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意
詩意: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原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⑴
獨在異鄉為異客⑵,每逢佳節倍思親⑶。
遙知兄弟登高處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詞句注釋:
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⑵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⑶佳節:美好的節日。
⑷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⑸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出自《全唐詩》,屬於七言絕句。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
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進士。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
Ⅱ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文
全文:
《九月九日來憶山東兄弟源》
作者: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賞析:
詩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Ⅲ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說課稿
6.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1. 理解字詞意思及詩句的意思;
2.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4. 感受詩句語言質朴,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重點:
想像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 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二、 初讀
我們先把詩讀正確、連貫。
教師范讀 自由讀 指名讀。
三、 精讀理解
1. 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心境?(憶)
圍繞「憶」字,你能提問,啟發大家思考嗎?(根據學生質疑,板書)
(簡單的疑問根據詩題釋疑,重點為:「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重陽節這天插著茱萸,登高飲酒風俗;「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與今天常說的山東不同。)
(評學生:你好學、善問、愛動腦子,相信你會越學越聰明的。)
對未能解決的疑問讓我們在詩中尋找答案。
2. 出示自學要求:(小黑板)
①默讀古詩,劃出自己不懂的字詞,藉助工具書理解,並說說句意。
②四人一組思考、討論黑板上的問題。
3. 檢查一、二行的學習情況:
①「憶」是什麼意思?請同學們看看一二兩行,找找哪個字就是憶的意思?題目的意思就是――(板書:思)
②(點黑板)怎樣思念親人呢?(「倍思親」。「倍」:加倍)什麼時候「倍思親」?(「每逢佳節」,「逢」:遇到。)可見詩人平時怎樣?(出示: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
③詩人為什麼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生答: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獨、異。)釋:獨,異客。這句話是說 。(句意讓學生說。)
④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讓我們讀出詩人寂寞的,極度思念親人的感受。(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范讀→指名讀、評議)
⑤這是一種多麼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節倍思親」,它已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名句――讓我們再次朗讀一二行。
⑥過渡:(填空:因為詩人 ,所以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看到長安菊花開,他會想到 的菊花盛開的樣子;看到長安的親人團聚,他會想到(誰干什麼);看到長安的人們重陽登高,他會想到(誰干什麼)。)
4.指導學習第三、四行
①詩人極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干什麼?(生齊讀三四行)有什麼不理解的字詞?(標出字:遙、遍,說字義)再說句意。(板書:登高)
②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麼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著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說說家鄉的兄弟們會怎麼想,怎麼說?
5.自由讀這首詩,說說這首詩詩句的意思(指名說)。
那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朗讀指導,並背誦。
① 點撥: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朴實無華,這是我們在寫作文時應該好好學習的。讓我們再有感情地讀這首詩,想像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② 配樂范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③ 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四、 比較,明中心
1.學了這首詩,我們再來看王維的另一首詩――《雜詩》。要求:自學,說說詩意,再比較它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什麼相同之處,又有什麼不同之處?
出示: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註:來日,出發前來時。綺窗,雕著花紋的窗戶。著花,開花。
2.交流。
相同之處: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的深情,語言朴實無華。
不同之處:在於《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通過思念兄弟登高來寫思念親人之情;《雜詩》寫問朋友寒梅開花沒有表達對故鄉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 作業
1.國慶佳節即將來臨,你如果有親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話寫寫你對他的思念嗎?
2.如果沒有親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當作王維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陽登高了,怎樣用一段話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呢?試寫一段話,也可以試著寫詩,不要怕,試試看。
板書設計:
(怎樣)倍
九月九日 憶 山東兄弟
思
(為什麼)獨、異 登高(干什麼)
Ⅳ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案怎麼寫
設計理念:
古詩詞猶如浩瀚的海洋,它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更是學生汲取語言營養最豐富的載體之一。本課以校本教材《瘋狂背古詩》為依託,在讀、悟、品中與詩人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從不同角度深切體會「倍思親」的深層含義,激發學生珍愛親情的感情。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認識本課6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學習藉助注釋理解詩意。
3、情感目標:想像畫面,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像中,體會詩歌所承載的感情,激發學生珍愛親情的感情,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反復吟誦,想像畫面。感受詩情。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後兩句是從「兄弟」的角度來抒發思鄉之情。
教學流程:
課前熱身:
瘋狂背古詩(《靜夜思》至《泊船瓜州》)
一、緊扣詩眼,從「心出發。
1、訪生:明月何時照我還?
