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平行四邊形的教案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1.內容
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平行四邊形邊、角的性質,平行線間的距離.
2.內容解析
平行四邊形是生活中常見的幾何圖形,是基本的幾何圖形之一,它具有豐富的幾何性質.對於平行四邊形,按照圖形概念的從屬關系,平行四邊形首先是四邊形,具有四邊形的一般性質,又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特殊四邊形,是四邊形中的一類特殊圖形,有它特殊的性質,同時它又包括矩形、菱形、正方形,具有它們的共性.
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探究,經歷了感知(觀察)、猜想、證明等過程,本節主要研究邊、角的性質.平行四邊形性質證明,應用了四邊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問題的思想,是平行線的性質、全等三角形等知識的延續和深化,對於培養學生演繹推理,訓練學生思維,體驗數學思維規律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也是後續學習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還為證明兩條線段相等、兩角相等、兩直線平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據.
在研究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後,教科書引進了平行線間距離的概念,距離是幾何中的重要概念,是幾何學習的重要起點.點與點之間的距離是點到直線的距離、兩條平行線之間距離的基礎.它們的本質上都上點與點之間的距離.任何兩條平行線之間的距離都是存在的、唯一的,都是夾在這兩條平行線間最短的線段的長度.兩條平行線之間距離的給出,是平行四邊形概念和性質的綜合應用.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平行四邊形邊、角的性質探索和證明.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目標
(1)理解平行四邊形的概念.
(2)探索並掌握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對角相等的性質.
(3)初步體會幾何研究的一般思路與方法.
2.目標解析
達成目標(1)的標志是:知道平行四邊形與四邊形的區別與聯系,能應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
達成目標(2)的標志是:能利用平行四邊形的定義證明其邊、角的性質,能利用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或對角相等的性質進行基本的計算或證明;初步學會從題設或結論出發尋求論證思路的方法,體會數學轉化的思想.
達成目標(3)的標志是:知道觀察、度量、實驗、猜想、證明是幾何研究的基本活動,體會「用合情推理發現結論,用演繹推理證明結論」這一幾何研究的基本思考方式;體會對圖形性質的研究實際上就是揭示圖形中各幾何要素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在小學階段,學生已經對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和性質有所了解,「對邊相等」的特徵學生是用度量或折疊的方法已經得到的.在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和特徵已經有所認基礎上,對於平行四邊形性質的探究與證明,觀察、度量等只是發現結論、形成猜想的輔助手段.平行四邊形性質的證明需要藉助輔助線轉化為三角形,教師應引導學生由目標(證明線段相等)出發,分析達到目標的方法,引導學生連接對角線,再利用三角形的知識來證明的,這一點要讓學生領悟這一轉化思想,又不能過於強化,平行四邊形性質學完後,要用新知識來解決問題,避免再通過添加輔助線轉化為三角形來解決,防止學生總是走不出三角形的圈子.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通過連接對角線,用全等三角形知識證明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對角相等的性質.
Ⅱ 教師資格證初中數學教案怎麼寫
一.教材分析
1. 在教材中的作用與地位
《菱形》緊接《矩形》一節之後。縱觀整個初中平面幾何教材,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又學習了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矩形,具備了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講授的。這一節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又是後面學習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2.從教材編寫角度看
教材從學生年齡特徵、文化知識的實際水平出發,先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思考,然後與同伴交流、探索、總結歸納,升華得出菱形的性質及判定,這樣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讓學生更易於接受,並能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樂趣。
3.基於對教材和班級學情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有幾個方面需要把握好的:
(1)本節課的課題是:探索菱形的重要性質;
(2)目標是:讓學生能在動手實踐過程中發現並理解菱形的性質;
(3)重點是:菱形的定義與性質;
(4)教學難點是:菱形性質的靈活運用。
4.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知道菱形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2) 熟記菱形的有關性質和識別條件,並能靈活運用。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菱形的性質和識別條件的過程,在觀察、操作和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增進主動探究的意識,體會說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數學活動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體會菱形的圖形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教法分析
1. 教學設計思想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後繼課要學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質。這節課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讓觀察、猜測、驗證,獲得知識,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首先由生活中的圖片引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發現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後設計幾個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形成共識。講解例題時根據學生特點幫助他們分析題意,靈活運用菱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解題。
2.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准備採用 「創設情境→觀察探索→總結歸納→知識運用」 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思維情境,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在合作、交流的氣氛下進行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始至終處於一種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同時藉助多媒體進行演示,以增加課堂容量和教學的直觀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質,解決教學難點。
三.學法指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使學生不僅學到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究的甘苦,領會到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過程
(一) 引入新課
在復習了平行四邊形與矩形的性質後創設教學情景。如:出示我國古代文物越王勾踐劍的圖片,指出菱形花紋,再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圖案的應用圖片。由此引出課題,可以吸引同學的注意,使其產生學習菱形的興趣。之後,我安排了由平行四邊形到菱形的動態演示,得出菱形的定義。隨後又展示了一組生活中的有關菱形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並欣賞到菱形的圖形美。
設計意圖:從生活實際出發,首先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
(二)菱形性質的探索
菱形性質的探索分成兩方面,一是菱形的特殊性(與平行四邊形不同的性質);二是菱形的對稱性。對於這個地方,主要採取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過觀察思考與分析,同學間互相交流,分小組進行總結歸納。教師在巡視中進行個別指導。在探索過程中,鼓勵學生力求尋找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還可以組織組與組的評比,這樣也能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然後每組由一名學生代表發言,讓學生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後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菱形的性質。
設計理念: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主要為了確保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學,從接受知識到探索知識,從個人學習到合作交流。這樣的活動教學將會真正煥發出課堂教學的活力,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注入一種新課程理念: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抓住。
(三)題目訓練
為了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懂學會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我安排了坡度適中,題型多樣的系列題組。
1. 請你當裁判
與定義、性質等相關的一些判斷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著重講清判斷的理由,此題直接運用菱形的定義與性質,起到及時鞏固的作用,同時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 議一議
性質的簡單運用。
設計意圖:稍微加深,進一步鞏固菱形的性質,並能初步運用。
3. 練一練
菱形與直角三角形等知識的綜合運用。並由此總結菱形的面積公式。即菱形的面積等於對角線乘積的一半。
設計意圖:這組練習包含了例題。要求學生不但可以順利完成簡單的基礎填空練習,而且能有條理的寫出例題的解題過程。教師及時查漏補缺,規范解題格式。此題完成後,學生已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4. 學以致用
設計花壇,修建小路,求路長與花壇面積。這是一道實際應用問題。
設計意圖: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實際,同時又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充分體驗歷經困難探索結果而輕松用於實際的快樂感覺。
(四)小結、布置作業
菱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由學生進行小結。布置書上課後習題,體會本節課你所獲得的成功經驗,寫好數學日記,與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寫數學日記這種作業形式,能夠培養學生善於歸納總結的能力,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