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提高老師與學生的親和力
親和力在心理學上指人與人相處時所表現的親近行為的動力水平和能力。親和力在現代社交活動中或在與公眾交往、交流(如教育活動)中顯得尤為重要,是我們作為老師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衡量一個老師的成敗在很大程度取決於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親和力及良好的互動能力。 一、 親和力要求我們發須具有良好的素質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是我們傳統教育中對教師的職責的定位,但二、三千年來固有的陳舊的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的局限性已遠遠不能滿足現在的需要。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面對學生提出的各種 「稀奇古怪」卻又 「妙趣橫生」的問題時,我們教師縱深思索這個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是一種開拓的思考、思維的急劇拓開及知識的強烈渴望的表現,想作為一個合格的教師,一個具有親和力的老師,我們更應該以一個微笑、一份耐心再加上一份天真,與孩子們一同遨遊於知識的海洋、一同分享學習的樂趣,同時,在客觀必須以提高我們的良好素質、扎實的知識功底為基礎。 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學習,於課後去不斷充實、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面,進而使自己在孩子們面前成為禁得住問的 「不倒翁」。 二、親和力要求我們樹立起正確的師生關系 當代的師生關系應形成一種地位平等的、雙向交流的、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摒棄以往傳統教育下的師為尊,生為從,「填鴨式」教育模式。學生們正處於天真無邪、稚嫩可愛、想像力豐富又十分需要老師鼓勵和肯定的一個特殊的成長時期,在這一特定時期里,既要求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以滿足幼兒的求知慾,同時又要求教師要有非同常人的親和力,因為親和力是新時期教師最基本的素質之一,民主平等思想,只有把孩子當作自己的親密合作者,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樹立起「每個學生都有聰明的,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費心血去培養」的觀念,微笑地面對每個學生,用自己的慧眼和匠心去關注學生們的成長。 三、親和力要求我們言行身教,以德為師 教師對待學生要平易近人,常懷寬容之心, 注意自己的語言美、行為美、心靈美、才藝美、儀表形象美。經常對學生表示我們對他們的關注和愛。讓每個孩子意識到他們都是有用的人,有所作為的人。通過對他們的愛和關注,增加師生的親和力、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哪怕只是微笑地看他一眼或關切地對他說上一句話,或一句淡淡的鼓勵,可能對學生產生一種強大驅動力。教師的親和力本質是一種真愛的情感,教師只真心親近學生。關心學生,才能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教師親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擁有寬廣的心懷,了解和尊重幼兒的興趣和愛好,以真誠的態度幫助學生進步、發展。
B. 對教學方式的建議和意見
教育教學工作是個良心活,相信我們教育工作者都理解這句話的內涵,而且都在忠實踐行著自己的道德操守,但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為什麼有的教師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而有的教師即使非常努力,但仍得不到部分家長和學生認可呢?我認為有以下幾種原因:
首先,想做好教育教學工作,要根據和學生、家長的實際情況,學會和不同層次家長、學生的溝通的話術,用心去溝通。比如,農村家長文化層次相對較低,而且很多都是由爺爺奶奶帶的留守兒童,如果你在家長會或者是家長來訪時,說一些立意高遠的大道理,用很多社會流行的新詞,則家長根本無法聽懂,這樣工作起不到效果,反而遭致家長反感。而對於學生呢,小學生的年齡層次感特別強,五六年級和三四、一二年級的學生無論認知還是智力發育都有很大差距,如果你無論教高段還是低段,都採用一種教學方法,使用相同的教學語言,可以說學生肯定接受起來苦難,教學效果也不會好。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充分把握學情和家長情況,用貼近生活的語言去溝通,去增加親和力,時間長了肯定會得到認可,這樣你的教學工作就能順利開展了。
