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人教教學資源網

人教教學資源網

發布時間:2020-12-11 16:39:40

Ⅰ 人教學習網

人教學習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屬的經營性學習網站,旨在為全國范圍內的中小學師生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網路學習平台和網路學習產品,以先進的信息化互聯網測評手段對學生的學業水平情況進行診斷、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並高效地進行綜合輔導,積極推進我國教育信息化和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其主要特點如下:
一、優質的教學資源

該網站分為學生專區、教師專區、家長專區以及相應的輔助模塊,根據專區和模塊的不同主要設置電子書、特級教師同步輔導、名師指導拓展學習、中考好幫手、高考好幫手、師生在線、教學資源、教學研究、教育資訊等欄目,同時網站通過論壇、博客、互動交流平台等多種方式使學生、教師和家長能夠充分溝通,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主要欄目特色:
1.電子課本
科學直觀的視、音、圖文等實現了教材內容的數字化、交互功能的智能化,為傳統教學模式向數字化教學轉變提供了良好範式,引領數字化和網路化出版方向。
2.特級教師同步輔導
數千小時優質高效的同步課堂視頻資源,涵蓋小學、初中、高中各年級主要學科,運用高效多媒體技術,讓學習者迅速領會教材知識。
3.名師指導拓展學習
精彩生動的專題式輔導,多角度、多層次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掌握高效的學習策略和解題技巧,顯著提高學習成績。
4.中高考好幫手
圍繞中高考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幫助參加中高考的學生提高中高考考前復習准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有效提高考試成績。
5.教師專區
強調「資源與教研並重」,提供大量不同風格、不同思路的精美教學課件及素材,由教材編寫專家、課程專家及特級教師提供專業的備課指導及教學示範。
6.家長專區
不僅引導家長關注孩子學習中各學科及其教育價值,課程設置和學習內容,並關注各學科的學習特點,提出學法建議。幫助家長更好地培養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

二、個性化網路學習

人教學習網通過科學的網路測評和監控系統,在學前、學中和學後三階段全程跟蹤學習者的學習情況,診斷學生在知識、技能以及學習方法上的缺陷,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根據系統反饋的報表,動態了解學生目前的水平處於何種層次。同時,該系統還將根據測評結果給學生以細致的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了解需要補充和加強的知識點,指導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的改進與優化。
該系統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學習計劃: 通過學前測評,制訂科學的個性化學習計劃,學習網系統智能監督執行。
2.學習記錄: 系統實時記錄學習情況,時刻跟蹤學習進度。
3.錯題本:即時收錄學習者測評錯題並生成個人錯題本,方便復習及查漏補缺。
4.學習評價:依據學習記錄和智能網路測評,生成科學的學習評價,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習者提高。

三、安全快捷的網站訪問保障

穩定、可靠的CentOS企業級Linux 後台操作系統MySQL和MySQL Proxy伺服器、磁碟陣列伺服器;覆蓋電信、聯通、移動、教育網五大網路,確保全國任何地方都能全天候順暢訪問。

Ⅱ 哪個網站有人教版初中語文詳細的教學資源


祝你學習進步,謝謝

Ⅲ 人教版小學品生品社教學資源有哪些

一、「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設計體系
品生/品社課程標准中關於課程設計的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綜合交叉,螺旋上升」說的是,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年段中將會重復出現,但是這種重復不是簡單的重復,是螺旋的,提升的。因此,同一主題下,每個年段的教學目標不能孤立存在,目標的設定要考慮整個教材內容的編排體系,考慮學生自身的認識水平和知識經驗,針對不同年段的同一主題,要抓著力點,側重點,把握住年段目標,並在落實過程分層施教,採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認知特點,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教學方式,以便真正實現「綜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課程宗旨。

