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雖有佳餚主旨
主要講述了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說明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性。
《雖有嘉餚》原文: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白話釋義: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後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兌命》里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此文出自西漢戴聖所著的《禮記》
寫作背景:
相傳西漢梁國人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是戰國以後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記》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
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進行實踐必須抱著現實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以清醒冷靜的態度面對現實,是一就是一,絕不說是二。即使錯了,也要敢於承認,使言行合一,理論和實際聯系在一起,反對空頭理論。這樣就有了「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這種自然而然的結論。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當然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而不能摻雜使假或者驕傲浮躁。正如毛澤東所說的,「驕傲使人落後,虛心使人進步。」另一方面,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二者相輔相成。這樣來看問題,同樣也是現實的和實際的。
本文多使用對偶句,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強。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思路清晰,文勢流暢,層層遞進,文氣貫通,給人一氣呵成之感。
Ⅱ 雖有嘉餚古文拼音
雖(suī)有(yǒu)佳(jiā)餚(yáo),弗(fú)食(shí),不(bù)知(zhī)其(qí)旨(zhǐ)也(yě)。
雖(suī)有(yǒu)至(zhì)道(dào),弗(fú)學(xué),不(bù)知(zhī)其(qí)善(shàn)也(yě)。
是(shì)故(ɡù)學(xué)然(rán)後(hòu)知(zhī)不(bù)足(zú),教(jiào)然(rán)後(hòu)知(zhī)困(kùn)。知(zhī)不(bù)足(zú),然(rán)後(hòu)能(nénɡ)自(zì)反(fǎn)也(yě);
知(zhī)困(kùn),然(rán)後(hòu)能(nénɡ)自(zì)強(qiánɡ)也(yě)。故(ɡù)曰(yuē):教(jiào)學(xué)相(xiānɡ)長(zhǎnɡ)也(yě)。
擴展資料:
《雖有嘉餚》原文: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勿、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Ⅲ 幫忙把這所有的字全部注音,本文選自《雖有佳餚》請把這篇文言文全部注音,謝謝,答案一來立馬採納!!!
電腦中有一個自動注音軟體,你自己試試。
又是一個新學期,幾個月後便是高三回,時間答如過隙白駒,目標在哪裡?方向在哪裡?
30歲時,你在幹些什麼?
正值芳華,少年,當放長眼光,心懷志向。
20180216晚23:34於上僚家中
《禮(lǐ)記(jì)·學(xué)記(jì)》:「雖(suī)有(yǒu)佳(jiā)餚(yáo),弗(fú)食(shí),不(bù)知(zhī)其(qí)旨(zhǐ)也(yě)。雖(suī)有(yǒu)至(zhì)道(dào),弗(fú)學(xué),不(bù)知(zhī)其(qí)善(shàn)也(yě)。是(shì)故(ɡù)學(xué)然(rán)後(hòu)知(zhī)不(bù)足(zú),教(jiào)然(rán)後(hòu)知(zhī)困(kùn)。知(zhī)不(bù)足(zú),然(rán)後(hòu)能(nénɡ)自(zì)反(fǎn)也(yě);知(zhī)困(kùn),然(rán)後(hòu)能(nénɡ)自(zì)強(qiánɡ)也(yě)。故(ɡù)曰(yuē):教(jiào)學(xué)相(xiānɡ)長(zhǎnɡ)也(yě)。
Ⅳ 雖有佳餚文言句式是什麼
雖有嘉來餚①,弗②食不知源其旨也;雖③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④也。是故⑤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後自強也。故⑦曰:教學相長也。
1、古今異義
雖,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困,古義:困惑。今義:困難。
至,古義:最好。今義:到。
2、文言虛詞
其,代詞,它的。
是故,連詞,因此。
也,語氣詞,表判斷。
3、特殊句式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判斷句。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其中的「是故」,介詞賓語前置句。
教學相長也。判斷句。
4、譯文
即使有最好的菜餚,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才知道自己還有很多地方理解得不透徹。知道了自己學習上的欠缺,然後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學習;教學感到了困惑,才能進行再學習,不停地充實自己。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Ⅳ 禮記一則雖有佳餚原文翻譯及閱讀答案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勿、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注釋:
雖:即使。嘉餚:美味的菜。嘉,好、美。餚,用魚、肉做的菜。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達到極點。是故: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自反:反省自己。自強:自我勉勵。強:勉勵。教學相長:意思是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兌命》:《尚書》中的一篇。兌,通「說(yuè)」,指的是殷商時期的賢相傅說(yuè)。命, 《尚書》中的一種文章體裁,內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發布的政令。《尚書》,又稱《書》《書經》,儒家經典之一。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的著作的匯編。學學半:教人是學習的一半。第一個「學」是教的意思。其此之謂乎: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其,表示推測。弗:不。肄:學習。篋:箱子一類的東西。躐:超越。
Ⅵ 《雖有佳餚》文言文 斷句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原文: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xiào)學半。」其此之謂乎!
翻譯: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餚,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習後就知道不足,教導人後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不足,然後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後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兌命》上說:「教導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作品出處
《禮記》,相傳西漢梁國人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是戰國以後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記》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思想。
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6)雖有佳餚教案擴展閱讀:
寫法
句式整齊,思路順暢
本文多使用對偶句,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強。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思路清晰,文勢流暢,層層遞進,文氣貫通,給人一氣呵成之感。
作品出處
《雖有嘉餚》出自《禮記》之中的學記《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
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又叫《小戴禮記》。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
《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從來禮樂並稱。《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准則。
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禮記》不僅是一部描寫規章制度的書,也是一部關於仁義道德的教科書。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學》、《中庸》、《禮運》(首段)等。《禮運》首段是孔子與子游的對話,又稱為《禮運·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詞,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Ⅶ 《雖有佳餚》選自( )
兩種說法,一種為禮記•正義,一種為禮記•學記,但肯定是選自禮記的,
Ⅷ 「雖有佳餚 教學的教怎麼讀」
「雖有佳抄餚 教學的教,讀:jiāo
拼音介紹:
漢語拼音(Hànyǔ Pīnyīn)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范,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根據這套規范寫出的符號叫做漢語拼音。
Ⅸ 雖有嘉餚里有哪些一詞多義
通假字: 兌.命 兌通「說」,是殷商時的賢相傅說
古今異義詞:
(1)弗食,不知其旨也。專(旨 古義:甘美;今義:用意,目屬的)
(2)教然後知困。(困 古義:不通,理解不了;今義:困難)
(3)然後能自強(強 古義:自我勉勵;今義:到)
(4)雖.有至道 (雖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5)教學相長也(長 古義:促進。 今義:增長。 )
詞類活用
1、不知其旨也:旨 名詞作形容詞,甘美。 2、不知其善也:善 形容詞作名詞,好處。
一詞多義:(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詞,指「佳餚」,美味的菜)
弗學,不知其善也(代詞,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此之謂乎(表示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