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鼎尖教案怎麼樣
與《優化教案1+1》比,我覺得《優化教案1+1》更適用。每課時都有明確的課時目標、回教答學重難點、教學准備,教學環節的設計中有「教師引導、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最後有「板書、教學反思」,特別是教學環節的設計非常復合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教師用起來更得心應手一些。《鼎尖教案》中,有「課前疏導、課題講析、寫作背景、文本鏈接」能讓教師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也可以向學生作簡單介紹,這樣便於學生理解文本的主題思想,拓展學生的閱讀,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各有千秋吧,但我更喜歡《優化教案1+1》!!
❷ 小學語文怎樣教才是一節真正的好課
老城中心學校李莉在習慣的思維中,第一課時沒什麼意思,無非是學字詞,讀課文,理文脈,教一點文本,不像第二課時,可以重組文本,品悟文本,容易出彩。然而實踐證明,第一課時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整體感知課文的關鍵點,是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提高語文素養的起始點。我從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已有十一年,語文第一課時的教學一直困惑著我,面對枯燥的字詞、重復的朗讀、對課文梗概的理解這些相對於第二課時略顯乏味的知識,我一直從內心裡抗拒執教第一課時。本學期,聽了張奇春老師執教《「番茄太陽」》第一課時,我不僅感受到了張老師本人深厚的語文素養和大語文精神,也解開了一直以來深埋於心中的困惑:如何上好語文第一課時。之後,我結合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認為第一課時必須要抓好字詞教學,強化初讀效果。在引導學生讀准、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整體感知課文,為精讀感悟做好充分的准備。為了讓這些內容落到實處,第一課時必須要扎扎實實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談話導入,激趣置疑俗話說:「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課時學生剛剛接觸新課文,能否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吸引學生用心去學習,非常重要。為此,新課的開始,教師要努力創建情境,根據文本特點採用不同的方法導入新課,或故事簡述或激情敘說或資料巧現,讓學生在教師激情的話語中,在生動的畫面中,在動人的音樂中,在恰當的材料中走進文本,拉開課文學習的序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課文的興趣。如:張奇春老師在執教《「番茄太陽」》一課時,首先1、板書「番茄」師:同學們,「番茄」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西紅柿)有誰和老師一樣喜歡它?你為什麼喜歡?(絕大多數孩子都是非常喜歡這種能果能蔬的果子的。)生:因為它酸酸甜甜很好吃。生:因為它圓圓的,顏色紅艷艷的,非常好看。師:同學們真得很喜歡,說起來,張張臉兒都洋溢著笑容,很快樂。2、板書「太陽」,這個詞給你什麼樣的感覺?生:溫暖、光明……3、就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感受,齊讀課題。4、激趣置疑。師:讀這一課的課題,在你的心裡會產生哪些問題?生:「番茄太陽」到底是什麼?課文里主要寫了什麼?作者為什麼要以「番茄太陽」為題?師:帶著這些問題,請同學們翻開課文。經張老師這么引導,從而使學生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閱讀慾望,為學習新課文埋下了鋪墊。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何樂而不為呢?二、識字學詞,落到實處《語文課程標准》強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識字、寫字、閱讀、作文能力的培養,並指出要十分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依據學生實際情況,有目的地進行字詞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習生字新詞,落實識字任務,完成生字教學是第一課時的重點,我們語文教師要捨得拿出一定的時間,把識字教學抓細抓實。例如,張奇春老師在《「番茄太陽」》第一課時教學時,我認為她在識字教學抓得非常到位。她在進行教學生字新詞時,首先在黑板上寫出這篇課文最關鍵的八個詞語:「番茄、盲童、天使、清脆、蔬菜、捐款、親戚、忙碌。」然後請個別學生認讀,全班同學齊讀。張老師特別注重「戚」字的讀音和書寫,她能根據不同的生字新詞進行有重點、有取捨地巧妙教學,而不是面面俱到。最後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與之相應的句子讀一讀,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這節課她讓學生在輕松、活潑、有趣的氛圍中識字學詞,感受語言,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把識字教學落到實處,出色地完成了識字教學的任務。三、緊扣課題,讀通讀順文章的標題就像眼睛一樣。出色的題目,准確鮮明,引人入勝,提示文章內容,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閱讀,首先要學會讀題目。文章題目就是學生閱讀學習的突破口。例如張老師在教《「番茄太陽」》一課時,注意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品讀好課題,這樣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再由課題質疑,這個「番茄太陽」到底是指什麼呢?課題中為什麼加雙引號?」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學生會比較有興趣地在課文中找到答案:看著她的笑臉,覺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陽」。學生在讀文中理解課題中的雙引號是表示所寫的太陽不尋常,具有某種特別意義。學生就有了成就感,那閱讀的興趣會更濃些,接著張老師再相機引導學生讀通一些難讀的句子,記牢幾個難讀、難寫、難理解的詞,這樣就把課文讀通順了。四、充分朗讀,理解文本於永正老師說過,書不讀熟不開講。於老師進行第一課時教學時,也是這樣做的。