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處理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在新課程中,學生獲取的知識主要是由四方面知識構成的:一是由教材提供的知識;二是教師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個人的教學經驗產生的知識;三是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四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生成的知識。這說明知識的生成,不是惟一傳授的。
所謂生成就是自然形成。教學生成,就是自然形成知識與方法,它是與你的教學預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預設與生成是構建和諧課堂的基點。預設是教師發揮組織、引領作用的重要保證。生成的知識和方法大多是課本上已有的,只不過是要通過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交流、發現、總結而形成知識和方法,這就是創新。教學是教師、學生與文本展開的心靈對話,因預設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們不應忽視精心地預設,也應將生成作為一種自覺地追求。
1、准確預設,有效生成
「預設」經常被人認為給學生挖一個陷阱,等著孩子往裡跳,筐住了學生的思維。其實這是對預設的一種誤解。沒有預設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哪有課堂上的有效互動與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課堂上的游刃有餘。所以如何准確地預設將直接影響著「生成」。在新課程理念下對預設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預設能真正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機會,讓不同層面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在立體式互動中促使師生同成長共發展。
2、多種預設,促進生成
教師不但要預設學生的「已知」,還應該注重預設學生的「未知」。因此,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預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乃是科學預設的一個重要前提。教學設計要有「彈性區間」,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教師只有盡可能地預設各種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臨陣不亂。只有這樣,當課堂出現未曾或無法預見的情況時,教師才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從而將課堂引向精彩,而不至於聽之任之,甚至手足無措,方寸大亂。
3、放棄預設,創造生成
課堂是千變萬化的。不論教師做了多麼充分的預設,課堂上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意外的事情。課堂教學是有目標的,但學生的興奮點往往與教學目標不一致。但如果教師視教案為禁錮,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動態生成的過程」的教學理念。
4、放大錯誤,升華生成
以前的教師就怕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出現這樣和那樣錯誤,經常藏著、躲著、捂著。其實錯誤是一種自然現象,是課堂教學動態生成很好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教師可應用錯例,及時地放大錯例,只有對「錯例」進行理性反思、探尋「病根」,才能對症下葯,杜絕舊病復發。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找錯、議錯、辨錯這一動態的過程,生成的知識、技能就更牢固。由於這種學習是學生自發產生的,所以經常會出現激情四射的場面,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
總之,「預設」和「生成」彷彿是一對孿生姐妹,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如果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如果不重視生成,那麼預設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
❷ 在教學中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1、准確預設,有效生成 「預設」經常被人認為給學生挖一個陷阱,等著孩子往裡跳,筐住了學生的思維。其實這是對預設的一種誤解。沒有預設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哪有課堂上的有效互動與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課堂上的游刃有餘。所以如何准確地預設將直接影響著「生成」。在新課程理念下對預設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預設能真正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機會,讓不同層面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在立體式互動中促使師生同成長共發展。
2、多種預設,促進生成 教師不但要預設學生的「已知」,還應該注重預設學生的「未知」。因此,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預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乃是科學預設的一個重要前提。教學設計要有「彈性區間」,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教師只有盡可能地預設各種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臨陣不亂。只有這樣,當課堂出現未曾或無法預見的情況時,教師才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從而將課堂引向精彩,而不至於聽之任之,甚至手足無措,方寸大亂。
3、放棄預設,創造生成 課堂是千變萬化的。不論教師做了多麼充分的預設,課堂上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意外的事情。課堂教學是有目標的,但學生的興奮點往往與教學目標不一致。但如果教師視教案為禁錮,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動態生成的過程」的教學理念。
