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詩詞的教學方法與學法
大量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是學習古詩詞最經典的方法,這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這回個方法最簡答單也最有效。「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前人對這一點總結的很精闢!
著名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先生說:「我們傳統的啟蒙教育,發蒙時,老師不作任何解釋,就讓學生大聲朗讀經文,在抑揚頓挫之中,就自然領悟了經文中某些無法(或無須)言說的神韻,然後再一遍一遍地背誦,把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觀念,像釘子一樣楔入學童幾乎空白的腦子里,實際上就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了讀書人的心靈深處,然後再稍作解釋,要言不煩地點撥,就自然『懂』了。即使暫時不懂,已經牢記在心 ,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一定的閱歷,是會不解自通的。
②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幾個步驟
以定風波為例
課題:《定風波》
科目: 語文
教學對象: 高二
課時: 1
提供者:尹區英
單位: 榆次四中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題來源於蘇教版選修《唐詩宋詞選讀》,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之後的作品,詞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達了樂觀、淡然、自適的人生態度,學習該詞有利於學生掌握詩詞鑒賞方法,提高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陶冶性情。
二、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詞的寫作背景。
2.欣賞、評價詞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探究文中的「詞眼」,並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
4.學會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通過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養學生勇敢面對人生風雨的精神。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1.通過平時上詩歌閱讀課時的穿插講解,學生已經對於詩歌鑒賞的方法有了一個總體的系統的把握;
2.根據學生的檢測成績及上課的表現觀察得出學生基礎較差的事實,適合引導式教學;
3.對於蘇軾,學生高一的學習對其生平及風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認知。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課擬採取提問法、講解法、點撥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作為一種傳統文學形式,詞與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開的,要理解詞作中所隱含的傳統文化心態必須經歷一個探究的過程,需要在教師的指導和講解下探究。
讓學生運用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詞貴在吟誦,通過反復的朗讀,理由在於對詞這跳躍性、象徵性極強的文學形式的接受必須經過一個由形式到內涵的過程。誦讀有利於學生通過揣摩詞的音韻、情感,從而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合作探究法,調動學生思維,學生相互討論,主動鑒賞詩詞,自己處理文本,提高鑒賞能力。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於體會詞中所表現出的蘇軾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探究文中的「詞眼」,並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
2.學會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養學生勇敢面對人生風雨的精神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遇雨定人生平常事一樁.你途中遇雨會怎樣?
2.走進《定風波》去感受蘇軾是如何面對人生風雨的?
說說自己旅途中突然遇雨的表現
結合學生實際,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知人論世:
1.知人:作者簡介:蘇軾
(1)基本信息
(2)人生經歷:《定題金山畫像》
(3)成就風格:①成就 ②風格
2.論世:背景鏈接:
(1)烏台詩案一貶謫黃山
(2)沙湖道中遇雨
(二)全體感知:
1.小序交代了什麼關鍵信息?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2.詞的上下兩片分別寫了什麼內容?都在描寫雨中的情況嗎?
3.本詞的詞眼是什麼?
1.| 時間: 3月7日
丨地點:沙湖道中
丨環境:先雨後晴
| 事件:遇雨
丨人物:僕人、同行、余.
丨 情感:狼狽不覺
→作用:說明了寫作緣由。
2.→雨中事:踏雨吟嘯 → 怡然自樂
→雨後情:驀然回首 → 雲淡風清
3.→一蓑煙雨任平生 / 也無風雨也無晴
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完成。
培養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內容,對詞的內容有個整體性的把握。
1.從詞中我們可以剖析出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2這首詞是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來成就其藝術高度的?
1.→一個拄拐杖、踩草鞋、頂風冒雨、吟嘯徐行、不畏艱難、藐視禍難、鎮定從容、曠達灑脫的詞人形象。
(1)雨中笑對人生風雨的達者
(2)雨後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
2.表現手法:
①
以小見大
②
曲筆
一語雙關
③ 對比
④ 隱喻寄託(象徵).
