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詩《絕句》教案
幼兒園大班古詩教案《絕句》
活動內容:古詩《絕句》
活動目標:
1.
激發幼兒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
在給詩配畫的基礎上理解古詩的內容,學會整首吟誦。
3.
採用字圖搭配的方法理解動詞
「
鳴
」
、
「
上
」
、
「
含
」
、
「
泊
」
的含義。
活動准備:課件、掛圖、畫有古詩內容的小圖片、字卡:鳴、上、含、泊。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
師幼自由交流認識的飛禽引入課題。
2.
教師利用課件引導幼兒簡單了解黃鸝和白鷺:黃鸝:羽毛的顏色非常好
看,經常站在樹枝上展示它動聽的歌喉。白鷺:是一種水鳥,會用嘴捉魚,當它們成群的飛上天空的時
候,經常是排成一行。
3.
師幼一起或請個別幼兒朗誦這首關於黃鸝和白鷺的古詩《絕句》。
二、展開
1.
前兩句採用幼兒給詩配畫的方式,引導幼兒理解內容。
老師朗誦
「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
,
請幼兒根據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和想像畫出這兩句的意思,
並請幼兒解釋其含義。(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枝上鳴叫,白鷺排成一行飛上晴朗的藍色的天空。)
2.
後兩句採用看大掛圖的形式,理解其詩句的內容。
(
1
)
「
窗含西嶺千秋雪
」
。西嶺:是一個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幾千年都化不了的雪;
窗含:
從窗戶里向外望去,
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
幼兒用手勢當作
「
小窗
戶
」
,看一看西嶺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
「
小窗戶
」
里了。
(
2
)
「
門泊東吳萬里船
」
。東吳:是一個地方的名字,離這里有幾萬里路,
這些船有將要駛向東吳的,也有從東吳來的,都停在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個字
「
泊
」
;門外
停著將要駛向幾萬里外東吳的船和從萬里東吳駛來的船。
3.
老師示範朗誦並演示操作活動教具,請幼兒完整欣賞古詩。
4.
教師採用字圖搭配的方法,幫助幼兒理解古詩中的動詞。
鳴:鳥的叫聲;上:飛上;含:向外望去,西嶺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戶里一樣;泊:停泊、停靠。
5.
知識拓展:古詩是描寫人物的還是描寫景色的?哪個季節的景色?
你是
從哪裡知道的?作者是誰?他為什麼要寫這首古詩?
三、結束
幼兒自由朗誦學過的古詩。
2. 如何鑒賞古代詩歌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適量的讀練析強化學生的對古代詩歌的感性積累和鑒賞的思維能力。
2、強化學生適應各種題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觀題。
教學設想:
1、抓住古代詩歌的基本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類講析,並進行有效的綜合講析,讓學生對古代詩歌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2、要求學生背誦和欣賞一定量的詩歌作為訓練的補充,以免學生只求做題,而忽略了古代詩歌鑒賞其實是一個體現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
課時要點:1、此知識點出現的背景分析。2、鑒賞詩歌中的形象之典例
例析
一、此知識點出現的背景分析:
在2002年高考考試說明中,有三個變化最大的項,古典詩歌鑒賞由客觀題變為主觀筆試題,增加了試題的難度。國家考試中心張偉明說:
古代詩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對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進行初步的鑒賞,對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評價。所謂初步鑒賞指的是對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作概要的賞析,無需引經據典,也不需要拿試卷以外的作品進行比較,只需對作品本身的特點進行鑒賞。當然,如果詩句用到的典故是我們在課文中學過的,我們應該知道,並能結合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
1/78頁
巧在命題是可以是綜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設問,也可能和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結合起來考查。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廢。
張偉明的說法指明了古典詩歌欣賞的四個方面,綜合起來說就是「三鑒賞一評價」,
由於這道題是以主觀題型出現,難度不太大,而且與以前的客觀題型應該存在著一定聯系,這個聯系應當是題目語言導向性。就目前所見到的試題而言,具體的題型可分為兩種:有話語引導的填空題型和無話題引導的短評題型,也有的是二者結合,題型很不一致,說明我們還處在摸索階段。但是我們在訓練時不妨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高能力培養上達到一般能力的收效。