課前,於老師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其中一點就是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課始,他拿出充足的時間給學生自由讀課文,保證每個學生最少讀3遍,然後,逐節檢查學生的讀書效果,指導學生讀通、讀順每一句、每一段。我也認為在第一課時教學中,首先要給足學生讀的時間。不管是什麼體裁的文章,我們都應把讀好課文、讀准確課文作為第一課時的目標。朗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引讀,可以范讀,可以指名讀,可以開火車讀。但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細節的處理。如:⑴每一次朗讀都應給孩子確定一個明確的讀的目標。⑵注意讓孩子讀好重要的標點符號。⑶在孩子需要抒情時組織有效的朗讀。在進行精讀感悟時,老師要抓住課文的重點,找到能統領課文的關鍵問題,讓學生去感悟,為下一課時的教學做好鋪墊工作。如:張奇春老師在教學《「番茄太陽」》(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一課,課文重點就是要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感悟明明美好童心對「我」的感染,理解「番茄太陽」的含義。文中多次描寫了明明的「笑」,張老師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描寫明明「笑」的語句,再進行重點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其中的含義,不需要過多的講解。讀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這對下文的學習有所幫助。五、指導書寫,創設氛圍特級教師於永正在《我怎樣備課》中提到:「第一課時,我們要考慮練習什麼的問題?要求學生寫的字和詞語,我一定先寫一寫,每個要求寫的字應注意什麼,特別是每一筆在哪兒起筆,在哪兒收筆,一定把握准,否則就寫不規范。」當前,小學語文課提倡低耗高效。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上精講精練,盡量壓縮教師講的時間,節約出時間帶領學生練習。即要求我們分配好時間,做到講練結合。而張老師在她的第一課時指導書寫的教學中,她都做到了這點。托爾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寫字教學也是如此。因此我們語文老師要利用各種活動,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語文老師根據學生好勝心理開展一些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成立書法興趣小組、開展寫字比賽、參加書法大賽,每周舉學生作業展評等,還可以利用櫥窗、板報、展板等向全體師生展示練習成果。向他們講述身邊同學用心習字的故事,欣賞他們的書法作品,再看看他們一項項的獲獎證書。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使他們受到熏陶,受到感染,認識到習字的重要性,從而對習字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變成「老師要我寫好字」為「我要把字寫好」。這樣,學生對習字在思想上有了重視,也就有了持之以恆把字寫好的決心與動力。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教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我想,第一課時可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可有一定板塊,但不能結構化,必須因文而異,一切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沒有第一課時的扎實,就難求第二課時的精彩。這就要求我們虛心探討第一課時的教學問題,搞清楚第一課時教什麼?怎麼教?從而上出與第二課時同樣精彩紛呈的語文課來。
❸ 淺談如何上好語文第一課時
老城中心學校李莉本學期,我校語文教研組主要研究的課題是: 如何上好語文第一課時。小學語文第一課時教學應當如何上好呢?最近,我們語文教研組集中討論這個課題,我認真聽取各位同行的建議,又聽了張奇春老師教《番茄太陽》第一課時後,並結合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我認為第一課時必須要抓好字詞教學,強化初讀效果。在引導學生讀准、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整體感知課文,為精讀感悟做好充分的准備。為了讓這些內容落到實處,第一課時必須要扎扎實實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課時學生剛剛接觸新課文,能否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吸引學生用心去學習,非常重要。為此,新課的開始,教師要努力創建情境,根據文本特點採用不同的方法導入新課,或故事簡述或激情敘說或資料巧現,讓學生在教師激情的話語中,在生動的畫面中,在動人的音樂中,在恰當的材料中走進文本,拉開課文學習的序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課文的興趣。如,我教《二泉映月》這一課時,我首先讓孩子們欣賞《二泉映月》這首在國際樂壇上享有盛譽的二胡曲,讓學生在欣賞曲子之時,自然而然地了解阿炳的苦難的一生以及他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嚮往。從而使學生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閱讀慾望,為學習新課文埋下了鋪墊。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何樂而不為呢? 二、識字學詞,落到實處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識字、寫字、閱讀、作文能力的培養,並指出要十分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依據學生實際情況,有目的地進行字詞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習生字新詞,落實識字任務,完成生字教學是第一課時的重點,我們語文教師要捨得拿出一定的時間,把識字教學抓細抓實。例如,我在第八周聽了張奇春老師的《番茄太陽》第一課時後,我個人感覺她在識字教學抓得非常到位。她在進行教學生字新詞時,首先在黑板上寫出這篇課文最關鍵的八個詞語:番茄、盲童、天使、清脆、蔬菜、捐款、親戚、忙碌。然後請個別學生認讀,全班同學齊讀。張老師特別注重戚字的讀音和書寫,她能根據不同的生字新詞進行有重點、有取捨地巧妙教學,而不是面面俱到。最後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與之相應的句子讀一讀,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這節課她讓學生在輕松、活潑、有趣的氛圍中識字學詞,感受語言,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把識字教學落到實處,出色地完成了識字教學的任務。 