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皮影的特色
皮影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發祥於中國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灤縣一帶.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
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
皮影多見於北方農村以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在長期流變中皮影戲形成不同的地方流派,如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東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陳龍皮影、寧夏皮影、陝西皮影等,重點流行的陝西還分西路、東路兩大派別,風格各具特色。
B. 皮影戲的藝術特色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專陽各縣,較為集屬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經師父心傳口授和長期勤學苦練而成的。在演出時,藝人們都有操縱影人、樂器伴湊合道白配唱同時兼顧的本領。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凡。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並茂,動人心弦。
由於皮影戲中的車船馬轎、奇妖怪獸都能上場,飛天入地、隱身變形、噴煙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現,還能配以各種皮影特技操作和聲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話劇的奇幻場面之絕,在百戲中非皮影戲莫屬。
C. 皮影的藝術表現形式
皮影抄的藝術表現形式:
首先襲,就人物形象而言,皮影中的人物多以陽刻雕刻出面部,以陰刻來表現身體服飾,因而面部多為簡練明快的線條組成,身體及頭部裝飾部分則以復雜富麗的紋樣構成,人物的大小比例大致遵循五庭的原則,頭部被刻意的誇大,這樣一來,面部的簡潔與主體部分的繁復對比就構成了一個和諧的視覺效果。
同時,在整體人物線條的表現上也體現了曲直的對比效果,人物身體的各個部位大體是以幾何分割的造型方式來表現的,身體、四肢都呈現出長條形的直線塊面形態,而在面部及服飾的細節部分又加入了曲線的優美成分,打破了幾何結構的呆板,平添了精緻、細膩的裝飾美感。
此外,在皮影人物的服飾刻畫中也表現出濃厚的平面裝飾意味。根據不同的身份特點,人物服飾被點綴以不同的花紋裝飾圖案,如官員用松、鶴、福、壽團花等圖案,武士神怪用人字甲、魚鱗甲等,姑娘小姐則用牡丹、鴛鴦、蝴蝶等,這些圖案在裝飾過程中以反復、重疊等方式分飾在衣服的各個部位,以達到豐富人物形象、美化服裝的裝飾目的。
D. 小學美術教案
教具、學具准備
教具:1.線造型的素描作品數幅。2.立方體和圓柱體框架模型一個;
學具:軟芯鉛筆、橡皮、課本、作業本。
一
(1)組織教學檢查學生課堂常規及學慣用具的准備。
(2)導入新課線造型素描作品數幅和明暗素描作品數幅,
(3)給學生欣賞、鑒別、然後講解。
設問:線造型的素描和明暗素描有相同點和不同點
(4)講授新課
二、線造型素描的特點及線的造型功能。
線造型的素描圖是通過線結構的運用,直接體現和暗示物體的體積、遠近、方位和對比等牲,表現出物體內外部組合關系及前後左右的空間狀態。
線造型素描剔除或減弱明暗色調層次,強調物體本質的實在的形體結構,所以表現物象的效果明確、肯定、清晰和剛勁有力。
線徒刑素描是以線徒刑的方式研究自然的造化和物象的結構,線的造型功能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表現物象的外形輪廓,(2)勾畫形體的邊界。
(3)表現物象的內外結構、空間位置、透視變化及物與物之間的組合關系。
(4)表現物象的虛實關系、明暗關系及體積感。
(5)表現物象的勢、力、節奏、韻律感,(6)抒寫人的情趣,(7)氣質。
線造型素描不但可以在美術專業方面方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而且以圖解形式適用於理工科專業中,作為工程技術人員的一種徒刑技能服務於設計,在建築、園林、工業設計等圖紙繪制上,結構線的徒刑已成為工程技術人員的一種設計手段,廣泛適用到現代建設的各個產生領域中。
三、立方體與圓柱體
(1)立方體(對照立方體框架模型分析)
立方體是一切形體的基礎,它的結構是由大小相同的六個正方形平面,按照垂直關系而構成的。
圓柱體是以長方形的長邊為軸,旋轉360。而構成。也可以說是由無數個相同的圓面疊楊(如硬錢幣疊成一圓柱體)
(2)圓柱體。立方體與圓柱體結合圖形是說明立方體內可以產生一個圓柱體,圓柱體在立方體內的構成是以一個正方體的二分之一邊為軸,以立方體一個面的中心點為圓心,旋轉306而成。圓柱體的立體感可通過頂底面的透視圓面體現。
四、作業要求
1、臨摹課本立方體和圓柱體范畫。
2、用2B、和5B鉛筆作畫,3、要求表現物象透視准確,4、結構清晰。
E. 六年級上冊美術4課如何用紙做簡單皮影
我做過,先用紙把人的頭部畫出來,要畫出脖子,要長一點。在畫出四肢,分成三份內,手,胳膊分成兩截,都容要長一點。退也一樣。在畫上半部,男的分上衣和褲子,女的是裙子,分開兩成,要留邊。最後用細一點的黑色碳素筆畫出五官,和衣服上的裝飾,剪下來最後安在一起,用短一點的釘子安在一塊,釘在木棍上。就完工了!
