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要創設教學情境論文
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變化、引申而來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所教知識專的內容,找出與新屬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看一看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把握了,哪些知識還沒有完全把握,確定需要跟學生補哪些知識漏洞,課始安排什麼溫習內容,新授選擇什麼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學生的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
2. 怎樣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情境教學論文
情境教學的話用AR/VR呈現小學課本內容如何?最近在嘗試引進這門技術,孩子挺喜歡的,可以嘗試下,軟體名為AR奇妙學堂
3. 小學英語關於情景教學的論文標題有哪些
淺析或淺談小學英語情景教學。關於小學情景教學法的分析及研究
4. 今天論文答辯,我寫的是小學數學情景教學案例類的論文,老師會提什麼問題
你為什麼寫小學數學情景數學暗戀那的論文
5. 小學數學主題式情景教學實效性的實踐研究的教學論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勤於動手」,「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也就是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力,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數學實驗教學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進行探究、發現、思考、分析、歸納等思維活動,最後獲得概念、理解或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過程。在這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和啟發學生學習研究數學問題的方法。在數學實驗教學中教師仍然處於主(要引)導的地位,而學生則處於主動學習的地位。
有人認為實驗僅是自然科學的教學手段,這是一種誤解,實驗同樣在數學教學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天地。因為,從廣義上說,數學教育也是一種科技活動,是科技工作的一部分。正確地恰到好處地應用數學實驗,也是當前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層面。雖然,數學實驗一直不被人們所重視,但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CAI軟體的普及,數學實驗必將遍地開花。下面本人就「數學實驗」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談幾點自己的拙見。
一、通過數學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數學理念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種「直觀」的想法為背景。作為教師,就應該通過實驗,反這種「直觀」的背景顯現出來,幫助學生抓住其本質,了解它的變形和發展及與其它問題的聯系。
例如,對於三角形的「內心、外心、重心」的存在性,初中教材中未加證明,學生作圖稍有不準確,就難以得出符合要求的結論。教師就可通過實驗——抓紙活動,使學生領悟其本質。
讓每一個學生准備一塊三角形紙片,如圖,過A作一折疊使AB落在AC上,得摺痕AD,則AD平分∠BAC。同樣方法得出摺痕BE、CF。這樣,學生就直觀地發現:三角形三個角的一部分線交於一點,這點即為三角形的內心。相似地,可以折出三角形的外心、重心,進一步啟發學生,還可折出三角形垂心.
又如在「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中,提出下列問題:搭一個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如下圖)
1)按上圖的方式,搭兩個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搭三個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
(2)搭10個、100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你是怎樣得到的?
(3)如果用x表示用火柴搭正方形的個數,那麼搭x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通過學生的操作實踐,探究交流,學生從多角度中去思考、去發現規律,發現如下一些結果:
1、 … 3x+1
2、 … 4+3(x-1)
3、 … 4x-(x-1)
4、 … x+x+x+1
5、 … 2x+x+1
通過折紙與搭火柴棒這些直觀形象的實驗來闡述抽象的數學內容,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直角三角形斜邊中線等於斜邊的一半」、「勾股定理」、「特殊直角三角形」及「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等等。通過這些實驗操作,一方面使學生能更深入、更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另一方面,也使他們在思維方式上不會犯浮誇和刻板的毛病,又能准確抓住事物的本質,提出符合實際的有創新的看法。
二、通過數學實驗,突破課堂中的教學難點
對於教學中的一些疑難點,如不藉助於一定的實驗手段,就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也很難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初一數學「質量分數應用題」的教學時,由於學生缺乏自然科學中的有關知識,很難理解這點內容。這時,教師可藉助實驗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先讓每個學生准備一水杯和二份50g鹽。教師在講清質量分數的概念的基礎上開始做實驗。教師用量杯給每個學生倒200g水,然後讓學生把50g鹽加入水中,這樣這杯鹽水就有250g。那麼鹽水中鹽的質量分數是多少?學生就自然地回答出: = 。讓學生嘗嘗鹹味,感受一下。然後再把剩下的50g鹽加入鹽水杯中,這時鹽水的鹽的質量分數雙是多少?學生也能回答出 。再讓學生嘗嘗鹹味,學生發現鹽水比原來咸多了(鹽的質量分數增大)。
