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反思有哪些收獲
加強對知識的反思有利於培養數學的兩種能力,一種是數學的建模能力,一種是計算能力。所謂熟能生巧,初中數學是由直觀向抽象的起點,一定要做好准備。如果這個時期,基礎不夠牢固,會影響你的整個高中,甚至是高考,要知道等到高中再追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所以建議在初中階段做好數學反思。這樣在建模方面肯定是有幫助的。計算能會逐步弱化,因為以後主要是和字母打交道,加油吧少年,望你能成為那匹黑馬
㈡ 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效率教學反思
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在小學教學中,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對小學數學教師也回提出了更高的答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充分了解小學生的特點,了解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特點,在此基礎上運用適當的手段,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一、教師課前准備充分,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課前准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一個完整、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必定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那麼,科學的教學目標的制定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通俗的講,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應該合理得安排一節課的信息量。對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要進行區分,由於不同級的思維發展水平不一樣,因此相應的教學進度也要區別對待。備課既要備書本,也要備學生。
其次,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也要有所區分,這樣能夠避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從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㈢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反思
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綜觀我們的課堂,不難發現,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也還有待於教師進一步反思,現結合我校正在開展的「新教師崗位練兵課」的有關案例談一些自己的想法和體會。下面分別從對教師建立知識體系結構、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學中的教學手段進行反思。
1、關於教師建立知識結構體系的反思
新課標中提到「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與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學生真正的由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主動的探究者,那麼這種角色的轉換,讓教師關注的重點也隨之轉換,往往忽視了對知識體系結構的建構,其中包括:基礎知識、學科知識、條件知識和實踐知識。縱所周知,數學學科知識是十分講究准確、嚴密、規范的。但在常規課的聽課調查中發現,我們教師自己在基礎知識的講授中出現錯誤讀法或說出不規范的數學語言。
如:一位新老師在教學二年級下冊《過河》一課 ,為了讓學生通過「過河」的情境,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小括弧的作用,能正確計算帶有小括弧的運算。其教學程序大致如下:
(1) 通過看情境圖,理解題意。
(2) 生自主探索,獨立解決問題。
(生獨立解答完問題,進行小組匯報,引導討論小括弧的作用,領會理解運算順序。)
(3) 教師小結
師:小括弧可以幫助我們改變運算順序,如果在一個算式中有小括弧要先算小括弧裡面的。
(4) 獨立嘗試書第19頁「做一做」
5×(36-29) (83-35)÷6 94-(25+19)
(學生獨立做完後,教師引導學生匯報。)
師:誰來說說5乘括弧36減29括弧等於多少?
(學生頓時摸不清頭腦,下面老師也帶著疑惑不解的眼神,你看我,我看你。)
從整個教學流程來觀察這節課,是不存在大問題的。但是,問題的關鍵是,教師在讀混合運算時,沒有根據算式的意義進行讀解,而是只根據寫算式的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讀,讓人聽不清楚意思,並且誤解題意。我們正確的讀法是「5乘36與29的差」。 錯誤的讀法傳授給學生,只可能使學生在頭腦中建構錯誤的知識,從而形成「首因效應」,最後影響終身的學習。事實上,我們知道,在科學領域里,來不得一絲知識的不確定性。除了讓學生獲得知識的累積、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外,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完整無誤的科學知識結構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尊重科學的知識,只有把這四方面知識(基礎知識、學科知識、條件知識和實踐知識)真正的構建成體系結構,才能真正的提高課堂效率,那麼,要構建知識的結構體系,就需要我們平時不斷的積累知識,需要教師不斷地進行經驗的總結與反思,需要教師間的經驗交流等來完善其知識體系結構。
2、關於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反思