第二,想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教師如果時間許可還是要多讀書。每一位教師都是從埋頭苦讀的莘莘學子走來的,可以說讀書就是我們的全部內容,而當老師後,由於角色的轉換和工作的繁忙,很多老師根本無法靜下心再去品味經典,研究專著了。有一句教育名言,教師想給學生一滴水,那麼自己要有一缸水才行。但是長期的教學生涯,你的一缸水總有用完或枯竭的時候呀!怎麼辦,我們要開源,要多讀和工作有關的書籍,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才是學生歡迎的老師。
第三,想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教師多接觸社會,站在流行的前沿。我經常非教育內部的朋友講,我們教師的圈子非常封閉,因此教師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單純的一個群體。這些話可能很多老師不太認同,但大家知道嗎?我們面對的學生可能懂得網路知識和網路術語比你還要多,面對這樣的學生你怎麼能讓他親近你、信服你呢?親其師信其道,學生不信服你怎麼會安心坐下聽你去傳授知識呢?而我們面對的家長呢,從事著各種各樣的工作,有著不同的人生和事業經歷,我們老師如果不多接觸社會,和家長溝通起來懵懵懂懂,根本不知所雲,這樣家長會從內心感到你不稱職不合格,更不會產生認同感了。
教育教學工作如果想做出成績,離不開家長的配合,更離不開學生的認同和努力,因此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教師一定要注重家長和學生的研究,注重溝通技巧,一旦家長和學生都對你信服和親近,那麼你離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C. 有沒有關於教師親和力的論文啊
淺談教師的親和力
摘要:教師的親和力是現代教育人文關懷的一種體現,是教育的隱形資源,它是關系教育教學活動成敗的重要因素。一個有親和
力的教師,能夠優化教育過程,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
關鍵詞:親和力尊重理解欣賞關愛批評人格魅力
教育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面對呼喚人性的回歸,體現人文關
懷理念的現代教育,教師的角色正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改變,
「師道尊嚴」無疑已不再是我們恪守的信條。一個即有教育教學
能力,又有高度親和力的教師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
親和力是作為一名教師的最基本的素質。
教師與學生是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兩個主要角色,因此
為了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需要師生雙方的交流與合作,教育學家
贊可夫強調指出:「就教育效果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師生之間
的關系如何。」如果一個有親和力教師能夠營造民主、和諧、愉
悅、互動的教育氛圍,就有利學生潛能的發揮、師生信息的溝通,
產生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反之,一個缺乏親和力的老師,他的
教育活動很可能成為單邊的獨角戲,其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因此,提高教師的親和力,建立師生間融洽的情感關系,是
保證教師「傳道、授業、解惑」順利進行的前提。
那麼如何提高教師的親和力呢?筆者認為應注重以下幾個
方面:
1教師要了解認識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
只有了解學生的思想與現狀,教師才有與學生交流與溝通
的基礎,才有可能發揮教育的功能。所以教師都應主動去了解每
一個學生。
2教師要能夠尊重理解學生
在了解認識學生的基礎上,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與理解,
為學生創建平等寬松的教育教學環境。學生是有著主觀能動性
的發展著的人,他們有著不盡成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特徵。因
此,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其言行的合理性,尊重學生身心發
展的需要,尊重他們人格上的獨立性;比如對學生崇拜的明星、
喜歡的歌曲書籍、從事的娛樂活動……教師要潛下心來揣摩,用
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觀察,用學生的情感去體
驗,師生之間才能心相通、情相連的,學生的心靈才會向他們的
教師敞開。對於他們的勞動果實和思維火花,要及時給予肯定和
鼓勵;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要從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好奇
心和探索慾望出發,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如果一個教師總是居
