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學經典誦讀總結
一、指導思想:
在全面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有利於不斷深化學校文化建設內涵,促進師生共同成長;有利於推動構建「書香校園」的進程,引領和促進師生回歸傳統文化、建設精神家園,使「取法乎上」、閱讀經典成為師生自然的生活狀態,為加深師生文化底蘊發揮積極的作用。
二、具體措施
1、誦讀經典的時間:每周的經典誦讀課、每節課前一兩分鍾、每天放學的路隊上、每天中午快上課時間十分鍾以及每周五的早讀時間。
2、具體做法:
學校利用了兩塊黑板,或用詩文,或用詩畫,或用學生親筆書畫的名言佳句妝點學校的走廊、牆壁。教室環境也要求體現班級特色,除了詩畫、詩文,每個班級都辟有詩園,內容多是學生閱讀古詩文的活動成果,有古詩書法展、有讀後感,還有手抄報等等。
(1)課前放學一吟,熟讀成誦。為減輕學生背誦負擔,倡導見縫插針,積少成多的誦讀方法,號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課前一兩分鍾時間,開展「課前一吟」活動,做到讀而常吟之,「學而時習之」。要求每班選一名班級誦讀長,每周將一首詩抄在小黑板上,原則上每周更新一個內容,如果背誦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誦讀長帶領大家課前誦讀,直到上課鈴響;每天中午放學的路隊,讓孩子們背著古詩出校園。無論是課前還是課後吟誦古詩都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紀律上,可以減少學生的吵鬧。回家後還有家長帶領孩子的親子誦讀.
(2)廣播領路,配樂美讀。在每周的紅領巾廣播中,在中午規定一個時間段進行詩文誦讀,每周選一個班為誦讀班,每天由這個班級一個至兩個學生按節律朗讀的要求,配樂誦讀一定數量的古詩,這不但培養了學生節律美讀的能力,而且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謂一舉兩得。
(3)板報介紹,提供資料。在每期的校園宣傳欄里,都刊出一首古詩(詞),並提供背景材料和詩詞析義,供學生閱讀、賞析、評比。在班級也進行手抄報的展示和評比活動,可以配畫,配字等等,訓練學生,加深理解。
(4)充分利用各種學科進行經典誦讀。
語文教師:讀經是最好的語文教育,經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只要學生能熟練背誦,裡面的意思自會理解。語文教師不僅要擔任每周的誦經課,平時還要指導好學生的誦經活動。
音樂教師:利用音樂課對學生進行經典誦唱,學校紅領巾廣播站配套跟上服務。
體育教師;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利用體育課游戲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邊誦唱邊活動的指導。
美術教師: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文化的藝術熏陶,把我國最有名的書畫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國文化藝術的魅力。
班主任:負責該班經典誦讀活動的協調和成果檢測工作。
(5)引導父母子女一起誦讀,增進親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三、存在的問題
1、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對朗讀的要求還不夠達到。
2、學生的背誦,還需要老師進行指導,以不至於學生死記硬背,而增加學生的負擔。
3、教師對詩歌的背誦還不夠。
四、改進的措施
1、加強對老師的培訓,要求教師和學生共同背誦古詩。
2、對學生可以把這項內容設為作業,使學生每天按時按量完成。
❷ 幼兒園教師個人對國學教育總結
國學所講的禮、義、孝集中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同時也感到國學教育的重要性。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其目的不僅讓孩子記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尋根,尋民族精神的根,尋現代文明之根,尋學校育人思想之根…熟讀國學經典過程中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蘊。所以把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作為幼兒園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讓經典真正植入孩子們生命,成為影響孩子一生的文化血脈。
這個學期通過與孩子們大量整體誦讀經典,我也學到了不少的方法,有了許多體會。根據我學習的經驗總結:「不求理解,只求熟讀」,簡單的過程不要復雜化,只要反復念反復跟讀,兒童自然就能背誦;在反復整體誦讀中,孩子們很輕松很愉快的就可以大量記憶其內容,並且對大量生字的認知。讓學生從經典中感受學習的樂趣。經典誦讀實現了育人,使教師的思想觀念得到轉變,師生的「精、氣、神」得到提升,使學生的行為習慣進一步規范,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進一步得到提高。
國學經典,不僅語言精煉優美,而且意蘊深刻,是對幼兒進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國學誦讀對幼兒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積極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幼兒的閱讀能力。學生對經典一遍遍地誦讀,每一遍都是一個感知過程。在反復誦讀中,誦讀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誦讀者的理解、體會也在層層加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學生在朗讀水平大面積提高的同時,形成了良好的語感,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後,是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不但提高文學修養,而且開闊了視野,知識面不斷擴大。最後,促進了幼兒表達能力的提高。俗語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薄發」。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厚積薄發」,「下筆如有神」。誦讀可以使孩子積累大量的妙詞佳句,他們的語言「材料庫」在誦讀中不斷地豐富,而且在誦讀中也學習到一些表達方法。在日常交流中,我可以看出孩子們每天的進步。
