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會學校調整辦學宗旨的目的是什麼
教會學校辦學宗旨的調整,是為了「造成一種基督教的支配」,在中國創造一種適合於專基督教教義的社會制屬度,是企圖「導引中國民族運動之心理,得有聖教之精神,而進入於聖教之羊棧」。應該說,這些宗旨確實包含了促使中國徹底殖民化的意圖。但與此同時,教會學校的改善和教學內容的科學化及課程范圍的進一步擴大,也為中國介紹了豐富的西方科學技術與文化,有利於促進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進程。像1881年創辦的天津中西書院,其課程內容包括:識字、辭句、琴韻、數學、地圖、翻譯、西法、文法、代數、天文、幾何、化學、重學、微積分、航海測量、萬國分法、富國策、地學、金石類考等內容。再如美以美會鎮江女塾的課程內容包括:聖經、蒙學、演算法、地理、游藝、詩歌、體操(第一年);此後逐年增設的課程有:植物、動物、英語、孩童衛生、四書摘要、數學、尺牘、宗教史、美國史、形學、萬國通鑒、萬國通史;泰西新吏、天方略解、格物入門、策論、地學等等,近百種。這些教會學校課程內容的設置,顯然比中國舊式學校豐富,故爾教會學校的教學質量在當時處於領先地位,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
⑵ 什麼是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是校長基於「辦怎麼樣的學校」和「怎樣辦好學校」的深層次思考的結晶。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學校生存理由、生存動力、生存期望的有機構成。
辦學理念是引領學校發展的靈魂。科學合理的辦學理念有助於實現學校的特色發展,在踐行中形成學校品牌。
拓展資料:服從於檢驗標准
辦學理念科學合理與否的檢驗標准,可以從辦學理念的價值取向、語言表達、理論基礎及特色實踐等方面加以審視。
在價值取向上,應凸顯理念的育人性。辦學的終極價值是為了人,為了人的更好成長與發展,因此辦學理念必須要凸顯育人性。若辦學理念在方向、立場上是錯誤的或者是背離教育本質要求的,顯然是不可取的。
在語言表達上,應注重語言的可讀性。辦學理念屬於學校的理念系統,要求表述應清晰、簡潔、准確,防止偏頗、偏激,應具有可讀性。一方面要注重語言的凝練、概括,能夠給人以簡潔、清晰之感;另一方面要注意語言的准確、貼切,避免說一些正確的廢話。同時,辦學理念中要避免「示範」「特色」「名校」等表達,這種標簽式的表述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背離學校教育發展的質朴性內涵。
在理論基礎上,應關注理念的理論性。辦學理念需要校長領導團隊、全校師生員工以及與學校發展相關的利益人共同商討面對,需要在理論知識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確定。這就要求校長及其領導團隊要加強自身理論知識學習,自覺提升自身理論素養水平,以理論自覺提升學校辦學理念的價值內涵。
在特色實踐上,應體現理念的整體性。實踐理念的整體性是要求理念作為學校發展的靈魂,要滲透到學校辦學的所有方面:一方面,辦學理念要統領學校的理念系統,要形成辦學理念與學校的辦學目標、校訓、校風、教風、學風、校歌等的一體化;另一方面,辦學理念要滲透到學校辦學的具體行為之中,辦學理念要與學校的管理創新、課程教學改革、人才隊伍建設、環境營造等內容緊密結合,並且內化在具體行動之中。
內化為共同願景
辦學理念不是虛幻的標志,而是學校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教師是實施辦學理念的主體,任何教育理想和理念的貫徹與落實都需要依靠教師。學校辦學理念的踐行就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使教師深刻理解並接受學校的辦學理念,讓辦學理念成為全體教職工的共同願景,這樣才能更好地把辦學理念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之中,進而引導和影響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從而發揮出辦學理念應有的價值和意義。
要將辦學理念內化為師生的共同願景,首先要廣泛宣傳。通過多種形式宣傳、講解辦學理念,使教職工理解和熟悉辦學理念的具體內涵,為全面推廣工作奠定基礎。其次要讓教職工積極參與。在形成辦學理念的過程中,應鼓勵教職工積極參與對辦學理念的討論,認真聽取教職工的意見和建議,並將大家的意見整合形成共識。再其次,要讓辦學理念具體化。學校辦學理念需要轉化為班級和個人的理念,並體現在具體的行為上,使辦學理念滲透、細化到每一節課,每一次活動,每一個教育行為之中。
外化成治校制度
理念是制度的先導,制度是理念的保障。辦學理念催生出相應的學校管理制度,反過來,辦學理念的實現則需要相應的學校管理制度作為保障。因此,校長要在學校管理過程中,把辦學的理念貫徹到學校制度中去,通過健全的制度和民主的管理,使學校形成良好風氣,確保辦學理念的有效落實。
在制定製度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徵求意見,要充分考慮各種特殊的情況,不能把制度定成「死制度」,致使人成為制度的「奴隸」,要讓師生都能在日常的工作學習中充分體會到辦學理念的存在,形成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發展的制度環境。所以,校長應注意將辦學理念外化為學校管理制度,以相應的學校管理制度來保障辦學理念的實現。
升華自學校文化
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深厚文化底蘊和辦學精髓的積淀和升華,辦學理念的踐行需要學校文化的積極影響。學校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它既包括校園建築設計、校園景觀等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人際關系、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交往中所形成的行為准則和價值追求。
實踐辦學理念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將學校所倡導的價值理念和追求滲透於其中,在活動中傳遞給全體師生,逐漸將其內化為師生共同的價值信念和追求,增強辦學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價值力。