又如:新人教版「軸對稱」的教學時,由於學生缺乏對稱及反折的有關知識,很難理解這點內容。這時,教師可藉助多媒體實驗來解決這一問題。操作如下:
平移 對折 旋轉
通過實驗,學生獲得了深刻的感性認識,然後教師通過對實驗分析、概括、推理、判斷,使學生的認識上升到一種理性的高度:⑴鹽的質量分數=鹽的質量/鹽水的質量⑵對稱軸垂直平分連結兩個對稱點之間的線段。這樣處理,遠比教師空洞的說教效果要好。
三、通過數學實驗,激勵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
通過數學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數學應用意識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創設一種實驗環境,使學生能受到必要的數學應用的實際訓練,否則強調應用意識就成為一句空話。
例如,學校每年要舉行運動會,運動會場地可組織學生來畫。跑道的線寬、道寬的尺寸一般都有規定的標准,當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項目終點位置確定時,其起點位置如何確定?相應的每跑道的前伸數怎樣確定?標槍、鉛球、鐵餅場地怎樣畫?相應的角度怎樣確定?這些應用到的數學知識雖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卻並不簡單。通過教師的指導,使學生領悟到跑道上也 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
又如,在學了一些相關知識後,可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設計一些作圖工具或測量儀器,如製作丁字尺找圓心、製作勾股計算尺等;或讓學生製作一些數學模型,如長方體、正三稜柱(錐)等模型;或讓學生設計方案並解決「不過河測河寬」、「測操場上旗桿的高度」等問題。如:在一次數學活動課,老師組織學生到野外測量一個池塘的寬度(即圖中A、B間的距離)。例案:在A處測出∠BAE=900 ,並在射線AE上的適當位置取點C,量出AC、BC的長度;運用勾股定理,得AB2=AC2+BC
2。請學生給出其他的測量方案(要求畫出測量示意圖,並簡要說明測量方法和計算依據)。 A
B
這樣,通過學生的文體參與,使學生親自體驗到了思維加工的過程,強化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激勵學生多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
四、通過數學實驗,發現幾何問題解決的方法及規律
幾何證明,學生常常感到無從下手,是幾何學習中最困難的地方之一。事實上,幾何證明的方法常常也是通過對圖形的操作,變形、變換、添加輔助圖形等多種多次的嘗試而被發現的。發現了證明的方法後,順便也就證明了前面的「發現(猜想)」的真確性,於是結論也就出來了。
下面是一例發現三角形內接矩形的面積變化規律的「數學實驗」的做法。①出示圖形:在△ABC中,P是BC邊上的任意一點,以P為頂點作△ABC的內接矩形,使矩形的一邊在BC上。②使點P在BC上運動,矩形面積隨之變化。③設BP為x,矩形面積為y,建立x與y間的關系,讓學生觀察當x變化時,y的變化特點及其是否有最大值。④顯示當P點運動時,對應的動點(x,y)的運動軌跡,讓學生對第③問中的觀察結果進行驗證,最後完整顯示拋物線。⑤改變△ABC的形狀,研究△ABC的底邊BC或BC邊上的高變化時,對拋物線形狀有什麼影響。
在上述例子中,學生參與實驗的過程實際上是在觀察實驗模擬過程中思考。當然在問題討論環節中,部分學生仍可發揮創造性,提出自己新的「實驗」設想,並上講台進行實驗操作演示或由教師擇優實驗。
在網路教室環境中,學生在教師實驗方案的引導下或在自行設計的實驗方案中,自主實驗研究的天地更為廣闊,機會和時間更多,興趣更濃,參與程度更高,小組協商學習真正成為可能,因而「研究性學習」教學思想體現得更加充分,「研究性學習能力培養」的教學達成度也會更高。至於證明的書寫格式、步驟等,可以在實驗報告中列出,也可以實驗課外完成,這完全由教師依班級實際而定。
五、通過數學實驗,培養學生的唯物辯證觀
數學是一門來源於實踐的學科,其本身就充滿了唯物論和辯證法。而數學實驗為學生認識唯物論和辯證法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知識材料,學生每經過一次實驗操作,其思維過程必然經歷「感知——表象——抽象——反饋——再感知——豐富表象——發展思維——問題解決」這一螺旋上升的階段。再者,學生「用數學」意識的培養,就是數學理論知識反作用於實踐的有力體現。因此,在數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唯物辯證觀,是完全可行的。
此外,數學實驗還可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濃厚的學習興趣及嚴謹的治學態度等。
數學實驗教學需要在課堂的時間和課堂的空間能夠達到數學實驗教學的各要素的教學環境下才能進行的,否則實驗後就得不到其應有的效果了。
數學實驗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進行探究和發現的活動,一切結論都應該由學生自己得出。因此,在數學實驗中給學生提供答案是不必的甚至是有害的。
當然,知識是發現的對象,是實驗的基礎、方法的載體,我們絕不是不要知識,不要演繹證明。學生在實驗情境中的「做」中學,對知識形成過程,對問題發現、解決、引申、變換等過程的實驗模擬和探索,可激發學習動機,有助於深刻理解知識,有助於形成證明的基礎平台和對邏輯演繹證明的本質把握。而且,這種實驗式的教和學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活動空間,使他們的思維更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時,它不僅僅關心學習者「知道了多少」,更關心學習者「知道了什麼」、「怎樣知道的」。它追求的不僅僅是證明,更重要的是理解、發現和創造,是解決問題的數學精神和樂趣。這是一種新的求實精神,因而它更多的是對傳統數學教學的矯正,至少也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我們堅信:每當我們從數學的本質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運用CAI這種工具和載體,通過數學實驗這種教與學的方式,去致力於影響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的意義建構,去幫助學生本質地理解數學,培養數學精神和發現、創造的能力時,我們就把握住了數學教育的時代性、科學性,我們就深入到了數學素質教育的核心。伴隨著CAI技術的日新月異,數學實驗的教學內容將逐漸增加,實驗素材庫將不斷壯大,實驗技術將更為先進與精巧,因而數學實驗的教學思想和模式將具有更為廣闊的天地、更為重大的作為。