高臨下地發號施令,必將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敬而遠之。那麼
他的話再有道理,也可能遭到學生的抵觸。
3教師要欣賞學生,善於調動學生身上的積極因素
要欣賞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在關注著自己。教師要對每
個學生充滿期望,這是高校教師必備的學生觀,也是產生教師親
和力的基礎。在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
異及其自身的優勢對學生制定相應的期望目標,並通過具體的
方式表達出來。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奮斗方向,並依照它來規范自
己的行為,隨著教師的期望值適度提高,學生也會不斷的進步。
4沒有比關愛與包容更能讓人感動的了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離不開老師的關愛,更需要老師的包
容。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愛心、耐心、責任心。細心體察他們情感、
認知等方面的要求。當他們遇到生活、學習上的困難,以及心理
上的困惑時,教師要及時的引導、呵護,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對於
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及過失的學生,教師要有接受的心理准備,
因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是要走彎路的;包容學生,讓他們有
重新開始的機會!因此,教師要有包容的心態。但這並不是說對
學生的毛病放任自流。教師有責任去教育學生,同時要用發展的
眼光去看待學生,切不可對過去的事情斤斤計較,耿耿於懷。老
師的信任與愛護,會變成學生上進的動力。
5正確運用批評的方式
作為教師批評教育學生是免不了的,批評既是一種重要的
激勵方式,又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運用得好,會使師生的感
情更親近,運用的不好,不僅達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會產生隔
膜。怎樣的批評會更有效呢?在這里切忌直接了當的指責,偏激
的嘮叨。它不僅會傷害一個人的自尊心,還會激起他的反抗情
緒。談心式的批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寬松的環境下,從
贊美欣賞的角度開始與學生溝通,誘導學生對其自身行為進行
評價,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詼諧幽默的迂迴方式既可以保全對
方的面子,又可以讓對方意識到你的良苦用心。
6教師要善於學習,勇於向學生請教
教師必須努力學習,經常「充電」,不斷的充實自己。教師要
具有較高的教育科學理論素質和擁有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才
能對學生的成長才能給予及時到位、准確的指導;學生才會從心
里敬佩老師。同時我們還要了解、認知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尤其
要了解學生勝過老師的方面,並且願意向這些學生學習。這樣不
僅不會削弱教師的威望,還會為學生樹立了一個實事求是、虛心
好學的榜樣;增進師生間情感的交流,有更多的話題可聊。教師
對事物的判斷也才會更切合實際,而不是主觀盲目的發表建議。
7教師要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師的人格魅力也是學生是否願與其接近的關鍵,教師是
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其職業的特殊性要求教師要「學高為師,身
正為范」。也就是說教師既是一個有學問的人,同時又是一個模
范人物,教師的一言一行無時不在感召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
必須規范自己的言行,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莊重的儀表、幽雅
的舉止,規范的語言,對學生始終如一愛護、誠信公正的品格,親
切和藹的態度,自信而充滿激勵的目光等等,這些美好的素養都
將在學生中產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教師的親和力是教育人文關懷的具體表現之一,它如同師生
之間的一條無形的紐帶,將老師與學生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消除
了師生之間的隔閡,大大地提高了教育的可接受性以及被接受
的效果。因此,提高教師的親和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育
者與被教育者共同嚮往的一種境界。21世紀的教師不僅要進一
步培養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強化科學文化素養;還要注重不斷激
