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教師對抄文本的解讀是閱讀教學成功實施的關鍵。閱讀教學是文本、生活與人的心靈之間的一道橋梁,小學語文教師對文本深隧而獨到的詮釋正是引領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的階梯。文本解讀應著眼於閱讀教學目標,著眼於教師的教學設計,著眼於原文,更要著眼於學生。只有這樣文本內容在教師心中才是立體的、鮮活的。
2. 怎麼更好確定主題閱讀的主題以及內容
如何在農村小學開展主題性閱讀的探究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並明確規定: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45萬字,背誦優秀詩文160篇(段)。
我校是所農村寄宿制小學,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的限制,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離我們的目標還是很遙遠。
2010年5月,我們分別從課外閱讀的興趣、方法、途徑等方面對全校3-6年級13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閱卷調查表附後),共收回有效問卷127份,回收率達97.7%。總結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從閱讀興趣和閱讀目的看,100%的學生都喜歡看課外書,約60%的學生閱讀課外書是為了增長見識和學會做人和處世。
2、從閱讀方法看,雖然53.5%的學生會在看書的過程中邊看邊摘抄好詞佳句,但是更多的是為了應付老師的檢查,因為44.9%的學生更喜歡卡通漫畫類的書籍,而這些既不需要勞神,也不需要勞力。而約28%的學生因為不知道看什麼書,沒什麼書可讀,影響了他們的課外閱讀。這樣就使我校課外閱讀的實效性低下,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3、從閱讀途徑看,74.4%的孩子們都是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書,選擇的范圍很小。
是什麼造成這樣的現狀呢?
◆經濟條件限制
由於所處農村地區,地方經濟很不發達,很多學生家裡條件還是很艱苦,家長大都在附近的工廠打工。家長的整體素質不高,對於課外書的理解就比較片面,認為讀書只要讀好老師發的書就夠了,不需要再買什麼「閑書」,一定要買也是要買跟學習密切相關的教輔書籍,如《跟我學語文》、《作文書》。調查顯示,只有53.5%的學生家長會選擇性的給孩子買點孩子喜歡的書。
◆教師指導不夠
新課程實施後,很多教師也都知道大量閱讀的益處,也要求學生多看課外書,也有想給學生們指點課外閱讀的。但是對於如何指導,由於受自身的能力的限制,顯得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是在上語文課時附帶指導下(調查顯示佔60.5%),因此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對有限的圖書也僅僅是囫圇吞棗,受益不深,也感受不到課外閱讀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學生更多的是課外漫無目的地亂讀,由於沒有目的,就沒有多大的效果。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更傾向於看那些不需要動腦的漫畫書。
針對以上研究背景,我們提出了「小學拓展性主題閱讀的實踐研究」的課題研究。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簡述
近十年閱讀教學與以往相比有很多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研究性閱讀和新概念閱讀兩種新的視角來詮釋閱讀教學理論。閱讀教學模式的建構體現在個性化閱讀、語感教學、自主閱讀、快速閱讀、互動性閱讀等方面。閱讀方式的變革體現在網路閱讀、擴展性閱讀、整體性閱讀、比較閱讀和批註式閱讀等。其中較為突出的課題研究有:
竇桂梅的主題教學研究:從兒童自身特點和學習現狀、課程單元以及從教材自身出發,提煉教材的「主題詞」,即與生命體驗有關的屬於「人生意義」的詞語,以「積累、感悟、創造」為形式,由一主題「牽一發」動教材知識體系的「全身」,從而站在哲學的高度,進一步從生命的層次,全新全面認識課堂教學,整體構建課堂教學體系。這一研究側重在課內主題性閱讀的研究,側重在課內提煉教材的「主題詞」,從而加升對教材的認識。而我們的課題則側重於從課外主題性閱讀進行實踐和研究,有組織有計劃地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從而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
三、課題概念的界定
課題中「拓展性主題閱讀」是指以語文教材為中心,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教材中各單元均有一個明確的閱讀主題),提煉出閱讀主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特別是在課外閱讀中加以有效引導,讓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有憑借和依託,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擴展和補充,從而增加課外閱讀量,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提高語文能力。
四、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摸索出適合我校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研究策略。
2、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發展語言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
3、初步形成切合本校高段學生實際和教師特點的主題拓展閱讀內容選擇的課程體系。
五、研究內容
提高小學語文拓展性主題閱讀教學有效性必須選擇有效的閱讀內容。那麼,什麼樣的閱讀內容是有效的呢?有效的內容應該是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發展的需要,能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能很好地進行開發與利用,並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那些內容,並且要精當。為此,在帶領學生進行拓展性主題閱讀教學時,我們必須在閱讀內容的取捨上下功夫,要對閱讀內容進行精心選擇。
1、學生的需求。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生命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因此,選擇讀書的內容也是不一致的。為此,老師應該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讀書內容的確定。每一冊書發下之後,用兩節課左右的時間請學生把整本書的內容瀏覽一番,特別是對每個單元的閱讀主題進行梳理,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對本冊教材所定的主題性閱讀進行選擇。
