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高教學質量辦法及措施
第一、要在課前下功夫認真備課,因為備好課是上好的先決條件,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備課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熟悉教材。也就是教師對教材內容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達到理解透徹,融會貫通,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真正做到「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出於吾之心」,只有深刻理解教材,才能挖掘教材的精髓,在課堂上才能有系統有條理地傳授知識,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
(二)了解學生。班上學生有哪幾個層次,對各層次有哪些需求,防止優等生「吃不飽」,差等生「消化不良」現象的發生,充分估計授課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問題,並選擇相應的對策。
(三)設計教學方法。考慮怎麼教好學生,如何對教材內容進行教法加工,如何安排一節課的全部活動。
第二、認真上好每堂課,盡可能做到優質高效,必須遵守也下幾點原則:
(1)必須明確本堂課教學目標;
(2)必須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運用多種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們應從學生的好奇心出發,激發學生的內趨力和強烈的學習慾望。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他們對一些游戲、故事、活動特別感興趣,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就必須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玩中學、在活動中學。平時教學中,讓學生在充滿生活情趣的課堂中參與學習。以鼓勵為主,真正讓孩子體驗學習的喜悅、學習的信心、學習的激情,這樣往往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古代關於教學方法的故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均是教授學生學習方法的名言,如小學生識字,有相同部首組成的字就是一個很好的事例。師:三個「口」能組成什麼字呢?生:品!師:三個「日」呢?生:晶!師:像這種結構的字還有嗎?生:有。
師:同學們課後查字典找一找,看看誰找的多明天把它寫在黑板上。像這樣不僅縮短教學時間,還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靈活性,還可以讓學生課外活動充實,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鞏固教學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三、課後加大後進生的轉化工作,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全體學生完全掌握所學的知識是不現實的,總會有那麼幾個學生在學習上有困難跟不上其他同學。教師決不放棄每一位學生,不僅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疑難問題,而且更要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問題。
並利用課余時間對後進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經常與後進學生談心,鼓勵他們克服心理障礙,只要他們有所進步,就給予肯定和鼓勵。
第四,精選課堂教學習題、作業題。
(一)、作業的形式要多樣,可分口頭、書面、思考,布置課外閱讀作業,力求能開拓學生知識面,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
(二)、作業的內容要精選,份量適當,難易適度,並具有層次性、思考性、應用性、開放性。
(三)、作業的規格要統一,嚴格要求學生認真、按時、獨立完成作業,做到書寫工整、格式規范、步驟清楚、書面整潔。
(四)、批改作業要及時、認真、細致、不漏批錯批。當天的作業當天批改,作文必須在下次習作前批改結束,作文批改要有批語,要有針對性、指導性,字跡要工整。
(五)、重視作業的講評,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主要問題,要及時講評和糾正。對好的作業要予以表揚,同時督促學生訂正錯誤,對無力訂正的學生應進行面批。
第五、注意家校合作。每學期開學召開家長會,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耐心做孩子思想工作,共同商討教育大計,努力提高孩子學習成績。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強烈的社會責任。
