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詩詞教學策略》學習心得
延長縣小學 劉沁馨
古詩詞濃縮了語言文字的精華,字斟句酌,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代表了文字表達運用的最高境界。時下正全面復興我們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舉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強勁的國學熱潮,小學古詩詞教學也愈來愈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但是,由於古詩詞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不斷積累進化而來的,其表達藝術、遣詞造句形式等方面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學生理解古詩詞,老師教授古詩詞都會有一定的難度。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了解背景,走近作者
古詩詞是語言文字積累進化的產物,具有很強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氣息。不同時代的人,其認識事物的廣度和深度肯定不一樣,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是不一樣的;同一時代不同的人,其觀察問題的側重點不同,關注度不同,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也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其心路歷程也不會一樣,所表達出來的思想和情感也可能不一樣。教學時,教師如果不讓學生了解相關的背景資料就照本宣科地講解古詩詞,學生就很難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相當於找到了打開古詩詞殿堂大門的鑰匙,由此登堂入室,欣賞古詩詞、理解古詩詞就顯得有路可循,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解讀詩詞的內容。
比如張志和的《漁歌子》,這首小詞,通過描寫清新秀麗的江南水鄉景色,表露出他悠閑自適,怡情山水、樂在其中的心志。詩的最後一句「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里的「不須歸」不是作者不能歸,而是因為他不想歸。張志和釣魚從來不用魚餌,他原本釣的就不是魚, 而是那份悠閑自在的心情。為什麼「不想歸」呢?我建議學生上網查閱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原來,張志和因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轉變期,先是在「安史之亂」中顛簸流離,後來他的職場經歷也是起伏不定。他因才華出眾受唐肅宗李亨的賞識,被任命為翰林院待詔,因事得罪朝庭被貶謫,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長安,這對他的思想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從此,他看破官場,以奔喪為由辭官返家,隱居在太湖一帶,自稱「煙波釣徒」,情願扁舟垂釣,成為一位隱賢。因此,「不須歸」是作者不願再次入朝為官的意思,更讓學生品味出詩人高遠、淡泊、悠然脫俗的意趣。
二、品字析詞,進入詩情
古詩詞由於字數限制,每個字都是精華,古人稱之為「煉字」,即詩中的每個字都是經過反復冶煉的,「吹盡黃沙始到金」,詩中字字珠璣,每個字都是黃金。在古詩詞教學中,理解詩意的關鍵就在於把握詩中的關鍵字——詩眼。有的詩歌,詩眼在題目上,初讀時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如《望天門山》中的「望」字;有的詩歌,詩眼卻嵌在全詩的字里行間,需要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細細品味才能體會,如:《夜宿山寺》的「高」字,《楓橋夜泊》的「愁」字,《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喜」字,《示兒》的「悲」字等。我們今天教學古詩時,引導學生緊扣「詩眼」加以體會,能使其更好地進入詩境,感受詩的無窮魅力。首先,我指導學生通過自讀、范讀、比賽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讀通全詩後,引導學生理解「危樓」就是「高樓」。接著,我讓學生結合詩句來理解「樓高」,學生不僅從詩的前兩句「高百尺」「摘星辰」等具體描繪中體會到寺樓的高聳入雲,還從詩的後兩句詩人夜宿高樓的心理描寫,想像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在此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樓的高,當一生將最後一句「恐驚天上人」聲音讀得很響亮時,我馬上提醒他:「噓——仙人正在睡覺呢!別吵醒了仙人!」該生馬上心領神會,放低聲音、放緩節奏重讀了一遍——「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在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中,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寺再次呈現在面前。
三、由詩入畫,領悟詩意
2. 如何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第一節 教學設計的原則及思想
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就是語文教師根據正確的教育思想和語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和教材,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個程序和具體環節及其有關層面作出的預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劃。它是介於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中間地帶」,它以優化教學效果為目的。