比如說,11冊教材很多學生就選擇了比較感興趣的第三單元的「人」這一主題進行閱讀。那我們在教學這一單元的內容時,在課堂上就從「導」字下功夫,使他們懂得學習方法,再把課上學到的學習方法運用到課外的閱讀實踐中去。廣泛地閱讀課文以外的文章和書籍,使他們「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 如學習《窮人》,在學生預習的時候就應提出相關的要求,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找出人物描寫的方法,並細細地體會這些人物描寫對表現人物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分析這些詞句,投影出示: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用了這么多省略號是因為桑娜心理活動的斷斷續續,從中可以體會到桑娜內心的矛盾,那是因為畢竟是在家庭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來的。這樣一來,就意味著漁夫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所以她不得不擔心漁夫會罵她、會打她。通過矛盾心理的描寫,也可以看出桑娜內心的善良,寧可自己挨打、挨罵也義無返顧。
在課內指導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課外文章或書籍,如《綠山牆的安妮》、《根鳥》、《窗邊的小豆豆》、《小海蒂》,讓他們把課內學過的方法用到課外相關閱讀上,比如《綠山牆的安妮》一文中,安妮那種思想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就特別細膩,一下就把學生給吸引住了。
2、主題閱讀的需求。
現在的人教版教材每一個單元都相應的有一個閱讀主題,但不是每個單元的教學主題都需要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課外拓展性閱讀的。一是時間上不允許,大量的閱讀,必定要有時間保證。二是內容多,學生閱讀的效果必然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要學會對主題進行取捨和選擇。但如何去選擇閱讀主題呢,學生的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閱讀的興趣直接決定閱讀的量和效果。但學生畢竟心智都不夠成熟,對閱讀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他們選擇的內容肯定都是感興趣,離他們比較近的一些主題進行閱讀。
如11冊的第三單元,12冊的第四單元的外國名著這一主題。這時,教師也不能一味只依學生的閱讀興趣而定,在滿足他們閱讀興趣的同時,教師還要根據教材編排的需要來確定閱讀的主題的。如11冊第五單元安排了認識魯迅、了解魯迅這一主題,但是光靠書本上幾篇文章,學生是很難體會到魯迅這一文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崇高精神的。為加深學生對魯迅這一偉人的認識,我還確定了11 冊教材中另一個閱讀主題——讀魯迅的文章,感受魯迅的作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孔乙己》等作品都讓學生進一步地走入魯迅,去認識和了解魯迅。在開展這一主題閱讀時,因為魯迅的文章對於小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難懂的,我主要是組織學生邊讀邊將書中看到的好詞好句摘抄下來,特別是小學生閱讀魯迅的文章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我特別要求讀與思共,思與讀隨。與學生一起閱讀,要求學生在讀的時候將不理解的地方用讀書符號在書本上標出來,在大家討論的時候就有話可說了。最後,還要求每個學生讀完一篇文章或整本書之後完成相應的讀書隨感,這樣我們再出一本讀後感集。
總之讀書就要做到「手腦並用」,只有這樣閱讀才將會變得更精彩、更有實效。
六、研究原則
1、過程性原則
小學階段要完成總量145萬字的閱讀量,這是需要持之以恆才能做到的,所以過程很重要。注重了過程,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快樂,在過程中體會堅持,才能在收獲結果的時候有成功感。這也需要教師持之以恆,注重過程監督和管理,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並尋找解決的對策,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掃清障礙。
2、激勵性原則
課外閱讀由於多半是利用自己在家或課後自己獨立支配的時間內進行,這些往往是語文教師關注的空白地帶。因此,激勵性顯得很重要。試想,一個幼小的心靈,在課外閱讀中獲得了許多知識,得不到老師、同學、家長的肯定,對於他們來說,該是多麼淡然無味的事情呀!因此,老師一定要堅持激勵性的原則。
3、主題性原則
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每一單元的主題,然後組織學生針對這一主題開展課外閱讀。如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人」,在學這一單元的同時,就應該圍繞人與人之間的真情開展《綠山牆的安妮》《根鳥》等富有真情實感的閱讀,通過這一主題的閱讀,從而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人與人之間那種美好的情感,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學生課外的閱讀量。
七、研究方法
1、調查法:採用問卷的形式,了解教師、學生、家長對課外閱讀現狀的看法,就學生課外閱讀狀況
細致調查,客觀分析,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
2、文獻法:廣泛收集整理研習文獻資料,如經典書籍,名人格言,課程標准,為學生閱讀提供正面教材,要體現時代性,專業性,傳揚祖國優秀文化。
3、行動研究:深入學習理論知識,立足所教班級,結合課題研究目標,制定科學的研究方案,並針對實驗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採取新措施進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構建適合本校學生的、較為完善、有效的課外閱讀的模式。同時積極撰寫階段科研成果,從而轉變教師的職業行為,提高科研水平。
4、經驗總結法:在實驗研究過程中注重積累第一手資料,不斷進行概括和歸納,最終提煉出切實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八、研究步驟
1、准備啟動階段(2010、9-2011、1)
進行閱卷調查,掌握相應的資料,完成課題方案並申報課題;收集與本課題有關的理論資料,開展理論學習,明確課題的研究方向。