明月何時照我還?
在遙遠的古時候,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湧上心頭,許多詩人就用手中的筆來表達心中的無盡思念,著名詩人王維就寫下一篇流傳千古的思鄉佳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讀題、釋題
題目很重要。是我們走進課文、走進古詩中的一扇門,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
①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重陽節的資料。
②藉助注釋理解「山東」不是指現在的我國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詩中指作者的家鄉山西省。
③題目中有一個生字——憶
a、你是怎麼記住它的?豎心旁表示什麼?
b、組詞(回憶、記憶……)
c、題目中是指誰回憶誰?
3、再讀課題
從題目中,我們知道這首古詩寫的是詩人在重陽節這一天回憶起了家鄉的親人。他的心情可能會是?生讀題。
心情也可能是?生讀題。
是的,此時的王維可能難過,也可能略覺孤單,帶著你的理解齊讀詩題。
回憶源於內心,詩人在重陽節回憶起親人會有著怎樣的情感呢?讓我們到詩中去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地讀古詩,讀准字音,讀通詩句。
2、檢查生字的認讀。
3、多形式讀古詩。
三、想像畫面,由「意」入心
1、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
15歲那年,王維就離開了家鄉,來到京城長安想取得功名,實現個人的理想,寫此詩時王維只有17歲,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漂泊於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
2、17歲的王維身處「異鄉」作為「異客」是什麼滋味呢?哪個字最能體現詩人孤獨、苦悶的心情?在書中圈出。
①學生匯報,板書:獨組詞(單獨、獨自……)
沒錯,詩中的這個「獨」字就是「獨自」的意思。
②漢字是會說話的,仔細看看「獨」字,它的背後隱藏著一幅幅畫面,透過它你看到一幅幅怎樣的畫面?讓我們插上想像的翅膀,走進王維當年的生活,尋找一幕幕他那孤獨的身影。
出示句式,生想像說話:
遠在異鄉,當王維____時,卻只能____。
根據學生補充的內容體會情感,引發朗讀這一詩句。
③由此可見,當王維吟誦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詩句時,他心中該是多麼的酸楚啊!
角色互換:王維啊王維,當身邊的親人都團聚時,你這個異鄉異客只能幹什麼?你的心情?帶著感受讀。
王維啊王維,當別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時,你這個異鄉異客只能幹什麼?此時的你?帶著你這份感情讀。
王維,此時的你在想著誰?念著誰?讀出你的思念.
不管你是如何想念親人,你仍在異鄉,不管你是怎麼的孤獨,你仍然是異客,帶著此時的感受,齊讀第一句。
3、即使生活在繁華的都市,即使滿腹才華被他人賞識,孤單無助的王維仍是一名生活在異鄉的異客,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親人,這是魂牽夢繞的思念啊!尤其是在過節的時候,這思親之情更是深切,詩人把滿腹思念都傾吐在哪句詩中了?(生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①整首詩中,這一句流傳最為廣泛,每個字都凝結著詩人的情感和心血。再讀,哪個字或詞觸動了你的心弦?(板書:倍思親)
②換詞體會情感
「每逢佳節更思親」、「每逢佳節又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
a、讀一讀,你發現三句詩有什麼區別?你覺得哪個字用的好,為什麼?
b、「倍」組詞(加倍、雙倍……)
在這里「倍」指的就是「加倍」。一個「倍」字,既表現出今日思親之情的強烈,又表現出王維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親人。
c、用你的朗讀表達出王維的這份思念。(個別讀、師評價,齊讀)
③「每逢佳節」指的僅僅就是重陽節嗎?還可能是中國的哪些傳統節日?
