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大班藝術追求天空教案
活動目標: 1、觀察夏日天空的變化,學慣用比喻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2、在游戲中增加動作的敏捷性,體驗迎風飛跑的感覺。 3、學習創意地運用材料製作天空中的雲。 活動准備:長條皺紋紙、膠帶;吹塑紙、玻璃紙、衛生紙、棉花、手工紙等;剪刀、漿糊、筆。 活動過程: (一)尋找夏天 1、集體演唱《知了》。 2、談話引出活動:夏天到了,知了來了,有誰知道夏天除了知了先生來做客了,還有些什麼變化?今天,我們就一起去外面找找夏天。 3、帶幼兒來到戶外草地上,請幼兒自由結伴找找夏天。 師:請你和好朋友一起仔細地找一找夏天,然後告訴我們你在哪裡找到了夏天。(引導幼兒用多種感官找尋)。 4、集中交流自己的觀察所得。 (二)觀察夏日天空的變化 1、讓幼兒躺下來觀看天空中雲的變化。 師:剛才我們找夏天找累了,躺下來休息一下吧。你躺下來後,看到了什麼? 師:噢,我也看到了,我看到了一條像大鯨魚的雲。你看到的雲是什麼樣子的? 師:請你再仔細地看看,天空中的雲還有什麼變化 2、感覺夏天的氣味和聲音。 師:現在請你們閉上眼睛,用你的鼻子聞一聞,告訴我夏天有什麼味道? 師:那夏天有什麼聲音呢? (三)和風娃娃做游戲 1、師:又有一位小客人來了,正在和你們玩游戲呢,把你們的衣服、頭發吹起來,他是誰呀?你們想和風娃娃一起游戲嗎? 2、為幼兒在身體各部位固定上皺紙條,讓幼兒在空地上不停地跑動,感受皺紙隨風飛起來的變化。 (四)製作天空 1、討論、分享觀察天空時的感受,鼓勵幼兒討論如何將教室布置成天空。 師:夏天真好,有蟋蟀、蟈蟈、青蛙這些好朋友,也有風娃娃這么調皮的小客人,小草、小花也都展開了笑臉,舒展了身體,就連天空也和平時不一樣了,不一樣在哪兒呢? 師:我想把教室也布置成天空,可是要怎麼做呢? 2、和幼兒討論做雲的方法。 A、展示材料。 B、用這些材料如何做雲呢? 3、幼兒自由結伴用材料做雲,鼓勵幼兒做各種形狀的雲。 4、將製作好的雲放在地上,使其成為遼闊的天空。
② 大班美術活動美麗的夏天詳細說課稿
無論是賞識教育、激勵教育,還是挫折教育,核心都是引導。正確教育的精髓是引導式教育。挫折會讓孩子痛苦,孩子不喜歡;激勵或者賞識是在物質或精神上給予孩子好處,但是若做得不當,其效果可能適得其反,讓孩子覺得只是為了得到賞識和獎勵而學。
挫折、激勵和賞識都是孩子能意識到的,感覺被意識到就有了可比性,比如好壞、美醜。只有意識不到的感覺,或者說不出來的感覺,才是最好的感覺,比如刺激。做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很可能會叫道「真是太刺激了!」,這顯然是好感覺。如果感覺不刺激,則往往會說「沒什麼意思」。
引導式教育的好在於它的好感覺很難被孩子意識到,孩子只要覺得非常刺激,那麼這種引導就是成功的。不過,這種刺激感只能發生在解決學習難題上。在平時的做人做事的教育上,引導式教育能使孩子自覺地放棄教育者認為不應該做的事,以及改變做事的方法。引導的作用在於通過教育者的言傳身教,與孩子進行順暢的溝通,使孩子從內心同意——按教育者的要求去做,對自己更有好處。你要想孩子自覺聽你的話,就要讓孩子覺得,聽你的對他有好處。這種「覺得」絕不是或明或暗的強迫。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o:p></o:p>
「自覺」的誤區
引導的目的是讓孩子自覺,是利用自然的力量使孩子按教育者的意思去做,但孩子自己並不認為是為了教育者才這么做。
