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目的
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加強和改進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重專要舉措,是屬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
❷ 跪求《HSEQ與清潔生產》教學大綱!!!謝謝好心人!!!
《清潔生產》課程教學大綱
一、課程基本信息
課程代碼:260390
課程名稱:清潔生產
英文名稱:Cleaner proction
課程類別:專業選修課
學 時:36
學 分:2.0
適用對象: 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生
考核方式:開卷考試的考查形式,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30%。
先修課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物理化學、環境生態學、化工原理等。
二、課程簡介
近20年來,我國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獲得了較高的經濟增長,使得資源消耗增長過快、資源利用效率過低、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日益凸現,傳統的末端治理已經不能有效地遏制住環境的惡化,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工業污染問題。而環境惡化的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唯一解決的辦法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從源頭全過程考慮,推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世界環境保護工作的重大轉折,是一場新的革命,從技術層面上保證社會、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本課程在轉變人類社會經濟發展與生產模式的層面上,立足於全球清潔生產的整體發展動態,闡述了清潔生產產生的背景、清潔生產的內涵與理論基礎;從生產過程、產品、產業系統,以及促進清潔生產的政策工具等方面論述了清潔生產的基本內容和技術方法;重點介紹生產過程污染預防與清潔生產審核、產品生態設計與環境影響的生命周期評價及工業生態系統和物流分析;最後以循環經濟介紹了清潔生產的發展態勢。
三、課程性質與教學目的
《清潔生產》課程是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和工科各專業的一門選修課,是介於環境工程與環境管理之間的學科。
學習本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清潔生產的概念及評價方法,掌握清潔生產的主要途徑。掌握清潔生產審核的主要內容和方法,初步具備進行企業清潔生產實施的能力。了解清潔生產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以及企業實施清潔生產的成功實例,為今後從事清潔生產技術工作打下初步基礎。
四、教學內容及要求
第一章 清潔生產的產生背景
(一) 目的與要求
1. 掌握清潔生產產生的背景
2. 理解來自人類社會的資源環境壓力
3. 理解由人類生產、生活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
(二) 教學內容
第一節 人類社會與環境系統
1. 主要內容
人類社會的發展與環境問題的產生。
2. 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環境系統概念,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八大環境事件。
3. 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環境問題的產生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特徵
1. 主要內容
人口激增;經濟高速增長;城市化加快。
2. 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的三個特徵。
3. 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的三個特徵。
第三節 來自人類社會的資源環境壓力
1. 主要內容
自然資源使用消耗;廢物污染排放。
2. 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自然資源使用消耗情況及廢物污染排放情況。
3. 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了解目前我國自然資源使用消耗及廢物污染排放的情況。
第四節 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狀態
1. 主要內容
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狀態:土地退化;森林面積銳減;水資源匱乏污染嚴重;礦產資源耗竭;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破壞;大氣污染與氣候變化;自然界對人類社會的反作用。
2. 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生態環境狀態的各個方面的具體情況。
3. 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生態環境惡化的程度及原因;對中國生態問題的思考。
第五節 人類社會的響應行動
1. 主要內容
傳統污染末端控制模式;可持續發展。
2. 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傳統污染末端控制的概念;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內涵;可持續發展與清潔生產的關系。
3. 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理解可持續發展與清潔生產的關系。
(三) 課後練習
1. 全球生態環境狀態包括哪些方面?
2. 簡述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由來?
(四) 教學方法與手段
利用電腦投影、幻燈片等多媒體形式組織教學。
第二章 清潔生產的概念與推進實踐
(一) 目的與要求
1. 掌握清潔生產的概念。
2. 了解聯合國、國際社會以及中國的清潔生產的推進實踐及我國的發展趨勢。
(二)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清潔生產的概念
1.主要內容
生產與產業系統概述;清潔生產的演進過程;清潔生產的概念內涵。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生產與產業系統的概念;清潔生產的演進過程;清潔生產的定義、內涵;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對比。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理解清潔生產的概念內涵。
第二節 清潔生產的推進實踐
1.主要內容
聯合國環境署的清潔生產高層研討會;國際社會的典型清潔生產實踐;中國的清潔生產實踐。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社會以及中國的典型的推進清潔生產的實踐活動。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在推進清潔生產過程中,中國今後的清潔生產發展方向。
(三)課後練習
1. 簡述清潔生產的內涵。
2. 簡述中國的清潔生產實踐及在推進清潔生產中起的作用。
(四) 教學方法與手段
利用電腦投影、幻燈片等多媒體形式組織教學。
第三章 清潔生產的理論基礎
(一) 目的與要求
1. 掌握清潔生產的相關理論,為透徹理解清潔生產的實施、審核等打下基礎。
2. 理解系統論與系統工程的概念。
3. 理解物質末端治理與全過程式控制制理論。
4. 理解生態學及產業生態化概念。
(二) 教學內容
第一節 系統論與系統工程
1.主要內容
系統論的基本概念;系統的屬性;系統工程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系統與系統工程的概念;系統工程方法。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系統工程在清潔生產中的體現。
第二節 物質守恆原理
1.主要內容
能量守恆定理;物質守恆原理。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物質平衡理論;能量守恆定理。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物質與能量守恆理論在生產全過程中的應用。
第三節 末端治理與全過程式控制制理論
1.主要內容
末端治理的表現;全過程式控制制的層次及作用。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末端治理和全過程式控制制的概念;全過程式控制制與清潔生產。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理解全過程式控制制和預防是實現清潔生產的基本保證。
第四節 生態學理論
1.主要內容
生態學及其基本規律;生態系統;產業生態化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生態學、生態系統、產業生態化的定義;產業生態學的概念及三大基本要素。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在理解生態學、產業生態系統、產業生態化概念的基礎上加深對清潔生產的理解。
(三)課後練習
1. 什麼是系統工程?系統工程的方法有哪些?