是的,不管是中秋還是除夕,它都是家人團聚的大好時機。人們都說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我們邊讀邊想,在不同的節日里。遠在異鄉的王維都會看到什麼?想些什麼?
引導學生抓住詩人的心情、神情說開去:
每逢__節,我看到__,想起家鄉的親人,____。
④配樂《九月九的酒》,指導朗讀。
平常也就罷了,而佳節來臨時,別人家舉杯暢飲、慶祝團圓,而詩人卻只能孤獨的回憶這一幅畫面,怎能不會使他每逢佳節倍思親呢?
家鄉人、家鄉事都如放電影般頻頻從王維的腦海中盪過,這些都令他刻骨銘心、難以忘懷,他怎能不每逢佳節倍思親呀!
17歲的他還是一個孩子呀,就已經背井離鄉。生病時沒人照顧,遇到困難沒人幫忙,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
好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千多年來,它道出了多少天涯遊子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啊!
每當國慶佳節,還在他鄉的莘莘學子,會在心底默默地念起:____。
中秋來臨,遠在外地求職謀生的人們,會對著明月訴說:____。
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異國的海外遊子,會面向祖國的方向深情地訴說:____。
4、此情此景,讓你不禁還想起了誰的詩(生補充古詩接龍中積累的思鄉詩。)
課件逐一出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州》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外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5、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遊玩,他會想到誰?
6、家鄉親人的一舉一動那麼清晰地浮現在眼前,卻不能真實地擁抱、交談,這種痛苦的滋味真令人心碎呀!盡管心中倍思親,可他都只能面向東方,含淚誦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角色互換:兄弟啊,看著這漫山遍野的茱萸,你想起了誰?
你會對他說什麼?(可以引用詩句)
你想祝願他?
②是呀!家鄉的親人團聚在一起,他們又何嘗不在思念著王維呢?登高遠眺,無限的牽掛、擔憂、思念湧上心頭,他的親人們一定也會面向西方,大家喊出(屏幕出示)每逢佳節倍思親.,遍插茱萸少一人。
餘音式朗誦,這幅畫面中最令人遺憾的是少一人,少一人是詩人王維此時最大的痛,也是家鄉親人們心底最大的痛,「少一人」在王維和兄弟們的心中不斷地撞擊著,我們共同來表達他們心中無奈地吶喊,一組讀後兩句詩,其他三組接連重復「少一人」。
四、回扣詩眼,感悟詩「心」
1、回頭再看看「憶」字,單單指的就是回憶嗎?更多的是一份思念。
2、王維思念親人,所以當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時,王維就想到自己:獨自異鄉為異鄉,每逢佳節倍思親。
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王維獨自登上異鄉的高山,回想起遍插茱萸的團圓場面,大聲地吟誦著: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看不見的是深深的鄉情,舍不棄的是濃濃的親情,當我們身在遠方,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時,我們也不禁吟誦(生齊讀古詩)。
五、升華情感,深入人心
1、詩歌,不僅可吟也可唱,讓我們跟著曲調把王維那份思鄉之痛傾訴出來吧。播放歌曲《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生跟著一起唱。
2、短短的四句詩,僅僅28個字,將道不盡的離愁,訴不完的思鄉,曲折有致地鋪展在我們面前。歷經1000多年,當我們今天再次讀起它的時候,湧向心頭的又豈止是感動?在不知不覺間我們也走進了這濃濃的鄉愁中,今後無論我們走到哪裡,同學們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啊!
六、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2、讀讀王維的另一首思鄉詩《雜詩》。
Ⅳ 小班古詩九月九日憶山兄弟
九月九來日憶山東兄弟
(唐)自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1]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很器重這個節日,在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傳說能以此避災。憶:想念。山東:指華山以東(今山西),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
(2)異鄉:他鄉。
(3)倍:加倍,更加。
(4)遙知:遠遠的想到。登高:指民間在重陽節登高避邪的習俗。
(5)茱萸:又名越椒,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重陽節時有佩戴茱萸的習俗。[1]
作品譯文:
意譯 我在異鄉做客人的時候,每遇到佳節良辰時總會思念起家鄉。雖然我人在他鄉,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陽節,故鄉的兄弟們要登高望遠,我想當他們在佩戴茱萸時,會發現只少了我一人不在。[1]
韻譯
獨自流落他鄉,長做異地之客。
每逢佳節良辰,越發思念眷親。
遙想今日重陽,兄弟又在登高。
他們佩帶茱萸,但是少我一人。[2]?
