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科學討論型教案

科學討論型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19 00:31:08

❶ 大班科學討論型活動:我們需要干凈的河水的教案怎麼寫

科學討論型活動是(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

❷ 幼兒園大班科學討論交流型活動教案《認識高速公路》

目標:

1初步認識紅色和綠色

2並能指吃紅色和綠色的事物

活動准備:掛圖紅娃娃綠寶寶紅色及綠色的玩具或事物

活動過程:

1、介紹紅娃娃,並告訴小朋友為什麼叫紅娃娃(我叫紅娃娃,因為我的衣服。鞋子都是紅色的)

2。介紹綠寶寶,並告訴小朋友為什麼叫綠寶寶(我叫綠寶寶,因為我的帽子是綠色的,衣服是綠色的,褲子也是綠色的,所以大家叫我綠寶寶)

3、引導小朋友在玩具中找出紅色和綠色

❸ 科學討論型活動的和實驗操作型設計是不是同個概念

一、演示實驗(一)演示實驗的優缺點 演示實驗在生物學試驗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演示實驗,能夠緊扣課堂的教學環節,以它形象生動的教學效果、靈活多變的試驗方式有效地配合生物學的課堂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相對於其他實驗教學方法,演示實驗具備以下明顯的優勢:1、能夠緊扣教學主題,有利於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在有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之處,有效地利用演示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很形象直觀的理解這部分教學內容.2、現象明顯、生動直觀.這樣便於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講授,便於學生進行理解.3便於教師操作示範,能夠培養學生實驗規范化的習慣,特別是教師能夠邊操作邊進行講解,更能強化實驗操作的規范化.4、實驗材料易於准備,在進行實驗操作的時候,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案例我設計的《心臟的結構》探究實驗片段(展示模型)揭開人體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臟,留給學生觀察的時間.教師在展示過程中,注意提醒學生觀察心臟的位置、形狀、大小等(學生認真觀察後,會輕松地回答出來).(學生總結)人的心臟位於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兩肺之間,形狀像桃子,大小與本人拳頭差不多.師:心臟有發達的肌肉,心臟分四個腔,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不一樣,心臟內有瓣膜,心臟連接血管.分組觀察新鮮豬心臟,分組討論問題:如何分清心臟的前後左右?如何分清心房和心室的位置?(學生體驗)取一個新鮮的豬心臟,讓學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與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這與心臟的功能有何關系.觀察連接心房和心室的血管,聯系所學動脈、靜脈的知識,了解其特點.觀察血管時,可對學生適當提示,以鞏固動脈、靜脈概念.(交流總結)心臟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側的心房與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發達,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發達,壁較薄.心室與心房比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釋:左、右是以人體的生理結構為依據的).心臟四腔分別連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連接主動脈,左心房連接肺靜脈,右心室連接肺動脈,右心房連接上、下腔靜脈.演示實驗——用不帶針頭的注射器依次向上腔靜脈、下腔靜脈和肺靜脈內注水,觀察水從何處流出來,顯示出對瓣膜的作用.(課堂分析)根據以上演示,結合圖示進行分析,如果我們把水從心臟的肺靜脈注入,水可能會從哪裡流出?分別從連接心臟的不同血管注入水,水將從哪裡流出?學生們將展開激烈的討論:「會從主動脈流出」「我看不會,因為心臟只是同側的心房和心室相通」……(演示活動)由於新鮮心臟數量有限,只供課堂演示,在操作時,首先識別出相連的血管,預測活動結果,然後依次分別注水,觀察是否和預想的結果一致,並分析其原因.有的學生向主動脈、肺動脈注水時,出現異常,就會問老師,可不直接回答,促其思考.師:為什麼會有上述現象產生?(動動手)下面我們來解剖一個豬的新鮮心臟,看一看心臟的詳細結構.首先觀察心臟的外形,辨認出心房和心室的界限是房室溝,心室之間的界限是室間溝.然後解剖心臟,復習心臟的結構,仔細觀察房室瓣、動脈瓣.辨認房室瓣和動脈瓣的位置、形狀、開口方向等.注意:輔導學生正確進行解剖.師:我們把心房和心室之間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動脈之間的瓣膜叫動脈瓣.房室瓣開口向心室方向.動脈瓣開口向動脈方向.這樣的結構,保證了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動.心臟是由心肌組成的,心肌的特點是能有節律地收縮和舒張.心肌收縮時,推動血液進入動脈,並流向全身.心肌舒張時,血液由靜脈迴流到心臟.所以才有了上面的血液流動現象.(動畫出示)放映動畫,展示心臟收縮和舒張時的血液流動情況.提醒學生觀察,當心臟舒縮時,各腔的體積如何變化,瓣膜如何開、關,進一步熟悉血液流動的方向,使學生領悟心臟結構是如何與它的功能相適應的.