2. 如何理解產業生態化?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利用電腦投影、幻燈片等多媒體形式組織教學。
第四章 生產過程的清潔生產
(一) 目的與要求
1. 掌握生產過程的清潔生產審核方法。
2. 理解清潔生產審核的內涵、目的及特點。
3. 通過具體的清潔生產審核案例,熟悉清潔生產審核的程序及各階段工作的內容。
(二) 教學內容
第一節 生產過程清潔生產的內涵和途徑
1.主要內容
生產過程及其特徵;生產過程的環境影響;生產過程的演變;生產過程的清潔生產內涵。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生產過程的清潔生產的概念及內涵。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理解生產過程的清潔生產。
第二節 清潔生產審核
1.主要內容
清潔生產審核的定義、原則、作用和對象;生產過程評估;替代方案產生;替代方案評價;能源審計;清潔生產審核的程序。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清潔生產審核的內涵;清潔生產審核的程序。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掌握清潔生產審核方法。
第三節 清潔生產的過程單元分析
1.主要內容
過程單元概述;過程各單元(反應單元、分離單元、換熱單元、公用工程單元)分析。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過程單元的概念;各單元的原料、能源消耗,廢棄物的產生等的分析。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各過程單元對整個清潔生產過程的影響。
第四節 清潔生產的過程系統集成
1.主要內容
能量集成;水集成;物質集成;管理集成。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系統集成的概念;能量集成、水集成、物質集成和管理集成概念及特點。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清潔生產的過程系統集成特點。
第五節 清潔生產審核案例
1.主要內容
啤酒行業及煉油行業清潔生產審核案例。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啤酒行業及煉油行業清潔生產審核程序及方法。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不同行業實施清潔生產方案異同點。
(三)課後練習
1. 清潔生產審核的程序是什麼?清潔生產審核可以揭示組織什麼樣的問題?
2. 簡述清潔生產過程的系統集成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利用電腦投影、幻燈片等多媒體形式組織教學,輔以課堂討論。
第五章 產品的清潔生產
(一) 目的與要求
1. 掌握生命周期評價的定義、基本框架。
2. 掌握產品生態設計概念及流程。
3. 理解產品生態設計的策略。
(二) 教學內容
第一節 產品及其環境影響
1.主要內容
產品;產品的環境影響;清潔產品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產品系統、清潔產品的概念;產品的環境影響的表現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清潔產品在清潔生產中的作用
第二節 生命周期評價
1.主要內容
生命周期評價的基本框架;ISO的生命周期評價方法;生命周期評價在清潔生產中的應用;生命周期評價的局限性;案例分析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生命周期、生命周期評價的概念;清單分析概念;生命周期評價的基本框架的理解;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生命周期評價在不同企業的清潔生產中的應用。
第三節 產品的生態設計
1.主要內容
生態設計的需求與重要意義;產品生態設計;產品生態設計流程。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產品設計與產品生態設計;產品生態設計目標實現的途徑;產品生態設計流程。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產品生態設計對產業界的促進作用。
第四節 產品生態設計策略
1.主要內容
產品概念開發戰略;產品結構優化設計戰略;原材料利用優化策略;生產過程優化;產品銷售網路優化;減少產品使用階段的影響;產品生命周期末端的優化;案例分析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理解產品生態設計的不同策略。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產品生態設計策略在企業中的應用。
(三)課後練習
1. 簡述生命周期評價的作用及局限性。
2. 產品生態設計與傳統的產品設計理念有什麼不同?
