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幼兒教案目的:觀察螞蟻
藝術活動:棉簽畫——螞蟻
活動目的:
1、學慣用三個圓畫成一隻螞蟻,並能想像添畫簡單的景物。
2、培養幼兒保持畫面整潔的習慣。
活動准備:1、課前帶領幼兒到草場用放大鏡觀察螞蟻。
2、顏料 棉簽 圖畫紙
指導要點:
1、提問:你看到的螞蟻是什麼樣的?
你能不能畫給老師看看?
2、請個別幼兒到前面表現自己看到的螞蟻。
3、老師與幼兒一起小結螞蟻的外形特徵。
4、老師示範。
5、幼兒作畫。老師指導。
1)提醒幼兒要注意保持畫面的整潔。
2)幫助能力較差的幼兒,注意顏料的配色。
6、作品講評:請幼兒介紹自己的螞蟻在作什麼。
《螞蟻》教案
一、教學目的
(一)指導學生認識常見的昆蟲——螞蟻的外形特徵以及吃食情況等生活習性,為以後建立「昆蟲」概念打下基礎。
(二)培養學生有目的、按順序地觀察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三)激發學生研究興趣,向學生進行保護有益小動物的教育。
二、教學重點
認識小螞蟻的外形特徵為本課教學重點。
三、課前准備
(一)教師准備:
1.螞蟻教學掛圖(或自製幻燈片);
2.螞蟻若干(把捉到的螞蟻放在瓶內待用);
3.放大鏡、樟腦球(每組一個);
4.絨板、磁性黑板或膠條及螞蟻各部分的拼圖圖片。
(二)學生准備:課前教師組織學生捉螞蟻並進行觀察,將捉到的螞蟻放在瓶里供上課時用。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檢查學生課前准備情況。
2.談話:同學們,說一說你在什麼地方發現的螞蟻?找到它的窩了嗎?你是怎麼捉的?(捉的時候不要直接用手捏,以免傷害螞蟻,要用草葉、小樹枝等放在螞蟻的前方,待它爬上草葉、樹枝後再放進事先准備好的瓶子里。瓶內可以放些潮濕土壤和食物,用蓋子蓋好,放在陰涼處備用。要注意:一隻瓶內只能裝同一窩的螞蟻,因為不同窩的螞蟻會因「打架」而死傷)。
3.講述: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些關於螞蟻的知識。(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觀察螞蟻身體外形的特徵。
(1)講述:我們來觀察一下螞蟻的身體是什麼樣的。在觀察時,我們可以先從整體上觀察一下它的大小、顏色,然後看看螞蟻的身體可以分成幾部分,再從前往後按順序一部分一部分仔細觀察,螞蟻身體的各部分是什麼樣的,可以使用放大鏡。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的同學觀察得最細致,最准確。
(2)學生分組觀察,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討論觀察的結果:
①從整體上看,螞蟻的大小怎樣,都有什麼顏色?(有大有小,黑色的,褐色的)
②螞蟻身體可以分為幾個部分?(經過討論後引導學生把螞蟻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
③螞蟻的頭部是什麼樣的?頭部長有什麼?是什麼樣子?
④螞蟻的胸部是什麼樣的?胸部長有什麼?是什麼樣子?
⑤螞蟻的腹部是什麼樣的?
(4)小結:〔出示螞蟻的教學圖,邊小結邊板書:頭、胸、腹、(一對)觸角,(三對)足〕螞蟻的身體可以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較小,有一對眼睛和一對呈膝狀彎曲的觸角(觸角是分節的),在頭的下部有一對大「牙」,胸部比頭部細,長著三對足。腹部呈球形或卵形,分節,前端12節很細,與胸部連接,呈細腰狀。
(5)鞏固復習螞蟻的外形特徵。
螞蟻的身體是什麼樣的。(重點是身體分幾個部分,各部分的名稱,有幾對觸角、幾對足。)
(6)學生在黑板上拼螞蟻圖。
講述:老師這兒有幾張圖片,分別代表螞蟻的幾個部分,誰能在黑板上把這幾部分組成一隻螞蟻。
2.指導學生觀察螞蟻的生活。
(1)看圖:請學生打開書第6頁。
(2)提問:同學們,你知道圖中這些螞蟻在干什麼嗎?
