之身有內有外,「洗髓」能「清其內」,「易筋」是「堅其外」,「洗髓」、「易筋」之後,就可以體證佛道,得享高壽了。

實際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獻,並非佛家所創的語匯。如有學者指出,在宋代張君房所撰的道教類書《雲笈七簽.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說法,更早的還可以在魏晉時期出現的道家求仙小說《漢武帝內傳》中找到淵源。《漢武帝內傳》已有「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的記載,表述的是道家練氣求長生的一種理想。所以「易筋」原屬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經》中有「配合陰陽法」,是用少女少婦按摩,甚至還有類似於道家房中術的內容,以及《易筋經》第一次出現時是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這些事實,因此可以斷定《易筋經》實為道家功法,與達摩是沒有什麼關系的。

《易筋經》的內容包括了練習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和具體的練習方法兩方面的主要內容,對武俠小說影響最大的是其中的內壯神勇、外壯神力的說法。其「內壯神勇」提到練習該功法之後,「從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並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這些都還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壯神力」練成之後,「手托城閘,力能舉鼎」都算不上奇異了。從道光年間開始的武俠小說提到《易筋經》,渲染的都是《易筋經》中所說的練成後的這種神奇功用。

閱讀全文

與松胯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