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人被點穴一動不動,點穴定人是真的存在嗎
小時候看武打片,就特別羨慕電視中的武林高手,只要點一下穴,人就被定住了,於是,小的時候也經常跟鄰居玩點穴游戲。那麼電視中的點穴真的存在嗎?
點穴的原理就是通過點中對方的穴位,使經絡不能正常運轉,血液不能周流,關節不能支配。點穴與解穴是相對的,穴位是不能亂點的。
⑵ 張官生臟腑點穴推拿法培訓模式是怎麼樣的
線下教學,每一期20人,2-4人一組,實操進行對練為主,老師手把手的教學
⑶ 求問功夫傳奇:點穴和輕功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從懸疑說歷史:秘境觀察之歷史探秘(本期嘉賓——北京體育大學副教授李士英)2000 年,北京西單商場一個普通的看門人李仲軒表露了一個讓人震動的消息,傳說中的《武穆遺書》是真的存在的。他甚至公布了其中的部分口訣,《武穆遺書》是《射鵰英雄傳》里大家都爭搶的寶物,傳說中正是這本書讓郭靖成為了一代大俠。當時岳飛的後人把它交給丐幫幫主洪七公保管後,人們就不知道它的著落了。一本書真的會讓你變成戰無不勝的俠客,幾張紙就能給你刀槍不入的身體嗎?難道傳說中的武林秘笈真的存在過?讓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一看,歷史上真實的武功是什麼樣?一、中國功夫天下無敵? 據說很久以前,少林寺的和尚通過禪修和刻苦的鍛煉,終於創出了流傳千古的中國功夫。天下功夫出少林,經過後人不斷的研修和演變,又發展出不同的流派,如今中國功夫在銀幕上更是了得,很多外國人覺得凡是穿功夫服的中國人都是武林高手,只要一揮手就能揚起千層浪,一跺腳整塊地皮都能飛起來,其不可思議的程度簡直可以與歐美的魔幻大片相媲美。您還記得當年李安導演的《卧虎藏龍》嗎?那是老外公認的最棒的中國功夫片,片中章子怡等人在林中和城牆下的打鬥被譽為史上最出色的十場打鬥之一,同時這部影片也被老外賦予了另一個稱呼——「年度最佳魔幻片」。看到了嗎,在老外眼裡真正的中國功夫,與其說是一種武功、運動,倒不如說是魔法、特異功能更為恰當。雖說有些誇張吧,但如今影視劇看到的中國功夫確實有些離譜,像甄子丹執導的《龍虎門》,據說裡面很多鏡頭都是真招實打的,但結果拍出來怎麼看怎麼像是假的,至於其他的一些電影就更離譜了,動不動就飛身上房,高來高去如履平地,舉手投足之間,強敵灰飛煙滅,這就是傳說中的功夫嗎?咱老祖宗要有這本事還打什麼八年抗戰啊,找幾個武功好的到海邊一發功,還不就把日本弄沉了?!那麼真正的中國功夫是什麼樣的呢?實在中國功夫是一種中國文化的體現,它是百種文化底蘊和實戰中的技巧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演變。而電影本來就是一種藝術,它肯定會把一些東西誇大、誇張化,但是不代表說沒有這樣的現象或者說沒有電影中提到的某種功夫。電影更重要的是一種意境,簡單點說,一推掌就看見水中千層浪激起來,那是電影的誇張,但是真正功夫中的推掌還是有一定的威力的,固然未必有那麼誇張,但推起一缸水還是沒題目的。此外中國功夫中有一部分講究快,「指如疾風,勢如閃電」,這有點誇張,但出手快過眼鏡蛇的攻擊速度倒是有可能的,而且出手比眼鏡蛇快的人,實在也沒有什麼大不了。在非洲,土著抓蛇的時候,他們的手都比眼鏡蛇快,一下子就能捉住蛇的喉嚨。此外前陣子還有報道說,一個小女孩,空手就能把一塊鐵條給劈斷了,而手一點題目都沒有,您想想估計這個功夫力道要是練出來,也是蠻可怕的。說到空手劈鐵條,不管是劈鐵條,還是開磚頭,在中華武術中練習手掌的功力都是相類似的,但您看準了可不是鐵板,要是鐵板一塊,那可是劈不斷的。就算是鐵條也得是相對薄一點的長條形的鐵條,要是太寬了也是劈不斷的。雖說經過鍛煉的人,在這方面要比凡人強,但您別忘了任何東西都是有極限的,不可能達到無窮大的厚度還能去劈斷。而且常年地進行這樣專業的系統的練習,還會導致手掌發生變化,最嚴重的有骨骼合攏現象出現,就是骨頭縫消失了,骨關節變為一體。那麼常年練武的人,攻擊力到底有多大呢?國外作過一組測試,李小龍的出拳力度是 277 千克,而空手道的出拳力度可以達到 370 千克,跆拳道的出拳力度是 416 千克,拳擊能產生的力度是 453 千克,這就相當於一個大鐵錘向下重擊的力度了。