(1)質量的測量教案擴展閱讀:
教育質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程度。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教育制度、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過程等的合理程度;教師的素養,學生的基礎以及師生參與教育活動的積極程度。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
衡量的標準是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前者規定受培養者的一般質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質量要求;後者規定受培養者的具體質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質量規格。
教育質量是對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評價,「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衡量標準是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前者規定受培養者的一般質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質量要求,後者規定受培養者的具體質量要求,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質量規格」。
Ⅱ 論述題,為什麼說教育測量與評價是教師必備的知識技能修養。「化學考試質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便於教師教學,教育測量能夠讓教師知道回自己教學方法的好壞,和不答知點在哪裡,以便於教師及時改進,教師測量的結果也能很好幫助學生反饋前一段時間學得怎麼樣?及時地改進,化學的考試方法有很多,其中教育測量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然後再結合實際的情況案例說明一下,就好了
Ⅲ 如何評價我國中小學現有的課程體系
當前,我國中小學課程評價改革的問題比較突出。從評價的質與量兩個屬性來看,既體現為質的規定的不全面,又表現為量的判斷的不科學。國際上發達國家的研究經驗可為我們尋找對策提供參考,具體可從改變評價觀念、加強評價問責、提升評價質量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中小學;課程評價改革
課程評價是整個課程體系的重要環節。美國學者格朗蘭德曾用一個公式對評價作了簡要的說明:評價=測量(量的描述)或非測量(質的描述)+價值判斷。…古巴和林肯(E.G.Guha and Y.S.Lincoln)也認為完整的評價應該包括描述和判斷兩個部分。上述學者不約而同地將評價看作是在量或質的描述的基礎上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即評價包括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據我們最近一項凋研發現,在具體的課程評價實踐中,作為課程實施人員參與課程評價的願望是有的,但或許是受客觀條件、評價時間等諸多因素限制,課程評價的參與率較低,而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參與學業評價也僅限於部分學校,我國課程評價主體整體來講還是以課程專家及教育管理者為主,相對顯得比較單一。課程評價的客體主要包括對課程本身的評價、對課程活動的評價和對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三個方面。這三方面的研究從已有文獻資料和實踐調研情況來看,就課程本身的評價相對較少,僅限於一些課程專家和學者,實踐層面相對較多的是對課程活動的評價,而對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基本卜.是以考試來完全替代,形式單一,內容狹窄,即便是僅對考試而言,也受到當前測量理論與技術水平整體較落後的影響而兀法科學公正地考出學生水平。無疑,這些狀況嚴重影響了課程評價積極作用的發揮。如果僅從事實判斷這個角度來講,我國當前課程評價實踐問題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既體現為質的規定的不全面,又表現為量的判斷的不科學,從而影響到課程評價在改善學生學習和甄別學生兩方面功能上的欠缺。
一、中小學課程評價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質的異化:課程評價體系改革代之以考試改革,以偏概全
