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淺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怎樣創設問題情境
生物教學是生物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回。生物教學質量如何,答直接關繫到學生生物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興趣的培養等等。如何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使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是每一位教師都
Ⅱ 如何把現實生活融入生物教學
一、情感教育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教學活動是師生間雙向信息的交流,這種交流是以信任為基礎,以情感為紐帶的。只有構建起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師生間情真意切才能使學生滿腔熱情的投入學習。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如果教師對學生冷漠、鄙視、厭惡、嫌棄,他們就會產生消極情緒,並向逆向轉化;反之,教師對學生愛護、關懷、理解、體貼,他們就會產生積極的情感反映,並可能向正向轉化。大量的實例表明:無論怎樣的學生,都會在情感的感召下,受到觸動而接受教育,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因此情感教育是教師為每個學生的人生大廈鋪墊的最初基石。有了這樣基石,學生愛學、樂學的求知慾才能得到激發。我常常和學生說的一句話就是「課堂上我們是師生,生活中我們是朋友」。建立了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就會很自覺,高興地做老師要求他們做的事,師生間的距離縮短了,教師便可以了解每個學生的內心世界,做到因人施教。
二、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
由於部分生物知識的抽象性,學生學習起來通常感到比較枯燥困難,這樣就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所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抓住學習要點、降低學習難度是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充分利用網路資源,製作一些具體、生動、形象的課件,化抽象為具體,化死板為形象,變靜態為動態,利於學生直觀的感受、理解知識。如講述人的血液循環時,利用網路資源做一個血液循環flash動畫可以在短暫的時間內有效的讓學生理解、掌握知識且極易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知識的興趣。這樣可以有效的避免多年來一直困擾學生學習這一章時的焦躁心情:枯燥乏味死記硬背。
三、創設生動的教學活動情景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情境教育」的學習氛圍即民主、和諧、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為學生創造自我實現的條件是主體發展的前提。讓學生享受到學習快樂,從而激發學生主體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如在探究《人的神經調節》時,我首先表演了霹靂舞蹈,同學們為我鼓掌,頓時,師生的關系已驀然拉得很近,在不知不覺中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我剛停下,許多同學也爭著「試一試」。當即請兩位同學上台比賽。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此時自然引出課題,再順勢啟發:人的神經調節與哪些器官有關系?這些器官是如何協調來共同完成一個准確完美的動作的?人的神經調節還與哪些因素有關系?等等,這樣,在不知不覺的融洽氣氛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知識而且學得非常積極主動,課堂氣氛也異常活躍。
2.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們能在活動的起始階段多著筆墨,多動腦筋,使創設的教學活動情景具有針對性、趣味性、創造性,活動中常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節課,我們更改電腦桌面背景,將生物科技成果與生物科學家作為桌面,通過想一想、猜一猜、聽一聽、講一講,試一試、動一動等活動,極大吸引學生的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發很多疑問,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也真正活起來。此外,我們還充分利用媒體資源,教師課前收集大量科技錄像片:如基因、染色體、克隆人、病毒、試管嬰兒、吸煙、吸毒的危害、人體奧秘等等,穿插在相關的課堂教學中,也為生物活動教學開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目標,提供了條件。
四、從生活實踐中挖掘知識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生活與經驗是接受教育、學習理解的基礎,所以,要通過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經驗來學習,使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生活中的科學。在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生物知識,學會生活。如在講《鳥與空中飛行生活相適應特點》時,折紙飛機是大家從小就玩的游戲,但要折得好,飛得遠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課堂上通過折紙飛機比賽,看誰的紙飛機飛的最高最遠,研究分析飛得高遠的原因:紙材質輕還是重;紙大小;飛機翅膀大或小;機頭折法……最後引導得出紙飛機要飛得遠,必須解決「三個力」:重力、阻力、動力。那「鳥是怎樣解決空中飛行的這三個力?」引導大家分析討論課本中資料,總結得出鳥適於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特點,水到渠成。又如許多同學家養有寵物,如何解決寵物隨地大小便?同學們根據經驗,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法,促進了對條件反射的理解。此外,利用學生關注和社會正發生的熱點問題,學習相關的知識,也是調動學生學習興奮性、激發其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總之,現實生活為生物課堂教學提供了最豐富的活動內容。只要留心,你就會發現無處不有豐富的教育環境與教育資源。