為達成這一目的,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倡導一定的教學思想、探究一些教學設計的方法:
一、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指設計要全面、准確、合理。
(二)獨創性原則
所謂獨創就是技巧的展示個性,達到當前制高點,它具有無可替代性。課是最能獨創,更能充分展示教學個性的學科。每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都
是一朵獨一無二的精神花朵。即使是面對同一篇課文,不同的老師,也可依據各自的個性上出風格迥異的課來。
1、具備獨立自主的教學個性
教師的個性有益於創造語文教學的藝術。個性意識強,個性教學主動性明顯,就能有效地進行和指導語文教學。同樣,個性意識越強,教學創新意識就越強,更能創造地運用於語文教學藝術之中。獨立自主的個性,是實施個性語文教學的前提。
2、設計獨樹一幟的個性化教學思路
思路要新穎,不同凡響,就要別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設計教學思路。首先要有超前意識,盡可能打破原先的課堂教學模式,賦予新意。不拘泥於教參,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縛,用自己的個性去演繹作品的個性,更可以用自己的個性進行教學組織和課堂教學的再創作。其次,找准教學「突破口」。教師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是教學思路的「突破口」。個性的差異和個體發展都要求教師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創造性地促進「有個性的個人」的全面發展,使之形成優良的個性。教學的思路應該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說個性的話,讓課堂充滿學生的個性活力。個性化的教學思路,不是拘泥於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規律上各展所長。語文
3、尋求與眾不同的個性化教學藝術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啟發、引導。教師的職責不在於「教」,而在於指導學生如何「學」。個性化的語文教學藝術,教學上要「運其才智,相機誘導,體悟傳神,發展個性」。要有個性化的語言藝術,語文教師的語言除了應該有一般教師的生動、准確、活潑的特點以外,還應該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或者詞采豐美,富於感情;或者自然流暢,幽默生動;或者妙語連珠、意蘊深刻、耐人回味;或者自然親切、啟人思維。藉助個性去吸引學生,感染學生,使他們在美的享受中完成語言的享受。
4、塑造別具一格的個性化教學風格
教學的個性,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將獨創性教學方法和與眾不同的教學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師個性實際的教學風格,從而在教學上產生對學生個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5、展現略高一籌的個性化教學品位
教學起點高,手法新,品位高,是個性化的語文教學藝術的體現。品位高的前提就是教師要創建和諧、愉悅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師愛和師生平等是個性化教育所要求的。二是開展合作學習。品位高的個性教學藝術還要求教師要善於結合課文內容的多層次性,語文問題的多樣化,語文學科的多極化的特點,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參與討論和辯論,在充分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的基礎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異,達到培養個性,發展創新能力的目的。
(三)、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育者激發受教育者運用科學文化知識進行自我發展的原則。
它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教學過程要形成有利於創新的民主氛圍,改變一言堂、滿堂灌的弊病,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局面,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評價, 使學生敢想,能想。
(四)、因材施教的原則
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受教育者的基礎、能力、生理、心理等不同實際情況,採用適合其胃口的 ,對不同層次的需求都能適應的方法性原則。它具有適度性、量力性。
對不同學生有不同要求,授課時,有一個學生沒有參與學習,就不能算是優質課。它要求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 處理好一般與個別(優生與學困生)學生的關系,對教學內容、教學深度及其教學廣度適時予以彈性調節,充分調動、發揮各層次學生的積極性。創設出主動學習氛圍,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興趣。
(五)、目標導向的原則
一節課,想面面俱到往往會面面不到。要目標明確,做到有的放矢。
目標包括智力目標和非智力目標。
(六)、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就是創建的課堂情境促使學生思維呈現活化狀態,學生思考的空間廣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開放性原則與教育的不斷適應變化、吸取外部能量、追求持續發展等理想異曲同工;這是由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決定的。它要求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強調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學習器官的全方位開放。解放學生的腦,讓其自由思考;解放學生的口,讓其自由講;解放學生的手,讓其自由做。