「自覺」這一詞我們很熟悉,但是它的含義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很含糊,這種理解的含糊性使人們常常亂說別人「不自覺」。除了說孩子學習不自覺,人們還會說別人「不自覺」守規矩、遵守社會公德。這些「不自覺」的行為當然不好,不過這種行為卻能滿足他們當時的利益需要。誰都不會「自覺」地放棄明明能得到的利益。所以,當我們說對方應該「自覺」時,就預料到對方會在行動上說沒必要「自覺」。按照這種對「自覺」的理解,「自覺」意味著向對方提出要求,以及對別人是否在行動上滿足我們要求的評價。
那麼,「自覺」就是主觀評價,是一種主觀性形容詞,就像形容某人怎麼怎麼「好」一樣,只是出於感覺的評價。在教育問題,「自覺」是對孩子表現的一種感覺。感覺來自表象,而表象不是很可靠。當教育者認為孩子很自覺時,孩子可能只是做做樣子。諸如「自覺」之類的主觀性形容詞可以大把列舉,比如「聰明」「笨」「堅強」「毅力」「意志力」「勇敢」「懦弱」等等,都是出於教育者的個人感覺。客觀地講,孩子之所以表現「自覺」「堅強」「有毅力」「意志力強」「勇敢」,也是因為他相信這樣會有收獲和好感覺,或者是減少和避免懲罰。孩子考試不及格不敢讓父母知道,但老師又要求家長簽字,那麼孩子很可能會「自覺」地想辦法找別人或者自己代簽。家長如果罵了孩子,可能孩子再也不敢這樣,但是卻幾乎不能促進孩子的學習。所以,為了科學地教育,有必要客觀地認識和理解孩子。
教育者的認識和理解要客觀,但是鼓勵和表揚孩子就不能客觀,孩子需要做事和迎接挑戰的激情,以及克服困難的沖勁,只有「聰明」「堅強」「勇敢」,才能有效增強他的動力。而且,孩子對自己和外界事物的評價多是主觀的。我們所知道的賞識教育也是立足於孩子認識理解事物的主觀性,以及使用主觀用語溝通和激勵孩子的有效性。
<o:p></o:p>
我的教子實例
拒絕孩子的要求,改變孩子的想法,教育者都認為最好是講道理,但是道理並不是時時管用。這是因為教育者說的理對孩子來說就不是理,或者根本沒用。對孩子來說,道理只有他接受了,或者說管用了才是理,否則就只是嘴上說有理,心裡則根本沒把它當個理。所以,成功講理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當時的需要,和怎麼想的。只有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才能正確滿足他;只有客觀理解了他的想法,才能順暢地溝通。否則,這個講理就只是講規矩、審問和提要求,如同官僚性十足的會議,根本沒有「議」 ,只有匯報工作和下達任務。
我的兒子只有2歲,特別好動,每天除了看《花園寶寶》、吃零食、睡覺和小便很安靜之外,沒有一分鍾是不動,就連坐在小馬桶上大便也要移個不停。他不僅好動,脾氣還大得很,要什麼東西和玩什麼,就一定要要,否則就看他鬧吧。他現在最不喜歡的就是我,其次是奶奶、爺爺和媽媽。爺爺從沒對他凶過,而我是經常凶他。我經常凶他是因為我常常深入思考,想得很遠,還要對付他的麻煩事。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只有我和孩子媽都上班才帶帶孩子。我是不忍心老人被孩子折騰的太久,那種折騰的滋味我感受深切。