2、研究實施階段(2011、2-2011、12)
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深入實踐研究。充分展開研究的過程,努力在過程中發展。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
3、總結鑒定階段(2012、1-2012、6)
進一步總結、提煉、篩選、整理,撰寫課題研究論文,參加論文評比。
九、課題實施的可行性
1、拓展性主題閱讀是教育教學的要求。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開展課外閱讀,能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擴展學生閱讀面、知識面,有利於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拓展性主題閱讀不僅是語文課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也是課內閱讀的補充和延伸,課外閱讀成為開啟語文教學的又一把金鑰匙。因此,本課題的開展是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2、語文學科注重實踐性是課題開展的前提條件。
《語文課程標准》理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例子。」因此,語文教材只是教學的出發點,而不是終點。拓展性主題閱讀注重教師以語文教材入手,目的在於閱讀種種與課內主題相關的書。
3、語文人教版教材的編排特點有利於本課題的開展。
現行的人教版教材都是以「以專題組織教材內容,加強整合」為編寫思想,即各單元均有一個明確的閱讀主題,如人教版第11冊教科書設計了八個專題,圍繞專題以整合的方式組織了八組教材內容。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國在我心中,心靈之歌,珍愛我們的家園,初識魯迅,輕叩詩歌的大門,人與動物,藝術的魅力,這就有利於教師在課題開展中以語文教材為中心,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提煉出閱讀主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課外閱讀中引導,讓課外主題閱讀更好地成為課內閱讀有力的憑借和依託,擴展和補充。
十、本課題研究價值和創新
我們現在的教材是人教版,每一冊都是以「以專題組織教材內容,加強整合」為編寫思想,即各單元均有一個明確的閱讀主題,如人教版第11冊教科書設計了八個專題,圍繞專題以整合的方式組織了八組教材內容。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國在我心中,心靈之歌,珍愛我們的家園,初識魯迅,輕叩詩歌的大門,人與動物,藝術的魅力,這就有利於在課題開展中以語文教材為中心,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提煉出閱讀主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課外閱讀中引導,讓課外閱讀更好地成為課內閱讀有力的憑借和依託,擴展和補充。
所以開展小學拓展性主題閱讀的實踐研究,對農村小學語文閱讀由課內向課外、由以教科書為本向課外閱讀過渡、由應試教育向讀書滋養人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轉變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該課題的實踐研究對小學語文學科拓展性主題閱讀方法的指導、閱讀習慣的有效培養、讀寫結合提高語文素養等方面的理論建構和實踐操作體系的建構都很有價值,也對改善我校3至6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無序狀態、無主題問題,規范學生語文課外閱讀活動,增強課外主題閱讀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具有現實的指導價值。
所謂拓展性主題閱讀,是指教師在課內根據每個單元的專題,和學生一起提煉出「主題詞」,也即圍繞每個單元進行主題教學,在進行單元主題教學的同時,列出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課外可供學生閱讀的文章或書籍,讓學生在學完一篇課文後,把課內教師指導的閱讀方法用到課外閱讀中去,即課內向課外延伸。如在學《窮人》一文時,對於桑娜的心理活動描寫,教師就應該引領學生進行細致地揣摩,讓學生在這些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中去感受桑娜的內心活動,從而進一步感受桑娜那種在自家條件非常艱苦的情況下,仍然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抱回家撫養的善良品質。上課時,我圍繞讀一讀,圈一圈,品一品,寫一寫四步驟進行指導,把桑娜那種內心的矛盾的詞語通過讀、圈、品和進一步地寫感悟,體會桑娜寧可自己挨打、挨罵也要撫養鄰居西蒙的孩子的決心。
根據這一指導方法,我為學生了《草房子》一書,因為書中的人物男孩桑桑的內心描寫非常細膩。書本描寫了男孩桑桑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六年小學生活。六年中,他親眼目睹或直接參與了一連串看似尋常但又催人淚下、撼動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間毫無瑕疵的純情,不幸少年與厄運相拼時的悲愴與優雅,殘疾男孩對尊嚴的執著堅守,垂暮老人在最後一瞬所閃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體驗中對生命的深切而優美的領悟,大人們之間撲朔迷離且又充滿詩情畫意的情感糾葛……
十一、課題成員分工
張慧英:組織課題申報、立項,撰寫課題實施方案和研究報告,負責調查問卷。具體負責課題研究工作,負責課題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整理,對課題進行階段性總結和評價。
王平波:學校拓展性課外閱讀活動開展的組織與實施,資料收集整理,撰寫小課題研究報告或案例
徐淑萍:學生拓展性課外閱讀的實施與指導,資料收集整理,撰寫小課題研究報告或案例。
3. 如何結合新課標開展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
【課題背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於16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45萬字。「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閱讀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根據這些要求,我們針對語文教師長期以來就教材教教材,就課文上課文,課程資源匱乏,閱讀量嚴重不足,「滿堂講」、「滿堂問」、「滿堂練」,學生閱讀時間嚴重不足的弊端,從2007年起開始了長達7年的艱辛探索之旅,我們一路走來,經歷了自由素讀——經典誦讀——群文海讀——主題閱讀,逐步形成了今天的「1413」單元整體閱讀,讓閱讀真正實現了「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構建出了低消耗高收獲的語文閱讀教學。
