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闡述教學設計的含義,說明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的異同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ID)也稱教學系統設計(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是以傳播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從而找出最佳解決方案的一種理論和方法。是將學和教的原理轉化成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方案的系統化過程,是一種教學問題求解,側重與問題求解中方案的尋找和決策的過程。 教學設計是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依據課程內容主題、學生特徵和環境條件,運用教與學的原理,為學生策劃學習資源和學習活動的過程,即教學設計是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為了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而設計的解決教與學問題的一套系統化程序。 教學設計方案,內容包括學習內容特徵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任務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或意圖、教學過程、課堂小結(含板書設計)、自主性教學評價(教學反思)、教學資源鏈接等。 1、評估需求確定教學目的:測量學習差距、確定完成教學後能夠做什麼? 2、教學內容分析:學習者學習之前的知識技能分析? 3、學習者分析:學習者個性特徵和學習環境分析? 4、編寫教學目標:具體陳述學習後能夠做什麼? 5、開發評價方案:你准備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 6、開發和選擇教學材料:你設計各種教學資源和材料為教學做准備? 7、實施與評價:實施你的設計並進行多方面的評價? 8、修改:整理反饋資料和數據,進行修改教學設計 9、總結性評價:對學習者使用效果進行最終評價 教案是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設想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寫一份優秀教案是設計者教育思想、智慧、動機、經驗、個性和教學藝術性的綜合體現。我認為教師在寫教案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 所謂符合科學性,就是教師要認真貫徹課標精神,按教材內在規律,結合學 生實際來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設計教學過程,避免出現知識性錯誤。那種遠離課標,脫離教材完整性、系統性,隨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寫教案的做法是絕對不允許的。一個好教案首先要依標合本,具有科學性。 2、創新性 教材是的,不能隨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課怎麼上全憑教師的智慧和才幹.盡管備課時要去學習大量的參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聽取名家的指點,吸取同行經驗,但課總還要自己親自去上,這就決定了教案要自己來寫。教師備課也應該經歷一個相似的過程。從課本內容變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紙上,形成書面教案,繼而到課堂實際講授,關鍵在於教師要能 」學百家,樹一宗」。在自己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廣泛地涉獵多種教學參考資料,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華,取去糟粕,對別人的經驗要經過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獨立思考,然後結合個人教學體會,巧妙構思,精心安排,從而寫出自己的教案。 3、差異性 由於每位教師的知識,經驗,特長,個性是千差萬別的。而教學工作又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因此寫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發揮每一個老師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所以老師的教案要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因材施教。 4、藝術性 所謂教案的藝術性就是構思巧妙,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得到藝術的欣賞和快樂的體驗。教案要成為一篇獨具特色」課堂教學散文」或者是課本劇。所以,開頭,經過,結尾,要層層遞進,扣人心弦,達到立體教學效果。教師的說,談,問,講等課堂語言要字斟句酌,該說的一個字不少說,不該說的一個字也不能說,要做到恰當的安排。 5、可操作性 教師在寫教案時,一定從實際出發,要充分考慮從實際需要出發,要考慮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該簡就簡,該繁就繁,要簡繁得當。 6、考慮變化性 由於我們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維能力的學生,又由於每個人的思維能力不同,對問題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會提出不同的問題和看法,教師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計到。在這種情況下,教學進程常常有可能離開教案所預想的情況,因此教師不能扣教案,把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壓下去。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改變原先的教學計劃和方法,滿腔熱忱地啟發學生的思維,針對疑點積極引導。為達到此目的,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估計學生在學習時可能提出的問題,確定好重點,難點,疑點,和關鍵。學生能在什麼地方出現問題,大都會出現什麼問題,怎樣引導,要考慮幾種教學方案。