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教學過程評價

教學過程評價

發布時間:2020-12-19 10:25:01

教學效果評價評語

以下簡述十條教師教學效果評價。
1、老師授課的方式非常適合我們,他根據本課程知識結構的特點,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通過例題使知識更條理化。但授課速度有點快,來不及記錄。
2、老師授課有條理,有重點,對同學既熱情又嚴格,是各位老師學習的榜樣。
3、老師上課有時非常幽默,有時非常嚴格,不過還是非常有教授風度的,不妨自己來聽聽嘛!大家很崇拜他哦!=
4、老師治學嚴謹,要求嚴格,能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況,循循善誘,平易近人;注意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氣氛較為活躍;上課例題豐富,不厭其煩,細心講解,使學生有所收獲;半數認真工整,批改作業認真及時並注意講解學生易犯錯誤;最重要的是,段老師能虛心並廣泛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反饋信息,做到及時修正和調整自己的教學。總之,段老師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教師。
5、老師對待教學認真負責,語言生動,條理清晰,舉例充分恰當,對待學生嚴格要求,能夠鼓勵學生踴躍發言,使課堂氣氛比較積極熱烈。
6、課堂內容充實,簡單明了,使學生能夠輕輕鬆鬆掌握知識。
7、教學內容豐富有效,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有時還有些洋幽默,很受同學歡迎。
8、老師教學認真,課堂效率高,授課內容詳細,我們學生大部分都能跟著老師思路學習,氣氛活躍,整節課學下來有收獲、欣喜,使人對此門課程興趣濃厚。
9、一開始這門課的時候確實被教材的厚度嚇了一跳,雖然現在已在老師的提綱挈領下掌握了重點,仍然對自己不是很有自信。我認為電子化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它把教材變薄了,把精華的東西展現在我們面前,使大家的學習和復習更有針對性,也增強了大家學好這門課的信心。感謝老師在百忙之中作出了精美的課件,它對我們學習的幫助非常大。
10、老師上課詼諧有趣,他善於用凝練的語言將復雜難於理解的過程公式清晰、明確的`表達出來。講課內容緊湊、豐富,並附有大量例題和練習題,十分有利於同學們在較短時間內掌握課堂內容。

❷ 教學評價有哪幾種方式

第四代教育評價觀年代,以古巴(Egong Guba)和林肯(Y.S.Lincoln)等人為代表創立了"第四代教育評價理論"。他們認為評價就是對被評事物賦予價值,評價本質上是一種心理建構。他們進一步強調"價值多元性",提倡在評價中充分聽取不同方面的意見,並把評價看作是一個由評價者不斷協調各種價值標准間的分歧、縮短不同意見間的距離、最後形成公認的一致看法的過程。

二、教育評價觀的比較

經過近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和研究,西方教育評價流派林立,對教育評價本質的認識至今仍歧義互見,沒有定論。各種理論指導下的評價模式也種類繁多,各有千秋。這里,我們試圖把幾種頗具代表性的觀點或模式加以比較,以認識其分歧所在,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教育評價的本質和發展趨勢。

1、行為目標模式與CIPP模式行為目標模式,亦即泰勒模式,即是在泰勒評價思想的指導下,以目標作為評價過程的核心和關鍵,通過對學生行為的考察來找出實際活動與教育目標的偏離,從而通過信息反饋,促進教育活動能夠盡可能地逼近教育目標。這一模式結構緊湊,邏輯脈絡簡潔清晰,容易實施,在教育評價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

CIPP模式是由背景(Context)評價、輸入(Input)評價、過程(Process)評價和成果(Procluct)評價這四種評價組成的一種綜合評價模式。它以決策為中心,為決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背景評價形成計劃決策,輸入評價為組織決策服務,過程評價指導實施決策,成果評價為再循環評價效力。CIPP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把背景、輸入、過程和結果綜合加以評判,突出了評價的"改進功能"。