• 螺旋上升的設計理念同樣體現在一個單元各個主題的活動中
例:五(下) 《向人民英雄致敬》教學目標上也是相互聯系,逐步提升的.首先, 「勿忘國恥」 ,知道了1840年以後我國遭受的列強欺凌和所蒙受的恥辱、危害.接著, 「覺醒的中國人民」了解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爭,尋求救國之路的豪邁氣概;再次,通過「光輝的歷程」,了解了是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才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接著,又通過「黃河在怒吼」,感受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克服重重困難,經歷重重險阻,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最後,通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進一步理解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含義
二、「抓住主線,合理選擇與有效利用課程資源」的教學策略
課改以來,人們對課程資源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無論是文本的、非文本的,還是有形的和無形的,幾乎在所有的課堂中充斥著。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也不乏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的意識和熱情,但往往卻身陷「處處皆是課程資源」而不知如何合理選擇與有效利用的情形中。課程資源的選擇范圍、開發與利用的程度及實效性的發揮等,都影響著課程目標的達成效果。而品生/品社課程的生活性、綜合性、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決定了品生/品社課程資源是廣泛的、多樣的。針對豐富的課程資源,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該怎樣做呢?教者要圍繞著課程的教學目標,抓住一條主線,通過課程資源,使學生主動地自主地構建一個知識、技能、情感和態度相互關聯的網路,形成立體的多元的思維方式,以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例如在學習《從統一到鼎盛》、《秦漢一統》、《唐朝盛世》這部分主題時,學生要了解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概況,就必須廣泛地收集資料,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理解去感受我國歷史的輝煌、文化的源遠流長。這些內容多而繁雜,時代久遠,生澀抽象。學生在搜集整理資料時,也往往只是羅列事例,就事論事,沒有對課程資源進行細致加工深入理解,即使利用了課程資源,也僅限於對資源的分類、匯報,在點、面中記憶、感受,而不是形成一個立體的、鮮活的、生動的情境,不是運用手中的課程資源進行思考闡述,從而做出決策和判斷。那麼這些內容的價值和意義如何呈現給學生呢?教者應該根據教學目標,把握「如何考察、評價這一歷史時期的主要人物(如秦始皇、漢武帝、李世民)」這一條主線,讓學生進行層層剖析。每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在我們的心中都應該是栩栩如生的,都應該讓我們感覺到他與眾不同的特點。關於他的事功、學識、見地、性情、修養等,我們都要有所了解。歷史人物決不應該只是一個曾經做過某件事情的人的名字而已。我們在學習時,讀到這個人物時,就如見其人一般。以秦始皇為例,我們就要思考:他都做了哪些事情?(統一六國、修建長城等)他為什麼要做這些事?他如何做這些事?這些事對當時及後來有何影響?他留給我們後人怎樣的啟發?如果把這些人物、事件和情境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的概念,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感也就形成了,我們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而課程資源只是為我們完成任務提供了參考和依據,幫助學生掃清了認知、理解、研究、建構等的障礙,滿足學生探究興趣和主動學習的需要。
再如,在學習《環繞地球看世界》這一主題內容時,情感、態度、體驗要達成的目標是「體驗多種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創造持尊重和欣賞的態度。初步形成開放的國際意識。」教學時,教師往往和學生一起收集了很多關於各個國家地理、氣候、風景、人物、產品、衣著、飲食、風俗等的資料、照片、錄像、實物等,活動過程中,學生往往就像往一個大籃子里拋物品,滿滿一大筐,種類齊全,花樣繁多,每個方面都涉及,每個內容都點到,沒有層次感,沒有梯度,沒有側重點。教學內容泛化,課程資源成了大比拼、大雜燴。課程資源,是形成課程的要素和實施課程的條件,是屬於工具性、手段性的。在選擇課程資源時,要使課堂教學猶如一篇優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如何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一應當考慮:利用什麼樣的資源最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和主題目標,二應當考慮:這些資源如何圍繞目標,通過一條主線來呈現,三要考慮這些資源的主次、梯度、側重點。針對這類主題,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自然狀況,(在這里的地理知識不要上成地理課,意思是地理要講,但不要詳細講。)然後結合這些特點闡釋它們對人類有什麼影響,與人們的生活有什麼關系?不同地區的人們是如何滿足他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以日本為例。物質資源方面:島國---會發展養魚和捕魚產業;雨水多——種水稻,達到自給,小麥和玉米要進口;優良港口——發展船運和造船業;多地震,多海嘯——國民危機意識、環保意識及團結意識……學生根據主線和自己的認知水平選擇具有針對性的課程資源,由近及遠、由靜到動、由局部到整體地處理好課程資源與教學目標的關系,而不是去記憶一些零碎的知識或去訓練單一的孤立技能。