(左上圖:螞蟻在挖洞做窩;右上圖:螞蟻在搬運食物——稻粒;中圖:螞蟻在搬運死昆蟲;左下圖:螞蟻在相互傳遞信息;右下圖:螞蟻在「打架」。
(3)討論:①你們知道螞蟻喜歡吃什麼和不喜歡吃什麼嗎?②要想知道螞蟻吃什麼,你想想應該怎麼辦?
(4)小結:要想知道螞蟻是怎樣生活的,我們就要仔細觀察。我們從這樣幾個方面觀察:
①注意看螞蟻搬運食物時,它都搬運哪些食物?
②找到螞蟻窩,輕輕把窩挖開,看看裡面貯存有哪些食物。
③你可以在螞蟻窩附近放上各種各樣的食物,觀察哪種食物上有螞蟻,哪些食物上沒有螞蟻。
運用這些方法,課後同學們可以進行觀察或試一試。
3.指導學生觀察螞蟻對樟腦氣味的反映
(1)提問:
①你知道螞蟻是用身體的哪部分來找食物的?
②螞蟻的頭部有什麼?(一對觸角)
③螞蟻靠什麼聞味?
(2)分組觀察活動
①講解觀察方法:用樟腦球在一張紙上畫一個圓圈,把螞蟻放在圓圈中間,觀察螞蟻有什麼反映。
②學生分組觀察
③匯報觀察結果:你看到了什麼現象?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
④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知道螞蟻它是靠觸角來聞味的。如果你還想知道螞蟻的秘密,請你想辦法通過觀察弄清楚。
(三)鞏固練習
提問:螞蟻的身體分為幾個部分?頭部有幾對觸角?足長在身體的哪個部位?有幾對足?
(四)布置作業
課後繼續觀察螞蟻吃什麼食物。
板書:
參考資料
1.螞蟻 昆蟲綱,膜翅目,蟻科昆蟲的通稱。螞蟻是昆蟲中比較高級的一種,喜愛集體生活,並有細致的分工。一窩螞蟻中有一隻蟻後,是不可侵犯的,個頭比其它螞蟻大。少量的雌螞蟻和帶翅的雄螞蟻專負責生兒育女,繁殖後代。工蟻的工作很繁重,負責建巢、取食,撫養幼蟻,看護蟻蛹、喂養蟻後,沒有翅。兵蟻是衛士,負責守衛洞穴,與入侵者戰斗。這樣明確的分工,在其它動物中是少見的。
2.螞蟻一個夏天能消滅上千萬只害蟲。螞蟻不但吃活的蟲子,還吃動物的屍體,起到了清潔工的作用。
3.螞蟻在土壤中活動,和蚯蚓一樣,它能翻鬆土壤、並且還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B. 幼兒中班數學教案花朵中的小螞蟻活動反思
活動目標:
1、嘗試根據物體的不同特徵進行數數。
2、鍛煉仔細觀察物體的能力。
重點:鍛煉幼兒仔細觀察物體的能力。
難點:幼兒能根據物體的不同特徵進行數數。
活動准備:幼兒數學用書《勤勞的小螞蟻》,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閱讀《勤勞的小螞蟻》:
1、教師請幼兒打開喲額數學用書,翻到《勤勞的小螞蟻。》——「小螞蟻是最勤勞的了,它們整天忙忙碌碌,一刻也不停歇。大家看看圖片里都有哪些螞蟻,它們干什麼?它們周圍還有些什麼?」
幼兒發表自己閱讀後的想法。
2、教師重點啟發幼兒仔細觀察,並描述圖中螞蟻的特徵。
一、找找數數:
1、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畫面。——「我們一起來找畫面中數量分別為1、2、3、4、5、6的東西,好嗎?」
師生共同尋找,得出結論。它們是「1棵大樹,2朵白雲,3隻蝴蝶,4叢小草,樹上的5顆果子,以及6朵小花」。2、教師請幼兒觀察圖片並完成作業。——「圖中還有哪些事物分別可以用數字1、2、3、4、5、6來表示?」(如:1隻大螞蟻、2隻戴帽子的螞蟻、2隻穿背帶褲的螞蟻、2粒花生、2隻輪子、3隻穿襯衫的螞蟻、3粒豆等)
二、圈圈畫畫:
