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教歷史選修1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教案
重點
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難點
對王安石變法的命運和歷史地位的全面認識。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介紹了王安石變法的命運和歷史作用。建議教師分兩部分對教材進行處理:一是「變法的命運」,主要介紹了王安石變法的曲折過程和最後的結局。二是「積貧局面的改變」和 「積弱局面的改善」,主要內容是介紹王安石變法的成效和歷史作用。
課文引言是王安石的一首反映變法後農民生活的詩歌,一派歌舞昇平,太賓士世的景象。教師可回顧第2節引言部分王安石的早期詩作《河北民》,把兩首詩作進行對比。兩首詩反映了不同時期王安石不同的思想情緒,也反映了變法前後北宋社會局面的變化。比較講解,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新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引言部分還對王安石變法做了一個簡要但客觀的評價,明確了一個基本結論:王安石變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變法的進步作用值得肯定。
第一目「變法的命運」
本目教材主要介紹王安石變法曲折的過程和失敗的最終結局,印證了王安石變法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本目教材共介紹了四個問題:第一,保守派反對變法,對變法百般阻撓和破壞。變法觸及到了一些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他們千方百計反對變法是必然的。熙寧七年(1074年)春,河北等地旱象嚴重,九月不雨,免役錢激起群情洶洶、民心不穩,神宗憂形於色,寢食不安。光州司法參軍鄭俠,見新法招致天怒人怨,欲猛醒王安石,遂繪東北《流民圖》以告急文件特進。神宗反復觀圖,或身背鎖械,或口食草根,或身無完衣,或拆屋納錢,種種驚心怵目之狀,竟夕不眠。示之後宮,神宗的祖母曹太後和母親高太後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訴說天下被王安石搞亂了,逼神宗停止新法。教師可結合插圖《太皇太後和皇太後向宋神宗哭泣》進行講解。第二,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堅持變法。在變法過程中,隨著新法一項項頒布,造謠誣蔑直向王安石潑來,他坦然處之,說:「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紛紜!……人言固有不足恤(不足慮)。」保守派以「天變降罰」作輿論武器,破壞變法。1072年司天監靈台郎(管天文)亢瑛奏言:天久陰,星失度,這是由於強臣擅國,政失民心之故,應當罷免王安石。王安石則以「天變不足畏」加以反擊。王安石指出,天意不是人可以知道的,人的行為,也不必去合乎什麼天意。保守派提出「祖宗之法不可變」來恫嚇王安石。王安石喊出了「祖宗之法不可守」的口號,王安石說:「仁宗在位四十年,曾有好幾次修改過法令。如果說法不變,子子孫孫當世世守成,那麼為何祖宗屢屢加以變動呢?」 王安石在與反對派的斗爭中高舉「三不足」的理論武器,駁斥了反對派的謬論,顯示了他過人的膽識、智慧能力和勇氣。第三,宋神宗對變法的態度的變化。作為最高統治者,宋神宗態度的動搖不定,使變法的過程更加艱難和曲折。這一過程,可以概括為四個階段:支持王安石,變法順利進行——態度動搖,1074年王安石辭職——1075年,恢復王安石職務,繼續變法——和王安石意見不一,1076年王安石再次辭職,法令陸續廢止,王安石退居江寧至死。第四,司馬光做了宰相,廢除新法,變法最後失敗。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死去。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後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為宰相,新法幾乎全被廢掉。史稱「元佑更化」。宋哲宗親政後,重新起用變法派,但統治集團內部斗爭更加激烈,新法成為各派系傾軋的工具。於是,變法運動完全失敗。對於本目內容,要求按教材講述清楚即可,為了增加講述的生動性,可適當補充課外知識,但不應過多。
第二目「積貧局面的改變」
「富國」是王安石變法的首要目的,本目就主要介紹了王安石變法中「富國之法」各項法令的成效。從新法次第實施,到新法為守舊派所廢罷,其間將近十五年。在這十五年中,每項新法在推行後,雖然都不免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國」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對此,教材分兩部分進行了介紹。第一部分介紹了「積貧」現象改變的主要表現,政府財政收入增加,國庫充裕。教材對這一部分內容交代比較簡單,在講授過程中,教師可以增加一些數據、文字資料,對課文加以補充說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數據、文字的選取上可將變法前後的變化進行對比,增強材料的說服力。第二部分具體介紹了各項「富國之法」的成效。它以各項法令為線索,主要介紹了變法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積極進步影響,分三點:(1)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剝削,有助於緩和階級矛盾。(2)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得到一定的實惠。(3)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積貧」的現象有所改善。另一方面,也介紹了變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
第三目「積弱局面的改善」