在教學中,我深深感到我作為教師的國學功底還不夠深厚,急需提高。經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類文明的積淀,歷經歲月河流的淘洗依舊光彩奪目,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而我們教師都有必要的教學任務,我們教師必須利用有限的時間提高自己的的閱讀量,閱讀水平。通過培訓,通過相互學習,盡快提升教師的水平,是推進國學經典誦讀活動質量的關鍵。
國學經典誦讀作為課程,作為幼兒學習的必要內容,相應的教學研究、教學探討應該伴隨國學經典誦讀的開展,加強國學經典誦讀的指導,方法的提煉,經驗的交流,以便更好、更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
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這是我們每一個教師肩負的歷史重任,也是我們教育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路行來,其中的甘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堅信,今天的開啟必將迎來明天的收獲。
❸ 學國學心得體會300字作文怎麼寫
孔子向人們展示「三綱八目」的要義。「三綱」只「明明德,親回民、止於至善答」。這不但是《大學》的宗旨和綱領,也是儒家「垂世立教」的最終目標,包含「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其中「格物、治和、誠意、正心」為「內修」,而「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外治」,中間的「修身」是聯絡「內修」和「外治」的紐帶,它既可以和前面的「內修」連在一起,有「獨善其身」之意。又可以和後面的「外治」連在一起有「獨善其身」之意。從古到今,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知識分子深受「三綱八目」的影響,有人「獨善其身」,有人「兼善天下」。人在不同的時期做出不同的選擇——「窮則獨善其身,迖則兼善天下。」
孔子要人們修養道德。修養道德要從點點滴滴做起,一點一滴,積水成淵,積土成山。我知道只有堅持不懈,鍥而不舍,才能天天向上,日日進步;只有把家打理的一塵不染,才能打理天下大事; 只有言行一致,才能交到知心朋友;只有專心致志,才能知識豐收......
孔子曾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一定要及時反省自我,並從中總結得失損益。這樣才能達到「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❹ 如何在國學誦讀中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總結
一、「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全面深入開展
在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校園內開展了「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使學生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加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熱愛,提高了學生的國學修養和文化水平,發揮了傳統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強了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1、每日一讀。學生每天早晨到校後從8點起,各班進行10分鍾的國學經典誦讀。
2、每周一節課。納入課程計劃,由學校教務處統一安排每周一節講讀經典課,由各班語文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誦讀內容的溫故與知新,難點解惑,活動延伸。
3、每周一播。與校廣播室配合,利用廣播時間開辟一個 「國學經典欣賞」欄目。
二、「國學經典誦讀」特色活動錦上添花
1. 創新誦讀形式,激發學生誦讀興趣。本學期各班繼續利用每節語文課課前時間靈活組織學生開展 「看誰背得好」,「看誰背得多」,「看誰背得快」 誦讀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
2、「在家10分鍾,親子誦讀」。繼續要求學生每天放學回家後在家和家長一起誦讀10-15分鍾,作為一項課外閱讀任務布置。
3、初步擬定在六月份舉行一次「國學經典誦讀」比賽,要求全員參與。
三、存在的不足
1.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誦讀水平有待提高。
2.學生的背誦,還需要老師進行指導,講究巧記,避免死記硬背,而增加學生的負擔。
3. 雖然每天都要求學生放學回家後在家和家長一起誦讀誦讀10-15分鍾,但是大部分家長還是沒有真正地參與到誦讀活動中。
4、由於教材是用滿一年的,一小部分學生的教材已弄丟,導致給上課、背誦帶來不便。
四、改進的措施
1.加強對學生誦讀活動的有效指導,加大對學生誦讀活動的檢查力度,保證誦讀活動順利、長期、有效開展。
2.增大對家長的宣傳力度,鼓勵家長積極和孩子共同參與經典誦讀活動。
3.精緻管理,使學生每天按時按量完成相關誦讀。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要更加努力,進一步加大宣傳的力度,有針對性地開展這項活動,向著「傳播國學知識,提升綜合素質」的目標努力奮進。
❺ 中華學子國學薈作文學習方法總結
剛上小學的時候,我總認為學習是為了爸爸、媽媽。上課常常不認真聽講;作業任務觀念,總是馬馬虎虎完成,甚至經常會有逃學的念頭,認為學習簡直就是虛度光陰,不如天天玩來得痛快。後來,在老師的教育下,學到的東西越來越多,知識就越來越豐富,對學習也就越來越感興趣,也越來越覺得時間的寶貴,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正如俗話所說:「時間給勤奮者留下智慧和力量,給懶惰者留下空虛和懊悔。」
我讀過這樣一個故事,宋朝有個人,名叫陳正之。他患有先天性智力發育不良症,看上去呆頭呆腦,記性也很不好。陳正之進學堂後,老師教大家一篇簡短易學的文章,其他同學很快就學會了,而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張冠李戴,勉勉強強地讀出來。因此,陳正之常被同學們譏笑,被老師訓斥。可陳正之並不灰心,想出了一個以勤補拙的好辦法。學習時,別人讀一遍,他就讀3遍、4遍,9遍、10便;別人用一個時辰讀書,他就用上幾個時辰埋頭苦讀,堅持一句一句地讀,一字一字地記,從不間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陳正之堅持不懈地努力,養成了鍥而不舍的好習慣。終於成為我國宋朝一位著名的博學之士。
還有這么一個故事:南北朝時,濟陽考城有位學子叫江淹,人稱江郎。他出身貧苦,自幼立下大志,要發憤讀書,改換門庭。江郎一方面挖野菜養活母親和自己,一方面刻苦攻讀。他的筆頭竟然像有神力驅使般,寫出一手好文章來,震驚了四方。齊國君王發現了這個奇才,先後有高帝和武帝都重用江淹,讓他持續做了多年光祿大夫。做高官後,江淹不再刻苦讀書,忘記了當年的貧苦,更不接觸黎民百姓,沉迷於富裕的官宦生活。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他不僅官做不好,連文章也變得空洞乏味,愈來愈糟。
