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述教學過程的規律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教學規律是客觀存在於教學過程中的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本質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穩定性、必然性。教學規律是制訂教學原則,選擇和運用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科學依據。主要包括四條規律。
1、簡捷律。教學必須以間接知識為主,使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簡捷地獲得較完全的知識。使學生避免重復前人的錯誤和曲折,最有效地掌握知識,在新的起點上繼續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攀登新的科學高峰。
2、育人律。在教學過程中,客觀存在著對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響。所教育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也就是說在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總是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立場觀點、意志性格、道德品質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響,使學生受到一定的品德和思想教育。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思想品質,言談舉止,無不對學生發生感染,薰陶和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因此,教師應嚴謹治學,為人師表。
3、發展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使學生在智力、體力、審病美能力、勞動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學生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是辯證統一的,單純抓
知識的傳授或只重能力發展都是片面的。(不要象有些人說的,課改了,注重能力的培養,要淡化知識的傳授。)智力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發展和表現出來的。智力又是掌握知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無必備的知識,智力、能力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是,知識多,並不意味著能力強,其轉化為能力需要實踐的鍛煉等條件。
4、二主律。在教和學的統一活動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去認識和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辯證統一的。主導是對主體的導,而主體卻是主導下的主體。
一方面,在教學中,教師指引學生學習的方向,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做好教學活動的組織安排。從這個角度上講,教師是教育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客體。另一方面,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教師的主導過程不是直接實現的,必須變「教的目的」為「學的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因此,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教育教學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從這個角度上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職責就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可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不排斥教師的主導地位。只有承認兩者的辯證關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1)敢於主導。教師要敢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認真備課,創造性地上好課,並在教學時提出明確的教學目的、任務,組織好課堂紀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2)要善於主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識到,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主要靠教師啟發引導,靠教師的教學藝術及教學機智。一方面要發揚民主,和學生交朋友,做到教學相長。一方面,教師應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學習,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啟發他們獨立思考、廣泛想像,真正做到主動地學習。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教學規律是客觀存在於教學過程中的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本質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穩定性、必然性。教學規律是制訂教學原則,選擇和運用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科學依據。主要包括四條規律。
1、簡捷律。教學必須以間接知識為主,使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簡捷地獲得較完全的知識。使學生避免重復前人的錯誤和曲折,最有效地掌握知識,在新的起點上繼續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攀登新的科學高峰。
2、育人律。在教學過程中,客觀存在著對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響。所教育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也就是說在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總是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立場觀點、意志性格、道德品質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響,使學生受到一定的品德和思想教育。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思想品質,言談舉止,無不對學生發生感染,薰陶和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因此,教師應嚴謹治學,為人師表。
3、發展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使學生在智力、體力、審病美能力、勞動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學生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是辯證統一的,單純抓
知識的傳授或只重能力發展都是片面的。(不要象有些人說的,課改了,注重能力的培養,要淡化知識的傳授。)智力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發展和表現出來的。智力又是掌握知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無必備的知識,智力、能力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是,知識多,並不意味著能力強,其轉化為能力需要實踐的鍛煉等條件。
4、二主律。在教和學的統一活動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去認識和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辯證統一的。主導是對主體的導,而主體卻是主導下的主體。
一方面,在教學中,教師指引學生學習的方向,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做好教學活動的組織安排。從這個角度上講,教師是教育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客體。另一方面,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教師的主導過程不是直接實現的,必須變「教的目的」為「學的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因此,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教育教學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從這個角度上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職責就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可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不排斥教師的主導地位。只有承認兩者的辯證關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1)敢於主導。教師要敢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認真備課,創造性地上好課,並在教學時提出明確的教學目的、任務,組織好課堂紀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2)要善於主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識到,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主要靠教師啟發引導,靠教師的教學藝術及教學機智。一方面要發揚民主,和學生交朋友,做到教學相長。一方面,教師應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學習,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啟發他們獨立思考、廣泛想像,真正做到主動地學習。