6. 如何有效創設情境 綜合實踐論文
情境創設的原則
理清情境創設的根本目的,我們認為,教師在情境創設中應遵循以下幾大原則:
1.目的性原則
一個好的教學情境是為一定的教學目標服務的。情境不是擺設,也不是為了趕時髦的點綴品。就相關內容的教學而言,特定情境的設置不應僅僅起到「敲門磚」的作用,情境的創設不僅僅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應當在後面的教學中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教師對為什麼要創設情境,創設情境應該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這些問題我們應做到心中有數。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問題情境的創設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教師應根據當地的教學資源,將數學問題融於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之中,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比如,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創設的故事情境、游戲情境、競賽情境等都很好地體現了趣味性原則。
3.現實性原則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因此,情境的創設要注意結合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教師要將教材上的內容通過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以此拉近數學和生活的距離,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4.思考性原則
問題情境要有一定的數學內涵,要有足夠的數學信息,要有利於學生的思考。問題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時熱鬧、好玩,只考慮到觀賞性,而失去應有的「數學味」,要能夠使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發現其中所蘊含的數學信息,進而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
5.時代性原則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我們周圍的生活環境不斷發生著變化。教師應該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因為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因此在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現代氣息,要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數學學習有關的素材及時引入課堂,以增強教學的時代性。比如,《秒的認識》一課,我們以往常常會看到教師以新年倒計時的生活情境導入新課,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捕捉到了新的信息,於是就出現了以神五、神六火箭升空倒計時的情境導入,讓我們的課堂教學也追隨了時代的腳步。
具體而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以下幾種方法。 四、情境創設的方法
(1)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數學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有時會覺得枯燥無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可探索的問題情境。實踐證明,創設的問題情境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就越能使學生體驗出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就越好。 例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一課時,我們可以在教室里模擬一個小商店,讓學生充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習。當然,生活中與小學數學所學的內容相聯系的事例還有很多。諸如:家中的許多容器為什麼做成圓柱形的?自行車的車架為什麼做成三角形的?車輪為什麼做成圓形?等等,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學生司空見慣的事例,進行適當的加工編制,創設出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有利於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價值。
又如教「按比分配」時,一位老師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一上課,他就把學生帶入了幫體育老師分球的情境中。「體育老師想請你們幫幫他的忙,給三年級的學生分籃球,王老師有12 個球,要分給男、女兩組同學進行練習,你們看怎麼分?」學生聽到題,紛紛議論起來,交流後,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個。這時,我說:「你們這種分法王老師試過,可三年級的男同學非常不滿,說這樣不合理。他們說,我們16個人,怎麼和她們8個人分的一樣多呢?老師太偏心了。那你們覺得怎樣分才算公平呢?」學生們又陷入了沉思,經過討論,有學生提出建議:按男、女學生人數的多少來分,多的多分點,少的少分點。有的學生起來爭議: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我及時抓住時機:「對,多的要多分,少的要少分,那麼有沒有一定的依據呢?」又經過一番思考後,學生們自己總結出「應按人數的比來分配,就比較合理了」。可見,這種與學生密切相連的生活事例,對學生而言,有著一種多麼強烈的親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 實踐證明:創設的情境越貼近學生的生活,能見度越高,問題激活思維的程度就越好,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只有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時,學生才能夠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夠真正被激發,如此獲得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被用於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也才能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在活動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