比較行為目標模式與CIPP模式,可以發現除了方法上兩者都同樣重視定量方法外,其它方面都具差異,主要有以下幾點:(1)評價的目的不同。行為目標模式注重教育目標達到的程度,基本屬於事後評價,亦即對結果的總結性評價。CIPP模式注重評價的改進功能,強調為決策過程提供全面的信息,為後來的形成性評價拉開序幕。(2)評價的時空不同:行為目標模式將評價重心放在行為的結果上,評價領域只涉及事後。CIPP模式拓寬了評價的時空,評價范圍涵蓋了活動的整個過程,涉及到事前、事中、事後各個環節。(3)對待目標的態度不同。行為目標模式以目標為中心,目標一旦確立就不容懷疑,反映了泰勒價值觀上的收斂性。CIPP模式則認為目標本身的合理性是需要受到評價的,必要時可以根據對象的需要對目標進行修正和改進。這一觀點突破了泰勒的框架,把評價從范圍與內容上給予了拓寬,深化了對評價的認識。(4)評價的對象不同。行為目標模式主要適用於評價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和教學活動的有效性。CIPP模式用於評價計劃制定的合理性和各種教學活動。(5)評價的作用不同。行為目標模式用來判斷教育效果,控制教育活動達到教育目標。CIPP模式除了控製作用之外,還必須為決策提供全方面的信息,達到改進決策的目的。

由此看來,行為目標模式所存在的某些局限,如評價目標的凝固性、評價過程的封閉性、價值觀上的收斂性等在CIPP模式中得到了較好的修正,故而CIPP模式較之於行為目標模式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反映評價對象的全貌,也因此具有較為廣泛的民主性。當然,我們也並不否認行為目標模式的價值,在需要對教學效果進行鑒別、確證和檢查時,該模式的優越性就不言而喻了。

2、比貝的評價觀與泰勒、克龍巴赫等人的評價觀之所以把比貝的評價觀與其之前的評價觀加以比較,主要是因為比貝首次表述了教育評價是一種目的在於行動的價值判斷,這一表述無疑對教育評價理論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我們甚至可以把比貝的觀點作為評價概念嬗變的分水嶺,因為在他之前,無論是泰勒、克龍巴赫,還是斯塔弗爾比姆,他們都未提及"價值判斷",而把描述看作是教育決策者的事情。

在泰勒模式中,強調的是用行為描述目標達到的程度。在強調客觀描述的背後隱藏著價值求同思想,即把預定的目標作為評價的統一參照系和統一標准,所謂進行判斷就是檢查實現了多少原定的目標。克龍巴赫和斯塔弗爾比姆則是忽略了評價的判斷性質,他們把評價定義為為了決策或其他目的收集信息的過程,因而也就避免了選擇評價准則的問題。然而,不論承認與否,評價的本質乃是一種建立在事實描述基礎之上的價值判斷,比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這一本質,他認為教育評價是,"系統地收集信息和解釋證據的過程,在此基礎上作出價值判斷,目的在於行動。"事實證明,評價不可能只是對信息作簡單描述,它總是包含著對一定價值關系及後果的預見和推斷,沒有價值判斷的描述只能稱之為認識,不能稱為評價。基於對這一點的認識,繼比貝之後的各評價流派更加註重對於評價標準的研究,這也使得價值標准由一元轉向多元化,這其中比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3、預定式評價與應答式評價應答式評價模型由斯塔克提出,他認為,"該方法以犧牲某些測量上的准確性換取評價結果對方案有關人員說來更多的有用性。"⑩他把過去的評價統稱為"預定式評價",以便與其"應答式評價"對應。他認為預定式評價多帶有預定性質,即強調目的的表述和客觀的測驗,由方案執行人員掌握的標准,以及研究性的報告的應用。而應答式評價與之相比,則具有明顯的差異:(1)評價標准不同。預定式評價堅持目標求同觀點,以評價者自己的價值觀來進行價值評判,實際否認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其價值觀是單一的,在思維上是收斂而非發散的。應答式評價堅持價值存異觀點,充分尊重所有人的需要,承認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其價值觀是多元的,在思維上是發散而非收斂的。(2)評價方法不同。預定式評價採用的是科學主義的方法,如測驗、測量和建立指標體系等,操作性強,在判斷結論上運用的是定量分析。應答式評價採用的是自然主義的方法,如觀察、交談、采訪等,較少依賴正規的信息交流方式,在判斷結論運用的是定性分析。(3)信息交流方式不同。預定式評價事先限制好了信息交流的領域,在此領域中"生產"所需信息,並要求准確、精煉。應答式評價則給予被評價者以自由的交流領域,並允許不斷推銷各種有價值的信息,不要求准確但力求有效。(4)評價者作用不同。從事預定式評價者把自己理解為一種剌激物,而非反應物。他只需要產生標准化的刺激,如考題、測驗等,以引起一系列反應,即他所收集的作為評價報告材料的信息。從事應答評價的評價者把方案自然發生的東西,如學生的反應和以後彼此間的對話視為主要刺激物,他既要了解事實又要了解價值傾向,即是共鳴者,又是反應者,在與被評價者的相互作用中,將所得到的信息融合進評價報告之中。(5)被評價者反應不同。人們在預定式評價面前總是有負疚感,挫折感,很難有成就感。評價就好像是一把當空的懸劍隨時會落到自己頭上。在應答式評價當中,人們感受到的是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容易與評價者產生心理相融與共建。