新課標中「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學習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引入課堂,現已成為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把「探究」視為醫治百病的良葯,不擇時機,不擇問題的要求學生探究。
案例: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教師在學生自主拼擺圖形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師:你擺的是什麼圖形?你擺一個這樣的圖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你擺這么多圖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生1:我擺的是三角形,我擺一個這樣的圖形用了3根小棒,我擺了2個,共用了3+3=6(根)
生2:我擺的也是三角形,我擺一個這樣的圖形用了3根小棒,我擺了4個,共用了3+3+3+3=12(根)
生3:我擺的是正方形 ,我擺一個用了4根小棒,共擺了3個,4+4+4=12(根)
生4:我擺的是房子,我擺一間要用6根小棒,共擺了3間,6+6+6=18(根)
學生的方法多種多樣,只看這一教學片段,應該說這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好課。但是問題是,《乘法的初步認識》並不是讓學生算出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而是讓讓學生探索怎樣算出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而是讓學生理解和認識乘法,並讓學生在乘法和加法兩種方法的直接對比中感受當相同加數個數比較多時,用乘法讀、寫、算比較簡便。因此,理解乘法的意義和乘法相關的幾個概念: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才是本節課的重點。上述教學中,教師在關鍵環節,隨意探究,任意浪費時間,這就必然導致學生在理解和探究乘法的意義時,時間不足,導致本節課教學目標難以完成,教學沒有實現真正的有效性。
除了不需要探究的問題花費大量寶貴時間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以外,我還發現教師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常出現以下問題:一是問題過於簡單,完全不需要討論,可是為了體現新的學習方式,還是組織學生分組合作;二是沒有與其他學習形式有效整合,問題一出就讓學生討論,學生沒有經過獨立思考,還沒形成自己的想法就與別人交流,只有聽的份;三是學生剛開始討論,教師就喊停,沒有足夠的學習時間與空間;四是小組成員沒有分工,學生同時在說,各說各的,沒有傾聽,討論形式上熱熱鬧鬧,實質上空空洞洞;五是交流反饋中常聽到「我認為怎樣」,而不是「我們組認為怎樣」,可見忽視了合作學習的過程,也忽視了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與合作精神。因此合作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留於形式。如果沒有自己的觀點,就進行討論、合作,會抹殺自主思考的習慣,變成人雲亦雲。合作交流前要讓孩子有充分的思考空間,合作中要有充分的交流時間,才能在自主的基礎上合作,讓思維產生碰撞,生成智慧的火花。
3、關於對教學手段的反思
新課標下要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隨著硬體條件的改善,現在小學基本上安裝上了多媒體設備,因此教師也患上了「多媒體依賴症」。主要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一是課件質量不高,很多教師為了圖方便,隨便在網上找一個就用於上課;二是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內容,有些教師的課件製作得非常精美,而內容只是一個簡單的呈現;三是過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體,有些教師把整節課的內容全部在課件上呈現出來,教師變成了一個操作員和解說員,可以說就是一節多媒體展示課。所以並非每一堂優質課都必須使用多媒體課件,也不一定使用課件的每一堂課都能評為優質課。
比如一位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正方體、長方體時,製作了一個動感很強的課件,將長方體和正方體在屏幕上翻過來、滾過去,聽課的教師在教室後面看得眼花繚亂、頭暈目眩,大多數學生更是雲里霧里,似懂非懂。而另一位年輕教師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整堂課未使用任何電教手段,只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剪、拼、想算、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並有機滲透了化歸思想,教學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看來,教學效果的好壞不全在於是否使用多媒體課件,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教學技巧。事實上,有不少教學內容我們無需製作多媒體課件,也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去設計腳本、搜集音像素材。我們只需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結合學生十分熟悉的生活實際去創設情境,然後輔之一些簡易的教具、學具,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去開啟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我們每位教師的執著追求,通過我們的反思,不斷深入課堂進行教學的探究和實踐,才能真正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才能讓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㈣ 數學課堂教學反思角色模型法有哪些優點
請問「反思角色模型法」是指什麼?是指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嗎?