相比之下,從這個數據來看,似乎中國功夫在打擊力度上是最弱的了。堂堂國術,竟然在世界各種搏擊術中是攻擊力最低的,這也太讓人難以接受了,但您先別著急,咱們中國有句老話不知道您聽說過沒有,叫做「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通過這句話您就可以看出來,咱們中國功夫更多的是比較看重腿部的力度。當然就世界范圍來說,說到腿,很多人以為泰拳當中的腿法要更厲害些。但是從技術體繫上講,首先泰拳跟咱們的武術比較接近,再有一點是泰拳運動員的技術。他們的特點是功力比較強,所謂的功力,就是他們的腿、肘、膝硬度比較大,在這一方面,他們的特點是逼壓式的打法。前幾年說實話,咱們的散打選手還真打不過人家,人家的功力,人家壓迫式的打法,我們隊員是很難適應的,經常屬於被動挨打的地位,不過這幾年慢慢適應了,隊員的水平、功力也都有所進步,所以這幾年的對抗賽相對來說,好了一些,我們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點,如揉、抱、摔等技術的運用,給泰拳選手造成有效的打擊。實在高手過招,除了力道之外,還更看重的是巧勁、寸勁,像中華武術當中,有很多的招式套路,往往就是利用這些寸勁來出奇取勝的,比如說常見的太極拳就是典型的四兩撥千斤,以巧勁取勝,還有一直被傳得神乎其神的點穴,也是靠有效的局部打擊,來克敵制勝的。但是目前我們所了解到的中國功夫,很多還是在小說和影視劇的層面上,很少有人真正見過中國功夫的對決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拋開散打比賽不算,現今能找到的真正意義上的功夫對決,估計只有 1954 年在澳門的一場比賽了。1954 年 1 月 17 日,香港兩個頂極的武林高手,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與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在澳門舉行了擂台比賽,真實的對打只持續了兩分鍾。「第一回合開始公儀用七星勢,快步跳躍,陳克夫則採用白鶴拳對敵的雙手向前架式,互相對峙。陳先攻,用游斗之法,一觸即退,保持間隔,不讓吳近身發揮太極的優點。吳於稍探陳虛實後,便採用以靜制動,等對手一近,就擊其前臂麻穴,雙手輕如打棉花狀態。戰至不久,吳穿破陳的護手,擊中陳面,陳立即使出白鶴拳的『豹子連環手』密集進攻,猛攻十多招,拳拳打近吳面部,逼吳至繩邊。吳閃身出繩間,瞬間以『翻身撇身追』掛擊,陳鼻部中拳流血,吳連環追擊,雙方以中路架式對打。由於陳鼻流血不止,染滿白衣,評判主任何賢急忙鳴鍾。這個回合本來應是五分鍾,只打了兩分鍾就停。休息時何賢見陳血染征袍,問他還繼續否?陳表示流鼻血並沒關系,休息後可繼續再戰。第二回合,陳仍採取急攻戰略,吳則減少走動幅度,以逸待勞,陳繞步走了半圈,即使出『白鶴兜羅手』閃電擊中吳的腰部,但吳的太極最善於小圈子貼身短化,不單沒有受傷,反而借力抽空左手,右手使出『肘底看槌』擊中陳的胸部,隨著重擊陳右前臂,致令陳右手失去戰斗能力,不得不高腳踢吳。吳以陳此舉乃屬犯規,於是以牙還牙,用左分腳反擊。裁判見兩人似乎都動了真火,生怕再打下去會失事,有違慈善本意,即由評判主任按鍾叫停,此回合只打了一分鍾。經評判團緊急商量後,決定戰果為雙方不勝,不和,不敗而告終,結束比賽。」這是當年比賽的一段描述,很多人恐怕也都看過那段視頻,但為什麼事後所有觀看的人都對武術失去了信心?讓我們從實戰角度再看中國功夫。二、中國功夫在實戰中有用嗎? 看過當年擂台賽錄像的人估計都有一個感覺——打得太丟臉,和平時影視劇中看到的中國功夫根本是兩碼事。因此有人推斷這二位估計從來不練散打,所以真正交手的時候發揮不出來;但也有人以為,高手過招都是點到為止,沒有真打,所以外人是看不出來的。更有甚者聲稱,就這二位的打法,看上去和街邊斗毆沒什麼區別,要真碰上個搞散打的一定死得很丟臉。這裡面實在有一個誤區,最實用的格鬥技術往往看起來是很直接、很簡單的,相反在電影里往往是誇張的,它是把一個最簡單的動作復雜化、誇張化,比方說可以用轉半圈完成的,它甚至轉一圈,這是為了讓您感覺到那種效果,那種動作的一個氛圍,讓您感覺到很好看,這兩個角度不一樣。