是心臟的搏動推動著血液在全身循環,心臟是血液運動的動力器官. 在這節課當中,主要是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同時也進行了觀察實驗,學生由於沒有經驗,在心臟被解剖之後,仍然不能識別和分辨出各個結構,教師出示了心臟模型,由於新鮮心臟數量有限,只供課堂演示,在操作時,教師演示讓學生首先識別出相連的血管,預測活動結果,然後依次分別注水,觀察是否和預想的結果一致,並分析其原因.其實這也是模擬實驗了.最後放映動畫,展示心臟收縮和舒張時的血液流動情況.提醒學生觀察,當心臟舒縮時,各腔的體積如何變化,瓣膜如何開、關,進一步熟悉血液流動的方向,使學生領悟心臟結構是如何與它的功能相適應的.是心臟的搏動推動著血液在全身循環,心臟是血液運動的動力器官.經過演示,就使得微觀變成了宏觀,並且突出了各個部分的結構特點和位置關系. (二)教師演示實驗時如何揚長避短 1.要在演示前認真備課.要明確這個演示實驗所要達到的目的和設要求,並且圍繞目的和要求處理好實驗和講課的關系,設計好演示的程序,選擇好材料,並且選擇好實驗裝置和試驗方法,確定實驗的時機,以及對學生提出的觀察要求和思考的問題.這些准備工作做好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選擇一個什麼樣的時機來進行演示. 2.在演示的時候,要注意實驗操作的精確性和規范化.指導學生正確的試驗方法,同時還要注意實驗的科學性,要通過實驗突出教學重點.教師還要交代清楚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這就要求在演示的過程當中,教師通過正確的語言表述來引導學生認真觀察. 3.注意發揮演示教學的示範作用.演示實驗的現象必須要明顯,以體現「示」的作用.而「范」則主要是針對教師而言的,是指教師的操作一定要規范,這對培養學生規范化的實驗操作能夠起到示範、指導的作用.為此,教師的備課要充分准備、仔細操作,掌握好演示的實驗條件,要熟悉儀器的性能,做好演示實驗前的預習工作,通過預習,我們要確保演示實驗的成功,一次不成功,我們要實驗多次,以確保實驗成功. 4.演示實驗必須要目的明確,能夠說明問題.教師安排的任何一個演示實驗,都應該對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的目標達成具有直接的作用,要有助於突出教學重點,並且有助於突出教學難點.所以,不僅教師要明確演示實驗的目的,也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演示實驗的目的和演示實驗的必要性,並且通過具體的實驗操作達到實驗的目的,充分發揮演示教學的作用.2.演示實驗必須要現象明顯,可見度要高.演示實驗我們要讓課堂上所有的學生都能看的清楚,不僅包括顏色區分要明顯,還包括很微小的物體,我們要把它放大到學生都能可見.因此,教師在設計演示實驗的時候,就應該注意實驗現象是否顯著,並且要合理地使用投影設備,採取多種方法使觀察的主體對比強烈,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果.如果演示實驗的材料太小,就應該藉助語言的解說,並藉助實物投影把它放大,想辦法讓學生看清楚.另外,我們還要注意演示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的問題,而不是為了追求課堂的表面熱鬧、表面繁榮;不單單是為了讓學生高興,而是應該讓學生的思維真正的活動起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真正地達到本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 二、模擬實驗(一)模擬實驗的優缺點 模擬實驗在生物課程標准和各個版本的生物教材當中涉及了不少,例如:模擬血型鑒定、模擬練習人工呼吸或止血包紮、模擬練習老年突發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急救)、模擬自然選擇、模擬鹼基DNA的配對. 1.由於種種原因,直接用於研究對象,也就是原型是非常困難的,或者簡直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用模型來代替研究對象進行實驗,模型必須和原型有某種相似性,這樣才有可能把模型的研究結果外推到研究客體.因此,模擬實驗的第一個作用和特點就是模型可以將宏觀或微觀、抽象或復雜的事物直觀化、形象化.模型通常是把某一大事物縮小的復製品,比如說:某一地區綠化的模型,或者是把小的事物放大的復製品,比如說:細胞模型,還有我們在講課的時候經常用到的花的模型、草履蟲的結構模型等等.模型可以是物質形式的,也可以是思維形式的.物質形式的,如在物質學和醫學當中常常用動物模型代替人體試驗.另外,人們為了研究生命的起源,由於生命的起源是在時間上極為遙遠的事情,地球上的物質和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經不可能再現當時的情形.因此,在1953年的時候,有叫做米勒的科學家,在實驗室里模擬40多億年前的自然條件,證明了生物化學進化過程在40多億年前是可能存在的.這些都是物質形式的模型.當然,模型也可以是思維形式的,像現在我們在自然科學當中常常用到的語言、符號、數學方程、化學方程以及圖表等等手段,可以表示一個實體的內部功能或者是特性,因此像這種符號,還有數學方程、圖表等等也可以稱為模型.像這種模型就是思維形式的模型.例如,我們在學習光合作用的時候,運用的光合作用的公式,這就是思維形式的模型. 2.模型強化和突出了生物體某部位的主要結構特點.我們可以用模型進行實驗,探究簡化了的系統中的一般原理;或者是施加一些條件進行操作,研究小的看不見的或者是在活體上很難研究的過程.構建模型,這是科學研究當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手段.模型能夠幫助人們研究和理解那些需要搞清楚,而又沒有辦法直接觀察到的事物.運用巧妙的構思、簡單易得的素材構建模型是自然科學教學當中常用的教學設計方法,利用模型,常常會收到出乎意料的教學效果.