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我國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課程評價問題。2002年12月,教育部下發了《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確提出「現行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不相適應,突出反映在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改進與激勵的功能;注重學習成績,忽視學生全面發展和個體差異;關注結果而忽視過程,評價方法過於單一」。2003年的《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已開始真正在國家政策層面關注學校層面的評價變革。上述通知明確要求建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日標的課程評價體系,對評價目標、措施與力+法等都作出了具體規定。通知指出,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師的教學水平;充分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使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教學發展與提高的過程。在素質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時期教育部出台此政策,充分表明過去的評價考試制度所造成的不良後果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 然而,這么多年以來,課程評價領域的變革被有意無意地試圖通過不斷完善選拔、鑒別功能單一的考試的變革來驅動「整個評價體系」的變革。我國在課程評價領域研究較多、實踐較多的是高考、中考、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在多次評價改革過程中,人們為豐富的經驗積累是關於「高考為什麼改、怎樣改」的問題。但是,關於基礎教育課程評價改革還只是泛泛而談。回顧21世紀以來的評價政策,強調較多的還是「考試次數的減少,出題的要求等」,其政策的關注點多放在對選拔、鑒別性的考試過度重視而引發的學校、課堂層面片面追求升學率、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等,幾乎沒有提出任何有前瞻性的評價政策。因此,在實踐層面,只要高考的模式、題型、內容有所改變,地方、學校、課堂教學等都會跟著變化。如若高考不改,各層面幾乎不會進行主動的評價變革。由此可見,單一考試的完善已取代了對健全的評價體系的追求。這種機械的、以標准化測評為核心技術、以競爭選拔為目的的考試,釀成了當前我國學校課程改革難以深入推進、學生負擔絲毫不減的苦果,也使得學生學業評價誤入歧途、越陷越深。 考試本是評價的一種主要形式。但在我國,經歷了千餘年來施行的科舉考試的傳統影響,又歷經近代科學主義倡導下延續近百年的教育評價理論和技術本身存在的一定誤區的影響,現代學校教育的考試已完全替代了評價,評價功能過於片面、偏激,作為評價的一種主要形式的考試的本體功能被扭曲,進入了小考試為大考試服務、大考試為升學和選拔服務、教育教學為考試服務的惡性循環。在學校教育質量改革中,教育管理者首先關注的是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遺忘了評價是一種促進學生發展與完善的工具,忽視了學生的智能發展需求,而去追求所謂的評分的准確與評價的效率。因此,克服課程評價領域存在的的問題,需要實現由「測試學生的學習」到「為了學生的學習」的課程評價觀的轉變。為了轉變因考試替代評價而造成的惡性循環,充分研究和開發注重學生學業能力、促進學生發展的課程評價模式已迫在眉睫。
2.量的隨意:測量理論與技術的落後導致命題不專業,經驗主義
重大考試通常是以分數來呈現結果的,但這個關乎學生切身利益的量卻常常只能滿足對學生的可區分、可選拔,至於信度、效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指標便在考慮之後了。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就是由於當前重大考試命題技術較為落後。即便對於高考、中考等重要考試而言,由於測量理論與技術方面的專業欠缺導致命題比較隨意,命題人員多憑經驗制卷,這與發達國家比較顯得十分不專業。同時,由這樣的試卷取得的分數又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更被看重。因此,即便就課程評價的量的屬性來看,量產生的隨意性也是課程評價的一個硬傷。一方面,高考命題至今沒有常模,不僅不同省份的自主命題難度懸殊,就是同一省份不同年份的試卷難易忽上忽下,難度捉摸不定。另一方面,行政化的考試組織機構也不會或者是不敢把考試相關的結果分析數據從面上公之於眾,以供教學研究機構等做相關分析與反饋從而指導與服務於教學,所以很難得到有效改進。
在我國,中高考等總結性測驗的設計開發通常是由教育考試機構組織學科專家進行命題和組卷。學科專傢具有的更多是學科本身的知識,通常缺乏心理與教育測量方面的知識來理解測驗所要考察的心理屬性,更缺乏相應的測量技術和方法來驗證測驗題目的質量。外部評價如此,與實際教學密切結合的課堂評價更是如此。我國一線教師通常很少受過系統的心理或教育測量理論和技術方面的訓練,課堂評價任務的設計或選擇往往參照外部考試的題目樣例或模式,較少從當前的課程內容和學習目標出發。同時,我國高校在心理與教育測量方面的教育水平偏低,我國很少有高校開設教育和心理測量專業的課程,即使有些教育管理、師范類學生接受了教育評價課程教育,也多是重宏觀輕實踐、重理論輕技術。這是長期以來我國教育考試事業落後、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的深層次原因。