改變「積貧積弱」的現象是王安石變法的總方針,富國強兵是變法的總目的。本目內容主要是介紹通過「強兵之法」的推行,積弱局面改善,北宋國力的增強。建議教師可分三部分對教材進行處理。第一部分,保甲法的作用。王安石的強兵之法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目的,一是鞏固封建統治秩序,一是加強軍隊。保甲法兼而有之,而側重於前者。教材對保甲法單獨介紹,突出了保甲法在變法中的重要地位。教材闡述了保甲法推行的兩大成效:一、加強了農村的封建統治秩序,維護了農村的社會治安。二、建立了全國性的軍事儲備,並節省了大量訓練費用。教師可把保甲法作為本目的重點講述。第二部分,分別介紹了軍器監、保馬法、將兵法、精簡軍隊等措施的成效。建議教師按教材內容講解即可,不必做太多補充。第三部分,國力增強的突出表現——西部邊境的鞏固和開發。教材主要介紹了和西夏關系的發展。建議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變法前後宋與西夏關系進行對比,通過前後的變化,進一步理解變法促進了北宋國力的增強。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於課文的導入。建議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復習回顧前面兩節的內容:北宋中期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危機,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統治,范仲淹首先進行了變法,史稱慶歷新政。但是,范仲淹的變法僅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面對更加尖銳的社會矛盾,王安石隨後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進行了新的變法。教師提出問題:范仲淹的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王安石變法又會面臨什麼樣的命運呢?然後,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本課引言部分的內容,提出新的問題——王安石在詩中對變法成效的敘述是否客觀,變法真正起到了什麼作用呢?由此導入新課。
關於「變法的命運」一目的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慶歷新政失敗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教師進行歸納,「慶歷新政」由於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反對而失敗。王安石繼續改革又會面臨何種命運呢?由此進入第一目的學習。教師在本目的教學中,要注意講清楚四個問題。第一,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為什麼反對變法?是如何反對變法的?讓學生理解,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和破壞是變法最大的阻力,也是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第二,王安石面對阻力,提出的「三不足」思想的含義是什麼?它起了什麼作用?引導學生學習王安石銳意進取,勇於創新的精神。第三,宋神宗對變法的態度前後有什麼變化?為什麼變化?宋神宗態度的變化對變法產生了什麼影響?並歸納出變法的曲折過程。第四,司馬光任宰相,新法被廢除,意味著變法最後失敗了。建議教師在學習本目內容時,注意把王安石變法與慶歷新政進行對比。培養學生通過歷史比較,進行分析問題的能力。
關於「積貧局面的改變」和「積弱局面的改善」兩目的教學。「積貧」和「積弱」是北宋社會危機的兩個主要方面,也是王安石變法要解決的兩個核心問題。建議教師可以將這兩目的內容結合起來講解。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回顧第二節的內容,王安石針對「積貧積弱」的局面採取了哪些措施?然後提出新問題: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由此導入對本目教材的學習。建議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然後用圖表的形式,對相關知識進行總結。
表1 積貧局面的改變
富國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成效
局限
農田水利法
水利工程廣為修建,保證了灌溉;耕地面積增加,農業生產發展,政府稅收增加。
政府財政收入增加,國庫充裕,積貧的局面大大改變了
方田均稅法
清丈出大量隱瞞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農民免除賦稅,得到實惠。
青苗法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
強制農民借貸;利息偏高,農民負擔依然沉重
免役法
農民從勞役中解脫出來,保證了勞動時間,促進生產發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對貧苦人是沉重的負擔,許多人為支付免役錢家破人亡
市易法和均輸法
打破了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表2積弱局面的改善
強兵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主要成效
保甲法
加強了農村封建統治秩序,維護了農村社會治安;建立了全國性的軍事儲備;節省了大量的訓練費用
主要表現: 西部邊境的鞏固和開發
設置軍器監
武器質量和產量都提高
保馬法
馬匹的質量和數量提高;政府節省了大量養馬費用
將兵法
加強了軍隊戰鬥力
精簡軍隊
加強軍隊戰鬥力,節省了不少軍費
通過總結填寫以上兩個表格的內容,讓學生掌握變法成效的基本事實;同時,得出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時期內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有利於社會進步的結論。
教師還應注意講清楚:一、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二、王安石變法是地主階級為了克服封建統治危機,鞏固地主階級統治而進行的改革。變法側重點在與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而不在改善農民的處境,所以農民的負擔仍然沉重。
關於課後小結。建議教師通過小結加深學生對王安石變法全面正確的理解,進一步深化課文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回答導入新課時的兩個問題,並做進一步的探究。一、王安石變法的命運如何?並進一步探究原因是什麼?從中我們應該吸取什麼教訓?二、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是什麼?並進一步探究如何全面評價王安石變法?