【課題研究的內容】
1. 探索在新課程背景下,開展不同文本的主題閱讀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依託教材以及其他優秀的閱讀資源探索課內外閱讀的銜接點,各類課外閱讀課的基本模式及相應策略,構建課內外閱讀相互溝通、相輔相成的閱讀體系。
3. 學校及家庭在課外閱讀興趣培養、方法指導上的配合的研究
4. 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的途徑研究。
【課題研究的思路】
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以單元主題為核心展開教學流程,遵循「整體性原則」組織閱讀教學,以一個單元的教材為單位組織教學,進行整體設計;以學校的「四環十六字」的總體教學模式為依據,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三級教案」的形成推進課題的研究和發展。具體開展以下活動:
1. 開展單元主題閱讀的研究、研討活動。
2. 開展單元主題閱讀的研究經驗交流活動。
3. 開展單元主題閱讀的研究案例、示範觀摩活動。
4. 開展單元主題閱讀的研究實踐活動。
【課題研究的原則】
1. 科學性原則 2.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 3. 可操作性原則
【課題研究的方法】
1. 文獻研究法:認真學習主題式閱讀相關的科學理論,廣泛汲取、借鑒主題式閱讀相關的先進經驗,收集處理各種資料,把握依託教材開展主題式閱讀的規律和特點。
2. 調查研究法:通過訪問調研等,了解主題式閱讀現狀,發現和分析其存在的利弊、問題和需要,為研究指導方向,提供決策依據,調整和促進課題研究。
3. 個案研究法:選擇有代表性的學習個體和學習組織,進行專題研究,研究項目各有側重,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查、分析,研究發展過程,得出結論,形成案例。
4. 經驗總結法:收集和分析研究資料,分階段總結經驗,形成成果,建立適應我校開展主題式閱讀的機制。
【課題研究的步驟】
1. 准備階段 2011年 8月—— 2011年10月
(1) 加強理論學習,申報課題。
(2) 確定研究對象,培訓研究人員。
(3) 制訂研究方案和課題研究計劃。
(4) 編寫校本教材《主題閱讀》。
2. 實驗階段 2011年 10月—— 2014年 12月
(1) 以學期為單位,制訂計劃,進行小結,形成研究管理制度。
(2) 以抓單元主題閱讀課堂教學研究為重點,根據實際,修正研究思路,加強對課題的指導和管理。
(3) 組織相關的培訓、交流、研討等活動,認真及時總結有關成果和成功案例。
3. 總結階段 2013年 11月—— 2014 年 12 月
(1) 收集整理有關資料,進行分析、總結。
(2) 撰寫結題報告,報請上級科研機構評估鑒定。
【課題成果分析】
單元整體閱讀是在一個單元中不斷地讓學生踐行著精讀與略讀結合,誦讀與默讀結合,通讀與情讀結合,細讀與海讀結合,讀一課書與讀整本書結合的綜合性、整體性閱讀。單元整體閱讀是將國拔課程資源與自我開發課程揉為一體,將學生讀書興趣的激發與讀書能力的培養揉為一體,將學生讀出情感體驗與讀書思想分享揉為一體的主體性、多元性閱讀。單元整體閱讀是從教材出發通往浩瀚書海,從課堂出發通往孩子自然生活,從情感出發通往人類精神文明,讓閱讀真正實現「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旗幟性構建性閱讀。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的單元主題閱讀教學讓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更收獲了主題文化,收獲了學習能力,收獲了良好的習慣。
一、「一主多元」的課程體系讓課程資源豐富充實
「一主多元」的課程體系中的「一主」即以現行的「語文教材」為主體,「多元」即指圍繞語文教材,我們編寫的《經典伴我成長》讀本、《主題閱讀》讀本、圍繞單元主題推薦的一本閱讀書籍,以及學生自己進行拓展閱讀的主題讀物。在這種課程體系中每個單元都是一個主題文化大單元,主題文化大單元以課本中的4篇課文為核心統領,由《經典伴我成長》中的5篇優秀詩文,《主題閱讀》校本教材中的5篇美文和每單元一本推薦書形成14篇+1本的主題文化內容。主題大單元的閱讀內容與過去的一本教材比成倍增長,在這樣的語文教學中,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更廣的語文閱讀資源,閱讀空間大、閱讀視野廣、閱讀內涵深、閱讀效率高。
此外,《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各地區、學校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
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所以,我們在進行「單元主題整體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還經常根據教材中的相關主題開展一些課外實踐活動來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課程學習資源。如:四、五、六年級每個學期的教材中都會有寫景類的文章。主題大都是「壯麗山河」「祖國各地」「景物聚焦」等,在這些主題單元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就會讓學生在網上搜集祖國秀美河山的圖片,或自己旅遊的照片,並配以文字介紹、導游詞或旅遊日記的形式,開展「詩情畫意綉山河」展覽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以此達到主題教育的目的。在學完「春之旅」主題單元後,就讓學生假期在父母的帶領下走進田野、走進公園、走進大自然開展「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的郊遊活動;在學了「名人風采」主題單元後,我們便開展了「尋找身邊的名人」調查走訪活動;在學了「民俗風情」主題單元後,讓學生去體驗趕廟會、看大戲、圓十三、二月二吃糕、七月十五送娃娃等地方風俗帶給自己的獨特感受;在學了「綠色的夢」主題單元後,讓學生開展「爭做環保小衛士」實踐活動,通過學生走上街頭義務宣傳、自製超市環保袋、變廢為寶小製作、環保時裝秀等多彩的活動形式讓環保意識深入到每個學生心裡。異彩紛呈的主題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多元的課程資源,學生們在形式多樣的主題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全面提高了語文素養。
二、自主編寫的主題教材廣受好評並推廣運用
