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容。它屬於「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創新能力。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基於前一節《聽聽聲音》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後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物體發出聲音》等課時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准備。與舊教材相比,本課能夠以探究為核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機會,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迎合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
學情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有些學生還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尤其是一些學聲樂或樂器的學生,他們對聲音的了解更加專業。但是熟悉的現象並不一定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並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究聲音更多的奧秘,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我們可以在「熟悉」兩個字上做文章,上課前可以由老師收集聲音的錄音材料,以便在引課時讓學生做「聽聲音,猜物體」的游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中,激發學生想知道聲音更多知識的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並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2、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模、畫、說等方法進行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的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自然界中有許多美妙的聲音,你聽……
(播放多媒體課件)小鳥歡快鳴叫、鬧鍾振鈴、浪濤拍岸、心跳聲
像這樣的聲音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那麼,你知道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同時思考,猜猜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作出假設
(1)提問:誰來大膽的猜一猜究竟聲音是怎麼產生的,你為什麼會這么認為?
(板書:摩擦、撞擊、彈撥、敲打、樂器發聲、語言說話……)
(2)談話:以上都是同學們的看法,是一種猜測。要知道,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原於猜測。要想知道聲音究竟是不是因為摩擦、撞擊、彈撥、敲打、樂器發聲、語言說話等原因產生的,就要通過我們今天的觀察與實驗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動
1、介紹實驗材料
(1)談話: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實驗桌,老師為大家准備了一些實驗物品。仔細看看都有些什麼?你能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
(2)由學生介紹實驗材料隊鼓、尺子、橡皮筋、並演示讓它們發出聲音。
教師隨機指導。
(3)重點介紹並演示實驗儀器:音叉——這是一種用鋼製成的U形的實驗儀器,用橡膠小槌輕輕敲擊它就會發出聲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時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擊音叉的上端。
2、講解研究方法並出示實驗記錄表
(1)談話並提問:要想知道這些物品為什麼都可以發出聲音,我們就要觀察研究這些物品發出聲音時的共同特點。那麼,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書:方法)
(學生回答:聞、看、摸、聽、說、嘗、畫……)
同學們很愛動腦筋,提出了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麼請大家看看屏幕,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2)(課件打出)實驗記錄表
(3)介紹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
按看、摸、畫、說四個方面進行研究
①下面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做關於音叉的實驗(板書:音叉)首先進入第一個環節:「看」。 (板書:看)
我們用橡膠小槌敲擊音叉,讓音叉發出聲音,然後將音叉迅速輕輕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靜止不動的乒乓球,仔細看看有什麼現象發生?(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水花四濺、有波紋、有水泡、乒乓球彈開……)
②第二種研究方法是「摸」。(板書:摸)我們讓音叉發出聲音後,用手摸摸或將音叉輕輕貼到臉上,有什麼感覺?(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麻、癢……)
③接下來是「畫」(板書:畫),畫什麼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歡的符號畫下來。(學生在黑板上畫一畫)
④最後是「說」(板書:說),說說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是平靜的、靜止的、不動的……音叉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是顫動的、動態、振動……)
(4)小結:剛才我們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關於音叉的實驗?(學生回答:看、摸、畫、說) 下面我們就要用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隊鼓、尺子、橡皮筋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3、學生分組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課件打出)
指名學生朗讀實驗要求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匯報實驗發現。
①用實物投影儀向全班展示實驗記錄表
②重點說說實驗物品在發出聲音時和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4)得出結論,總結方法
