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尊嚴教學課件

尊嚴教學課件

發布時間:2020-12-20 00:07:33

⑴ 「笑對人生,做學習的主人」課件材料

DEd

⑵ 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班會ppt課件

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班會

活動目的

1、通過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對國旗、國徽的崇敬之情,會唱國歌。 2、懂得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也是愛國的表現。

活動形式:朗誦、演唱。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國旗是象徵著國家的旗幟,它代表國家的主權和尊嚴,是國家的標志。

國徽是國家民族精神的象徵,工農階級的象徵,我國人民大團結的象徵。

國歌是代表著中國人民的呼聲,代表著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反抗壓迫,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

二、了解國旗的由來和象徵意義

五十多年前的 10 月 1日,在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空冉冉升起,那麼這面旗面紅色,上有五顆黃色五角星的五星紅旗又象徵著什麼呢?

國旗的象徵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五星紅旗的旗形為長方形。旗面紅色,紅色表達庄嚴熱烈,象徵革命;五顆五角星恉為黃色,顯示光明;黃色還表達中國人是黃種人的特徵;五星中,一星較大,代表中國共產黨;四星較小,這四星分別代表四個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五顆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大團結。

三、了解國徽的由來和象徵意義

國徽的由來及象徵意義。

國徽呈圓形,圓形的中間上方是五顆金星,下方是天安門城樓,一個齒輪,齒輪兩邊的稻穗對稱地向上環抱,齒輪的中心又系著兩幅紅綢。天安門圖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威武不屈的英姿。 齒輪、稻穗象徵著工人階級的農民階級。金色的齒輪,同樣象徵著人民的幸福,祖國的繁榮。

國徽上的五顆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大團結,四顆小星象徵億萬人民,心心向著共產黨,堅強團結,眾志成城。