在「單元主題整體閱讀」的實驗過程中,我們圍繞語文教材編寫了《經典伴我成長》讀本、《主題閱讀》讀本及每單元推薦的對應整體閱讀書籍。我們編寫的《經典伴我成長》讀本分年級共6冊,每冊基本由古詩詞、名言警句、成語及《三字經》、《千字文》、《論語》、《聖經》四部分構成。我們所編寫的《主題閱讀》教材,配合各年級學期學習共分為12冊,每年級分上下兩冊,每冊教材配套語文課本分為6——8個單元,每個單元由單元導讀、美文賞析、名家名篇推薦三個部分組成,每冊最後編入本學期推薦書目。這些配套的主題閱讀校本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閱讀資源和廣闊的閱讀空間,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有著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我們編寫的主題閱讀校本教材還受到了教育界權威專家和領導們的一致認可,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姚文俊專門給我們的主題閱讀校本教材寫了序;市、縣教育局局長還專門為我們的校本教材題了詞。同時來我校參加教學研討、觀摩學習的省內外20多所兄弟學校和相關單位對我們編寫的主題閱讀校本教材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在他們學校進行了廣泛的推廣使用。還有一些慕名而來要求購買主題閱讀校本教材的單位和個人也得到了我們的贈與。在他們的閱讀反饋中,我們感受到我們編寫的主題閱讀校本教材得到了學生、家長、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三、「1413」的教學策略讓語文課堂多元高效
「1413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策略」是從大單元14篇課文的整體入手設計教學流程,組織教學活動的。經過幾年的實踐研究,我們逐漸形成了「課型多元,課堂高效」的鮮明教學風格。
1.課型多元
「1413單元整體閱讀教學」體系中第一個「1」是每單元的一節起始課——略讀導引課。「4」是每個單元的四節自主閱讀課——精讀品析課。這里的精讀品析課包括「得法型單篇精讀品析課」「遷移型1+X精讀品析課」「運用型多篇聯動課」三種課型。第二個「1」是每個單元精讀之後的思想文化成果匯報課——情讀分享課。最後的「3」是14篇教學任務完成之後圍繞單元主題文化開展的三節由課內向課外的拓展延伸課——海讀拓展課。其中包括了三類7種課型,具體有好書推薦課(繪本推薦課、主題讀物推薦)、名篇欣賞課(古詩吟唱課、詩詞賞析課、美文欣賞課)、名人研究課(名人推薦課、名人交流課)等幾種特色課型。
2.課堂高效
「1413單元整體閱讀教學」模式中的各種課型的課堂都體現了容量大、節奏快、效率高的特點。學生在課堂上思維靈活,表達生動,在獨立閱讀中大膽思考與想像,在分析、比較、歸納中捕捉閱讀感受,對課文的內容、層次、主題、寫法等各個方面在導學案的引領下能夠進行高效、有序的學習。在合作交流環節,學生能夠以小組為核心,先在組內充分地交流,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讀書收獲,同時又能夠在小組內形成合力,進一步完善。在全班交流時組內成員分工明確,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合理高效,充分凸顯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提高了課堂效率,激發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多種學習能力。
同時,這幾種課型均以學生探究為基礎,以自學感悟為主線,注重讀書方法的遷移、運用、滲透,真正體現了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略讀導引課教會了學生略讀、瀏覽的方法,培養了學生概括表達、總結歸納的能力。精讀品析課則側重指導學生運用畫、注、批的方法對文本進行深度品析感悟,創設了開放自主的閱讀空間,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學生在課堂上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能力。辨析文本的能力、概括中心的能力、品詞析句的能力、內化表達的能力。同時,學生在精讀品析課上由「扶」到「放」的過程,也正是學生逐步習得方法的過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在精讀品析課上掌握了不同文章的閱讀方法後,便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多篇聯動課和海讀拓展課中運用內化、形成技巧、收獲能力。幾年下來,學生們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了運用語言的規律,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了豐厚的語言積累。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我們的「1413單元整體閱讀教學」不僅是對單篇閱讀教學「少、慢、差、費」的挑戰,更是對信息時代的主動應對,不僅提高了閱讀效率,更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同學討論分享,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有證據的思考、多維度的思考、辯證的思考,以此實現了開闊學生視野、開發學生潛能、開放學生思想的價值追求。
四、主題閱讀碩果繽紛成就學校鑄就輝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雖然我們第二小學的校園硬體設施並不是最好的,但這些年我們的「單元主題整體閱讀教學」課改活動卻進行得風生水起,名聲在外。正所謂「牆里開花牆外香」。
2008年全縣古詩文教學研討觀摩會在我校召開,2008年全縣養成教育現場會在我校召開,2009年全市養成讀書寫字好習慣現場會在我校召開,2010年全國養成教育晉城現場會上我校六百多名(兩個年級)學生讀書成果展示得到陶西平郭振友等專家及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2013年4月全縣「1413單元整體閱讀教學研討推廣會」在我校召開,同年5月,山西省區域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陽城現場會上,我校800名學生的主題文化誦讀展示贏得與會代表的熱烈掌聲和高度評價。2014年5月,「晉城市課堂教學改革現場會」在我校召開,與會專家、同仁觀摩了我校課內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拓展課的八種課型的教學,我校的「單元整體閱讀教學」模式受到省教育學會崔雲宏主任、市教研室盧團雲老師的高度好評和認可。而這次現場會的星火也正以燎原之勢,在晉城大地上掀起一片「單元主題整體閱讀」的熱潮!與此同時,我們的課改經驗也先後在《太行日報》《晉城教育》《山西教育》《青少年日記》《全國語言文字報》上刊登,數次在全省校長論壇、骨幹教師培訓會上交流。
如今,「單元主題閱讀教學」已經成為我們陽城縣第二小學一張響亮的名片,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教育同仁。幾年來,來自河北、河南、山西臨汾、運城、太原、長治、呂梁、晉城等省、市、縣學校的局長、校長、教師紛紛前來觀摩學習、取經尋寶,先後觀摩學習20餘次,人數達幾千人。每次他們都是慕名而來、滿載而歸。同時長治潞城、離石城內小學、晉城城區三小等幾所學校已經成為我校課題實驗推廣學校,並將我校的課改經驗做法在他們的學校全面鋪開實踐。