3. 政府在生命周期評價中所起的作用是什麼?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利用電腦投影、幻燈片等多媒體形式組織教學。
第六章 生態產業系統
(一) 目的與要求
1. 掌握生態工業與生態工業園的概念。
2. 掌握生態工業的特徵。
3. 掌握工業共生的含義,工業共生體系的特徵。
4. 熟悉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原則。
5. 熟悉工業共生系統設計步驟和方法。
(二) 教學內容
第一節 生態產業系統
1.主要內容
生態產業系統;生態工業園區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生態工業與生態工業園的概念;生態產業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異同;生態工業園區的特徵。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生態工業園的建設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第二節 工業共生
1.主要內容
工業共生的含義;工業共生體系的特徵;工業共生類型;工業共生系統設計步驟和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工業共生、工業共生體系的概念;工業共生體系的特徵;工業共生系統設計步驟和方法。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工業共生理念在生態工業園設計中的作用。
第三節 案例分析
1.主要內容
美國布朗斯維爾生態工業園;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廣西貴港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生態工業園建設的成功實踐。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生態工業園建設的成功實踐對生態工業園建設的啟迪。
(三)課後練習
1. 簡述生態工業園區的特徵。
2. 如何克服生態工業建設中的經濟障礙?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利用電腦投影、幻燈片等多媒體形式組織教學。
第七章 清潔生產的政策法律與工具
(一) 目的與要求
1. 熟悉推行清潔生產的經濟和產業政策。
2. 熟悉相關的清潔生產法律,了解國內外清潔生產法律進展。
3. 熟悉環境管理體系中ISO 14000系列標准。
4. 掌握環境標志的概念,了解環境標志圖形。
5. 理解擴展的生產者責任、可持續發展、環境會計和自願舉措的概念。
(二) 教學內容
第一節 清潔生產的政策機制
1.主要內容
實施清潔生產的障礙問題;推行清潔生產的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推行清潔生產的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對實施清潔生產的促進作用。
第二節 清潔生產法律進展及清潔生產促進法
1.主要內容
清潔生產法律進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制定清潔生產促進法的意義和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需修訂和完善之處提出建議。
第三節 環境管理體系
1.主要內容
ISO 14000系列標准;環境管理體系。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環境管理體系概念; ISO 14000系列標准與其它標准實施的不同之處;ISO 14000系列標準的組成;清潔生產與ISO 14000系列標準的關系。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ISO 14000系列標准對企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第四節 環境標志
1.主要內容
推行環境標志的意義;環境標志制度的發展;我國環境標志實施程序;環境標志分類。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環境標志的概念;環境標志的目的和作用;我國環境標志實施的程序。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環境標志的意義。
第五節 擴展的生產者責任
1.主要內容
擴展的生產者責任的概念;擴展的生產者責任制度;支持生產者責任延伸的經濟政策手段;擴展的生產者責任制度實踐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擴展的生產者責任的概念;擴展的生產者責任制度概念;支持生產者責任延伸的經濟政策手段具體內容;了解我國擴展的生產者責任制度實踐。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擴展的生產者責任制度對推進清潔生產的作用。
第六節 可持續發展報告和環境會計
1.主要內容
可持續發展報告;環境會計。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可持續發展報告和環境會計的概念;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清潔生產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環境成本定義;環境成本的具體分類;環境會計進展;總成本核算和全成本核算的區別。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環境會計在清潔生產中的應用。
第七節 自願舉措
1.主要內容
自願舉措的定義;自願舉措的類型;自願舉措的效益;制定與實施自願舉措。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自願舉措的概念;自願舉措的類型;如何制定與實施自願舉措。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自願舉措的實施對清潔生產的促進作用。
(三)實踐環節與課後練習
實踐環節:
組織學生到組織開展社會調查,以加深本門課內容的理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課後練習:
1. 簡述制定清潔生產促進法的意義和必要性?
2. ISO 14000系列標准和環境標志的實施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3. 簡述環境成本的組成。
4. 說明在環境成本核算方面,傳統成本方法、總成本核算、全成本核算三者的區別。
5. 簡述如何制定與實施自願舉措。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利用電腦投影、幻燈片等多媒體形式組織教學,開展社會調查。
第八章 從清潔生產到循環經濟
(一) 目的與要求
1. 掌握循環經濟的概念,循環經濟的「3R」原則。
2. 掌握循環經濟的特徵。
3. 理解IPAT方程;物質流分析(MFA);物質投入產出表(P10T);單位服務的物質消耗(MIPS);生態足跡分析(EF)。
4. 理解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生態工業的關系。
(二) 教學內容
第一節 循環經濟
1.主要內容
傳統經濟系統及其物質代謝特徵;經濟系統的物質循環模式;循環經濟的概念框架。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循環經濟的概念;傳統經濟模式和循環經濟模式的異同;循環經濟的「3R」原則。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的關系。
第二節 物質流分析
1.主要內容
IPAT方程;物質流分析(MFA);物質投入產出表(P10T);單位服務的物質消耗(MIPS);生態足跡分析(EF)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物質流分析(MFA)、 生態足跡分析的概念;IPAT方程的推導及作用;物質投入產出表(P10T)的內容。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物質流分析方法。
第三節 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生態工業的關系
1.主要內容
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生態工業的異同點。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生態工業的關系。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生態工業的關系。
第四節 循環經濟的實踐
1.主要內容
國際推進循環經濟的實踐;中國推行循環經濟的實踐。
2.基本概念和知識點
國際和中國推進循環經濟的典型實踐;基於循環經濟的思想提出的一系列概念。
3.問題與應用(能力要求)
國際推進循環經濟的實踐對中國的啟發。
(三)課後練習
1. 為什麼說「3R」中「減量」是最基本的?