由此看來,應答評價強調價值觀念的多元性、思維形式的發散性,以及方法上的自然主義,具有更加廣泛的民主意識,它與西方整個社會的意識相吻合,一經提出就受到了重視和歡迎。

三、教育評價觀嬗變的啟示

縱觀西方教育評價理論的發展進程,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1、關於教育評價發展階段的劃分綜合教育評價理論的發展,可以把教育評價劃分為四個理論階段:第一代稱為"測量時期",時間在19世紀末-20世紀30年代,其標志是"測量"理論的形成以及測驗技術的大量實際運用,評價被簡單地等同於"測量",追求的是教育客觀化。第二代可稱為"描述時期",時間從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其特徵是對測驗結果進行"描述",並力求教育標准化。第三代稱為"判斷時期",大約出現於1950-1970年,"判斷"是其主要標志。評價者不僅要運用測量手段去收集各種信息,還要根據一定的價值取向評判教育,追求教育多元化。第四代教育評價出現於70年代後期,強調評價是一種"心理建構"過程,提倡價值多元、全面參與和共同建構。力圖實現教育民主化。

盡管每一代評價理論都力圖克服前一代的缺陷,並使之更符合時代對評價的新要求,但是前三代評價卻存在著某些共同的弊端:(1)"管理主義傾向"。前三代評價往往把評價對象及其他一切有關人都排除在外,管理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一致關系很少受到挑戰。這種關系在實際活動中常常造成四個不合理的後果,即管理者無過失,如果有問題評價結論一定指向其他人;管理者與被評價者關系有失公平,被評價者處於無權地位;被評價者不能維護自己的利益,闡述自己的見解;管理者想方設法保護自己不受損害,被評者只有迎合管理者的需要。(2)"忽視價值的多元性"。所謂"客觀"的評價結果難以被具有不同價值觀念的人所接受,當被評價者受到傷害時,往往會採取不合作態度。(3)"過份依賴科學範式"。使評價者忘記了"科學方法"、"實證技術"只是人類認識、評價事物的一類方法技術,而不是全部;使評價過於依賴"數的測量"而忽視"質"的探究;使得評價活動缺乏必要的靈活性和彈性。

針對前三代評價的不足,第四代評價在實證的基礎上,引進了定性方法,並注意了評價過程中評價雙方的互動作用及動態分析。其貢獻在於"它把評價過程的控制特點與評價對象的倫理要求成功地協調起來"。教育評價理論出現的這種新特點,向我們及時地展示了這一理論的發展趨勢。

2、關於教育評價發展的趨勢從教育評價發展的歷史來看,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樣,其發展趨勢是十分明顯的:(1)評價過程,由封閉轉為開放。泰勒模式以目標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組合成一個封閉的環路。CIPP模式及應答模式則不再局限於目標本身,而將各種背景環境、外部因素都納入評價過程,呈開放式的網路。(2)評價內容,由片面轉為全面。早先的教育評價只評價學生的學力,然後發展到評價課程,以至進一步發展到對教育活動的方方面面作全方位的評價,評價的內容更為寬廣和全面。(3)評價功能,由單一轉為多樣。早先通過測驗來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發展到診斷問題、改進教育、以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從總結性評價發展到注重評價的形成性作用。(4)價值觀念,由收斂轉為發散。泰勒模式中,目標成為統一的評價尺度,而應答模式則要求根據被評人的需要作出判斷,價值觀念由一元轉為多元。(5)評價手段,由定量轉為定量、定性相結合。從推崇各種客觀的、標准化的測量,發展到提倡觀察、交談等定性分析,再進一步發展到廣泛收集信息,進行解析論證,作出價值判斷的一種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

❸ 簡述教學評價的主要過程

教學評價的內容: 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按照科學的標准,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測量,並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它包括: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和進行課程評價。 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 教學評價的方法: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 所謂「量化評價」,是指在進行學術評價時,以大學教師的學術成果(如論文、著作、研究報告、科研課題等)的數量和等級(每個等級賦以不同的權重或分值)為基本計量單位,對大學教師的學術能力、水平、貢獻、以及工作績效作出判定的方法。 質性評價則更多地使用自然工具,強調在自然的教學情境中收集關於評價對象發展狀況的豐富資料,通過對資料的整理分析,用描述性、情感性語言對評價對象的進步作出評定。 從現狀來看,質性評價方法似乎是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興起而逐漸受到關注的。實際上,質性評價方法存在於量化評價方法誕生之前,只是後來人們認為質性方法不夠科學客觀,轉而研究和開發客觀精確的教學測量方法。