學生合作探究,點撥指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寫+間接描寫/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他人他物襯托對比),提高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學生從中可以分析總結出分析鑒賞詩詞的方法技巧以及著手點。整體系統的了解一下詩歌的表現手法,細致入微地掌握這幾類表現手法的含義並可以在以後的詩歌閱讀中輕而易舉地分析。
作業處理:
寫日常小事一樁,來反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要求:以小見大的手法,300字左右)
評價歸納
定 這人:蘇軾
風 這景:風雨
波 這情:曠達
課堂練筆/課後練筆
培養學生的及時運用一些高超的技巧來構建文本的寫作能力。
七、教學評價設計
1. 學生系統的具體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
2. 本課內容有些過多,學習對詞的表現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對比及以小見大的手法,對一語雙關仍有待拓展。
3. 學生互動積極,真正做到了學生自己「動」起來。
八、板書設計
定 這人:蘇軾 一智者//達者
風 這景:風雨 ——自然//人生
波 這情:曠達灑脫
③ 如何進行古詩教學方法
古詩中的字抄音字意與現代文差襲異甚遠,古詩的年代和歷史背景又需要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這些都為古詩教學設置了障礙。如何開展古詩教學便成了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現結合教學際,我探索研究了小學古詩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激發興趣,談話導入 。二、弄懂詩題,感知內容。三、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理解詩人的心境。四、重點誦讀,培養語感。五、精心設計,利用情境教學古詩。六、學會想像、體會感情。
④ 古詩詞的教學方法有幾種
(一)以讀促悟
以讀促悟指的是以讀圖為主讀詩為輔,讀生活貫穿於讀圖和讀詩之中。經過實踐,本人發現詩歌從讀圖入手,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把握全詩的內容,更好的領會詩歌的精髓;再以讀詩為輔,在讀圖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體會用自己的節奏讀出詩歌的韻律,在讀詩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用普通話,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運用家鄉話,只要他們能夠很好的把握詩歌中的韻味即可。而這些都是要建立在他們對生活的感悟上,所以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先好好地備一下學生,在必要的時刻還要好好的體驗一下農村生活,這樣能夠在授課的時候才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
(二)以演入境
傳統教學中的「演」就是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表演再現詩歌里所寫的全部內容,這樣的表演注重的是學生的模仿表演能力,學生表演得像就行了,但我們知道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是帶著自己的個人體驗的,因而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演」應是指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領會進行表演,從而表現出自己所理解的詩歌所要表達的情境,表演的時候學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方面進行表演,不一定要全部表演,這樣能夠讓學生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比如學生覺得詩歌中最主要的是主人公的心情,那麼學生可以加入現代的元素進行表演,不一定要回歸古代,回歸詩人當時的生活情境,這對於小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高難度的挑戰。既然生活在現代,我們為什麼不讓學生用現代的元素把詩歌的精華給表現出來呢?這樣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以找促思
「以找促思」其實就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通過引導學生找相同主題的詩歌進行比較學習,促進他們深入思考,更好的把握詩歌主旨。這里的「找」不僅是指教師找還指學生的找。
(四)以評促升華
以評促升華主要是在學習古詩詞時讓學生對別人的觀點進行評價,在觀點的碰撞中加深對詩歌主題的理解。對他人的觀點、看法進行評價,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心靈的訴說,而這正好是農村學生的最大弱點,因為他們不會評也不敢評,而這種評也是鄉村教師經常忽視的。
(五)以寫促悟
所謂「以寫促悟」是指教師在授完整首詩歌的時候,給一定的時間或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以散文或者以現代詩的方式寫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感悟,從而促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而且能夠真正達到學以致用。實踐證明,這樣的寫作可以使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詩歌主旨,更深入地感悟到古詩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提高寫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⑤ 古詩教學步驟
其實古詩這個東西先是朗讀幾遍讀熟了之後再被那樣效率最快如果你想清除你們的含義,你就一直讀,然後慢慢的品自然就能首古詩的含義了。
⑥ 教學古詩詞的方法和步驟
您好。