咱們看電影跟看實際現場的比賽,是不一樣的。舉個例子,看劉翔 110 米跨欄,您會看到他的氣力和速度非常的簡捷,那麼欄與欄之間能用兩步,他絕不會用三步,能用一步他也絕不會用兩步,他會很簡單地去跨欄。但是您看劉翔的廣告就不一樣了,那裡面的動作是很漂亮的,很悠緩的,不過那不是比賽,那是廣告,要效果,所以是不一樣的。真正到了對抗,就像剛才說的那場「陳吳之戰」,它就很簡單了。你一下我一下,就跟我們說的 100 米跑,可能很多人不愛看 100 米跑,由於過程非常簡單,兩個胳膊一搖,腿一邁往前沖,就這樣很簡單的動作。但是也有很多人愛看它,尤其是搞運動的就會說,看上去很美啊,美在哪兒?美在它的氣力,美在它的速度,這就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作為對抗當中的美和演練當中的美是不一樣的,得看您審閱的角度。但是不管美也好,實用也罷,為什麼真正用起來的功夫怎麼看都像是街頭斗毆似的呢?我們日常學習的一些功夫套路,關鍵時刻能用得上嗎?實在這就比如說,假如您跟一個人在實際對抗的話,不可能先扎一個馬步再想怎麼出拳吧,那樣的話就完全把武術模式化了。武術打研究出來那天起,它就是一種互相搏擊的運動,武術套路的表現方法就是把所有的搏擊方法串聯起來,表現出來,但並不代表說在對抗過程中就一定要按套路來做。如今現實生活中,把實戰和傳統套路最好地聯系起來的人,那就得數功夫巨星李小龍了。傳統功夫真的不實用嗎?據了解,李小龍生前曾經在私人筆記中記下了傳統功夫在實戰中是如何應用,並且繪制了具體的圖解。今天人們看到的很多李小龍影片中的武打畫面,實在都是筆記中記載的功夫的實際應用,後人在研究這本筆記時發現其中很多招式都是傳統武術中最常見的,只是很少有人想到將它應用到實戰中。三、實戰中的傳統功夫 不知您是否發現,固然目前國內武術的流派非常多,但是說到具有實戰意義的武術門派卻是鳳毛麟角,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實在這跟武術的發展歷史有很大的關系。武術從明清時代往後門派眾多,而且多是以套路的形式來呈現。套路是把這些武術動作串接起來的一種呈現,它中間有很多連接的動作和創意性的動作,另外再加上一個身體所表現出來的動作,這些連接在一塊的動作就組成各門各派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武術套路。但是這些套路當中實際用於對抗中的動作,假如要把它們提煉出來的話,實在並沒有多少。但並不是說傳統套路在實戰中就沒什麼用了。一個經過系統練習的人和沒有經過練習的人是肯定有所不同的。當然還得說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從男人和女人兩個性別角度講,在生理機制上就不同,肌肉氣力也會有所差異。例如,受過系統練習的女孩和沒有受過練習的男孩在一起廝打,女孩一定有贏的概率,但是假如這個男孩也是一個有一定氣力和一定基礎的人,那麼女孩即使受過練習也很難打得過他。此外,像四兩撥千斤就是一個在實戰中非常典型的借力打力的方式,而且假如咱們在實戰中要是實在打不過的時候,還有一個最簡單的方式,那就是逃跑。當您跑得越來越快的時候,輕功也就出現了。一段20 世紀 50 年代武術高手的對決場面,打破了人們對中國功夫的幻想,難道中國功夫只是簡單的廝打嗎?傳說中的輕功、點穴、內功,真的存在嗎?20 世紀 30 年代,每當夜幕降臨,總會有一個黑影出現在京城的房檐屋脊之間。幾年的時間里,這個黑影幾乎光顧了當時北京的所有商家和富戶,而被盜現場除了一隻糖紙疊成的燕子之外,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他是誰?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人們說,他身輕如燕,踏雪無痕,後人更是傳說他的輕功了得,並根據他的事跡拍攝了很多影視作品。小說、電影中的輕功在真實生活中的原型又是怎樣的呢?四、輕功真的存在嗎? 喜歡看功夫片的人經常可以在電影中看到這樣的鏡頭,一些俠客整天飛來飛去,飛檐走壁,一會兒草上飛,一會兒水上飄,究其原理,他們都是憑借著微小的支撐點,借力就能夠如同行走在陸地上一樣。