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國外教學模式

國外教學模式

發布時間:2020-12-17 07:37:08

『壹』 為什麼現在許多人都相信國外的教學模式有什麼優勢

現在人的思想,是總覺得外面的東西比自己的東西好。其實各有優勢,缺少比較。

『貳』 國外流行的新型教學模式有哪些 例如pbl

制定有針對性的討論提綱,我做你看」,課上教師通過分析病例提出問題,並要具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推理,然後編寫病例,所以對PBL教學改革形式會覺得太「花費」時間,印象更加深刻,使其能夠自主地,部分學生只滿足於獲取好的「分數」,這也是一種依賴於以往教學理念和學習方法的表現、寓教於樂,可使有關課程的問題盡可能多地當場暴露,還可鍛煉學生們多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以教師講授為主,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教學目標,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學生為解決問題需要查閱課外資料;
2.問題必須是學生在其未來的專業領域可能遭遇的「真實世界」的非結構化的問題,從准備資料開始,學生是主體,同學以組為單位來回答、寓教於樂,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有利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以問題為基礎,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能力,解答新問題,並積極與其它同學交流溝通,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法有很大不同,還可以不斷發現新問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樣的學習,再由其他同學或教師進行補充。
5,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以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育,案例分析是教師先講解教材、口頭表達的能力、信息獲取途徑較為單一、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5.教師的角色是指導認知學習技巧的教練,然後做案例分析,我校學生普遍素質偏低。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
4.以學生為中心。由於我國的學生長期接受「填鴨式」教育、終身學習的能力等。
PBL教學法的精髓在於發揮問題對學習過程的指導作用、相關書籍上的現有信息,因此需要學生們有主動學習的自覺性,僅在關鍵時刻起到點撥、支架(scaffolding)與教練(coach)的作用,歸納總結、本課程內容熟練掌握,觸類旁通。教師應該熟悉教學大綱和學生的能力情況,最後教師對本節重點和學生回答模糊的問題作出小結、PBL教學思路的設計
教師課前提出問題——學生查找資料——分組討論——教師總結
(教師備課中,回答不足之處,使學習過程縮短,學生也應從自身出發、整理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運用在臨床醫學中是以病例為先導,沒有固定的解決方法和過程,需要學生的主動配合,在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前提下、主動的學習氛圍;學生的一切學習內容是以問題為主軸所架構的、查閱資料的能力,以學生為主體,課下分組進行討論,控制課堂節奏等技巧,PBL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
2,首先要根據的內容查閱相關教材、病例去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對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教學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突出了「課堂是靈魂,就要結合提綱,歸納、綜合理解的能力。
PBL教學法與案例分析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是
PBL是以問題為學習的起點。
6,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庫;
3.偏重小組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結合病例提出問題。
2,PBL教學過程中教師慢慢「隱退」,因此,它不僅對理論學習大有益處,教師要學習和具備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橫向比較少,使學習者投入於問題中;
PBL將學習與更大的任務或問題掛鉤、「預習-聽課-復習-考試」四段式教學方法,這樣才能規劃好學習的重點,較少講述法的教學,課前一周發給每位同學。
1、積極地暢所欲言,對傳統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賴性、學科專家;
3,很多的學生選擇獨立完成問題的方式,完成角色轉換;學習者能通過社會交往發展能力和協作技巧,花在前期准備工作上的時間精力大大多於普通的課堂學習,要善於調動學生積極性,還應當扎實掌握相關學科知識,此為做好PBL教學的基本前提,學生必須擔負起學習的責任,如文獻檢索。
3,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後的科學知識,這些將對今後開展臨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它設計真實性任務、PBL教學法的優勢
首先、臨床資料等、PBL教學法對學生的要求
PBL教學的成功開展、控制課堂節奏等技巧,要求同學根據所提問題充分預習教材,缺乏主動發現問題;
其次。另外,是基於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綜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呆板孤立的知識片化作整體知識鏈,同時也可以十分容易地獲得來自其他同學和老師的信息、合作能力不強,大家同心協力得出最佳結論,否則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和目標,可以促進學生不斷地思考;改變了「我講你聽,它為學生們營造了一個輕松、PBL的基本要素
PBL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方面、文獻:
1.以問題為學習的起點,在討論中深對正確理論的理解,而是知識建構的促進者(facilitator)。和良好的組織管理能力,主導學習,不能有效的利用網路等媒體、難點,從被動的學習者轉變為學習的主人、PBL教學法對教師的要求PBL教學法時應注意的問題
PBL作為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不但對本專業;
6.在每一個問題完成和每個課程單元結束時要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查找相關資料後,選擇出適當的臨床病例PBL(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
1、 PBL的定義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
PBL教學法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較高。
PBL教學法是跨學科的學習方式,教師是關鍵」的教學理念,估計多為教課書、信息的咨詢者
4;
第三,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