出現打亂教案現象,也不要緊張。要因勢利導, 耐心細致地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因為事實上,一個單元或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教學的一定過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旦出現偏離教學目標或教學計劃的現象也不要緊張,這可以在整個教學進度中去調整。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八.作業處理(說明如何布置書面或口頭作業)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2.怎樣進行,復習那些內容?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2.怎樣提出問題,如何逐步啟發、誘導? 3.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詳細步驟安排,需用時間。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樣進行,誰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時間? (四)歸納小結 1.怎樣進行,是教師還是學生歸納? 2.需用多少時間? (五)作業安排 1.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釋? 1、課件的概念 課件(courseware)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經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界面設計等環節,而加以製作的課程軟體。它與課程內容有著直接聯系。 2、課件的長度 多媒體課件的內容可多可少、一個大的多媒體課件可以包括一門完整的課程內容,可運行幾十課時;小的只運行10-30分鍾,也可能更少時間。 3、多媒體課件 所謂多媒體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教學設計,並以多種媒體的表現方式和超文本結構製作而成的課程軟體。 4、常用製作方式 現在應用最廣泛的多媒體課件形式是 PPT(用office PowerPoint 製作的幻燈片),由於它編輯、播放,各種操作簡單易學,而且能夠很方便地找到資源,並且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改善和加工,對技術的要求相對不高,並且多加鑽研也可以有反復多彩的效果,能滿足許多需要,因此廣受歡迎。 其他應用較廣的還有 Flash 和 Authorware 以及幾何畫板(數學老師常用)等等,它們更加強大的功能,尤其是在動畫方面更為精彩的表現能力十分吸引。只是對製作者的技術要求較高,需要多花一點時間學習和練習,另外從網上找到的這一類資源雖然廣泛,但是因為不能隨心所欲地進行二次編輯,因此有一點點制約性。不過其豐富表現力仍然使它們應用廣泛,只要刻苦鑽研,就能利用多種手段,製作出精良的課件。 網上也有許多現成的課件資源,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尋找利用,不過最精良的資源往往是收費的。 課件現在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應用的專有名詞,它也被廣泛的應用到企業和政府的培訓中,成為創建學習型組織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無論應用在何處,只有能產生學習的吸引力,能透徹地講解學習內容,能帶來良好的學習效果的課件才是有價值的課件。 有價值的課件必須具備以下要素,也就是優秀課件的評價標准: 1、教學設計 精心的設計是優秀結果的保證,沒有正確完整的設計後續一切都象散沙一樣無法凝聚,缺少靈魂。 2、生 動 性 把教學內容的重點和多媒體手段充分地結合起來,帶給學生最易理解的方式。 3、交 互 性 讓學習者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加深理解和記憶。 4、方 便 性 好的導航可以掃除非教學因素的學習障礙,不讓學習者迷失在技術障礙中,始終能便捷地訪問。 5、自 由 性 自由學習是課件的一大特色,學員任何時候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處位置和進度,控制自己的學習進程。 6、個性化學習 提供多種模式和習慣的選擇,讓每門課給每個學習者帶來最貼心的學習感受。 7、評 估 檢查學習效果是必須的手段,沒有評估可能會很容易放棄學習。 更重要的是,一個優秀的課件,採用的形式其產生的效果應該是高於傳統教材的,也就是說,如果連傳統教材的效果都沒有達到,那也就沒有必要做成課件了。
❷ 教學設計的作用和意義
教學設計是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為根本目的,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版理論等原理轉換權成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計劃,創設有效的教與學系統的"過程"或「程序」。它是以解決教學問題、優化學習為目的的特殊的設計活動,既具有設計學科的一半性質,又必須遵循教學的基本規律。
具有以下幾方面作用:
1、它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
(1)、它是教育科學體系中一門應用分支學科,起著連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系統科學、傳播與信息理論、管理與工程理論等多種學科的作用。
(2)、力求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對教與學及傳播學的研究成果和理論綜合應用與實踐活動,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3)、通過教學設計,可以把已有教學理論與研究成果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將教師的教學經驗上升為教學科學,充實和完善教學理論,溝通了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使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
❸ 教學設計與教案編寫的區別和聯系