讀了這兩篇故事後,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就算你是一個最聰明的人,但如果不勤奮學習終究還會一無是處;就算你不是很聰明,只要努力學習,一樣會有不一般的收獲。
魯迅先生說過:「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勞動就有一份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有可能創造出來。」
是啊!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我們正應該向古人陳正之學習,盡自己的能力去學習,不偷懶。而不能像江郎那樣驕傲自滿,終至才盡。
我們所處的時代,雖然和古人大不一樣了,但是古人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時間老人是公正無私的,賦予每人每天都是24小時。把握時間,奮力進取者,時間將無私地幫助你超越歲月;浪費時間、虛度光陰者,只能吞下失敗的苦果。
同學們,讓我們和時光賽跑,利用每分每秒學習,長大後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❻ 如何對國學進行階段性總結
如果你對國學只是像文學家一樣,做文字背景的研究,那麼學富五車,堆砌辭藻後專,估計就可以屬做階段性總結了;
如果你是想通過國學來修正自己的心行,那麼至少得在某一個自己愛好 或者執著的事情上,克服自己的這樣的愛好或者執著後,方可對國學的認知打到階段性的提升。否則,肚裡無貨,如何總結?
❼ 如何在國學經典誦讀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的課題階段性小結
本學期,經典誦讀的馨香時時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濃濃的書香洋溢在學校的每個角落。現將經典誦讀實驗工作總結如下:
一、「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全面深入開展
在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校園內開展了「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使學生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加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熱愛,提高了學生的國學修養和文化水平,發揮了傳統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強了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1、每日一讀。學生每天早晨到校後從8點起,各班進行10分鍾的國學經典誦讀。
2、每周一節課。納入課程計劃,由學校教務處統一安排每周一節講讀經典課,由各班語文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誦讀內容的溫故與知新,難點解惑,活動延伸。
3、每周一播。與校廣播室配合,利用廣播時間開辟一個 「國學經典欣賞」欄目。
二、「國學經典誦讀」特色活動錦上添花
1. 創新誦讀形式,激發學生誦讀興趣。本學期各班繼續利用每節語文課課前時間靈活組織學生開展 「看誰背得好」,「看誰背得多」,「看誰背得快」 誦讀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
2、「在家10分鍾,親子誦讀」。繼續要求學生每天放學回家後在家和家長一起誦讀10-15分鍾,作為一項課外閱讀任務布置。
3、初步擬定在六月份舉行一次「國學經典誦讀」比賽,要求全員參與。
三、存在的不足
1.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誦讀水平有待提高。
2.學生的背誦,還需要老師進行指導,講究巧記,避免死記硬背,而增加學生的負擔。
3. 雖然每天都要求學生放學回家後在家和家長一起誦讀誦讀10-15分鍾,但是大部分家長還是沒有真正地參與到誦讀活動中。
4、由於教材是用滿一年的,一小部分學生的教材已弄丟,導致給上課、背誦帶來不便。
四、改進的措施
1.加強對學生誦讀活動的有效指導,加大對學生誦讀活動的檢查力度,保證誦讀活動順利、長期、有效開展。
2.增大對家長的宣傳力度,鼓勵家長積極和孩子共同參與經典誦讀活動。
3.精緻管理,使學生每天按時按量完成相關誦讀。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要更加努力,進一步加大宣傳的力度,有針對性地開展這項活動,向著「傳播國學知識,提升綜合素質」的目標努力奮進。
❽ 對國學古典藝術的總結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春秋時期的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更是中國人的精神偶像、中國文化的代表,我們今天再來捧讀《論語》,其現實意義究竟在哪裡?北師大教授於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坐標」。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
《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斗: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著學生的現在,一頭挑著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
二、勤於好學,終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強調學生應該勤於讀書求知,探究學問。在《論語·先進》中記載孔子反對子路使子羔去做費邑之宰,因為子羔尚未成學,年紀尚輕。孔子認為,研習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備條件,決不能忽略不顧。否則,一味埋頭蠻干,難免會有差謬,也就是說,學習前代經典有益於涵養學生崇高的道德品質,孔子指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些美好的品質,都應當歸功於學文時潛移默化的力量,這些觀點和思想,我們今天要認真總結和借鑒。一是我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以知識,更要注意培養他們的品質,即堅持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的職責。二是教師自身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讓讀書成為習慣,終身不懈。