『叄』 國外體育課的教學模式

參考答案 · 人生苦短,若虛度年華,則短暫的人生就太長了。

『肆』 國外的主要教學模式

1.探究式教學模式 2.拋錨教學模式3.掌握教學模式4.非指導性教學模式5.程序教學模式

『伍』 在國內學和國外學英語有什麼區別教學模式有區別么

別教學模式有區別么
在國外都是全英文的生活環境,當然聽力和口語都會比內在國內學要提高的快的容多。不過時間太短也沒多大意義,效果不多明顯。 選擇一個好的學校,比如EF,他們國外也有學習中心,有很多國外的學生,又能提高英語又能鍛煉自理能力不是很好。

『陸』 國外知名的大學教學模式有什麼不同 我覺得現在在學校就是上課做題,學到的東西我怎麼想都和

教學模式很多,主要是:

一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注重學生的獨立活動,著眼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

1.理論基礎:依據皮亞傑和布魯納的建構主義的理論,注重學生的前認知,注重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和思維能力。

2.基本程序

教學的基本程序是:問題—假設—推理—驗證──總結提高。

首先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提出問題,然後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猜想和做假設性的解釋,再設計實驗進行驗證,總後總結規律。

3.教學原則:建立一個民主寬容的教學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前認知特點實施一定的教學策略。

4.輔助系統:需要一定的供學生探究學習的設備和相關資料。

5.教學效果

優點:能夠培養學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能夠培養學生的民主與合作的精神,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缺點:一般只能在小班進行,需要較好的教學支持系統,教學需要的時間比較長。

6.實施建議:在探究性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創設一個寬容民主平等的教學環境,教師要對那些打破常規的學生予以一定的鼓勵,不要輕易地對學生說對或錯,教師要以引導為主切不可輕易告知學生探究的結果。

二概念獲得模式

該模式的目標是使學習者通過體驗所學概念的形成過程來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該模式主要反映了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強調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與重組的觀點。

1.理論基礎:布魯納、古德諾和奧斯汀的思維研究理論。他們認為分類是把不同的事物當作相等看待,是將周圍的世界進行簡化和系統化的手段,從而建立一定的概念來理解紛繁復雜的世界。布魯納認為所謂的概念是根據觀察進行分類而形成的思想或抽象化。在概念形成的過程中非常注重事物之中的一些相似成分,而忽略那些不同的地方。在界定概念的時候需要五個要素:名稱、定義、屬性、例子以及與其他概念的相互關系。

2.基本程序:概念獲得模式共包含這些步驟:教師選擇和界定一個概念----教師確定概念的屬性----教師准備選擇肯定和否定的例子----將學生導入概念化過程----呈現例子----學生概括並定義----提供更多的例子----進一步研討並形成正確概念----概念的運用與拓展。

3.教學原則:幫助學生有效地習得概念是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概念獲得模式是採取「歸納—演繹」的思維形式。首先通過一些例子讓學生發現概念一些共同屬性,掌握概念區別於其他概念的本質特徵。學生在獲得概念後還需要進行概念的理解,即引導學生從概念的內涵、外延、屬、種、差別等方面去理解概念。為了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還應該把與概念相關的或相似的概念、邏輯相關概念、相對應的概念等等進行辨析。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在運用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對概念的掌握程度,可以及時地採取補救措施。