就國內目前的狀況而言,無論是從試題的命制,還是從考試結果的分析與匯報來看,我們的考試在試題質量與考試結果反饋方面都受制於經驗主義,受制於測量理論與技術的明顯滯後,不能滿足當前考試改革、評價改革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已經能意識到或者認可上文所指出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學生發展直接或間接的限制,卻又通常默認當前的課程評價模式為不二之選、難以替代,在研究與實踐領域有意無意地有一些迴避傾向。
二、發達國家課程評價改革的經驗
我國經濟相對發達的省份在課程評價領域的問題或許可以參考國際上發達國家的改革經驗。因為其教育發展目標比較接近,而問題也有類似之處。比如,在進行國家課程評價試驗的若干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基本上已經解決了辦學條件和師資問題,整個教育系統處於穩定運行狀態。他們在課程評價方面的問題也主要集中在學生學科成績的測量評價上,評價功能比較狹窄、評價觀念有待改進。可以說,在這些國家,正規的課程評價一出現就是遵循一條科學與客觀之路的,且由於這種科學與客觀在課程評價的標准化階段就被過分強調,因此,其評價功能被扭曲的現象也十分突出。從某種程度上講,課程評價領域的改革也一直是伴隨著他們近百年的教育測量運動的。
僅就當前來看,在美國的基礎教育領域,不管是州級、學區級還是校級的學生評價,隨著課程評價與教學的高標准、與績效責任緊緊聯系在一起,在學生評價領域也掀起了新的應試風浪。美國教師也同樣會為了測驗而教學。在美國的課堂中,大部分教師都會教授學生應付考試的方法以及獲得高分的手段,甚至還會以標准化測驗的內容為依據自行改變教學內容,從而使得測驗內容與教學內容相一致。雖然其形成背景及相關因素與我國有所不同,有的是因為教師希望學生通過獲得高分而對學習有興趣且能激勵自尊和學習的成就感,也有的是因為測評內容本身比較狹窄、不全面,但其最主要的原因同樣是高標准、高風險測驗的盛行。可以說,課程評價領域的改革仍然是教育研究領域的關注熱點。
1.評價方式的改革:替代紙筆測試,拓展評價功能
課程評價功能在質的方面的異化一方面受制於狹隘的評價觀,另一方面也主要受制於單一的紙筆測試方式,這種評價方式的固有不足直接限制_『評價功能的進一步發揮。美國在其持續開展的基礎教育改革中,提出並運用了在真實情景中通過讓學生完成操作任務來進行一系列不同於傳統測驗的「另類評量」(Alternative Assessment)方法,到1991年,美國至少有40個州制定了實施某種形式的「另類評量」的計劃。「另類評量」運動也促進了美國考試體系的建立。從2001年開始加州大學等高校就不採用高考成績錄取新生,改由錄取小組通過各種信息資料(包括必要的面試)舉手錶決進行錄取。「另類評量」所使用的方法多種多樣,對學生的評量也是從多個方面、針對多種能力綜合進行,可以被應用於從教室評估到全國乃至全世界評估的所有類型的評估背景中,並且與教學指導直接聯系,是一種更加全面的多元化評價方法。比如,以往美國很多州都要求對科學探究和科學過程做出評價,但一般的多項選擇紙筆測試題肯定是無法評價的,上述「另類評量」就是一。個比較適合的方法,只是實施成本較大,在大范圍的推廣方面要考慮經濟承受力。美國課程評價領域專家認為英國和以色列在表現性評價方面做得更好。「另類評量」方法的提出,既指明了學生評價改革的方向——對真實生活和學習生活中學生的操作進行評價,同時也為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一種更加真實的教學情景,它不只是一種評價方法的改革,更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基礎的根本革新。
新的課程評價方式的實踐,發揮了多樣化的課程評價功能。除了幫助教育決策、直接改進教師教學活動、使公眾和學生家長了解學生現狀和需求外,通常還用以反饋到課程設置、教科書修訂和教師培訓(包括職前和在職)過程中去。鑒於地區、學生性別的差異,在這種學科成績分析報告中,通常會結合一定范圍內學生家庭、所在學校和社區的背景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以更客觀、更恰當地進行反饋,發揮評價應有的促進學生學科學習、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因此,全國性的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用於診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缺陷,以便調整教材、教學的進度和深度。近年來,各發達國家都日益重視課程評價在教育發展中的作用。如美國、英國都著手建立健全國家課程評價制度用於幫助教育決策,利用教育信息改進教育質量;有些國家除用於國家教育政策外,還通過教育評價向公眾和學生家長展示學生學習成績的現狀及受教育的需求,通過對學校的背景因素進行分析,從課程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手段等方面提出改進教育質量的建議等等。