一份耕耘,一分收獲。學校榮譽室內一面面錦旗、一座座獎杯記錄著我校行走在課改路上的點滴收獲。五年來,我們學校年年被評為晉城市和諧校園、晉城市養成教育示範校、晉城市先進單位、陽城縣紅旗單位、小學教育先進單位,課改先進單位,先後獲得中華經典誦讀實驗學校,全國作文教育示範學校,山西省語言文字示範學校,山西省德育示範學校等三十多項榮譽。
【問題與反思】
思考一:單元主題整體閱讀具有較新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可供借鑒較少,實踐過程中光有教師們的摸索實踐往往會走一些彎路,需要有更多的專家引領和實踐指導,才能更好的發現課堂中的一些隱性問題,讓課堂更加高效。
思考二:課題組領導、教師都兼任了學校管理工作或班主任工作,工作量較大,而實施單元主題整體閱讀教學,要求教師自身的閱讀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並能敏銳地挖掘課內外可整合的因素,這對我們的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參與課題研究,很多學習和思考都在八小時以外,教師負擔相對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教師課改能力、業務水平提高不快的現象。
總之,既然我們在語文閱讀教學課改方面找到了一條正確的路,我們就會以課題的結題為一個新的起點,繼續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並對課題內容進一步細化、深化,爭取更多、更有價值的成果,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為課程改革作出更大的貢獻。
4. 如何開展"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教學
小學語文(人教版),一個單元一般包括單元導讀、4篇課文、課後練習、語文園地等內容,需14個課時。怎麼教?請看兩種迥然不同的教學。
案例1:普遍教學
平均1篇課文3個課時,語文園地2個課時。教學流程大致如下:第一課時,老師范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然後再讀讀課文;第二課時,復習生字新詞,講讀課文;第三課時,繼續講讀課文,做作業。——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就在這樣的教學流程里徘徊。
案例2:單元主題教學
以單元主題為核心組織教材,進行拓展式「主題閱讀」教學。我們可以這樣教學: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同樣14課時,以「痛恨戰爭,呼喚和平」為主題,讓學生默讀《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兩篇課文,再讓學生輕聲朗讀《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兩篇課文。讀後,以「哪篇文章、哪個段落、哪個句子、哪個詞語讓你產生『痛恨戰爭、渴望和平』的感情」為線索,分享討論4個課時,之後,讓學生自讀與之配套的校本教材《新語文主題閱讀》里的8篇文章,還是以「痛恨戰爭,渴望和平」為主題,又進行4課時的分享討論。在這8課時里,學生從這篇文章討論到那篇文章,從課內討論到課外,從口語表達到書面表達,進行著多種方式的互動交流。接著,老師用4課時,和學生一起背誦與教材配套的校本教材《主題式·經典誦讀》里岳飛的《滿江紅》、餘光中的《鄉愁》、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3首詩歌。剩下2課時,學生做作業,老師檢測教學效果。
兩種教學最大的區別是課程觀不同。教學1是以課文為單位,一篇一篇地教,只關注作者的寫作意圖、思路,而忽略教材的編輯意圖、思路。將課文從單元中剝離出來,其教學過程,是把美好的文化知識劃分成細密的模塊,把鮮活的文化肢解分割後,裝在「八股文」式的套子里來學,至於課外閱讀,聽之任之,成了一個盲區。
教學2是把整個單元作為一個系統,將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教材的編輯意圖融合,以單元主題為「魂」,遵循「整體性原則」,以一個單元的教材為單位組織教學。單元主題好比一根藤,課文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進行整體設計。而且,把與教材配套的另外兩套校本教材中相關聯的兩個單元,組成一個「大單元」,也用「單元主題」串起來,整體施教。其教學過程,用大語文觀統領教學的各個環節,把各個知識點放在一個大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將課外閱讀納入課內來指導。在相同的時間內,學生的閱讀量是傳統教法的4倍以上。我們把這種教法叫做「單元主題閱讀教學」。
兩種教學,反映了兩種課程觀,前者是「教教材」,以傳授知識為本,把一套教材當作課程的全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後者是「用教材教」,以人的發展為本,拓展和豐富了課程資源。這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語文教育的根本是什麼?筆者以為,就是要按照兒童的心智成長規律,幫助兒童認識語言,傳承文化。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精神生命的成長史。請看一些名人的成長史與他們的閱讀史。唐德剛說他自己能成為歷史學家,寫出不盲從、有見識的專著,得益於他心裡裝著《資治通鑒》這部大書。張愛玲找到了《紅樓夢》,就找到了自己的作家夢,她說她差不多年年看《紅樓夢》。讀書讀到總想讀自己讀過的某幾本書時,就已經進入了書籍與命運同在的境界。書籍是有生命的,每一本書都是在遇到能讀懂它的人才顯示出生命的活力與魅力。所以,「主題閱讀」呼喚「少一點講解,多一些誦讀;少一點提問,多一些閱讀;少一點模式訓練,多一些文化建構」。如於永正老師所言:「語文能力是讀書讀出來的,不是做題做出來的,也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課堂上老師必要的講解不可少,但語文能力的形成,靠語文實踐。讀課外書應該是最重要的家庭作業。」所以語文主題閱讀教學勢在必行。
5. 竇桂梅的主題教學與劉憲華的主題閱讀有何不同
10多年前,針對當時教材、課堂、教師「三中心」的藩籬,我提出「為生命奠基——語文教改的『三個超越』」,即「學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詳見2002年第1期《人民教育》)
超越的目的,並不是棄語文學科的傳統與經驗如敝履,另闢蹊徑搞形式上的創新,而是要在尊重語文學科教育基本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教學研究的拓展與延伸,擺脫陳舊觀念和落後方法的束縛,超越因循、超越固陋、超越自我,最終實現向兒童生命、母語學習本質、教師專業發展的回歸。
當然,超越沒有止境。多年以後,回想自己曾經的教育理想,越加能清醒地看出其中的發展空間。比如,對教師而言,實現三個超越之後,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要用怎樣的動力提供保證?對學生而言,在超越中積累的知識,如何才能與生活經驗鏈接,活化、內化為兒童的精神血脈?