1、幼兒分別在幼兒數學用書中進行觀察、記錄。教師啟發幼兒運用分類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如:戴帽子的螞蟻或不戴帽子的螞蟻,穿襯衫的螞蟻或穿背帶褲的螞蟻,大螞蟻或小螞蟻等。——「請大家把找到的結果填在表格里,找得越多越好!」
C. 幼兒園科學教案我不是小樹枝
"王國,螞蟻"是本教案的主要話題,今天生育網編輯特意整理了"螞蟻王國"這篇大班科學教案來分享"王國,螞蟻,幼兒園大班"等相關知識,希望能對幼兒園老師,家長有所幫助,謝謝。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徵及生活習性。 2、活動中能細致,有序地進行觀察,用清楚連貫的語言進行講述。 活動准備: 課件(螞蟻及其生活習性的短片),歌曲《螞蟻搬豆》、頭飾、錄音機、磁帶、海洋球若干、放大鏡、課前組織幼兒捉螞蟻並進行初步觀察,並放在瓶里供活動時用。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今天老師帶來了小客人和小朋友一起玩:"身小力不小,團結又勤勞,有時搬糧食,有時挖地道"。大家猜猜它是誰?(引導幼兒競猜,得出謎底螞蟻。) 二、說一說。你在什麼地方發現的螞蟻?找到它的窩了嗎?你是怎麼捉的?(捉的時候不要直接用手捏,以免傷害螞蟻,要用草葉、小樹枝等放在螞蟻的前方,待它爬上草葉、樹枝後再放進事先准備好的瓶子里。瓶內可以放些潮濕土壤和食物,用蓋子蓋好,放在陰涼處備用。要注意:一隻瓶內只能裝同一窩的螞蟻,因為不同窩的螞蟻會因"打架"而死傷)。螞蟻長得什麼樣?身上有什麼?吃什麼?怎樣走? 三、看一看:我們來觀察一下螞蟻的身體是什麼樣的。 1、在觀察時,我們可以先從整體上觀察一下它的大小、顏色,然後看看螞蟻的身體可以分成幾部分,再從前往後按順序一部分一部分仔細觀察螞蟻。看誰觀察的最細致,最准確。(幼兒自由觀察後,討論結果:螞蟻有大有小,有黑色的,褐色的;有頭、胸、腹;在頭的下部有一對大"牙",胸部比頭部細,長著三對足。) 2、放多媒體課件,引導幼兒觀察螞蟻的生活習性。 1)、剛才動畫片中的螞蟻在干什麼嗎?(螞蟻在挖洞做窩;搬運食物-稻粒;在搬運死昆蟲;在相互傳遞信息;在"打架")。 2)、討論小結:要想知道螞蟻是怎樣生活的?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我們就要仔細觀察: ①螞蟻都搬運哪些食物? ②找到螞蟻窩,輕輕把窩挖開,看看裡面貯存有哪些食物。 ③在螞蟻附近放上各種各樣的食物,觀察哪種食物上有螞蟻,哪些食物上沒有螞蟻。 3、引導幼兒分組觀察螞蟻怎樣爬行? 四、試一試。 1、倒出瓶中的螞蟻,給它周圍放上食物,觀察它喜歡吃什麼,並在黑板上的圖中打鉤。 2、請一名幼兒示範螞蟻爬,討論怎樣才能爬得又快又穩。 五、玩一玩。 分角色:教師扮媽媽,幼兒扮小螞蟻,各戴頭飾。放背景音樂《螞蟻搬豆》,師幼一起玩游戲:螞蟻搬豆。 "孩子們,在山坡對面有許多豆豆,我們一起爬過山坡,鑽過山洞,去搬豆豆吧!"在媽媽帶領下,小螞蟻分成兩組,快速爬過小山坡,鑽過山洞,搬起一粒豆豆(海洋球)後跑回來,每隻每次搬一粒,直至將豆豆搬完,看哪組搬得最快。 六、在生活中進一步觀察螞蟻的活動。 看了【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螞蟻王國】這篇大班科學教案,你是否對"王國,螞蟻"有了更好的認識,了解更多請閱讀大班相關文章。
D. 基於學習科學的有效教學設計什麼樣的課是好課
