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詩經蒹葭》的主題內涵
《詩經蒹葭》的主題內涵: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回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答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我們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范型。這里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可以是宗法、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
❷ 《詩經~蒹葭》
詩經·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是秦國的民歌,這是一首愛情詩,寫在戀愛中一個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實、曲折、動人。「蒹葭」是荻葦、蘆葦的合稱,皆水邊所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暗襯出主人公身當此時此景的心情。「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詩集傳》:「伊人,猶彼人也。」在此處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來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麼也沒有,可由於牽腸掛肚的思念,他似乎遙遙望見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邊,於是想去追尋她,以期歡聚。「遡洄從之,道阻且長」,主人公沿著河岸向上遊走,去尋求意中人的蹤跡,但道路上障礙很多,很難走,且又迂曲遙遠。「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那就從水路游著去尋找她嗎,但不論主人公怎麼游,總到不了她的身邊,她彷彿就永遠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這幾句寫的是主人公的幻覺,眼前總是浮動著一個迷離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陸行,還是水游,總無法接近她,彷彿在繞著圓心轉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邊徘徊往復,神魂不安。這顯然勾勒的是一幅朦朧的意境,描寫的是一種痴迷的心情,使整個詩篇蒙上了一片迷惘與感傷的情調。下面兩章只換少許字詞,反復詠唱。「未晞」,未乾。「湄」水草交接之處,也就是岸邊。「躋」,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這首詩三章都用秋水岸邊凄清的秋景起興,所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劃的是一片水鄉清秋的景色,既明寫了主人公此時所見的客觀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時的心情和感受,與詩人困於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換過來說,詩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這樣一幅秋涼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體的表現。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交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的一個撲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另外,《蒹葭》一詩,又是把實情實景與想像幻想結合在一志,用虛實互相生發的手法,藉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朧性,來加強抒情寫物的感染力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他第一次的幻覺,明明看見對岸有個人影,可是怎麼走也走不到她的身邊。「宛在水中央」,這是他第二次的幻覺,忽然覺得所愛的人又出現在前面流水環繞小島上,可是怎麼游也游不到她的身邊。那個倩影,一會兒「在水一方」,一會兒「在水中央」;一會兒在岸邊,一會兒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夢境中,但主人公卻堅信這是真實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艱辛去追尋她。這正生動深刻地寫出了一個痴情者的心理變態,寫出了他對所愛者的強烈感情。而這種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詩具有一種朦朧的美感,生發出韻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❸ 蒹葭講義
《蒹葭》教案
教學目標
指導學生了解詩歌大意,掌握詩歌語言特色
引導學生理解《詩經》中「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和重章疊句、反復詠嘆形式在詩中的運用
教學重點
透過詩歌語言,體會意境,理解這首詩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探討詩歌中「伊人」的多樣性,從而發掘出詩歌主題的多義性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由教師朗誦一首由《蒹葭》改編的現代詩歌。
秋水,伊人
無數次地尋覓之後,是否會有無數個遺憾?
遺憾,總是在你離去時浮出水面,而相思,卻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氣可曾侵蝕到你嬌嫩的肌膚?
踏過河岸,你看到了什麼?
村莊、炊煙,還是阡陌••••••
只有白霧,蒹葭的背後還是蒹葭。
你看見了露珠,那些葉片上晶瑩的眼淚,隨風吹落,任風激揚。
我讀到了你寂寞中的美麗,
讀到了你暗生的白發,
你的悲傷,你的喜悅。
淺淺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緣,
是夢••••••
大家剛才欣賞到的這首小詩,是根據《詩經》中的名篇《蒹葭》改編而來的。清代著名王國維稱贊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風人:即詩人。深致:達到精微、精深的境界。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蒹葭》,是一個最能體現《詩經》創作特色的絕好代表。通過對於《蒹葭》的學習,我們一定能夠更好地體會《詩經》這一詩歌起源的無窮魅力。今天,我們就共同來感受一下這首蒹葭的醇厚韻味。
二、朗讀課文
首先讓我們來聽一下這首古詩的吟誦,並注意一些字的讀音和含義。
2、現在我們請幾位同學來朗讀一下這首古詩,請大家在聽的同時,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中的情景。(詩歌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明確:這是一首戀歌,表現一種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情懷。全詩分為三章,以深秋的景色開頭,委婉動人。
拂曉,露濃霜重,河岸邊的蘆葦沾滿了晶瑩潔白的霜花,在秋風中飄搖不定。 青年思念著心中的人兒,來到河邊,透過薄霧和蘆葦叢,凝視著「伊人」所在的河對岸,可是心愛的人兒卻可望而不可即,心中湧起淡淡的惆悵。青年並沒有就此罷休,決心追求「伊人」,但無論是逆水而上,還是順流而下,「伊人」總是無法靠近,宛如水中月、霧中花,若隱若現,朦朧飄渺。
3、朗讀,再次體會詩歌的情感
三、體會全詩的音樂美和結構美
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感覺讀起來琅琅上口,是因為這首詩歌獨特的形式。請同學找尋這首詩形式上的獨特之處。
1、韻腳
蒼、霜、方、長、央
萋、晞、躋、坻
已、涘、沚
2、疊詞
蒼蒼、萋萋、采采
還有「所謂伊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
重章疊句,反復吟唱,是《詩經》的特點。
3、該詩四字一句,節奏鮮明而短促,重章疊句、回環復沓,產生了一唱三嘆,餘音繞梁的效果。這樣的形式特點對於表達情感有何作用?