開放既有教學思想的開放,教學過程的開放,也包括教學方法的開放,教學內容的開放。
(七)、彈性原則
彈性,即事物的伸縮性。語言是一門「彈性藝術」,同樣的表達對象,表達的形式和風格各不相同;同樣的語言表達,理解的角度和程度也會因人而異。語言的這種「變化之妙」,註定了語文教學既不能滴水不漏,也不可能立竿見影,無論是閱讀理解還是言語表達,都應有一定的「彈性」發展空間。
彈性原則,不僅在課堂結構的安排和教材處理的價值取向上適用,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評價原則的確立之中都可應用。
二、教學思想
教學的先進與否,關鍵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思想。因為有什麼樣的教學思想,就可能出現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隨之就會出現什麼樣的課堂結構。因此,教學結構的改革受教學思想轉變的制約。為此,我們要樹立如下幾種新的教學觀念:
(—)「主體教學觀」。
這是一個基本的指導思想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切為了學生,要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得把學生放在學習主人翁的地位,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成長無法替代,發展必須主動。培養健全人格,保護學生個性的前提,就是促進學生自身積極主動地發展。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孩子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
(二)「民主教學觀」。
教學要民主,要尊重學生,不獨斷專行,不搞—錘定音,讓學生消除壓抑感,體會和諧感,產生能動性。
一個出色的教師,應該教會學生思考、學習、批判的本領,培養學生開拓新領域、分析新情況、迎接新挑戰的能力。強調為實際需要學習,也關注從實踐中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三)「大語文教學觀」。
語文教學要大視野、多渠道、大容量、全方位,要解放學生學習的時間,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通過多種形式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
(四)「思維教學觀」。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培養學生的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五)「分類教學觀」。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要根據學生的差異實施分類教學,讓學生相互積極影響,相互促動,形成「能走的就走,能跑的就跑,能飛的就飛」
第二節 教學設計的要求
一、以《大綱》為索引,以《課程標准》為指導,以教材為依據,確保教學內容的科學性、系統性、計劃性和可行性。
二、教學設計要具有整體性、層次性、靈活性、開放性、先進性、優效性等基本特點。
三、要有語文味。
好課的優點大都是相似的,即有語文味,所謂語文味它主要包含三個要素:
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是要體現文體美和語體美,即要表現出不同文體、語體的特點來。
第二,是要體現情感美。一堂好的語文課,會給師生的情感帶來強烈的沖擊,師生雙方都被感動的場面是經常可以見到的。在課堂教學中,要以文為依託,以讀為媒介,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深沉處還它個深沉,歡悅處還它個歡悅,似滔滔江河,如涓涓泉水,像幽幽琴聲,若融融春光,把書面的無聲語言變成有聲的語言藝術。讀中要含情,讀中要融情,讀中要誘情;讓學生在聽中悟情,聽中入情,聽中動情,聽中生情,達到水乳交融、和諧共振的境界。
第三,是品味語言文字之美。語文課本上的語言文字之美主要是一種文學之美,是一種感性之美。而語文教學引導學生學習語言,主要是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品味語言包含理解,但理解只是基礎,品味語言的最高目標是審美,即領略語言文字之美。
語文課的語文味,就是要在教學中體現出文體美、語體美、情感美和語言美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
第四,過程設計合理,思路清晰,結構完善。
教學過程就其本質來說,不僅是有效的,而且應是簡縮的,它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活動按照一定過程、步驟,通過適當方式,使二者緊密結合起來的能在一個單位時間內完成一個完整的流程。它要求明快。
第五,能靈活的運用教學手段,教會學生如何學習。
掌握幾個點:1、調動點(調動有方);2、制高點(舉綱抓目);3、增長點(主動創新;4、延伸點(拓寬升華)
第六,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心情愉悅、情緒飽滿,熱情高,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
培養語文能力,是語文素質教育追求的第一個目標;發展學生智力,是語文素質教育追求的第二個目標;個性發展,是語文素質教育追求的第三個目標。
第七,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第八,注重引導學生主動理解學習課文的思維過程,注重讀書方法的總結,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九,一法(自讀)為主,多法相輔。
1、目標自學法,2、點拔導學法,3、讀寫結合法,4、比較評析法,5、示範模擬法,6、綱要圖表法,7、問題研討法,8、探究發現法,9、情境感悟法,9、活動表演法。
第十,在揭示和達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不斷激趣、激疑,使學生的學習慾望不斷高漲。
3. 語文教學中的幽默藝術!怎麼辦!~怎麼做~!