⑵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有:引起求知慾、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運用知專識、檢查知識、技能、屬技巧。
運用時要注意的問題: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注意階段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要割裂;每個階段的功能都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訓練學生形成基本技能、技巧,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共產主義的道德品質。
教學要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上述任務,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是必須遵循教學規律,處理好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相結合的關系,傳授知識和提高思想覺悟的關系,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的關系,以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調動學生積極性、自覺性的關系。
教學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推動了重大的科學技術進步。二十世紀科學技術進步給人類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確實令人贊嘆不已。
從遠古時代 起一直是人們幻想的「順風耳」,「千里眼」,「空中飛行」和「飛向太空」都在這一世紀成為現實。回顧二十世紀的重大科學技術進步,以下幾個項目無疑是影響最大的,而數學的預見和推動作用非常關鍵。
⑶ 教學過程應遵循哪些教學規律
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1、該規律說明教學過程內中學生掌握間接經容驗與直接經驗的關系。
學生個體獲得知識有兩種途徑,一是間接經驗,即由書本、課堂和別人那裡得來的知識;二是直接經驗,指通過親身實踐得來的知識。教學中學生獲得的知識既有直接經驗,又有間接經驗。
2、教學中,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①就學生的認識任務而言,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大量地接受間接經驗,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這是因為:a、間接經驗經過特殊的加工並且有教師的指導,學生通過它掌握知識便捷而有效;b、學生在有目的、有組織的教學過程中學習間接經驗,可以不受個體時空的限制,避免走前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曲折道路,從而使學生用較少的時間把人類積累起來的基礎知識接受過來
⑷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有哪些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教學規律是客觀存在於教學過程中的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內的本質聯系容,具有客觀性、普遍性、穩定性、必然性。教學規律是制訂教學原則,選擇和運用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科學依據。主要包括四條規律。
一、簡捷律:教學必須以間接知識為主,使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簡捷地獲得較完全的知識。
二、育人律:在教學過程中,客觀存在著對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響。
三、發展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使學生在智力、體力、審病美能力、勞動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四、二主律:在教和學的統一活動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去認識和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辯證統一的。主導是對主體的導,而主體卻是主導下的主體。
⑸ 教學的規律是什麼
教學規律(objective law of teaching)
是教學現象中客觀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穩定性、普遍性的聯系。對教學活動具有規約作用,是制訂教學原則的重要依據。教學現象中的一系列聯系有不同層次。如教學與社會系統外部條件之間的聯系;教學內部各因素、環節之間的聯系;各教學因素、環節自身存在的聯系等。各層次間又有交叉關聯。各國學者對教學規律的認識、提法各異。如蘇聯巴班斯基用系統—分析法,從兩個層次上揭示教學的規律性,認為一種屬於教學同其內外條件的基本聯系,諸如:「教學過程與教養過程,教育過程和發展過程存在著有規律的聯系」、「教學過程有規律地依存於學生的實際學習可能性」等;另一種屬於教學過程成分之間的聯系,諸如:「教的過程和學的過程在作為一個整體的教學過程中是有規律地聯系在一起的」等。斯卡特金則把教學規律性分為教學過程本質上固有的客觀規律性和有賴於教師活動而表現出來的規律性兩種。中國學者在揭示規律的方法上,有的認為應從揭示關系、分析矛盾入手;有的提出要以教學過程的縱向、橫向發展為線索;還有的則主張以教學活動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為依據來探索。對教學規律的概括和表述也各異,如對教和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有的表述為「教學相長」,有的則表述為「教和學的辯證統一」等。
⑹ 教學過程中的哪些基本規律
教學過程的四大基本規律
一、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1、該規律說明教學過程中學生掌握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關系。
學生個體獲得知識有兩種途徑,一是間接經驗,即由書本、課堂和別人那裡得來的知識;二是直接經驗,指通過親身實踐得來的知識。教學中學生獲得的知識既有直接經驗,又有間接經驗。
2、教學中,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①就學生的認識任務而言,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大量地接受間接經驗,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這是因為:a、間接經驗經過特殊的加工並且有教師的指導,學生通過它掌握知識便捷而有效;b、學生在有目的、有組織的教學過程中學習間接經驗,可以不受個體時空的限制,避免走前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曲折道路,從而使學生用較少的時間把人類積累起來的基礎知識接受過來,使個體的認識達到同人類認識水平一致的高度;c、還可以使學生在新的起點上繼續認識和改造世界,攀登科學文化的新高峰。②就教學中教學的任務而言,學生在教學中主要的不是探求新的真理,而是學習和繼承人類已有的認識成果,即書本知識。
3、也要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
強調學生以學習書本知識為主,決不能忽視學生的直接經驗在認識客觀世界中的作用。因為學生的認識遵循人類認識的普通規律,從感性到理性,不斷深化,學生的間接經驗是建立在直接經驗的基礎上的。以間接經驗為主並不是不要直接經驗。
4、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間接經驗的掌握,又要重視學生直接經驗的掌握,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防止只重視某一方面知識的偏面觀念。
二、 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1、教學過程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學生智能的過程,兩者有著本質上的聯系。
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發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兩者相互聯系,辯證統一。
2、掌握知識是智能發展的主要基礎。(正面)學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形成、發展和表現出來。(反面)離開或排斥掌握知識,智能發展無從生長。
3、發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學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進一步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必要條件,直接影響到學生掌握知識的廣度、深度、鞏固程度和運用程度。(事實)實踐表明:智能發展水平的高低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4、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又要重視知識的掌握。
① 教師應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智力的發展是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必要條件,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② 教師應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和運用知識。知識雖然並不等於智能,知識掌握得多也並不一定表明智能發展得好,但兩者互相聯系,教師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就能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
③ 要防止單純抓知識或只重視智力發展的片面傾向。
了解實質教育派和形式教育派理論的基本觀點
三、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1、即教學的教育性規律,指教學過程既是傳授和學習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的過程,又是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過程。兩者具有緊密的聯系。
2、教學為何具有教育性?