4.輔助系統:需要大量正反例子,課前教師需要精心的准備。

5.教學效果:能夠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演繹能力,能夠形成比較清晰的概念,能夠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

6.實施建議:針對概念性很強的內容實施教學,課前教師要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要做很好的梳理。

三巴特勒的自主學習模式

20世紀70年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巴特勒提出教學的7要素,並提出「七段」教學論,在國際上影響很大。

1.理論基礎:它的主要理論依據是信息加工理論。

2.教學程序

基本教學程序是:設置情境----激發動機----組織教學----應用新知----檢測評價----鞏固練習----拓展與遷移。

他的教學七步驟中的情境是指學習的內外部的各種情況,內部情況是學生的認知特點,外部情況是指學習環境,它的組成要因素有:個別差異、元認知、環境因子。動機是學習新知識的各種誘因,它的主要構成要素有:情緒感受、注意、區分、意向。組織是將新知識與舊知識相互關聯起來,它的主要構成要素有:相互聯系、聯想、構思、建立模型。應用是對新知識的初步嘗試,它的構成要素有:參與、嘗試、體驗、結果。評價是對新知識初步嘗試使用之後的評定,它的組成要素有:告知、比較、賦予價值、選擇。重復是練習與鞏固的過程,它的主要組成要素有:強化、練習、形成習慣、常規、記憶、遺忘。拓展是把新知識遷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它的構成要素有延伸、遷移、轉換、系統、綜合。

3.教學原則:巴特勒從信息加工理論出發,非常注重元認知的調節,利用學習策略對學習任務進行加工,最後生成學習結果。教師在利用這種模式的時候,要時常提醒學生進行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要考慮各種步驟的組成要素,根據不同情況有所側重。

4.輔助系統:一般的課堂環境,掌握學習策略的教師。

5.教學效果

這是一個比較普適性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發教學內容它可以轉化為不同的教學法,只要教師靈活駕御就能達到他想要的教學效果。

6.實施建議

教師應該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師,具有一定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掌握元認知策略,就可以靈活運用這種教學模式。

四拋錨式教學

這種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

1.理論基礎:它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例如教師)關於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由於拋錨式教學要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作「錨」),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或「基於問題的教學」或「情境性教學」。

2.基本程序:拋錨式教學由這樣幾個環節組成:

⑴創設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⑵確定問題----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就是「錨」,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拋錨」。

⑶自主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並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⑷協作學習----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⑸效果評價----由於拋錨式教學的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對這種教學效果的評價不需要進行獨立於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並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

3.教學原則:情境設置與產生問題一致,問題難易適中要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4.輔助系統:巧設情境,合作學習。

5.教學效果: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6.實施建議:創設情境適時拋出問題,注意情境感染與熏陶作用。

五範例教學模式

範例教學模式比較適合原理、規律性的知識。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最基礎的內容之一。他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M·瓦根舍因提出來的。

1.理論基礎:遵循人的認知規律: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在教學中一般從一些範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與規律,並逐步提煉進行歸納總結,再進行遷移整合。

2.基本程序

範例教學的基本過程是:闡明「個」案→範例性闡明「類」案→範例性地掌握規律原理→掌握規律原理的方法論意義→規律原理運用訓練。

「範例教學」主張選取蘊含本質因素、根本因素、基礎因素的典型案例,通過對範例的研究,使學生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認識到實踐理解、掌握帶有普遍性的規律、原理的模式。所謂範例性地闡明「個」案,指用典型事實和現象為例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徵;所謂範例性闡明「類」案,是指用許多在本質上與「個」案一致的事實和現象來闡明事物的本質特徵;範例性掌握規律原理是指從大量的「類」案中總結出規律和原理,在總結歸納的過程中,要注意對規律或原理的表述要准確,對規律原理的名稱要清楚;掌握規律原理的目的和意義在於運用,因而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規律、原理的方法論意義;為了了解學生對規律和原理的掌握程度,從而獲得反饋信息,規律原理的運用訓練是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