4、放大錯誤,升華生成 以前的教師就怕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出現這樣和那樣錯誤,經常藏著、躲著、捂著。其實錯誤是一種自然現象,是課堂教學動態生成很好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教師可應用錯例,及時地放大錯例,只有對「錯例」進行理性反思、探尋「病根」,才能對症下葯,杜絕舊病復發。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找錯、議錯、辨錯這一動態的過程,生成的知識、技能就更牢固。由於這種學習是學生自發產生的,所以經常會出現激情四射的場面,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 總之,「預設」和「生成」彷彿是一對孿生姐妹,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
❸ 什麼叫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談談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一、提出問題 1、傳統課堂教學預設的太多。 我們知道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它需要教師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詳盡的計劃,做好充分的准備,這一切都是預設。但傳統的教學幾乎完全是預設的產物,教者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目中無人,把學生看作一個待裝的容器。 然後根據自己事先設計的教案將教學內容一層不變地灌進去。很少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生存狀態。學生稍越案池半步,有點旁逸斜出與眾不同便遭封殺,使原本鮮活靈動充滿情趣的科學課堂變得異常沉悶,機械與僵化;學生主體精神的煥發,創新精神的閃爍幾乎是淪落、喪失待盡。 2、生成性課堂教學。 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作為新課改的前沿陣地課堂,更應以生為本,高度認識到學生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於是,當思維迥異,個性紛呈的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趣等參加課堂學習,並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與老師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平等對話,情感碰撞,生命溝通時,我們的課堂便呈現出空前的豐富多彩與復雜多變,即充滿了生成性。在這樣的課堂里;我們的學生才會讓激情之流四溢,思維之花閃耀,睿智之言流淌;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以生為本,才是新課改所需要的理想課堂。 二、生成與預設的關系 傳統觀念認為生成與預設是一組對立的概念;精彩的生成往往是無法預設的。其實不然,精彩的生成是可以預設的。只不過這種預設 ,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預設,它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預設,人性化的預設,同時又是一種富有彈性的預設。進行這種預設時,教師除了進行傳統意義上的編寫教案,選擇教法,設計教學模式,還要更多地考慮學生這一學習的主體,預設他們可能會生成哪些新的教學資源,並給自己一個可以自由支配的彈性空間,讓自己能夠胸有成竹地接受與擁抱課堂生成。下面就科學課堂教學談談對學生最易產生生成性教學資源的幾個方面的預設。 1、預設學情變化 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能作小孩子的先生。 我們知道,學生是一群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的知識經驗、認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加之課前准備的程度不一,我們的課堂教學往往會產生一些變化。要讓學生完成知識的建構,就必須從學生的角度來預設我們的教學。所以上課之前,我們要去充分地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知識儲備,了解他們的課前准備,預測可能發生的一切課堂變化,並思考其對策,然後存儲在自己的彈性預設空間內。 2、預設質疑問難。 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新課標也要求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做到不唯書,不唯師,敢就文章的關鍵點疑惑處重難點模糊處,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這些意外問題的出現,使生成的教學資源更具偶然性,讓我們一時難以駕馭。所以,我們備課時應對上述易引起學方進行深入預設。 3、預設拓展延伸 新課標倡導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重視科學探究方法的培養。認為科學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處延等同,要求我們拓展科學學習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與整合中開闊視野。具體說來就是要求學生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和閱讀生活這部無字詞典來獲取信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學習。因為學生拓展學習的方法、途徑與內容豐富多彩,極易生成新的難以預測的教學資源。這就要求我們要用學生的眼光對易於拓展的內容進行預設,了解他們可能使用的拓展方法與途徑,做到胸有成竹。但不可否認,盡管我們進行了充分的,並且是以生為本的人性化預設,有時課堂上的許多情況我們還是無法預知的。正如布魯姆所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因為教學是一門藝術。所以當我們面對無法預設的課堂生成時,要樹立正確的課堂觀,靈活應對並使用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且做到及時記載,及時反思,為下一次的預設作好鋪墊,打好基石。所以,我以為預設與生成不是水火不融,而是水火交融,似一對孿生兄弟。 三、科學應對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 首先是從容不迫 ,當課堂生成新的教學資源時,無論是已經預設的還是未曾預設。教師要給自己一個平靜的心態,不慌不忙,從容不迫,相信自己已經充分地預設學生,預設文本;面對如此的生成,已是胸有成竹,一定會在與學生,與文本的平等對話與合作中迎刃而解。 