在教學導入中,常有以下幾種幽默處理方法:一、直觀情趣的設置。隨著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各種電化教學進入了課堂,使教學內容的顯示更加生動具體,但除此之外,還可多方面地設置直觀情趣教學。至今還記得高中時的一堂課——《裝在套子里的人》,正當上課鈴響,同學們靜坐等待語文老師進入課堂時,語文老師身穿黑色長大衣,豎著衣領,頭戴黑帽,耳朵上套著耳套,鼻樑上架著墨鏡,右手提黑雨傘,左胳膊下夾著一個講義夾,慢慢走進了教室,口中念念有詞:「可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全班鬨堂大 笑,熱烈鼓掌。老師正是抓住了「套中人」別里科夫的外形特徵,活生生地再現於學生面前,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接下來的課堂氣氛就不難想像了。二、解析文章標題中的趣味性。文章標題中的趣味性,可以指字體的書寫,也可以是朗讀上的處理,或標題理解等,抓住這些,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慾望,也是教師幽默機智的體現。如《五人墓碑記》的課題朗讀停頓,是「五人墓/碑記」呢,還是「五人/墓碑記」?對比性的選擇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再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古」字的理解,可以聯系課文內容讓學生限定字數找,有「古時、古地、古人」義,理清三者關系,作者的寫作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這猶如探寶游戲,學生很樂意就投入其中。三、聯系相關知識,挖掘情趣因素。語文學習中,很多知識具有相關性,如學習《守財奴》時,教師的設問:「有誰能說出世界文學寶庫中最著名的四大吝嗇鬼是誰?」就可以把已學的《威尼斯商人》,課外的相關作品以及本文要學的內容有機聯系起來。學生興味盎然,急於了解著名的「葛朗台」是怎樣的形象,此時教師順著導入的思路,發動學生圈點批劃定能「一呼百應」。當然,導入中設置和諧情境的形式是不一而足的,與課文背景、人物、事件、主題、題材等相關的趣味性因素均可列入導入設計范疇,只要有趣有益,就可收到同樣的功效。其次,教學行進中的情趣和諧也同樣重要。有的情境設置,在備課時就能設計到,如:1.善用比喻。比喻能加強表達效果,使被比喻的對象顯得生動形象。針對學生寫作只注重名言佳句的引用和詞語的華麗,而忽略文章整體和諧美的傾向,教師在點評時不妨用比喻幽默一下:「關於人的眼睛,中國傳統的審美觀是杏仁眼、丹鳳眼均為美女的特徵,但若有人左眼是丹鳳眼、右眼是杏仁眼,這會不會是一個美女呢?」在笑聲中,學生對於寫作技巧有了新的認識,同時,這樣的批評也就易於接受。2.故設錯誤。這也是情趣教學常用的一種方式。教師故意在教學時將一些學生易於辨析的東西錯位,然後反戈一擊,同樣有益於產生幽默的效果。如賞析《孔雀東南飛》中「晝夜勤作息」這一句,學生對偏義復詞「作息」的理解容易犯錯,於是教師根據可能出現的情況,故意譯成「蘭芝從早到晚辛勤地工作和休息」,不少學生就笑開了。教師馬上請學生講述正確譯句,馬虎的學生也在笑聲中得到提醒,此後同類錯誤的出現幾率明顯減少。這就達到了調動氣氛,加深印象的目的。3.口訣順口溜的採用。口訣順口溜有易記的特點,符合學生獵奇心理,運用得當,對學習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文言實詞教學中,「卒」的四個常用義項就可組成一句「小兵終於倉猝地死了」。如字形字音識記中,「戌戍戊」可抓住三字不同部位讀成:「橫xu點shu中空wu」。學生讀來琅琅上口,這樣的識記不僅快,而且容易長期記憶。4.運用肢體語言。肢體語言有其直觀性優勢。在課堂中,由於演示者是大家所熟悉的,演示的內容又是大家關心的,容易激發共鳴。如文言詞中「趨、走、行、奔」等詞就可請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表演。在形象的表演中,在愉快的笑聲里,詞義的辨析就顯得簡單了。
4. 學習完詩意語文教學藝術這門課你有什麼感想
學習完詩意語文,我覺得這門課你有什麼樣的感想,感想就是藝術。真的是無窮無盡的。
5. 語文教學是學科還是藝術
淺層面理解:就是學科吧,會寫字,會語言交流。基於這個淺層面,深層的理解:語言文學本身就是一門藝術,詩歌散文小說等都是文學藝術的各種表現形式。
6. 如何營造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藝術氛圍
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就可能情緒飽滿。在這個活動中,適時適度地進行評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促使學生自覺學習和搞好教與學雙邊關系的一個重要因素,積極地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尊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學到知識。著名作家冰心說過、發展個性;王豐銀(文章選自《師資建設》2009年第6期月刊)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學生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從而融洽師生關系,教師應把握的一個基本原則是鼓勵全體或大多數學生參與。教師高尚的人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宜以鼓勵為主,學生在課堂上也會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教師的表情要親切,要以平等的心態去對待學生,進入課堂教與學的最佳境界。如何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教師人格和情感的力量去吸引學生、理解和寬容,這一切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要注意多使用帶著期盼和激勵的話語、信任、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良好的思想素質的教育活動。教師課堂提問的藝術是營造課堂和諧氛圍的一個關鍵環節、語速要舒緩,五指並攏且掌心向上指向學生,否則久而久之就會消失自覺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要以長者的身份去壓抑學生,就可以很好地駕馭課堂。教師的情緒對課堂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既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條理清晰?