3.教育原則

要遵循這個基本順序:從個別入手,歸納成類,再從類入手,提煉本質特徵,最後上升到規律與原理。

4.輔助系統:選取不同的帶有典型性的範例。

5.教學效果: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有助於學生理解規律和原理。

6.實施建議:比較適合社會科學中的一些原理和規律教學,範例一定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六現象分析模式

1.理論基礎:它主要基於建構主義的認知理論,非常注意學生利用自己的先前經驗對問題進行解釋。

2.基本程序:現象分析模式的基本教學程序是:出示現象→解釋現象的形成原因→現象的結果分析→解決方法分析。在教學中,某種現象往往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現的,學生要能通過現象揭示其背後的本質。

3.教育原則:現象能夠反映本質規律,創設民主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進行解釋說明。

4.輔助系統:真實的現象感受,最好有音像輔助設備。

5.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

6.實施建議:教師要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去發現現象背後的規律;選取的現象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揭示背後的規律。

七加涅模式

1.理論基礎

依據信息加工理論,加涅認為學習的條件分為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內部條件又進一步分為基本先決條件和支持性的先決條件。支持性的先決條件在學習過程中起輔助作用,但是沒有這些條件學習也可以發生,而如果缺少基本先決條件則是不行的。不同的學習類別需要不同的學習條件,並能產生五種類型的學習結果: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言語信息包括名稱、符號、事實和原則。為了使言語信息的學習得以發生,言語信息的內容對學習者必須是有意義的。考查言語信息是否掌握,必須對一些事實進行提問。

智慧技能,包括辨別、概念、規則、和高級規則。智慧技能的學習是通過呈現許多規則和例子以指導學習者找到正確的答案。可以通過要求學習者解決特定的問題來考查學習結果。認知策略,對這種技能的教學方法是演示或說明策略後,學習者練習,一旦學生熟悉了一個問題,新的問題要呈現,以幫助學生將策略遷移,或者評價學生對策略的掌握。動作技能,反復練習對這種技能的掌握是關鍵。可以通過完成任務的時間或者精確性來測試對動作技能的掌握。態度,強化相依原理在態度學習中起主要作用。

加涅的學習層級論主要適用於智慧技能的學習。學習層級論,也稱累積學習理論,其基本觀點是:學習任何新的智慧技能都需要某種先前的學習,學習是累積性的。按照復雜性程度的不同,由簡單到復雜,加涅將智慧技能分為八個層次:信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連鎖學習、言語聯想、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學習和高級規則學習。其中前四類學習是學習的基礎形式,總稱聯想學習。學校教育更關注的是後面四類的學習。

加涅把人的學習過程等同於電腦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在他的學習理論中要點是:注意、選擇性知覺、復誦、語義編碼、提取、反應組織、反饋。

2.基本程序

按照電腦加工信息的步驟(環境---接受器----登記----編碼----反應器執行監控----效應器----環境),他提出九步教學法:

⑴引起注意

⑵告知目標

⑶刺激回憶先決條件

⑷呈現刺激材料

⑸提供學習指導

⑹引發業績

⑺提供業績正確程度反饋

⑻評價

⑼增強保持與遷移

加涅認為學習這九個階段和分為三個部分,即准備、操作和遷移三個部分。

准備包括接收、預期、提取到工作記憶中。對應的教學事件是引起注意、告知目標、刺激回憶先前的知識。操作包括選擇性知覺、語義編碼、反應、強化。對應的教學事件是呈現刺激、提供學習指導、引出行為、提供反饋。學習遷移包括提取和強化、提取並一般化。對應的教學事件是評價行為、促進保持與遷移。

八奧蘇貝爾模式

奧蘇貝爾是認知結構理論的具體化的實用者。他通俗地認為認知結構就是書本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地再現形式,是有意義學習的結果和條件。他著重強調了概括性強、清晰、牢固、具有可辨別性和可利用性的認知結構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並把建立學習者對教材的清晰、牢固、認知結構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著重強調了認知結構的地位,圍繞著認知結構提出的上位學習、下位學習、相關類屬學習、並列結合學習和創造學習等幾種學習類型,為新舊知識是如何組織的提供了一條較有說服力的解釋。自他之後,認知結構理論才真正引起人們的重視並為人們廣泛理解。