教案中教學評價怎麼寫

寫好一份好的教案必須做到一下幾點:
一、項目填寫要齊全、教學環節要完備。
二、重點、難點要突出。
三、教學材料處理要靈活。
四、案例教學材料要絕對「新鮮」。
五、板書設計要力求創新。:
六、要不斷充實完善。

❺ 教學中過程性評價是什麼意思

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是評價功能與價值的集中體現,從教學評價版標准所依照的參權照系來看,過程性評價屬於個體內差異評價,亦即,一種把每個評價對象個體過去與現在進行對比從而得到結論的評價過程的評價方法,目標與過程並重,及時反映學習中的真實情況,促使總結經驗、糾正不足。
「過程」是相對於「結果」而言的,具有導向性,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智能發展的過程性結果,如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等,及時地對學生的學習質量水平做出判斷,肯定成績,找出問題,是過程性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

過程性評價的功能主要不是體現在評價結果的某個等級或者評語上,更不是要區分與比較學生之間的態度和行為表現。從教學評價標准所依據的參照系來看,過程性評價屬於個體內差異評價,亦即「一種把每個評價對象個體的過去與現在進行比較,或者把個體的有關側面相互進行比較,從而得到評價結論的教學評價的類型」。評價的功能主要在於及時地反映學生學習中的情況,促使學生對學習的過程進行積極地反思和總結,而不是最終給學生下一個結論。說簡單點,就是把學生學習的過程及效果用量化的形式評價出來比如說,上課回答問題,加分,主動回答,加分根據作業情況打分根據小測驗的情況打分,等等

❻ 如何評價教學過程

一、評教學思想

1.是否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培養創新人才為宗旨。

2.是否及時巧妙地回滲透了德育教育。

3.是否面向答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4.是否做到了針對不同學生個別指導,有沒有對後進生進行個別指導。

二、評教學目標

1.是否准確把握了教學目標,具體的制定是否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

2.是否完成了教學目標,是否實現了認知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的和諧統一。

三、評教學內容

1.是否准確把握了知識、能力、情感的增長點,有無知識性錯誤。

2.是否抓住了重難點,要求對教材處理詳略得當。

3.是否對教材內容很熟悉,是否整合了現有的教育資源。

四、評教學環節

1.教學環節是否靈活多樣,環節銜接是否自然。2.導入、導語是否准確精彩,是否把學生引入了教學情景。

3.是否善於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參與狀態如何,有無包辦代替、滿堂灌的情況。

五、評教學方法

1.是否善於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採用了什麼方法,教學目標達成意識是否貫穿教學過程始終。

2.是否注重了學習指導,學生學到了什麼方法;是否體現知識形成過程,結論由學生自悟與發現。3.是否尊重學生,允許學生有個別差異、有異議......

❼ 教學評價的一般方法是什麼

(1)絕對評價法
絕對評價法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以外確定一個客觀標准,將評價對象與回這一答客觀標准相比較,以判斷其達到程度的評價方法。

絕對評價設定評價對象以外的客觀標准,考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以促使學生有的放矢,主動學習,並根據評價結果及時發現差距,調整自我,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

(2)相對評價法
相對評價法是從評價對象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對象作為基準,將余者與基準做比較,排出名次、比較優劣的評價法。相對評價法便於學生在相互比較中判斷自己的位置,激發競爭意識。

(3)個體內差異評價法
個體內差異評價是以評價對象自身狀況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進行價值判斷的評價方法。在這種方法中,評價對象只與自身狀況進行比較,包括自身現在成績同過去成績的比較,以及自身不同側面的比較(如將學業測驗結果與智能測驗結果相比較,根據二者的相關程度確定學生的努力程度等)。

個體內差異評價法比較充分地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力圖減輕評價對象的壓力。但是,它只是使評價對象與自身狀況進行比較,既不是按照一定客觀標准進行評價,亦無評價對象間的相互衡量,容易導致信度降低,學生自我滿足,因此常與絕對評價、相對評價結合使用。