首先、培養學生的誦讀古詩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同樣的,學生有了誦讀的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經典誦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經典誦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經典誦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善於聆聽,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哪怕是一個字、一句詩,只要讀好了都應該給予適當的表揚。這樣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就會樹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誦讀的興趣就會越來越高。
其次、可以嘗試進行古詩詞吟唱,化難為易,激發興趣。以往在教學古詩詞時,總是強化理解詩意,背誦詩句,抄詩默詩,學生對此索然不感興趣,因此,漸漸地產生了厭煩的情緒。可以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把古詩詞配上旋律,變成了歌曲,學生十分樂於接受。
再次、培養良好的誦讀古詩的習慣,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誦讀古詩也不例外,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誦讀習慣。首先要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要用普通話,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字句,不讀破句子。在正確的基礎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讀,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其次朗讀時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要做到「七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顛倒,不重復,不唱讀(拖尾韻),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再次,「一天不練口生」,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練就扎實的誦讀本領,一定要保證多讀多練。誦讀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讀得多了,詩句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等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生對詩句的感受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一點、可以從導入環節入手,激趣學生的學習興趣。生動有趣的導入,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的開端相當於成功一半,所以在學習古詩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導入的運用。了解詩人的相關故事,給古詩的學習增添色彩。可他們關於古代詩人的故事知道的很少,非常感興趣。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採納。
⑦ 有效的古詩教學五步法
1.
讀准字音,來尤其是生字,每個源生字都要求讀准確,讀到位。
2.
讀通古詩,將古詩的節奏、停頓讀出來,一行一行讀通順。
3.
理解難點詞語、理解詩句意思,比如「日當午」是正午,太陽高高掛在空中的時候,「皆辛苦」的皆是都的意思,在弄清楚每個字的意思之後,將每行詩句的意思弄清楚,因為是一年級,不要求學生自己來逐句說,由老師說...
4.
感情誦讀古詩,因為是古詩,所以我放了古箏曲子,配上悠揚的樂曲,鼓勵同學們一個接一個的將整首詩讀好,整班孩子都很投入。
5.
背誦古詩,背誦效果非常好。
⑧ 古詩教學的幾個步驟
提到小學古詩詞教學,我們馬上想到就是理解詩意、會背誦、會默寫的教學目標。這就是我們的孩子之所以總是對經典沒有興趣、對詩詞經典傳承不深的原因所在。我們的小語課堂中詩詞的教學深度學習、多維度的培養不足。
現在我以一節古詩課教學課為例,這首古詩選自鄂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詩詞誦讀部分—《涼州詞》。執教劉老師教學效率之高,教學設計之巧妙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課例背景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在學習古詩時要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因此,劉老師確定教學的重點是:在誦讀中體會詩的意境,想像詩歌所描述的情景。新課標還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分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因此,劉老師大膽確定古詩教學的一個創新點:在本詩教學之初,從酒的話題切入,群讀有關「酒」的詩詞,以含有「酒」的詞語展開品悟詩情,借「酒」學寫作,用「酒」悟詩道。一節課中整合六首古詩內容,達到了小學高段古詩教學意境:有酒的芬香,有詩的味道。
課堂重現
其教學環節如下:
一、起——溫酒,聞酒香啟酒思:出示五首詩詞,檢查學生積累情況,會誦讀,知道這些詩句都在講酒,導出本次教學的切入點「酒」與「詩」。這五首詩分別是李白《月下獨酌》、白居易《問劉十九》、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李清照《如夢令》。
二、 承——飲酒,乘酒興解酒意:學生自由朗讀《涼州詞》,反復讀,達到三個要求:1、讀准字音,讀得流暢順口;2、讀出古詩的節奏和韻律;3、想像畫面,讀出古詩的意境。三個要求層次遞進,意在不斷提高。
學生嘗試著用幾個帶「酒」字的詞語概括詩句,理解詩意。
葡萄美酒/夜光杯,
(酒)(酒)
欲飲/琵琶馬上催。
( 酒)
醉卧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 酒)
(生自由讀詩寫詞,教師巡視)
三、 轉——醉酒,訴酒話悟酒情:學生讀出這「酒」裡面所包含的詩人的情懷;梳理邊塞詩寄寓的情感,總結學習方法;詩文結合,練習寫話,設身處地體驗作者感情。
邊塞詩情感分類:
1、對雄奇壯麗的大好河山的贊美;
2、對連年戰爭的不滿;
3、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4、不惜為國捐軀的壯志豪情;
5、 對朝廷的失望。
想像出征前軍營中酒宴的盛大場面,以「將軍,今夜讓我們開懷暢飲罷」為開頭,發揮想像寫幾句將士們在酒宴上互相勸酒,互訴衷腸的話。
舉起晶瑩的夜光杯,斟滿殷紅的葡萄美酒,耳聽著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和軍樂聲,將士們真是興致飛揚,你斟我酌,一陣痛飲之後,便醉意微微了。也許有人想放杯了吧,這時座中便有人高叫:將軍,今夜讓我們開懷暢飲罷!
