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區別"發現"和"發明"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中國古代科技進步的基礎知識,特別是紙、指南針、火葯和印刷術的發明。
2、認識古代中國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3、對比中國四大發明在中國和西方發揮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並從中分析中國古代科技在16世紀後逐漸滯後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課前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圖書館、互聯網等資源,分組收集、整理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相關材料,並在課堂上相互交流,從而對中國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認 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和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和對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2、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堅定科學的思想。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古代中國的偉大科技成就。
難點:古代中國偉大科技發明發現的方法與精神。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學習新課:
一、 四大發明
問題1、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是什麼?
問題2、簡述四大發明的經過
問題3、四大發明的意義
問題4、利用資料分析探究, 16~18世紀西歐社會性質的根本性變化是四大發明重大影響的關鍵性因素。用歷史比較的方法思考四大發明在中國和西歐發展命運不同的原因。
(1995年全國卷)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韓非子 ;有度》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東西方向) 《鬼穀子 謀》稱:「鄭(國)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據《萍洲可談》載,北宋有人在廣州看到「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
材料三:馬克思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應用》中說:「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 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強大的杠桿。」
材料四:魯迅在《電的利弊》中說:「外國用火葯製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
請回答:(1)從材料看,司南至遲發明於什麼時候?司南和指南針在哪些方面發揮了它辨別方向的功能?(2)應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內容?(3)材料四中魯迅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什麼問題?(4)指南針在近代西歐和中國的不同用途說明了什麼?
參考答案:(1)戰國。生產(或采玉)、導航、迷信活動(或看風水)。(2)馬克思指出了中國三大發明傳到歐洲後,在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中起了促進作用。(3)舊中國的愚昧落後,中國古代先進科學技術未能充分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4)科技能否產生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決於社會環境。
二、 其他科學技術成就(以學生設計古代科技成果圖表)
1、 教師給出表格:古代中國的其他科技成果
2、教師提問,請同學對重點成就作簡單介紹,適當補充史料配以圖片和投影。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1、總結我國古代的科技成就,並歸納處於世界之最的成就。(在表格中劃出來)
2、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進程作出過哪些貢獻?
3、古代中國科技一直領先於世界,為什麼16世紀以後,中國科技的發展越來越落後?(可作為學生課後的探究題)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九、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