1.理論基礎──「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在對學習類型做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將「學習」按照其效果劃分為「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兩種類型。所謂有意義學習,其實質是指:「符號表示的觀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實質上(而不是字面上)同學習者已經知道的內容聯系在一起。所謂非任意的和實質上的聯系是指這些觀念和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某一方面(如一個表象、一個已經有意義的符號、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有聯系。」換句話說,要想實現有意義的學習真正習得知識的意義,即希望通過學習獲得對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及事物之間關聯的認識,關鍵是要在當前所學的新概念、新知識(即「符號表示的觀念」)與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某個方面(表象、概念或命題)之間建立起非任意的實質性聯系。只要能建立起這種聯系就是有意義的學習,否則就必然是死記硬背的機械學習。奧蘇貝爾認為,能否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這種聯系,是影響學習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學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條原理。正如他的代表性論著「教育心理學一種認知觀點」一書的扉頁中用特大號字所表述的:「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

奧蘇貝爾指出,要想實現有意義學習可以有兩種不同的途徑或方式: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接受學習的基本特點是:「所學知識的全部內容都是以確定的方式被(教師)傳遞給學習者。學習課題並不涉及學生方面的任何獨立的發現。學習者只需要把呈現出來的材料(無意義音節或配對形容詞;一首詩或幾何定理)加以內化或組織,以便在將來某個時候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再現出來。」發現學習的基本特點則是:「要學的主要內容不是(由教師)傳遞的,而是在從意義上被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以前必須由學習者自己去發現出來。」奧蘇貝爾還強調指出,如果根據學習引起的能力變化來區分學習類型(能否實現有意義學習是引起能力發展變化的關鍵),即根據用何種方式來引起能力變化(也就是用何種方式來實現有意義學習),那麼,就只能區分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兩種,而所有其他的學習類型皆可並入到這兩大類型之中。他認為目前學術界對學習類型的眾多分類(如「辨別學習」、「概念學習」、「嘗試錯誤學習」、「條件反應學習」、「配對聯想學習」……等等)實際上都是「沒有按照這些學習類型所引起的能力變化來區分學習」的結果。

2.「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

奧蘇貝爾不僅正確地指出通過「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均可實現有意義學習,而且還對如何在這兩種教學方式下具體實現有意義學習的教學策略進行了研究,特別是對「傳遞—接受」教學方式下的教學策略作了更為深入的探索,並取得了成為教學論領域一座豐碑的出色成果──「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這是在分析與操縱三種認知結構變數(即原有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穩固性等三個變數)基礎上而實施的一種教學策略,由於它具有認知學習理論作基礎又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自奧蘇貝爾於1978年提出以來,其影響日益擴大,目前,它已成為實現「有意義接受學習」的最有代表性、最具影響力、也是最見實際效果的教學策略之一。

3.動機理論

奧蘇貝爾不僅在對學習過程的認知條件、認知因素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和「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而且他還注意到影響學習過程的另一重要因素即情感因素的作用,並在這方面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在當代眾多教育心理學家中,能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並對此進行認真研究的並不多見),這些見解可歸納如下:

⑴他認為,情感因素對學習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動機在以下三個方面起作用:

①動機可以影響有意義學習的發生由於動機並不參與建立新舊概念、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所以並不能直接影響有意義學習的發生,但是動機卻能通過使學習者在「集中注意」、「加強努力」、「學習持久性」和「挫折忍受力」等方面發揮出更大潛能而加強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起催化劑作用),從而有效地促進有意義的學習。

②動機可以影響習得意義的保持由於動機並不參與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和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所以也不能直接影響習得意義的保持,但是保持總是要通過復習環節來實現,而在復習過程中動機仍可通過使學習者在「集中注意」、「加強努力」、和「持久性」等方面發揮出更大潛能來提高新獲得意義的清晰性和鞏固性,從而有效地促進保持。

③動機可以影響對知識的提取(回憶)動機過強,可能產生抑製作用,使本來可以提取的知識提取不了(回憶不起來),考試時由於心理緊張,動機過強,影響正常水平發揮就是一個例子;反之,有時動機過弱,不能調動起學習者神經系統的全部潛力,也會減弱對已有知識的提取。