「超越之後怎麼辦」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母語、兒童、教師應該成為語文教育的核心元素,在繼承以上「三個超越」的基礎上,再回到課堂,用實踐與研究去撥開迷霧——「主題教學」讓我重新看到了方向。
在研究課程理論後,借鑒文學母題研究的方法,我在實踐中開始努力構建「主題教學」的語文課程體系。《主題教學的思考與實踐》(詳見2004年第12期《人民教育》,以下簡稱《課堂》)一文的發表,標志著「主題教學」思想的成型。有關「主題教學」的邊界、內涵、層次與基本操作模式等基本問題在該文里都有所論述。
但主題教學草創之時,對於這一主張的理論依據、主題選取與界定方法等,雖經不斷探索,但仍缺少系統論證。如今,隨著實踐的深入,我對這些問題又有了新的思考。
教學主張:回到母語
⒈主題的出發點。
「心生而言立、立言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劉勰《文心雕龍》)人是萬物之靈,有了人,才有了語言和文章,這是自然之道。因此,語文的教與學,首先應基於對生命的觀照和對心靈籲求的喚醒。
人,不同於其他生物之處,還在於其生命的存在和延續,必須要有意義的支撐與價值的衡量。正是源於生命與生活,又灌注於生命與生活之中的核心價值觀,把「碎片化生活」凝聚成價值主題,仿若靈魂,由此生命才有了色彩。於是,生命在價值主題的延展中,才獲得了超越人類自然屬性的「高貴」;人類在對生命價值的淬煉中,才有了根的支撐,有了葉與花的蓬勃蔥蘢。
回顧人類文明史,價值主題給予一代又一代人精神的滋養。它們如果能在兒童生命中生根、生長、潤澤、發酵,他們的生命便會具備基本的格調與品質。所以,「主題教學」必須建立在這些支撐和拓展兒童生命成長的價值主題之上,並最終以母語的名義成為兒童生命的組成部分。
同時,語言是生命和生活的符號化表達。對個體而言,語言猶如生命流動的血液,濃縮和記載著個體生命的每一道「痕跡」。對群體而言,語言又與民族的歷史、文化心理同構。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是個體與民族生命「主題」的「忠實記錄者」。那些迷人的童話、有趣的兒歌、令人敬畏的神話、充滿哲思的寓言,那些勞動號子、幽怨戀歌以及戰爭的硝煙、歷史的啟迪……既是對人類生命、生活的文字記載,同時也構成了語文教學的重要載體。
基於這樣的認識,語文教學,在承載起學科教學任務的同時,更應當努力從每一堂課、每一個文本中讀出與人類共通的生命主題。那些散落在文本中的價值主題(高貴、尊嚴、幸福、謙卑……)富有生命活力和精神內涵,它們既是語言本身,又具有哲學、美學與文化意味;既是交流工具,又是「立人」的載體,是體現、回歸人性的「符號」。它們好比一粒粒飽滿的種子,通過師生有效的、潤物無聲地言語涵詠,通過一課一品、一課多悟,播撒在學生的心田,編織成一張張「夏洛的網」。終有一天,這些種子會內化為學生生命的價值取向,長成最為壯麗的生命圖景。
由此看來,語文教育兼有多種功能,但最終目的在於培養人的情操、涵養人的品格。語文學科教學內容與兒童生命價值的主題相遇、契合、生長——這構成了「主題教學」的重要理論基礎。也就是說,主題教學是立足於語文學科內容與兒童生命中價值主題的相融合。主題教學,既是生命主題和意義浮現的地方,也是語文教學應該追尋的境界。
⒉何謂主題教學。
6. 如何開展二十四節氣主題閱讀教學
情境是一堂課的「小天地」,它是教師用生動形象、親切感人的語言,或描內述意趣橫生的同教容學內容緊密相關的人物、事件與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動作畫面,並藉助一定的媒介創造出來的,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地設計好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戲劇般地進入角色,就能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點燃其思維的火花,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樣,也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7. 我在主題式閱讀教學中做了什麼小結
為響應「主題課堂」的號召,我積極進行實踐探索,力求通過主題閱讀教學,讓學生親近閱讀、喜愛閱讀、真正學會閱讀。下面是我總結的自己本學期的做法:
一、繼續上好「單元導讀課」,讓單元導讀課成為主題閱讀強有力的引路者。
單元導讀課教學的一個長遠效果是引導孩子們怎樣讀書,主動搜集資料。如果從課堂教學中引導孩子們快速讀書、整體感知、搜集信息的方法,那麼孩子們就會善於從知識的海洋中采擷自己最想要的那朵浪花,可以為課文的預習起到鋪墊作用,做好引領,學生預習起來會感到省時省力一些,興趣也會隨之增加,從而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二、藉助語文綜合性學習,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主題閱讀更有吸引力。
教學中,我注意發揮教材的優勢,結合綜合性學習活動,通過豐富多樣的語文活動,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延續到課外,由課內延伸課外閱讀。
四年級下冊教材的第一組專題是「我愛讀書」,圍繞這一專題安排了《竊讀記》、《小苗與大樹的對話》、《走遍天下書為侶》和《我的長生果》,還安排了有關讀書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習這一單元的前前後後,我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名人讀書的故事,積累有關讀書的名人名言,訪問周圍愛讀書的人,請他們談談讀書的體會,給自己的圖書分分類,做個書目,找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做閱讀記錄卡,開展「從讀完每一本書開始」的活動,成立讀書興趣小組,開展有關讀書的辯論會,寫自己讀書的故事,寫自己讀書的體會和感受等,通過這一系列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將讀書活動引向深入,培養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通過興趣引領,將主題閱讀、大量閱讀落到實處。
要落實對學生課外閱讀情況的指導與檢查:我讓學生採取以下讀法:一、精彩導讀——二、分層閱讀—熱讀篇、點讀篇、精讀篇、——三、閱讀反思—1、文章原來可以這么快樂閱讀:1)我最喜歡的詞句:2)讀完全文,我在寫作方面的收獲有:3)本單元可以鏈接的話題2、這些文章里,哪些地方你還不滿意?文章還可以這么探究性地讀……——四、趣味閱讀
實驗以來,對於學生的成長來說,主題閱讀教學下的語文學習,學生知識積累多了,眼界開闊多了,思想認識自然就變得開闊起來,進而產生思想的交鋒、觀點的碰撞,放飛他們的心靈,豐富他們的認識,開掘他們的智慧。圍繞特定主題,閱讀教學所帶動的人文性就像是一首樂曲的主旋律,得到落實的工具性就是那不斷顫動的琴弦,而我們教師就是指導學生彈奏高妙樂曲的琴師。因此,主題閱讀教學作為一種「文化」,它統領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提高了教師綜合素質,促進了我個人的專業成長。
三、加強讀書方法的指導,讓不同形式的閱讀貫穿於學生閱讀實踐的全過程。
