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育測量與評價的作用
為了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教育測量和評價的意義,有必要再從系統分析的角度,看教育測量和評價在教育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於教育活動是「社會、心理和控制三方面的統一」,這三方面的因素可以構成教育系統的三個最基本的子系統 ,即目標系統、行為系統和控制系統。 教育目標是教師(教育者)和學生(被教育者)通過教育活動應當協同達到的教育質量標准,是指導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教育過程各個階段教育目標的有機組合,就構成了教育目標系統,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目標系統體現了教育系統中社會方面的成分,從方向、任務和內容三方面,決定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行為系統是指教師和學生通過心智和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以及影響這一過程的各種心理因素、教育手段等所構成的整體。它包容了教育系統中心理方面的成分。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育目標而進行的相互作用就是通過這一系統而實現的。 控制系統是指由控制教育過程朝著實現教育目標方向發展所必需的各種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最佳組合。該系統包容了教育系統中控制方面的成分。由於一切控制過程都是按照一定的目標對系統在狀態空間中的各種可能的狀態進行選擇,使系統達到或趨近於被選擇狀態的過程;在選擇之前,首先要確定在不同時間的教育系統的空間狀態,而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教育測量和評價過程。所以,教育測量和評價可以看作是該系統中的主要因素。 上述三個子系統的有機結合,即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育系統。教育活動過程則可以看作是由這三個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而構成的既有區別而又相互聯系的三個階段,即目標的定向階段、目標的控制實現階段和目標教學結果的測量和評價階段。在不同的活動階段中,教師和學生既有各自不同的活動方式,又相互配合、協調統一。教育系統的結構及其活動進程可如圖1-1所示。教育活動進程具體體現為教師的教授進程與學生的學習進程,兩者密切聯系;而教育活動進程的三個主要階段又分別與教育系統的三個子系統相對應。 總之,教育目標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致的活動方向;教育測量和評價為防止偏離這一方向提供了有效的反饋控制手段;兩者共同作用於教育過程,保證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和諧統一,最後達到教育目標,實現教育系統的整體功能。 從上述對教育系統的簡要分析不難看出: (1)教育測量和評價是教育系統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換言之,教育測評並非教育系統可有可無的,也不是教育系統外部強加的。只要有教育過程存在,就必然伴隨著教育測評,否則,教育過程就不完整。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增強我們開展教育測評活動的自覺性。對教育測評不需要討論要或不要的問題,而是應當研究如何進行教育測評、使之符合教育系統功能的要求的問題。 (2)教育測量和評價的主要目的不僅是鑒定,而且還有改進,從某種程度上說,改進比鑒定更為重要。因為教育的根本目的並不是對被教育者做出鑒定,而是要幫助他們全面發展。教育測評作為控制教育過程的主要手段,必須為改進教育過程提供必要的反饋信息,這是教育測評直接的、主要的功能;對學生學習成績優劣、好壞的區別,與教師和學生的動機有緊密的聯系,因而很重要,也是調控教育過程所需要的信息,但其畢竟不能直接而是間接作用於教育過程。認識到這一點,有助於我們積極、主動地利用和開發教育測評的全部功能,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B. 115、簡述教學測量與評價的分類。
根據實施教學評價的時機分: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根據教學評價資料的處理方式版分:常模參照評權價和標准參照評價;從教學評價的功能分:配置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根據教學評價的嚴謹程度分: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
C. 教學測量與評價的功能有多項選擇題
根據實施教學評價的時機分: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根據教學評價資料的處版理方式分:常模參照評價權和標准參照評價;從教學評價的功能分:配置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根據教學評價的嚴謹程度分:正式評價和非正式評價。
D. 結合學習《教學測量與評價》的收獲和體會,請寫一個不少於1000字的課程總結。
劉老師,你莫嫩個鑽牛角尖嘛、。、、、
E. 《教學測量與評價》課程,簡述現代學生評價制度的基本特徵
1、學生評價的功能重點逐步從總結性功能向形成性功能轉移
2、評價內容從對學生的認識評價擴展為對學生全面、綜合的評價。
3、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由被動等待評價向主動參與評價發展。
4、學生評價從關注結果向重視過程發展。
5、在評價方法上,從僅強調測驗分數向評價方法的立體、綜合、多層次、全方位發展。
6、評價主體上,從單一主題向多主題轉變。
F. 教學測量與評價的功能是什麼
1,為師生調整和改進教學提供充足的反饋信息;
2,是學校鑒別學生學業成績,家長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作為教育評價和決策的依據.
