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互助式教學

互助式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17 09:35:28

⑴ 互動式教學法的互動教學類型

主題是互動教學的「導火線」,圍繞主題展開教學雙方互動,有利於達成教回學目的。其方法一般答為拋出主題——提出主題中的問題——思考討論問題——尋找答案——歸納總結。
這種方法主題明確,條理清楚,探討深入,能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創造性。但缺點是組織難度大,學員所提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會影響教學進程。
互動式教學模式的開展,不僅僅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口頭的交流,要達到預期效果還需藉助必要的教學手段。現代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多媒體設備進入課堂教學,它使傳統教學方法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令人耳目一新。多媒體設備的聲、光、電一體化優勢,不僅減少了教師課堂書寫工作量,更重要的是由於課堂環境的變化,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且也使課堂討論或者案例分析便於進行。有了多媒體設備並不等於教師可以跟放電影一樣,不需要課堂講解了。我認為先進的設備僅僅是輔助教學的手段,教師的主導地位絕對不能動搖。過分依賴多媒體設備,會淡化教師的主導地位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⑵ 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是什麼

教學模式的研究是當代教學論中的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其核心是用系統、結構和功能等觀點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論的或實踐的基礎,從而形成一種系統化和多樣化相統一的教學模式體系。理論界對教學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種認識。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是,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轉化形式,它是用於設計課題、選擇教材、揭示教師活動的基本框架。
就語文學科而言,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也一直是有識之士研究的課題。目前比較被人們認可的有以下幾種模式:(1)中學語文教學「三、五、七」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打好三個基礎,建立五條常規,註定七項禁忌。(2)語文目標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教材有明確的目標,教師為實現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教,學生為達到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學,教學領導人員以及招生考試部門的組織者和命題人員,以同樣的學習目標為基本依據進行教學測量、考核、評估、考查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檢驗老師的教學效果。(3)語文「訓練式」教學法,其核心內容是教師講授新課時,把一篇課文的內容根據教學目的化解為各種題型的訓練題,讓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習題,教師當堂評講這些習題,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課文內容,應用課文內容的目的。(4)「情知對稱」四分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藉助教材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不能把語文只作為單純的知識達標課程,而應該讓它成為培養學生 「情知對稱」的人格與智能雙向平等發展的黃金三角洲。「四分」的含義是指情知分類,能級分層,訓練分步,教材分型。
以上這四種語文教學模式,對我國的語文教學影響極大,毋容置疑,它們對推進我國語文教學的改革起過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隨著現代社會對人才規格的要求而出現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教師、學生的各種不同特點,都決定了教學模式不可能是絕對的。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可能適用於一切教學活動,它都具有針對性。否則,教學模式就失去了自身的特點和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到目前為止,語文教學理論上和實踐中沒有一種教學模式能夠涵蓋語文教學的所有,即使最先進的語文教學模式也只能是用於語文教學的某一側面或某一角度,甚至某一類型的課文教學。如果我們將某種語文教學模式用於語文教學的全體,那麼勢必會失真,會失實,於教學無益。語文教學是發展的,特別是隨著課程、教材、考試制度的改革深化,多媒體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的運用等,語文教學更呈現出新的發展,而發展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先進的教學思想與教學理念的涌現與新的教學方法與程序的出現,這勢必會使原有的教學模式受到影響或沖擊,使其不斷地修正、充實、改造。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會不斷地呈現新的模式,產生新的活力。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中,對學習方式變革給予了高度重視,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並圍繞這一目標的實現,在課程結構調整、課程標准制訂、教材編寫、教學過程、學習與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就是說,當今時代,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在對合理的傳統模式的繼承基礎上,不斷改革自己的教學思想,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使模式穩中有變,常教常新。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並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多少年後的今天,我們思考這段話,應當仍然會有所啟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對於課堂教學目標的定位,要著眼於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要突出「以學生為本」,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不斷加快發展自身的主體性。教師要重視教學目標對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導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認識目標,更要有創新精神、創造性思維、創造能力的培養目標。根據這一要求,本人認為當前只有改革教學活動中的要素關系,才是發展與建構語文教學模式的關鍵所在。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是依附於一定的教學形式而存在的。離開了一定的教學形式也就不存在著所謂的教學模式了,教學形式又是由諸多要素構成的,教師、學生、媒體(即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等。如果在教學中能實現以下四個轉變,我想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一定會到來。
1、教師角色的轉變:由權威型轉變為夥伴型
傳統的師生關系強調的是師道尊嚴,教師是至高無上的權威,學生只是絕對的順從,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導致的是學生學習主體意識的缺失。一種積極的教學模式首先應該是一種有利於學生主體意識發展的教學形式。人的存在,人的發展,是現代教學最根本的理念,尤其是加入WTO以後,民主、平等、互動、合作更應成為師生關系的新的理念。這種理念是先進的教學模式建構與發展的基礎。據此,教師要由學生的權威變為學生的夥伴,在與學生的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完成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的建立與發展。
2、學生地位的轉變:由被動聽講轉變為主動參與
教學要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個性的發展是教學的最大成功。但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由於受到不合理的地方性的評價機制的影響,學生的地位是受老師的操縱的,帶有強烈的被動性。教師要學生學什麼,學生就應該學什麼,教師要學生怎麼學,學生就得怎麼學。這種現狀制約著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形成,若不改變,學生就不可能成為學習的主體,不可能發展個性,不可能有學生的自主性,進而,教學模式的更新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從被動聽講的從屬的知識接受者的地位,轉變為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地位(這個主體地位要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揮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上)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3、媒體作用的轉變:由演示工具轉變為認識工具
教學媒體的運用是教學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特徵之一。但無論是傳統的教學媒體(如實物、圖片等)還是現代的教學媒體(如錄音、錄像、電腦課件等),都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一種工具,或是一種手段。事實證明,課堂上恰當地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地利用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具體、生動、直觀、形象地獲得知識技能,以求學得快,記得牢的效果,是現代課堂教學重要的學習策略。如果在學生觀察了媒體的演示或藉助媒體而創設的情景後,教師不是越俎代皰式地分析、說明、講解,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探究蘊含其中的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的理性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得出理性的結論,這樣就使媒體的作用發生了質變,由教師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識工具。
4、教學過程的轉變:由傳授型轉變為引導型
傳統教學觀認為教學過程主要是教師教的過程,而忽視學生學的過程,因而對教學原則的探討多局限於對教師做規定,而沒有對學的指導,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過程是教與學雙方的活動,其中學生是主體,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不應再是服從,而是如何調動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教學原則的研究趨向於與學習策略的研究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的作用,提倡學生的獨立探索。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教學過程教師應從講授知識的過程轉變為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去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從知識的直接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再體現在講授上,也不再體現在對知識的「講深講透」的直接形式上,而是體現在進行周密、科學的教學設計和精心組織學生學習活動的更高層次的間接形式上,或是體現在幫學生將無序的知識整理為有序的知識上,體現在幫助學生將錯誤的知識修正為正確的知識。這種轉變是教師的教學責任,也是模式構建發展的必要條件。
以上就語文學科中的教學模式問題談了個人的一點思考。我想,研究語文教學模式,借鑒他人的教學經驗,目的在於改革自己的教學,形成自己的個性和風格,由於模式本身的非定性和教學經驗的個人性,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揚己之長,避己之短,靈活運用各種模式,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或創造適宜的教學模式