發自己的親和動機。為學生營造寬松、融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
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為學生以
後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D.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
這個主要看老師如何引導學生,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也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要不課堂氣氛很糟糕的。
E. 如何做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強意識形態的親和力 在當代的政治心理學內的語境中。意識容形態親和力這個詞被廣泛提及,這是一種以心理學視角對傳統社會政治學進行解讀的新途徑。在新的語境下,意識形態親和力被認為是一種主動選擇的行為
F. 淺談怎樣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更有親和力
在我們的身邊,經常能夠看到,有些老師的課堂充滿了無序的活躍或死氣沉沉,更嚴重一點的是部分學生會煽動一種拒聽老師上課的情緒,但是也有些老師的課堂,秩序井然,各種教學設計都能夠得到順利進行,老師揮灑自如,學生如沐春分。為何不同的教師進行同樣的教育卻對學生產生如此不同的效果呢?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對教師提出的教育要求或批評意見採取什麼態度,往往不是由教育內容決定的,而是首先看這個教師在他心目中是否具有威信。 教師的威信主要指教師所具有的一種自然性影響力,它對學生產生強烈的感召力量。一方面,教師的威信對教育效果會產生積極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贏得高度的威信後,就會受到學生特別的信任和依戀,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傾向性的心理定勢,認為教師對他的教育要求或批評意見總是對的,都是為他著想為他好,並按照教師的要求自覺調節自己的言行;在課堂上就會出現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教與學的和諧協調,既有利於學生的學,也有利於教師的教。另一方面,教師的威信對學生行為和人格也會產生積極影響。教師一旦贏得了威信,其言行往往成為學生模仿的典範和榜樣。
對教師的威信的理解,存在一個誤區,它不應該是「師嚴然後道尊」,而應該是教師的親和力的體現。教師的親和力是教師和學生相處時所表現的親近行為的動力水平和能力。在人際關繫上某人對另外一人具有的友好表示,這種友好表示,使得雙方合作在一起,有一種合作的意識和趨向意識,和共同作用的力量。它與師道尊嚴的最大區別在於,它不是以道貌岸然的姿態出現,而是以友好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下面是我在歷史課課堂教學中,提高自身親和力的幾點體會。
一、充滿活力的形象
每一個人都身兼多種角色,每一種角色都會給你帶來煩惱或快樂,角色之間不能沖突,當你走進課堂是,只有一種角色:我是老師。精神上,要輕松,面容充滿和善,眼神里流露期待與關愛;形態上,從發型到著裝,常變常新。所有的一切准備,都只有一個目的:在輕松愉快中與全班同學交流與合作。把一種平等,具有合作意識的健康心態展現給學生。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把學習歷史可以讓人睿智,貫穿到課堂教學中去
歷史是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門學科,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地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明白,學習歷史,可以讓一個人內心豐富,可以提高個人修養和素質。如:遵義會議以後,毛澤東率領紅軍四渡赤水。當年蒙哥馬利訪華的時候問毛澤東,三大戰役是不是最得意的軍事指揮行動?毛澤東搖搖頭說,他最得意的是四渡赤水。當時紅軍只有3萬多人,國民黨軍當時是40萬人,兵力對比懸殊。另外紅軍缺少槍支彈葯。平均4個人一支槍,一支槍不到50發子彈。紅軍一路上被動挨打,沒有打勝仗、沒有繳獲就無法補充彈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通過四渡赤水調動敵人,用3萬人的兵力跳出40萬敵軍的重兵包圍,而且還打了一場大勝仗! 毛澤東運用了聲東擊西,調虎離山等戰術,可以說是用兵如神。47年國民黨20多萬大軍重點進攻陝甘寧解放區,毛澤東撤離延安後,在萬分危急的關頭,並沒有渡黃河南下,而是一直轉戰在陝北,表現出了超人的智慧和無比正確的判斷力。為什麼毛澤東能夠做到這一點,這與他熟讀史書是分不開的。在我們的歷史教材里,這種充滿智慧的例子不勝枚舉,通過這些例子的講述,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撩開歷史的神秘面紗,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在學生的心靈里形成對老師、對歷史的依戀之情。
