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湖心亭看雪教案一等獎

湖心亭看雪教案一等獎

發布時間:2020-12-17 16:39:58

1. 《湖心亭看雪》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湖心亭看雪》的中心思想是體現了作者的故國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與世俗內同流合污、不隨波逐容流的品質以及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並寄託了人生渺茫的慨嘆。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記敘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經過,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

(1)湖心亭看雪教案一等獎擴展閱讀

《湖心亭看雪》賞析:

《湖心亭看雪》開頭簡單地交代時間與地點,接著便切入描寫的對象雪大雪三日,自有許多可以值得寫的景緻。

《湖心亭看雪》除了在情緒的傳達上朦朧幽深外,在寫作手法上也極富藝術感染力。首先,文章圍繞西湖大雪賞雪所見亭中所遇這一線索展開,逐層遞進又峰迴路轉。

其次,描寫景物時充分吸取了中國寫意山水畫的手法,不追求局部的細膩而注重全局的生動與傳神,不求多而求簡,追求以少勝多、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2. 湖心亭看雪的教案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

2、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雪後奇景的賞析 。
三、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視學生情況可用西湖詩詞導入,也可直接導入。
(二)作者介紹
學生齊讀注釋①,提示要注意的三個地方:
1.課文選自《陶庵夢憶》,憶——這是一部回憶錄。寫於明王朝滅亡之後,表現了對故國往事的懷念。
2.作者的家鄉是哪裡?——山陰(即今天的浙江紹興)。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這說明作者身在他鄉,客居異地。
3.「明亡後不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三)整體感知
朗讀課文.同學們,聽了之後你能以最快的速度說出「湖心亭看雪」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嗎?
(四)互動釋疑
1、學生質疑
2、相互解答、指導、明確。
3、提示積累重點詞語:(幻燈)
是日更定:是,這。更定,大約是凌晨六點的時候。
余拿一小舟:撐,劃。
擁毳衣爐火:毳,鳥獸的細毛。毳衣,毛皮衣。
霧凇沆碭: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 冰花一片彌漫。
上下一白:全白。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還。
強飲三大白:強飲,痛飲。白,酒杯。
客此: 客,客居,名詞用作動詞。
莫說相公痴:痴迷。
(五)深入理解

再次朗讀課文,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形象的一個詞語。引出——痴。教師追問:那些地方能體現作者的「痴」,從而帶動全篇的閱讀。在這個過程中,品味語言、理解人物,展開師生對話。
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1、更定時分,冬天的凌晨,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時候,作者為什麼偏偏選擇這個時間去賞雪?這說明了他怎樣的志趣?他到底要賞什麼?(他追求的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2、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麼又說是「獨往湖心亭看雪」呢?
3、作者為什麼不把這兩人的名字寫出來,而只寫出他們「是金陵人,客此」?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4、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來賞雪。作者看到了怎麼樣的雪景?
(六)教師小結:「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經過這堂課的學習,大家應該能夠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於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更痴迷於雪中的情(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再次體味作者的雅趣。

參考資料:http://www.phynet.cn/czsxxc/linkin.asp?linkid=ftzxlwq
【教學目的】

閱讀課文,反復誦讀,培養誦讀能力。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體味文章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體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本文寫景的白描手法;寫景、抒情、寫人、敘事的關系;教學內容解題。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達手法打好基礎。整體感知課文,熟悉內容,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品味,弄清寫景、抒情、敘事、寫人之間的關系。體會白描手法、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閱讀,深化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詠雪》,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閱讀課文,動腦思考,看看張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檢查預習

同學交流資料,匯集所提問題。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紹作者,了解作者。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斗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後,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著有《石匱書》《史闕》《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yuan集》《快園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3頁)。文體:《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二、整體感知: a.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反復誦讀,力求成誦。 b.解析下列詞語,疏通文義。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霧凇沆碭上下一白 酒爐正沸焉得強飲客居痴(解釋略)

■品味句子,研究問題。注意文章寫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問題一:記敘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何作用?