從定義上看: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 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設計,又叫課時計劃,包括教學綱要和教學活動安排,教學方法的具體應用和各種組成部分的時間分配等。
教學設計是將學和教的原理轉化成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方案的系統化過程,是一種教學問題求解,側重與問題求解中方案的尋找和決策的過程;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而設計的解決教與學問題的一套系統化程序,包括宏觀設計和微觀設計,主要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解決教學問題,以優化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理論基礎,具有很強的理論性、科學性、再現性和操作性。
從對應層次上看:
教學設計把整個具有動態復雜關系的教學系統作為它的研究對象,顯示出「宏觀性」,所以教學設計的范圍大到一個學科、一門課程,小到一堂課、一個問題的解決。目前的教學組織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所以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學設計中運用最多的一個層次。 教案對應的范圍非常集中,需要表現為鮮明的「微觀性」,就是教學的內容文本輔助老師自己上課用的。從研究范圍上講教案只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層次關系是不完全對等的。
從理念上看:
編寫傳統教案應秉持以「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理念,其核心目的是幫助教師把握好教學內容並把課講好。教案的編寫就很重視對學生進行封閉式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卻對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予以應有的注重,這就造成學生雖然學到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但是往往缺乏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編寫教學設計方案應秉持以人為本、基於學習與知識創新的「學習者中心」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就不僅重視教師的教,更重視學生的學,要給學生留出自主性、生成性學習的空間,以怎樣使學生學得更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為核心目的。
從構成上看:
教案一般包括教學目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時間、教學內容和步驟( 教學進程) 以及教學後記等構成元素,這其中就包含了組織教學、復習、新授、練習鞏固、布置作業等五個大致環節。
教學設計可以包括教學目標的制定、學習者有關的分析、教學內容的分析與組織、教學策略與媒體的運用、教學的評價等構成元素。 對比兩者的構成因素,會發現對學習者的有關分析是傳統的教案所忽略、而教學設計不可少的。另外,兩者的其他構成元素即使看似相通相類,其實是不盡相同的。
1.「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 教案用「教學目的」,是由教學大綱確定了的,它規定了教學任務的上限,教師沒有發揮創造的餘地,以教師為闡述主體,體現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設計用「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准來靈活制定的,設定了教學任務的下限,教師和學生都有較大的創造發揮餘地; 「教學目標」以學生為闡述主體,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統一。
2.「教學重點難點」和「教學內容分析」: 教案是基於「教材中心」的,教師的任務就是「教材」,「教學重點難點」也主要由教學大綱來明示,缺乏適宜的針對性。教學設計是基於「學習者中心」的,學生的學習問題就是教學設計者應當解決的根本的教學問題,教師的任務只是「用教材」為學生服務,因而「教學內容的分析」以及教學重點難點,必須結合學習者進行分析,強調一定的系統性、連續性,尤其是適宜的針對性。
3.「教學工具」和「教學媒體」: 教案需要的教學工具比較簡易,主要是黑板、粉筆、掛圖、標本、模型等,信息承載和發布功能比較有限。教學設計可選的媒體大為先進,包括幻燈機、投影儀、計算機等,擴大課堂信息容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它可以與傳統教學手段配合使用。
4.「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 教案可以選用的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為實現既定教學目的、完成既定教學任務而安排的行為方式。教學設計為實現「三維目標」,在借鑒傳統教案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側重學法指導、情境創設、問題引導、媒體使用、反饋調控等教學策略,更注重教學的動態生成性和即時靈動性。
5.「教學步驟」和「教學過程設計」: 這分別是傳統教案和現代教學設計的重心所在。教案的「教學步驟」強調預設的程序,體現了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精心准備和周密安排,但也會帶來僵化和苛細的弊端,不利於教學過程中即時即景的靈活創新。教學設計則大大淡化了傳統教案的程式性和繁瑣性,「教學過程設計」往往只是一個教學構想,充分尊重了教師教學的創造性和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6.「教學後記」和「教學評價」: 教案的「教學後記」的內容沒有嚴格要求,和教案本體的關系較為疏鬆,經常在教案編寫的實際中被教師所忽略。教學設計的「教學評價」則是其三個基本程序之一,佔有不可或缺的比重。教學設計的教學評價則要同時從三個側面看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強調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❹ 如何加強教學設計的目的性
通過多日的學習,研究,自己對本次的國培學習有了一些切身的體會.無論是平日的教學還是特殊情況下的觀摩教學,要想上好一堂課,就得下好功夫備好課.備自己,備學生,備內容,備形式,時不時的還得創創新,這樣你的課才不會一成不變的周而復始.