❽ 教學過程及評議怎麼寫

語文教學中的過程性評價,如何才能最有效?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中煥發出生命活力呢?在教學中我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准確定位評價的性質,制定切實可行的評價目標
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進行評價,必須首先准確定位評價的性質。我們所說的「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評價」,是指對小學生語文學習情況的一種綜合性評估。這一綜合性評估,既可以是針對學生某一學期或某一學年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等狀況的階段性測查,也可以是針對學生整個小學階段語文知識水平、語文能力層次等狀況的總結性測查;這一綜合性評估,是對學生某一學期、某一學年或整個小學階段語文知識水平、語文能力情況等的顯示,因而也是一種目標參照性測查,即主要詞查學生在一學期、一學年或整個小學階段對語文教學目標達到的程度。
目標是評價的依據,又是評價所致力於達到的終極結果,因而可以說,沒有評價的目標也就無法進行評價。我們所構建的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評價的目標體系,既應包含每一課、每一單元的目標,更應著力構建好每一學期、每一學年和整個小學階段的目標,使之包含小學階段各學期、各學年直至整個階段的學習要求,全面反映小學階段各個時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質要求,成為一個知識結構層層遞進、能力發展螺旋式上升的完備型整體系統。
二、評價應建立在尊重學生,重在鼓勵的基礎上。
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教育對象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要使學生發展,首先得寬容他們在發展中出現的錯誤。只有寬容他們的錯誤,才能減輕他們的思想負擔,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我們在教學中沒必要吹毛求疵,而應細心呵護學生幼稚、脆弱的心。作為教師應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個體性,與學生建立平等的人際關系。尤其對語文學科來說,語文的學習與數學的學習有很大差別。數學的結果往往是唯一的,而語文則不然。它的結果往往具有很大的彈性。「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比比皆是。正所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孩子的經歷不同、知識結構不同``````當然每一個人所獲得的都不同了。過分的強調統一隻能是扼殺了孩子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意識。因此教師不必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學生。教師應該以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開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對話。
教育藝術的本質應在於喚醒、激勵和鼓舞。學生在寬松、和諧、民主的自由空間里與老師、學生進行心靈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並在成功中走向成功。故而諸多名師都認為鼓勵是教育的法寶,是最廉價的潤滑劑。課堂上常進行的鼓勵性評價,如「相信自己,你們一定能讀好。」「老師再給你一次機會,你再試試。」「你真棒。」……無疑能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使他們感到一種滿足,一種驅動。
三、給予學生多次評價機會,是過程評價的途徑。
語文教學過程性評價應重在促進評價對象的轉變與發展,要將評價貫穿於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使評價實施多元化、立體化。教師的評價只是過程性評價的一種。教師在評價過程中的角色成為了評價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其手段有如下幾點:
平時與階段相結合。僅憑一兩次測試,不能恰如其分地評價出學生的實際語文水平、語文能力。我們應該注重平時的調查,一方面反映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進步、發展情況,另一方面也可淡化學生對階段性考查的「恐懼意識」,增加測查的可信度。
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大部分測查應在課內進行,以保證評價的准確性。但某些測查則可在課外實施,通過游戲、活動的形式(如成語接龍、傳話、即興演說、辯論賽等等)進行,寓測查於活動之中,從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檢測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教師評定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教師評定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准確性高,但亦較「武斷」,不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個人自評、同桌互評、小組評議等學生自評的方式,適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可結合採用,從而使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處於主動、積極的狀態之中。
四、評價個性化、動情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眾所周知表現自我,展示自我,是每一個少兒都願意並積極去做的事。他們渴望父母的贊揚,鼓勵,渴望教師的肯定、欣賞,渴望同學們的羨慕、趕超。他們需要感受成功,成功後的喜悅、自豪,會促使他們繼續努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可是現在不少評價浮光掠影,輕描淡寫,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甚至於有的表揚成了貼標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由此可見,無論什麼樣的評價必須動情。古人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若能做到准確得體,生動豐富,機智巧妙,詼諧幽默,獨特創新,那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學生寫出優美的作文,我除了給他一個「優」,再寫上一句「教師真喜歡看你的作文呀!」當一個平日膽怯的孩子能上台發言,我除了給他一個燦爛的笑臉還摸摸他的頭,說:「老師為你高興!」在平時的教學中,對於學生的精彩之處,我不僅會大加贊賞,還會與學生一起體會精彩之處,通過我的語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隨時給予學生評價,傳達教師對學生的愛,引導學生的理解走向深刻。
綜上所述,過程性評價是一門藝術,藝術的評價是對學生可持續性發展的關注,是對學生獨立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關注。注重語文學科的過程性評價無疑會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使他們感到一種滿足,一種驅動,從而為孩子成長增加催化劑。

閱讀全文

與教學過程評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