2. 簡述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生態工業的關系。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利用電腦投影、幻燈片等多媒體形式組織教學。
五、各教學環節學時分配
教學環節
教學時數
課程內容 講
課 習
題
課 討
論
課 實驗 其他教學環節 小
計
第一章 清潔生產的產生背景 2 2
第二章 清潔生產的概念與推進實踐 2 2
第三章 清潔生產的理論基礎 2 2
第四章 生產過程的清潔生產 6 2 8
第五章 產品的清潔生產 6 6
第六章 生態產業系統 4 6
第七章 清潔生產的政策法律與工具 4 4
第八章 從清潔生產到循環經濟 4 2 6
合計 36
六、推薦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源
教材:
張天柱,石磊,賈小平.清潔生產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教學參考書:
1. 趙玉明.清潔生產(2007年修訂).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8
2. 張凱,崔兆傑.清潔生產理論與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3
3. 朱慎林,趙毅紅,周中平. 清潔生產導論.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1.5
4. 金適. 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 北京:中國氣象出版社,2006.9
七、其他說明
本課程在規定的學時內安排2個學時社會調查,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深入到各組織去了解組織情況,並能講出該組織的清潔生產的實施並提出方案。
大綱修訂人:王寶娥 修訂日期:2007年10月
大綱審定人:陶雪琴 劉暉 周遺品 審定日期:2007年11月
❸ 34.在思想情感方面,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生物學教學大綱提出,應增強學生的_____________ 情感;使學生具有
在思想情感方面,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生物學教學大綱提出,應增強學生的____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愛國主義_________ 情感;使學生具有 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生物學教學大綱
(試用修訂版)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是農、林、牧、副、漁、醫葯衛生、環境保護及其他有關應用科學的基礎,與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與我國的新技術革命,與人類的生活,都有著密切的關系。生物學在我國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已經顯示出重要作用。
生物課是義務教育初中階段必修的一門基礎課。通過生物課的學習,使學生獲得生物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的生物學觀點,提高學習生命科學的興趣和能力,初步具有科學態度、創新精神和一定的實踐能力,掌握一般的科學方法,為他們以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適應社會和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一、 教學目的要求
生物課和應使學生在以下方面得到發展:
(一) 知識方面
1、 初步獲得生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分類、遺傳、進化和生態等基礎知識,了解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 初步獲得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衛生保健的基礎知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二) 能力方面
1、 能夠對生命現象進行觀察、記錄、整理和報告。
2、 能夠正確使用生物實驗中常用工具和儀器,具備一定的生物實驗操作技能。
3、 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分析和解決一些身邊的生物學問題。
4、 初步具有進一步獲取課本以外的生物學信息的能力。
(三) 思想情感方面
1、 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2、 樂於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3、 初步形成生物學的基本觀點,受到辨證唯物主義教育,能夠能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生命的世界。
二、 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
(一) 從學生今後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生活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出發,選取必需的、學生能夠接受的生物學基礎知識。
1、 選取生物和人體的形態結構、生理知識,以生理知識為中心,著重闡明生物的生長、發育等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
2、 選取重要的生物類群及其主要特徵的知識,使學生初步學會辨認周圍環境中賞見的一些生物種類,了解生物界的概貌。
3、 選取一些初步的生物的遺傳、進化和生態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初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發展,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初步認識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保持生態平衡,控制人口的發展和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
(二) 從理論聯系實際的要求出發、選取生物學基礎知識。
1、 密切聯系社會實際。使學生了解生物學是農、林、牧、副、漁和醫葯衛生等方面實踐的理論基礎,懂得合理利用和改造有益生物,防除有害生物的道理。
2、 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和經常遇到的生物學問題,以利於學生加深理生物學基礎知識,密切聯系有關人體防病、體育鍛煉、增進健康、保護環境等衛生保健知識,使學生懂得講究衛生的道理,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3、 密切聯系各地的自實實際。我國幅員廣大,各地自然條件不同,生物種類也有很大差別。編寫教材時所選取的主要門、綱的代表植物和代表動物,應力求既具有典型性,又是各地比較常見的種類。並且使學生了解本地的動植物資源,以及對動植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三) 從「三個面向」的要求出發,適當選取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水平的、基礎的、學生能夠接受的生物學知識。例如,植物組織培養、動物行為、免疫、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等。