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同時密切注意其他學生的反應。課堂提問時也應注意不能超出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要求而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對學生答問時教師要真誠地傾聽、語言流暢、思維活躍。教育學生不能用諷刺挖苦的語言。對學生回答的失誤應首先表揚其敢於回答問題的勇氣或態度,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來說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有計劃地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提問的方式可以因人而異、語言要委婉。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讓學生的內在潛能得以充分發揮的重要因素。是教師有目的,形成一種默契的狀態,更能給教師帶來「傳道,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熱愛學生的態度,依賴於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自然的教態和生動的語言,使學生體驗到平等。所有這一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只覺得師和生應當是互相尊重相愛的朋友」。要學生對你所教學科有濃厚的興趣,使其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提問時可適度離開講台。在課堂提問中,教師的積極情緒將會自始自終地感染著學生,增強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和掌握相關知識的信心。同時一句親切的「請坐」。譬如輕拍學生的肩膀,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首先應建立起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活動中,能比較輕松地完成作業,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總之、解惑」的欣慰、激情滿懷,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它既能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有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自覺意識,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呢,記憶效果增強,能較快掌握所學內容。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給學生創設學習成功的機會,真誠的學會傾聽,調動學生的情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善於使用賞識和激勵,讓學生自然地產生一種親切感、深刻地影響學生的心靈、融洽感。同時,教師的親和力是創設和諧課堂氛圍的基礎、增強能力,再從所提問題的解題思路上引導其向正確方向思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是優化教學過程和提高教學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最能感染和鼓舞學生,從而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喜歡上你所任教的學科,教師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入手、大方的形象,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師生共同營造出教學之間的和諧氛圍,樂於和教師合作,都會給學生以信心和力量、授業、信賴感。帶著良好的情緒走進課堂的教師、和諧課堂氛圍,要與學生平等對話教研文化·教學自由談□文/,使教學質量得到明顯的提高,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稱其姓名並加「請」字等
7. 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是什麼意思
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指的是語文是在通過文字記載向人們展示世界的本來面目,有專善有惡有喜有悲屬有對有錯,他是在講道理,然我們以史為鑒,學習然後做得更好,在於知識性,客觀性。老師要教給學生道理的必要性,合理的安排更有效果
一半是藝術指的是,雖然書本記載了文字知識,但是文化他是在人們的活動中慢慢形成的,是非對錯都要我們自己去解讀去理解,他不是死板的教條,而是一張白紙,如何描繪創造,要我們自己去實現,在於它的主觀性包容性。語文教學,更是交流與溝通,要與學生打成一片,常與他們交流才能知道他們的真實想法,繼而改進
滿意請採納
8. 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藝術
什麼是教學藝術?至今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一定法。我曾在一本教育雜志上看到這么一段話:「教學藝術乃是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獨創性教學實踐活動。」如今,在二期課改中,我們要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大力提倡研究性的學習,這為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好課堂教學便成了重中之重。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重視教學藝術,以更好的教學方式把知識更快更好地傳授給學生。教材不僅是「教本」,更是學生的「學本」,我們要在課堂中充分地利用好教材。當然,教學不能只是課程教材的傳遞,更要重視情感的交流,智慧的沖撞,教學不只是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技能的訓法,方法的掌握,情感的培養,價值觀的形成。因此,我們要講究課堂教學藝術,把學到的教育教學技能技巧充分地發揮出來。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感受。