又如教學《傳遞文明的紙》這類內容的教學又該如何抓住主線,合理選擇與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呢?我們可以圍繞紙的產生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去探究;紙是誰發明的?在紙發明以前,人們如何記錄信息和書寫的?(甲骨文,碑文,鼎文.)紙為什麼會逐漸代替了龜甲,獸皮,絲綢,竹簡呢?它的製作過程是怎樣的?在探究中穿插學生的體驗活動,即了解了紙又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總之,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既不能盲目、泛化,又不能千篇一律,要圍繞目標,抓住主線,因地制宜,結合實際,使課程資源的潛在價值得以充分發揮和顯現。
三「道德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基本理念
關於「道德」,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人們的自律或一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生活,就是人們生存、活著。人的生存總離不開衣食住行,人活著,就會有喜怒哀樂,就需要滿足生理和精神的需要,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生活就必須與環境發生作用,這個環境不僅是自我的,也關涉到他人,這就要求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而道德是這些規則中主要的、根本的規則。如吃了蒜的人,一般不主動到公共場所去,原因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考慮到會影響他人,一種是考慮到有損自己的形象。道德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我們面對面地談話、互相握手致敬,當我們愛與恨、思考和活動,我們的閱歷體驗,我們的價值觀念,我們的喜好與厭惡等等,無不完整地、現實地、具體地、處處地在生活的過程中體現。道德是以生活為沃土而生存的,脫離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條文和抽象的原則。比如以前的思想品德課,只注重道德原則、道德規范的知識性學習,只注重正面教育,教師往往以道德權威者、真理的化身對學生進行道德說教,無視學生的各種想法、情緒或心理。如關於「孝敬」這一道德教育,以前我們總是用傳統的小故事、小事例去說服學生,解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的問題,忽視學生的生活感受和體驗,學生沒有「孝」的需要和動機,找不到和書中一樣的理想的事例,覺得「孝」起來很困難、很抽象,「孝」的道德教育也就沒了生命力。有的甚至還與他們在生活中已形成的道德倫理發生沖突或「碰撞」,使學生產生種種的困惑、迷茫,迷失了「自我」。其實「孝」在生活中處處體現,只要讓學生再現親歷的典型事例,包括他們所做的、所遭遇的、所追求的、所愛的、所忍受的,讓他們帶著自己的經驗、情感、價值和自己的理解去思考,去交流,去體驗,去感受,去溝通,去自省,道德的判斷、道德的選擇、道德的行為,便會在他們的生活中逐漸地自然地清晰起來、成長起來,獲得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道德教育的價值也會得到完整地體現。在日本,小學生就留有「每天擁抱媽媽3分鍾」的家庭作業。隨著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個月、半年、一年以後,甚至更長,我想兒童會有許多的不同的感受,「孝」的道德意識、道德行為便會在內化的過程中自覺地豐富起來、升華起來。
我們的道德教育就是在生活中,通過對學生的品德施加有目的、有方向的影響,來實現學生對自己品德的主導構建。生活本身是學生成長的「養料」和資源,也是品德教學的重要資源,同時生活又是人的生活,道德的價值就是要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並用「美好生活」的目標去引導和提升他們的真實生活。換句話說,「道德具有推進個人良好生活之功能,而不是無端干擾它。」(弗蘭克) 。為人、為人的美好生活而存在的道德,不但離不開生活,並且還要高於生活。
課程以兒童現實生活為基礎,但它不是學生生活的簡單翻版。課程的教育意義在於它要高於生活,所設置的內容是兒童生活的錘煉。
四、教學實效性的思考