① 從社會要求看,教學活動是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來開展的,受社會意識形態的制約,並服務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制度;
② 從教學內容看,科學知識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③ 從教學手段看,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
④從教師看,教師是具有一定思想觀點的人,在教學中總是表現出一定的立場、觀點、個性特徵,從而對學生產生影響;
⑤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生的學習目的、思想狀況、學習態度,對學習的積極性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學具有教育性。
說教學具有教育性,並不是說掌握了知識就等於提高了思想,養成了優秀的品德,關鍵是要看學生如何接受教學,如何掌握知識。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自覺地運用教學的教育性規律,把知識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注意挖掘教學內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書不育人的傾向;又要防止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義和形式主義。要寓德育於教學之中,做到教書育人。
四 、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的規律
1、該規律說明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於主體地位,雙方具有本質的聯系。
2、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理由是:
① 學生在各方面並不成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品德的提高離不開教師的組織和安排,需要教師的指導。
② 教師代表社會向學生提出教學要求。
③ 教師受過專業訓練,有較豐富的知識。
因此,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掌握知識,使身心各方面得到發展;否定、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勢必會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
3、相對學習對象而言,學生處於主體地位。理由是:
①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學內容只有被學生主動地吸收、消化才能為學生所掌握;
② 學生雖然許多方面並不成熟,需要教師的指導,但他仍是認識和自身發展的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因此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否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必然會削弱教學的效果。
4、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既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組織、調節、指導,促進學生的發展,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適應教師的教學。將兩者割裂開來,或是只強調某方面的作用是偏面的、錯誤的。
⑺ 教學過程的規律表現在哪些方面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教學規律是客觀存在於教學過程中的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本質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穩定性、必然性.教學規律是制訂教學原則,選擇和運用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科學依據.主要包括四條規律.
1、簡捷律.教學必須以間接知識為主,使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簡捷地獲得較完全的知識.使學生避免重復前人的錯誤和曲折,最有效地掌握知識,在新的起點上繼續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攀登新的科學高峰.
2、育人律.在教學過程中,客觀存在著對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響.所教育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也就是說在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總是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立場觀點、意志性格、道德品質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響,使學生受到一定的品德和思想教育.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思想品質,言談舉止,無不對學生發生感染,薰陶和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因此,教師應嚴謹治學,為人師表.
3、發展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使學生在智力、體力、審病美能力、勞動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學生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是辯證統一的,單純抓
知識的傳授或只重能力發展都是片面的.(不要象有些人說的,課改了,注重能力的培養,要淡化知識的傳授.)智力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發展和表現出來的.智力又是掌握知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無必備的知識,智力、能力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是,知識多,並不意味著能力強,其轉化為能力需要實踐的鍛煉等條件.
4、二主律.在教和學的統一活動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去認識和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辯證統一的.主導是對主體的導,而主體卻是主導下的主體.
一方面,在教學中,教師指引學生學習的方向,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做好教學活動的組織安排.從這個角度上講,教師是教育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客體.另一方面,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教師的主導過程不是直接實現的,必須變「教的目的」為「學的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因此,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教育教學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從這個角度上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職責就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可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不排斥教師的主導地位.只有承認兩者的辯證關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1)敢於主導.教師要敢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認真備課,創造性地上好課,並在教學時提出明確的教學目的、任務,組織好課堂紀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2)要善於主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識到,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主要靠教師啟發引導,靠教師的教學藝術及教學機智.一方面要發揚民主,和學生交朋友,做到教學相長.一方面,教師應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學習,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啟發他們獨立思考、廣泛想像,真正做到主動地學習.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教學規律是客觀存在於教學過程中的不以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本質聯系,具有客觀性、普遍性、穩定性、必然性.教學規律是制訂教學原則,選擇和運用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科學依據.主要包括四條規律.