(四) 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需要出發,選取有關有觀察、實驗、參觀、實踐活動等內容,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探究有力和自學能力。
(五) 從加強思想情感教育和建立生物學基本觀點的要求出發,重視選取有利於對學生進行這方面教育的生物學基礎知識。例如,有關生物科學發展史,我國古代和現代的生物科學成就,生物的進化,生物與環境,我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以及我國有關人口、資源和保護方面的政策法規等內容。
(六) 選取生物學基礎知識,注意知識的縱同和橫向聯系。注意處理好本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知識之間的縱向和橫向聯系,例如生物課與小學自然,初中地理和勞動技術課等課程之間知識的分工和聯系。
三、 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
教師要做好教書育人。教學要緊密結合本學科教學內容的特點,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將思想和情感教育寓於知識傳授之中。教學中要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闡述生物個體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生殖、發育和生物界發生發展的規律,向學生進行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生物與環境相適應、進化觀點和生態觀點等生物學基本觀點的教育。結合我國國情,向學生進行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家鄉的教育,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要認真進行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教學
生物學基礎知識,是培養學生基本技能、各種能力和思想情感教育的基礎。教師備課時必須認真分析教材中生物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生物學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縱向和橫向聯系,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在課堂教學中,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富於啟發密切聯系生產、生活和自然實際,准確、生動地講述生物學基礎知識。
(三)要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
生物學是門實驗性很強的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生物科學基本的研究方法。通過觀察、實驗、參觀、討論,實踐活動等教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形成實事求是和科學態度以及協作精神。因此,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動精神,努力創造條件,完成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觀察、實驗、實踐活動、演示等各項要求,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實驗操作、探究和自學等能力。
(四) 要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進行啟發和討論式教學,不斷提教學質量。要合理地選擇、組合、使用直觀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要積極地創造條件採集實驗材料和自製教具。 教師要研究學生知識基礎、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及學習生物學的規律,在改革教學方法的同時,指導學生不斷地改進學習方法,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果。
(五) 要堅持理論密切聯系
1、 要重視密切聯系當地生物種類的實際進行教學。還應該利用教學大綱所規定的鄉土教材的課時,補充講述發地常見的和對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的一物種類,以有關的生物學基礎知識。
2、 注意結全季節。生物課的教學內容,有的具有季節性。教師對這部分教材的安排,可以因時因地的靈活掌握,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的講授順序。
3、 要密切結合學生的親身實際和對身心素質的要求進行人本生理衛生的教學。尤其要重視同青春期生理和心理衛生的教育,幫助學生理解青春期的發育特點初步學會基本的衛生保健技能,養成有關的衛生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人體生理衛生的教學要與體育課和學校衛生工作緊蜜結合,共同完成增強學生體質的任務。
(六) 積極組織和指導生物課外科技活動 教師要重視因材施教,積極地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生物科技活動。例如,做生物實驗,觀察、採集動植物和製作生物標本,培養植物、飼養小動物,建立生物園地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和生態觀察,有條件的學校要組織學生參觀自然博物館和動植物園等活動。開展這些活動,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知識、提高能力、發展特長和培養創新精神。
(七) 重視生物課教學與勞動技術課教學的密切配合 生物課與勞動技術課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區別。生物課要積極地為學生學習勞動技術課打下必要基礎,從而有利於學生學會對當地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一些動植物的養殖和栽培技術。
四、 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
1、 初中生物課教學內容,是根據初中學生基本上處於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針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為安排的。初中主要學習感性的、側重生命現象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完成一些簡單易行的實驗、探究和實踐活動。 2、 大綱中教學內容的安排順序,不等於教材的編排順序。本著「教材多樣化」的精神,根據教學的內容和要求,可以編寫出適用於不同地區,具有同程度、不同體系、不同風格的教材。 3、 「五·四」制生物課共204課時,「六·三」制生物課共153課時,各留出地方教材和機動22課時,其餘課時分配給各部分的教學內容。