1、利用模擬實踐活動,激發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托爾斯泰:"成功的教學所必須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探究知識和獲得能力的動力,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催化劑。因此,教師的職責是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興趣因素,想方設法採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感受到上課是一種享受,願意全身心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例如,採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直接動機;變換導語,巧設懸念激發探究興趣;結合實際質疑問難導入等。例如教學《走近殘疾人》一課為了讓學生盡快進入角色,我設計了用手語對學生說「我見到你們很高興」,在學生不懂老師手勢的情況下,讓學生體會老師當時內心的著急與苦惱,再激發學生去探究殘疾人的內心世界,導入《走近殘疾人》這一課,學生就能較快進入到學習情境之中。
學生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學生現實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創設情景,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促進他們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的發展。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強調「做、學、教合一」。他說:「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模擬實踐,就是「做中學」的一種體現,教學中,我有目的地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用學生親身的實踐去鞏固道德認識,去規范自己的言行,促進知行統一
在教學《人人都應該懂得的道路語言》這節課時,我嚴格把握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滲透自我保護意識。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司機模擬演練活動。幻燈片場景為公路,不時變換交通標志,全班同學參與,手握方向盤,見到交通標志要說出標志的含義及如何行駛。學生們兩手在胸前握著方向盤感覺就像真的司機行駛。這個活動不僅讓學生認識了交通標志,而且強化開車要小心,進行了注意安全的教育。課堂上師生共同參與,其樂融融。
2、重視問題的設計
社會課程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解決問題是認識社會、理解社會的核心。從既有知識與現實認識的矛盾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本課程特別提倡的。
E·R·漢密爾頓說:「教與學的全部過程貫穿著提問的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精心設計的問題,恰當地選擇提出問題的時機,科學准確地對學生的回答予以評價,就可以有效地調控課堂教學過程,溝通師生知識上、情感上的交流,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所以在教學中,高質量、針對性強的提問,不僅能引起學生注意,積極的思維,而且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實現,成為學習的主人。
3、重視板書的作用
板書不但是教學重點的顯現,好的板書,對學生認知的提升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精心設計板書,讓學生參與板書的設計非常重要。例如教學《走近殘疾人》一課的板書,我設計了兩個心形圖案。代表殘疾人的心形圖案中隨教學進行,寫入「困難、痛苦、堅強」等詞語,而代表我們健康人的心形圖案中,也相機寫入「同情、尊重、贊美」等詞語。在教學的總結階段,我引導學生把我們心中對殘疾人的「同情、尊重、贊美」送入殘疾人的「心」中,教師隨機把「同情、尊重、贊美」填入代表殘疾人的心形圖案中,並引導學生體會:殘疾人的內心會發生哪些變化?三年級的小學生能很自然想到「困難、痛苦、」變小了,更有學生想到「堅強」變大了。這種教學效果讓在座的老師沒有想到。
4、課內外結合,樹立「大教育」的觀念。
社會就是大課堂,要想學好《品社》這一科,不能使學生局限在課堂知識的學習上,要樹立「大教育」的觀念,將教材作為一個範例,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挖掘教材資源,創造性地開展教學,使課堂教學更有現實感,回歸學生的現實生活。
一方面把課外知識融入課堂教學。品社學科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它的內容涉及知識極為廣泛。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教材的文本比較簡約,它所起的作用僅僅是一種提示和引導,給教和學都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樹立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努力使自己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超越教材,把社會生活中當前國情、國策、國內外局勢以及人們關心的敏感話題,把本校、本社區和本地區的相關課程資源及時地充實進來,將課外知識融入到課內教學。同時要作到讓課堂知識在課外得以實踐。