2. 測量技術的改進:提高命題質量,深化結果反饋
在美國著名的教育測量公司ACT的大規模考試中,一道題目從設計伊始到最終進入考試試卷,需要經歷至少16道程序的檢測,歷時2到3年。這其中既有包括學科專家、測量學專家在內的題目評審小組的審核,也有基於預測數據的測量學分析。題目質量的評審涉及到內容、認知、題型、反應時間、公平性以及常見的難度和區分度等測量學指標。這種嚴格遵循詳盡系統的測量學規范和步驟的測驗開發過程無疑對我國教育考試的專業化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普及以及現代測量理論的迅猛發展,構建大型的教育測量和考試題庫已成為可能。美國著名測量公司CTB/McGraw Hill目前已經開發了一個容納有70000個題目的大型題庫,包括了美國中小學階段各個學科的內容。利用現代測量理論,如項目反應理論,既可以保證納入題庫中的測驗題目的測量學指標,還可以確保不同的測驗題目在共同的測量尺度上測量相同的心理或教育屬性,從而保證了從題庫中生成的各種測驗在測量屬性上的同質性。大型題庫的存在是自動化組卷技術的物質前提。自動化組卷可以在幾秒之內完成幾十、甚至幾百套試卷的組卷任務,並能嚴格保證每套試卷滿足多達上百種的技術要求,或者保證不同試卷間的一致性,為我國大規模考試提供了很好的借鑒。目前,國際上所提倡的連續性評價的做法就是建立在計算機化的題庫建設和自動化組卷技術基礎之上的。大型題庫的建設還是計算機適應性測驗的基礎。計算機適應性測驗以項目反應理論為依據,根據學生對己經呈現的問題的回答情況動態調整後繼測驗題目的呈現,避免了傳統紙筆測驗中因題目過難或過易而導致的測量效率的降低。採用計算機適應性測驗具有高效、准確、計分迅速和反饋及時等多種優點,因此,我國教育考試和評價宜多採用計算機化的測驗模式。計算機化測驗還可以與當前國際上流行的認知診斷測驗相結合,用測量學技術從學生回答問題的反應模式中挖掘深層信息,為教育實際工作者提供具有診斷性的反饋信息。
在考試結果的分析和匯報方面,通過運用現代測量理論建立測驗分數的測量尺度以及不同分數的實質含義,使教育考試的分數具有像長度或重量那樣的特徵,從而使對考試結果的解釋不依賴於某個具體的測驗,能夠在同一個尺度上對不同學生個體和集體進行描述和比較。共同測量尺度的建立提供了描述和追蹤學生學習和發展變化的基礎和可能。
隨著學習科學的發展、心理測量技術的日益完善,以上對現有紙筆考試的改革在我國發達省份當具有現實可能性。
三、可能對策:對我國課程評價改革的幾個建議
實施新一輪課程改革十餘年來,課程評價改革已經從思想理念的范疇轉入到實質性的探索和深入研究階段;從小范圍、小規模的嘗試性試驗逐漸推向較大范圍和較大規模的立項研究和廣泛交流,研究者達成了一定范圍的共識。可以說,經過近十年的觀念轉變、理念更新過程,課程評價改革現在已步人了嘗試性摸索的邊實踐邊研究的探索階段。在這個階段,以發達國家課程評價改革的已有經驗為參考,可為我們決策提供一些建議。
1.改變評價觀念:推進多樣化評價方式
對於以紙筆測試來替代課程評價的問題,國內外研究者的觀點基本一致,即認為轉變課程評價觀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要想使課程評價能夠發揮對學生發展的積極作用,我們必須走出評價功能的誤區,把選拔性考試與基礎教育學生評價分開對待。當然,在轉變評價觀念、創新評價方式的同時,還需要加強評價標準的制定。比如教學評價標准、學生學業評價標准、教師評價能力標准等等一系列評價標準的研發。另外,另類評價方式的實現要求有新的測量評價工具的研發。
2.加強評價問責:建立促進學習的評價體系
在近期國內外的學術和實踐研究中,將課堂、學校層面所產生的信息和大規模的問責機制相聯系的趨勢日益增強。根據國家層面的課程評價體系,建立地方、學校、課堂層面上的「促進學生學習的評價」體系;加快建立與新型課程評價模式、評價內容相適應的問責機制;將「促進學生學習的評價」的體系所得到的信息應用於各級教育問責體系。
在很多地方和大多數學校中,教學管理人員包括校長同樣非常缺乏正確的學生評價觀念以及新的學生評價知識,所使用的評價模式仍然十分傳統,無法調動廣大教師改革學生評價方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即使教師被要求進行改革,他們也不願意去做那些「份外」的事情。所以,往往在花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之後,教師們又都回到原來的老路上去。為此,必須要加強對評價方式、評價內容與教學目標之間一致性的引導與問責。破舊立新的深層次的變革也許在一開始尤其需要建立相應的問責機制,強制人軌、整體推進,唯其如此,當下課程評價問題的突破、促進學生學習的評價體系才有望全面實現。
比如江蘇省教育廳兩年前就提出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的「五嚴」規定,其中第一條為:「嚴格禁止下達高(中)考升學指標。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學校要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和質量觀,……」;第四條為:「嚴格規范考試和招生管理。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學校要規范考試科目,從嚴控制考試次數。……加快高考招生社會化改革步伐,盡快推行網上報名,高考成績由省級招生機構直接發放給考生本人。……」「凡是有中小學,被省或市查實存在違規行為,包括作息時間表或課表存在弄虛作假現象的,除了在督查通報中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分和責任追究外,所在縣(市、區)政府教育工作在3年內的縣級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考核的市級復查與省級抽查中,有關素質教育方面考核指標方面一律實行一票否決,同時,所在縣(市、區)、有關學校及校長本人在省或市級的各類評優評先中一票否決。」此外,暢通的舉報信息渠道和嚴厲的懲罰,有效地推進了課程評價觀念的轉變,促進了課程評價與教學、課程目標之間的一致性。