❹ 科學教案 實驗討論 動物是怎樣冬眠的

「冬眠」抄也叫「冬蟄」,是動物襲對冬季外界不良環境條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適應,蝙蝠、刺蝟、極地松鼠等都有冬眠習慣。
「冬眠」的動物分為3類: 第一類是蛙、蛇等兩棲爬行類。它們的體溫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自己無法調節體溫。
第二類則是松鼠、刺蝟、蝙蝠等深冬眠型動物。刺蝟冬眠時可連續236天不進食,體溫接近0攝氏度,幾乎不呼吸,就算把它扔進水裡,過半小時再撈起來,它也不會淹死;蝙蝠一到冬天就躲到岩洞或樹洞里去睡覺了,它們用爪子鉤住物體,用飛膜裹住身體,倒掛在洞里,心跳由每分鍾400多下減至五六下。
第三類就是狗熊。它們在冬眠時聽覺非常靈敏,一旦外界有風吹草動就會立即醒來,和對手進行搏鬥。懷孕的白熊還會在冬眠時生產、哺育寶寶呢,等母熊冬眠醒來時,會發現自己的寶寶已經從巴掌大的小不點長成三四公斤重的「大孩子」了。

❺ 幼兒園大班科學討論型活動教案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彈性

活動前思考
1、設計意圖
有彈性的物品在我們的周圍非常的普遍,孩子喜歡玩一些利用彈性的原理製作的小玩具,但是他們只是覺得這類玩具好玩並不知道它的一些科學原理,而作為教師要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適當地對其進行科學啟蒙,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本活動的設計主要是通過讓幼兒觀察、探索、操作等來理解物體的彈性並在理解的基礎上來遷移生活經驗,了解更多有彈力的物品從而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離不開彈性物品的,有了這些彈性會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多的幫助,使我們生活的更加舒適、美好。
2、重點難點
重點:在探索、製作等過程中感知物體的彈性及物體彈性的用途。
難點: 嘗試用簡單的符號記錄活動的發現並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
活動實錄
(一)活動目標
1.在探索、製作等過程中感知物體的彈性及物體彈性的用途。
2.嘗試用簡單的符號記錄活動的發現並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
3.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活動准備
1.皮筋、海棉、彈簧、橡膠做的小球等有彈性的物品若干。
2.記錄單每組一張
3.生活中的彈性物品(枕頭、彈性小玩具、彈簧秤等)
(三)活動過程
一、出示各種彈性物品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今天老師在桌上為你們准備了很多好玩的東西,你想來玩一玩嗎?」
*提出要求:四個小朋友一組,桌子上的東西你可以用來捏一捏,拉一拉,玩好了還可以和旁邊的小朋友交換,看看裡面藏著什麼小秘密。
評析:教師提出清晰的要求讓幼兒帶著好奇去觀察、操作,即讓幼兒有了操作的慾望,又給了他們明確的目的,為下一步的講述做好了鋪墊。
*幼兒觀察操作(教師指導)

