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評價交際語言教學法的優缺點
【摘要】傳統的閱讀教學方法採用翻譯法進行教學,不但忽視了交際表達能力,也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目前,交際教學法在我國已被廣泛採納並取得良好效果。本文針對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做了分析,進而提出了交際教學法在英語閱讀課堂中的具體運用辦法。【關鍵詞】交際教學法;閱讀課程;運用引言英語閱讀是語言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閱讀教學開展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英語專業畢業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閱讀課的任務在於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細致觀察語言、分析、歸納、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這一任務特點強調了閱讀教學應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培養英語交際能力為核心。傳統課堂模式的典型特徵是教師為課堂的中心,教學活動以教師的講解和示範為主導,其結果是學習者缺乏語言交際能力。近年來,教育部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後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這與交際法所提出的「交際能力」是相符的,因此進一步研究交際法英語教學,並且較好運用到英語閱讀教學中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一、交際法教學的概念及特點交際教學法(簡稱交際法)是英國應用語言學家Christohper Candi和Henry Widdowson等人在60年代後期創立的一種英語教學法。交際法是以語言功能項目為綱,以發展交際能力為目標,以一系列社會語言學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方法。交際法的核心是交際能力,而交際能力的核心是使語言學習者能夠運用所學的語言形式在不同場合對不同的對象進行有效而得體的交際。交際法所強調的不是抽象的語言形式,而是不同語言形式的實際運用及其交際功能。交際法的特點有以下幾方面:1、其教學目的注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在不同的交際場合運用所學語言與不同的對象進行有效得體的交際。2、交際教學法強調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角,應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3、交際教學法強調語言的流利性,忽略語言的准確性。老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用英語交際。4、交際教學法重視對目的語比國家文化的學習,同時注意介紹中西文化差異和培養跨文化交際知識。二、交際法教學在英語閱讀課的具體運用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也就是使學生能夠在必要時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外語。語言本身是交際工具,語言教學過程也是一系列交際的過程;教學過程中的人就是交際的主體和客體,具有交際的角色關系;在外語教學中實踐交際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交際,通過交際學會交際。筆者就此問題做過詳細,細致的研究,試圖改進英語專業閱讀課的教學模式並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1.教師在閱讀課上引入交際教學法(1)聽說活動與閱讀相結合。很多教師在教授閱讀課程時往往會忽視學生聽說能力對閱讀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在授課過程中不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筆者針對這一情況大膽採用聽說與閱讀相結合的方法。首先,教師用適合大多數學生的語速朗讀一篇介紹課文作者或課文背景的文章,同時要求每個學生邊聽邊做筆記。朗讀完畢後,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同學之間根據自己聽懂的部分和所記錄的筆記,向其他同學復述文章的大體內容。或者選派一位同學根據本組同學的復述向全班復述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可以指定一位同學充當老師的這個角色,讓他替代教師讀材料。這中方法的運用不但訓練的學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及對句子或段落理解的反應速度,同時也鍛煉的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兩者做到有機的融合。(2)鼓勵學生在閱讀課堂做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是指由學生就某一方面的知識在課堂上作專題發言的教學形式。該方法強調學生參與分析討論問題,注重能力的培養,通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課堂感興趣,不僅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而且對提高學生的思考、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也有所幫助。筆者將此方法引入閱讀課堂,收到良好的效果。Presentation強調學生的參與,但是不能忽視教師的作用。教學效果的優劣,教學過程順暢與否,與教師的組織指導密不可分。教師在教學中要發揮指導的作用,提醒發言人發言時,注意語音、語調、語速,目光要與聽眾交流,要觀察聽眾的表情等。這種方法使學生身臨其境,並且學生的表演形象生動,讓大家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英語,而不是照本宣科的講解,枯燥無味。通過這一活動,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很多未上台的同學躍躍欲試,極大的增進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在他們准備材料的過程中,也提高了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2.學生對交際教學法的配合在實施交際法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課程中積極配合教師,逐步提高其交際能力,並促進閱讀與理解能力的培養。例如筆者在上述的Presentation的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參與,並通過小組合作式的學習形式讓學生相互評價,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學生互評可以包括以下幾項內容:課後閱讀量及理解能力、參與程度、是否善於提問、善於與他人溝通;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及完成任務情況等。筆者根據學生之間的評價,最後給出評定等級。同時,筆者還鼓勵學生做自我評價。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自己在Presentation中的表現找出自身的優缺點加以評點以激發內在學習動機,構建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自我評價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習者。三、結束語交際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已被逐漸地運用於英語課堂教學中。實踐證明,交際教學法的確是一種構建以學生為中心、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型課堂模式的有效途徑。在英語閱讀課堂引入這種教學模式,能夠營造良好的英語閱讀和交際環境,幫助學生擺脫在閱讀活動中對教師的依賴心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外語教學工作者應與時俱進,切實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重要性,把語法知識講解和開展交際活動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大膽將交際法引入英語教學課堂,不斷激發英語學習者的交際潛能,從而達到培養英語交際能力的目的。【參考文獻】[1]王林海.交際法理論及其實踐分析[J].外語學刊,2007(4).[
㈡ 交際教學法的原則到底是什麼