經過近段「國培」,我對於小學科學探究式學習的領會可以說進了一個台階,如何設計好一堂課,且簡約有效,確實是我們所有的教師面臨的新課題。李偉臣老師在講課中指出:「探究式學習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學生親自收集和獲取資料和數據,有時也包括運用已經證實的第二手資料;在實證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推理和思考,聯系自己的經驗和有關的理論,做出判斷和結論;通過交流、討論、辯論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對科學概念的理解,而不僅僅是依靠講授來接受科學概念。探究式學習需要在教師引導、組織和支持下進行。」李老師特別強調「探究式學習需要在教師引導、組織和支持下進行」,基於此,我也談談我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有的老師認為探究式學習一切知識都要學生來探究完成,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是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的。科學探究是一項嚴謹、且具有目標較強指向性的活動,如果一切都放手給學生,都要學生來探究完成,也許達不到自己所想要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小學科學的科任老師要用我們老師的智慧,去引導學生進行這一項活動,做到去偽存真、殊途同歸,使這一堂課簡約有效,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從以下的方面做起,僅供大家參考。
1、引導學生「學中玩、玩中學 」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別是低年級同學,我採取的是以「學中玩、玩中學」的方法。我們要把科學教學與「玩」結合起來,讓他們在「玩」中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如在教學《觀察蝸牛》時,我帶領去野外捉蝸牛,帶到教室飼養,觀察蝸牛的自然生存狀態,從而准確全面地了解了蝸牛。這樣,一周下來,教師並沒有用條條框框去約束學生,學生大部分時間在自由地玩,他們從無意識的玩到有意識的玩,從純粹按興趣的玩到有智慧的玩,直到自己設計玩,創造玩,教師要做的就是適時地引導。
2、引導學生到大自然中探究學習,大自然才是最真實的實驗室
我們這里地處大石山區,自然的教學資源豐富,比如各植物、動物豐富,現成的活標本很多,例如在上《各種各樣的樹葉》時,我引領學生到野外拾各種不同的樹葉,讓學生在對美麗的樹葉的觀察研究活動中產生情感體驗,對學生進行「愛護草木,保護環境」的教育。
1、引導小組交流、統計:
師:「你一共撿了幾片落葉?」
「這裡面有幾種樹葉?」
「你們小組共有幾種樹葉?」
讓學生寫好統計記錄。
2、同一種樹葉的判斷。
師:「請同學們把數量最多的那種樹葉全拿出來。」這些葉子的大小、形狀、顏色都一樣嗎?」
「你根據什麼,才說它們是同一種樹的葉?又根據什麼,說另外的樹葉不是同一種樹的葉?」。