G. 簡述教學測量與評價的功能
為師生調整和改進教學提供充足的反饋信息。
是學校鑒別學生學業成績、家長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方式;
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育評價和決策的依據。
H. 研究教學評價與測量的方法有什麼意義
在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教育測量與評價是教育科學體系中極其重要的學科之一。這是因為,教育測量與評價科學理論不僅在教育教學及教育管理等實際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而且在社會各個領域的人才選拔與評價過程中也有廣泛而重要的應用。所以,了解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學科地位和作用,反思我國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學科建設和學科地位之現狀,對學習教育測量與評價這門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育測量與評價是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的三大領域之一
20世紀教育科學研究發展迅速,形成一個龐大的教育科學體系。在教育科學體系中,有許多已經形成研究對象相對明確、研究內容相對獨立、研究成果已相對完整的學科分支。這些學科分支主要有教育學、教學論、課程論、教育心理學、 教育史、比較教育、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 教育評價學、 教育管理學、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實驗設計、教育技術學、教育評估與督導、教育生態學等。在課程設置與學科建設中,教育測量與評價既可看成是教育測量學與教育評價學內容的整合並側重於教育測量的一門綜合性教育課程,又可以看成是一個兼容了教育統計、教育測量、心理測量、教育評價、教育評估、教育督導甚至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等在內容的學科群。因此,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科學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育科學體系中帶有綜合性、技術性、實踐性、應用性等特徵的應用性學科,是人們依據教育基礎理論和教育規律來指導教育實踐通常所依賴的技藝與方法,它對體現教育科學學科的價值在許多方面起著「代言人」的特殊作用。
綜觀當今世界許多發達國家,教育基本理論研究、教育測量與評價科學研究以及教育發展理論研究已成為現代教育科學研究的三大領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研究和實踐也取得一定的進展。教育統計、教育測量、心理測量、教育評價等課程得到恢復和一定的重視。 為了盡快縮短與國外的差距,我國有關部門採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了解國外的科學發展動態,翻譯與編寫了一些教科書,以適應高校教學與科研的迫切需要。與此時,在老一輩專家的帶領下以及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國內一批教學與科研人員大力開展考試學、教育測量、心理測量、教育評估、教育評價、教育統計學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成立了全國性的教育統計與測量、心理測驗、教育評價、考試學、人才測評等學術團體;國家及地方政府紛紛建立有關考試機構;創辦多種期刊雜志, 如《中國考試》、《中國高校招生考試》、 《考試、目標、評價》、 《考試研究》、《教育評價》、《中國高等教育評估》、《教育督導與評估》、《教育統計與測驗》、《考試報》、《自學考試雜志》等;促進我國教育測量、教育評價、教育評估、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各類資格證書考試的理論研究與實際工作的發展,體現了「教育測量與評價」學科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應用領域。
然而,從我國教育科學學科專業建設、學位點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應該說,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理論研究還不能適應我國教育實踐的需要。許多人對教育測量與評價學科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到位。特別在教育學科分類和有關學位專業目錄中,找不到教育測量與評價學科的名稱。這與國外的情況很不一致,值得人們深思。
二、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系統中的作用
教育本身是一個系統。所謂系統,指的是具有一定目的、有輸入和輸出的、且具有反饋功能的有秩序的整體結構。在教育系統中,學校、教師、學生、教育方案、課程、教材、教學訓練、考試評價等都是這個系統的組成部分。顯然,我們期待教育方案、課程、教學等都能給學生帶來某種變化,但不是說所有的教育方案、課程、教學都同樣有效地改變學生,也不是所有的學習者會按同樣的方式發生變化或有同樣的變化程度。因此,當我們根據教育目標和計劃, 把教育方案、課程、教學等因素(輸入條件)作用於學生身上後,需參照教育目標和計劃,對教育效果(輸出)及其輸入條件的妥當性予以測量評估、價值分析和判斷。然後,把這一測量與評價過程所獲得的信息反饋給教育者、學習者以及有關教育決策者,以便改進教育的策略與方案,更有效地達到教育目的。可以想見,在教育系統運轉過程中,除了對教育效果(輸出)要進行測量與評價外,還要針對影響教育效果的諸因素(輸入)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評價。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系統中對實現教育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改革常常以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改革作為突破口