其次是學會傾聽,學會傾聽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用來從那轉瞬即逝,稍不留神就被忽視的生成性資源中捕捉有效的信息。二是給自己一個平靜心態以及對捕捉的信息進行思考、分析的時間與空間。傾聽時,教師要用自己的眼睛注視著說話的學生,用點頭、微笑等方式來表達你的理解與贊同,並做出適當的鼓勵。在捕捉有效信息的同時,更傳遞著對學生的尊重。 再次是善於引導,引導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順著學生的問題往下走,把問題交給全班同學,讓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共同思考,筆者把它稱為順水推舟。如在上《月相》時,有位學生對課本中的圖提出了異議:為什麼上弦月與下弦月看起來都會是西邊的月亮呢?教師並未直接發表自己的想法,而是順水推舟:有和他一樣問題的同學嗎?話一出口,便有幾個同學舉起了手。待這幾位同學回答完畢後,教師再次順水推舟:是呀,我們用實驗演示了上弦月是西邊的天空亮,那麼在課本圖中為什麼下弦月也是西邊的亮呢?對於你們大膽向權威挑戰的勇氣,我由衷地表示欽佩 最後是巧妙延伸。上述兩則案例中,學生的問題都在師生、生生,生本對話中巧妙解決,而有時有些問題卻無法當場解決。我們除了要主動承認自己無法解決之外,更要學會巧妙延伸。如教學《物質燃燒》時,在探究了到底是長蠟燭還是短蠟燭先熄滅之後,有位學生又提出了一個新問題:罩子的大小和蠟燭長短的程度是否影響問題的答案?老師當即表揚了這位學生,同時請同學們就此問題在課後進一步探究,並根據結果完善課上的結論。就這樣老師既妥善地處理了課堂上的意外生成,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同時又把課堂探究與課外探究有機地結合起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是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顯然,當我們把科學課堂教學視作教師與學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歷程,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時,我們就會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認識、組織科學課堂教學,並正確地把握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建立讓師生情感共鳴、智慧碰撞的,充滿生命活力的科學新課堂!
❹ 什麼叫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預設式課堂的弊端。傳統的教學一切都是預設好的。如有教學目標,每個教學環節需專幾分鍾,突破屬重點、解決難點要設置幾個問題,每個問題需要幾個學生回答,如果學生答不上來如何引導到設置好的答案上來。這種教學形式都是圍繞如何教而展開的,很少涉及學生如何學的問題。由於過於強調書本知識的權威性和絕對性,過分強調教學的預設性,使教學變成了知識灌輸的過程。雖然教學中教師也可能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但教師是學生發言直接的、絕對的評判者,學生常常不是通過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和分析問題,而是在猜測教師想要的答案是什麼。長此以往,學生問題意識顯得比較淡薄。
❺ 什麼叫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課堂教學中的預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是有目標、回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答。它需要教師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詳盡的計劃,做好充分的准備,這就是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進行充分的預設。因此,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而針對性的處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是進行教學預設的重點。課前的預設可以為課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也就是關注生成,做足預設,因此為了生成的精彩瞬間,教師在課前的預設是很重要的。
【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是指在具體教學中,因學情的變化,對目標、內容、過程、方法的適當調整,以及在教學中由於教師的教學機智和合理調控,產生的有價值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學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師精當的點撥或講解,由於這些資源的出現和適時運用,使課堂閃光,使學生頓悟,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或方法上實現自我建構。
❻ 如何處理教學過程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課堂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命整體,處處蘊含著矛盾,其中生成與預設之間的平衡與突破,是一個永恆的主題。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預設體現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對學生的尊重;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生成體現教學的動態性和開放性,兩者具有互補性。教學既要重視知識學習的邏輯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體驗的過程和質量,但是生成對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實際上總是在努力追尋著預設與生成之間的一種動態平衡。
1.精彩的生成離不開之前的精心預設。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因為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因此要重視預設。
2.精心的預設無法全部預知精彩的生成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預知整個課堂的全部細節。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難免會發生諸多的意外,一旦出現「不速之客」,我們要有心理准備,靈活應對,而不能一味拘泥於課前的教案,有時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許它將會成為我們課堂的一個預料之外的精彩之舉!