本文開篇敘事,交代看雪的時間及背景,「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朴實的記敘,交代了一個不尋常的人。寫不一般的紀年方法、不一般的時間、不一般的天氣,都是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心態與情趣。

問題二:找出寫景的句子並體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寫景使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特點?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落筆,「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後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著,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一種人生情緒。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近遠、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裡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問題三:文章後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最後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個「痴』』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贊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贊賞。

問題四: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於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厚。如「獨」「大喜」「霧凇沆碭」等(此處不展開,見教材分析)。

問題五:從小品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本文是張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韻味,美的語言(參閱問題研究,不展開)。

三、拓展閱讀,深化理解課文。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不二齋

張岱

不二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牆西稍空,臘梅補之。但有綠天,暑氣不到。後牆高於柵,方竹數竿,瀟瀟灑灑,鄭子昭「滿耳秋聲」橫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視之,晶沁如玻璃、雲母,坐者恆在清涼世界。圖書四壁,充棟連牆,鼎彝尊,不移而具,余於左設石床竹幾,幃之紗幕,以障蚊虻,綠暗侵紗,照面成碧。

夏日,建蘭,茉莉薌澤侵入,沁入衣裾。重陽前後,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層,高下列之,顏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則梧落葉,臘梅開,暖日曬窗,紅爐()毛氍(毛毯)。以崑山石種水仙列階趾。春時,四壁下皆山蘭,柵前芍葯半畝,多有異木。

余解衣盤礴,寒暑未曾輕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夢憶》)

評析:不二齋,思之如在隔世,卻又如此清晰地呈現於眼前,可見作者對它用情之深。作者懷念故國,思戀逝去的生活,卻隱而不表,只以清淡筆墨細致地敘寫書齋內外之景及四時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間,那種情緒隱隱流露。結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筆,實如重錘一擊,作者的感傷情緒全於此噴發出來。尋夢,尋夢!過去的生活如夢中,如畫中,飄然而逝,現而有隱,作者只有靠「夢憶」來尋求心靈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嘆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5頁)

完成課後作業二

閱讀柳宗元的《江雪》,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略)

3. (語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老師的教案,僅供參考)
〖學習目標〗
了解作者及寫作年代,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體會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嚴整而富於變化的語言。
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掌握白描寫作的手法。
體會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導入新課〗
冬季最令人高興的莫過於下雪了,那飄揚著的雪花,凝聚著對大地的熱愛,從無垠的天幕灑落,在我們頭頂飛舞,撫摸著我們,感化著我們,讓我們享受熱烈、靜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帶給我們的感受?--靜穆、純潔、純凈、闊大而遼遠--
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詠雪》,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閱讀課文,動腦思考,看看張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斗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後,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著有《石匱書》《史闕》《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yuan集》《快園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3頁)。文體:《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線索〗
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記敘文的要素--看雪的時間、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確: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後的更定時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題目是《看雪》,現在我們就共同來品味張岱眼中的雪世界。請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並加以評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通過聽覺寫景,寫出了大雪後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瑟縮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聲,連空氣彷彿也凍結了。一個「絕」字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上畫出了大雪的威嚴。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視覺)二者雖寫法不同,但達到了同樣的藝術效果。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著眼於「大」字。移步換景,變換角度,作者又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表現了隨著小舟的緩緩行進,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時它們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寫景所用手法為白描,你能否在我們學過的課文中舉出一兩個例子並加以分析。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處。