(2)藉助活動創設情境
建構主義認為,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不應是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而是學生在一定情境下藉助教師的引導,通過自身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而主動獲得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設一些有意義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探究新知識的活動中,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動腦等實踐活動,達到知識與能力的協同發展。
例如:在這次全市的小學數學《同步實踐與訓練》優質課競賽中,我校的唐專芳老師上執教了《認識物體與圖形》一課。這節課,唐老師創設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如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玩一玩、搭一搭等,使學生在活動中感悟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特徵,知識的形成過程由具體到抽象,自然過渡,水到渠成。
又如,藍山的一位老師執教的《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教師首先讓學生用量的方法探究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通過動手量,學生大膽猜測「三角形的內角和大約是180度」;之後,又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驗證,採取了折、拼、剪等多種方法再次探究;最後,學生自主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度」。這節課,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讓他們真正地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地參與數學學習的全過程,變「學數學」為「做數學」。
(3)通過「開放性」問題,創設情境 數學開放性問題是指條件多餘、不足或答案不唯一的問題,是創造性思維、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不斷反復交替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系列的「開放性」問題,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展開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維活動,使學生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時,我們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動物園各個景點的平面圖,同時在畫面上配以相應的問題:從圖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如果你是導游,將按照怎樣的路線帶領遊客去游覽?在這樣一個開放性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從平面圖中搜集可用的信息,並提出了多種不同的游覽方案。
又如:在數學活動課《解決問題》一節中,首先用課件的形式再現了游樂園場景:有游樂項目、價格和各個項目的相關規定等信息,然後安排了一個「定額消費活動」,讓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為自己設計一個適合自己的游樂方案。學生積極性空前高漲,思維靈活,很快想出了好多種游樂計劃,孩子們豐富多採的個性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
(4)在新舊知識連接點間創設情境
在新舊知識密切聯系的關鍵處創設情境,製造沖突,引導學生提出新的數學問題,溫故知新,激發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慾望,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和方法來聯想和探索新知。
如;教學《圓柱體積的計算》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前邊我們運用轉化的方法把圓形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來推導出求圓面積的計算方法。今天,可不可以運用這樣的轉化方法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呢?大家試試看。」通過這樣的情境,不僅給學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且也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5)設置認知沖突,創設情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
自己是一個發現者
7. 如何創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情景的論文
小學英語是學生學習英語的起步階段。剛剛接觸這門新課程的小學生都懷有新鮮感、帶有好奇心。《英語課程標准》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法和任務型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那麼,教師在課堂上面對活潑好動的小學生以及課本上如此少的語言材料,如何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呢?