總之,只有通過對科學發現過程的親身直接體驗才能獲得。而學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體驗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價值,才能養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頑強精神,教學中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用眼、用口、用腦,在活動中啟動多種感官去獲得直接經驗,讓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獨立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生物課堂效率。
Ⅲ 如何創設高中生物教學情境
1 .分析比較式問題情境的創設
提出問題,通過分析比較,認清事物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從而達到加深理解和鞏固知識的效果.例如,在教完伴性遺傳後,教師同時投影兩張典型的遺傳病家譜圖,分別屬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和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讓學生觀察思考.受思維定勢的影響,許多學生會按後一種遺傳方式進行分析,此時,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錯誤處,引導學生比較兩種遺傳方式的區別和聯系,從子代女性患者這一角度分析突破,進而掌握兩種方式的本質特點.再如,出示有絲分裂後期和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細胞圖象,讓學生識別.由於兩者都涉及到著絲點分裂和姐妹染色單體分開這一要素,學生難以區分.這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回憶染色體在有絲分裂過程中的變化特點和在減數分裂中的變化特點,尤其是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中同源染色體的變化特點,使學生認識到是否有成對的同源染色體存在,是識別這兩張細胞圖的關鍵.
2.漸進式問題情境的創設
問題過難,啟而不發,問題過淺,窒息思維.人的認識是漸進式的,創設漸進式問題情境,能激發絕大多數同學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例如,在免疫教學中提出這樣一組問題:⑴簡述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過程;⑵艾滋病毒與噬菌體在宿主細胞中的復制繁殖有何不同?⑶艾滋病毒進入人體後,免疫系統如何應答?⑷為什麼艾滋病毒會導致患者喪失一切免疫功能?⑸何大一發明的「雞尾灑」療法是目前治療艾滋病的有效方法,其可能的作用機理是什麼?本題緊扣免疫基礎知識,圍繞艾滋病進行漸進式討論,在討論中不斷地加深對免疫基礎知識的理解,盡管對這一復雜問題,師生都難以作出准確的回答,但這樣的討論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有可能藉助網路等對此作更深入的探討
3.與生活生產實際相結合的問題情境的創設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和載體,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知識是牢固的.基於基礎知識和生活生產實際創設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感到親切又有興趣.例如,在新陳代謝教學中,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採用曬干、冷凍、腌制等方法能長期保存食物?這是個生活常識問題,但解釋這個問題需要用新陳代謝的基礎知識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其核心是環境對生物(尤其是微生物)代謝的影響.再如溫室無土栽培植物,該如何控制培養條件提高產量?這個問題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植物代謝知識進行討論,既要考慮光照、溫度、空氣,又要考慮培養液的成分等.通過這些問題的討論,可使學生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礦質代謝等知識有比較系統的理解,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解釋實際問題的能力.
4.圖表式問題情境的創設
利用圖、表來表達信息,這是自然科學中經常採用的一種方式.培養學生從圖、表中獲取信息、加工信息並運用信息解釋問題的能力,是生物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通過收集一些媒體、資料上的圖、表,結合教材知識創設問題情境,也可以利用書上的現成圖表來創設問題情境.例如,利用書上現成的氮循環示意圖提出問題:(1)、為什麼氮是植物必需的大量礦質元素?(2)、大豆和水稻主要通過什麼方式獲得氮元素?(3)、生物固氮的機理是怎樣的?氮循環主要涉及到哪幾類微生物?它們的代謝類型是什麼?(4)、為什麼疏鬆土壤能促進氮素的吸收,而板結的土壤會造成氮素的丟失?(5)、植物體內有機氮是如何轉變為動物體內有機氮的?(6)、過多施用氮肥可能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本題涉及到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分解作用、礦質代謝、蛋白質代謝等知識,綜合程度較高,要求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問題.通過本題的討論,使學生對氮循環過程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從而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結構.