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下筆,「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後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著,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栗」的一種人生情緒。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遠近、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
本段文字寫景,卻又不止於寫景,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蒼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獨、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脫俗的閑情雅緻。此正謂: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學生再朗讀體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現作者此種情懷的詞或句子嗎?並分析。(獨、痴)
(二)難道真的無人擁有如此情趣嗎?看來不是,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還有誰有這樣的閑情雅緻。(湖心亭對座飲酒觀雪的兩個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時的心情如何?
--驚喜、愉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嘆雖發之於二客,實為作者的心聲,但作者並不說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悅、驚喜,反寫二客,此正所謂「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見作者用筆之巧。(強飲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飲,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而且連飲三大杯,由此我們可以想像「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悵。知己難覓,難求。為此古人曾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經意之間,卻遇到了,但緊接著卻又是無奈的分別並且難有後約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悵、悵惘!
本文敘事是線索,寫景是重點,抒情是靈魂。作者在描寫的過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寫景、敘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觀雪的雅趣,顯得悠遠脫俗,卓然獨立。湖、山、人共同構成了極具藝術境界的畫面。
〖賞析〗 本文是張岱小品的傳世之作。作者通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歷,表現了深摯的隱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靜之後,小舟獨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對酌,臨別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為痴,殊不知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文筆簡練,全文不足二百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體,尤其令人驚嘆的是作者對數量詞的錘煉功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一組合,竟將天長水遠的闊大境界,甚至萬籟無聲的寂靜氣氛,全都傳達出來,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善用對比手法,大與小、冷與熱、孤獨與知己,對比鮮明,有力地抒發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
〖分組完成下列問題〗
1、 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找記敘文的要素,看雪的時間、目的地、人物、事件。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後的更定時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僅僅是看雪嗎?還有看人)
2、 全文共兩段,請簡要介紹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總寫雪的環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寫亭中與人共飲。
3、 寒冬臘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獨游西湖,鍾情山水的獨特個性卻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兩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讀此段,找出表現獨寂的夜遊者相逢的心境的詞。
見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驚喜,也是作者夜遊的獨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羈,放浪於山水之間的高雅情調得到了應和。
4、 高雅的情調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來形容作者,這個「痴」字還有什麼深意嗎?
作者借舟子的一個「痴」字點題,表現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鍾情山水、淡濁孤獨的獨特個性。
5、 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於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厚。如「獨」、「大喜」、「霧凇沆碭」等。
6、 從小品文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本文是張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韻味,美的語言。
〖達標訓練〗
一、課堂討論: 對「西湖」詩文的認識有哪些?
二、自測題。
1、下面句中加點字的意義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C )。
A、惟長堤一痕 B、一童子燒酒
C、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點字與「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 C )
A、顧之,客請與予對局 B、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C、以河為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 D、有兩人鋪氈對坐
3、湖上的長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筆下為什麼是「一痕」、「一點」、「一芥」?
因為湖上霧濃,所以長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點」、「一芥」,形容船小。