又如:我在教《螞蟻》這課時就也採用大自然探究的觀察教學。教材是讓學生在課前捉螞蟻放入小瓶中,帶進課堂。在課堂上,先讓學生交流:把螞蟻放在什麼地方觀察好一些?教材中用圖畫的形式出現了一種觀察方法,即在水盆中放一個瓶蓋,把螞蟻放在瓶蓋上用放大鏡觀察,了解螞蟻的身體。我第一次教這課的時候基本採用這種方法,可學生在觀察時狀況不斷,螞蟻並不像我們預想的那樣聽話老實的呆在瓶蓋上讓學生觀察,它們六神無主地到處亂爬,甚至跳入水中。學生總忙著抓螞蟻,根本無法觀察。後來再次遇到這課時,我反思上次的教學,決定將課堂搬到實驗室外。導入時,我問大家:「你們觀察過螞蟻嗎?螞蟻是怎樣的?」孩子們都在大樹下、牆角、路邊等處經常看到,但卻沒仔細觀察過。螞蟻到底什麼樣,大家無法說清楚。「那這節課,我們就去仔細觀察螞蟻,了解螞蟻吧。」「要去觀察螞蟻了,同學們想想,觀察時又可能遇到什麼困難呢?」根據大家的發言,我歸納出兩點:1、螞蟻很小,難以觀察清楚;2、螞蟻會到處亂爬,不好觀察。
「那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我們能想出好辦法來觀察螞蟻嗎?」
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辦法還真不少。
「用放大鏡觀察。」
「找大螞蟻觀察。」
「用透明的瓶子裝螞蟻進行觀察。」
「用食物引誘它,它就會乖乖地呆在食物上了。」
「用水或改正液將螞蟻包圍住,他就爬不遠了。」
「把螞蟻用玻璃壓住再觀察。」
「不行,太殘忍了,螞蟻雖小,可它也是一條生命啊!我們不能傷害她們。」
「用透明瓶蓋將它罩住。」
「讓螞蟻在顏料上爬一會,再放在白紙上,我們就可以觀察螞蟻的腳印了」
……
多好的辦法呀!我充分鼓勵、肯定了學生的樂於思考。接下來,我讓各小組選擇一、兩種觀察方法,帶好所需工具,到校園中去觀察螞蟻並給螞蟻畫張像。比一比,哪組觀察細心,畫的螞蟻最像,並提醒生注意愛護小動物。學生們立即跑出教室,到大樹下,花壇邊,操場上去觀察螞蟻了。這時,他們不再是隔著冷硬的玻璃傻傻的看著幾只六神無主的螞蟻,不再是將螞蟻撥來弄去了;他們親近了自然,親近了螞蟻,在觀察活生生的螞蟻。在觀察過程中學生又發現了新問題,他們又在不斷的改進觀察方法。有的同學還發現了螞窩。大約20分鍾後,我讓學生回到教室,小組交流,整理自己的畫,請一些同學介紹觀察方法,展示自己的作品,雖然有的同學畫的並不象,但他們都知道了螞蟻外形上的主要特點,知道了怎樣解決在觀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最後,同學們還提出了更多想觀察想研究的問題:螞蟻是怎樣找食物的?它們為什麼不會迷路?為什麼在下雨前會搬家?怎麼樣搬家的?螞蟻怎麼樣打招呼?等等。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小夥伴去跟蹤螞蟻,繼續在自然狀態下觀察研究螞蟻。
3、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
實驗是科學課堂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活動類型。它的基本特徵是有意識地改變某種變數,控制其他變數,探尋改變變數和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科學實驗可以分為驗證性實驗,如驗證植物生長和陽光的關系;模擬實驗,如模擬火山噴發;探究性實驗,如探究音樂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在強調創造能力培養的今天,應大力提倡探究性實驗。如我在教《種子的萌發時》,有的學生還提出污水可能會影響種子的發芽;有的學生還認為用牛奶可能比用清水泡的種子發芽快些,芽可能會粗壯些。這些有創造性的問題我們就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由於實驗過程繁瑣,敘述起來篇幅較長,這里不再列舉.