⑶ 互助式教學法裡面的對學是什麼意思

可能是人家出題你回答吧。

⑷ 社區家庭互助式教育如何落地

社區家庭互助式教育如何落地

最近一直在思考「社區家庭互助式教育」也就是我之前一直提倡的家庭「內包式」早期教育如何盡快落地,想了一下,需要考慮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步:課程設置。其實現在許多有膽識、好學上進的家長都願意加入「社區家庭互助式教育」陣營,但苦於真的時間太少、精力不足,好幾個之前跟我一起有進入實踐階段的父母提到,給小朋友上課固然也難,但最難的其實是課程的准備。大家多半是上班族,每天上完班都累得跟狗一樣,真的沒有太多時間去思考課程的各個環節等細節。那我在想,是否可以分別根據孩子的年齡層次和性格種類,設計多套課程,涵蓋從兒童的心理掌握、一般行為表現、日常保健等基礎知識到具體各種音樂、美術、游戲等課程的設置,讓繁忙的家長們拿到課程就可以直接上手,省時省力,費事每次都去備課,是否會有更多家庭願意響應起來?
第二步:參與人員。本來只考慮讓父母參與到家庭教育,後來思索再三,大多數上班族父母即使能夠參與,也只能是抽出晚上或周末有限的時間,而大部分白天和孩子相處的是誰?是各家的老人(還有少數是保姆)。那麼,是否可以考慮將老人家也拉入「社區家庭互助式教育」陣營?
其實這樣既非常必要也益處多多。
從目前大部分家庭的結構來看,老人家地位重要。孩子的父母大部分白天要上班,來幫忙帶孩子的老人是目前白天大部分時間孩子的主要監護人和陪伴者。要問誰最需要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老人家絕對屬於第一序列。
另外,老人家們普遍比較固執,因為也的確,人家「吃的鹽比我們吃過的米都多」,但他們所掌握的育兒知識卻並不一定就都是正確的。可是你去跟他們指出問題時,這么多年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很難一下子扭轉觀念,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總覺得老人家比較「執拗」從而往往造成兩代人之間為了育兒爭吵不休、矛盾不斷的原因。
可是,如果能夠讓老人家加入家庭教育的培訓行列,幫助他們在專家的引導下進行知識更新、盡快融入時代,恐怕比兒女們說多少句都有用。更重要的是,接受培訓的結果是讓被養育人———孩子們直接受益,還對搭建兩代人溝通的橋梁、大大減少家庭矛盾助益頗多。
最後,從打造和諧社區進而和諧社會的角度來看,老人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因為兒女來到新的城市打拚繼而生兒育女後需要人幫忙才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好多老人因為語言的隔膜、生活習俗或氣候的迥異等因素把自己封閉在家裡,好多都住不了多久就思念老家思念得不行,感覺在兒女這里簡直是度日如年。可如果家家老人都能夠跟年輕人一起,在社區統一場所進行家庭教育的培訓,老人和年輕人的育兒觀念得到學習和更新,老人之間還可以交朋識友、多多溝通,從而走出家門、打開自己;而且經過學習,大大改進養育孩子的技能和效果,還感到自己「老有所為」、「老當益壯」,自己精神頭也好了,心情開朗了,自然各個小家庭關系也更好,小家好了自然大社區也好了,豈不是達到「和諧社區」進而「和諧社會」的可喜局面?