①學生得出結論:所有的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的狀態。所以,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產生的。(課件打出)
教師適時引導:通過實驗研究,同學們發現物體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有的顫動、有的擺動、有的晃動……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說得也很正確,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更加科學、更加准確的詞語來代替這些詞語呢?那就是——振動。
②總結方法:剛才同學們通過實驗發現了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的狀態,大家之所以有這樣的發現,可以找到聲音產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運用了看、摸、畫、說的科學的研究方法。
(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
1、怎樣讓正在發出聲音的鑼立刻停止發聲,學生演示並說明理由。
2、找尋人體發聲部位
(1)集體說話:我愛科學。邊說邊用手摸一摸自己身體哪個部位在振動。
(2)談話:對,在我們的喉嚨處有個發聲器官叫聲帶,當聲帶振動時,我們就可以發出聲音了。所以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聲帶。
3、游戲:「能摸到的聲音」。(指定一名學生,先摸摸不發聲的手機,並說說是什麼狀態。再用耳機捂住學生的耳朵,用布條蒙住眼睛,播放手機鈴聲,讓學生觸摸,談觸摸後的感覺。)
4、演示「看的見的聲音」。(播放錄音機、用粘有碎鏡片的及時貼對著陽光,感受光斑的跳躍,談談觀察後的現象。並給這個游戲起個合適的名字)
板書設計
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⑵ 科學課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編鍾 自製樂器 教學反思
空氣中的各種聲音,不管它們具有何種形式,都是由於物體的振動所引起的:敲鼓時聽到了鼓聲,同時能摸到鼓面的振動;人能講話是由於喉嚨聲帶的振動;汽笛聲、噴氣飛機的轟鳴聲,是因為排氣時氣體振動而產生的。總之,物體的振動是產生聲音的根源,發出聲音的物體稱為聲源。聲源發出的聲音必須通過中間媒質才能傳播出去,人們最熟悉的傳聲媒質就是空氣,除了氣體外,液體和固體也都能傳播聲音。振動在媒質中傳播的速度叫聲速,在任一種媒質中的聲速取決於該媒質的彈性和密度,因此,聲音在不同媒質中傳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在液體和固體中的傳播速度一般要比在空氣中快得多,例如在水中聲速為 1450m/s ,而在銅中則為 5000m/s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還隨空氣溫度的升高而增加。
向前推進著的空氣振動稱為聲波,有聲波傳播的空間叫聲場。當聲振動在空氣中傳播時空氣質點並不被帶走,它只是在原來位置附近來回振動,所以聲音的傳播是指振動的傳遞。如果物體振動的幅度隨時間的變化如正弦曲線那樣,那麼這種振動稱為簡諧振動,物體作簡諧振動時周圍的空氣質點也作簡揩振動。物體離開靜止位置的距離稱位移χ,最大的位移叫振幅α,簡諧振動位移與時間的關系表示為χ=αsin(2πft+φ),其中f為頻率,(2πft+φ ) 叫簡諧振動的位相角,它是決定物體運動狀態的重要物理量,振幅α的大小決定了聲音的強弱。
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稱為頻率,單位為赫茲 (hz)。每秒鍾振動的次數愈多,其頻率愈高,人耳聽到的聲音就愈尖或者說音調愈高。人耳並不是對所有頻率的振動都能感受到的。一般說來,人耳只能聽到頻率為20~20000hz 的聲音,通常把這一頻率范圍的聲音叫音頻聲。低於 20hz 的聲音叫次聲,高於 20000hz 的聲音叫超聲。次聲和超聲人耳都不能聽到,但有一些動物卻能聽到,例如老鼠能聽到次聲,蝙蝠能感受到超聲。
聲波中兩個相鄰的壓縮區或膨脹區之間的距離稱為波長λ,單位為米(m) 。波長是聲音在一個周期的時間中所行進的距離。
⑶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1、聲音與日常生活、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科學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2、《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人教版四年級(下)《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容。它屬於「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通過實驗和觀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從中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及創新能力。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機會,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學情分析
1、由於聲音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同學們對聲音的產生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
2、物體由於振動產生聲音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他們覺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體發出聲音的直接原因,他們關注的是什麼動作使物體發出了聲音,而不是發聲物體的變化,缺乏深入的探究聲音現象的本質。所以在整個探究活動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理解水平。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2、通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3、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摸、說等方法進行探究。
4、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的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⑷ 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反思
我們應該對教學活動進行反思。
這樣教學活動才能得到更好的提高。
⑸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版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並對這一現象進行權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2、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模、畫、說等方法進行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會與他人交流與傾聽,體會探究聲音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⑹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反思