當然,引導學生要有一個度,引導學生不等同於教師包場。只要運用適當,會使課堂簡約有效,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
E. 小班音樂教案小螞蟻觀察與分析
一、設計意圖
《小小媽蟻》這首歌旋律工整、起伏不大,歌詞具體形象,生動地表現了螞蟻找食的過程,小班的孩子容易用模仿動作來表現。可以在提高幼兒模仿動作的同時,使幼兒體驗到集體游戲的快樂。
二、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自然流暢的旋律,學習有節奏地做「碰須須」、排隊走」等動作。
2、嘗試創編出不同的「碰須須」的動作及「排隊走」的方式。
3、在游戲能夠體驗游戲帶來的樂趣,獲得一個跟一個走的經驗。
三、活動准備
1、活動前,引導幼兒觀察螞蟻搬食物的現場,獲得相關信息:螞蟻傳遞消息時會碰碰觸角的。螞蟻走是一個跟一個按一定的路線走的。遇到大食物時是許多螞蟻一起搬的。掌握螞蟻找食物過程:發現食物一找朋友(碰碰觸角)一排隊出洞一搬食物。
2螞蟻頭飾若干個。
3、道具如花生、米粒等。
難點:按游戲玩法的規定邊游戲邊做出相應的動作。
四、活動過程
1、欣賞歌曲《小螞蟻搬豆》
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曲子,聽聽是什麼?
幼兒傾聽,熟悉旋律。
師:讓我們一起學習小螞蟻的動作。
幼兒自己模仿螞蟻走、蟻傳遞消息、螞蟻排隊走、螞蟻搬食物等動作。
提出進一步的動作要求:像老師一樣一拍一拍的做。
幼兒聽音樂再做二次。
2、學習螞蟻:「碰須須」、「排隊走」的動作。
師:螞蟻搬豆時好朋友見面了會做什麼樣的動作呢?
學習「碰須須」、「排排隊」的動作。
(1)教師扮大螞蟻,幼兒扮小螞蟻一個跟一個在大螞蟻後面踏步走,模擬螞蟻「排隊走」。
(2)幼兒豎起雙手食指在頭頂作螞蟻觸角,螞蟻頭兒隨音樂與其它螞蟻互相碰頭,模擬螞蟻「碰須須」。
(3)學習游戲玩法。
老師(或一名幼兒)當大螞蟻,其佘當小螞蟻,大螞蟻在歌曲第1至4小節,模仿螞蟻走找食物,發現食物;第5至第8小節大螞蟻模仿螞蟻走回洞找小螞蟻;第9至16小節,大螞蟻與小螞蟻「碰須須」傳遞消息,被「碰須須」的小螞蟻一個跟一個排隊在大螞蟻的後面;17小節至27小節,螞蟻排隊走來到食物前面圍著食物;28至31小節,集體抬食物回洞。
3、學習創編螞蟻「碰須須」、「排隊走」的動作。
好朋友見面除了剛才我們做的動作,還可以用什麼來表示呢?
如:互相碰手指,互相擁抱等,模擬螞蟻「碰須須」,碎步走,開車走等模擬動作。
(1)讓想出動作的幼兒領大家練習。
(2)讓想出動作的幼兒扮演大螞蟻領大家一起游戲,按照音樂的節拍邊唱邊做新想出的動作。
4、活動延伸:引導幼兒想出不同的排隊搬食物的方式。
教師出示大的食物,提出一隊螞蟻是搬不動的,怎樣辦?讓幼兒想辦法。如:兩隊一齊走去搬、幾隊從不同方向來一起搬等。根據幼兒想出的辦法,按照前面的要求邊唱邊做相應的動作表演。
五、活動結束
F. 幼兒表游教案:小螞蟻找家的教案
名稱:螞蟻找家 目標: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性。 准備: 1、餅干屑、糖、調味品、飯粒等 2、記錄用的紙、筆、 3、螞蟻的課件、黑紙、瓶 過程: 一、投放各種物品,吸引螞蟻。 到屋外投放各種物品,吸引螞蟻。 二、觀察螞蟻的動態並記錄 1、觀察什麼地方螞蟻最多?螞蟻在干什麼? 2、記錄各自的發現。 三、交流各自的發現。 1、交流各自發現螞蟻的情形。 2、討論螞蟻各自有沒有家,他們會把找到的食物怎樣搬運?他們怎樣通知朋友? 三、觀看課件後了解,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性。 四、延伸活動:小實驗「螞蟻造家」。 將幾只螞蟻放在裝土的瓶子中,先觀察瓶中的土是怎樣的?然後用黑紙將瓶包住,數天後觀察土裡的變化?