學校教育考試制度和評價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教育考試和教育評價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俗話說,考試是根指揮棒,就是這個意思。在世界教育發展史與教育改革行動中,因考試指揮不當使教育教 學走上不健康之路繼而引發教育改革運動的典型例子不少。例如,20世紀初的英國在建立了「11歲」考試制度後,競爭異常激烈,導致英國的小學教育為考而學,內容窄化,「應試教育」傾向嚴重。更甚者,有些地方的教育當局還根據「11歲」考試成績來評價學校和教師的教學水平,造成許多不良影響,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擔憂和指責,同時也引發許多教育論爭及其後的教育改革行動。到20世紀70年代末催生了 「英國國家課程改革」 計劃的實施與推廣。類似地,20世紀初期澳大利亞國家的學校中考試之風非常盛行,「周考、月考、學期考」等正規考試次數頻繁,學校根據考試成績作出關於學生升留級或獎勵的決策;有關教育當局則根據各校各科的考試成績,給學校和教師發獎金,甚至以明確的技術標准把考試分數同教師的薪金聯系起來定量發放。這種措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教師與學校的工作積極性,但也導致「為考而教、為考而學」的教育局面,使教育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因此,也引發了澳大利亞政府當局對基礎教育進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他一些國家,如美國、日本、印度等國也有類似的經歷。而我們中國本來就是「考試制度」的發源地,重視考試本來就是無可厚非。「因為,作為一種手段來說,我國的考試,確實是最'古'的,也是'最好'」的(孫中山是山語)。「但由於考試特別是像高考這樣的關鍵性考試具有指揮棒的導向作用,因此,在升學競爭激烈、教育觀念落後的情況下,」應試教育「傾向就會出現,教育就會偏離正確軌道,這對培養跨世紀人才和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來講,顯然是不利的。正是在這種教育與社會發展背景下,我國政府要求所有學校都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並且啟動了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把課程改革、教與學的方式改革以及考試評價制度改革等統整起來。
總之,從英國國家考試制度及其課程改革、澳大利亞國家考試制度及教育改革、美國的教育測量運動及」八年研究「中的課程與教育評價制度改革、還有我國解放以來考試制度改革來看,考試評價制度改革不僅作為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而且有時還作為教育改革甚至政治體制改革或政治運動的突破口。因此,教育測量與評價在教育改革中常常處於突出的位置,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改革要求教育測量與評價更加科學化
教育目標的多樣性,必然要求教育測量與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化和科學化。中共中央、國務院1999年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多處講到考試、評估、 評價等改革問題。例如,針對高等教育,該決定中指出,要」加強對高等學校的監督和辦學質量檢查,逐步形成對學校辦學行為和教育質量的社會監督機制以及評價體系,完善高等學校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機制。「再如,針對招生考試和評價制度,該決定的第13條中指出,」改革高考制度是推進中小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按照有助於高等學校選拔人才、 中小學實施 素質教育和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原則,積極推進高考改革……逐步建立具有多種選擇的、更加科學和公正的高等學校招生選拔制度……鼓勵各地中小學自行組織畢業考試,採取多種形式改革高中階段學校的招生辦法,改革高中會考制度。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機制。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不得下達升學指標,不得以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工作的標准。鼓勵社會各界、 家長和學生以適當方式參與對學校工作的評價。「可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需要加快考試制度、考試方法、考試內容、評價方法和評價制度方面的改革,提高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科學化水平。
由於基礎教育 在整 個教育結構和提高國民素質中具有的特殊作用,因此,基礎教育課程及其考試評價改革尤加緊迫。如同2001年國務院在《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所強調的那樣:」基礎教育是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對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保持教育適度超前發展,必須把基礎教育擺在優先地位並作為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切實予以保障。「為了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決定要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國家教育部於2001年6月7日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這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和具體的目標。其具體目標用」六個改變「加以表述,其中第五個」改變「指的是要」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此外,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第14條中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的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水平。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課程不斷革新的機制。「還提出要」繼續改革和完善考試制度「;」考試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 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考試命題要依據課程標准,杜絕設置偏題、怪題的現象「;」教師應對每位學生的考試情況做出具體的分析指導「等一系列要求。