但說實話,這事聽著總覺得不靠譜,踏雪無痕的感覺,實在是太誇張了一點。真實的輕功,固然談不上飛檐走壁,但還是有一定技術含量的,至少可以在攀登牆壁的時候,比較靈活一些吧。所謂的飛檐走壁實際上是需要藉助一個支點,如牆角、岩壁之類的,和現在的部隊練習的翻障礙差未幾,簡單來說,輕功只是身手靈敏的意思,沒有著力點,憑空肯定飛不起來。那麼所謂的輕功也不是無窮的輕,就拿跳高來說,一個人到底能跳多高?能跳到房上嗎?咱們現在世界紀錄也無非兩米多高嘛,是吧?就算現在的跳高紀錄是兩米多高,他也不能跳到房上去,由於屋子都三米多高了。在咱們過去傳說當中,一些輕功形容人能到房檐上去,到牆頭去,這裡面實在是有一定的技巧的。他通常會借用一些繩索、一些牆壁的稜角,基本上通過攀爬,是可以達到牆頭上去,而不是說像咱們電影里所描寫的,一跺腳就到牆頭上去了,沒有那麼矮的牆頭。但是這種攀爬能力,在牆頭上做各種各樣動作的能力,也是中國武術當中的技能之一,沒經過幾年的刻苦練習,一般人是做不了的。 1994 年深秋,北京城裡人心惶惶,怎麼了呢?據說京城出了一個特神的賊,能飛檐走壁,還專偷四合院。一個月的時間,犯案十幾起,可失主居然連個賊影都沒看見。後來在遠南運動會開幕的時候,他又一次作案,這次終於被人給發現了。當時,警察與四周的百姓一大群人,把他逼到一個死胡同裡面,大家心想,這回你跑不了了吧,可你猜怎麼著,你都想不到,這賊向上一躥,連助跑都沒用,噌的一下,嘿上牆了,那牆可是有兩米多高啊,他踩著牆就跑了,在場的人都看傻啦。這事過後,北京東、西城的很多居民都談「飛」色變,這「飛賊」的本領是越傳越神,似乎他是「燕子李三」轉世似的,直到他落網之後好久這事才平息。首先聲明,這可是當年發生在北京城的真事,這事過後很多人對另一個題目忽然有了愛好,那就是輕功到底是怎麼練成的呢?當時關於練輕功有很多民間的傳說,其中一個就是先拿一個大筐,裡面裝上很多的小鐵球,然後練功者就沿著這個筐沿在上面走,以後每隔一段時間就從筐里取出一個小鐵球,日深月久,這個輕功就練成了。不過這方法是否真的管用,還真沒聽誰說自己練過。那麼通過什麼樣的練習能達到這種對發力點良好的控制的感覺呢?難道真是靠筐里放鐵球來練嗎?您還別說,在咱們傳統的練習方式里還真有這一項,就是在土筐里頭放重物,然後在筐沿上面進行練習。現在的武警部隊,包括消防員,他們練習那些攀爬能力時,實際上有很多技巧跟傳統武術是完完全全一樣的,您在生活當中可能經常看到消防員,藉助繩索爬到四層高,或者橫著爬豎著爬,藉助牆壁爬,借著水管爬上去,這些在過去都是傳統武術練習的內容之一。經過這種特殊練習的人,真的能達到身輕如燕的地步嗎?實在與其說身形輕巧,不如說是懂輕功的人對發力和自身的肌肉組織的控制能力上有一些訣竅。通過這種控制,使他在做一些事情,比如說跑步、上樓,這樣一些日常動作的時候,會比一般人要好很多,同時也會給人一種身體輕巧的感覺,但這是他的發力點的題目,而不是他身形本身的題目 。講個發生在武術學院的故事吧。大家都知道,女生宿舍晚上是要鎖門的,但是有一些時候難免有些特殊情況,比如見男朋友或者可能出去辦事回來比較晚,宿舍的門關了,敲值班室又不太好意思,怎麼辦?這個時候,武術學院女生的上風就體現出來了,她們會爬牆。兩三米高的牆,利用一個支點,一個簡單的支撐點,在充分發揮身體的靈敏和協調能力的條件下,就可以輕松地爬上去,甚至能爬到二樓的陽台上去。從一樓吊到一個支點上面,再一借力就翻到二樓陽台上去了。您想想,甭說就一個支點了,給您條繩索,您能爬上二樓嗎?一般人要是沒有經過練習的話,一定是不敢的。這種能力要求人利用手上的氣力,腰腹的氣力,而且要身體很靈活,有這種協調能力,才能在那種比較艱難的環境下,攀爬過去,而一般人是絕對達不到這種水平的。總的來說,武術當中跳躍性的、靈敏性的東西,是需要練習的,這是必須要練的,所以無論傳統武術中,還是現代武術中,都離不開這種練習,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輕功。看來輕功也不過如此。不過多數人對於武術的幻想,除了輕功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非常神秘的特技,那就是——點穴。給您講一個前陣子在長春發生的真事。有一個八十歲的老漢,沒事在街上正遛彎兒呢。忽然他發現前面有一個人神情特別不自然,再一看,您猜怎麼著,那個人居然把手伸進了旁邊一個正在等車的婦女的包里。