⑵他認為,動機是由三種內驅力組成的,由於動機是驅使人們行動的內部力量,所以心理學家常把動機和內驅力視為同義詞。奧蘇貝爾認為通常所說的動機是由「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等三種成分組成的。認知內驅力是指要求獲得知識、了解周圍世界、闡明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慾望與動機,與通常所說的好奇心、求知慾大致同義。這種內驅力是從求知活動本身得到滿足,所以是一種內在的學習動機。由於有意義學習的結果就是對學習者的一種激勵,所以奧蘇貝爾認為,這是「有意義學習中的一種最重要的動機」。例如,兒童生來就有好奇心,他們越是不斷探索周圍世界,了解周圍世界,就越是從中得到滿足。這種滿足感(作為一種「激勵」)又會進一步強化他們的求知慾,即增強他們學習的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是指兒童希望通過獲得好成績來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學校中地位的學習動機。隨著年齡增長,兒童自我意識增強,他們希望在家庭和學校集體中受到尊重。這種願望也可以推動兒童努力學習,爭取好成績,以贏得與其成績相當的地位。自我提高內驅力強的學習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之外的地位滿足(受人敬重、有地位),所以這是一種外在的學習動機。附屬內驅力是指通過順從、聽話從父母和老師那裡得到認可,從而獲得派生地位的一種動機。這種動機也不是追求知識本身,而是追求知識之外的自尊滿足(家長和老師認可),所以也是一種外在的學習動機。

上述三種不同成分的動機對每個人來說都可能具有,但三種成分所佔的不同比例,則依年齡、性別、文化、社會地位和人格特徵等因素而定。在童年時期,附屬內驅力是獲得良好學業成績的主要動機;童年晚期和少年期,附屬內驅力降低,而且從追求家長認可轉向同齡夥伴的認可;到了青年期和成人,自我提高內驅力則逐漸成為動機的主要成分。前面強調了內在動機(認知內驅力)的重要性,但決不應由此貶低外部動機(特別是自我提高內驅力)的作用。在個人的學術生涯和職業生涯中自我提高內驅力是一種可以長期起作用的強大動機。這是因為,與其他動機相比,這種動機包含更為強烈的情感因素既有對成功和隨之而來的聲譽鵲起的期盼、渴望與激動,又有對失敗和隨之而來的地位、自尊喪失的焦慮、不安與恐懼。

由上面關於「動機理論」(包括動機成分的組成與動機的作用等兩個方面)的介紹可以看出,奧蘇貝爾確實對情感因素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與影響作了較深入的研究。如果我們在教學設計或在課件腳本設計過程中能根據學習者的不同年齡特徵,有意識地幫助學習者逐步形成與不斷強化上述三種動機並在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例如在有意義學習發生、習得意義保持及知識提取等階段)恰當地利用這些動機,那麼,由於學習過程中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能得到較好的配合,所以定將取得更為良好的教學效果。

4.基本程序:提出先行組織者----逐步分化----綜合貫通。

九合作學習模式

它是一種通過小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小組取得的成績與個體的表現是緊密聯系的。約翰遜(D.W.Johnson,1989)認為合作式學習必須具備五大要素:①個體積極的相互依靠,②個體有直接的交流,③個體必須都掌握給小組的材料,④個體具備協作技巧,⑤群體策略。合作式學習有利於發展學生個體思維能力和動作技能,增強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力和包容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

課堂里的合作有四點不足之處:首先,如果學得慢的學生需要學得快的學生的幫助,那麼對於學得快的學生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學習進度,影響自身發展。其次,能力強的學生有可能支配能力差或沉默寡言的學生,使後者更加退縮,前者反而更加不動腦筋。第三,合作容易忽視個別差異,影響對合作感到不自然的學生的學習進步。最後,小組的成就過多依靠個體的成就,一旦有個體因為能力不足或不感興趣,則會導致合作失敗。

十發現式學習模式

發現式學習是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知識為主要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最根本的地方在於讓學生像科學家的發現一樣來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布魯納(J.S.Bruner)認為發現式教學法有四個優點:

1.提高學生對知識的保持。

2.教學中提供了便於學生解決問題的信息,可增加學生的智慧潛能。

3.通過發現可以激勵學生的內在動機,引發其對知識的興趣。

4.學生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技能。

根據許多心理學家對這種教學模式的研究,它更適合於低年級的教學,而且在課堂上運用太費時間,又難以掌握。

另外還有研討教學模式、基於前概念的探究教學模式等,由於篇幅所限這里不再一一介紹。

教學模式是從教學的整體出發,根據教學的規律原則而歸納提煉出的包括教學形式和方法在內的具有典型性、穩定性、易學性的教學樣式。簡潔地說就是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以簡化形式表示的關於教學活動的基本程序或框架。

教學模式包含著一定的教學思想以及在此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課程設計、教學原則、師生活動結構、方式、手段等。在一種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種教學方法。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既穩定有發展變化的程序框架。

『柒』 國外情境教學的發展歷史

國外情境教學的發展歷史

情境教學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不是現在就有的。在西方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教育思想里,就有情境教學思想的萌芽。為了更好地傳授知識,來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蘇格拉底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教學法,人們稱之為「蘇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則稱之為「產婆術」。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強調教育應是由內而外的,是將兒童心靈中的智慧不斷引出、發展的過程,而不是由外而內的,不是注入、訓練、鑄造的過程。他在教學中首先提出問題,但不直接把答案告訴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先給出自己的答案,然後通過反復詰問學生,讓學生發現自身答案的矛盾之處,從而一步步引導使學生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這種教學模式的基本過程是:問題—詰問—反思—引導—結論。通過師生談話創設一種問題情境使學生主動思索以獲得問題的解決。
蘇格拉底的教學思想被他的學生柏拉圖繼承並發揚,形成了「對話模式」。柏拉圖創辦學園,免費收徒,吸引了許多學者。他認為學校主要關心的是對真理的探索,而不是為了要求記憶某種固定學說。學校應該運用辯證法發現那些與人和世界有關的基本概念,學校的教學程序重在引導。因此,在學園中,師生之間採用對話的形式進行教學,由此掌握辯論之術。又通過學習算術、幾何等學科,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最終通過學習辯證法,發現真理。其教學模式的基本過程是:對話—辯論—思考—真理。我們可以認為這是情境教學的萌芽。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大教學論》的問世,被認為是現代教學論正式誕生的標志。在他的《大教學論》里,就有情境教學的思想。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種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情境教學使學生身臨其境,就是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
盧梭在他的教育名著《愛彌兒》中說:使你的學生去觀察自然的種種現象,不久以後可使他變得非常好奇。你提出一些他能理解的問題,讓他自己去解答。要做到:他所知道的東西,不是由於你的告訴而是由於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這樣那樣的學問,而要由他自己發現那些學問……。書中還描述了這樣一件事:一次,老師為了教愛彌兒學會辨別方向,就把他帶到大森林裡。愛彌兒在大森林裡迷失了方向,又餓又累想回家但找不到路。這時老師通過中午樹影朝北的常識引導愛彌兒找到回家的路。這就是有目的地利用大自然的情境引導學生學習和思索。
教學中運用和創設情境問題在美國教育家杜威那裡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他說,「我們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6]他從實用主義經驗論和機能心理學出發,批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並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他主張「從做中學」。「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它使得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了起來。由於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是關於怎樣做的知識。因此,教學過程應該就是「做」的過程。在他看來,兒童能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有興趣的活動中進行學習,兒童生來就有一種要做的事和要工作的願望,對活動具有強烈的興趣。對此要給予特別的重視。如果兒童沒有「做」的機會,那必然會阻礙兒童的自然發展。
杜威還認為,好的教學必須能喚起兒童的思維。所謂思維,就是明智的學習方法,或者說,教學過程中明智的經驗方法。在他看來,如果沒有思維,那就不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因此,學校必須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維的經驗的情境。作為一個思維過程,具體分成五個步驟,通稱「思維五步」,一是疑難的情境;二是確定疑難的所在;三是提出解決疑難的各種假設;四是對這些假設進行推斷;五是驗證或修改假設。杜威指出,這五個步驟的順序並不是固定的。由「思維五步」出發,教學過程也相應地分成五個步驟,一是教師給兒童提供一個與現在的社會生活經驗相聯系的情境;二是使兒童有準備去應付在情境中產生的問題;三是使兒童產生對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假設;四是兒童自己對解決問題的假設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兒童通過應用來檢驗這些假設。這種教學過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稱之為「教學五步」。在杜威看來,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兒童可以學到創造知識以應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認,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學思想中,就十分重視自然情境的教育作用。他經常帶領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細心地觀察、體驗大自然的美,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審美能力。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給孩子們編制了三百頁的《大自然的書》,每一頁都給孩子們以極大的興趣和生動鮮明的客觀事物的形象。
暗示教學是建立在暗示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他的奠基人是保加利亞的格奧爾基洛扎諾夫博士。「暗示」,是指人們為了某種目的,在無對抗的條件下,通過交往中的語言、手勢、表情、行動或某種符號,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發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觀點、意見,或按所示意的方式進行活動。暗示教學被廣泛應用於各科教學,在各國實際教學中,人們依據各自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藝術、心理、教育等手段創造性地進行暗示教學的嘗試。暗示性教學的重點在綜合運用音樂、游戲、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為學習者提供富於變化而又有針對性的刺激,消解束縛學習者心理活動的負面因素,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無意識對意識的促進作用,釋放心理潛能,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的情感和理智、有意識活動和無意識活動共同進行,從而充分挖掘大腦的潛能,達到驚人的教學效果。可見,暗示教學的關鍵在於組織和創造學習情境。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暗示教學也是一種情境教學。
1929年,美國哲學家阿爾佛雷德•諾斯•懷特海在他的著作《教育目的》一書中闡明它的觀點:以學惰性的知識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考試,而不能回到生活,解釋生活,適應生活。伴隨在現代化過程中,一種將人與認識對象完全分開而抽離出來的思維方式和信念導致人們對知識,對人的活動產生許多誤解,而功能性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能夠為學習者提供能達到學習目標的背景與支撐,以促進學習遷移的產生。西方對於情境的教學研究是在研究情境認知、情境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後,它伴隨著情境認知和情境學習理論的研究不斷發展和完善。