3.提升評價質量:加強教師的課程評價理論與測量技術培訓
(1)課程評價理論的培訓
由於廣大教師沒有掌握開展學生評價的必備知識和技能,不能正確地實施評價,所以在許多情況下給學生帶來了不應有的損失。例如,評價信息不全面或不真實、評價結論不正確,使得學生、家長以及其他使用評價信息的人,往往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業成就做出錯誤的判斷,從而選擇了不恰當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學第一線人員,尤其是中小學教師,缺乏課程評價的理論知識和支持性的資料與信息,他們不適應先進的學生評價理念,更不知道應當如何進行新的評價操作,非常需要在學生評價的程序與方法上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在培養教師的大學教學中,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幾乎都沒有把教育評價作為必修內容,很多學校未開設過評價與測量課程,沒有教學生如何在教學工作中開展學生評價,教師也很少強調這方面知識的重要性。這是導致上面提到的在職教師缺乏教育評價理論和技能的重要原因。
(2)評價測量技術的提高
我國教育考試目前的實踐雖然在整體的設計思路上與國際上同類測驗相似,但在具體環節的實施上還有很大差距,直接影響到測驗目的的達成和測驗結果的質量。這種差距主要體現在測驗編制過程中對測量學問題的思考不足,對相關測量學技術的應用程度不夠。比如,在測驗題目開發方面,我們更多依賴命題專家的經驗和判斷,較少嚴格遵循詳盡系統的測量學規范和步驟。我們較少組織測驗題目的預測,並根據學生實際回答的數據進行測量學方面的分析,檢驗題目選項是否符合了預期功能、是否測量了應該測量的東西、是否對不同性別或地區的學生是公平的等等。這種經驗式的命題和組卷模式直接影響到最終測驗的穩定性和准確性,降低了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推斷的有效性。
因此,必須要加強對考試的分值、題型、題量、難度、等第劃分方式等等的細化研究,使得教育測驗的設計開發按照更加科學、正確的程序進行。同時,要提高命題質量和深化考試結果的分析與反饋。另外,要提高我國大規模考試的專業化水平。大規模考試的設計、開發、實施和分析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課程、學科、測量學、心理學以及計算機技術等方面,需要不同背景的專業人士組成研發團隊,團結合作,緊密配合,在不同的層面上組成梯隊。
Ⅳ 學校可採取什麼措施對教學培訓質量進行測量和分析
學校對教學培訓質量分平時、期中、期末的進行測量和分析,通過測量以獲得與質量管理體系有關的數據和信息,判斷教學培訓質量的符合性,並作為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的基礎。
監控和測量
(1)顧客滿意。
學校對於顧客(學生、家長、用人單位等)的滿意程度進行不斷的調查,包括走訪、問卷調查等。學校獲得顧客滿意度的測量方法有:
①長期接收和統計顧客的投訴;
②每年召開學生家長會議;
③利用學生實習做好問卷調查;
④適宜時發放各類調查表等。
具體要求見《學校外部溝通管理程序》《教學質量檢查管理程序》等。
(2)內部審核。
學校按《內部審核程序》由具內審員資格的人員每年至少一次進行客觀公正的內部質量體系審核。通過內審,確定質量體系是否符合策劃的安排、國際標準的要求及質量體系文件規定的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實施和保持,及時消除發現的不符合項及其原因,對所採取的措施進行跟蹤驗證並保存記錄。審核報告提交管理評審會議討論。
內審員迴避審核他們自己的工作。
(3)過程的監控和測量。
學校制定並實施《教學質量檢查管理程序》《教職工管理程序》《教學實施控製程序》等對質量體系的過程進行監視與測量,切實掌握各管理環節的質量狀況,以確認教學活動實現預先策劃結果的能力。在未能實現預期的效果時,及時採取措施。
(4)產品的監控和測量。
對於教學和培訓工作各階段效果的檢查與考核,視同產品的監視與測量。學校制定並實施《教學質量檢查管理程序》《在校生管理程序》《學生畢業與就業管理程序》《學籍管理規定》和《培訓工作管理程序》等,對學生(學員)是否達到畢業、升學、就業推薦要求及培訓合格結業等作出考核和評價。
不合格品的控制
(1)學校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操行評定和健康狀態按《學籍管理規定》鑒定不合格學生;
(2)對於未能達到教學合格要求的學生、課程等採取補課、補訓等措施;