三是新課改的新目標,即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要求,教師除了自己終身學習外,還要引導學生在自己的人生過程中,勤於好學,在學習過程中陶冶情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以利於將來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有用之人,這里給我們的另一點啟示是:一是要有終生從教(至少是從教期間)無怨無恨無悔無倦,充滿激-情,始終如一,熱愛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不分城鄉、干群、貧富,男女等因素,對他們的態度要一樣。三是教法要靈活,要因人而異,量體裁衣,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包括表揚、批評、要求等,否則,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產生師生隔閡,仇恨的心理。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批評學生要講辯證法》,發表在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上。我認為較好地體現了因材施教思想。
三、修己治人,仁愛至上
孔子無論談「修己」還是「治人」,最終歸依還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視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圍甚廣,而這些都可用「仁愛」來總括。「仁愛」是孔子所樹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論語》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雖然具體語境的差異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種道德的修養境界,是一切德行的總和,孔子提出「仁愛」,是對人的情感、情操、修養的重視。「巧言令色,鮮矣仁」!那些脅肩諂笑,趨炎附勢,出於利慾誘-惑而屈己的人的行為不是「仁」。何謂「仁」?「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仁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孔子認為恭敬就不會招致欺侮,寬容就能得到多數人的擁護,守信就會得到人們的信任,機敏就會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調遣別人。這就是孔子認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當然,孔子關於「仁」的言論還有很多,但就教師的為人准則,只此幾點,我認為就足夠矣。可見,孔子仁德思想的深遠影響。
一是教師不可培養「巧言令色」者,而要培養有獨立個性,執著追求,寬容他人,忠於祖國,有益社會的人。二是教師個人的為人處事態度,對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對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誤會,甚至糾紛,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該思考的問題,來做自己該做的事,提高辦事效率。三是教師要誠信做人,「信則人仁焉」。教師的職業不同於其他職業,它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因此,教師在與人打交道過程中,一定要講誠信,否則,你就會失去影響力,號召力,有損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長、學生打交道時,事先一定要認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諾,已承諾的要准時按要求兌現,包括我們對學生的獎懲,對學生的要求等。四是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要慈善,「惠則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來,就是關心、關愛、關懷學生,這種關心、關愛應該是全面的,不僅是學習方面,還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僅是大事情,而應該體現在細微處。有老師抱怨,學生不聽話,不好管,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給予了他們多少愛,多少關心,不然,怎麼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對待家長和學生要寬容,教師觀念要改變,不能居高臨下地要求和訓斥家長和學生。首先要知道,沒有了學生,教師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教師也就沒有意義了,再者,我們要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作為家長的時候接受其他老師「教育」時的心情是不是很好。第三,我們的學生都是未成年人,考慮問題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當我們發現學生缺點和錯誤時,要有寬容的態度,善意地指出並引導他們改正,日後他會終身不忘,感激不盡,尤其是不能以當年老師「教育」我們的錯誤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學生,更不可以野蠻的「出於好心」的違法方法去教育學生。這樣只能是「不得眾」,甚至是斷送自己。
總之,孔子《論語》是中國古代的經典之作,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要不斷地研究《論語》,體會《論語》的精華思想,並以此來指導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讓中華古老的文化精粹,開出艷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易中天說,集結《論語》的孔子,是中華民族的孔子,是大眾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遠的孔子。我們作為教師,因為孔子而自豪。
教師的工作平凡,教師的職業崇高,教師的責任重大,教師的使命光榮,教師的報酬微薄,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們每天該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我們不平凡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