在課堂上,通過種種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通過學生的體驗,通過教師的引導、提升和整合,凸顯教育意義,變得更加清晰,課後,教師想方設法把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延續到課外,使這種知識得以鞏固和升華。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收獲走向生活,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課堂教學的終點不是下課鈴響的那一剎那,而是真正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生命里,為他們的終身發展服務。例如:在學習第九冊《幫助殘疾人》時,課堂上讓學生談談自己打算以怎樣的行動幫助老人或殘疾人,以怎樣的行動計劃去實施,然後指導學生到現實生活中走近老人、走近殘疾人,伸出友愛之手幫助他們,把行動落實到實處。教學《生活中的安全》一課時,在學生了解了安全常識之後,布置學生回家與父母一起尋找家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等等。
5、引導家長重視,帶動孩子學習
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望子成龍的慾望導致許多家長過多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對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教育,再加上對本學科的不了解,導致本學科被許多家長說成可學可不學的學科。為了教育家長,教師在布置課外作業方面,就要動點腦筋了,一種方法是與語文教師溝通合作,結合教學內容共同布置寫一寫的作業,如結合愛家鄉教育要求學生寫一寫「家鄉的變化」、「家鄉的特產」,結合遵守規則教學布置學生寫一寫「自學課上」、「放學路上」的觀察所得。也可以通過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調查問卷等方法進行滲透,達到教育家長,重視本學科的目的。例如學習《生活中的安全》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調查問卷: 1、在. 「健康與安全」 、「 學習成績」 、「文明守紀」 、「自理能力」4個選項中,家長認為孩子的( )最重要。理由是什麼?2、你認為孩子應知道哪些安全小常識?這些課外作業的布置讓家長了解本學科教學目的及其在孩子學習及成長中的重要作用,與教師形成合力,共同要求孩子學好本學科。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是格外引人注目的有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一致觀點,認為在小學所有課程中,社會學科是對社會情況和社會事件做出最敏感和最快反應的學科。對於教師而言,它一直是開放的,具有挑戰性的;對於學生而言,它既是學生梳理生活的平台,也是藉此眺望社會的窗口,是一扇走向社會的大門。
五.關於品生與品社教學活動的設計
值得關注的若干現象:
1、活動豐富、多——萬箭齊發一觸即收之感
2、問題提的大——學生發言、發問活躍,涉及面廣,問題深淺程度不一,導致教師無所適叢,無法歸納、整理
3、活動本身的妥當性,教育性——三年紀學生丟手絹;教學過程中的養成和社會性發展(為體會同學相處,故意損壞同伴的畫。)
4、課上意外的處理——例如:要求學生蒙眼體驗盲人,如果活動中發現有的學生把蒙眼布扒開縫兒,怎麼辦?
5、追求一節課的完美——1、《愛護小動物》。帶小動物到課堂,手掐著小動物的脖子,發出慘叫,漠視動物的痛苦;生打碎了魚缸,魚死了,師不在意,主題活動形同虛設2、體驗耳聾,問學生聽不見的請舉手?有沒有聽不見?3、《爸爸媽媽撫育我》安排學生給家長洗腳,讓學生說出感受,想像的成分很多,年輕的家長身體健康沒有需要,學生就找不到真實道德體驗,還不如采訪大人。
如何評價教學活動
應當看:
活動的方式是否恰當,是否圍繞教學目標
活動的時間是否充分
活動的要求是否合理
活動的指導是否到位
參與活動的學生是否興奮,精力是否集中
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在設計活動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一、要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活動
二、活動內容要體現生活性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於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價值。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正是基於對課標的正確解讀,教師創造性使用教材,從兒童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將教材中的原有材料與學生現實生活中鮮活材料結合起來,盡力拉近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距離,使活動內容貼近兒童生活,易於兒童接受
三、活動形式要靈活多樣
本節課,整個教學活動,教師要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通過聽歌曲、講故事、聽故事、討論、交流、匯報、采訪、朗誦等形式
四、活動過程重視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撥動孩子們的「情」弦,以情感人、以情促思、以情導行。