重章疊句,反復詠嘆的作用:抒情強烈,加強讀者印象,便於讀者誦記。這種反復詠唱、一唱三嘆(一個人領頭唱,三個人和著唱。原指音樂和歌唱簡單而質朴。後轉用來形容詩婉轉而含義深刻。)的特點充分地表現出《詩經》中「賦」的語言結構形式。
四、分析詩歌中蘊含的豐富的情感
1、古人雲:「詩源情而綺靡。」意思是說詩歌因其豐富的情感而精妙華麗。那麼,詩歌當中作者所描繪的哪些物或人發生了改變呢?這些物或人的描繪在意義和字面上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詩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對景物的形態和變化,反復進行了描繪(賦)
蒹葭:蒼蒼——凄凄——采采。
白露:為霜——未晞——未已。
伊人所在地點:方——湄——涘——央——坻——沚
那麼,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情感?大家是怎麼體會到這種情感的?
蒹葭變化:蒼蒼——凄凄——采采
環境清冷,心境寂寞: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
白露變化:為霜——未浠——未已
時間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悵: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反映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
伊人所在地點變化:方——湄——涘——央——坻——沚
困難重重,想見心情急切:由於「方」、「湄」、「涘」、「央」、「坻」、「沚」兩組三字的變換,就把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說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斷變化,與詩人始終是若即若離、可望而不可即,詩人獨自一人面對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該是多麼惆悵啊。另外,像「長」、「躋」、「右」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足見其執著、堅貞不渝。
2、「一切景語皆情語」,文中的景物描寫對詩人情感的抒發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① 詩中哪幾句是寫景?寫了什麼景?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這幾句是寫景. 「蒹葭」就是蘆葦,在中國古典文學當中有許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蘆葦就是其中之一,它與秋水結合,往往能營造出凄涼蕭瑟、迷離朦朧的意境。而這種凄涼迷離的秋景與詩人追求伊人時的如痴如醉以及追求不獲的失望惆悵是和諧統一的。
② 這里的景物描寫運用了《詩經》中哪種表現手法?
運用的是起興手法,「興」是《詩經》中比較獨特的手法,多為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情感。
③ 為什麼選擇蒹葭?
蘆葦的特點是纖細修長,柔而堅韌,詩人對「伊人」的情感正是柔情似水而又堅貞不渝的。
五、探討詩歌主題
那麼,詩人所執著追求的伊人,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一生可能追求的東西有很多,詩人所追求的,也不一定僅僅指一個美麗的女子,而是有多重的可能性。「所謂伊人」,從頭到尾都沒有清晰過她的面容,從來都沒有正對過讀者;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遠在天邊;她似乎無影無蹤,又忽然出現在水中的小洲。這簡直像鏡中花、水中月,她如夢似幻,若隱若現。因此,《蒹葭》中的「伊人」,含義是多樣的。而《蒹葭》藉助「追從伊人」所體現的詩歌主題,也是多樣的
1、「愛情說」:近代學者余冠英認為「這篇似是情詩,男或女詞。」 翻譯家許淵沖就將這首詩譯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說」:「伊人」象徵高潔品質,代表自己對美好高潔品質的追求。
3、「諷刺說」:漢代《毛詩序》中說「《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意思是說這首詩是諷刺秦襄公的,因為他不遵守周禮,因此將招來亡國之禍。(東漢鄭玄《詩箋》:「秦處周之舊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為諸侯,未習周之禮法,故國人未服焉。」所謂「伊人」是「知周禮之賢人,乃在大水之一邊,假喻以言遠」。)
4、「求賢說」:清代學者姚際恆認為 「伊人」是春秋時代一位隱居水邊的賢人,該詩表達了君主求賢招隱之意。
5、「人生哲理說」:涵蓋了世間各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難得、知音難覓的悵惘,仕途坎坷、功業未遂的憂思,理想幻滅、前途渺茫的失望。
「伊人」是一個具體而縹緲的目標,他(她)或許是詩人思念追尋的愛人,或許是千載難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尋覓的賢臣,或者是一種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但種種追尋,都向我們表達了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因為人生當中的確有許多東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愛情領域中有,事業領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中更常常遇到。
不過,詩人也通過他對伊人的執著追求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不能放棄對美的追求,對真理的追求,或是對理想的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也許每個人都有,但對於事物的執著追求才應該是你應有的經歷。
六、練習
比較閱讀《上邪》與《蒹葭》
上 邪①
漢樂府民歌
上邪!②
我欲與君相知,③
長命無絕衰。④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⑤
注釋
①這一首是情詩。指天為誓,表示愛情的堅固和永久。 ②上:指天。上邪:猶言「天啊」。這句是指天為誓。 ③相知:相親。 ④命:令,使。從「長命」句以下是說不但要「與君相知」,還要使這種相知永遠不絕不衰。 ⑤除非高山變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並,一切不可能發生的事都發生了,我才會和你斷絕。
比較分析
同:都是情詩,都表達了主人公對愛情堅定執著的追求。
異:《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感情熾烈而率直
《蒹葭》寫一位男子渴慕伊人,執著追求,卻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纏綿感傷。
七、積累下列出自《詩經》的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八、作業:背誦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