恰當地抓住生成的時機和資源,能夠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當學生被激發起「興奮」的學習狀態,而發表精彩的觀點時;當學生出現理解或誤解的「錯誤」時;當師生互動中學生「隨機」 冒出的精彩火花時;當學生表情出現「細微」的變化時;當教師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時,都是意外生成資源利用的大好時機。課堂教學是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教學中,如果完全按照「預設」進行,結果將無視或忽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課堂因此而機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課堂上即時的「生成」,也會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導,出現「放而失度」的現象。因此,我們要理性地看待「預設」和「生成」,預設要有彈性、有留白的空間,以便在目標實施中能寬容地、開放地納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對學生積極的、正面的、價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勵、利用;對消極的、負面的、價值低的「生成」,應採取更為機智的方法,讓其思維「歸隊」,回到預設的教學安排上來。課堂教學因預設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❼ 如何正確處理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預設」體現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生成」是對教學過程生動可變性的概括,用東廬中學陳庚金的話說是「應該動態的」,「如果預設都做好了,學生上課時就沒有新鮮感。」預設與生成作為一對矛盾統一體。美國教師教育專家克里克山克曾建議:「好的教育計劃會避免無數在你班上可能出現的問題。」但他同時又借用蘇格蘭詩人羅伯特·伯恩斯的名言警告說:「老鼠和人類的最好計劃常常走入歧途。」這兩條似乎相互矛盾卻也恰好說明:教學活動的預設與動態生成這一對矛盾總是交織在一起的。
預設與生成,是隨著新課程出現的一對矛盾體。如若不能明白「課改,就是改課」的道理,不能把課堂還給學生,不能以學定教,老師只是一味的霸佔著課堂的話語權,那麼我們也就無須研究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了。新課程只有教師真正的參與進來,我們的課改才有希望。我們的教育不缺少理念,缺的是對一線教育生活的真正參與。教育改革,需要我們真正的付諸如行動。
講課文蒲松齡的文章《狼》,我的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揣摩語言,領悟作者語言運用的精妙,把握狼與屠戶的形象;2、理清文章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3、掌握課文中狼的陰險狡詐和屠戶的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以及課文所闡明的道理。過程與方法:1、朗讀;2、品讀;3、討論點撥。情感、態度、價值觀:1、認識狼的貪婪、兇狠和狡猾的本性,懂得對於狼一樣的害人蟲必須識破它的假象,堅決斗爭,善於斗爭;並同社會上的假、惡、丑等陰暗面作斗爭。圍繞著這樣的目標,在第二節課時,我的預設是先由學生從文中找出最能夠體現狼的本性的那個字,然後再慢慢地依次研究狼的其它特徵。「黠」字體現狼的本性,文中有相關的語句;除了「黠」,其它的特點,還有「貪」、「凶」,也有體現的語句。而一個同學卻打破了我的預設,為我帶來了麻煩。她說狼很聰明團結等,我追問依據,她證據鑿鑿的說:「『兩狼之並驅如故』看出了狼的團結,並不為骨與肉而爭搶相對;『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目似暝,意暇甚』,還有『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足見狼的聰明。」
遇到這樣的意外,我始料不及,因為這課我講了很多遍,也沒有這么問的。預設與生成出現了矛盾,我很清醒的知道是這個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產生了誤解。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實現學路、教路與文路的統一融合,才是最好的閱讀教學。我笑了,沒有完全的肯定這個學生的不足,而是先贊揚她的不同與他人的見解,也使學生們知道狼也真的是有這位同學所說的「團結、聰明」的特點。然後一轉,我說「那麼這篇課文作者對自己筆下的狼,所寄予的情感是怎樣的呢?」
學生研討得出,是譏諷嘲笑的,依據是結尾的作者議論:「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只增笑耳。」
正確的解讀教材,是必須通過仔細的研讀,而沒有良好的閱讀素養,即使仔細的研讀也不會有自己的東西的。教師的讀書的積極效應就在於此,而且,機智的駕馭課堂也是少不了。