通過研究和教學實踐,我逐漸體會到,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不應只把孤立的單詞、句型灌輸給學生,讓他們死記硬背,而是能讓他們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讓他們掌握語言運用的能力。要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就要在課堂上積極運用情境創設的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效果。出示同學們熟悉的圖片以拉近英語語言與現實生活的距離,讓學生體會到英語學習與實際生活沒有距離,從而消除心理障礙,積極投入到英語學習。
一、什麼是情境教學
情境是「情」和「境」的統一。情境教學,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製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理解教材內容,促使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
情境教學法之所以受到師生的普遍歡迎,是因為它能創造接近生活的語言情境。正如美國階梯英語老總所說的:「讓孩子們浸泡在英語的氛圍中,沒有學不好英語的」。
二、為什麼要運用情境創設進行小學英語教學
英語是一種語言,而非一般的知識。脫離了一定的情境,語言就難以恰當地表述,難以發揮其表達進行交際活動的本質作用。英語又不同於漢語,對於剛剛接觸它的學生來說,課本上出現的只不過是一個個冰冷的符號。要把課本上的文字轉變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教師一定要創設形式多樣的情境,在有意義的交際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通過交際活動,教師向學生滲透的是文字所包含的真情和激情,使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喚起他們對於知識的渴求。
1.英語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是小學生心理、認知發展狀況的必然要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學藝術就在於設法引起學生的興味,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體。」針對小學階段學生聽覺靈敏,善於模仿,具體形象思維好、活潑、好動、和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相對較短等特點,教師在英語課堂上應藉助多種手段創設直觀情境,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樂」。
2.英語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是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有效手段。布魯姆說過:「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當在課內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首先必須明確的是我們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運用語言進行日常的生活交際。交際能力包括了四種語言能力(聽、說、讀、寫),就小學英語教學而言,就是通過聽、說、讀、寫等的訓練使學生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其次,我們要明白語言運用能力的習得與教師的課堂教學是分不開的。教師以「情」感染學生,以「境」培養學生,學生才能感受語言的魅力,才會樂學、樂說。學習即生活,我們若能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這樣培養出的才是懂得生活,懂得交際的社會人。
3.英語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是提高教師能力素質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教學中應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這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情境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對於學生的重要性得到了很高重視,卻往往忽略了它對於另一教學主體教師成長的重要性。教師在教育不同學生、處理不同教學內容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教學實踐,教學相長,能使原有單薄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理論聯系實際後的立體認知,這對教師個人來說也是一種提高。
三、如何在英語教學中豐富情境創設的手段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千方百計地創設生動、形象、有趣的教學情境、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對連續的教學內容盡量避免採用同一情境創設手段。根據教學實踐,我歸納了以下幾點。
1.可以多利用實物、模型、圖片、多媒體等創設直觀形象的情境。
如在教授教室里的東西時,我請學生們指著自己身邊的東西來一一跟讀chair, desk, teacher等單詞,利用身邊的實物使抽象的聲音與形象得到很好的結合。當在教授學生打招呼時,我又利用了多媒體這一資源,用動畫生動呈現了「Hello!」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的場景,來幫助學生理解。在操練階段,出示了很多學生喜歡的卡通形象,學生在一聲聲地驚嘆中操練了很多遍的「Hello!」,「Good morning. How are you?」。他們總是迫不及待地跟那些人物用學過的語言來打招呼,有效的情境充分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2.可以利用游戲、角色扮演等創設真實生活情境。
如在教授「What time is it?」這一內容時,我設計了「老狼、老狼幾點了」這一兒童常做的游戲。先
8. 如何使用多媒體進行語文高校教學論文參考文獻