(3)對補救無效的不合格學生採取留級、退學或開除學籍等處理。
數據分析
學校確定、收集和分析適當的數據資料,以驗證質量體系的適宜性與有效性,及何處可對質量體系進行持續改進。用於分析的數據來自於:
(1)對用人單位使用畢業生情況的調查結果;
(2)質量目標的完成情況,包括教學服務符合學生要求的程度;
(3)各類檢查、考核的信息;
(4)各類投訴信息的統計。
以上信息可在管理評審時進行評價,也可在其它場合(如有關會議)進行分析。
Ⅳ 求初中物理實驗分類
一、控制變數法。
在研究涉及到幾個變數的物理問題時,常常採取只允許一個條件改變、其它條件不變的方法來進行探究。控制變數法常用於探究物理規律的實驗教學中。例如:在研究「電阻上的電流跟電壓的關系」時,確定對象是電流以後,引導學生採用控制變數法進行探究實驗。先控制一個物理量——電阻不變,研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再控制另一個物理量———電壓不變,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最後綜合這些關系得出結論。又如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導體的電阻與那些因素有關」、「磨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等。教師在進行實驗思想和方法的教學中應精心設計,創設情景,循序漸進,使學生掌握並會應用。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是一種抓住兩個看來不同的物理過程,尋求其相同的效果之處。用此來探究物理概念和規律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新課程改革不囿於教材,在學習了測密度的一般方法後,我設計了不能直接測量質量或體積的探究實驗題型。例如用如下器材:彈簧測力計、空礦泉水瓶、細線、足量的水和牛奶,試測牛奶的密度。分析:牛奶的質量可以直接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牛奶的體積(瓶子的容積)可用水的質量和密度來替代,問題可得到解決。此後,又設計了「等質量」、「等壓強」、「等浮力」的探究題型來測物質的密度,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
三、問題轉化法。
為了化抽象為直觀,化難為易,使未知內容向直觀、已知的問題轉化,實行「變數替換」。如電流看不見。摸不著,我們可以通過電流的三大效應來檢驗導體中是否有電流通過。又如: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大氣產生現象的實驗來研究大氣壓,從小磁針N、S的偏轉情況知道磁場的存在,從固體、液體、氣體的擴散實驗知道分子的無規則運動。教學中不僅要把有關的概念、規律講清楚,而且要教會學生探究這類問題的方法。
四、類比法。
根據兩個對象之間,在一些方面的類似性或同一性,以此類推出在其它方面之間也可能類似或同一。這種從特殊到特殊的探究方法,它能啟發和開拓我們的思維,給我們提出科學假設和探索新概念的途徑,對物理學的發展,對學生的學習物理有著巨大的作用。如《電壓》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難就難在電壓較抽象,不能直接實驗,教學中通過水壓類比得出電壓,具體探究過程是:1、從水壓實驗總結出水壓是水管中的水發生定向移動形成水流的原因;2、引導學生討論得出電壓是使電路中的電荷發生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原因;3、教師總結出抽水機是提供水管兩端有水壓的裝置;4、引導學生得出電源是提供電路兩端有電壓的裝置。整個過程盡管多花些時間,然而對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方法大有益處。正如前蘇聯學者瓦赫羅夫說:「類比像閃電一樣,可以照亮學生所學學科的黑暗角落」。
五、演繹法。
從一般到個別進行推理的思維方法。應用時,往往是把一般判斷作為推理的出發點(大前提),把敘述的中介判斷稱為小前提,由大前提和小前提推斷出結果(結論)。如探究自然界中有兩種電荷,「且只有兩種電荷」,的實驗中,通過如下的實驗事實:
1、綢子摩擦過的兩根玻璃棒互相排斥——它們帶同種電荷。
2、毛皮摩擦過的兩根橡膠棒互相排斥——同種電荷互相排斥。
3、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互相吸引——它們帶的電荷不同,所以電荷有兩種。
4、各種各樣的物質互相磨擦後,凡是跟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就會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想吸引的就會跟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相排斥由此得出結論:自然界中存在兩種電荷,且只有兩種電荷。如果教師只給出上述結論,不重視探究過程,就錯過了研究方法教育的機會。