知識
學生實驗和實踐活動
演示
要點
教學要求
項目
教學要求
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生物課的內容和學習方法
A
A
細胞的結構
細胞的分裂和生長
細胞的分化和組織的形成 組織的概念
器官的概念
系統的概念
生物體
D
B
B
C
C
B
B
認識顯微鏡的結構和練習使用顯微鏡
製作臨時裝片,觀察植物細胞,畫細胞結構的簡圖
製作並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裝片,畫細胞結構圖。
III
III
III
用顯微鏡觀察四種基本組織
種子的結構和成分
種子的萌發
種子的知識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B
C
A
解剖並觀察雙子葉植物種子和單子葉植物種子驗證或探究種子成分
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
II
II或IV
IV
根系及其在土壤里的分布和意義
根尖的基本結構和主功能
根對水發和無機鹽的吸收
合理灌溉
氨、磷、鉀對植物生活的意義
合理施肥
無土栽培
A
D
C
A
A
A
A
觀察幼苗的根毛和根尖的縱切面
探究根的向性
實踐活動:灌溉、施肥、無土栽培
III
IV
細胞吸收水分實驗
根吸收收無機鹽的實驗
葉片的基本結構及其主要功能
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過程中的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
光合作用的意義
合理密植
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過程中有機物的分解能量的釋放
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植物的呼吸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蒸騰作用的概念和過程
蒸騰作用的意義
C
D
C
C
A
D
C
C
C
C
B
學習製作徒手切片
用顯微鏡觀察葉片的橫切面和葉片的表皮。畫葉片表皮細胞圖
綠色植物在不下製造澱粉的實驗
探究葉綠素的形成與光照的關系
I
II
II
IV
光合作用需要光和二氧化碳的實驗
光合作用產生氧的實驗
種子萌發時呼吸和熱的實驗
植物體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
植物體蒸騰水分實驗
芽的種類
葉芽的基本結構和伸展
雙子植物木質莖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功能
木質莖的生長和年輪的形成
單子葉植物草質莖的基本結構特點
導管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篩管對有機物的運輸
莖的貯藏作用
利用莖進行的營養繁殖
A
C
D
A
C
C
C
A
B
用放大鏡觀察葉芽 的結構
用顯微鏡觀察雙子葉植物木質莖和單子葉植物草質莖的橫切面
觀察樹木的年輪
探究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實踐活動:植物營養繁殖的方法
II
II
III
IV
花的結構
花序
開花和傳粉
人工授粉
雙受精的過程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植物組織培養
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
植物生長物質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期應用
D
A
A
A
C
C
B
A
A
解剖並觀察花的結構
實踐活動:植物組織培養
III
藻類、苔鮮和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藻類、苔鮮和蕨類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對人類的經濟意義
種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裸子植物的生活習性和形態結構特點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被子植物分類單位和分類方法
雙子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的主要區別
B
A
B
A
B
A
B
B
C
觀察幾種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組織學生採集植物,製作臘葉標本
實踐活動:校園或家鄉植物種類調查
III
細菌的基本形態
細菌的結構特點
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放線菌的形態和結構特點
細菌和放線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系
A
B
B
B
B
有條件的學校用高倍顯微鏡觀察三種形態的細菌
酵母菌和黴菌的形態結構
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點
蘑菇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點
真菌的主要特徵
真菌對自然界的意義與人類的關系
B
B
B
B
觀察酵母菌,青黴或麴黴
實踐活動:食用菌調查或養殖
III
病毒的形態結構
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
病毒對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危害
細菌的病毒——噬菌體
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應用
A
B
A
B
A
原生動特的主要特徵
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B
A
用顯微鏡觀察原生動物探究原生動特的趨性
III
IV
腔腸胃動物的主要特徵
腔腸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B
A
常見的扁形支物及其與人類的關系
寄生、寄生蟲和突主的概念
絛蟲(或血吸蟲或包蟲)適於寄生生活的特點
B
B
B
實踐活動:調查本地常見的寄生蟲病
線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B
環節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B
觀察蚯蚓的形態、運動和對刺激的反應
III
軟體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B
觀察當地常見的軟體動物
III
蝗蟲的形態結構、生理和發育的特點
昆蟲綱的主要特徵
昆蟲的多樣性
昆蟲與人類的關系
其他節肢動物
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
C
D
A
A
B
B
採集昆蟲,製作昆蟲標本
III
魚適於水中生活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
魚的生殖發育特點
魚類的主要特徵
主要的淡水魚類及其養殖
主要的海洋魚類及其養殖