㈤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竟賽教學反思點評
一、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興趣。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因此,每堂課都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特別要注意講究課堂導入藝術。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儲備和興趣愛好等,通過談話、游戲、講故事、猜謎語、競賽等形式,為學生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輕松愉快的進入課堂教學之中。練習課也不例外,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喚醒學生,使他們樂於積極參與,自主進行探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對數學的持久興趣,就會一直處於積極興奮地學習狀態,任何有關數學的學習活動都會樂此不疲。
二、鞏固基礎,強化技能,適度拓展。
練習課首先要面向基礎,讓所學新的基礎知識得到及時鞏固,形成最基本的能力。要通過在有意義的練習情境啟發下,引領學生對基礎練習題中的新知識、新方法通過動腦、動口、動手、合作交流等途徑進行回顧整理,說清基礎知識內容的重點和注意點,為下面具體的練習做好准備。然後根據知識點的整理進行基本能力的練習。
練習時,教師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面向全體學生,突出練習重點,達到讓每一個學生基礎鞏固、技能強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成功的感受。其次,練習課要加強學生的對新知的辨析和質疑能力。組織練習時,教師要發揮組織者、指導者和引導者的作用,通過對一些比較意義的題目分析,讓學生在比較中明確新知的本質,增強辨析能力;通過對一些題目的自主探索,讓學生用已有的方法,抽象概括出抽象概括出自己的獨特發現;通過師生的頻繁交流對話,逐步提升對所學知識的認識。
在這一過程中要努力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自主探索、充分交流,達到發展學生的能力。《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在數學教學中應當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再活動中感受別人的思想方法和思維過程,以改變和完善自己的認知,同時,通過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有助於反思自我的認知,從而達到發展個性的目的。第三,練習課不應僅停留在練習層次,更應該多讓學生去體會感受數學的價值,培養應用意識,拓展學生思路,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提升思維層次,使所學知識得到延伸和升華。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所以,練習課還應將主要時間用在問題解決上,著力於不斷幫助學生去領悟並獲得數學的思想方法。
三、練習目的要明確,形式要多樣,評價要多元。
首先練習的目的要明確。要針對學生知識掌握的薄弱之處,突出每節課練習的重點,即本節課主要解決什麼問題,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練習形式要靈活多樣。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以題型多樣和方式多變等來引導學生想學,願學,樂學。要盡量避免單一重復、沒有明確要求的機械練習。第三,評價要多元。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語言評價是教師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對學生的評價要客觀、合理、恰當,不能僅僅關注知識掌握方面,還應更多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切忌虛偽廉價表揚和長期物質獎勵。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僅在於傳授本領,更重要的是善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對學生的評價要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責難。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才有可能建立起優質高效課堂。
四、重視教學過程反饋,不斷調整教學策略。
教學反饋,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對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過程中反饋出的情況進行分析,並及時採取調整措施,對後面的教學過程進行干預,以保證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而教師在依靠反饋信息,採取最優措施,進行最優調控,取得最優效果的同時,必須正確把握反饋的及時性,層次性和多樣化,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反饋效益,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如果課堂中實時獲取的反饋與事先的預設有不一致時,我們應當立即對原先教學策略作出及時調整,以適應學生實際認知發展的需要,從而爭取贏得課堂效益最佳化。
㈥ 數學課堂課後怎樣教學反思
教師本身反思。通過本身反思,列舉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教師本身反思能夠客觀地分析自己採用的教法是不是符合教學實際,是不是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對歷史知識的建構是否遵循著課標的要求,能否真實地反映事物發展的特點。從本身反思中,教師可以更加真實地認識自己,了解學生,從而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既注重理論的指導意義,又重視課堂實踐的反饋指導作用,將歷史課講得妙趣橫生。
學生表現反思。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觀察學生的情況,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分析教學環節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果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在以後的過程中加以運用。如我在講解「太平天國運動」時,先給出了幾段材料:材料一主要講的是清政府官僚腐敗,國家政治昏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材料二主要講的是各地運動頻發及太平軍聲勢浩大的反清運動;材料三講的是清政府剿滅太平軍的一系列行動。教師通過以上材料讓學生總結發生太平天國運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還有另外一組材料:鴉片戰爭打開列強侵蝕清政府的大門,鴉片進入中國從每年3萬箱增至7萬箱,中國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失海外……同時,洋布、洋油、洋棉等擠佔了中國的市場。由此分析,鴉片戰爭之後,外國的商品緣何成為中國人的必需品?由此會對中國造成哪些影響和後果?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對其不斷進行引導,讓學生反思清政府的行為與列強的行徑,民族反抗運動原因慢慢清晰,如階級矛盾的激化,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救亡運動的形成,等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層層接近事實的真相,這種師生之間的互動,恰好是反思運用的結果。反之,如果只是簡單地說教,教學效果則迥異。
同事旁聽反思。作為老教師,工作時間一長往往會形成自己的風格和套路,久而久之,很難發現自身的不足,也很難客觀地對自身進行評價。同事作為旁觀者,請他們來進行聽課和評議,可以發現我們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盲點,對於自身水平的提高有著很重要的幫助作用。
㈦ 如何利用課件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反思
我們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在教學實踐中發揮教師教學藝術,通過創設有版效教學情境、營權造和諧教學氛圍,突出學生主體、應用現代教育手段、聯系生活實際等策略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讓數學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新課程引領教學理念的更新,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注重高效課堂的構建。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潛心研究新課程標准,研究教材和學生,採取恰當的方法和策略,優化自己的教學,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數學學習氛圍,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㈧ 小學數學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1、對新理念的反思
作為一名教師,對於我們在大會小會上不止一次聽過、在筆記上不止一次寫過的「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讓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之類的話,有沒有進行認真的思考這樣的問題:
a 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有意義嗎?有什麼意義?能給孩子的發展帶來怎樣的服務?
b小學階段,必須獲得哪些將來必需的數學知識?將通過何種方式幫助學生獲得這些知識?
c在教學中都有哪些方法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得到不斷的發展?