這不是小偷嗎?老漢心裡一緊。然而他不著急、不著慌地走到小偷背後,用三個手指朝著小偷的太陽穴「嘿」就這么一點,一米八的壯小夥子,就老老實實躺地上了。小偷自然最後被送到了公安局。點穴真會讓人轉動不得嗎?太極與延年益壽有聯系嗎?內功真的存在嗎?讓咱們繼續揭秘中華武術。五、點穴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點穴是咱們經常在很多武俠片當中看到的一門功夫,現在「指如疾風,勢如閃電,葵花點穴手」已經成了點穴的代名詞了。不過這可不是空穴來風,中醫是咱們中國很傳統的一種文化,那是被全世界所推崇的一種醫學,其中穴位就是中醫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所以也不排除有一些技法是通過穴位來實施,從而達到一定的效果這種可能。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日常當中最常見的一個應用——牙疼,當您掐一個穴位時,持續用力捏它一段時間,這樣的話,您就會相應地感覺到減少了一些疼痛。例如,運動員在練習過程中,經常有很多的損傷,那麼在緩解肌肉疼痛的時候,也會利用一些中醫的穴位來作一些推拿,從而達到減緩肌肉疼痛的一種效果。那麼這種穴位運用到實戰中會有攻擊作用嗎?攻擊作用一定是有的,還甭說穴位了,隨便打到人身上什麼地方,它都有攻擊效果。題目是穴位的位置比較難把握,因此在實際的對抗當中,在雙方都處在高度戒備、快速運動的狀態下,點穴的正確性很難有保證,因此就不一定有很高的作用。此外,人體的很多薄弱部位,實在恰正是穴位所在的部位,比如後腦、太陽穴等,打擊這些部位效果是很明顯的,所以人們往往把擊打這些部位和點穴聯想在一起,時間久了就變得越發的誇張了。說不重要的穴位可能會有多重要,點完了之後會產生什麼樣的一種反應。但目前就實際效果來講,真正要去掐到某個穴位,無非有一些酸疼,一些麻的感覺,至於像小說里甚至武俠片所描寫的,使人喪失了行動力,一動不動了,這個效果基本是沒有可能實現的。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六個黑影一動不動地站立著,忽然,紅光一閃,其中三個黑影沒了頭,再一眨眼,剩下的兩個人被砍得四分五裂,轉眼間,人去樓空,地上只留下五具殘損的屍體。這是電影《笑傲江湖》中的一幕打鬥鏡頭,在武俠電影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例子,高手往往在舉手投足間殺人於無形,這些真的可信嗎?歷史上真實的武功是怎樣呢?從科學的角度看,中國功夫真有那麼神奇嗎?六、無堅不摧的內功 俗話說「練武不練功,到頭一場空」,在多數人的心中,上乘的武功都是通過呼吸吐納的循環,往復的招式,並且還有柔和而又舒緩的動作才能夠練就一身內功,只有這樣才能四兩撥千斤,甚至能夠延年益壽。那麼內功真的存在嗎?有傳說中的那麼神奇嗎?如今的武術院校里很少有人提「內功」這種說法,但一些院校里確實存在類似的東西,如「導引養生功」。它是在繼續了祖園導引養生學的基礎上,綜合武術、體操的動功,結合呼吸吐納的靜功,採取自我推拿,以氣血為理論指導,依經絡循環行動等,形成五位一體,是一種適用於成年人,尤其是中年人鍛煉的保健功。通過練習會讓人有身上發熱的感覺。但是這種練習對於抗擊打能力是沒什麼作用的,想要提升抗擊打能力還是要靠外界的對抗練習來加強。光靠呼吸,或者天天閉目養神,估計那隻能進步脂肪厚度,皮糙肉厚估計也能多挨幾下打。從武術的內功角度講,練功不光是練外,練肌肉的結實發達,增加擊打對方時的氣力,除了練外以外,還要壯內,壯內就是指人外部以內的東西要進行強化練習。那麼在武術當中,所謂的強化練習,無非就是利用呼吸來配合人的動作,利用呼吸來配合人的發力,比方說當對方來打你的時候,你不能採用吸氣的形式,你應該採用閉氣形式,就是屏住呼吸,這種時候肌肉是痙攣的,是緊張的,你的內臟、你的骨骼是一個收縮狀態,你能經得住對方打擊,那麼這樣的內功的練習,就是使人的身體更能夠抵抗對方的這種擊打,使你比一般人更加強壯,不光是外在的強壯,內部也要強壯,這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內功。