魚類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C
C
D
A
A
A
觀察魚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的主要結構
III
變溫動物的概念和適冬眠
兩棲動物概述
B
C
觀察蛙類的外部形態
爬行動物的概述
古代爬行動物的繁盛和絕滅
C
A
鳥類概述
恆溫動物的概念
鳥類的主要特徵
保護鳥類的多樣性
C
B
C
A
觀察家鴿或其他鳥類的外部形態和內部主要結構。
實踐活動:教師組織學生參加「愛鳥周」活動,或參加保護和招引益鳥展覽
III
家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
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保護哺乳動物的多樣性
C
D
B
觀察哺乳動物的心臟結構
II
觀察家兔或小型哺乳動物內部的主要結構
動物行為的類型和特點
先天性定型行為,後天性習得行為
研究動物行為的意義
B
B
A
探究一種動物的某種行為
IV
人體皮膚的結構和主要功能
皮膚的再生和衛生保健
C
A
人體骨骼的組成
人的骨骼與直立行走相適應的特點
骨的醞釀結構和功能
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青少年保持正確姿勢的意義
骨的生長
關節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骨骼肌與人體主要的骨骼肌群
骨骼肌在運動中的協作關系
體育鍛煉對骨、關節和肌肉的影響
脫白、骨折及其急救處理
B
B
C
C
A
B
C
B
D
A
A
觀察長骨的結構
骨的成分實驗
III
III
關節的結構
肌肉的收縮
人體內的血量
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輸血與血型
心臟和血管的結構、功能和保健
血液循環
動脈血和靜脈血
血壓
脈搏
出血的初步護理
淋巴
B
C
C
D
B
D
C
B
A
B
觀察血塗片
用顯微鏡觀察蛙躞(或蛙腸系膜、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現象
測量血壓和脈搏
了解血常規化驗數據
探究脈膊與運動的關系
III
II
III
II
IV
血漿、血清
和血細胞
消化道的組成
牙齒的結構和保健
胃和腸折結構特點
各種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消化酶
食品店物營養萬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飲食衛生和營養衛生
B
C
C
C
B
C
A
用放大鏡觀察豬(或羊、雞)的小腸絨毛
澱粉酶對澱粉的分解作用
II
III
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
肺的結構
呼吸運動
人工呼吸
呼吸系統的衛生保健,吸煙、吸毒的危害
煤氣中毒及其預防
B
C
C
A
A
A
測定胸圍差
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有條件的學校、學習測定肺活量的方法
練習人工呼吸的方法
III
III
I
I
用呼吸運動的模型,演示肋骨運動呼吸運動的關系,膈肌運動與呼吸運動的關系
排泄的概念、途徑和意義
泌尿系統的組成
腎臟的結構和尿的形成
泌尿系統的衛生
C
B
C
A
觀察剖開哺乳動物的腎臟
II
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意義
人體內物質的轉化與能量的變化
食物的熱價
體溫
A
C
A
A
實踐活動:記錄三天內攝入食物的種類和數量,估算每天食物 總熱量
II
人體的主要內分泌腺激素
甲狀腺和甲狀腺素
地方性甲狀腺腫
胰島和胰島素
重體和生長激素
重體在內分泌腺中的重要作用
體液調節
B
C
C
A
C
C
B
C
實踐活動:有關糖尿病的調查或地方性甲狀腺腫的調查
神經系統的組成
神經細胞
脊髓和脊神經
腦和腦神經
反射和反射弧
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人類神經活動的特徵
神經系統的衛生保健
眼球的結構和視覺的形成
眼的保健
耳的結構和聽覺的形成
耳的衛生
B
D
C
C
D
C
C
A
C
B
C
A
膝跳反射實驗
探究條件反射的形成
眼球成像的實驗
實踐活動:檢查視力
III
IV
III
男、女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精子和孵細胞,受精
胚胎的發育和營養
從嬰兒到成人的發育分期
青春期的發育特點
青春期的衛生
B
B
B
A
C
C
免疫的概念、免疫對人體的主要作用
胸腺、淋巴結,脾臟
非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
計劃免疫
B
B
C
C
實踐活動:收集與交流有關艾滋病的資料
實踐活動:調查本地計劃免疫實施狀況
人類的傳染病
傳染病流行三個環節
預防傳染病的一般措施
A
C
A
用顯微鏡觀察病原體的裝片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
染色體,基因
基因在親子代之間的傳遞
人類主要的遺傳疾病
禁止近親結婚
遺傳和變異在實踐上的意義
A
B
C
A
C
A
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物質
生物進化的證據和歷程
人工選擇及其意義
達爾文和自然選擇學說
人類和動物園親緣關系
某種古猿進化發展成現代人類
A
A
A
B
A
A
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生態系統的組成
食物鏈和食物網
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
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生態農業
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意義
保護植被的意義
控制人口的意義
B
C
C
C
B
A
A
A
C
實踐活動:到學校附近的樹林、草地或池塘、農田進行襯在地考察,了解其中各種生物之間的聯系
實踐活動:調查學校附近的環境保護情況,進行分析和評價,並且提出保護環境的書面建議
生物科學發展的現狀和前景
A
附錄:關於教學要求層次的說明
一、 知識方面
從認識水平和該知識點在本學科教學內容中的地位和作用考慮,將對知識點的教學要求,從低到高依次劃分為A、B、C、D四個層次。
A:知道。對所學知識有大致的印象。
B:識記。記住所學知識的要點,能夠說出它們的大意,能夠在有關情境中識別它們。
C:理解。在「B」的基礎上,能夠解釋和說明所學知識的含義,能夠對不同知識採用適當的形式(文字、圖、表等)予以表達。
D:應用。在「C」的基礎上,能夠分析知識的聯系和區別,能夠在新的情境中初步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和生物學有關的實際問題。
二、 學生實驗方面
學生實驗的教學要求,分為練習、初步練習、學會和探究四個層次,其內涵是:
1. 練習: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對生物實驗的方法、步驟、觀察、記錄、繪圖等進行初步的訓練。
2. 初步學會: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初步學會的基礎上,能夠按照要求完成實驗任務
3. 學會: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初步學會的基礎上,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實驗,取得良好的實驗效果。