*請幼兒帶著發現回到座位,教師提問:剛才我們去玩了好多好玩的東西,請你來告訴大家,你玩的是什麼?你發現了什麼秘密?
*教師請幼兒根據自己的發現邊操作邊回答(如:拉皮筋的時候會變長,鬆手就變成原來的樣子,捏捏皮球會扁下去,鬆手又鼓起來了等)
*教師總結:剛才我們在玩材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秘密,桌上的東西在用力的時候他的形狀會發生變化的,不用力的時候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這種現象叫物體的彈性,原來我們桌上的東西是又彈性的。
評析:在此過程中教師在請幼兒講述時,圍繞了彈性物品的特徵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進行了表述,「例如在玩海綿時引導幼兒說出海綿在用力時會變形,鬆手(不用力)時會變成原來的樣子」最後教師在總結更是讓幼兒對彈性物品有了一個完整的概念,理解的更加透徹。
二、第二次操作,加深理解。
*教師:「老師呢,又給你們在桌上准備了很多不同的材料,但是這次的材料有的是又彈性的有的是沒有彈性的,要請小朋友來動動小腦筋把有彈性的物品找出來並記錄在記錄單上,但每組只有一張記錄單要請一組小朋友來合作完成,並最後還要推選一名組長來介紹。
*幼兒再次操作
*每組推選一名幼兒上來介紹發現的彈性物品
*教師根據幼兒的介紹進行總結,並將有彈性的物品放入籃子進行歸類。
評析:這個過程是教師幫助幼兒再次理解彈性的過程,通過尋找彈性物品並進行表述,孩子們更深入地理解了彈性的概念,並且教師在這一操作過程中嘗試了用小組合作的方法,給了幼兒更大的自主探索、學習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的學習是積極的,思維是活躍的,在相互的討論合作中進一步鍛煉了他們的能力。
三、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尋找彈性
*教師:我們小朋友真能幹,找到了這么多有彈性的物品,那你在平常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有彈性的物品呢?它有什麼用?
*幼兒討論並回答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補充或者豐富。如:沙發、床墊、彈跳床、自行車輪胎、彈簧秤等。
評析:通過兩次操作以後孩子們對彈性物品有了一個清楚的概念,然後在引導幼兒從周圍生活中入手,尋找生活中的彈性物品,使他們明白了生活中有很多的彈性物品,這些東西會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多的幫助,是我們生活的更加舒適、美好。
四、增加生活經驗,製作彈力毽子
*教師出示一個彈力毽子引起興趣。
*教師:看,老師手裡是什麼?你們想來做一個彈力小毽子嗎?
*教師指導幼兒學做毽子
*幼兒將做好的毽子拿到操場上玩。
評析:這個過程即是生活經驗的再次遷移,又為能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還可以用這個做好的彈力毽子來參加體育鍛煉,可謂一舉多得。
活動反思
在這個科學活動中,教師清楚的運用了三大環節,過程清晰、合理。在整個活動中教師運用了開放式的提問,引導幼兒積極探索、發現秘密。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能為這個活動服務,如:第一環節的設計給了孩子一個清楚的彈性的概念。第二環節增加了孩子對彈性物品的認識,第三個環節遷移了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使他們更多的了解了有彈性的物品。這三個環節以點到面、層層遞進,拓展了孩子的經驗。並在活動中教師嘗試了讓幼兒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行探索,培養了孩子的合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❻ 幼兒園科學討論型教案茶葉是樹葉嗎