四、知道會唱國歌也是愛國的表現熱愛祖國不是一句空話,我們在唱國歌時的神情和態度,我們內心的感受,能說明我們究竟愛不愛國,究竟有沒有民族自豪感。

四、全班齊唱《國歌》

感謝同學精彩的演唱,在這激盪人心的歌聲中,我們的主題班會也進入了尾聲。

⑶ 尊嚴的教學設計

《尊嚴》教學設計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本課生字,指導「尊」字的寫法。
2、找出文中描寫人物神態、動作和語言的句子,體會人物的品質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
1、能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像,體會那個年輕人為什麼把尊嚴看得那麼重要。
2、運用「邊讀,邊想,邊畫」的方法學習課文。。
4、藉助多媒體手段理解課文內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哈默堅持勞動後再接受食物的事,讓學生懂得一個人必須有尊嚴,懂得尊嚴對做人的重要性。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描寫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里體會到年輕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勞取酬的道理,從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難點:理解傑克遜對女兒說的話:「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六、教學過程實錄:
師:同學們,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幾句名言,誰來給大家讀一下。
(課件出示: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孟 子
人不可有傲氣,不可無傲骨。 ——徐悲鴻
每一個正直的人都應該維護自己的尊嚴。 ——盧 梭)
生:(找三個學生每人讀一句)
師:知道這幾句話都和什麼有關嗎?
生:尊嚴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尊嚴》。
師:(板書:尊嚴)請大家伸出手來和我一起寫「尊」字,注意尊裡面的短橫不要丟了。
生:(書空)
師:下面請大家打開24頁《尊嚴》一課,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生:(自由朗讀課文)
師:下面老師來檢查一下大家生字掌握情況。
(課件出示詞語:沃爾遜 傑克遜
疲憊不堪 狼吞虎咽
愜意 羨慕
喉結 僵硬)
師:誰來讀一下第一行兩個詞語。
生:(一生起來讀)
師:這兩個詞語中第一個是個什麼名字?
生:南加州的地名。
師:第二個呢?
生:人名。
師:那我們集體再來讀一下這兩個詞語。
生:(齊讀)
師:第二行兩個詞誰來讀一下?
生:(一生起來讀;齊讀)
師:第三行
生:(一生起來讀;齊讀)
師:第四行
生:(一生起來讀;齊讀)
師:生字詞大家都掌握了,請同學們再來快速瀏覽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生:(瀏覽)
師:(巡視)
師:誰來說一下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生:一群逃難的人到沃爾遜小鎮發生的事情。
師:哪位同學能夠再說具體點。
生:一群逃難的人到沃爾遜小鎮,傑克遜鎮長給他們食物,其他人都吃了,只有一個人例外,他請求鎮長給他活干再吃食物,傑克遜讓他給自己捶背,最後這個年輕人才吃了食物。
師:你說的非常完整,讀了課文,大家知道這個年輕人是誰嗎?
生:哈默。
師:故事中的哈默只是一個窮困潦倒的逃難人,可是沃爾遜小鎮的鎮長傑克遜是怎樣評價他的呢?
生: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師:(出示課件: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師:我們來集體讀一下這句話。
生:(齊讀)
師:傑克遜說他什麼都沒有,他究竟沒有什麼呢?
生1:沒有衣服
生2:沒有鞋穿
生3:沒有食物
生4:沒有錢
師:是呀!他此時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但是,傑克遜卻說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一同走進課文,走近哈默,探個究竟!請大家讀讀文章的一二段,從文中找出幾個詞來形容形容他?拿出筆把它圈出來。
生:(學生讀課文,並隨時圈出詞語)
師:誰來交流一下。
生1:臉色蒼白、骨瘦如柴
生2:面呈菜色
師:我看到有個別同學臉上寫滿了疑問,是不是認為這個詞不是描寫哈默的?
生:是
師:大家再仔細看看這個詞是描寫誰的?
生:逃難人
師:那麼哈默是不是逃難人呢?
生:(恍然大悟)是
師:那麼這個詞是不是也是描寫哈默的?
生:是
師:大家繼續來找
生:疲憊不堪
師:(課件出示:逃難的人 面呈菜色 疲憊不堪 臉色蒼白 骨瘦如柴)
師:用了這些詞來描寫哈默和逃難的人,我們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其實,很多時候一個詞語就是一個場景、甚至一篇文章的濃縮,會讀書的同學能夠從一個詞語中看出一幅幅畫面,我相信你們也能!選擇一個或兩個,靜靜地想想,看看你看到什麼鏡頭了?
生1:我選的詞語是臉色蒼白、骨瘦如柴,我看到的是哈默非常瘦又非常餓地站在那裡,很可憐
生2:我選的詞語是面呈菜色、疲憊不堪,我看到的是這群人又累又餓,都站不住了。
……
師:看來,此時他們為飢餓所困,為疲憊所困,為焦渴所困。此時的哈默「臉色蒼白,骨瘦如柴」,他最需要的是什麼?
生:需要食物
師:可哈默選擇的和其他人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其他人選擇的是什麼?
生: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師:「狼吞虎咽」是什麼意思?
生:很快很猛地吃下去
師:誰能用動作演示一下
生:(一生表演,然後集體演示一下)
師:那哈默選擇的是什麼呢?
生:先幹活後吃飯
師:哈默究竟是怎麼想的呢?請小組合作,自由朗讀課文的2—5自然段,找出哈默和傑克遜大叔的對話,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課件出示:小組合作:自由朗讀課文的2—5自然段,找出哈默和傑克遜大叔的對話,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生:(小組合作學習)
師:現在請同學們來進行交流一下。
生1:我認為傑克遜大叔是個善良的人。
師:你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1:「不,我沒有什麼活兒需要您做。」