體現在課程教學
辦學理念最終作用要體現在學校課程教學改革之中。課程教學改革是學校教育的主要行為活動,它集中體現了學校辦學理念和思想,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
比如,上海市上南中學在踐行「以愛國精神激勵人,以科學精神塑造人,以人文精神熏陶人」辦學理念過程中,將辦學理念的研究和實踐上升為廣大教師能積極參與的教育科研課題,以課題推動學校的整體綜合改革,促進辦學思想向現實轉化,他們形成了《「愛國·科學·人文」辦學理念及辦學模式的研究》的科研課題。
在總課題研究目標的統領下,學校以現代課程理論為指導,以實施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為出發點,圍繞學校「愛國·科學·人文」辦學理念,並根據學校現有的師資條件與教學資源,開發具有時代特徵、上南特色的校本課程,並以此來推進學校的課程教學的整體改革,由此推進辦學理念的深化與落實。
⑶ 義務教育法規定的學校的宗旨是什麼
以教育為宗旨 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⑷ 我國的教育宗旨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使用「教育方針」以代替「教育宗旨」的提法。
教育方針是一個國家或政黨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教育發展的指導方針。教育為誰服務,培養什麼樣的人,是教育中帶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大問題。因此,教育方針的核心內容,是關於教育的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江澤民同志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進一步闡明了中國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發展的方向。
他指出:「在中國的國家裡,各級各類學校,都要認真貫徹執行教育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正確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使他們能夠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一個關系我國教育發展方向的重大問題。」
(4)學校教學宗旨擴展閱讀:
教育宗旨的內容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質、目的及實現目的的基本途徑等。其中以教育目的最為重要。各國社會政治、歷史文化背景不同,關於教育宗旨的制定和提法也各異。
有些國家(如法國、蘇聯)以中央政府頒布教育法令或執政黨發布指令、決議等形式提出;有些國家(如美國)沒有官方規定的全國一致的教育宗旨,而由各地方政府以州或縣憲法的有關教育條款加以規定。中國清政府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首次頒布教育宗旨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
民國政府於 1912 年頒布的新教育宗旨為「注意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此後,教育宗旨幾經變化,1927 年國民政府宣布,「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為目的,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
⑸ 學校以什麼為宗旨
賺學生家長錢,打擊學生,諷刺學生,不少學校也以打學生為宗旨,然後開什麼沒用的輔導班,坑你錢買材料,現在學校除了這些還有什麼?還有什麼?
⑹ 教育的宗旨是什麼
教育的宗旨是把年輕一代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符合革命和建設需要的接班人。
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事業,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把年輕一代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符合革命和建設需要的接班人。教育的宗旨就是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好奠基工作。但處於不同歷史時期和社會發展階段,教育宗旨不可能一成不變,甚至會出現巨大的裂變。
一九五三年,國民經濟恢復階段基本結束,黨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同時並進的總路線的制定,標志著新民主主義教育轉變為社會主義教育。一九五五年五月~六月,教育部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文化教育工作會議指出:「在普通教育方面,提高中小學教育的質量必須貫徹全面發展的方針。注意學生的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同時有步驟地實施基本的生產技術教育。」一九五七年,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為實現這個目標,中共中央、國務院於一九五八年發出《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強調各級各類學校把生產勞動列為學校正式課程。「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是這一時期教育宗旨或教育方針的精髓。
十年動亂期間,林彪、「四人幫」一夥,全面否定了解放十七年來歷次規定的正確的教育宗旨和教育方針,散布「知識越多越反動」的謬論,鼓吹「寧要沒有文化的勞動者」,以及掀起「反潮流」,等等,這種是非顛倒和倒行逆施,曾在教育界引起混亂。其結果,毀壞了一代人才。粉碎林彪、「四人幫」以後,經過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把被顛倒的東西又重新顛倒過來。「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同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這一教育方針終於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隨後,小平同志發出「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的號召以及「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示,進一步為教育工作提出了合乎時代要求的發展方向。