茶葉是樹葉啊。他是屬於多年生灌木。

❼ 小班教案科學班裡的新鮮事

活動目標:
1、在看看、猜猜、講講的活動中了解車子是由不同數量的輪子組成的
2、通過游戲讓幼兒知道輪子是可以滾動的
活動准備:
PPT、幼兒帶來的各種車子
活動過程:
一、介紹各種不同數量輪子的車
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個神奇的寶貝,你們知道是誰嗎?
(一)出示兩只輪子,引起興趣
1、你們看這是什麼?有幾只?2、你見過的兩只輪子的車嗎?是什麼車?
小結:兩只輪子的車有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
過渡:還想接著往下看嗎?
(二)出示三隻輪子
1、你們看這里有幾只輪子? 2、三隻輪子是什麼車?
小結:三隻輪子的是三輪車
(三)出示玩具車
1、這是一輛什麼車?這輛車有幾只輪子?2、出示四隻輪子,四隻輪子有些什麼車?
小結:四隻輪子的有轎車、警車、消防車、公共汽車等等
二、講講玩玩:知道車有了輪子會滾動
1、討論:為什麼這些車都要有輪子呢?
2、你們想不想開開自己帶來的車?(幼兒互相介紹自己帶來的車有幾個輪子)
3、幼兒開開自己的車,開完後將車按輪子數量放進不同的停車場
總結:原來我們剛才看見的車和你們玩的車都是有不同數量的輪子組成的,有了這些輪子車才可以在馬路上開。

活動延伸
你們玩得開心嗎?還有很多寶貝也想出來和你們見見面,我們請他們出來好嗎?
1、你見過這么多輪子的車嗎?
2、平時請你們爸爸媽媽帶你們一起找找看哪些車有這么多的輪子,好嗎?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白鹽和白糖
通過觀察和實驗,知道糖和鹽的名稱、特點及用途。
能比較出糖和鹽的簡單相同點和不同點。
活動准備:糖、鹽、杯子
活動過程:
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通過嘗的方法讓幼兒了解裡面裝的是什麼水)
1、出示兩杯水問:你們知道這兩個杯子里放的是什麼?
2、請幼兒來嘗一嘗,並說一說杯子里的是什麼水?
二、引導幼兒觀察糖和鹽。(通過操作培養幼兒善於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
1、請幼兒根據生活經驗,說說糖和鹽是什麼樣子的。
2、請幼兒打開紙包,看看紙包里是什麼?想想用什麼辦法知道?那一包是糖,那一包是鹽,糖是什麼樣子的,鹽是什麼樣子的?你們想方法自己去試一試用自己的方法來知道。
請幼兒將糖和鹽倒在水裡,用筷子輕輕攪拌,待糖和鹽溶化後。問:糖和鹽到那裡去了?
三、了解糖和鹽的用途。(培養幼兒的表達能力)
你們知道糖和鹽有什麼用嗎?(家家戶戶燒菜離不開它們。工廠很多地方也要用到鹽。)
四、比較糖和鹽。(培養幼兒對事物的觀察能力)
糖和鹽什麼地方是一樣的?什麼地方是不一樣的?小結:糖和鹽都是白顏色的,一顆一顆亮晶晶的它們都能溶化到水裡,它們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糖和鹽的味道是不同的因此它們的用途也是不一樣的。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鏡子里的我
1、初步了解鏡子的用途,知道鏡子能照出人或物體。
2、通過照鏡子和參與照鏡子游戲,感知鏡子中的我,了解鏡子的基本特徵。
3、樂意照鏡子,積極參與照鏡子游戲活動,對用鏡子觀察周圍的事物感興趣。
活動准備:
1、經驗准備:幼兒在生活中見過、並用過鏡子。
2、物質准備:鏡子人手一面。
活動過程:
1、出示鏡子,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瞧!這是什麼?它是什麼樣的?
2、自由擺弄鏡子,探索、感知鏡子的特徵。
讓幼兒自主玩一玩,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自己對鏡子的認識。
3、「照鏡子」感知自己五官以及表情。
教師:鏡子里有什麼?動一動鏡子,你還看見了什麼?
教師:瞧一瞧,鏡子里的你是什麼樣子的?
讓幼兒照鏡子做各種表情和動作。啟發幼兒說說:照鏡子時,你發現什麼?
3、了解鏡子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
教師;你在哪裡見過鏡子?還有誰用過鏡子?
4、引導幼兒開展「照鏡子」的游戲活動。
5、想幼兒介紹「照鏡子」游戲的玩法,啟發幼兒想一想:老師做照鏡子的人,小朋友做鏡子里的人,老師做什麼,小朋友應該什麼?
鼓勵幼兒模仿老師的動作,跟著老師的動作而變化,感知鏡子里的人和照鏡子人的動作的一致性,體驗照鏡子的快樂。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氣味真正多
【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的嗅覺感官經驗較少,他們對氣味的概念停留在好聞與不好聞、香與臭的水平上,即便有也是潛意識里積累的,很少有探索各種物品氣味的機會。通過這次探索活動「氣味瓶」,旨在給幼兒提供一個積累嗅覺經驗的機會,讓幼兒了解各種物品的氣味。
【活動目標】
1.學會用鼻子聞物體的氣味,發展感知能力。
2.知道鼻子可以聞氣味,要愛護自己的鼻子。
【活動准備】
每組一套深色的瓶子,裡面分別裝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醬油、醋、酒、蜂蜜等,盡可能的提供有各種氣味的物品。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對氣味的感知興趣。師:「小朋友你們知道鼻子有什麼用嗎?」(呼吸、聞氣味)拿起一隻瓶子,「假如我想知道瓶子里有什麼東西,應該怎麼辦呢?」(看或聞)
2.引導幼兒感知各種各樣的氣味。(1)「桌子上有很多的瓶子,你們知道裡面都是些什麼嗎?」(2)請小朋友打開瓶蓋,聞一聞瓶子里裝的是什麼東西。聞好一個蓋好,再換其它的瓶子聞,等一會兒告訴大家,你聞到了哪些氣味?
(3)幼兒交流自己剛才聞到了什麼氣味。(4)老師請每組一個小朋友找出醋的氣味?(或其它氣味)的瓶子,看誰先聞出來。
3.引導幼兒討論、擴展經驗。1朋友你在家裡或別的地方還聞到過什麼氣味?請你告訴大家。
2最喜歡聞什麼氣味?不喜歡聞什麼氣味?為什麼?幼兒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不同的東西有不同的氣味,鼻子能告訴我們各種各樣的氣味,幫助我們辨別不同的東西。
4.總結
討論怎樣保護鼻子啟發幼兒回憶以往碰傷鼻子或感冒的 感覺,進行討論,談談保護鼻子的方法。
教師小結:我們的鼻子很有用,可以呼吸,還可以聞到很多的氣味,所以我們要保護自己的鼻子。知道不挖鼻孔,不把異物塞入鼻孔,活動時注意不撞擊鼻子,積極參加鍛煉,增強體質等
【活動延伸】在娃娃家的廚房裡放上一套深色的瓶子,裡面分別裝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醬油、醋、酒、蜂蜜等,製成「氣味瓶」,讓幼兒辨別各種氣味,並用語言講述自己的發現。
小班科學活動:圓形滾得快