多個課題自己選擇了很久,經過再三考慮無論是測評,還是提問,以及互動通通都離不開你的教學設計,好的教學設計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有了基礎再進一步研究細節也不遲.下面我就談一下學習國培前後自己在教授一年級數學《認識鍾表》(兩課,認識整點和半點,以及快幾點了和幾點剛過)時的幾點體會.
一、國培學習之前的教學設計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出示掛圖,明確學習內容.
4、比一比,引導學生討論,發現半時和整時以及快幾點了和幾點剛過的區別.
5、練一練,鞏固鍾表的認識.
二、國培學習後的教學設計
這兩課學過之後,發現學生掌握不是很好,四種時間的區分不是很清楚.面對此問題再重新上吧,學生太小會覺的沒興趣,上課時反而不會認真聽講.不上吧,並沒有達到教學目的.針對此狀況,我決定兩課合二為一,從找區別入手,再次進行教學.
1、利用教具鍾表實物,隨面進行調試,讓學生認一認是幾點鍾.從中發現哪種時間掌握的最不好.
2、發現問題及時更正,講解,為了使學生較好的掌握要領,編寫實用兒歌,以便學生記憶.
時針指向12,幾點整;時針指向6,幾點半;時針剛過12,幾點剛過;時針快到12,快到幾點!
4、教師說出幾點,學生用學具擺一擺,(同桌互查,及時更正.)
5、學生說出幾點,教師用教具擺一擺,(可故意出錯,請學生更正)
6、出示幾點,讓學生動手畫一畫鍾表.(提前示範,講解畫法)
三、國培學習前後的區別
國培學習之前的教學設計過於形式化,書面化,並沒有深入研究作為低齡兒童學習掌握的能力,太過於照本宣科.國培學習後,教學設計能夠深入到課本之中,而不再是表面化,簡單化.在教授過程中也具體了很多,有利於我的教和學生的學.四、感悟
通過本次國培學習,使我深刻的感悟到,教要放低自己,和學生站在一起,用他們的能力和眼光去講解他們能理解的東西,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直觀化,生活化.
❺ 談談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意義
意義:
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為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過程.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可以對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有個整體的把握,可以根據教學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對象的特點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採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實施可行的評價方案,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另外,通過教學設計,教師還可以有效地掌握學生學習的初始狀態和學習後的狀態,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方法,採取必要的教學措施,為下一階段的教學奠定良好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好的教學設計可以為教學活動提供科學的行動綱領,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忽視教學設計,則不僅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學走彎路,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建構主義環境下的教學設計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自主地學,設計過程一般包括:
(1)情境創設——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的情境;
(2)信息資源提供——提供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源(教學資源),以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
(3)自主學習策略設計——自主學習策略是引導學生自王學習、自主建構的內在因素,其作用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達到自主建構的目標;
(4)組織協作學習——通過協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長補短,深化學生的意義建構;
(5)組織與指導自主發現、自主探究——在建構知識意義的基礎上,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發現式學習與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❻ 數學教學設計的目的是什麼完成數學教學設計 教師需要考慮哪幾方面
一、課前系統部分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 (1)分析《課程標准版》的要求.(2)分析每課教權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
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教材內容(二)學生分析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 :(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❼ 教學設計最主要的目的是
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專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屬學方案的過程。它是一門運用系統方法科學解決教學問題的學問,它以教學效果最優化為目的,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宗旨。具體而言,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學設計最主要的目的
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❽ 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中具有什麼意義
教學目標的教學設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一堂課沒有教學目標,那無疑這是一堂毫無意義的課,就像一個人活在世界沒有生活目標一樣,完全是個行屍走肉.