一、教學內容的疏與密
古人在論及中國畫的構圖技巧時說:「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它的意思是說:在國畫中留下的空白,可以用來跑馬,而用墨多的地方,連風也吹不過去。語文教學也應講究「疏」與「密」的技巧。對非重點的內容,學生自己可以學得懂的內容,我便放手讓他們自己學,或者以讀帶講,一筆帶過,這是教學上的粗線條。然而,對於文中的重點、難點內容,則必須濃墨重彩,仔細地多講一些。在教學中,更要講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例如:我在教學《挑山工》一文中,便注意「疏」、「密」結合。「挑山工走的是什麼路線?遊人們是怎麼走的呢?」學生只需要仔細地讀幾遍課文就能很快找到答案,不需要我費太多口舌,學生就能知道「挑山工和遊人走的各是什麼路線」,這便是教學中的「疏」。而文中的重點:為什麼挑山工走的是摺尺形的路線,路程要比遊人多一倍,但常常走到遊人前頭去了?以及,挑山工的一段意味深長的話,這些都需要我重點講解,於是,我結合前文所說的「挑山工和遊人走的路線」講,把前後文一一對應起來,學生很快知道:挑山工走的路線雖長,但他們是一個勁兒往前走,而遊人們卻走走停停,東看西看,自然挑山工就比遊人走得快了。從而引申出:「做任何事都應踏踏實實,堅持不懈。」的道理。在此我花費了比較長的時間講解課文。這就是教學中的「密」。「疏」與「密」的結合,學生就能更好地學課文。
二、教學節奏的張與弛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張」是快節奏,「弛」是慢節奏。有人把節奏當作是開啟生命奧秘的鑰匙。符合生命節律的課堂教學節奏,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陶冶學生的身心。在教學中,我因材施教,當教學內容簡單的,學生自己可以讀懂的,或學生對課文內容感興趣的,可以稍稍加快些教學節奏。反之,教學內容比較難的,文字枯燥的,要表現的道理比較抽象的,或是對課文中的重點部分則要「動作慢」,要細細講解,逐句品味。如教學《鐵人王進喜》時,引導學生通過「鐵人」一詞來理解課文內容,我讓學生找出表現王進喜「鐵人」精神的句子,找到後,我便一句句地講講讀讀,通過朗讀、講解,學生漸漸地明白了,王進喜為了祖國的建設事業,不顧個人的安危,奮不顧身的精神,教學這一環節時,我運用了「慢節奏」。但對於文中的事情的起因和結果,我便用「快節奏」,讓學生自己讀。教學中有「張」有「弛」,「張」「弛」有度,對學生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語句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的巧與拙
「拙」,這里指的是遵循常規,採用常規的教學方法。教學時守拙,就是要遵循大綱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規,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教學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學和心理學原則。在教學中,我們既要遵循常規,又要突破常規,兩者結合運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如圍繞重點部分讀思議是突出教學重點的常規教法,這是「拙」;把重點的突破滲透到預習或專門性的練習中,這是「巧」。抒情性濃的課文,讀讀議議是「拙」,以讀帶講是「巧」;意境優美的課文,引導學生把對課文的理解用語言表達出來,是「拙」;引導學生通過想像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是「巧」。常識性課文的教學,引導學生從部分到整體,逐一概括出常識性知識要點,是「拙」;提供相關資料,讓學生參照閱讀,加深對常識性知識的理解,是「巧」。教中應根據課文特點,確定是守拙還是用巧,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程序的順與逆
「順」是按課文順序安排教學順序,逐段講讀課文,如:在講解老舍的作品《貓》時,課文主要講了兩方面:一是:貓的性格古怪,二是:小貓的淘氣可愛,是並列關系,因此教學時我採用了逐段講解的方法。
「逆」是不按順序,而是從文章的結尾段導入,因為一般結尾段在文中會起總結、點題的作用,讓學生從「點」到「面」,然後引入正文,也可以從重點段教起,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如:在講解《愛國將領鄧世昌》,我便可以從課文的最後一節引入,讓學生圍繞「鄧世昌的為國捐軀的英雄形象」到文中去找有關語句,然後在按順序教學。
在教學中也常是順中有逆,逆中有順,這應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閱讀基礎而確定的,「順」、「逆」有道,學生理解課文是很有幫助的。
五、教學形態的動與靜
教學中的「動」是指講解、朗讀、討論、操作,是「有聲有行」的教學;「靜」是指學生的默讀、觀察、思考、想像,是無聲世界。教學中的「動」,活躍了課堂氣氛,能使學生保持注意力;「靜」則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深入。在二期課該的今天,課堂中以學生為主,多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自主學習,整堂課中,讓學生讀讀議議,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有時也需要「靜」,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把問題想得更透徹些,這也有利於學生的學習。當然,在教學中也要注意「動」、「靜」合理搭配,應當考慮年級的特點,課文的特點,這樣便能更好地教學,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美在和諧,在教學中,我靈活運用了各種教學技能技巧,使之處在協調、適中、完美的狀態中,使學生在和諧中發展。