三、緊扣課題,讀通讀順 文章的標題就像眼睛一樣。出色的題目,准確鮮明,引人入勝,提示文章內容,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閱讀,首先要學會讀題目。文章題目就是學生展開閱讀學習的突破口。例如張老師在教《番茄太陽》一課時,注意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品讀好課題,這樣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再由課題質疑,這個番茄太陽到底是指什麼呢?課題中為什麼加雙引號?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學生會比較有興趣地在課文中找到答案:看著她的笑臉,覺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陽。學生在讀文中理解課題中的雙引號是表示所寫的太陽不尋常,具有某種特別意義。學生就有了成就感,那閱讀的興趣會更濃些,接著張老師再相機引導學生讀通一些難讀的句子,記牢幾個難讀、難寫、難理解的詞,這樣就把課文讀通順了。 四、抓住重點,理解課文 我認為在第一課時教學中,首先要給足學生讀的時間。不管是什麼體裁的文章,我們都應把讀好課文、讀准確課文作為第一課時的目標。朗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引讀,可以范讀,可以指名讀,可以開火車讀。但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細節的處理。如:⑴每一次朗讀都應給孩子確定一個明確的讀的目標。 ⑵注意讓孩子讀好重要的標點符號。⑶在孩子需要抒情時組織有效的朗讀。 在進行精讀感悟時,老師要抓住課文的重點,找到能統領課文的關鍵問題,讓學生去感悟,為下一課時的教學做好鋪墊工作。如:張奇春老師在教學《番茄太陽》(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一課,課文重點就是要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感悟明明美好童心對我的感染,理解番茄太陽的含義。文中多次描寫了明明的笑,張老師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描寫明明笑的語句,再進行重點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其中的含義,不需要過多的講解。讀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這對下文的學習有所幫助。 五、指導書寫,突出重點 特級教師於永正在《我怎樣備課》中提到:第一課時,我們要考慮練習什麼的問題?要求學生寫的字和詞語,我一定先寫一寫,每個要求寫的字應注意什麼,特別是每一筆在哪兒起筆,在哪兒收筆,一定把握准,否則就寫不規范。低年級是學生寫字姿勢、書寫習慣培養的起始階段。由於他們寫字速度慢,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必須留有足夠的寫字時間。要重點指導難寫、易錯的字,指導書寫時,要引導學生分析和總結生字中的每一筆、每一畫在田字格中所處的位置,做到書寫正確、美觀。當前,小學語文課提倡低耗高效。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上精講精練,盡量壓縮教師講的時間,節約出時間帶領學生練習。即要求我們分配好時間,做到講練結合。當然,這里的練習不能停留在訓練朗讀課文上,還可以安排練習寫字,練習仿寫精彩語段等 。
❹ 如何教好小學語文第一課時
老城中心學校 李莉 在習慣的思維中,第一課時沒什麼意思,無非是學字詞,讀課文,理文脈,教一點文本,不像第二課時,可以重組文本,品悟文本,容易出彩。然而實踐證明,第一課時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整體感知課文的關鍵點,是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提高語文素養的起始點。我從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已有十一年,語文第一課時的教學一直困惑著我,面對枯燥的字詞、重復的朗讀、對課文梗概的理解這些相對於第二課時略顯乏味的知識,我一直從內心裡抗拒執教第一課時。本學期,聽了張奇春老師執教《「番茄太陽」》第一課時,我不僅感受到了張老師本人深厚的語文素養和大語文精神,也解開了一直以來深埋於心中的困惑:如何上好語文第一課時。之後,我結合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認為第一課時必須要抓好字詞教學,強化初讀效果。在引導學生讀准、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整體感知課文,為精讀感悟做好充分的准備。為了讓這些內容落到實處,第一課時必須要扎扎實實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談話導入,激趣置疑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課時學生剛剛接觸新課文,能否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吸引學生用心去學習,非常重要。為此,新課的開始,教師要努力創建情境,根據文本特點採用不同的方法導入新課,或故事簡述或激情敘說或資料巧現,讓學生在教師激情的話語中,在生動的畫面中,在動人的音樂中,在恰當的材料中走進文本,拉開課文學習的序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課文的興趣。如:張奇春老師在執教《「番茄太陽」》一課時,首先1、板書「番茄」師:同學們,「番茄」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西紅柿)有誰和老師一樣喜歡它?你為什麼喜歡?(絕大多數孩子都是非常喜歡這種能果能蔬的果子的。)生:因為它酸酸甜甜很好吃。生:因為它圓圓的,顏色紅艷艷的,非常好看。師:同學們真得很喜歡,說起來,張張臉兒都洋溢著笑容,很快樂。2、板書「太陽」,這個詞給你什麼樣的感覺?生:溫暖、光明……3、就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感受,齊讀課題。4、激趣置疑。師:讀這一課的課題,在你的心裡會產生哪些問題?生:「番茄太陽」到底是什麼?課文里主要寫了什麼?作者為什麼要以「番茄太陽」為題?師:帶著這些問題,請同學們翻開課文。經張老師這么引導,從而使學生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閱讀慾望,為學習新課文埋下了鋪墊。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何樂而不為呢? 