4. 湖心亭看雪優秀教案

一、 導入
今天很高興和大家見面。作為見面禮,送大家一首詩,禮輕情意重。老師念幾句,請同學們認真聽:「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臘像。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誰能知道這是寫什麼的?答,雪。對,這是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 那麼誰能說說,寫雪景的還有什麼詩句?答,a,b,c. (此時大概用去三分鍾) 那麼你們看到過雪了嗎?請你說說你心中的雪景?如果老師和你們去看咱們嚮往的雪景,會是怎樣的心情? 答,心中的雪景美麗,純潔,一片銀色的世界,心情愉悅興奮。教師總結,正因為我們很期待,心情很高興,所以眼裡,心裡的雪景一定非常美麗。(此時用時三分鍾左右) 大家都說了自己的雪景,那麼,我們再一同去認識另外一位朋友,看看他眼裡,心裡的雪景是怎樣的? 他就是明末清初的作家張岱,(此處可問,誰能簡單介紹他?如果沒有,你就接著說,他是一位有著和周敦頤一樣情志的人,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感嘆世間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啊。這位大家曾被清政府請出做官,但他拒絕,隱居到山野中度玩餘生。(板書旁邊:明末清初)從他的選擇中,同學們看到了他什麼個性?不屈。(板書旁邊:不隨流俗,孤傲),這樣個性情志的人,和我們所看到的雪景有什麼不同呢?好的,大家可能有點迫不及待要去認識他了
二、 給同學們三分鍾的時間,小聲的讀一遍,再結合課下注釋,認准生字詞,並找出你不懂的詞句,用筆做好標記。 1、好了嗎?那麼我們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能力,集體讀一遍。注意一定要讀准字詞,把握節奏。(此處大概兩分鍾左右)然後老師糾正,並且范讀一段。(1分鍾)再讓學生讀(3分鍾)教師點評,不錯。 下面請同學們找出張岱描寫雪景的句子。(板書 :景)
答: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這句話怎麼翻譯,誰會?答,..。
教師反問,這句中的難解的字詞是哪個?絕。(板書:絕:消失。俱?俱:都。)
那麼這句話就好翻譯了,直譯出來就是:「大雪下了三天三夜,湖中的人聲,鳥聲都消失了」。(此時2分鍾)
教師問:作者是從感官的什麼角度來寫雪?答,聽覺,視覺。這句寫出了作者去看雪的環境。
接著問:用些詞來說說這個雪景的特點。答abc。教師板書:空闊,冷寂 2、那文中還有沒有描寫雪景的句子?有。「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教師說,我們一句一句看。誰能來翻譯霧凇這句?學生答。(如果沉默,可以補充說,結合課下注釋)(仍然像解釋上面那句一樣,先問疑難字詞是什麼,然後板書出來,再完整的給學生說一遍。)(板書:一:全)那麼下面這句的翻譯可有點難度了,看誰能來挑戰。答...。教師評,恩,准確,或不夠准確。請問大家這句的疑難在哪裡?
可能不會說,老師問,一痕中的痕怎麼解釋?那一點?兩三粒?接著說,作者什麼時候去看的雪景?文中有提到嗎?學生答是日更定。教師問:怎麼解釋?(是:這。更定課下注釋有,就不寫了)哦,作者是凌晨去看雪,天色還有些暗,所以所看到的雪景朦朧的,而且作者看到的這些景物時,他的立足點在近處還是遠處?對,遠處,而且非常遠,連湖心亭也只有黑點那麼大小。人影就像米粒般大小了。(那麼這句話得翻譯請同學們要記清楚了,....。 在提到如何解釋一痕的時候,可以問(痕,點,芥,學生找個量詞來替換,條,座,葉)然後再問,怎麼一座湖心亭就只有一個點了呢?長堤有一條痕跡?然後再說看的時間和立足點 此處大概5分鍾。這三處得雪景請同學來讀讀,並且劃分這兩句的節奏,老師糾正,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注意思考,用什麼詞概括他的特點。(1分鍾)板書 凄清 冷寂 空闊 肅殺然後問,作者有用華麗的辭藻嗎?那麼寥寥數筆,刻畫出的景用的什麼方法?有同學知道嘛?(如果不知道,提醒看課後練習一的提示)板書:白描 教師再補充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園,多與少,大和小,動與靜,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 現在總共20分鍾左右。 我們眼中,心中的雪景都是美麗的,作者怎麼眼中的雪景卻別有意境呢?他是帶著怎樣的情緒去看雪景的?(板書:情)同學們從文章中找找,(有的可能找到後面去了,你就提醒那是他看到雪景後的心情,要找去時的) 獨,孤獨,(板書:孤獨,孤寂)怎麼不叫【朋友?無知音,明末清初,不願降服清的統治。而且,我們剛才也提到,他去看雪景的時間,是凌晨,當時的天氣是怎樣的?萬籟俱寂的嚴冬的早上,怎麼樣出門的?(翻譯句子。)對。出門還要帶上暖爐,分明是不適合出門的時候,他偏要出門,可見他做事的風格?答...。(板書 不隨流俗)可見他當時的心境,不欲人見,也不欲見人。孤獨的心是多麼的傷感。也正是有著這種情緒他眼中的景才比我們同學們眼中的雪景多了許多冷寂和凄清,情中寓景,景中含情,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借景抒情。板書補充出借和抒) 作者躲避俗世的心是多麼強烈啊,不隨流俗的方式,常人恐怕難以理解。 請同學們把第一段再讀一遍,注意讀出作者的情感來。分組讀。此處大概5分鍾。 此時可能才用35鍾左右。 剩下的時間請同學們也嘗試著用文字表達你心中的雪景和你的心情,實踐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要求100字左右。一會請同學起來讀你的作品。 課堂小結:今天 時間把握離下課還有3分鍾左右,布置作業:1.復習第一段的字詞句。2.思考:作者孤寂的心,不隨流俗的行為,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嗎 ?
三、課堂小結:
借大自然來舒展自己的內心,自古以來就沒間斷過。當現實不和心意,或在現實中透不過氣來,他們就寧願把自己融入到山山水水中,寄情於他們,來尋找心靈的依託。雪是其節,冰是其志,蒼茫天地是其歸宿,凌寒獨立是其人格。

閱讀全文

與湖心亭看雪教案一等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