F. 皮影的美術特點
皮影戲表演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皮影戲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
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建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戲來招待國內外賓客。然而,皮影戲藝術在遭遇「文革」劫難之後,瀕危的處境至今未能扭轉。
至於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製作,卻又是屬於我國的民間美術范疇。它的藝術風格,在民族藝苑裡也是獨樹一幟。它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採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或純朴而粗獷,或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暢,著色之艷麗,通體透剔和四肢靈活的工藝製作效果,著實能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皮影人製品(簡稱影人)不只是用於皮影戲的演出,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用雙手耍玩娛樂,還可以置於窗前或白牆之上,作為室內藝術裝飾。由於皮影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味濃厚,既具有藝術欣賞性又有收藏價值,所以國內外很多博物館、收藏家、藝術工作者和皮影愛好者都藏有中國皮影。在國際交往中,也常有國人以中國皮影為上等禮品贈與國際友人。
概述
皮影的起源與發展
根據已故文學家孫楷第先生考據,皮影戲始於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時期(公元七世紀-八世紀)。當時是為佛教宣示輪回報應的佛法服務的。寺院中的俗講僧在超渡亡靈時,用影人作為死者的靈魂。
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與說唱藝術結合,成為當時興盛的市民文藝之一種,宋人高承著《事物紀原》說:「仁宗時,市人有能談三國事者,或采其說加緣飾作影人,始為魏、蜀、吳三分戰事之像,至今傳焉。」
宋代的《都城紀勝》一書中還介紹了影戲製做材料的演變和表演的內容:「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鏤,後用彩色皮(羊皮)為之,其話本與講史書者頗同」。這里所說京師人就是北宋的都城汴梁(今開封市)。宋代著名風俗畫家張擇端所繪《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汴梁的市井游樂中,就有傀儡影戲之類。
宋代影戲相當繁盛還表現在製做鏤刻影人的藝人,成為見於記載的專門行業。宋《武林舊事》有「小徑紀」一項,記載有「鏃影人」即刻鏤影人的行業。「武林」是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市)的別稱,這說明從北宋至南宋,影戲又有了新的發展。因為需要眾多,才會有專門刻鏤影人的行業。當時影戲還有不同的種類,《東京夢華錄》「京瓦伎藝」章說:「丁儀、瘦吉等弄『喬影戲』(滑稽影)」;《都城紀勝》「雜手藝」條說:「有『手影戲』一種」;《武林舊事》元夕條雲:「或戲於小樓,以人為『大影戲』,兒童喧呼,終夕不絕」。在南曲曲譜中有「大影戲」曲調一種。
「喬」字在當時作「偽裝」解,瓦子諸藝中有「喬相撲」一種,就是滑稽摔跤,「喬影戲」可能是由真人模擬影人的動作形式,做出種種滑稽可笑的樣子,引人發笑。如果當時的影戲不是極為喜聞樂見,就難有「喬影戲」之說。
「手影戲」從字面講可能是以手的各種形象表現各種影象,可能是今天人們利用燈光,在粉壁上,以雙手變化,在燈光投影下做出各種動物形象的游戲表演,也可能是手上表演的小形影戲。