5.以實驗信息為背景的問題情境的創設
高中生物課程的目標之一是要求學生初步學會生物學實驗方法,能夠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分析或解釋實驗中產生的現象或數據,得出合理的結論.例如,測定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強度,取大小相等的小瓶10隻,其中5隻為透明的白瓶,5隻為不透光的黑瓶,分別放入等量的小球藻和水,在晴天中午,以1對黑白瓶為1組分別置於同一水體不同水深處,1小時後同時取出,將測得的各瓶中的O2、CO2含量繪製成圖表.啟發學生思考:(1)、本實驗的目的和原理是什麼?(2)、本實驗的設計思想是什麼?哪些地方還不嚴密?(3)、分析並解釋實驗結果.本題一定程度地體現了生物學實驗思想,能很好的啟迪學生的思維.在討論中領會實驗設計思想,進一步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實質,認識到實際測得的瓶中O2、CO2含量變化是光合量與呼吸量之差.盡管實驗設計了對照,但還是有不完善處,比如未預先測定初始狀態時小瓶中的O2、CO2含量等.總的說來,通過本題的研究,不僅使學生對教材知識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6.以當代生物科學前沿或成果為背景的問題情境的創設
當代生物科學的飛速發展為人類的未來展現了美好的前景.選取一些生物科學的前沿成果創設問題情境,能使學生更好的認識到生命科學的價值,樹立為生命科學奮斗的遠大理想.例如,收集並提供有關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一些信息,提出下列問題:⑴人的單倍體基因組由哪24條雙鏈DNA組成?為什麼是這24條,而不是46條或23條?⑵這24條DNA上約有30億對鹼基,估計有4萬個基因左右,基因的鹼基對數目估計不超過全部鹼基對的1-5%,試問平均每個基因最多含多少個鹼基對?(以4萬個基因和佔全部鹼基對的5%為標准計算)⑶真核生物基因的基本結構包括哪兩部分?編碼區的特點是什麼?非編碼區有什麼作用?⑷克隆人的理論基礎是什麼?為什麼細胞具有全能性?你贊成克隆人嗎?⑸人類基因組計劃有何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在學生初步具備同源染色體、中心法則、克隆等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提供這一組熱點、焦點問題供學生討論,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熱情.在討論中不斷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認識到科學工作的復雜性和艱苦性,並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7.以生物學史為背景的問題情境的創設
生物學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尤其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成果,是創設問題情境的良好素材.例如,在確定人類二倍體染色體數(2N=46)的過程中,科學家綜合利用了多種技術,據此,設計問題如下:(1)為什麼選用人胚胎細胞進行培養,而不是其他體細胞?(2)什麼叫原代培養?為什麼在原代培養後要用胰酶處理?(3)用秋水仙素處理細胞的目的是什麼?(4)用低滲溶液和染色液處理細胞的目的是什麼?(5)如何進行染色體組型的分析?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討論,一方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另一方面還可以鞏固對有絲分裂、細胞培養等知識的掌握.