生2:我從「先生,吃您這么多這么多東西,您有什麼活兒需要我做嗎?」可以看出哈默是個通過勞動獲得尊嚴的人。
師:哈默在說這句話時是什麼態度?
生:真誠請求。
生3:我從「不,我現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我再吃這些東西。」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哈默聽到傑克遜安排給他活時,心情很高興。
……
師: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哈默說的這三句話。
(課件出示: 「先生,吃您這么多這么多東西,您有什麼活兒需要我做嗎?」
「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
「不,我現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我再吃這些東西。」)
師: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疲憊不堪的哈默急需食物充飢,可是當傑克遜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時,哈默卻真誠請求說——
生:(齊)「先生,吃您這么多這么多東西,您有什麼活兒需要我做嗎?」
師:當傑克遜回答沒有活兒需要他做時,哈默毅然地拒絕說——
生:(齊)「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
師:當得到傑克遜安排給他的勞動後,他痛快高興地說——
生:(齊)「不,我現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我再吃這些東西。」
師:傑克遜大叔和我們一樣被年輕人的語言和行動深深打動了,所以,他提供了捶背的勞動機會。當哈默幹完活,傑克遜把食物遞給了他,我們再來看這句——
(課件出示:年輕人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生:(齊讀這句話)
師:從「狼吞虎咽」中你看出了什麼?
生:哈默非常非常餓。
師:對呀,從中可以看出哈默已經飢餓到了極點,但是他也要堅持幹完活再吃飯。
師:哈默得到的食物與其他逃難者得到的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其他逃難者得到的是善良人的——
生:施捨
師:而哈默得到的是勞動之後的——
生:報酬
師:所以哈默得到食物是理所當然的。這正是他與那些人最大的不同!此時哈默僅僅得到了食物嗎?還得到了什麼?
生1:別人對他的尊重
生2:尊嚴
師:是啊,他得到了傑克遜大叔的贊賞。
(板書:傑克遜 贊賞 哈默)
師:下面我們再來看這句話——
(課件出示: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師:這里的富翁指什麼呢?
生:指的是有尊嚴的人。
師:對呀,這里的富翁是不是指財產和億萬的金錢呢?
生:不是
師:他指的是擁有尊貴的人格。讓我們再來齊讀這句話。
生:(齊讀)
師:此時,你最想對哈默說些什麼呢?拿起筆來寫在書上。
生:(動筆在書上寫)
師:(巡視)
師:誰來交流一下。
生1:哈默,你真是個有骨氣的人,我應該向你學習!
生2:哈默,你是好樣的,我也要做個有尊嚴的人!
……
師:那麼,哈默的發展真的如傑克遜大叔的預測么?我們來齊讀最後一段。
生:(齊讀最後一段話)
師:老師再給大家帶來一段哈默的資料介紹。
(課件出示:哈默: 1898年生於美國紐約,美國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長,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到1982年,他的石油公司已排名世界第八。鄧小平曾親自邀請他到中國訪問。1988年,他向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捐款2萬美元。)
師:同學們,尊嚴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它會激勵你不斷努力,不斷向前!老師希望我們在坐的每一個同學能夠自尊、自立、自強,做一個有尊嚴的人!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⑷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ppt課件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自《且介亭雜文》,屬於魯迅的後期雜文。這篇雜文就當時對抗日前途悲觀失望的論調提出義正辭嚴的批判,既猛烈抨擊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國民黨反動派,又熱情歌頌了英勇斗爭的中國人民,對中國前途充滿信心。文章短小精悍,寫法靈動,語言犀利,帶有強烈的諷刺意味。
教學本文,可從寫法和語言兩方面突破。首先應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理解駁論文的思維流程,深層探討課文的意蘊,體會這篇駁論文在寫法上的特點;其次應組織學生揣摩語言,理解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體味魯迅雜文尖銳犀利、富於戰斗性和嘲諷意味的語言特點。
課堂教學可採用誦讀法、品讀法、討論探究法、比較閱讀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用心感知,深入體驗,反復品味,深入思考,最終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評價。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詞語,掌握「玄虛、誆騙、懷古傷今、為民請命」等詞的讀音、詞義,並學會運用。
⑵ 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意,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能力目標:
⑴ 學習本文的結構嚴謹、波瀾起伏的藝術特色,學習反駁論證。
⑵ 品味語句,體會尖銳犀利、富於戰斗性和嘲諷意味的語言特點。
3、德育目標: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為祖國美好的明天而奮斗。
【教學重點】
1、揣摩語句,理解深層含意。
2、掌握反駁論證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關鍵語句,體會魯迅雜文的語言魅力。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深入感知,增強感悟。
2、品讀法:
品讀課文,理解其寫法和思想內涵。
3、討論探究法:
在學生互動交流的基礎上,對幾個問題變換角度思考,拓展思維。
4、比較閱讀法:
在比較中完成對知識的遷移或延伸。
【教具准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理清駁論文的思維流程,理解課文的深層含意,體會這篇駁論在寫法上的特點。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1、設計一:
學習立論文之後,我們會遇到新問題:有時候說服自己並不困難,可說服別人真的好難!這就需要另一種准確表達自己觀點的方式:駁論。讓我們先向魯迅先生學一學這一技巧。
2、設計二:
我們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讀到魯迅先生對自由、快樂生活的嚮往。是的,魯迅先生是一位畢生追求中華民族獨立自由、興盛、騰飛的堅強戰士。1936年,魯迅先生去世時,上海民眾在他的遺體上覆蓋了寫有「民族魂」三個大字的白布,以表達對魯迅先生的敬仰。魯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極大的現實意義。今天,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再次聆聽先生的教誨。
3、設計三:
多媒體顯示:
網路笑話:買汽車
孩子:媽媽,你為什麼不買汽車呢?
媽媽:買不起呀。
孩子:那怎麼才能買上小汽車呢?
媽媽:你現在好好學習,長大後就可以買小汽車了。
孩子:那你小時候為什麼不好好學習呢?
這個笑話,孩子的反駁很精彩,媽媽聽了以後肯定會瞠目結舌,繼而哈哈大笑。
駁論是一種與立論相對的論證方式。《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就是一篇駁論文。
假如你面對「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錯誤論調,你將怎樣批駁?
生1:事實勝於雄辯。中國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強大、科學的發展與進步均可證明,21世紀是中國的舞台。申奧成功、加入WTO、國足出線、「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中國正如一顆冉冉升起的巨星,光芒萬丈。這難道能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生2:這是一種蓄意的詆毀,通過惡意損害黨的形象,傷害民眾的感情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讓我們看看70年前魯迅先生是如何批駁這一荒謬的論調的。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
本文收入《且介亭雜文》,屬於魯迅的後期雜文。魯迅寫此文之前的一個月,就發燒,「自覺肋痛」,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後的兩個多月,寫了《病後雜談》,還致信楊霽雲,自稱是在敵人和「戰友」的夾攻下「橫戰」。可見健康的惡化與精神的壓力並未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關注。
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後。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當時資產階級《大公報》發表社論,指責中華民族失去了自信力,為國民黨反動政府推卸責任。針對這一觀點,魯迅先生憑著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
駁論文簡介
議論文從論證的方式上看,一般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並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論點,即先舉出對方的荒謬論點,然後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直接加以批駁,揭示謊言同事實、荒謬與真理之間的矛盾。二是通過批駁論據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據是支撐論點的,論據駁倒了,論點也就站不住腳了。三是通過批駁對方的論證來駁倒對方的論點。論述一個問題,論點和論據之間必須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否則論點就站不住腳。通過駁論證來駁論點,就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無內在邏輯關系,即所持論據證明不了論點,其論點不能由論據推出。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掌握正確讀音:
選兩個學生投影顯示積累的詞語:
搽:塗抹。
玄虛(xuán):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
省悟(xǐng):認識上由模糊到清楚,由錯誤到正確。
渺茫:因無把握而難以預期。
誆騙(kuāng):用謊話騙人。
懷古傷今;不滿現實,追懷古代的事情。
為民請命:代老百姓請求保全性命或解除困苦。
自欺欺人:欺騙自己和他人。
脊樑(jǐ)
2、學生速讀課文,畫出正確的論點和論據(多媒體顯示):
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為什麼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依據是什麼?
學生思考、交流,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之所以認為它是錯誤的,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未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自欺了。
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並未失掉自信力和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四、精讀課文,突出重、難點
1、誦讀1~5段,討論探究:
⑴ 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麼還要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⑵ 第4段有一部分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了什麼?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明確:
⑴ 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發現對方孌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否認對方的觀點。這是駁論的一種形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後「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要駁論證關鍵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會由於利益的驅動或認識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真相,這就需要明斷是非,撥亂反正,所以駁論證比駁論點、論據更能體現智慧的力量。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事實有時並不勝於雄辯,我們一定要有推理判斷能力,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才可以明辨是非,不被歪理所迷惑。
⑵ 「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欺人的最後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揭露了上層統治者大搞求神拜佛來掩蓋自己投降賣國的反動本質,使他們陷入捉襟見肘之地,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從這段文字也可看到魯迅的境況,但他不憚於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欽佩。
2、品讀6~8段,討論探究:
⑴ 作者是如何立論的?請簡述作者的思路。
⑵ 「中國的脊樑」是指什麼人?為什麼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學生思考、討論,明確:
⑴ 第6段承上啟下,正面立論:「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7、8段熱情歌頌從古到今有自信力的「中國的脊樑」,從而駁倒對方,這是間接批駁。
⑵ 「中國的脊樑」是指踏踏實實地為民族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樑」,他們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
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原因有三個:第一,他們在追求自由、理想和民族解放的過程中總是被統治階級鎮壓、暗殺,他們的精神不能被很好地宣傳彰顯;第二,由於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第三,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大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動,對於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大多表現出「看客」的心態。
教師提供相關材料,多媒體顯示:
「九一八」事變之後,中國共產黨於9月20日和22日連續發表宣言,發出」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發動群眾斗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斗號召。在黨的號如和領導下,全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運動,堅決反對蔣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到12月,曾發生三次大規模的學生請願運動。
許多熱心的青年往南京去請願,要求出兵;然而這須經過極辛苦的試驗,火車難坐,露宿了幾日,才給他們坐到南京,有許多隻好用自己的腳走。到達南京,卻不料就遇到一大隊曾經過訓練的『民眾』,手裡是棍子、皮鞭、手槍,迎頭一頓打,使他們只好臉上或身上腫起幾塊,當作結果,垂頭喪氣地回家,有些人還從此找不到,有的是在水裡淹死 。
(摘自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文壇上的鬼魅》)
3、學生齊讀第9段,研討以下問題:
「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這一句話中,「狀元宰相」「地底下」分別指什麼?
學生明確:「狀元宰相」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還處於地下斗爭狀態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力量。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以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民本思想。
4、教師總結:
本文的寫法很獨特,用駁論證的方法直接批駁,又用正面立論的方法間接批駁,從而徹底駁倒對方的謬論,說理全面、深刻、有力。
五、說話訓練
請運用駁論就以下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1、勤能補拙。
2、失敗是成功之母。
學生思考、交流。
六、布置作業
1、分析下文所用的修辭手法,積累並仿寫: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2、請為下面的兩個似乎有些矛盾的名言找論據,證明它們各自的合理性:
⑴ 我之所以有所創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⑵ 盡信書不如無書。
〖參考答案〗
1、修辭手法有:比喻、排比、引用。仿寫略。
2、⑴ 如:貝多芬是世界公認的樂王。他一生中有九部交響曲,其中被人推崇的是後七部,而前兩部大體上是仿效莫扎特、海頓的風格。但是,他說,如果沒有前兩部,人們就不會聽到悲壯的《命運》、雄悍的《英雄》、優美的《田園》、令人沸騰的《第九交響曲》。在寫下這些鴻篇巨作之前,在世界音樂中心 ──維也納,他認真學習了巴赫等音樂大師的傑作,博採眾長。
⑵ 李時珍生活的明朝,中國傳統醫學已經相當發達了,醫書葯典汗牛充棟。李時珍在讀書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經驗及對有經驗的醫生、葯農的訪問,發現了前人的許多謬誤,產生了醫人先醫書的想法,寫成了《本草綱目》。

閱讀全文

與尊嚴教學課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