三、教師要具備幽默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缺乏幽默感,就會築起一道師生互不理解的高牆;教師不理解兒童,兒童也不理解教師。」幽默是構成教師親和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幽默可以把冷冰冰的氣氛、情緒、關系軟化。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意幽默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它可以在瞬間拉近師生之間心靈的距離。老師走進課堂,學生:「老 師 好」,老師說:「接下來,你們坐著,我,站著。請坐下。」
幽默要能體現老師的睿智,其中少不了譏諷。比如《鴉片戰爭》這一課,老師:「十九世紀上半期英國在工業革命後,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為了開辟國外市場,他們把矛頭指向中國,他們向中國輸出刀、叉(這里教師要適當的整合教材)」,-------停頓 ,學生的氣氛馬上起來,「賣不掉!」.「但是,中國的茶葉、生絲、瓷器在英國卻很暢銷,在中英兩國貿易中,英國許多白銀流入中國。後來,英國為了打開在中國賺錢的大門,終於發現中國人喜歡吃一樣東西------」,學生:「鴉片」。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老師把「 怒其不爭」的情感也同時灌輸到學生的心靈。
由於學生具有多層次,部分學生的錯別字現象嚴重,嚴厲的批評會使他們喪失學習的信心,對於性格內向的學生,還會增加他們的羞恥感,有的時候可以採用幽默的方式來加以處理。有個開放性探究題,要求學生談談青少年該怎麼做,老師在分析解題思路時,在黑板上寫了「抱達祖國」四個字,而且加重語氣讀出來,學生立即沸騰起來,老師選出一位同學把正確的「報答祖國」寫在黑板上,指出這就是某位(不說出姓名)同學的所作的作業,同時延伸,告知學生,在歷史試卷中寫錯人名、地名、專用名詞,閱卷老師一律不給分。
四、熟練掌握並運用課堂「布白」
老師課堂教學中的布白,是一種非語言藝術。按照心理學完形理論的解釋,形式在感覺中生成,人們在面對一種不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刺激物時,會在知覺中情不自禁地產生一種急於要改變它們,並使之完滿的趨向。學生在上課開始時,存在一個從課間轉入課堂的注意力轉移問題,課堂上也會有許多意料不到的意外發生,使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造成課堂紀律處於無序狀態,教師的語言布白會變成一種非語言的刺激物,使學生意識到課堂秩序的不完美,從而情不自禁的要改變這種現象,讓課堂處在一種有序的形式之下,這種布白沒有一句批評的話語,卻能夠使學生意識到錯誤的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經常使用內容上的布白藝術。如: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的結果;凡爾登絞肉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形成等等,特別是在法國拍賣的青銅獸首兔首和鼠首,為何流落海外,均可布白;板書的布白是許多老師常用的手法;學生在面對歷史波瀾時,可以創造大量的情感的布白,比如讓學生比較日本派遣唐使來華學習中華文明和南京大屠殺,體會軍國主義的無恥罪惡,對毛澤東去重慶談判和「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理解等等;當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使用布白的地方很多,只要熟練運用,就能起到虛實相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同時提高了老師的親和力。
五、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
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對教師言行的感知過程中,會對老師的職業道德進行評價,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是衡量教師職業道德,提高教師親和力的又一個重要因素。第一,老師要公平對待男生和女生;第二,公平對待學困生和學優生。不論是《中小學生守則》,還是《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只表述學生應該或不應該怎麼做,對學生應該做的,做得好的,在多樣文件里,都有如何表彰的做法,但是,對行為惡劣,違背守則和規范的學生,該如何對待,均沒有意見。這是學生評價機制的缺失,極端不利於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這種缺失要靠教師來彌補,特別是對有過錯的學生,其他學生都期待他們受到批評和懲處。教師在這時代表的是正義,處理不當,則會喪失威信,從而喪失親和力。