8.以學生反饋信息為基礎的問題情境的創設
學生在學習中會碰到各種困難,提出各種問題,教師應該注意積累、加工這些信息,便於在教學中適時地創設問題情境.例如,針對學生細菌、酵母菌不分這個問題,教師可同時出示細菌、酵母菌模式圖,讓學生觀察比較,最後得出有無明顯的細胞核是其最本質的區別.藍藻是原核生物,無葉綠體,它是否能進行光合作用?這也是學生感到困惑的問題,教師可結合藍藻細胞圖解指出,排列成同心圓的類囊體膜上含有色素,能夠進行光合作用,釋放的O2,為早期需氧型生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再如:學生會將C3途徑和C4途徑看作是各自獨立的兩個光合作用過程,沒有認識到這種途徑只是指固定CO2的途徑.如果教師將光合作用過程圖(高中生物第一冊)和C4植物光合作用特點示意圖(高中生物選修本)同時投影出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既要區別C3、C4途徑在空間上的相對隔離,了解兩種酶與CO2親和力的差異,又要注意兩者的聯系,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C4途徑起著「CO2泵」的作用,從而認識到兼有C3、C4途徑的C4植物,其光合強度比只有C3途徑的C3植物高得多的原因.
在啟發式教學中創設好的問題,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比較、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初步形成思維的獨特性、新穎性等創造性思維品質和創新思維習慣,應該注意的是,問題情境的創設,必須與教材內容緊密結合,不宜過於加深拓寬,否則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不利於教學.
Ⅳ 高中生物課堂如何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積極主動的學習復,可以極大的提高制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這就是為什麼教師在課堂教學上要創設出良好的教學情境,這也是十分必要、不可忽視的。通過創設出科學、合理、有效、充滿樂趣的問題情境,可以促進學生完成整個生物學知識的體系的學習。學以致用,教以樹人,新課程標準的科學內涵正是體現了現代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Ⅳ 如何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生物課堂教學情境創設案例
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創設教學情境也是教師的一項常規教學工作,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則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追求。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具備以下幾個特性:
1、生活性。強調情境創設的生活性,其實質是要解決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關系,新課程呼喚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為此,創設教學情境,第一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其中的問題應當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遭遇的一些問題,只有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才能切實弄明白知識的價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經驗。陶行知先生有過一個精闢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說:「我們要有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後別人的知識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學都始於對學生已有經驗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經驗包括認知經驗和生活經驗。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可以說這段話語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樣一個教學理念。
2、形象性。強調情境創設的形象性,其實質是要解決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為此,我們所創設的教學情境,首先應該是感性的、可見的、摸得著的,它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並促進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和升化;其次,應該是形象的、具體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使學生能夠超越個人狹隘的經驗范圍和時間、空間的限制,既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互動發展。
3、學科性。情境創設要體現學科特色,緊扣教學內容,凸現學習重點,當然,教學情境應是能夠體現學科知識發現的過程、應用的條件以及學科知識在生活的意義與價值的一個事物或場景。只有這樣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闡明學科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幫助學生准確理解學科知識的內涵,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學科性是教學情境的本質屬性。例如,在教學「平均分」時,我們可以創設一個「春遊」的現實情境,讓學生准備及分發各種食品和水果,但教學重點應該盡快地落到「總數是多少」、「怎麼分的」、「分成幾分,每份是多少」、「還有沒有多餘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麼共同的特色」等數學問題上來,而不是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討論「春遊應該准備什麼食物和水果」、「春遊應該注意什麼」等與數學內容無關的生活問題上(丁國忠:「讓情境擁有『數學』的脊樑」,《人民教育》2006/8)。強調學科性,還意味著要挖掘學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學科自身的內容和特徵來生發情境,如利用數學的嚴密性、抽象性來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利用語文的人文性、言語性創設語文教學情境。
4、問題性。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一定是內含問題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情境中的問題要具備目的性,適應性和新穎性。目的性指問題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而提出來的,目標是設問的方向、依據,也是問題的價值所在;適應性指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合全班同學的實際水平,以保證使大多數學生的課堂上都處於思維狀態;新異性指問題的設計和表述具有新穎性、奇特性和生動性,以使問題有真正吸引學生的力量。這樣的問題才會成為感知的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裡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實際上也就是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