一、利用信息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製作多媒體教學軟體,還可以將各種不同的信息,如數據、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有機集成在一起,進而展示事物的本質特徵與內在聯系,使抽象的圖形、數字,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的畫面,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於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實物投影儀等多種教育技術,使學生真實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狀之物,所寫之景,如美麗的圓明園、壯麗的長江三峽、筆陡的華山、汶川大地震的感人場面等等,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全方位的感受。這種對照學習,無疑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形色共現,聲情並茂,能取得比傳統教學手段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成熟,電化教學已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課前導入、精讀欣賞、重難點突破還是討論探究,時時都可以見到多媒體技術的身影。然而,如果把信息技術這一有力武器交給學生,讓學生置身於網路環境中,學生失去了教師這根「拐杖」,必然得打破原有的學習方法和時間安排,放開手腳,自己去針對問題,解決疑問,尋找答案。學生必然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打破被動學習的局面,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巧妙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運用多媒體技術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習更多的注重學習中人文精神的熏陶與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讀者,以形象喚起美感,以意境領悟主旨,以培養語言意識和語文習慣為目標。而多媒體課件里的文字、聲音、圖片、圖像等極大滿足了學生感官需求,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縮短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距離,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從這一點看,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主要表現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這兩個方面。以皮亞傑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家提倡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情境」列為學習環境四大要素之首。他們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並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
9. 語文教學方面的論文
一.情境教學的教學模式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育和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根據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的不同,通過建立師生間、認知客體與認知主體之間的情感氛圍,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優化的環境中開展,讓學習者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以期激活學習者的情境思維,從而在情境思維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由此,我們也能清楚看到,情境教學模式既不同於教育學,亦不同於教學論,它僅僅是依據教育學、認識論、心理學和教學論原則,在認知活動中充分開發非智力因素,從而實現愉快教學的基本教學模式。
1.引入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誘發動機。
因為兒童的學習動機更多地被感情驅使,所以情境教學強調在連續動態的情境中不斷地維持、強化兒童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習動機與情境之間持之以良性的互動。
2.憑借情境,在審美的樂趣中豐富感受
情境教學提出了「強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過優化情境,引導兒童從感受美的樂趣中感知教材」。美感教育是情境教學原則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可以分為以下四個環節:(1)帶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2)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實質;(3)再現情境,表達美的感受;(4)駕馭情境,誘發審美動因。而這些環節都是離不開具體的審美感受的。
3.融入情境,在體驗的樂趣中陶冶情感
情境教學是一種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這里所說的情感活動體現在多個方面,如(1)教師與學生之間。情境教學主張教師對兒童傾注真情,以敏銳的洞察力去觸及兒童的情感領域,從而建立起親和的師生關系,渲染一種溫暖和諧的、可以信賴的、充滿自信的、無拘無束的情境。教師首先必須通過一種移情作用,設身處地地感覺體驗,回歸到兒童的情感狀態,用「兒童的眼睛看世界」,這樣才能產生「以情動情」的移情效應。(2)學生與教材之間。教材對學生的吸引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學生與教材之間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語文情境教學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李吉林曾總結出這樣的情感推進的發展模式:在初讀課文,激發動機中-入情;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在領悟課文語言的神韻中-移情;在表情朗讀、語言訓練中-抒情。(3)學生與學生之間。由於情境的優化,學生與學生之間,友愛親密。他們在親、助、樂等人際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長補短,培養了團隊意識、合作精神、交往能力,這就為學習語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圍。
4.優化情境,在活動的樂趣中增長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讓兒童活動,並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動,而是讓兒童通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讓兒童在樂中學,趣中學,活中學,坐中學。既然如此,將活動貫穿於教學過程,就不能游離於教學內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點,針對教材特點,具有鮮明的學科特點,與能力訓練相結合,從而加強
基礎。語文教學中的訓練強調操作情境中的基礎訓練,它包括以詞句為主的基礎
訓練、加強應用為目的的整體訓練和結合感知為媒介的思維訓練。
5.營造情境,在創造的樂趣中展現個性