2、教學前反思:
教學前進行反思,才能使教學成為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我們可以這樣反思:
a 這一課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b 為什麼要教這些知識?僅僅是教知識嗎?其背後更深遠的意義是什麼?
c 這一課到底能給孩子的發展帶來怎樣的服務?
d 這節課要達成哪些教學目標?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嗎?
3、教學中反思:
在教學中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反思可以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減少遺憾,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效果怎樣?我們可以這樣反思:
(1)對於課堂活動的展開
a 課堂採用啟發式還是注入式?是否忽視數學學習活動的內核─思維?
b 學生是否能積極投入、善於合作;勇於發現、敢於表達;是否能自學,善於交流?學生的學習狀態、情感世界如何?
c 在自學交流、合作探究、實踐發現、猜想論證、爭論研究、創新答辯等學生學習方式中,哪些方面的效果是好的?是在怎樣的背景與情境中展開的?
(2)對於課堂中教師角色的把握方面
你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激勵者、活動的組織者、還是學生學習的知識傳授者?一味講授、嚴厲監督?
(3)對課堂環境的營造
你是否能積極營造寬松、民主、平等、互助的學習環境?是否能關注學生「喜歡學、願意學、相信自己能學好」的內在心理學習環境?還是比較注
重規范、有序的教學秩序?還是讓學生處於專制、服從、沉默、壓抑的狀態?
(4)對教育技術的運用
是否能科學運用各種媒體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設計的過程是否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創新性學習,並藝術地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4、教學後反思:
教然後而知不足,教學後的反思會發現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從而促使自己不斷學習,進一步地激發自己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每節課後,我們可以這樣反思:
a 為什麼我的課堂氣氛不好?為什麼學生對我的課興趣不大?為什麼我任教的班級成績不理想?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教案?什麼樣的作業才算是好作業?什麼樣的試卷才是好試卷?
b 有的學生讀書很懶惰,什麼都不知道也不願知道。作業抄襲。老師除了教育之後,還要尋找本質原因的。從小到大學生一直這樣嗎?家庭原因還是社會原因
嗎?或者是個人遇到什麼問題的原因嗎?
c 有的學生讀書認真,成績卻上不去。難道學生學習方法不對?學生在學習上是否有焦慮?是情感問題還是智力問題?我的教學方法合理、科學嗎?我教書認真、盡職嗎?
d 我了解任何一個學生嗎?包括他的知識水平、他的內心世界。
㈨ 如何讓數學課堂輕松有效教學反思
一、課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備
「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要實現課堂高效,必須下足課前准備功夫,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花功夫鑽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合理設計教學活動。仔細考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對於課堂上學生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慮,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設計應急方案,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甚至提前走進教室,與學生交流一會,也應考慮在其中。
二、課上需要嚴謹的結構和輕松的氛圍
1、良好的教學導入將是高效課堂的引擎。
就像一部精彩的電影,頭三分鍾,你就得抓住學生的心。有人這樣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的確,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能源,有了它,學生就可以積極地汲取知識,完善自己的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的導入,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充滿了疑問和期待。
2、精彩的學習過程就是高效課堂的核心。
高效課堂不僅關注教師講得多麼精彩,更加關注學生學得多麼主動。有效教學要求學生的學習過程要充分體現3個基本持征: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在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上,我們首先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關注學生課堂活動參與的廣度、形式、時間及效果;在學生學習的合作性上,要有多邊、豐富、多樣的信息聯系與信息反饋,整堂課有著適度的緊張感和愉悅感;在學生學習的探究性上,要把教師的外部教導轉化為學生的內源性動力。
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在用心與自己交流。師生通過相互的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在課堂上要時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知道學生想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想,並讓學生敢於質疑、善於質疑,敢於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要使對話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中生成的各種資源,形成後續的教學行為。讓動態成為常態,讓生成成為過程,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得到激發和提高,這要求教師有超強地駕馭課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