生成可以是我們課堂上的精彩的花絮,而一旦的處理不好,卻也可以會是我們課堂上的敗筆之所在。
下面幾個例子恰恰能夠說明這一點:
一位教師執教《塞翁失馬》:有學生在討論中提出「塞翁丟失的是公馬還是母馬」時,教師有些興奮,馬上放棄計劃,抓住這一「可笑」的問題讓學生討論。結果是一堂課就在爭論「馬的公母」中過去了,令人汗顏。
還有一位教師執教《虎門銷煙》:當學生提出「林則徐沒有環保意識」時,教師對此觀點大加贊賞,並即興組織學生爭論,文中的愛國情感被攪得盪然無存,令人啼笑皆非。
第二個例子就出現了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生成的契機而導致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這一課,我去年下半年教過,對教材,我很熟悉。學生提出「林則徐沒有環保意識」,這個問題,是對教材理解的不夠,也不透,沒有真正的明白「虎門銷煙」中的「銷」字,誤以為是「燒煙」;本來出現這樣的生成的問題,會極大的促進我們的課堂教學,而因為教師沒有準確的把握好教材,盲目的引入學生的討論,從而致使文本的德育教育的功能喪失殆盡。如果老師在問題出現後,能夠強調「銷煙」的「銷」字,使學生明確林則徐用的是化學的方法,而不是燒煙;再指出當時外國人並不相信林則徐真的要禁煙,以為林則徐要發大財了的誤解。可看到林則徐整個銷煙的過程,信服了,也為林則徐卓越的組織能力和高尚的人格精神所折服、贊嘆。這樣的機智處理,渲染了文本的愛國情感,突出了「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且還能夠適時的進行相關學科知識的滲透,明確林則徐銷煙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O=Ca(OH)2,反應發出大量熱,為防止廢氣,避免鴉片污染土壤,就採用向水中加入鴉片和氧化鈣的方法通過產生大量的熱來分解鴉片,以激發學生對未知的欲求。由此看來,同是生成,教師的處理的方法決定了生成效果的優劣好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的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葉瀾教授認為「要把教學過程看作師生為實現教學任務和目的,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布盧姆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
諳熟了這些教育的名言,我們就會更加准確的把握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既高度重視課堂教學的預設,也能夠機智的處理意外的生成。大課無痕,好課無案,或許就是這個道理吧。
為了更好的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我們要在處理教材時,做到以簡馭繁。大道至簡。而語文特級教師餘映潮的板塊式教學就是我們學習的最好的方法與典範。
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是安徒生的童話《丑小鴨》,文章很長,要做到長文短教,我就採取了板塊式教學,以主問題的形式來構建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閱讀掃清文字障礙,理清行文線索,出示一個主問題:丑小鴨先後流浪到了多少個地方,受到了怎樣的遭遇?最後研究得出結論:出生地(被排擠)→沼澤地(被歧視)→老太婆家(被嘲笑)→灌木林(嚮往美)→老農家(被追打)→花園里(被贊美);第二課時的主問題設計是:丑小鴨我說你就變成了白天鵝?在上一節課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仔細的研讀文本,分析原因,得出結論,並相時的而做了如下的板書,形神並茂,給予學生以沒乾的同時,也暗示了從丑小鴨化蛹成蝶的要訣:
白天鵝
善追求/
有理想/
寬容/
善良/
丑小鴨/
為什麼要以簡馭繁的來處理教材呢?一是為了教有所得。我們的教學要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即是少則得,多則惑。二是能夠摒棄雜蕪,更好的瞄準教學的目標,減少不必要的節外生枝的不良的生成。三是預設力行簡約,才能有包容性和自由度,做到預設而不死板;生成也才能機智把握,即興創造,讓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與理解在課堂上綻放。(可以參照去年xx在流動聽課的授課存在的問題來談)
教師要細致的鑽研文本,准確的把握文本的內涵;教師也要不斷的讀書,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與業務能力;教師更應該擁有成就美好教育人生的雙翼「愛」與「責任」;學校也要有良好的制度與積極向上的氛圍(我們學習各種教改模式,借鑒成功的經驗,卻很少能夠做到復制,究其原因,用東廬中學陳庚金的話說,我們僅僅是看到了模式、方法的本身,而背後的學校的整個文化,我們是學不到的;我們學不到的就是「制度與氛圍」。我補充一句,那也不是在短時間內可以學的到的,因為我們現在的老師浮躁的很,名利化尤其嚴重,職業的倦怠也逐漸的顯露出來。)。沒有最後這兩點,預設也只能是抄寫教案的應付糊弄的一種為了檢查的形而上的東西,生成更不會有深層次的交流碰撞和 激情綻放;學習模式也只能是邯鄲學步,亦步亦趨,課堂教學改革只有端正了教師的「人的價值觀」,激發了教師投入課堂教學的積極主動性,我們的教育教學才會呈現百花齊放滿園爭春的大好局面。