某生,學習成績在年級前三名,但是他的課堂形象一直較差:塌腰、用大腿坐板凳、睡著寫字,其他老師都知道,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他在歷史課上記筆記,是頭低著,把筆記本放在腿上的姿態,咱們用歷史方法解決。首先嚴厲的點他的名,然後和藹的說了一個小故事:左宗棠收復新疆回京以後,任清廷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行走,而且管理兵部事物。有一天李蓮英去給他送了個信,告訴他東太後死了,左宗棠張口就說,啊,東太後死了,昨天不是好好的嗎?就因為這一句話遭到了慈禧的記恨,1881年夏天被調任兩廣總督,在京任職僅幾個月。你的懶散行為容易讓不了解的人感覺到你對他的敵意。教室里一片寂靜,該生也擺正了姿態,但是他惡習難改,不過以後他在出現懶散行為時,只須一個眼神就可以讓他改變了。
對待學困生,因為多種因素,許多人都無奈的採用放任自流的態度。在一次隨機抽樣的學生座談會上,某生發言時真誠的說:我上課時,經常注意力不集中,希望老師在我注意力不集中時能看我一眼。每一個學生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的,對待學困生的關注尤為重要。他們的學習困難大多數來自於基礎階段沒有養成學習習慣,智力的因素很少。對待這部分學生要以鼓勵為主。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要有梯度,讓學困生的主體地位也要發揮出來,多讓他們發言,在鼓勵他們回答正確時可以適當布白,因為他們對自己缺少自信,布白可以讓他們也享受一下品嘗成功的快樂。
六、通過肢體語言、語氣、板書等形式,打造教師個性化教學風格
教師的課堂教學具有靈性,教師的個性化教學風格就是它的靈魂,每一個教師都應該形成自己的風格,有的風格甚至會影響學生終身。其中肢體語言包括身體動作、手勢、眼神、面部表情等。浙江教育學院汪潮老師在《情感性教學十大理念》一文中,引用了美國心理學家麥熱濱通過體態語言表達自己情感的一個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可見肢體語言和語氣的重要性。由於現代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板書的作用雖然在淡化,但是它的作用卻不能忽視。比如《第三次科技革命》這一課,學生在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標志時,教師板書:原、計算機、航、生,原子能、航天技術、生物工程均可用一個字代替,但是計算機三個字卻不能少,而且要寫的大一些,工整一些。突出這三個字,為下文「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做了鋪墊,使學生掌握知識更加牢固。
G. 如何做一個有親和力的教師
我在信息技術國培中聆聽觀看了教育專家李冬梅作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組織與引導》視頻講座,被專家那種特有的氣質——「親和力」所吸引。感悟最深的是:在營造民主寬松、自由活潑的課堂需要親和力的老師。什麼是親和力的老師,怎樣做一個親和力的老師,專家作了精闢的概述:1、具有親和力的教師,首先要熱愛學生。熱愛教育,願意當老師,如果認為當老師是一種苦差事,就根本談不上親和力素養。2、具有親和力的老師,你要平和與寬容。學生容易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對學生錯誤要寬容,只要學生有放鬆的情趣,就有勇氣去學習去挑戰。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不可忽視,微笑溫和的話題與學生交流,有意親切地看一眼學生,那種親和力可讓學生有一個安全感,可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的潛力。3、具有親和力的老師善於鼓勵學生,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得到認可。教師一句贊賞的話,一個親近安慰的動作,都能喚醒學生的情感力量,學習慾望。4、具有親和力的老師是公平公正的,對所有同學一視同仁,全身心投入教學中。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成為一個親和力的老師非下苦功不可。因此,我要不斷加強師德修養,不斷豐富教學信息知識,提高適應信息技術新課標能力。從現在起,甘當小學生,老老實實按照國培計劃課程安排學習、反思,做到一步一個腳印,不拋棄、不放手,全身心地按照專家指引的學習目標向前挺進,努力做一個具有親和力的老師。
H. 激情,親和力和教學效果有著怎樣的關系