Ⅳ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學資源

有人教版,蘇教版、魯教版、北師大版、濟南版、冀少版等

Ⅳ 如何下載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的視頻

http://post..com/f?kz=246252688 裡面有你要得
一個不錯的學習網站擁有8000多G下載資源的「視頻教程下載網」 幾乎所有的課程裡面都有 並按學校,學科,字母進行了分類.讓你在最短時間內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課程,進行學習.省心又省事.最主要的是這里的所有課程網址完全免費,更新也快.
包括各大名校各個學科的課程,如北大清華等.
另外還有很多的試題,視頻下載,都是免費的.
名師課堂實錄,工作學習兩不誤 ,在家也能上大學。從最基礎最簡單開始,
不用擔心聽不懂學不會。不用付昂貴的上學費用和許許多多的考試,
直接可以享用大學本科生同樣的教材和教授的講課,由淺入難,超級詳細,
適合自學和課堂教學與課後復習考試之用.下載到硬碟上,不用上網可以全面學習。學習時間和進度完全可以自己掌握。
視頻教程方式不會遺漏任何和難點,可以反復學習直至學會為止。有老師領路比自己自學研究將會輕松百倍,而且不容易枯燥乏味!

大學正常的授講間.比起外面培訓機構的課程。大學里的課程要權威許多.
而且我們所提供的學習資源要比參加幾個課外培訓或者自己看書學習高效很多,
同時也是在校生或者已經工作的你最好的輔導老師,視頻教程每講約45分鍾。視頻教程有老師錄像,有聲音,並且自帶清晰板書,
老師講課的視頻,是教材、筆記、練習同步的學習模式基本是課堂教學模式。
是圖象教材放一起的!所以也不需要另外的參考資料了。並且教師與板書交互動態更新。課程內容包括:日常授課.串講.輔導答疑

播放特點:
.csf格式,需要安裝視頻.csf格式播放插件CSFCODEC,
就可以用windows自帶播放器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或者用科建播放器播放。

Ⅵ 急問:人民美術出版社教育資源網 這個網站上不去了嗎是我網路的問題嗎

我的機子也上不去,可能是網路審查吧,一般需要1年時間才能通過。

Ⅶ 人民教育電子課本兒童資源網

人教復版電子課本-中國兒制童資源網
http://www.tom61.com/xiaoxuedianzikeben/renjiaobandianzikeben/

點開網址,可以找到你所需的資料。

Ⅷ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的教學資源都在哪裡下載

中學學科網 網路文庫

Ⅸ 哪裡有七年級生物(人教版)的教學資源呢多媒體,或者教案等資料

新人教版七年級生物全套教案,全套內容很多,這里只能粘帖一小部分,詳細的你到我們網站下載
第一章植物體的基本結構
第一節觀察和實驗的用具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明確生物學的研究是從觀察和實驗入手的,因此,掌握正確的觀察和實驗方法是學好生物課的前提。
2.使學生初步學會正確使用生物學觀察和實驗中的常用用具。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3.通過練習使用顯微鏡,初步培養學生進行科學實驗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顯微鏡的使用為本課的重點,因為植物體及其他生物體的基本結構都非常微小,用一般的放大鏡(為單片雙凸透鏡,放大倍數從幾倍到十幾倍),是不能看清的,而顯微鏡放大倍數較高(一般為100多倍到幾百倍),使用它就能看清植物體的細微結構了,所以顯微鏡成為了生物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用具,要了解生物體的結構首先要學會使用顯微鏡。
2.顯微鏡是初中學生第一次使用的實驗儀器,掌握它的使用方法是本課的難點,這是因為:(1)由於顯微鏡是較昂貴的儀器,在不具備人手一台或兩人一台的情況下,很難讓學生學會正確地、熟練地使用。(2)學生是初次接觸到顯微鏡,對其構造和工作原理及使用要求一無所知。(3)初中生一般動手操作能力較差,在練習使用過程中,多餘動作多,容易出現不正當操作以至損壞顯微鏡的現象。所以,怎樣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目標,解決這些問題是應該在課前做好充分准備的。
解決顯微鏡不足和沒有專用教室的問題,可在普通教室,將兩個或四個學生課桌並在一起,構成一個臨時實驗台,以避免因課桌太小無法練習操作的情況出現,同時也可以解決學生多,顯微鏡少的問題,以2~4個學生為一個實驗小組,輪換練習。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本課的教學方法:
1.常規方法:先以掛圖和教材為例,講述實驗用具的結構、名稱和使用方法,然後分組練習,此方法優點為易於組織教學,缺點是學生的聽、看與實際練習脫節,不利於操作能力的形成。
2.同步教學方法:掛圖和實物相結合,邊講邊看邊操作,老師講一步,讓學生看一看實物並動手練習操作一下,此方法的優點為:使學生能同時聽到、看到和觸摸到實物,多種感官同時感覺一個知識點的內容,印象深刻。缺點為:組織教學難度大,學生出於對用具的新鮮感,往往會忽略老師對用具結構、用途和使用方法的介紹,而急於動手操作。所以,建議在確有把握組織好教學的前提下採用此方法。
三、教學過程:(以同步教學法為例)
1.引言設計:此課內容是在學生剛剛學習完緒論,對生物學產生了極大興趣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將學生引人生物學具體學習過程的重要一步,可以利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心理特點來設計引入語,以下幾種方法僅供參考。
(1)以緒論引入。這是在緒論課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提高渴求生物學知識的慾望,例如:「在緒論中提到了將要學習的幾大部分內容,那麼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進入生物世界了,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植物,(板書:第一部分植物)首先我們要做一些准備工作,因為植物雖然種類繁多,形態各異,但是構成它們身體的基本結構卻十分微小,不藉助於一些專門的用具和採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我們是觀察不到的。所以,我們在了解植物之前,要先認識和熟悉一下觀察植物結構時所使用的一些用具和方法。」

Ⅹ 求八年下新人教版英語教學資源軟體PEP

我有免費給你

閱讀全文

與人教教學資源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