9. 怎樣才能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設計成功的導入語,能一下子扣動學生的心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萌發強烈的求知慾,拓思維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教師應該如何在《語文課程標准》指引下進行小學語文新課的導入呢?下面就自己在外出聽課學習和本鎮開展教研活動中,摘錄一些新課成功的導入,與老師一起交流。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導入應當情真意切,扣人心弦,以情動人。如我國偉大的白居易所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傳情的導入,其效果不僅能使學生從形式上、內容上去感知知識,並且能作用於感官而達到震撼心靈的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導入的傳情性,善用生動感人的情境,去撥動學生的「情弦」,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不同的課文創設不同的情景,設計不同的導入語。一位老師在教學《荷花》一課時則是採用不同的導入。一邊播放音樂感染學生,一邊說:「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去公園看荷花,想去嗎?」接著,老師讓學生們閉上眼,深深地嗅了一下鼻子,說:「公園里的花真多呀!現在,你們聞到了什麼?」(花香)老師又出示各種荷花的圖片,說:「讓我們一起乘著音樂的翅膀去荷花池邊看荷花吧!在看的時候可以指指點點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學生不知不覺地被老師的導入語引入了大自然,引進了美麗的荷花池邊,輕松愉快地進入學習情境。
二、設疑問難,質疑導入
小學生求知慾旺盛,好奇心強,對於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都想問個明白。由於他們的知識經驗有限,語文課本中的許多內容,只要教師稍加設疑,均能引發他們強烈的探究心理。教師在運用新課的導入之中,可以用設疑作為挑動學生的好奇心的觸發點,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慾望,而這種慾望一經形成後,學生就非要追根究底,尋過水落石出不可。因此,設疑問難的導入是否能激起學生大腦皮層的興奮,是否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是否能將思維引向教學的主題,也是決定一節課的關鍵。
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一位老師設計這樣的提問:「同學們,當我們急需一樣東西而自己沒帶錢買時,最好就是用什麼辦法解決呢?」大多數的學生想到了「借」。老師馬上用這個「借」字導入新課後,問道:「小壁虎為什麼要借尾巴?它向誰借呢?借到了沒有?」經過這一系列的設問的導入,由題生趣,設疑引路,不但使學生想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且引發學生品讀、細讀的興趣,而且這三個問題,環環相扣,在學生心中設下一個又一個懸念,引人深思,刺激了他們的思維,既突出了課文重點,又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可見,在學生的心智被調動起來時候,也是引入新課的最好時機。
三、巧編故事,激趣導入
愛聽生動有趣的故事更是孩子們的天性,教師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導入新課,既可以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和想像力,又可以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為新課的講授做好鋪墊。
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一課時,有一位老師是這樣導入:「同學們,現在老師給你們講個故事,請你們閉上眼睛認真聽。那是一個蔚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的晚上,海濱的沙地上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一個少年項戴銀圈,手握一柄鋼叉,正向一隻猹用力地刺去……」故事講到這里為止,老師同樣抓住學生「欲知後事如何」的求知心理,提出了問題:「這英俊的少年是誰?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學生讀書的慾望油然而生。這樣,巧編故事的導入方法,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四、簡筆畫,形象導入
簡筆畫導入也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常用的手段,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幫助了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對優化課堂教學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老師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根據課文的描述快速勾勒出一幅《桂林山水圖》的簡筆畫,具體形象突出灕江水的「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的特點,並說道:「我們在以前課文中游覽了祖國不少地方的壯麗景色,今天我們同樣來欣賞以山水著稱的桂林,請同學們看看桂林的山水有何特點。」教師扎實的簡筆畫基本功深深地吸引了學生們。他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借圖理解課文內容,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氛圍,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五、朗誦導入,激發想像
課本中的文章大多數都是文情並茂的名篇佳作。這些名篇佳作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教師可以通過朗誦,激發學生去想像,從而導入新課。那麼,怎樣才能激起學生的感情波瀾,使之與課本內容產生共鳴,達到融合的效果呢?我們可以利用幻燈片、掛圖、錄音、影像、實物等,再配上教師生動形象的朗誦,創設特定情境來烘托氣氛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課堂教學中,老師通過多種導語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認知活動和學習體驗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學習文本,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