傳統的教學不恰當地造成大腦左半球接受過度教育,結果因教學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與情感而影響右腦的激活、興奮,造成壓抑,甚至損傷兒童的創造才能。這是教學領域長期以來注重認知,忽視情感而造成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而情境教學通過情境的創設營造,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右腦,對兒童創造力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為:(1)激發情感。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殷切地期待學生,堅信學生一定會成功,是真正引導兒童開啟智慧大門的閃光的金鑰匙。因為學生會從教師的愛中獲得信心,獲得力量。這種信念往往轉化為一種積極向著教學目標的驅動力。(2)訓練感覺。創造在某種意義上是形象思維的產物。形象越是鮮明豐富,感覺越是敏銳,右腦越是興奮,形象思維活動就越是活躍。實踐證明,感覺的訓練,使兒童對周圍世界日漸留心敏感,因而拓寬了他們進一步認識世界的通道,並成為他們的創造力發展的重要基礎。(3)培養直覺。右腦的激活十分有利於直覺的培養,而無意識的直覺可以說是一切發現的源泉。
6.拓寬情境,在認識周圍世界的樂趣中開闊視野
為了更好地發揮周圍世界在兒童發展中的源泉作用,情境教學提出以下原則:由近及遠,逐漸拓寬;漸次認識,螺旋上升;由表及裡,啟迪智慧;陶冶性情,涵育人文素質。
二.創設情境的方法
情境創設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治的精神、豐富的想像、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起學好語文的情感。在此基礎上,依據教材的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層次創設問題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聯系生活展現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以文章為例子,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後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謂聯系生活展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古人讀書「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就是這個意思。
2.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兒童便豁然領悟。實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師展示,也可
以由學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黃山奇石》一課後,讓學生把自己參觀風景名勝拍下的照片,帶進課堂,讓學生一邊展示自己的照片,一邊向大家介紹自己游覽過的景點。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藉助圖畫再現情境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藉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呢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於接受和理解,涵養美感,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造性。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點和啟發,以引導學生認識的方向性;同時還要由感情地講述,便於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
4.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像的一門藝術。音樂通過對樂音有組織的安排構成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同時,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造氣氛。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於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
扮演角色體會情境,有四種做法:(1)進入角色。讓學生帶著強烈地感情閱讀課文,體會課文中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讀。這樣的閱讀,可以讓學生聽到教材中各種人物的不同聲音,雖未見其人,卻已聞其聲,增進對課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課文中選編的戲劇,可組織學生裝扮成劇中人,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表演,如《白毛女》(選場)、《屈原》(節選)等,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4)改編課本劇。根據課文編寫劇本,然後讓學生進行表演,同樣不失為語文教學的一種方法。
6.錘煉語言描繪情境
前面所說的五種方法,無論哪一種都必須依靠教學語言來實施,如果離開了教學語言,就不能創設教學情境,即使有了某種情境,也不能發揮教學作用,實現情境的價值,所以說教學語言是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能力逐漸增強,如果只靠直觀性的教學情境,則容易使教學簡單化、表面化,不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培養與訓練,也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滿足學生對真善美更高層次的追求。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也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作用。教師的本領歸根結底就在教學語言上,教學藝術最後也體現教學語言中。運用教學語言,從內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確美、簡潔美、理趣美;從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飾美、風格美、態勢美。
7.教學情境的優化
在創設教學情境中,我從不同角度介紹了六種創設方法,但在實際操作中,
要求最優化,提高教學效率,則不能各執一端,需要從實際出發,靈活地綜合地運用這些具體方法。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是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的愉快教學。教師應該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學模式,熟練而恰當地運用各種情境創設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