1、簡捷律.教學必須以間接知識為主,使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簡捷地獲得較完全的知識.使學生避免重復前人的錯誤和曲折,最有效地掌握知識,在新的起點上繼續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攀登新的科學高峰.
2、育人律.在教學過程中,客觀存在著對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響.所教育過程實際上也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也就是說在教師傳授知識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總是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立場觀點、意志性格、道德品質等方面施加一定的影響,使學生受到一定的品德和思想教育.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思想品質,言談舉止,無不對學生發生感染,薰陶和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因此,教師應嚴謹治學,為人師表.
3、發展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使學生在智力、體力、審病美能力、勞動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學生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是辯證統一的,單純抓
知識的傳授或只重能力發展都是片面的.(不要象有些人說的,課改了,注重能力的培養,要淡化知識的傳授.)智力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發展和表現出來的.智力又是掌握知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無必備的知識,智力、能力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是,知識多,並不意味著能力強,其轉化為能力需要實踐的鍛煉等條件.
4、二主律.在教和學的統一活動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去認識和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辯證統一的.主導是對主體的導,而主體卻是主導下的主體.
一方面,在教學中,教師指引學生學習的方向,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做好教學活動的組織安排.從這個角度上講,教師是教育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客體.另一方面,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教師的主導過程不是直接實現的,必須變「教的目的」為「學的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因此,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教育教學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從這個角度上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職責就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可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不排斥教師的主導地位.只有承認兩者的辯證關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1)敢於主導.教師要敢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認真備課,創造性地上好課,並在教學時提出明確的教學目的、任務,組織好課堂紀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2)要善於主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識到,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主要靠教師啟發引導,靠教師的教學藝術及教學機智.一方面要發揚民主,和學生交朋友,做到教學相長.一方面,教師應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學習,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啟發他們獨立思考、廣泛想像,真正做到主動地學習.
⑻ 教學過程有哪些基本規律
1、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階段
(1)引起求知慾:教學應從誘發和激起求知慾開始,從作好學習的心理准備開始;產生了知與不知矛盾,出現了求知的內在動力。
(2)感知教材:如果學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識,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則理解書本知識就比較容易。
(3)理解教材:是教學的中心環節。
(4)鞏固知識:只在理解的基礎上牢記所學基礎知識,才能順利吸收新知識,自如運用已有知識。發展學生的記憶力。
(5)運用知識:重視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技能技巧。
(6)檢查知識、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及時對所學知識作自我檢查的能力和習慣是非常必要的。
(7)運用時要注意的問題: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注意階段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要割裂;每個階段的功能都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2、教學過程中幾種必然的聯系
(1)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的必然聯系: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間接經驗;學習間接經驗必須以學生個人的直接經驗為基礎;防止忽視系統知識傳授或直接經驗積累的傾向。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的必然聯系:智力的發展依賴於知識的掌握,知識的掌握又依賴於智力的發展;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才能有效地發展他們的智力;防止單純抓知識教學或只重能力發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識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聯系:學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積極的態度才能使他們的思想得到提高;學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動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
(4)智力活動與非智力活動的必然聯系:非智力活動依賴於智力活動並積極作用於智力活動;按教學需要調節學生的非智力活動才能有效地進行智力活動、完成教學任務。
(5)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的必然聯系: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學生簡捷有效地學習知識、發展身心的必要條件;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教師有效地教學的一個主要因素;防止忽視學生積極性和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偏向。
(8)教學過程規律擴展閱讀:
教學過程具有豐富的特點
1、雙邊性與周期性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矛盾統一。師生的雙邊活動,師生之間相互作用,不斷發生碰撞、交流和融合。
通過碰撞、交流達到融合以後,又出現新的矛盾——新知與舊知、未知與已知的矛盾,產生新的碰撞和交流,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教學周期的運轉導致了教學過程的實現。諸周期的運轉可以描述為一個螺旋體,
2、認知性與個性化
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特殊的認識過程。與人類其它的認識活動相比,它不是為了直接創造社會價值,而是為了實現學生個人的思維創造,即人類的「再創造」,因而,這種認識活動關注認識的結果,但更注重認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在認識活動中的發展。
學習者必須積極地建構意義,通過對話及思考過程或與他人互動,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實現個人的發展。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教學過程會越來越豐富化、生動化和個性化。
3、實踐性與社會性
教學過程也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學習實踐活動。與此同時,教育、教學活動是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就具有的一種社會活動。新生一代通過接受、繼承和發展上一代傳授的文化成果得以生存和發展,體現出鮮明的社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