⑸ 如何開展互動式教學

師生互動現象在課堂教學中是客觀存在的,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根據其產生效果的不同,可以把師生互動分為正互動和負互動。正互動就是指能取得積極效果的互動方式,即有效的師生互動;負互動是指不能取得積極效果,甚至是負面效果的互動方式,即無效或影響教學效果的師生互動。課堂教學中有效的交往互動,是實施新課程理念的基礎,更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必要條件。那麼,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又該如何追求正互動,避免負互動,使師生在多層次互動的共同作用下,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呢?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思考。
一、找准「契入點」,借機互動
尋找「興趣點」,以趣引動。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助推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符合學生身心特徵的「興趣點」,以學生喜愛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激起學生參與互動的慾望,達到提高師生互動有效性的目的。如在學習《鏡子改變了什麼》一課時,我就以激趣的方式導入新課。上課之前請八位同學玩一個游戲。游戲規則:兩位同學一組,其中一位扮演照鏡子的人,另一位扮演他的像,表演的動作自編,看哪兩個同學的表演最精彩,合作最默契。學生對四組同學的表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根據學生的猜測,靈活地引出鏡面對稱,從而揭示課題。上述片段就抓住了學生的年齡特徵,由生動活潑的表演著手,喚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達到了課堂設計的初衷。
尋找「探究點」,以研引動。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產生探究的慾望。教師需要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在知識的「結合點」上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進而產生新問題、新困惑,並以此為探究點,引導學生探究思考。這種時機的把握能充分提升師生互動的有效性。
二、創設好路徑,鋪路互動
根據表現形式的不同,互動包括行為互動、情感互動和認知互動。行為互動是基本的互動形態,指師生在課堂中的行為表現,雙方是否積極或者參與學習活動的程度。情感互動是指師生在課堂中的情感投入,雙方學習中是否伴隨著積極的情感。認知互動是指師生在課堂中所採用的策略,雙方思維的活躍程度是通過一些策略來體現的,認知互動能夠使學生獲取和整合新知識。由此著手,我們也就把握了達成師生有效互動的三條基本路徑。
實踐——重探究過程的師生互動。《數學課程標准》指出,過程與方法同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現代教學觀也認為,學習是一個以知識學習過程為載體的,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從而提高自己適應能力的一種活動。因此,有效的師生互動應該實踐知識發生發展過程。以「實踐」為特徵的師生互動過程更多的是以外顯的行為來體現的。