雖然是經常凶他,但還是冷靜的時候多。他並不是不聽我的勸告和建議,而是我一時來氣,只想發火。在某種情形下,我要他不這么做的辦法很簡單,就是讓他自然地吃苦頭,或者故意製造他看不出來「陰謀」,讓他吃苦。比如他一隻手拿著最愛吃的棒棒糖坐在我的電動車上,一隻手抓著龍頭,這樣電動車一開他就會摔下來,我要他把糖包起來等下車再吃,他死活不肯,那我就啟動車子,他沒站穩,摔下來了,大哭,我安慰他不哭之後,再問他:「一隻手抓就跌跤,還是給爸爸吧?」他看了看糖,很不情願地給我了。而我也讓他知道,我把糖包好,等下車再給他,或者等回家後如果他忘了,我就放在冰箱,等下次哄他時再給他。也許他還能記得這個棒棒糖。再說,棒棒糖也是少吃為好。
還有一次是玩小鐵錘和老虎鉗,我和他媽都對他說鐵錘會把東西砸壞,他死活不給,玩鉗子不小心把手指夾紫了,大哭,鉗子再也不要了,並說「拿走拿走」(感覺像「人參果」里的唐僧),我拿走錘子他也同意。以後他再也不玩這兩樣東西,而是玩螺絲刀。我還在想著怎麼讓他「明白」安全地玩螺絲刀,總不能什麼都不讓他擺弄吧。
他晚上洗澡時我會在澡盆里放會叫的小狗、小青蛙、小烏龜,有時我放2個,有時放3個。只放小狗和青蛙時他要小烏龜,有時我會拿給他,有時要是不想拿,我就出說:「小烏龜睡覺了,我們玩小狗狗吧。」他有過不讓他睡覺的強烈體驗。再說,這三件玩具對他的重要性都差不多,有時候,他只要有玩的就行了。
由於我要想的問題特別多,不只是教育問題,還有怎麼掙更多的錢,以及提高老婆的文化水平。其實更好地教育孩子和掙更多的錢都離不開和老婆的共同努力,一個人悶頭苦想和單干是很累的,夫妻共同努力還能加深感情。所以說,引導孩子的經驗只能說簡單這些,語文數理化的具體教育方法還需要深入研究。我會讓孩子念唐詩,但是不會簡單地教他理解《三字經》。《三字經》不符合對現代生活的科學認識。
<o:p></o:p>
積極威信和消極威信
日常生活中,教育者會習慣地命令和強制,或者承諾更大的誘惑。前者已經讓孩子產生反抗情緒,後者的承諾如果兌現不了(甚至明擺著是哄騙),孩子就不信任教育者。信任的力量很強大,孩子對教育者信任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超過孩子的健康成長。沒有相關的信任,任何引導都無從談起。能夠「引」的前提,是孩子預期到有好處、有意思。這個預期就是「信」。另外,「引」也是以孩子的好奇心為前提的。但是如果教育者隨便引導,打著承諾什麼什麼的幌子掛羊頭賣狗肉,那麼結果可能是只好用強迫手段。對孩子來說,教育者的哄騙是肯定不對的,所以即使哄騙不是教育者的本意,教育者也要真誠道歉。不過「真誠的道歉」盡量要少發生,道歉只能撫慰孩子受傷的心靈,給孩子打強心劑還是要靠「兌現承諾」。所以,在一段時期內,教育者兌現承諾的次數比真誠道歉越多,教育者的威信就越大。還有,不同的承諾對孩子的重要性也不同,可能一次重要承諾的兌現就能抵上好幾次真誠的道歉。當教育者滿足了孩子買玩具或者吃美食的要求,孩子對教育者以前的壞印象很可能會一下子無影無蹤。
總之,教育者要經常儲蓄積極的威信。積極的威信來自孩子因成功的引導而得到的收獲。「威」並不是教育者人為的強制權力的威懾,而是讓孩子明白:按我的意思去做,就能有所收獲,否則,不僅沒有收獲,還可能受到自然的懲罰(這是挫折教育)。對孩子來說,積極的威信能帶來安全感和自信,增強教育者對孩子的吸引力,消極威信雖然也能給孩子安全感,但不能使孩子自信,相反容易增加孩子對教育者的依賴,在心理上成為教育者的附屬品,而且,使用強制權力時肯定使孩子有對抗情緒,從經濟學上說,增加了教育的成本——時間成本、行為成為和心理成本。當然,某些教育者不在乎浪費時間,也習慣了發脾氣。
如果教育者缺少積極的威信,孩子就會不把教育者的要求和忠告當回事,陽奉陰違,接下來又導致教育開始懷疑孩子,而懷疑又產生對孩子監督的問題。可以說,不善於引導,教育過程中就百病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