二、識字學詞,落到實處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識字、寫字、閱讀、作文能力的培養,並指出要十分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依據學生實際情況,有目的地進行字詞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學習生字新詞,落實識字任務,完成生字教學是第一課時的重點,我們語文教師要捨得拿出一定的時間,把識字教學抓細抓實。例如,張奇春老師在《「番茄太陽」》第一課時教學時,我認為她在識字教學抓得非常到位。她在進行教學生字新詞時,首先在黑板上寫出這篇課文最關鍵的八個詞語:「番茄、盲童、天使、清脆、蔬菜、捐款、親戚、忙碌。」然後請個別學生認讀,全班同學齊讀。張老師特別注重「戚」字的讀音和書寫,她能根據不同的生字新詞進行有重點、有取捨地巧妙教學,而不是面面俱到。最後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與之相應的句子讀一讀,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這節課她讓學生在輕松、活潑、有趣的氛圍中識字學詞,感受語言,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把識字教學落到實處,出色地完成了識字教學的任務。三、緊扣課題,讀通讀順 文章的標題就像眼睛一樣。出色的題目,准確鮮明,引人入勝,提示文章內容,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閱讀,首先要學會讀題目。文章題目就是學生展開閱讀學習的突破口。例如張老師在教《「番茄太陽」》一課時,注意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品讀好課題,這樣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再由課題質疑,這個「番茄太陽」到底是指什麼呢?課題中為什麼加雙引號?」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學生會比較有興趣地在課文中找到答案:看著她的笑臉,覺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陽」。學生在讀文中理解課題中的雙引號是表示所寫的太陽不尋常,具有某種特別意義。學生就有了成就感,那閱讀的興趣會更濃些,接著張老師再相機引導學生讀通一些難讀的句子,記牢幾個難讀、難寫、難理解的詞,這樣就把課文讀通順了。 四、充分朗讀,理解文本於永正老師說過,書不讀熟不開講。於老師進行第一課時教學時,也是這樣做的。課前,於老師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其中一點就是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課始,他拿出充足的時間給學生自由讀課文,保證每個學生最少讀3遍,然後,逐節檢查學生的讀書效果,指導學生讀通、讀順每一句、每一段。我也認為在第一課時教學中,首先要給足學生讀的時間。不管是什麼體裁的文章,我們都應把讀好課文、讀准確課文作為第一課時的目標。朗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引讀,可以范讀,可以指名讀,可以開火車讀。但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細節的處理。如:⑴每一次朗讀都應給孩子確定一個明確的讀的目標。 ⑵注意讓孩子讀好重要的標點符號。⑶在孩子需要抒情時組織有效的朗讀。 在進行精讀感悟時,老師要抓住課文的重點,找到能統領課文的關鍵問題,讓學生去感悟,為下一課時的教學做好鋪墊工作。如:張奇春老師在 教學《「番茄太陽」》(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一課,課文重點就是要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感悟明明美好童心對「我」的感染,理解「番茄太陽」的含義。文中多次描寫了明明的「笑」,張老師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描寫明明「笑」的語句,再進行重點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其中的含義,不需要過多的講解。讀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這對下文的學習有所幫助。 五、指導書寫,創設氛圍特級教師於永正在《我怎樣備課》中提到:「第一課時,我們要考慮練習什麼的問題?要求學生寫的字和詞語,我一定先寫一寫,每個要求寫的字應注意什麼,特別是每一筆在哪兒起筆,在哪兒收筆,一定把握准,否則就寫不規范。」 當前,小學語文課提倡低耗高效。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上精講精練,盡量壓縮教師講的時間,節約出時間帶領學生練習。即要求我們分配好時間,做到講練結合。而張老師在她的第一課時指導書寫的教學中,她都做到了這點。托爾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寫字教學也是如此。因此我們語文老師要利用各種活動,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語文老師根據學生好勝心理開展一些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成立書法興趣小組、開展寫字比賽、參加書法大賽,每周舉辦學生作業展評等,還可以利用櫥窗、板報、展板等向全體師生展示練習成果。向他們講述身邊同學用心習字的故事,欣賞他們的書法作品,再看看他們一項項的獲獎證書。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使他們受到熏陶,受到感染,認識到習字的重要性,從而對習字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學生變成「老師要我寫好字」為「我要把字寫好」。這樣,學生對習字在思想上有了重視,也就有了持之以恆把字寫好的決心與動力。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教好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我想,第一課時可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可有一定板塊,但不能結構化,必須因文而異,一切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沒有第一課時的扎實,就難求第二課時的精彩。這就要求我們虛心探討第一課時的教學問題,搞清楚第一課時教什麼?怎麼教?從而上出與第二課時同樣精彩紛呈的語文課來。
❺ 番茄太陽教學設計如何分段
1至1,2至4,5至14,15至17
❻ 語文教學參考書番茄太陽的作者是誰
認識《番茄太陽》的作者和作品
衛宣利簡介