活動目標:觀察和操作活動,發現圓形積木比方形、三角形積木滾得快的現象。
2、培養對探索活動的興趣,發展觀察能力。
活動准備:
1、每人一小筐、筐中有長方、圓、方、三角積木各一塊。
2、圓柱體鐵罐、鉛筆、電池、玩具輪子等能滾的物體若干。
3、活動前搭好每人一組斜板。
活動准備:
一、組織幼兒操作和觀察:
1、小朋友你們喜歡滑滑梯嗎?
2、許多積木也想來滑滑梯,看看是哪些形狀的積木?
3、請小朋友把你籮筐里的積木拿出來一個一個放在那邊的滑滑梯上請它們滑滑梯,看看這些積木是不是滑得一樣快?等會兒講給大家聽好嗎?
二、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三、討論並提出下一步操作要求:
1、圓積木、方積木、三角積木滑滑梯是不是滑得一樣快?
2、這次舉行個滑滑梯比賽,三塊積木同時滑滑梯、看誰滑得最快、更會兒講給大家聽好嗎?
四、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五、討論:
1、剛才你的積木滑滑梯比賽時,誰滑得最快?
2、老師也來玩滑滑梯比賽,請小朋友當裁判,看誰滑得最快。
3、老師總結:
圓積木比方積木、三角積木滾得快,也滑得快。所以,汽車、摩托車、自行車的輪子多是圓圓的,這樣就開得快了。
六、延伸活動:
1、老師這兒還有許多玩的東西,請你們每人選一樣能滾得快的東西。
2、你選的是什麼?你怎麼知道它滾得快的?
3、請小朋友把你選的東西拿到下面的大滑滑梯上去滑吧!

閱讀全文

與科學討論型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