二、古詩分解講析:
(一)鑒賞詩歌中的形象
[04典型考題]
讀下面蘇軾的詩論並回答問題。林逋《梅花》詩雲,"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皮日休《白蓮》詩雲,"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墜時",決非紅蓮詩。此乃寫物之功。若石曼卿《紅梅》詩雲,"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此村學中至陋語也。說出蘇軾贊揚寫梅花、白蓮的詩而批評石曼卿《紅梅》詩的理由,並作具體分析。(北京卷)
解題思路:分析詩歌所寫人物形象或物象的外形(顏色、特點、形狀等)和內神(品格、精神、氣質等)。
3. 幼兒園大班語言古詩欣賞早發白帝城教案
語言活動:古詩《早發白帝城》 目標:理解古詩內容,體驗其表達的意境。 准備:背景圖一副,小圖片,圖文結合的古詩記錄紙一大張。 過程: 1.傾聽故事,初步了解古詩的大意。 教師根據詩意自編故事講給幼兒聽。 2.欣賞古詩《早發白帝城》,了解古詩內容。 (1)教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請幼兒欣賞。 (2)提問:你聽到了什麼? 3.觀察圖片,回憶詩中詞句,理解古詩內容,體驗詩的意境。 (1)欣賞表現詩意的背景圖。 (2)引導幼兒回憶古詩內容,並出示相應的小圖片,豐富背景圖。 (3)提問:這首詩你最喜歡什麼? 4.再次欣賞古詩朗誦,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5.嘗試採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將古詩記錄下來,進一步體驗詩的意境。 (1)討論:古詩中的「朝」是什麼意思? 「辭、還、啼」 呢?該怎麼表現呢? (2) 師幼共同大膽創編。 (3)將記錄好的圖文古詩讀一讀,體面共同創造的快樂。
4. 優秀教師菊花古詩的教案
[教材分析]
《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元稹。菊花是詩人們喜愛的歌詠題材。有的人愛菊是因為菊花不畏風霜,有的人愛菊是因為菊花蕊潔香遠,詩人喜愛菊花的原因則是:不是因為百花之中我最偏愛菊花,而是因為菊花凋謝之後就沒有別的花可欣賞,人們的愛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來了。詩人的立意新穎別致是詠菊詩中難得的篇章之一。
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的題材,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
[學情分析]
學生對古詩的學習有一定困難,對詞句的理解、情感的體會、引發想像是難點。可以藉助注釋、插圖,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從理解詩句的意思入手,啟發學生想像,了解詩句所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學為主,可藉助於字典和注釋自己試讀試講對不懂的地方,可展開小組和全班的討論。教師要啟發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在讀中展開想像,逐步理解詩中所表現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詩中的生字。
2、理解古詩的意思,想像古詩所描繪的畫面,從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語言美,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與難點]
對詩句的理解和想像要結合起來,理解詩句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准備]
課件,生字卡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會本詩中的生字會認「舍」,會寫「菊、舍、遍、漸、偏」。
2、理解古詩的意思,想像古詩所描繪的畫面,從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語言美。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 唐代詩人元稹,一次在欣賞菊花的時候,有感而發,以《菊花》為題,寫了一首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2、板書課題。
二、自學古詩
1.出示自學提綱:
①理解「秋叢、繞舍、似陶家、籬」等詞。
②觀察插圖,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2.學生自學。
3、小組交流自己理解的詞或句,不懂的地方和同學討論、交流。
三、理解古詩
1、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2、小組匯報:
古詩大意:一叢叢的秋菊環繞著屋舍好像是陶淵明的家,我沿著籬笆,欣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漸漸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歡愛菊花,而是菊花開過後,再也沒有其它花了。
四、重點探討:
1、提出問題:這首詩前兩行描寫了什麼?後兩行呢?你有什麼感受?