5、情感性。情感性指教學情境具有激發學生情感的功效。第斯多惠說得好:「我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麼能激動人,沒有主動性怎麼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麼能鼓舞人呢?贊科夫也強調指出:「教學法一旦能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一位語文教師教《凡卡》一文時,講到凡卡給爺爺投出求助信後,滿懷希望進入了幸福的美夢之中,然而這位天真的孩子卻不知爺爺是收不到這封信的,因為他連地址也沒寫上。即使收到了,這位窮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讓凡卡跳出火坑。對於這位九歲的孩子來說,屬於他的幸福只有在夢中!講到這兒,這位教師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淚涌了出來,甚至無法講下去,全班學生竟然在寂靜中伴坐了很久,連平時管不住自己的學生,也在這無意創設的情境中被無聲的語言「管住了」。教師入境入情,帶來了學生的心動情發,起到了見作者之所見,思作者之所思,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心靈共鳴的作用。
Ⅵ 如何將生物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高中生物新課程標准要求生物教學取之於生活、注重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理論與實踐表明回,也都是必不可答少的,要特別注重緊密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背景、認識和記憶知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一課題.此外,一個學生的生活閱歷對於學生理解,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而生物學知識對於一個現代文明社會里的每一個個體而言,創設生活教學情境對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記憶和探究,高中生物教師必須加強理論探討和實踐研究,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境是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的,提倡在引領學生一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對生物學知識、原理和方法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探討,每個人的現實生活中無時無刻不蘊含著豐富的生物知識素材與用例,加強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而與此同時,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一,生物學知識被廣泛應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原理的理解,並回歸於生活.面對如何讓高中生物教學更加生活化,並結合社會現實生活的實際進行具體教學活動.因此
Ⅶ 生物教學中如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課程標准指出「學生來是學習自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素質教育要求教師把學生從傳統的被動的受教育地位轉變到主動的求知地位上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養成自覺地尋求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為此,我們必須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地位。
Ⅷ 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
新課程標准中的一大特點就是倡導探究性學習,而成功組織探究性學習的首要環節就是創設合理的情境。創設問題情境是指以問題為載體創設與教學目標、內容、學生認識結構緊密相關的問題。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新穎的問題情境,能夠有效地引起學生注意,引發學生認知心理失衡、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啟迪學生思維。根據中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規律,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將生物學問題融於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學生探求新知識的積極性,本文就此作了一些探討:
一、以學案導學為載體,創設問題情境。
學案是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為指導學生進行主 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學案是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學之間的中介,是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在學案的設計中「情景引入」、「問題或探究」等欄目的設置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求知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例如,在講述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時,學習中學生往往會覺得枯燥。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學案的「情景引入」中可以設計一段這樣的材料作為開場白:我國明代著名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說:「揚州諺雲:寸麥不怕尺水。謂麥初長時,任水滅頂無傷;尺麥只怕寸水。謂成熟時,寸水軟根,倒莖沾泥,則麥粒盡爛於地面也。」這段民間諺語闡述的是農業生產上的什麼問題呢?「寸麥不怕尺水」、「尺麥只怕寸土」又說明了什麼呢?通過這樣的民間諺語,學生的好奇心一下被激發了,在學生的大腦中產生追根問底的想法,整節課的注意力相當集中。通過學習最終解開謎底:以小麥的水分代謝為情景,民間諺語闡述的是對小麥的合理灌溉問題,而「寸麥不怕尺水」、「尺麥只怕寸土」只是說明了植物在不同發育時期對水分的需求不同。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這樣一些有坡度、有台階的「問題探究」,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情景中尋求對問題的解答,從而深入到科學知識的發現過程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激勵,形成自主探究能力。
二、聯系生活、社會的熱點問題,創設問題情境。