1.實驗材料取材於學生的生活,體現探究材料的結構性。
豐富的有結構的材料,能提高實驗的實效。在實驗中,我為學生提供了他們十分熟悉的材料:鋼尺、橡皮筋、氣球皮、紙片、鑔、音叉等。材料結構豐富,數量充足,使人人動手落到實處。而且材料大多來自學生的生活,激發了學習熱情。在觀察實驗,提出假設過程中,選擇了鋼尺、橡皮筋等為典型的物體,幫助學生發現「振動」,理解「振動」;在初步建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概念後,又藉助鑔,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振動產生聲音」,停止「振動,聲音消失。最後提供音叉讓除了用觸覺感受到物體的振動,還能用視覺看到物體振動是怎麼樣的。如:使學生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音叉振動時會發出聲音,不振動時就不會發出聲音,更能體現物體振動與發聲的關系。
2、循序漸進,注重學生探究過程的引導。
研究物體為什麼會發聲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難說清楚。在本課教學中我立足學生的前概念,嘗試打造「自然而生「的科學課堂。
⑺ 四年級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反思
1.實來驗材料取材於學生的生自活,體現探究材料的結構性。
豐富的有結構的材料,能提高實驗的實效。在實驗中,我為學生提供了他們十分熟悉的材料:鋼尺、橡皮筋、氣球皮、紙片、鑔、音叉等。材料結構豐富,數量充足,使人人動手落到實處。而且材料大多來自學生的生活,激發了學習熱情。在觀察實驗,提出假設過程中,選擇了鋼尺、橡皮筋等為典型的物體,幫助學生發現「振動」,理解「振動」;在初步建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概念後,又藉助鑔,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振動產生聲音」,停止「振動,聲音消失。最後提供音叉讓除了用觸覺感受到物體的振動,還能用視覺看到物體振動是怎麼樣的。如:使學生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音叉振動時會發出聲音,不振動時就不會發出聲音,更能體現物體振動與發聲的關系。
2、循序漸進,注重學生探究過程的引導。
研究物體為什麼會發聲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難說清楚。在本課教學中我立足學生的前概念,嘗試打造「自然而生「的科學課堂。
⑻ 四年級上冊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過程與方法: 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生和不發生時的不同現象;能從多個物體發生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可以藉助其他物體來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於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教學重點】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老師在開始上課時拿出二胡)知道這是什麼嗎?(二胡)前些天,吳老師學會了拉二胡,大家想不想聽一聽老師拉得怎樣?(想) 2、教師拉好《二泉映月》的片斷後問:老師拉得怎樣?可以給老師一點掌聲嗎? 二、作出假設,初步驗證。 1、剛才大家聽了老師拉的二胡,還鼓掌了,這拉二胡和鼓掌都發出了聲音,你們能猜猜看這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嗎?(學生猜測) 2、剛才同學們做了很多大膽的猜測,那麼聲音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同時用課件揭題) 3、學生利用牛皮筋進行分組實驗。 (1)、(教師拿出牛皮筋)請看,老師這里有一條牛皮筋,既然要研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那我們就要想辦法讓它發出聲音,你認為怎樣才能讓它發出聲音最好呢?各小組討論一下。 (2)、學生匯報實驗的方法。 (3)、剛才大家討論出了很多種方法,其中有一種方法老師認為很好,那就是由一位同學兩手拉開牛皮筋,另一位同學用手來撥。
⑼ 四年級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反思
教師在上課前,首先需解讀教材,分析所教內容在整個科學教材中的地位,以及課程標准對此知識的要求,把握各知識間的承接。如:聲音在課程標准中屬於物質世界的部分,與光、電、熱、磁一樣都是能量的表現形式。之後解讀聲音這一概念,如: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傳播。聲音只是聲波通過固體或液體、氣體傳播形成的運動等。再次分析學生,思考本課需要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在這節課中,應教會學生歸納與反證的能力,如:在讓學生描述振動式一種什麼樣的運動時,可通過比較擺動、晃動、振動的運動特點歸納出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在思考是否所有的發聲物體都在振動時,可將正在發聲的物體(鑼、)停止振動,看看是否還有聲音,從而反證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使結論更具說服力,起到完全歸納概念的作用。做好以上准備,最後才是制定出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對於本課具體教學環節的設計,我也存在較多的問題。課題導入部分,設計得不夠巧妙,感覺只是為了導入而加上的,沒有很好地體現出導入是為了本課的教學而做准備的。此外,在提問時存在問「假問題」,給學生設置「回答圈套」的現象,如: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此類提問意義不大。從整個教學設計來看,教學內容的層次性、脈絡性不夠明晰,如:讓學生想辦法使鑼、鼓、尺子、橡皮筋發出聲音的實驗中,沒有提醒學生帶著目的做實驗,邊做邊思,使得教學目的體現得較模糊。另外,教師可以在此實驗中「由扶到放」的讓學生思考物體發聲的原因。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還要不斷去完善自身的學科素養,去學習借鑒優秀的教學案例。
⑽ 四年級科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重點是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版比較、討論中讓權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振動的概念,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因此,我在教學前,依據教材內容,圍繞學生的「動」,准備了許多材料,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進程和課前預設,隨機取捨某些環節,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弄清聲音是怎樣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