衛宣利,女,河南洛陽孟津縣朝陽鎮人,生於七內十年代末容。因為17歲那年的車禍而雙腿殘疾,擅於用文字來訴說生命中愛的奇跡。2004年開始正式寫作。常用筆名:安一萱,萱子,千江飛雪。作品見於《讀者》,《青年文摘》,《女報》,《意林》,《婚姻與家庭》,《人生與伴侶》,《戀愛婚姻家庭》,《小小說選刊》等數百家期刊報紙,作品被各類圖書轉摘並獲獎。
因為上小學時候的一篇作文
❼ 認識西紅柿教案及評課
一、熏陶感染,錘煉詩化語言
語文教育應該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應該具有詩一般的創造活力和優美意境。新課標強調「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名篇佳作是濃縮的精華,其語言文字所傳達的美是令人咀嚼不盡的。教學這類課文,教師在設計課堂語言時,也要用美的文字渲染出一種詩意,以其鮮明的抒情格調創設「先聲奪人」的審美情境,於「潤物無聲」中使學生接受美的熏陶。
《番茄太陽》教學伊始,盛老師便以極富感染力的詩一般的意境拉開了品味語言文字的序幕:「分層出示:七彩太陽 在你的心目中,太陽像什麼?是啊,太陽帶給我們溫暖,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徵,所以才會喚起我們這么豐富的聯想。有一個小女孩明明,在她的心目中,太陽就像圓圓、紅紅的番茄,所以她把太陽叫做番茄太陽。」學生被教師詩一般的語言和營造出來的美妙情境所吸引,所感染,學習興趣倍增。這時,教師適時揭題,「來,你也來叫叫看。指名讀題,有一種怎樣的感覺?美美的、暖暖的、很有趣、很好聽、很有詩意等。」教師詩意的評價也給學生平添了許多興致,給課堂平添了一絲詩趣。
課結束前進行拓展閱讀交流時,盛老師這樣設計過渡語:「快樂是可以傳遞的,明明把她的快樂傳遞給衛阿姨和她身邊的人,衛阿姨又通過文字把快樂傳遞給我,傳遞給大家,你們願意把它傳遞給更多的人嗎?拿起筆,在小番茄紙上寫上一到兩句耐人尋味的話,溫暖別人,送給別人。……你想把它送給誰?我也有一句話送給你們:生活就像鏡子,你對它笑,它就笑;你對它哭,它就哭。願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太陽,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最美的番茄太陽。享受著明明的笑,讓我想起了另幾張生動的笑臉:認識嗎?桑蘭、張海迪,她們的微笑,曾被譽為感動世界的微笑。看著這些殘缺的生命發出的醉人的微笑,都會由衷地覺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陽。讓我們去解讀隱藏在這些笑容後面的感人故事吧!同時音樂響起《心中的愛》。」優美的語言,引領孩子走進詩意的語文世界。
❽ 我們該給學生留下什麼
——記「現代與經典」活動有感 長旺中心小學 董麗 教育家朱永新說,「學生走出學校後,忘記學校教的內容,剩下的東西才是教育的成果。」初次聽到這句話時我十分驚訝,然後細細品味,確有道理。我不禁陷入沉思:我們的語文課堂到底該給學生留下些什麼呢?怎樣的課堂才是有效的呢? 於永正 老師提出:「語文課堂該給學生留下語言、語感;留下一些基本的閱讀和寫作的能力;留下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在朗讀中感悟語言的魅力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從而讓學生感悟語言的魅力。 於永正 老師在課堂上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慢慢讀,好好欣賞,書中有無限的風光。」他就是這樣帶著孩子一路讀去,品出一路風景的。 文學作品是用形象來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藉助語言塑造出來的。在《「番茄太陽」》一課的教學中, 於 老師把閱讀品味和感情交流放在重點,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品讀和感悟,讓他們潛心讀書,深入思考,讓學生真正的與文本對話,,與文本交流。 1、比較語言。比較,是語言品味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對語言材料的比較,可以培養學生辨析語言的能力,讓學生領會作者在語言運用上的精妙之處,從而體驗到文本所蘊含的情感。例如於老在教學《「番茄太陽」》第3自然段「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的笑,媽媽也在旁邊笑。」一句時,說:「兩個笑字,一樣嗎?哪一個該讀高一點,哪一個該讀低一點?」通過比較,學生感悟到明明的笑聲是快樂的,應該讀高一點,而媽媽的笑是心疼的笑,該讀低一點。於老緊緊扣住兩個「笑」字,指導學生感悟文章的語言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賞讀語言。於老師在范讀過程中,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傾注到字里行間,也教會學生將情感融入朗讀,感染學生,誘發其去想像,使其入境入情,這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喚起了其對美的共鳴。特別是《「番茄太陽」》最後三個自然段的范讀,當於老讀到「我的淚嘩地一下子流了下來」時,自己也情不自禁的留下了眼淚。於老用泣訴的方法,讓在場的很多老師和學生都產生了共鳴。 二、在訓練中提升讀寫能力 什麼是語文? 葉聖陶 先生的說法是:「以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要加強閱讀與寫作的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 1、概括 孫雙金 老師在執教《幸福人的襯衣》一課時,著力於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上課伊始, 孫 老師就說:「今天我們都來寫一寫名言」。剛開始學生覺的有困難,但當第一個同學說出他的理解,經孫 老師啟發後寫出一句名言後,同學們覺得寫名言也沒那麼難了。 孫 老師就是教給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進行概括的方法,整節課都是圍繞這一目標進行訓練的,一節課下來,每個學生都能夠寫一句甚至幾句名言,那學生的概括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 2、批註 作批註是很多老師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但往往有些老師只是流於形式,為訓練而訓練,學生根本不知道如何來作批註,最終只能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 張祖慶 老師在執教《和時間賽跑》一課時,就著力與引導學生通過聯想的方式來寫批註。 3、想像 曹海永 老師在執教《給家鄉孩子的信》一文時,著重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在教學課文第二自然段時,老師說:「如果此時把鏡頭對准巴金老人的手,你會看到什麼?」「如果我們把鏡頭移動,你還會看到什麼?」學生通過想像巴金爺爺艱難寫信的畫面深切的體會到巴金爺爺的那一腔真情。