「大影戲」明確說明是以「人為」之的表演,從這段記載可以推想,宋元時代一些戲曲從傀儡、影戲中吸收動作和音樂滋養的情況。
元代統治者把影戲做為宮廷和軍中娛樂,成吉思汗的大軍,遠徵到歐亞大陸的廣大地區,中國的影戲也被傳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國家,後來又輾轉傳入土耳其。東南亞一些國家也有流傳。十四世紀初,波斯有位歷史學家雷士丹丁(Rashideg)曾記載一段有趣的影戲交流史料:「當成吉思汗的兒子繼承大統的時候,曾派遣演員去波斯講演一種藏在幕後的戲曲」(即為影戲)。
明代影戲繼續在都市和村鎮流行,它不只受到廣大下層民眾喜愛,也受到文化人的推崇,從明代有名的文言小說《剪燈新話》的作者瞿佑的一首詠贊影戲的詩中,可見一斑。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明代影戲還保存著宋代講史的傳統,這段影戲表演的就是公元前三世紀劉邦和項羽爭奪中央領導權的戰爭——楚漢相爭的史實:
南瓦新開影戲場,堂明燈燭照興亡。
看看弄到烏江渡,猶把英雄說霸王。
清代,特別是清末民初,20世紀初葉,皮影戲在中國廣大地區傳播開了,並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風格。
皮影戲的流傳與風格
皮影戲流傳的地域極為廣闊,最北到黑龍江省,最南到廣東省,西部到青海省都有皮影戲,中原地區陝西有牛皮娃娃影,江浙有羊皮影和山西有紙窗影。有的省區還有不同流派,如河北省就有西派和東派之分,西派為北京影,又稱蒲團影,東派為灤州影,也叫樂亭影或唐山影。
有的省區,在皮影造型上有共同特點外因唱腔和音樂,表演方法的不同又分別有不同的流派和流行地區,如陝西的皮影,按聲腔和流行的地區的不同就有「阿宮腔」、「八步景」、「碗碗腔」、「弦板腔」、「拍板皮影」、「商洛道情」、「關中道情」、「安康道情」、「陝北碗碗腔」、「安康越調」等的區別。如「拍板皮影」主要流行在陝西潼關、華陰一帶,又稱「老腔皮影」,據說自明代(公元1368—1644年)就開始流行,唱腔以字定腔,聲調豪放、激越,唱時幕後各人分任劇中角色,惟挑竿的為唱者之主,其他人員幫腔。樂器上只用二弦(牛筋弦)、胡琴。每唱至緊張時,一人用力拍板節奏,形成特色,故稱「拍板皮影」。所演劇目多為表現「春秋戰國」和「三國」歷史故事為主,無才子佳人戲。
「弦板腔」主要流行於陝西咸陽、乾縣、禮縣、禮泉、興平、寶雞、鳳翔等地以及甘肅東部地區。據說清代嘉慶十八年(公元1831年)即在民間流傳。唱腔有「慢板」、「緊板」、「滾板」、「氣死人板」、「撇板」、「二六板」等。劇目有500多本,現已整理出350本,武戲較文戲多,除「三國」、「列國」等連台本戲外,也有《碧玉簪》一類才子佳人戲。
「碗碗腔」主要流行在陝西省華山北麓的華縣、華陰及大荔等地區。故亦名華劇。其音樂唱腔婉轉優美、柔和細致。樂器有二弦、月琴、胡琴、碗碗(形如小銅鍾)、邊鼓、雲鼓、手鑼、大鑼、馬鑼、梆子、嗩吶、大號等。『碗碗』為其主要擊節樂器,故名「碗碗腔」。耍竿子者專管人物表演,不唱不白,彈月琴者兼打邊鼓、堂鼓、手鑼,並在幕內專唱和白,故名「前首」;掌二弦者兼管鐃鈸、哨吶、大號;敲碗碗者帶打梆子、大鑼、馬鑼、鉸子等,僅五人就可以唱全劇。挑竿者雙手掌竿,以作人、馬各種動作。文場動作與生人無異;武戲跌打廝殺,馬上馬下,極為生動。傳統劇目有250餘種。
從以上簡單例舉,即可以看出皮影戲在陝西一省內就有多種唱腔,多種流派的表演藝術,它的音樂吸收曲藝、戲曲,又滋補了戲曲與音樂的不足,流傳地域極為廣闊,各地的皮影戲都有獨特風格,實在是中國皮影戲獨具的特色,這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
皮影戲的價值與貢獻
中國皮影藝術源於生活還於生活。它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嚮往。由皮影藝術構成的文化氛圍,早已波及到世界各國。皮影戲是我國走出國門、闖入世界最早的戲劇藝術。它自13世紀先後傳入亞歐各國到現在,都一直受到外國人的喜愛。早在1781年,德國文豪哥德就用皮影戲來慶賀他的生日,使得賓客驚喜不已。在土爾其,至今還盛行著皮影戲的傳統文娛活動。我國的皮影劇團每到國外演出,都受到高度贊譽。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觀賞的幕影藝術,國外學者公認中國皮影戲是近代發明電影的先行。