六、抽象和理想化法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抽象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初中講動能、勢能的時候,通過演示滾動的小球、舉高的重錘、壓縮的彈簧等實驗都能做功的事實,引導學生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形成動能、勢能的概念,就是抽象事物共同的本質特徵。
為了探究一類事物共同的本質特徵;把物質、運動的某種性質隔離出來;使實驗過程理想化。
科學的理想化不同於無根據的幻想,有它的客觀根據。客觀存在的復雜事物具有多方面的特性,處於多種條件下。但是在一定的現象中並不是所有性質、所有條件都起同樣重要的作用,而是只有一種或少數幾種起主要作用,其餘的不起作用,或者作用很小。理想化就是突出起主要作用的性質或條件,而完全忽略其它性質或條件。例如在杠桿教學中,為什麼使用的杠桿是一根粗細均勻的直桿,用線把它中心位置懸掛起來的目的又是什麼?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實驗用杠桿可以看作理想的輕質杠桿,杠桿上只受到動力和阻力作用,這樣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問題就簡單化,很容易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在實驗探究時,有時為了突出事物的本質,必然要忽略一些次要矛盾,把一些理想化條件加以限制。如"研究功的原理"實驗教學中,必須不考慮杠桿、滑輪的自重和受到的摩擦;"研究機械能轉化和守恆定律"時,應不考慮滾動擺受到的空氣和摩擦阻力等等。有些是實物模型的理想化,如「支點」、「光滑無摩擦水平面」;不計重力的輕桿和滑輪;在研究液體壓強的公式時,假想出一個液柱;運用U型連通器時的溥液片來研究壓強的關系等。有些是抽象模型的理想化,研究磁場時引入磁感線;用光線描述光的傳播等。
理想實驗是在真實的科學實驗的基礎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根據邏輯法則,對過程作進一步的分析、推理。伽俐略就是在從斜槽滾下的小球滾上另一斜槽,後者坡度越小,小球滾得越遠的實驗基礎上,提出他的理想實驗的。運用這種理想化的方法,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像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在認識理想化法的特點的同時,也應該讓學生認識:在一定理想化條件下得出的規律,只在(或者非常接近)這些條件下適用。
七、對比法
「比較」是人們常用的探究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間的差異點和共同點的研究方法,通過事物間相同特徵或相異特徵的比較,這樣的研究方法就是對比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比較,引出比熱的概念。在兩個燒杯中分別盛以質量相等的水和煤油,用同樣的電熱器加熱,測出它們的溫度升高相同值時;所需通電時間不同,也就是吸收熱量不同,這反映了物質的特性——比熱;「研究物體浮沉條件」時,用同一支鉛牙膏殼,先做成盒狀放入水中,漂浮於水面,然後把牙膏殼擠成一團放入水中,結果沉底。通過對比得出物體浮沉的條件;對不同物質在單位體積內的質量不同做比較得出密度概念等。這樣不但學習掌握起來十分容易,而且使學生印象更加深刻。
八、圖表法
圖象是描述物理過程、揭示物理規律、解決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具有形象、直觀、動態變化過程清晰等特點,能把物理問題簡化明了,使探究過程優化,有效、簡捷。例如在探究奈的熔化過程中,將實驗數據作出如下圖象:如圖(一)
很容易理解晶體熔化的特點.在綜合物態變化時時。根據實驗事實,綜合出六種物態變化,以及吸熱(放熱)關系。
圖表法也常用於實驗教學,通過大量的實驗進行觀察,取得數據,然後加工整理上升為規律。如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時,按下面的表格進行探究實驗,很容易得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物體到凸透鏡
的距離(U) 像到凸透鏡
的距離(V) 像的大小
(放大或縮小) 像的正倒
(正立或倒立) 像的虛實
(虛像或實像)
U>2f f2f 縮小 倒立 實像
U=2f V=2f 等大 倒立 實像
F2f V>2f 放大 倒立 實像
U=2f 不成像
(一束平行光線)
U v>u 放大 正立 虛像
以上是一些常見的探究方法,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還有其它的研究方法。如觀察法、猜想(假說)法、對稱法、公式法等。如何引導學生選擇適宜的探究方法,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關鍵。
Ⅵ 教學測量的四個質量指標的應用有哪些
1.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2,常模參照評價和標准參照評價
3,配置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
4,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