1、學生應被視為教學的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否掌握了語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求學生使用語言描述真實的場景,並在這方面進行真正的對話。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將學生帶進各種語言技能活動,以學生為主體。
2、根據學生個體差異調整教學策略。眾所周知,學生有個體差異,但有一點是絕對的,那就是每個人都有願望。只要教師重視學生學習的特點,運用先進的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理論來教他們不同的材料,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就一定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巨大進步。
3、利用不同的活動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英語教師應盡可能多地在課堂上建立一些有趣的、真實的對話場景,設想一些能組成學生和語言的游戲。同時教師要重視課外活動的設計和檢查。這不僅為學生提供了鍛煉語言的機會,也提高了學生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交際語言教學法擴展閱讀:
交際法注意事項:
1、交際法培養學生掌握交際能力,主張以交際功能為主要線索貫穿教學。
2、交際法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激情,強調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3、交際教學過程交際化。交際法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在適當的語言情景和適當的交際情景中學會恰當地使用語言。
4、交際法傾向於注重課堂語言活動的流暢性,而不僅僅是注重活動的正確性。
㈢ 交際教學法的定義
交際語言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語言教學的課程內容中以語言學習者所需之溝通需求與能力為主,語言功用包括了規范性、互動性、想像性以及再現性等多種用途。
交際教學法認為,語言包含了〝交際能力〞和語言所處的〝文化社會意涵〞,其功用則包括了功能性(functional; 指用言語和他人互動)、
規范性(regulatory;指用言語限制他人行動)、互動性(interactional; 指用言語和他人互動)、想像性(imaginative;指用言語創造出想像世界)以及再現性(representative;指用言語溝通、呈現訊息)等多種用途。
(3)交際語言教學法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英國的語言學家們重新對SLT的教學理論產生質疑。他們開始注意到語言教學的重點應該擺在「交際能力。
美國語言學家們也表示,語言的獨特性與多變性不是用幾個結構性的理論就能籠統概括的。正巧,歐陸的語言學家所提出的觀點也與英美兩國對語言教學理論所產生的反思潮互相輝映:
語言教學的課程內容應該以語言學習者所需之溝通需求與能力為主。於是,在英、美、歐陸三方的教學理論的激盪下,誕生了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㈣ 教學法中的「三個p」是什麼原則
"3P"教學法是在20世紀70年代形成的交際語言教學(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即CLT)模式下的版產物。
"3P」教學法權把語言教學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演示(presentation)→ 操練(practice)→ 成果(proction)。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語言知識的呈現和操練讓學生掌握,然後再讓學生在控制或半控制之下進行假設交際,從而達到語言的輸出,形成學習成果。
㈤ 交際語言教學的介紹
(,即CLT)形成與70年代末、80年代初。經過近20年的發展以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為世界語言教學界所普遍認同的教學思想、教學方向。它的理論主要來自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法。其核心是教語言應當教學生怎樣使用語言,用語言達到交際的目的,而不是把教會學生一套語法規則和零碎的詞語用法作為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我國的英語教學新大綱和新教材都充分體現了交際語言教學思想。
㈥ 交際法是一種教學方法嗎
交際法是一種教學方法。
對於英語學習者來講,交往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方面。1971年,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在《論交際能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這一概念。
他認為交際能力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1)語法能力:語言符號本身的知識,即遣詞造句的能力;
(2)社會語言能力: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適當理解、表達話語的能力;
(3)語篇能力:把語法形式和意義融合在一起,用口頭或書面連貫地表達不同種類語篇的能力;
(4)策略能力:加強交際效果或彌補由於缺乏交際能力等因素引起的交際中斷所使用的策略,即交際過程中的應變能力。
此後,這些能力逐漸成為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和側重之處。在海姆斯的交際能力理論、韓禮德的功能理論和威爾金斯的意念學說基礎上,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Teaching)逐漸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交際教學法將語言看作交際的手段,教師有責任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學生在了解基本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明了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交際教學法的基本假設是:學習語言的目標就是交往能力的培養,這也正是其不同於傳統英語教學方法之處。交際教學法始終將學生看作語言實踐的主體,注重教學材料源自的循環體制等等,這就有待於我們在今後的教學與教研中進一步加以改進和探索。
㈦ 求英語語法翻譯法課堂的教學大綱,交際語言教學法的教學大綱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教學大綱(syllabus)
課堂的教學來大綱,交際源語言教學法的教學大綱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教學大綱(syllabus)
Classroom teaching outlin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syllabus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syllabus (syllabus)
希望可以幫到你,還望採納
㈧ 交際語言教學的主要操作是什麼
交際語言教學
(,即CLT)形成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經過近20年的發展以逐漸回發展成為一種為世界語言教學界答所普遍認同的教學思想、教學方向。它的理論主要來自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法。其核心是教語言應當教學生怎樣使用語言,用語言達到交際的目的,而不是把教會學生一套語法規則和零碎的詞語用法作為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我國的英語教學新大綱和新教材都充分體現了交際語言教學思想。
中文名
交際語言教學
外文名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縮寫
CLT
形成時間
70年代末、80年代初
㈨ 交際語言教學的主要主張是什麼
fcycggcgc
㈩ 交際教學法的定義
交際教學法源於人類語言學家(諸如,Hymes,
1972)和弗斯派語言學家(諸如,Halliday,
1973),他們認回為語言最重要且首先是一答種交際體系.
語言教學的目的是目標語的交際能力.
語言課程的內容包括語言意念和社會功能,而不僅僅是語言結構.
學生有規律地在小組或者倆倆活動中進行信息差意義傳遞(如果需要的話,亦可進行意義商討)活動.
學生經常從事角色或者課本劇表演,以便使自己的目標語使用適宜於不同的社會語境.
課堂材料和課堂活動常常是真實可信的,以反映現實情景和生活需要.
技能一開始就應該是綜合的;特定的活動可能涉及讀、說、聽,也許還有寫.
老師的任務主要是促進交際,其次才是改正錯誤.
老師應該能流利地和恰當地使用目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