⑹ 如何進行有效的互動式教學

師生互動現象在課堂教學中是客觀存在的,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根據其產生效果的不同,可以把師生互動分為正互動和負互動。正互動就是指能取得積極效果的互動方式,即有效的師生互動;負互動是指不能取得積極效果,甚至是負面效果的互動方式,即無效或影響教學效果的師生互動。課堂教學中有效的交往互動,是實施新課程理念的基礎,更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必要條件。那麼,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又該如何追求正互動,避免負互動,使師生在多層次互動的共同作用下,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呢?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思考。
一、找准「契入點」,借機互動
尋找「興趣點」,以趣引動。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助推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符合學生身心特徵的「興趣點」,以學生喜愛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激起學生參與互動的慾望,達到提高師生互動有效性的目的。如在學習《鏡子改變了什麼》一課時,我就以激趣的方式導入新課。上課之前請八位同學玩一個游戲。游戲規則:兩位同學一組,其中一位扮演照鏡子的人,另一位扮演他的像,表演的動作自編,看哪兩個同學的表演最精彩,合作最默契。學生對四組同學的表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根據學生的猜測,靈活地引出鏡面對稱,從而揭示課題。上述片段就抓住了學生的年齡特徵,由生動活潑的表演著手,喚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達到了課堂設計的初衷。
尋找「探究點」,以研引動。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產生探究的慾望。教師需要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在知識的「結合點」上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進而產生新問題、新困惑,並以此為探究點,引導學生探究思考。這種時機的把握能充分提升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在講解物體正對鏡面時像的特點,我組織了如下活動。
師:每位同學對著鏡子,舉起你的左手,鏡子中的像舉起的是哪一隻手?
生1:左手(鬨堂大笑)。生2:右手。
此時我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學生開始尋求證明自己答案的途徑和方法。這里,教師正是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利用了學生對知識的「一知半解」,設置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由已知探求未知,實現了師生之間的正互動,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
創造「思維點」,以思引動。數學思維的訓練始終是數學教學的核心任務。然而,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教學內容的區別,有些知識中的思維過程比較難以把握。此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參與學生的討論,幫助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方法思考問題,把握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點」。在學習《截一個幾何體》時,我先作教師談話。用一個平面去截一個正方體,所得的截面可能是什麼形狀?然後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從「可能性」出發,猜測所截得截面的不同形狀。再讓學生利用小刀對所帶正方體進行切截,並與自己的猜想的結果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大膽猜想,讓學生懂得探索數學問題是從猜想開始的。但又不能停留在猜想上,還需對猜想進行證實。猜想與證實結果的比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創設好路徑,鋪路互動
根據表現形式的不同,互動包括行為互動、情感互動和認知互動。行為互動是基本的互動形態,指師生在課堂中的行為表現,雙方是否積極或者參與學習活動的程度。情感互動是指師生在課堂中的情感投入,雙方學習中是否伴隨著積極的情感。認知互動是指師生在課堂中所採用的策略,雙方思維的活躍程度是通過一些策略來體現的,認知互動能夠使學生獲取和整合新知識。由此著手,我們也就把握了達成師生有效互動的三條基本路徑。
實踐——重探究過程的師生互動。《數學課程標准》指出,過程與方法同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現代教學觀也認為,學習是一個以知識學習過程為載體的,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從而提高自己適應能力的一種活動。因此,有效的師生互動應該實踐知識發生發展過程。以「實踐」為特徵的師生互動過程更多的是以外顯的行為來體現的。

⑺ 什麼是互動式教學在科學教學中的意義是什麼

老師與學生進行交流式的教學,寓教於樂。這個也能很好的反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老師會利用提問,講故事,或者跟學生親自的交流來完成一個教學目標。

⑻ 先學後導,自主互助的教學模式是怎樣的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3、想像詞所描繪的情4、結合圖畫和注釋了解詩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體會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教學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2、通過反復誦讀古詩,達到熟練成誦,讓學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體會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教學過程】一、回顧舊知,切入新課1、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岩」。2、 那在呂岩筆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樣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齊讀課題二、學習《牧童》,領悟詩意1、觀察課本上的插圖,說一說圖上畫著哪些人或物?2、學生交流討論。3、指名讀詩,注意讀准「蓑」4、根據圖畫和注釋,理解詩意,並填空。在一個( )的地方,耳邊似乎回盪著( )。在( )的時候,一個牧童到外面( )了。5、交流討論6、再讀這首詩,你感受到這是一個( )的牧童呢?為什麼?從哪句詩哪個字最能領略他的悠閑與愜意?三、品讀古詩,走進詩境 圍繞「卧」,品味「卧」。①卧在一個怎樣的地方?「六七里」:虛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廣闊,一望無邊。 「鋪」:結合詩句理解擴詞(鋪展、鋪開、平鋪、鋪設、鋪天蓋地……) 「三四聲」:虛指,形容笛聲時斷時續。這笛聲是誰逗弄出來的呢?你能猜出來嗎?他把這美妙的時刻放在什麼時候?黃昏後:絢麗的晚霞漸漸消失了,一輪皎潔的明月高掛在夜空…歸來:牛羊入圈,該空閑了,無憂無慮了。飽飯:吃了媽媽做的豐盛的晚飯,舒服、愜意、心滿意足。③品味「卧」的美妙。是呀,牧童已經勞累了一天了,現在吃飽了飯,終於可以歇息了。這里詩人不用「立」、「坐」,而是一個「卧」。你覺得「卧」這一個動作妙在哪? ④互說詩意四、體會作者想表達的感情。在老師的描述下,想像畫面,感受牧童當時的悠閑、自在、舒服。 五、說一說,他當時在想什麼?六、練習背誦。七、作業續寫:當他坐在草地上時,他在想些什麼?板書設計: 牧 童弄 愜意卧 悠閑

閱讀全文

與互助式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