以上圍繞著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學十講》的學習,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也參照著個別的典型案例,從某一方面零零碎碎的淺談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的處理,一孔之見,如有不當,還請領導、同仁予以斧正為是
❽ 在教學中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在新課程中,學生獲取的知識主要是由四方面知識構成的:
一是由教材提供的知識;
二是教師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個人的教學經驗產生的知識;
三是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
四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生成的知識.這說明知識的生成,不是惟一傳授的.所謂生成就是自然形成.教學生成,就是自然形成知識與方法,它是與你的教學預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預設與生成是構建和諧課堂的基點.預設是教師發揮組織、引領作用的重要保證.生成的知識和方法大多是課本上已有的,只不過是要通過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交流、發現、總結而形成知識和方法,這就是創新.教學是教師、學生與文本展開的心靈對話,因預設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們不應忽視精心地預設,也應將生成作為一種自覺地追求.1、准確預設,有效生成 「預設」經常被人認為給學生挖一個陷阱,等著孩子往裡跳,筐住了學生的思維.其實這是對預設的一種誤解.沒有預設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哪有課堂上的有效互動與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課堂上的游刃有餘.所以如何准確地預設將直接影響著「生成」.在新課程理念下對預設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預設能真正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機會,讓不同層面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在立體式互動中促使師生同成長共發展.2、多種預設,促進生成 教師不但要預設學生的「已知」,還應該注重預設學生的「未知」.因此,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預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乃是科學預設的一個重要前提.教學設計要有「彈性區間」,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教師只有盡可能地預設各種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臨陣不亂.只有這樣,當課堂出現未曾或無法預見的情況時,教師才有足夠的智慧去應對,從而將課堂引向精彩,而不至於聽之任之,甚至手足無措,方寸大亂.3、放棄預設,創造生成 課堂是千變萬化的.不論教師做了多麼充分的預設,課堂上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意外的事情.課堂教學是有目標的,但學生的興奮點往往與教學目標不一致.但如果教師視教案為禁錮,不敢越雷池半步,就有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動態生成的過程」的教學理念.4、放大錯誤,升華生成 以前的教師就怕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出現這樣和那樣錯誤,經常藏著、躲著、捂著.其實錯誤是一種自然現象,是課堂教學動態生成很好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教師可應用錯例,及時地放大錯例,只有對「錯例」進行理性反思、探尋「病根」,才能對症下葯,杜絕舊病復發.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找錯、議錯、辨錯這一動態的過程,生成的知識、技能就更牢固.由於這種學習是學生自發產生的,所以經常會出現激情四射的場面,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總之,「預設」和「生成」彷彿是一對孿生姐妹,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