四、合——余酒,品酒味識酒勁:學生再讀出這些「詩」裡面的「酒」,還能夠讀出這「酒」中的「詩」,「酒」裡面的「情」。
課例思考
以上四個環節,落實到位,層層遞進,把小學古詩課堂教學推到高潮。這樣一個設計古詩課的教學程序,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獲得好評。總結其特點如下:
1、充分體現了課改的新理念。這樣借「酒」悟詩道的創新型設計,能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投入到學習和探究之中,同時讓他們用學習過的古詩溫故知新。在學生探求詩意的過程中充公相信學生,調動學生積極性,不是生硬地理解詩意,而是通過講腦中浮現的畫面來表達出詩意,這種 教學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使孩子喜讀、樂讀,喜說、樂說。
2、注重整合,教學程序的設計優化。課堂學習的幾環節層次清楚,緊緊相扣,步步深入,將學習引向既定目標。我把這樣的設計模式簡練地概括成為一句話:溫一學二引三,即復習一首古詩,學習兩首古詩,引出三首課外的古詩。而劉老師引出了五首。從此以往,學生在這樣的課堂設計的浸潤下,定是學富五車,觸類旁通。
3、整節課各環節均以學生體驗為主:讀詩,填詞,勸酒,寫話。學習英語的經典教材《新概念英語》中有句話把學習者親身體驗的重要性表達得非常易懂到位「You hear you forget,you see you remember,you do you learn.」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每一個環節都引導了學生入境悟情,孩子們在課堂參與中自然而然就落實了我們傳統古詩教學中的目標——理解詩意了。
4、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在鷴一輪齊發理念下,老師的講,主要應該是引導,引導的方法主要是點撥。在詩文的著急之處,聯結之處、過渡連接之處,以及表達的精彩之處,老師都善於「畫龍點睛」、「指點迷津」,使學生學會了舉一反三。如,在理解邊塞詩表達的情感時,為學生搭建學習的梯子,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利用老師的思路,能有效地分別邊塞詩表達的情感,做到引導於無形。
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我一直苦惱自己的古詩課堂總是拘泥於落實以上四個內容,導致教學總是游離於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之外,我稱之為「膚淺學習」。觀了劉老師的課後我醍醐灌頂:孔子教育學生的話:「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我的古詩教學設計的目標只是定在以上四大內容,因此連基本的詩意的理解都不能很有效地落實;而劉老師的教學設計定位為培養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她的課堂自然就能達到理解詩意、體會詩情這樣中等的目標了。
「學而不思則罔。」孔子這句指導求學、讀書的名句同樣適用於一個老師的教學研究。古詩詞教學,也要如這節課一樣,具有新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增大課堂容量,有效的40鍾,設想突破傳統一節課一古詩的教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激發點燃學生的思維的火花,從而打造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