那麼內功是不是也分等級呢?外在的功夫好看,誰厲害,誰不厲害,大家動動手比劃一下就知道了,內功能看出來誰是高手嗎?應該說內功在一般人眼中很丟臉得出高低上下來,這跟平時的武術的修煉,跟自己動作之中的配合有很大的關系,當然搞武術的人是能看得出來,好與壞可以感覺得出來的,但這對普通人來說就相對比較困難了。在彼此間的對抗當中,除了動作以外,包括雙方的心理,互相看對方的眼神,以及對於對手整體的感覺,這些都是修煉的一部分。真正會武功的人,會對抗的人,他身上擁有的感覺也是跟別人身上不一樣的。舉個例子說,打球好的人有球感,您看優秀的球類運動員拿起球來跟普通人一定是不一樣,而練功久,內在修為好的人,在對戰的時候也是有這類感覺的。說到內功,很多人一定有一個印象,就是每當武俠片中出現拼內功的鏡頭時,隨之而來的一定是發功者的一聲大喝。那為什麼在打鬥的時候,尤其是使用內家拳的時候,一定要發出「呀」、「嗬」這樣的聲音呢?以氣助力,以聲助力,這是武術當中的一個常用的方法。同時也起到了震懾住對方的作用。通過發聲和呼吸的調節,使身體的性能調節到最佳的狀態,使自己的肌肉發揮到最大的氣力,這個從現代科學角度也是能講得通的。我們中國武術有很多功法,如《易筋經》、《五禽戲》,方方面面一些傳統的練習方法,它們都是呼吸配合動作,使人延年益壽達到養生的目的,這裡面就有很多也是通過內部的修煉和調節。在過去,這些東西咱們中國人在不知道這些詞彙,不知道這些解釋辦法的時候,就用自己的一個稱呼來表達,把它們叫做「內功」。那麼一直沿用到現在了,如今咱們可以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來解釋它們了,這個內功也成了一種習慣叫法。究竟武術是一個民族性的傳統項目,是隨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走到今天的。那麼很多剛才提到的東西都是後來到了現在社會逐漸引進的西方理念,通過這么一解釋就有助於我們更加清楚地理解「內功」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了。秘笈,無數習武的人夢想的練功捷徑,它口口相傳,難得一見。很多人一輩子也尋覓不到。如今的武術學校中更是沒有這樣的東西了,那民間呢?是否真如小說中寫的那樣,它只會隱藏在不起眼的地方等著有緣人的到來。七、傳世秘笈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當中人們經常會看到,誰要是得到一本絕世的武功秘笈就能夠練就一身絕世好功夫,當然比如說像《易筋經》、《洗髓經》這些經書,在現實生活當中都是存在的,而且前不久在少林寺,有一位《易筋經》的傳人就向大祖傳授了最簡單的呼吸方法,沒想到現場的每一位觀眾都能夠感受到有一股暖流湧向全身。假如《易筋經》、《洗髓經》真的存在,那麼是不是可以推斷其他的一些秘笈也存在過呢?實在所謂「秘笈」不過是一本書,在沒有公布於世之前,任何內容都可以稱之為「秘笈」,倒退個幾百年,您拿本《太極十三式入門》,保不齊就成了「秘笈」呢。秘笈的神秘之處主要在於,它記錄了一些獨特的呼吸吐納的方式,以及動作套路的運用,而這些東西恐怕是一般人平時想不到,或者是輕易做不到的,是各門各派壓箱底、看家的東西,所以才是「不傳之秘」。那麼在現代武術教學中,師徒相授時是否還存在著不傳之秘呢?目前在一些傳統武術的門派里,在各地的拳種當中依然還保存著原來的傳授方式,口傳心授。但在咱們的一些體育大學裡面,一些體工類體校裡面,這種方式基本就沒有了。口傳心授的最大弊端就是,有一部分內容時間長了,隨著師傅傳徒弟越傳越少(要知道過去徒弟想和師傅學武,那是件很難的事情,可能你磕頭三個月,磕頭一年人家都不見得收你為徒,更何況還有什麼「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規矩),作為師傅總留了很多手不會教給徒弟,留了很多自己的絕招不教給其他人。做師傅的要保存這些技術,甚至很多練武術的人把很多東西,絕活什麼的都留下壓箱底兒,總把著不教,最後一套拳法下來,可能核心的東西都沒有了,只剩下一些花架子了。徒弟為了能學到師傅所有的本事,就夢想著能找到記錄了師傅所有技能的文字性的東西,一來二去,越傳越玄,一本簡單的「套路指南」就變成門派的「武功秘笈」了,這就是江湖上「秘笈」的由來。