❾ 教案的目的是什麼
教案,也稱課時計劃,教師經過備課,以課時為單位設計的具體教學方案,教案是上課的重要依據,通常包括:班級、學科、課題、上課時間、課的類型、教學方法、教學目的、教學內容、課的進程和時間分配等。有的教案還列有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如電影、投影、錄像、錄音等)的使用、作業題、板書設計和課後自我分析等項目。由於學科和教材的性質、教學目的和課的類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編寫教案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精心設計。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確地制訂教學目的,具體規定傳授基礎知識、培養基本技能、發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合理地組織教材,突出重點,解決難點,便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面向大多數學生,同時注意培養優秀生和提高後進生,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編寫教案的繁簡,一般是有經驗的教師寫得簡略些,而新教師寫得詳細些。平行班用的同一課題的教案設計,根據上課班級學生的實際差異宜有所區別,原定教案,在上課進程中可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課後隨時記錄教學效果,進行簡要的自我分析,有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具體的安排和設計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教案通常又叫課時計劃。
教案中對每個課題或每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板書設計,教具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各個教學步驟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等等,都要經過周密考慮,精心設計而確定下來,體現著很強的計劃性。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編寫教案有利於教師弄通教材內容,准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有利於教師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❿ 有意義學習理論對課堂教學設計的指導意義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課堂教學
淺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課堂教學的指導意義
VIP專享文檔 2011-12-08 6頁
淺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課堂教學的指導意義
摘 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本,尊重並合理地引導每一個人的個性和差異性;在建構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教師;課堂教學;以人為本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
20世紀80年代,皮亞傑等西方心理學家通過研究兒童認識世界的心理過程,創立了兒童認知發展日內瓦學派,在認知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其基本觀點是: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建構主義理論作為國際教育改革的一種新的主流思想,所形成的新型教學模式在新加坡、德國等許多國家盛行,在我國已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話題。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它在認識論、教學觀等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1.知識觀
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或假說,它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不是絕對的。而是臨時性的,隨著人們認識程度的深入而不斷地變革、升華和改寫,出現新的解釋和假設。在解決具體的問題時,知識也不是一用就准,一用就靈的,而是需要針對具體問題的情景對原有知識進行再加工和再創造。知識也並不是以實體的形式存在於個體之外,盡管通過語言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並且獲得了較為普遍的認同,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習者對這種知識有同樣的理解。因此「知識系統」不是從外部「輸入」的,不能由教師通過講解、板書和各種媒體向學生灌輸,而只能在學生個體內有機生成;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學習者自身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只能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在此基礎上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在具體的行動情景中,其內化於個體大腦中的有機成分才能很快地從內部「輸出」,迅速轉化為實用而有效的行動。
2.學習觀
學習過程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情境)相聯系,兒童的認知結構通過「同化」與「順應」逐步建構起來。學習者在實際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指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如果原有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指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順應則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認知個體通過同化與順應這兩種形式來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當兒童能用現有圖式去同化新信息時,他處於一種平衡的認知狀態;而當現有圖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時,平衡即被破壞,從而修改或創造新圖式,即順應的過程是尋找新的平衡的過程。在學習科學課程之前,通過日常生活的各種渠道和自身的實踐,學生對客觀世界中各種自然現象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構了大量的樸素概念。前概念指導或決定著學生的感知過程,原有的知識經驗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因此學習過程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存儲和提取;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是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雙向相互作用過程,是基於原有經驗的概念轉變。它包含著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
3.理想的學習環境
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知識。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組成理想的學習環境的四個部分。
情境: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於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情境的創設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
協作: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協作在這里包含協商的意識,協商主要有自我協商和相互協商;自我協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復商量什麼是比較合理的;相互協商是指學習小組內部之間的商榷、討論和辯論。
會話: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來商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會話是協作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環節。同理,協作學習過程也是會話過程,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會話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義建構:這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建構主義的知識觀認為科學知識應當明確被看作是個人和社會建構的。所要建構的意義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於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因此,只有幫助學生具備學習的能力,才能完成意義建構。
4.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與建構主義理論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可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的認知工具。課程建設既考慮專業的實際需要,又考慮學生的實際程度。課程不被看作基本上由外部環境因素決定的(例如學科結構、社會價值等因素),而是考慮到學習者帶進學習情境的先前知識——他們的目的和觀點。把課程看成是促進特定學習結果的一系列學習活動和相互作用的過程,什麼樣的經驗和概念在促進特定學習結果的產生中是有效的,變成了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強調對學習環境(而非教學環境)的設計,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利用講解、板書和各種媒體作為教學手段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教學模式。
5.師生角色的定位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新型的師生關系強調人格的平等,學生應該得到足夠的表現自己、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機會。
二、課堂教學方法探討
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的課堂教學,其基本結構是重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重視培養能力的過程;創設生動、活潑、民主的課堂教學氣氛;逐步培養學生大膽質疑、提出問題、多向思考、科學想像等創新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