Ⅵ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內倍思親。
遙知容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譯:獨自流落他鄉,長做異地之客,
每逢佳節良辰,越發思念眷親。
遙想今日重陽,兄弟又在登高,
他們佩帶茱萸,發覺少我一人。
【評析】
Ⅶ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故事版(35O字)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改編小故事(一) :
我叫王維,是唐朝著名詩人之一。在我十七歲時,第一次遠走他鄉來到了長安城裡辦事。一轉眼,我在這兒也有些日子了,因為事情發展得不夠順利,而久久不能回家,因此我每天都非常思念自己的親人們。今天是重陽節,我一個人走在大街上,四處張燈結綵,人們結伴而行,談天說地。我走到一戶人家門口,聽到裡面歡聲笑語不斷。此時此刻,我十分傷心,熱淚盈眶。
我心裡想著:我的家人們現在估計喝完了菊花酒,腰上插著茱萸,正要去登高吧!他們一定會因為我的不在而難過的!想著想著,我更是淚如雨下。這時,街上傳來賣茱萸的小販,用家鄉話不停地吆喝著,更一聲聲聽得我心碎。
我終於體會到了「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的孤獨。於是,我揮筆寫下了一首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改編小故事(二)
終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可我卻無法與我的家人團聚,每次到了傳統節日時我就會更加憂愁,看著別人一家團聚在吃團圓飯,有說有笑。我卻只能坐在房間里孤孤零零的看著。我多麼想有一雙翅膀,那我就可以飛到家鄉。可是這是不可能的。我現在真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呀! 就這樣,我陷入了沉思。
我的兄弟現在正在山上玩耍,如同往年一樣,我們在山上玩的很是開心。摘山花,采野果,躺在草上睡大覺。帶上茱萸在小河邊洗手洗臉,最後順著小河一起下山去了,可如今少了我一個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改編小故事(三)
今天清晨,我被爆竹的聲音吵醒了。出去一看,大家都高興極了,有的在點爆竹,有的在嬉戲,有的家人團圓,我一拍腦門,呀,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陽節啊! 但我的心頭湧出一絲憂傷,因為我現在只是一個居住在他鄉的外來客,不能和家人們一起過這個重要而快樂的節日了。
雖然我不能回去,但我能想像到家鄉那幸福的場面,兄弟們身上都佩帶著茱萸,一起去登山,他們在山頭,是否能望到長安呢?可惜我卻在一個遠離家鄉的地方。怎麼不讓人傷感呢?
想到這,我忽然詩興大發,寫出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改編小故事(四)
那一年,我17歲,家鄉在華山以東的山西永濟一帶。陽春三月的時候,我有急事去了長安。在那裡,每時每刻都想念親人們,有一種度日如年的感覺。八月十五望著天上玉盤似的月亮,口中嚼著月餅,又想起家中的親人們。看著一封封親人們寄給我的信,忍不住又回憶起曾經和親人們同在家中的美好時光來。
轉眼間又到了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都三三兩兩地摻扶著父母親人們去登山、插茱萸、飲菊花酒。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親人,此刻,他們一定爬上了高山在眺望著,而自己卻遠在他鄉,街上叫賣茱萸的小販,叫著家鄉話,聲聲叫賣更讓我心碎。
我潸然淚下,揮筆題詩一首: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Ⅷ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全文詩意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文為: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譯成白話文為:
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分析: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
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
「異鄉」「異客」,正是朴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但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
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8)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擴展閱讀:
這首詩的作者王偉,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朴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茱萸(zhū yú)是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賞菊、佩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流傳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