讓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在這樣的課堂訓練中,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更深切的感悟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4、表達 王振會 老師執教《稱贊》一課,在學到「一個比一個好」這一片語時,老師啟發學生仿說「一 比 」,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家鄉孩子的信》一課,在學完第2自然段後,教師安排了一個續寫「我多麼想 ,多麼想 ……」通過這樣的續寫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巴金爺爺對家鄉的熱愛,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在學習時形成良好習慣 好習慣受益終身。回顧我們自己,上學時的課文還記得幾篇,但是記得是學習方法,養成的是良好的學習習慣。 於永正 老師執教的《「番茄太陽」》一課,課堂上隨處可見他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例如,課尚未開始, 於 老師對學生說:「書是讀書來的,字是練出來的。」於 老師直接告訴學生只有多讀書,才能讀好書;只有多練字,才能寫好字。再如, 於 老師板書課題,故意沒有寫引號,讓學生仔細看,問:「你發現了什麼?」在老師詢問之後,學生紛紛舉手。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實則映射出老師重視培養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良好學習習慣。在課堂上, 於 老師時常提醒學生「頭正身直」,要學生捧起書高聲朗讀,放下書默讀思考。 於 老師這樣的諄諄教誨,可見他對學生良好讀書習慣的重視。像這樣嚴格要求,怎能不讓孩子們受益終身呢? 反思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師神采飛揚,學生積極主動,課堂熱熱鬧鬧……而當課一結束,所有的東西也都消失了,試問這樣的課堂給學生留下了什麼呢?所以我想,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少一分表演,多一份真實,要切切實實的給學生留下點什麼才行。
❾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滲透閱讀教學
在《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得和諧發展」。因此,我認為語文教學,就老師而言,既是教學生語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學生做人;就學生而言,不僅是學語言文字這個工具,而且更是學做人的道理。它的教學目標,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這個工具,還要讓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樹立遠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因此,語文德育教育是語文教學固有的屬性,是它的本質任務和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語文學科的德育滲透比其它學科的特殊優勢就在於其教學內容以文學作品為主。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這12冊語文課本中,每冊精選的課文都是對學生德育教育的最佳範文,設計愛國、理想、堅強、勤奮、團結、友愛、謙遜、孝敬等德育內容,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滲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都有深遠的影響,也是對學生一生思想品德、道德修養的奠基。但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更好地發揮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呢?下面我就自己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1、在課題中滲透德育
課題往往被稱為文章的「題眼」,是文章精要內容的提煉、概括與濃縮。好的課題不僅能顯現出文章的主要內容,還能折射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來。此時,我們可以把課題當作德育滲透的切入點,從而進行德育滲透,如在教《生命的壯歌》一文時,先引導學生理解「壯」字的意思,然後讓學生根據經驗說說見過有那些感人的壯舉,最後帶著自己的理解去解讀課題、讀課題。從而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感悟,理解自然界弱小生命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表現出的可貴的合作與獻身精神,從外層螞蟻和老羚羊舍己為人、從容赴死的壯舉中收到感染。
2、在導入滲透德育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頗有一番道理,它告訴了我們應把好教學第一關。對此,我們不妨大肆渲染「開門紅」的課堂教學藝術,使德育知識滲透「精而細」,恰到好處。因此,精心設計生動、巧妙的導語,通過導語感染和教育學生。如:在《頤和園》一文教學中,不妨先出示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頤和園的美麗景色,並提問:「為什麼中外遊客都喜歡到園內看一看,走一走呢?」這樣的導語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們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感到驕傲與自豪,從而培養了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2、在探究新知中滲透德育
語文課的特點,決定了語文課的德育不是強加的,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必須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滲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德育。
(1)在朗讀中滲透德育。
語文課程強調「以讀為本」。學生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與熏陶,從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番茄太陽》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要走的時候,明明輕輕地拉住我的袖子說:阿姨,你過來我和你說句話,我彎下腰,她附在我的耳邊輕聲說:阿姨,媽媽說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給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長大了,我把我的腿給你,好不好」在教到這里時,應引導學生多讀,且精讀,把它讀得恰如其分,真實感人,從而才能讓學生了解深深體會到小女孩那顆善良而又美好的心靈。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滲透德育。