古今中外名人讀書方法有百種,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名人讀書方法100例》,從中選擇適應自己的讀書方法。例如:毛澤東的「四多」讀書法;劉少奇的「切磋琢磨」讀書方法;列寧的批註讀書法;姚雪垠的卡片讀書法;賈平凹的知文知人讀書法;鄭板橋的求精求當讀書法;魏書生的「四遍八步」讀書法等。也可以讓學生談自己的讀書方法。學生根據自己的讀書 方式選擇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
在主題課堂上,學習方式不再是一篇文章的閑敲碎打,而是一個主題式問題的糾結,是學生發散的思維最終集中於單元主題這一點上。這種閱讀,看似簡單,實際是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自能理解文本內容,自覺檢驗讀書方法;是讓學生在涵泳精思後做最有價值的判斷,最發有意義的篩選,最有個性的賞評。另外,以單元主題為脈落走向,抓住單元主題的價值引領點、訓練點、延深點、拓展點,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將趣味盎然的自主閱讀、異彩紛呈的分享閱讀、鮮活靈動的展示閱讀貫穿於學生閱讀實踐的全過程,讓學生運用在課堂上學到的讀書方法在課外進行大量主題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得益於課外。
四、選擇最佳時機、合理引入相關閱讀資料,進行主題閱讀。
本學期,我執教了《白楊》一課,課堂教學中我引入了大量的相關閱讀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課文。課堂上引入的資料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根據單元教學的主題和教學內容的需要而引入的,包括本課導入新課環節引入的西部地區的范圍圖、西部地區的資料、西部戈壁圖、當年西部建設者的一些圖片資料,創設了良好的課堂氛圍,課始就將學生帶入了西部,為後面的理解做了鋪墊,奠定了情感基礎,這些資料交流的形式是藉助多媒體,教師補充交流;由於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補充引入了以下資料:「孩子們由於年齡小的緣故,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是邊疆建設者,這些建設者們,作為新疆生產建設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邊緣和自然環境惡劣的邊境線上,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植樹造林、防風固沙,堅持不懈地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他們不知道新疆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那裡的條件有多苦。當年像爸爸一樣的建設者為了抵抗乾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氣里挖水渠,手都凍到了鋤頭上;有的時候,為了不讓水白白流失,他們就跳進水溝里,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洞穴。」這些資料的補充,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理解了像爸爸一樣的建設者的情懷。
第二部分是根據主題教學的需要和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教材,或引入課後的閱讀鏈接,或引入相關的經典性的本外資源。本課在感悟了白楊的特點、理解了爸爸的心願之後,讓學生感情朗讀課後的閱讀鏈接——艾青的《帳篷》,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邊疆建設者無私奉獻的情懷,深化了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在學生學完本課,總結領悟課文寫法(借物喻人)的基礎上,引入了同樣寫白楊、同樣運用借物喻人寫法文章——《白楊禮贊》,讓學生進行主題性拓展閱讀,學生有了大量的時間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大量閱讀提升了學生生命的質量,這樣的課堂因為這樣的主題閱讀而閃現光輝。
另外,在這節課上,我合理處理了文本資源與本外資源的關系與時間分配,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大膽取捨,感覺這樣上課學生有收獲,教師更輕松。
五、圍繞某一主題,開展讀書交流會,培養興趣,深化閱讀。
根據課文學習的需要,引入相關課外書籍的閱讀,教師布置閱讀的要求,然後選擇合適的時機,就這本書的閱讀在班裡開展讀書交流會,很好地培養了學生讀書的舉,深化了閱讀。
本學期,學習第二十二課《冬陽 童年駱駝隊》一文時,引入《城南舊事》一書中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課下閱讀林海音的這本書;學習了二十三課《童年的發現》,讓學生走進課外書屋,去閱讀高爾基的《童年》等。在學完這個單元三個周以後,開展讀書交流會,可以選擇《城南舊事》,或《童年》,就其中的一本書交流讀書收獲,讀書方法,積累的材料,讀後感受,讀同一本書的學生組成讀書交流小組。舉行讀書交流會,可以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在課堂上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以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方法的滲透與指導。讀書交流會,對學生讀整本書的閱讀指導,有著重要意義,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濃厚的閱讀興趣,引領他們從此以後,在學習和生活中去親近書籍、去閱讀書籍。
當然,在單元課文學習的過程中,在學生採用讀、批、注、議法學習了本組課文的基礎上,我問學生「本單元的哪篇文章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哪些段落最讓你感動?」拉開了學生讀書匯報的序幕,此一問,實際是讓學生做最有意義的篩選,最有個性的賞評。
借讀激情,讀書匯報,捕捉學生心中的感動,使課堂真情四溢;然後,進行讀書交流,先在小組內進行評選,組內評選出優勝者,再全班進行展示,整堂課上,學生講得精彩,聽得有收獲,評得有水平,拓展了學生的閱讀視野,使學生接觸了更多精彩的閱讀材料,延伸了主題,實現了教材、課外資料與學生的對話與互通,使課內課外有效對接。至此,課堂情趣涌動、精彩迭出,實現了主題課堂下的主體閱讀。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顯著提高,文學素養明顯增強。
8. 如何開展小學主題閱讀教學
教學中,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是閱讀教學成功實施的關鍵。閱讀教學是文本、生活專與人的屬心靈之間的一道橋梁,小學語文教師對文本深隧而獨到的詮釋正是引領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的階梯。文本解讀應著眼於閱讀教學目標,著眼於教師的教學設計,著眼於原文,更要著眼於學生。只有這樣文本內容在教師心中才是立體的、鮮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