2、小組討論交流。
3、小組匯報:前兩句著重描寫了詩人欣賞菊花的情景,後兩行是作者的感觸,菊花開過後就再也沒有花了,作者對菊花作了熱情的贊賞。
五、有感情地朗誦。
1、教師范讀。
2、指導學生怎樣停頓,帶著贊美的語氣去朗誦。
3、學生試著讀。學生評價讀的情況,指出優點與不足。
六、自主學習生字。
1、小組內互相認讀生字。
2、交流難字的記憶方法。
3、學生書寫。
4、小組內展示,指出寫得漂亮的字。
七、布置作業:
1、默寫古詩。
[板書設計]
菊 花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5. 中班古詩教案
桃李天下課件裡面有
6. 古詩教案怎麼寫
給個例子給你
教材簡析
《牧童》、《舟過安仁》兩首詩以輕松、詼諧的筆調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和兩個張傘使風的頑皮兒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清平樂•村居》以輕快、流暢的語言,徐徐鋪開一幅恬淡、愜意的農家生活圖,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設計理念
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應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和情感。在破解文義的設計中,重點抓住描寫動作的關鍵字眼,勾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多種感官體驗,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韻味,輕松地理解詩意。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像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並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
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熏陶。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准備
1.了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牧童》)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像詞所描繪的情景,並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激發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岩」,是唐代人。呂岩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後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盪,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後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並質疑。(師適時板書並回答學生的質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卧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麼?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像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像。
2.學生反饋,把所想像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麼,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嚮往寧靜淡泊,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第二課時(《舟過安仁》)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像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像的詩沖情景。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准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准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准,最流利。
3.自讀理解,藉助課後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迴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藉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隻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藉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像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像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像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並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拓展活動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第三課時(《清平樂•村居》)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重點難點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並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為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名稱叫詞牌。「清平樂」的「樂」要讀成「lue」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後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才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村閑居的人家」。《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讀,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准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學生讀准: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奏。
(三)再讀,解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匯報自己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獲,老師引導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後,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裡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里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合插圖和注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著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發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里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學生質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四)精讀、悟情
1.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閉目想像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學生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寧、悠閑、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嚮往。
(五)熟讀,成誦
1.小組內互讀,把所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
7. 古詩所見的教案怎麼寫
一、課文概述
《所見》是人教版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課,是一首古詩,屬於精讀課文。袁枚的《所見》寫的是「意欲捕鳴蟬」的情趣,它簡短的文字中蘊含著無窮的意境,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回味無窮。它貼近學生的生活,從不同側面表現了夏天的情趣,與本單元 「快樂的夏天 」主題相吻合。
二、教學理念
古詩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言志,詩傳情,古詩凝煉,魅力無窮。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像,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於培養他們的詩學素養。應當說古詩就像一杯陳年醇香的佳釀,滋養著炎黃子孫的血脈;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著民族的魂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古詩教學,並力求探索出教學古詩的新思路:立足詩詞,放眼於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淡化詩意,品析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多元教學,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
三、學生認知基礎分析
一年級的孩子在學前就有一定的古詩積累,詩歌特有的韻文形式利於學生朗讀,教材為詩歌選配的畫面生動、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內容的難度。詩句中的文字注音,對於有一定自讀能力的孩子來講難度不大。但教者應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語,以利於學生對詩句內容的理解感悟。古詩詞源於生活,引導學生把在生活中觀察到、體驗到的東西用古詩詞進行表達,也能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感悟。
四、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
(1)會認10個二類字,能正確認讀書寫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以學定教,引導學生讀通古詩。鼓勵學生用動作,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生字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觀察能力和評價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古詩的學習,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進面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4、學習重、難點:學會生字,有感情的吟誦古詩。
五、教學方法
1、課前准備,搜集一些贊美夏天的小詩。
2、強調課前預習,了解古詩 ,認讀生字 。
2、談話法、合作交流法。
3、感悟法: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的過程中,營造學詩氛圍。
4、誦讀法:多形式誦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美,意境美。
4、想像法:讓學生開啟想像的閘門,進入古詩意境。
5、聯系生活法:將課堂與生活有效整合,知道夏天是美好的,會發生很多有趣的事,從而熱愛夏天,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六、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設計
13、古詩《所見》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新人教版第二冊第四組教材:《所見》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詩、林」等六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激發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
重、難點:學會生字,有感情地朗誦、背誦古詩。
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生字詞卡片。
教學方法:1、強調課前預習,了解課文,認讀生字,並學會組詞。2、談話法、合作交流法。3、閱讀感悟法: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交流的過程中感悟課文內涵,提高語文素養。4、學習探究法。5、想像法:讓學生開啟想像的閘門,揣摩作者內心,產生情感共鳴。6、聯系生活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引導學生背誦有關春天的古詩。(師:小朋友,你們會背有關春天的古詩嗎?誰來背背?今天我們來學習有關夏天的古詩。板書:古詩)
(設計意圖:激發起學生對再次學習古詩的興趣)
2、(出示課文插圖):古時候有個大詩人叫袁枚,他在一個夏日去樹林里,樹林里的畫面吸引了他,於是他把他所看見的畫面寫成了一首小詩《所見》(板書課題)
(請大家伸出小手跟老師一齊來寫課題《所見》,並齊讀兩次。)
(設計意圖:揭題,讓學生了解作者創作《所見》的情境。)
二、初讀古詩、識字
1、引導學生看課文情境朗讀視頻後說話:
詩人看到了什麼?師根據生回答板書:牧童 黃牛 林 蟬
2、師: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所見》。(播放音樂,師范讀課文)
(多麼有意思的一首小詩呀,你們想讀嗎?請小朋友打開13課,自由讀課文《所見》)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接觸課文、感受課文。)
3、學生自由讀古詩,遇到不會的生字多讀幾次,要求將古詩讀正確、讀通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初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在教學中,初讀課文,引導學生通過讀題質疑,圍繞課題提問題,帶著自己的問題自由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然後,根據學生的問題及時地去梳理,整理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初讀課文之後,交流解決問題。著重體現自主與探究式學習,增強學生讀書的目的性。)
4、(看到同學們讀得津津有味,生字寶寶也跑出來跟你們見面了。看,它們來了)
學習生字詞(出示課件):
古詩、所見、林樾、牧童、黃牛、閉口、立正
自由拼讀--看拼音個別讀--去拼音讀--開火車讀--齊讀
(字詞理解指導:「牧童」、「蟬」出示蟬的圖片、「閉口」、「立正」用動作來表達)
5、學會了生字,那我們有什麼好辦法把生字記下來呢?