這都是過去留下的弊端。另外還有一些規矩,如傳內不傳外、只傳我同姓的、不傳給外姓的,那麼在傳授武術技能的過程中,都是過去歷史上沿襲的一些東西,在繼續的同時也限制了交流與發展。門派也是,你跟這個門派學了技術就不能到另外一個門派去了,這也限制了不同門派之間的相互鑒戒,使中華武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固步自封,停滯不前。你想想要不是當年陳清萍把祖傳的太極拳傳給了外姓的楊露禪,哪兒有今天太極拳的繁榮。中華武術博大精深,固然有一些誇大的成分,但假如能勤加練習,即便不能以一敵三,強身健體的功效總還是有的,所以勸您有空的時候不妨也練練武,鍛煉一下。
⑷ 張官生臟腑點穴推拿法適合哪些人學習
主要適合三類人群:復第一是各級醫療機制構推拿科、正骨科、小兒推拿科、康復理療科、針灸科、兒科等科室醫師。第二是個體養生館、推拿館、保健按摩、小兒推拿機構、健康管理機構等從事中醫推拿的醫生均可參加。第三是從事推拿(含小兒推拿)、正骨、整脊技術、教學、科研機構相關人員。
⑸ 在下非常想知道元和內家點穴療法的真假誰有他們的教學資料
假
⑹ 怎樣學會點穴和解穴
王春亮推拿踩蹺達人談點穴與解穴的原理
王春亮,男,山東臨朐人,年輕的八零後,民間推拿踩蹺傳人,知名的推拿按摩和心理調節專家。他十八歲遇貴人指點,捻手定志,拋棄愛情,刻苦追求推拿真道,十年艱辛,磨破草鞋拜師學藝,他在北方跪雪三尺,斷骨治病,去陝北窯洞挑燈,刻心求知,其手法柔和滲透,無影無形,重視免疫力,激發人體自愈力,注重身心健康的同步調節,他一生致力於推拿踩蹺療法的收集、研究、教學、推廣和臨床工作,積攢了豐富的經驗,把中醫推拿踩蹺和西醫心理咨詢完美結合,形成了適合我們國人的整體療法,顯著增加了臨床效果,獲得了多項殊榮,填補了多項空白。創立中國沂蒙山推拿流派,為中國的推拿療法做出了貢獻,他讓失傳的民間推拿踩蹺絕技又重放光芒。
王春亮說,任何好東西都是一把雙刃劍,穴位是人體的調節開關,沒事不能亂點,穴位是有靈魂的,他是一個活生生的氣機出入口,就像火箭的按鈕一樣,很多能量在那裡運行,自我維持著身體的平衡。好東西不可多用,如果你沒事也一味的點他,揉他,時間長了,穴位會變得不敏感,慢慢的會點麻木,呈現慢點死、慢封死現象,這是有害處的,如果再有病的時候,點穴調理就不起作用了,萬物都是恰到好處,講究平衡。點穴輕了是保健,中等是治病,重了是傷人,點住穴就是在一瞬間,用一股強大的傳導力,把人體點的超級痙攣,造成身體不能動。如果點穴者有一定的內力,滲透力強,點穴精準,又是要害穴位,不但可以點住不能動,束手就擒,甚至還會造成病症,如果點穴者內力再強,被點者氣血隨即會出現凝結現象,會瞬間造成氣絕而亡。點穴不解穴,或者解穴不充分,對身體是很不利的,會在以後的日子造成氣血紊亂,身體不適,甚至得病。解穴也很簡單,王春亮解穴法分為快解穴、慢解穴兩種,根據被點者的緩急靈活的選用,松解氣結,理順筋骨,只要盡早而又徹底的解開穴,是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的,如果被點者時間長,症狀明顯,邪氣入里了,就要通過推拿踩蹺等慢解法按療程治療,加以時日也可以痊癒,如果時間太長,氣機不化,筋骨不固,就不太好治了,會留下終生的病根,只能緩解。
⑺ 點穴療法有什麼歷史淵源
1.
李林點穴療法
李林點穴療法是李桂萍、林超雄繼承師傳姚旭堂指針點穴法、賈立惠指醫點穴法,糅合指針點穴和指醫點穴兩派的特點,並遍訪名醫高手,揚長避短,逐步形成且不斷完善的一套獨具中國特色的防治疾病的方法。李林點穴療法來源於武術,反映出武功點穴術的一些特點,比如聲東擊西之法,驚上取下之術,乘其不備,出其不意,迅速敏捷,靈活准確而有分量。每次治療時間僅僅幾分鍾,但在短時間內引起機體的極大反應。1983年始,林超雄作為特殊技術人才調廣州中醫葯大學任點穴教師,開展臨床和教學工作。林超雄老師運用點穴療法於臨床四十五載,診治患者三十萬人次,調治病種包括痛症、癱瘓症及臨床各科疑難雜症,療效肯定,臨床經驗豐富。其退休後,弟子賈超和兒子林敏繼承衣缽,在廣州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應用和推廣點穴療法,並進行相關的科研工作,逐步成為醫院的中醫特色診療技術。
2.