⑺ 成人教育院校的辦學宗旨是什麼
復由於參加網路院制校的學員基本以在職人員為主,所以社會的實踐性就成為了學習的一個主要內容。
成人教育院校在知識結構上,突破那種被凝固的專業教育知識體系,走出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新路子,以造就學員個性發展的素質基礎。「社會實踐」、「畢業論文(設計)」被列為各專業的必修課程。
正是考慮到社會生源多元化的現實,奧鵬成人教育設置了高起本、專升本、大專及中高端培訓等多種培養層次和類型。在學歷教育的專業設置上,以各個合作學校已設本科專業為范圍,從中選擇人才市場有需求,就業前景好,學員樂意報考並適宜網路教學的專業予以開設。
科學合理的專業教育不僅能給學員以嚴謹的專業知識和嚴格的專業技能訓練,還能讓學員分享人類某一精神活動和智力領域的經驗,幫助學員養成不懈探索的學術精神,鍛煉學員進行深入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成人教育院校的辦學宗旨與目標。
⑻ 辦學理念是什麼
一推開學校大門,你就可以看到學校的辦學理念。一草一木,一顰一笑,無不體現辦學理念,管理之道,教學之法,無不體現辦學理念,迎來送往,上傳下達,無不體現辦學理念。有人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其意旨卻不僅僅是體現校長的權威,而在於校長是否體現了他的辦學理念。校長的辦學理念體現的是什麼?辦學理念體現的是學校的辦學之道,教學之道,求學之道,管理學校之道,是教育工作者實現自己人生價值,追求卓越,走向輝煌之道。有無這個「魂」是一回事,這個「魂」是否體現教育的科學性、藝術性,是否「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是否求真,求善,求美,盡真,盡善,盡美,則是另一回事。2、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之「神」 誇美紐斯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率領捷克兄弟會的兒女們在波蘭的黎撒創辦了文科中學,在顛沛流離中創辦了匈牙利的泛智學校,提出了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的辦學理念,成為「現代教育之父」。馬卡連柯於1920年秋創辦「少年違法者工學團」,堅決反對當時蘇聯流行的各種錯誤的教育思潮及教育領導部門的某些領導者的官僚主義作風,提出了在對流浪兒童教育中應把「對人的高度尊重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辦學理念,「使幾百個經歷過嚴重摧殘和屈辱生活的人,改造成為『真正的蘇維埃人』」。陶行知創辦曉庄學校,條件極為艱苦,但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解放學生的腦,解放學生的手」等辦學理念,卻使曉庄學校的「小先生們」做了中國普及教育的主力軍。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就是這所學校的標志,是它的眼睛,是它的「神」。一所學校是干什麼的,一般性的特徵人人皆知,而唯其辦學理念是自己獨有的,他人學是學不來的,一定要學也只能是學其皮毛,少其神韻而已。3、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之「力」 武訓興義學,受到當地惡霸的欺侮,但他不懼不悔,「一拳一個子兒,一腳三個子兒」,靠的是什麼,靠的是自己的教育信念:「興義學,不讓後人受沒文化的苦」,靠的就是教育的普及文化之功,靠的就是文化之力。因為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力量最終要比惡的力量大。而教育、文化體現的就是一種善的力量。然而這僅僅是指教育的一般功用,我們所說的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之「力」,一方面是要體現這種教育本身的一般功用,另一方面則是指:辦學理念還是這一所學校的「舉全校之力」的結晶,是這一所學校全部文化的積淀,是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文化學、教育管理學、教育人類學、課程論、教學論等諸多學科綜合研究的對象,而辦學理念僅是其凝結點,它體現了一所學校的一切,同時也展示了學校的一切;它滿足了社會的一種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一種需要,同時,也推動了社會文明進步。這種力度是非常巨大的,千萬不可小覷。來源:《e2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網》 附:十大辦學理念 第一個理念,以人為本。 第二個理念,發展才是硬道理。 第三個理念,把每一個孩子的一生變成一個成功而精彩的故事。 第四個理念,素質加個性,規范加創新。 第五個理念,學校的職責是服務。 第六個理念,大力實施文化治校方略。 第七個理念,每一位教師都應當成為一座教育豐碑。 第八個理念,給學生一把金鑰匙。 第九個理念,科研興校。 第十個理念,打造學習型的團隊。
⑼ 教會學校的宗旨是什麼
1890年,中華教育會會長美國傳教士狄考文曾對教會學校的宗旨做了認真的解釋:版「真正的基督教學權校,其作用並不在於單純地教授宗教,從而使學生受洗入教。他們看得更遠。他們要進一步給學生們訓練」,使之「成為社會上及在教會中有勢力的人物,成為一般人民之導師和領袖」。在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時,伊利諾大學校長詹姆士便致函羅斯福總統,強調指出:「如果美國早在15年前就做到把中國學生之潮流引到美國來,並使這個潮流不斷壯大,那麼,我們今天就一定能夠通過從知識和精神上支配中國的領袖們,來對中國的發展進行一種最令人滿意的又最為巧妙的控制」。
⑽ 德慶三小學校,教學的宗旨是什麼
德慶三小學校
教學宗旨,
培養德智體三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