「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創設與學生生活和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元認知。引發學生廣泛的聯想和想像,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學生從真實的環境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
例如,在講述人和動物體內的三大營養物質代謝時,可以與減肥這一個現實的科學話題相聯系起來:肥胖是嚴重的健康問題,合理減肥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目前有一種atkin減肥法非常流行。減肥者不需增加運動,只需在日常飲食中以蛋白質為主、脂質為輔,不攝入或只攝入少量糖類。實驗證明,絕大多數減肥者能在一個月內成功減去5kg左右體重。但是專家卻指出這種減肥方法會帶來很大的副作用,目前最科學的減肥方法還是營養均衡,少食多動,特別是進行有氧運動。通過這樣一個學生感興趣的熱門話題,可設置與本節內容有關的一系列問題情境。如攝高糖食物為什麼容易發胖?atkin減肥者為什麼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專家為什麼認為它會加重人體肝臟和腎臟的負擔?即使減肥也要營養均衡,不能禁食脂質?為什麼要通過有氧運動,而不是無氧運動去減肥呢?通過這樣一些生活化、社會化的問題情境的創設,將有關糖類、脂質和蛋白質的代謝、細胞呼吸的知識全部包括進去了。使學生不僅了解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密切關系,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體會知識應用的樂趣,而且能養成平時多觀察、多發現、多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對知識自學探究的能力。
三、在實驗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許多生物現象之有通過實驗才能得到科學解釋。生物實驗教學使學生在操作中將動眼、動手和動腦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生物概念,理解和鞏固生物知識,而且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和親自動手的機會。可以利用它們創設直觀性、實踐性的問題情境,模擬或再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親歷思考和探究的過程,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這種真實的感受,對學生思維形成的沖擊力是巨大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均得到鍛煉。使學習充滿趣味性、挑戰性、探索性和創造性,可以有效刺激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在實驗中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和探究,不但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培養了學生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還促進了學生想像力、判斷力及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對實驗的關鍵步驟深入挖掘,提出問題,這些問題是教材上沒有現成答案的,必須通過親自實驗觀察,動腦才能得出結論。例如在觀察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交換吸附現象中,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要選用剛培養出來的新鮮根尖?為什麼要設計去浮色這一步驟,並選用蒸餾水沖洗?為什麼要設對比實驗?如用自來水代替蒸餾水,會出現什麼現象?通過這些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將觀察和思維活動緊密地相結合起來。
四、在生物練習與作業中,創設問題情境。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落實新課程改革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是現代素質教育的需要,實踐證明,單純的死記硬背,單純的抄寫性作業,不但抹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為此作為生物教學的一部分,教師在學生作業與習題的布置中,設計一些「活」、「趣」、「動」特點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動腦、自主探究生物問題,從而使所學的知識得到拓展與延伸,體會到生物知識的應用價值。
例如在學習了高二生物「生態系統的類型」後,設置這樣的作業:1、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涉及到哪種生態系統?這種生態系統有什麼主要特點?2、國際濕地公約委員會定於每年2月2日為世界濕地日,這有什麼意義?針對我國各生態系統的現狀,我們應該做些什麼?3、我國自2008年6月1日起提出了限制塑料袋的措施有什麼好處?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讓學生能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大大加深了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再比如學習了細胞器的知識後,要求學生課後思考:為什麼魚、肉類宰殺幾小時後煮吃比剛宰殺的就煮吃,肉質更鮮嫩和有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一石激起千層浪,不但學生熱烈討論,就連家長也「摻」進來了。其實宰殺後的魚、肉類的蛋白質和氨基酸要被溶酶體的水解酶分解後,才容易被人體吸收的,這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一個這樣的問題設置,雖然平常,卻足以引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學生學會思考。在搜索資料的過程中雖然「勞師動眾」,但絕對是件好事情,能更促進學生努力地學習,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教師通過情境的創設和設計,使其中包含了要求學生學習解決的問題,並且包含了解決問題的方向、線索。從而在注意、興趣、思維、情感多個方面都吸引或激發學生,為實現有效地教學奠定了基礎。在教學中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們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問題走向社會,去努力求證。提高學生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自覺性,逐步提高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
Ⅸ 如何創設生物學課堂的趣味性教學情境
「學習最抄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襲料發生興趣」。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創設與學生生活和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元認知。引發學生廣泛的聯想和想像,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學生從真實的環境中獲取信息,提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