4. 探究;在教師指導下,親自參與設計實驗,練習確定實驗目的、材料和方法;能觀察現象、記錄和整理數據及報告實驗結果。
❹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屬於什麼教育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一元』指的是在學校中的教育,另『一元』指的是在企業中的實踐。學校的理論教學只佔雙元制教育的1/3份額,其他2/3時間都是在企業的實踐教育。
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具有許多鮮明的個性特點。
1.雙元特徵明顯。主要包括學校和企業的兩種培訓機構,學生具有學生和學徒的兩種身份,專業理論教學和技能培訓的兩種內容,理論授課和實訓授課的兩類教師,理論和實訓的兩種教材,學業證書和技術證書的兩類證書等。
2.同生產實際緊密結合。雙元制教育形式下的學生1/2以上時間在企業,內容是完全按照企業生產要求進行實際操作技能培訓,也是學徒工進行的生產性勞動。基礎培訓、專業培訓和專長培訓始終都是圍繞職業實踐活動由泛到精、由淺入深而開展的,目的性、實用性極強。
3.企業參與廣泛。企業接受雙元制學生是積極主動的,不是被動的。大多企業都擁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和培訓師,沒有獨立能力進行單獨培訓的中小企業,也可通過各種合作開展代培而達到目的。
4.「立交橋」的互通機制。在一般中學的基礎教育結束後的每一個階段,學生既可以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也可以經過文化補課進入高等院校學習,這種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搭起的橋梁,更容易使學生根據自己的潛能作出職業選擇。
5.培訓與考核相分離的辦法。學生業績考核由企業和學校組織結業考試,使證書更具有權威和公正性。
德國雙元制教育在德國深得學生和就業單位的認可,其生源質量不僅堪與綜合性大學相媲美,就業率甚至還優於綜合性大學。如果你想申請去德國雙元制大學就讀,可以咨詢湖南出國工作網。
❺ 學習語言學概論課程要注意哪些問題
第一,注意教學要求和教學大綱的變化
關於各個章節的教學要求,在學習指導書中都作了明確的說明,因此要注意這些說明。比如主教材第一章第二節"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一共講了六個問題,而本節的學習目標列出了三條,實際上只對兩個問題作出了學習要求。假如平時學習不注意,在一些問題上苦下功夫,結果可能白費力氣。
第二,弄清楚內容結構
《語言學綱要》全書內容共分十個部分:導言、語言的社會功能、語言是符號系統、語音、語法、詞義、文字和書面語、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語言的接觸、語言系統的發展。所有內容似乎很多,但概括起來可分為三個部分,可以用"性質"、"結構"、"發展"這樣幾個詞來概括稱呼三個部分的內容。
第三,注意前後的聯系和對比。
語言學綱要共分九章,學習時要注意各個章節的關系,不要把他們割裂開來。比如第一章"語言的社會功能"所講述的是語言學最基本的理論,可以說是全書的總綱,後面許多問題的闡釋都要運用這一基本理論。所以對其中涉及到的有關問題必須細摳,而且能夠前後聯系起來分析問題,比如基本詞彙的特點,組合規則與聚會規則、語言的發展變化等理論問題,都需要運用第一章的理論進行闡述,或者說把第一章的理論結合起來闡述能說得更加清楚透徹。又如漢語合成詞的構造和詞構成片語的幾種方式,其組合關系具有一直性,把它們聯系起來學習,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學習中注意前後內容的聯系,注意融會貫通,這樣才能學活學好。一定要避免中學階段或專科階段的那種只注意死記硬背要點的學習方式。
第四,注意加強自學,加強實踐練習。
這也是學習這門課程的重要方法。加強實踐對於語言學課程的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語言學概論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都是圍繞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來進行的,因此有許多範例分析,同樣也要求我們能對語言現象進行分析。如果學習語言學不能活學活用,只能死記硬背,那是難以收到預期效果的,而且期末肯定難以取得理想的成績。同時,許多抽象難以理解的理論,也需要我們通過反復的實踐練習來悟透。比如像語法形式、語法手段、語法意義、語法范疇之類的概念,在學習過程中會攪成一團,必須通過語言事實的分析,也就是實踐練習才能清楚地把它們區別開來。
❻ 新課程提倡哪些關於小學語文的新課程理念
1
小學語文新課程理念、特點及教學建議
一、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 面向全體學生;
● 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 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 觀,三個維度目標的綜合)。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 豐富的人文內涵,熏陶感染作用,學生的獨特體驗;
● 實踐性,以實踐能力為培養目標,以語文實踐為培養途徑; ● 母語教育,學習資源,實踐機會,感性把握能力;
● 漢語言文字特點對語文教育的影響,起始階段的教育過程和方法,語 感,整體把握。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 注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兒童學習語文特點,個體差異與學習需求; ●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慾和進取精神; ●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 鼓勵想像、質疑、發現、創新。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 綜合:溝通學科間的聯系、語文與生活的聯系; ● 實踐:積極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課內外學用結合;
● 創新:吸收新思路新觀念,運用新技術新方法;
● 適應: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和不同學生的需求; ● 開放:自我調節,更新發展。
二、與《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的比較
(一)《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的主要改革內容。 ● 注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 注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 注重提高學生感性把握能力。
(二)《課程標准》對《教學大綱》的發展。
● 系統地提出「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並使之具體地綜合性地體現在 各個階段目標之中; ● 大力推進新型的學習方式;
● 突出跨領域的綜合性學習; ● 強調課程的現代性和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