『捌』 國內外主要教學模式都有哪些

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版的教學活權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玖』 中國的教育模式和外國的區別

中國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指脫離社會發展需要,違背自然發展規律,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應試教育背離素質教育,採用機械化教育方式培養學生。它以升學率高低檢驗學校教育質量、教師工作成績及學生學業水平。它以考試為目的,其教育模式與考試方法限制了學生能力的充分發揮,所培養的學生難以適應工作要求和社會發展。應試教育脫離社會發展需要,違背自然發展規律,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學校、社會和家長對學生採取單一的評價方式,把「成績搞上去」當做唯一要求,通過考試,以分數來衡量學生水平。應試教育對學生、教師、學校乃至整個中國社會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正面與負面兼有)。雖然應試教育有諸多弊端,但其優勢及對社會做出的貢獻仍然不可忽視。 外國是開放式教育;1、傳遞─接受式 2、自學─輔導式。 3、探究式教學。 4、概念獲得模式。 5、巴特勒的自主學習模式。 6、拋錨式教學。環節組成: 7、範例教學模式。 8、現象分析模式。 9、加涅模式。 10、奧蘇貝爾模式。 11、合作學習模式。 12、發現式學習模式。 近年,國內一些學校也推出了自己的教學模式,但縱觀這些教學模式都是學習科學和認知科學的理論在教學中的體現。主要代表是 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 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 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課堂教學模式; 東廬中學教學合一「講學稿」 課堂教學模式。 以上教學模式的都具有普通教育學意義,缺乏英語學科的特徵。

『拾』 國外聲樂教學模式中有模仿的方法嗎 利與弊

沒,每個人的聲帶都不相同,模仿對聲帶是有危害的!

閱讀全文

與國外教學模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