為了讓文中描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來,並銘刻於心,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藉助人物形象的具體分析,使學生既初步懂得描寫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優秀品質的感染熏陶。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集的古今中外的優秀人物,尤其是我國古代、近現代在政治、經濟、科學文化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名人都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讓我們的學生從中感受到這些形象的道德感召力。
課文中人物對祖國的無限忠誠與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對丑惡事物的揭露與批判,那些傑出的人物高大的形象會使我們的學生心靈受到深刻的教育。如在執教《祁黃羊》這課時,我讓學生找出晉悼公讓祁黃羊舉薦人才時,祁黃羊是怎麼做的,怎麼說的,讓學生體會從中體會到他是一個顧全大局,以國家為重,不計個人恩怨,唯才是舉,外舉不避仇,內舉不必親的人。
(3)在重點詞、句的講解中滲透德育。
語文教學只有扎扎實實地抓住字、詞、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闡明課文所體現的內在思想性,才能在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受到具體生動的思想教育。有些字詞在文章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如果不理解,就會影響對課文的理解,所以字詞學習不容忽視。
(4)在欣賞插圖,利用圖片滲透德育
引導學生欣賞插圖,領悟圖意,有助於學生把課文較為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藉此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而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如教《黃果樹瀑布》一文,除了書中的插圖外,再利用多媒體出示黃果樹瀑布不同角度的圖片,二者結合,讓學生更進一步的了解黃果樹瀑布特點,再配之教師的講述,就能使學生對黃果樹瀑布氣勢非凡,雄偉壯觀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山川的壯麗,產生了自豪之感。
(5)在與課文中人物的比較中滲透德育
運用比較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求知的慾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使他們分清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可以效仿,什麼應該譴責。比如《一定要爭氣》這篇課文在記敘童第周學生時代的兩件事時,採用了對比的寫法,以相似的結構和語言有層次地表現了童第周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的優秀品質和「為中國人爭氣」的愛國思想。教材本身有許多可供比較的條件,利用這些條件,教師可採用比較法教學,有利於將情感滲透在閱讀教學的全過程之中。通過多次對比,學生認識到在學習上應有頑強的學習意志、明確的學習目的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為國爭光,為祖國建設努力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
3、在課堂練習中強化教育
課堂練習能鞏固學生知識,發展學生思維,形成學生能力。在反饋練習中我們可從抓住訓練重點,在突破難點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處的滲透德育。如:在《爭論的故事》一文教學中,我在課堂鞏固訓練中實施了讓學生帶著感情去分角色朗讀課文,把學生帶入情境,並讓他們自編自演課本劇,學生的理解與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華,從而讓他們在這樣的課堂練習中認識到了做事應把握好時機,如果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必將貽誤時機而一事無成的道理
4、在總結回顧中延伸德育
語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實施德育教育的依據。對此,我們應在全課總結、延伸學習內容的時刻,巧妙地滲透總結性的德育教育。如:在《軍神》一文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自主小結,讓學生在知道劉伯承為了革命而拒絕使用麻醉劑做手術,從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向劉伯承一樣做一個意志堅強的人。
5、在習作中誘導德育
新課程教學建議對寫作提出要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要說假話、空話、套話。這不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見學生習作要融進學生生活,與學生的行為習慣聯系起來,使學生通過寫作感知做人道理,學會做人。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學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與教做人的統一」。作文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更全面地觀察社會、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現實中的假惡丑,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所以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把握每個有利時機,自覺地、有意識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書,這對於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是至關重要的。在作文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機滲透道德教育。例如:寫「我的媽媽」,要求大家寫出自己的媽媽是怎樣照顧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的,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那麼,我們應該對父母做些什麼?從中讓學生接受孝敬父母的教育。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寵愛使得他們習慣於什麼事都只從自身這一角度來考慮,很少顧及他人的感受,養成自私的毛病。通過作文,慚慚讓他們懂得如何去面對生活,面對困難,面對挫折,使他們健康地成長起來。由此可見,習作可以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凈化學生的心靈,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傳統美德