在國內,有《豬八戒吃西瓜》、《人參娃娃》、《金色的海螺》、《紅軍橋》、《濟公鬥蟋蟀》、《漁童》等諸多美術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與動作技巧來製作的。有唐劇、華劇、隴劇、黃龍戲等十餘個地方戲,都是
在當地皮影戲曲調中直接派生出來的新劇種。皮影戲藝術還為戲劇舞台上創出了風趣幽默的「皮影步」和皮影造型技巧,為舞台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皮影戲音樂,是在不同地區分別融匯當地民族器樂、民間曲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唱腔豐富,韻律優美,板式靈活多變,在我國音樂領域里自成一體。它與其他樂種也起著互相取補、互相促進與提高的作用。
皮影戲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畫、佛像、戲曲臉譜、戲曲服裝、民俗裝束與剪紙等民間藝術的精髓,製作之生動精美,可引無數國內外人士、博物館垂涎。在人民大會堂里也有以皮影畫為裝飾的大型屏風,展示了我國民間皮影的藝術價值。
中國皮影藝術是中華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娛樂形式。千餘年耒,她為中華大地生生不息的兒女增添了無數年節與豐收的喜悅,寄託了對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對未來無窮的嚮往。它是歷代廣大民眾的精神食糧。
過去在農村、廠礦、部隊、機關、學校都常有業余皮影戲社團組織,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
我國先民所發明的皮影戲,是利用幕影原理,將表演的影子與音樂伴湊和說唱配音聯合運用最早的一種視影藝術。國際電影史理論界公認,皮影戲藝術是後來發明電影的先導。
在當代的電影藝術中,皮影技術還為動畫製作提供了一種新的便捷工藝手段,為美術片創出了新品種。從1958年第一部皮影美術片《豬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來部吸取皮影表現技法的美術片問世。
皮影戲自古也是隨軍的一種娛樂工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國內皮影藝人也曾奔赴前線陣地進行慰問演出。在抗日戰爭和土改時期,不少皮影藝人配合時局編演新戲,成為宣傳革命的輕騎。
中國皮影藝術之中,還蘊涵著許多歷史信息。學者們可從中研究中國歷史中的民俗民情、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以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問題。
皮影戲還是最早傳入西方的表演藝術。波斯的歷史學家雷士丹丁的記載,只是成吉斯汗大帝的軍隊在波斯演出影戲的情況。1767年法國一位名叫居阿羅德的傳教士,把中國皮影戲的全部形式和製作過程帶回法國,成為一種時髦的外來藝術,並且在此基礎上創造了法國的影戲,到1776年又間接傳入英國。
1774年,德國大詩人歌德(公元1749–1832年)曾在展覽會上向德國觀眾介紹中國皮影戲。他本人極為喜歡這一古老的東方藝術,1781年8月28日,在他32歲生日的時候,他以舉辦中國影戲演出來慶祝自己的生日,並以此招待來自王宮的貴賓。
十八世紀的外國傳教士帶走的是唐山和北京的皮影,他們開始是喜歡皮影戲的鏤刻藝術,做為中國民間的工藝美術品帶回去的,他們觀摩了皮影戲演出的獨特形式,更感興趣,於是就把皮影戲的整個操作方法介紹到本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