在我們的身邊,經常能夠看到,有些老師的課堂充滿了無序的活躍或死氣沉沉,更嚴重一點的是部分學生會煽動一種拒聽老師上課的情緒,但是也有些老師的課堂,秩序井然,各種教學設計都能夠得到順利進行,老師揮灑自如,學生如沐春分。為何不同的教師進行同樣的教育卻對學生產生如此不同的效果呢?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對教師提出的教育要求或批評意見採取什麼態度,往往不是由教育內容決定的,而是首先看這個教師在他心目中是否具有威信。 教師的威信主要指教師所具有的一種自然性影響力,它對學生產生強烈的感召力量。一方面,教師的威信對教育效果會產生積極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贏得高度的威信後,就會受到學生特別的信任和依戀,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傾向性的心理定勢,認為教師對他的教育要求或批評意見總是對的,都是為他著想為他好,並按照教師的要求自覺調節自己的言行;在課堂上就會出現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教與學的和諧協調,既有利於學生的學,也有利於教師的教。另一方面,教師的威信對學生行為和人格也會產生積極影響。教師一旦贏得了威信,其言行往往成為學生模仿的典範和榜樣。
對教師的威信的理解,存在一個誤區,它不應該是「師嚴然後道尊」,而應該是教師的親和力的體現。教師的親和力是教師和學生相處時所表現的親近行為的動力水平和能力。在人際關繫上某人對另外一人具有的友好表示,這種友好表示,使得雙方合作在一起,有一種合作的意識和趨向意識,和共同作用的力量。它與師道尊嚴的最大區別在於,它不是以道貌岸然的姿態出現,而是以友好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下面是我在歷史課課堂教學中,提高自身親和力的幾點體會。
一、充滿活力的形象
每一個人都身兼多種角色,每一種角色都會給你帶來煩惱或快樂,角色之間不能沖突,當你走進課堂是,只有一種角色:我是老師。精神上,要輕松,面容充滿和善,眼神里流露期待與關愛;形態上,從發型到著裝,常變常新。所有的一切准備,都只有一個目的:在輕松愉快中與全班同學交流與合作。把一種平等,具有合作意識的健康心態展現給學生。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把學習歷史可以讓人睿智,貫穿到課堂教學中去
歷史是內容最為豐富的一門學科,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地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明白,學習歷史,可以讓一個人內心豐富,可以提高個人修養和素質。如:遵義會議以後,毛澤東率領紅軍四渡赤水。當年蒙哥馬利訪華的時候問毛澤東,三大戰役是不是最得意的軍事指揮行動?毛澤東搖搖頭說,他最得意的是四渡赤水。當時紅軍只有3萬多人,國民黨軍當時是40萬人,兵力對比懸殊。另外紅軍缺少槍支彈葯。平均4個人一支槍,一支槍不到50發子彈。紅軍一路上被動挨打,沒有打勝仗、沒有繳獲就無法補充彈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通過四渡赤水調動敵人,用3萬人的兵力跳出40萬敵軍的重兵包圍,而且還打了一場大勝仗! 毛澤東運用了聲東擊西,調虎離山等戰術,可以說是用兵如神。47年國民黨20多萬大軍重點進攻陝甘寧解放區,毛澤東撤離延安後,在萬分危急的關頭,並沒有渡黃河南下,而是一直轉戰在陝北,表現出了超人的智慧和無比正確的判斷力。為什麼毛澤東能夠做到這一點,這與他熟讀史書是分不開的。在我們的歷史教材里,這種充滿智慧的例子不勝枚舉,通過這些例子的講述,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撩開歷史的神秘面紗,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在學生的心靈里形成對老師、對歷史的依戀之情。
三、教師要具備幽默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缺乏幽默感,就會築起一道師生互不理解的高牆;教師不理解兒童,兒童也不理解教師。」幽默是構成教師親和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幽默可以把冷冰冰的氣氛、情緒、關系軟化。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意幽默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它可以在瞬間拉近師生之間心靈的距離。老師走進課堂,學生:「老 師 好」,老師說:「接下來,你們坐著,我,站著。請坐下。」
幽默要能體現老師的睿智,其中少不了譏諷。比如《鴉片戰爭》這一課,老師:「十九世紀上半期英國在工業革命後,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為了開辟國外市場,他們把矛頭指向中國,他們向中國輸出刀、叉(這里教師要適當的整合教材)」,-------停頓 ,學生的氣氛馬上起來,「賣不掉!」.「但是,中國的茶葉、生絲、瓷器在英國卻很暢銷,在中英兩國貿易中,英國許多白銀流入中國。後來,英國為了打開在中國賺錢的大門,終於發現中國人喜歡吃一樣東西------」,學生:「鴉片」。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老師把「 怒其不爭」的情感也同時灌輸到學生的心靈。
由於學生具有多層次,部分學生的錯別字現象嚴重,嚴厲的批評會使他們喪失學習的信心,對於性格內向的學生,還會增加他們的羞恥感,有的時候可以採用幽默的方式來加以處理。有個開放性探究題,要求學生談談青少年該怎麼做,老師在分析解題思路時,在黑板上寫了「抱達祖國」四個字,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