6、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實施德育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口語交際內容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如:《有禮貌》、《請到我家來》、《打電話》、《買文具》等內容教育學生在與人交往中,要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學會禮貌待人;《學會安慰》、《學會鼓勵》等內容教育學生養成助人為樂的好品德。上好口語交際課,也能感染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拓寬視野,在課外閱讀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課外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熏陶
通過語文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語文整體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將課堂內外德育做到有機結合,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課外活動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並注意有層次性和針對性。語文課外活動的類型多種多樣,例如舉辦文藝作品欣賞會、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等,這些活動形式生動活潑,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很受學生歡迎。小學生的可塑性強,課外活動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以培養優良品質、積極進取精神、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情感,如革命詩歌朗誦會、名人成功故事會等。通過這些活動滲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德育於語文課外活動中。
(五)在作業批改中滲透德育
學生的作業既能檢驗他們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也最能及時反映出他們的思想動態。所以在作業批改中,教師應該隨時注意各種苗頭,及時加以引導、糾正,並不失時機地滲透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批改學生的作業時,曾發現有位同學用「幫助」造句:「只有別人幫助了我,我才幫助別人。」我把這個同學找來跟他講明了助人為樂的道理,使他明白了應該如何「助人為樂」。
(六)通過語文教師的自身形象,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有廣博堅實的業務知識,而且要不斷充實和更新,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傳,又要身教,處處為人師表,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先做到,用自己的愛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響學生。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激發學生興趣,樹立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精神。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我總是盡可能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參加難易不同層次的活動,對成績差的同學盡可能予以肯定,激發他們的學生熱情,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同時還經常注意自身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給學生樹立榜樣。只要細心發掘德育工作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並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將二者融為一體,都可以讓學生得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從而很好地促進學科知識的學習,為學科知識的吸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教師的人格魅力源自於自身廣博的知識、舉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愛的心靈。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說過:「要播灑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教師人格完美,對學生的心靈就有感召作用。教師的人格內在的,但內在的人格光輝總會向外顯露出來,產生非凡的魅力。相對於空洞的道德理論說教,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強的說服力,起到更生動、更形象的榜樣作用。
總之,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的內容,只要我們教師努力尋找,恰如其分地把二者結合起來,以社會為課堂,講課中自然滲透德育教育,努力做到教書與育人的統一,知識性與思想性的統一,知與行的統一, 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