G. 大班教案《觀察螞蟻為什麼要搬家》
大自然抄是個奇妙的世界,地球上的天氣變化無常。我們聰明的祖先,經過五千年的觀察、積累,終於編成了成千上萬條有關氣象的諺語。一次,我在一本關於氣象的書上看到這樣一條諺語——「螞蟻搬家晴必雨」。我將信將疑,是不是螞蟻忙著搬家,就一定會下雨呢?於是我便抱著強烈的好奇心去驗證這條諺語。
夏天的一個下午,我在一棵大樹下乘涼,正巧發現了一群正在搬家的黑螞蟻。它們個個腳步匆匆,有的的帶著乳白色的螞蟻卵,有的帶著灰褐色的螞蟻蛹,有的帶著老蟻、傷蟻,還有的帶著各種各樣的食物……我突然想到那句諺語,就靜下心來觀察驗證。我抬頭望望高高的藍天,現在是晴空萬里,太陽火辣辣的,毫不留情的把光和熱灑向大地,而且天邊還飄著幾朵白雲。好奇心驅使我沿著螞蟻們的隊伍去觀察,我發現螞蟻在往高處搬。
過了幾個小時,藍天開始晴轉陰。過了一會兒,烏雲密布,電閃雷鳴,不久就下起傾盆大雨。這下,我啞口無言了。心裡暗暗稱贊,小小的螞蟻啊,你們真是一個會呼吸的晴雨表!
通過了這件事,我懂得了這些諺語都是有科學根據的。我為我們有這樣的祖先而感到驕傲、自豪。
H. 小班有趣的團團教案
一、活動名稱:
《有趣的小螞蟻》
二、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了解小螞蟻的外形特徵及簡單的生活習性,並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
2、培養幼兒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及參與活動的積極興趣,體驗主動探索發現的樂趣;
3、滲透幼兒保持良好的進餐習慣及人多力量大的簡單道理。
三、活動准備:
關於螞蟻多媒體課件、《螞蟻搬豆》的音樂
四、活動過程:
1、出示螞蟻的大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螞蟻特徵。
「今天老師請小螞蟻來做客,小朋友仔細的看一看,小螞蟻長的什麼樣子?」(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在觀察圖片的基礎上進行回答。)
「誰能看出螞蟻身體分為哪幾部分?」(頭、胸、腹三部分)
「小螞蟻有幾只腳?」(幼兒一起點數:6隻細細的腳)
「螞蟻頭上有什麼?(眼睛、口、觸角)那你們知道小螞蟻的觸角是干什麼的嗎?」(出示圖片幼兒猜測,最後教師小結:兩蟻相遇時,靠觸角相碰,傳遞消息,就像我們說話一樣)
2、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性。
「你在什麼地方見過螞蟻?」(草叢里、地上、樹上、活動室里等。)
「都見過什麼樣的螞蟻?」(會飛的螞蟻、會爬的螞蟻;黑螞蟻、白螞蟻、黃螞蟻和紅螞蟻)
「你知道螞蟻喜歡吃什麼?」
3、利用談話激勵幼兒保持良好的進餐習慣。
「小螞蟻喜歡生活在外面的草地里,那麼為什麼會在咱們的活動室里看見小螞蟻呢?它們來干什麼呢?」(吃小朋友撒下的點心渣、飯粒。)
「怎樣吃點心、吃飯,才能不撒渣子呢?」(幼兒相互說一說,並用動作模仿一下正確的進餐姿勢)
4、 結合故事《螞蟻搬豆》,引導幼兒懂得人多力量大的簡單道理。
「你會經常看到一隻螞蟻還是許多螞蟻?為什麼螞蟻喜歡群聚在一起呢?聽一聽故事《螞蟻搬豆》你就會明白了。」
5、在音樂游戲《螞蟻搬豆》中愉快的結束。
活動延伸:
組織幼兒到戶外喂螞蟻,進一步觀察螞蟻的各種動態,以便於進行繪畫活動《有趣的小螞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