出示生字:詩、林、立、童、黃、閉)
讓學生兩人一組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識記較難的生字。
(1)同桌說 (2)指名說
6、寫一寫:(出示課件:把我們寫漂亮:詩、林、立、童、黃、閉)
(1)、 師重點范寫「林」、「童」、「黃」三個生字,生書空。然後生在書上描1個。
(2)、同學間互相評價。
(設計意圖: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時,盡量使學生在寫字的過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因此,主要採用多媒體直觀展示法,讀字、讀詞、讀句到讀文的漸進式語文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訓練。在詞語教學中,首先抓住課文中的新詞和重點詞讓學生反復的認讀,對難寫的字給予適當的指導,容易寫錯的字讓學生自己觀察和比較,幫助學生讀准字音。並輔之以認字方法,以提高學生對漢字的辨別、理解能力。)
三、圖文結合,再讀感悟
師:生字學會了,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把古詩讀得更好。
1、課件出示畫面: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快樂地唱著歌兒。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師:(動情地)你們看,小牧童坐在黃牛的背上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里,真舒服呀!小牧童忍不住地放聲歌唱,響亮的歌聲傳遍了整個樹林。我們來讀一讀這兩行詩。
出示第一、二行古詩:「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越」,引導學生讀
(學生自由練讀──點讀──點讀──男生讀 齊讀)
師:牧童騎著黃牛的心情怎樣?我們應該用怎樣的心情來讀?
(1)學生自由練讀一到兩次──(2)指名讀後,師:「牧童的歌聲響亮嗎?他響亮的歌聲傳遍了整個樹林,所以振字要讀得重些」。(出課件解釋:傳遍了樹林)──(3)師范讀──(4)齊讀──(5)師:牧童騎著黃牛的心情怎樣?我們應該用怎樣的心情來讀?──指名讀──(6)(師:你們都是快樂的小牧童,那麼牧童騎在牛背上會有什麼樣的表情和動作呢?──男生讀 (7)請同學們一起來讀第一、二行古詩,)有感情、配以動作齊讀。
2、師:牧童唱歌這么高興,他有沒有一直唱下去?有沒有,(引出課件古詩: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學生齊讀
師:牧童唱著唱著,他的歌聲突然停止,「噓!他想干什麼?」
(1)你從第三行詩哪一個詞哪個看出來牧童很想捉蟬?(師:對,「意欲」就是心裡想要的意思。並出示課件解釋:「心裡想要」)
(2)指導學生讀好此句:意欲捕鳴蟬 師:要用怎樣的心情來讀?
3、師:我們讀第四行時要小聲點,千萬不要驚動樹上的蟬。引導學生讀好第三、四行古詩。
指名讀--女生讀--男生讀--配動作齊讀
4、師:你們能根據古詩描述的畫面,說說詩意嗎?
看圖,指名學生說說詩意--師再引導全體學生看詩句說說詩意。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欣賞能力和感悟能力。)
5、想像說話:
牧童有沒有捉到樹上的蟬呢?
6、課件出示全詩 (師:你們喜歡這個小牧童嗎?那我們記住這個可愛的小牧童。把這首古詩讀熟)
(1)師范讀
(2)兩人一組互讀
(3)齊讀
(設計意圖:整個教學過程突出以讀代講、層層深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突出教學重點、抓准探究點,拓展教學深度,讓學生經歷強烈的情感體驗。同時把問題交給學生,培養其自主學習意識,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7、背誦古詩:
1、師:看來小朋友把古詩讀懂了,現在你們能看著板書,老師讀前一句,你們接後一句嗎? (結合板書,師生合作背詩句)
2、引導看圖,練習背誦。 引背--自由背--齊背
四、知識延伸:
1、為課文插圖配上古詩。
2、學唱古詩。
(師:你們為插圖配上了小詩,真了不起!那我們現在也來做一回快樂的小牧童,聽著音樂做做動作吧!)播放課件音樂
3、搜索有關夏日的古詩。
(設計意圖:在學生記憶古詩、深刻體會古詩的基礎上,抓住時機,因勢利導,設拓展思維,提高學生閱讀理解、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