總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呼喚教育測量與評價科學化。中共中央國務院以及教育部頒布的這些重要文件,是指導我們搞好教育教學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也是我們開展教育測量與評價改革的指導性文件。
四、科學運用教育測量與評價是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
(一)正確評價學生的發展是教師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測量與評價對於教師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 書育人過程中,教師需要作出一系列決策和判斷,需要對學生的性向、能傾、成就、態度、興趣、潛能及發展等進行較全面的了解,這就需要採用教育測量與評價多種方法,以彌補教師非正式觀察之不足。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技術手段不再是唯一的書面考試,而是涉及到測量與非測量的一整套評價技術。測量與評價的內容,不再是應該牢記和不該死記硬背的內容,而是涉及更廣泛的教育目標。既然學生的發展是生動活潑、多樣性的,那麼,測量與評價的方法及其結論也應當是豐富多彩、多樣化的、個別化的;測量與評價的目的,不再局限於給學生分等級排名次,而是對學生的發展和潛能進行系統的調查,發現學生的優點與長處,指出學生的缺點與不足,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學生確立信心,認識自己的相對優勢與弱勢,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測量與評價的指導思想是為了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環境,而不僅僅是為了選拔適合精英教育的學生。因此,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思想方法對於教師創造性地教學、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測量與評價的知識是教師必備的專業知識修養;評價學生的能力是教師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科學運用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有關技術方法,是所有成功教學的基礎。
(二)國外教師教育普遍開設」教育測量與評價「類課程
在許多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雖然教師教育模式不一定相同,但對所有想當教師的學生至少要學習十門左右的教育理論課程,這一點卻是相同的。教育理論課程的學分比重,約占總學分的15~25%之間不等。其中包括」教育統計與測量「、」教育評價「等類型的課程。我國教師教育進入轉型期。教師專業化是國際教師教育的必然趨勢。為了培養能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的優秀教師, 教師教育模式、 課程設置、教育理念等都要進行改革。,包括要適當加大教育理論課程的比重,要開設教育測量與評價之類具有教育專業性、教育技術性的課程。這是順應國際教師教育的趨勢,也是實現教師教育目標的必要措施。
在我國,早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所有的師范學生都要學習教育統計與測驗。後來由於戰爭和國際政治斗爭等因素影響,師范院校停止開設這類課程。直到改革開放後,國內才首先在高等師范院校教育系和心理系等少數專業中恢復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等課程。而教育評價的課程則更落後,不但教材建設不盡人意,而且到目前為止許多學校還只列為選修課,甚至沒開設。與國外相比,我國師范教育課程結構中不僅教育理論課程比重偏小,而且除了教育系與心理系等少數專業外,絕大多數師范專業的學生沒有學習教育統計、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是不符合國際師范教育的發展趨勢,也不利於教師知識結構的優化。因此,這種現象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不過,在我國台灣地區的情況則不一樣。台灣地區的教師教育在理念、課程設置等方面與大陸有所差異。他們在教師教育過程中重視教育理論課程的教學,教育理論課程學分佔總學分的25 %左右。目前,台灣地區也在進行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比如, 對小學和初中階段,他們准備用四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九年一貫「新課程改革計劃。新課程改革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理論,把課程內容改革、教與學方式改革、考試評價改革作為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三個支撐點,並把多元評價與教材內容及教學活動有機地加以統整。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
I. 教育測量與教育評價的聯系與區別是什麼
聯系:
教育測量是教育評價的基礎和前提,如果沒有教育測量所提供的一手信息資料和數據,教育評價就成為無水之源,失去了作為價值判斷的基本依據。反之,教育測量的結果只有通過教育評價這個環節才能獲得實際的意義,才能為教育決策者所用,否則成了一堆抽象無章且枯燥無味道的獨立數字。
區別:
教學評價對教育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測定、分析、比較,並給以價值判斷的過程。而教育測量就是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業成績、興趣愛好、思想品德、身體素質以及教育措施上的許多問題的數量化測定。
教育測量
教育是一種以人才培養為目的的社會現象。專門研究教育現象的科學稱為教育科學。教育測量是對教育的特徵、屬性及其運動、發展規律的定量描述,它主要用於對學生的精神特性進行數量化測定。具體地說,教育測量就是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學業成績、興趣愛好、思想品德、身體素質以及教育措施上的許多問題的數量化測定。
教育評價
評價是指主體按照一定的標准對客體的價值進行判斷的過程。
教育評價是從教育測量活動中發展出來的。始於1934年美國心理學家泰勒(R. W. Tyler)的「八年研究」。它是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教育目標為依據,運用有效的評價技術和手段,對教育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測定、分析、比較,並給以價值判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