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回顧本課所學內容,相互間進行討論和交流。在此基礎上由教師概括總結。王安石變法最終失敗了。原因有四點:(1)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撓和破壞。(2)宋神宗在變法後期的動搖。(3)宋神宗死後,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4)在變法過程中,由於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教師應該強調,第一點是主要原因。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所以,不可避免的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不滿和反對。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總結出,從王安石變法中我們應該吸取的教訓:改革是艱辛的,必然會充滿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毫不動搖,才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
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全面認識王安石變法。一是變法的不足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這主要表現在:(1)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2)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二是應該充分肯定變法的進步意義,這主要表現在:(1)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2)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於社會進步。(3)王安石能夠針對北宋統治錯綜復雜的積弊大刀闊斧進行改革,這種勇於改革和敢於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
2.教學案例
案例1 在介紹「變法的命運」一目時,可將課文知識歸納為下列圖示:
案例2 在介紹「積貧局面的改變」一目時,可以利用圖表分析的方法,指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
首先,教師出示圖表:積貧局面的改變(內容見「教學設計與案例」)。
富國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成效
局限
農田水利法
方田均稅法
青苗法
免役法
市易法和均輸法
然後,教師指導學生自己閱讀課文,並填寫此表。在學生閱讀填寫表格過程中,指導學生思考相關問題:積貧局面改變主要表現在什麼方面?積貧局面改變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王安石變法「富國之法」的各項措施有什麼成效?變法過程中存在的局限是什麼?
在指導學生填寫完成表格以後,教師可指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各項法令的推行所起作用有什麼共同點?他們和積貧局面的改變之間是什麼關系?變法過程中存在著局限,說明了什麼問題?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看待變法的成效和不足?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從而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深化理解。
案例3結合王安石變法歷史地位的學習,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學會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歷史上的重大改革運動。
教師可向學生補充介紹商鞅變法、譚嗣同與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和內容,並向學生提出要求和任務。然後,讓學生分組去尋找材料,探究並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
最後指導學生對改革得出一些基本的認識。
比如,對改革進行評價時,我們應該堅持的原則是:(1)我們要把各種改革放在它所屬的特定歷史環境中去加以評價。應該首先分析當時的歷史條件、歷史要求,再看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適應或者違背了這一歷史要求,它對社會歷史發展到底起了什麼作用。據此,對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一場改革的成敗與否,不能看改革者個人的結局如何,而要看這一改革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是否得到維持。從這些改革中,我們得到啟示:(1)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2)改革是革除社會弊政,促進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權和私利,因而會有阻力,甚至充滿了尖銳的斗爭。因此,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行動要堅決徹底,要注意用人。
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資料內容見教材。
從上述意見,你能看出他們對變法的不同態度嗎?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態度怎樣?
解題關鍵:三人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團,對變法所持態度不同。
思路引領:變法會涉及到許多人的利益,會對他們產生不同的影響。階級不同(或集團利益不同),對變法就會有不同看法和態度。文彥博代表了守舊保守勢力,變法必然會危機其自身利益;王安石代表了銳意改革的革新派,主張變法,富國強兵;宋神宗作為最高統治者,希望克服封建統治危機、鞏固統治。
答案提示:文彥博反對變法;王安石主張變法;宋神宗支持變法。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1.王安石變法被廢止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解題關鍵:改革必然會危害到保守守舊勢力的利益,而遭到他們的阻撓和破壞。
思路引領:王安石變法危害了哪些人的利益,他們對變法是什麼態度;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變法自身有什麼不足之處。
答案提示:(1)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撓和破壞是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2)宋神宗在變法後期的動搖。(3)宋神宗死後,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4)在變法過程中,由於用人不當,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
2.試評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解題關鍵:王安石變法各項措施的成效如何,如何全面認識王安石變法。
思路引領:變法各項措施的成效;變法推行後社會狀況有何改變;變法過程中出現了什麼問題。從局限性和進步性兩個方面進行總結。
答案提示:(1)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2)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3)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於社會進步。(4)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2. 急求七年級歷史教案 地圖版
復印啊
我又上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