賈氏點穴療法
賈氏點穴療法由上世紀五十年代嶗山賈立惠大師根據武功點穴演化與中醫經絡穴位相結合,獨創的一門點穴治病療法。他根據不同病種病情在人體一定穴位或刺激線上,恰當的運用點、按、掐、拍、扣等手法,使「氣」和「力」的作用沿著經絡―內臟的相關路線,深透到患者體內,以激發經氣,使氣至病所產生感應,從而調整陰陽臟腑的功能和營衛氣血的盛衰,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平衡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故病可痊癒。賈立惠和其侄子賈兆祥等經過臨床實踐,不斷擴大點穴療法的治療范圍,提高點穴療法的治療效果,主要用治各類癱瘓病和頸肩腰腿痛症。與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骨傷科研究所王肇普合作的系列課題研究,對點穴療法治療大腦損傷、大腦產傷後遺症及頸髓不完全損傷後遺症,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至今,賈立惠的女兒賈維菊、弟子蘇忠壽等在山東青島從事點穴療法的醫療工作;王肇普的弟子吳夏勃在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進行相關課題的研究。
3、
姚氏點穴療法
姚旭堂指針點穴法(簡稱姚氏點穴法)是姚旭堂老先生獨創的一種氣功點穴指針療法,其源於武功點穴術,又有稱指針術、還陽術、疏經活血法的。姚旭堂自幼習武,拜玄空派何道人為師並得其妙諦真傳,曾任東北軍張作霖的警衛隊長,官拜國民黨中將,與東北軍張學良將軍共事。解放後在武漢用點穴法為人治病。姚氏點穴法操作時緊湊迅速,一氣呵成,為全身整體治療,但僅一分多鍾左右時間。根據病情,妥當選穴,點穴穩准,開筋適中,用力得當。其中扶突或人迎為姚氏點穴法中換血法之關鍵穴。幾十年來,姚旭堂及夫人阮淑貞二老將點穴法廣泛地應用到內、外、婦、兒各科疾病,為千萬病患者速起沉痾,治癒針葯罔效之疑難痼疾,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祖國醫學增添了光彩。
4.
武術點穴
點穴療法源於我國傳統武術,是從古代武功中的點穴法演變而來,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記載有點穴、打穴、拿穴、踢穴……之分,而統以點穴名之,它在我國傳統武術中既作為一種進攻防禦的手段又作為治療某些外傷的一種方法。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累,點穴治療的適用范圍不斷加大,理論體系日趨完善,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指針點穴流派和指醫點穴流派。
⑻ 怎麼學習點穴啊
點穴還不如說是打穴- - 它當然沒象武俠小說里的這么神--被點了,人就被定住了。但可以讓人失去暫時知覺,這類似於「神經拳」。
一般穴位都是神經末梢的所在之處,這個部位的神經末梢極其豐富。當它們被強烈刺激了以後,神經纖維上出現的電位差使突觸前膜釋放乙醯膽鹼也就是遞質。大量的乙醯膽鹼最後將湧向大腦的神經中樞,再轉變為神經沖動的傳導信號--移動的電荷。大量的電荷在大腦中將引發一場電子風暴從而使大腦暫時「短路」。這時候,大腦就自然失去了平衡和協調能力,更加無法支配四肢,人自然就倒地了。
介紹些打擊的穴位好了:
頭:1、眼與鼻樑的中心位置(印堂),做圓心,半徑四公分之內
(拈竹,睛明),2、兩腮(大迎,頰車,聽會,);3、雙耳後下側(醫風,天鏞,完骨);4、頸椎第一二三節(啞門,天柱,風府,風池)
軀干:1、脖頸,天突,廉泉,人迎,氣舍,水突,扶突穴;2、胸部檀中,中庭,玉堂,神封,神藏,胸鄉穴;3、乳下期門,乳根穴;4、胸椎窩(鳩尾,);5、雙腋下(淵液,大包);6、雙軟肋;7、雙後腰(腎外,章門);8、肩;雙肩井,雙雲門(叩擊);
下肢:1、襠下長強穴、會陰穴;2、雙大腿外側(中瀆,風市);3、膝蓋兩側韌帶(犢鼻,陽陵泉);4、踝部阿基里斯腱(大鍾,照海,太溪,昆侖);
關節:使用骨法或柔術的關節技需練習才有用
⑼ 學高深的民間中醫正骨點穴推拿按摩絕技哪裡好中國著名的推拿高手有哪些
王春亮是民間推拿踩蹺和心理調節高手
王春亮,男,山東臨朐人,年輕的八零內後,民間推拿踩容蹺傳人,知名的推拿按摩和心理調節專家。他十八歲遇貴人指點,捻手定志,拋棄愛情,刻苦追求推拿真道,十年艱辛,磨破草鞋拜師學藝,他在北方跪雪三尺,斷骨治病,去陝北窯洞挑燈,刻心求知,其手法柔和滲透,無影無形,重視免疫力,激發人體自愈力,注重身心健康的同步調節,他一生致力於推拿踩蹺療法的收集、研究、教學、推廣和臨床工作,積攢了豐富的經驗,把中醫推拿踩蹺和西醫心理咨詢完美結合,形成了適合我們國人的整體療法,顯著增加了臨床效果,獲得了多項殊榮,填補了多項空白。創立中國沂蒙山推拿流派,為中國的推拿療法做出了貢獻,他讓失傳的民間推拿踩蹺絕技又重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