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坡羊·潼關懷古注音
《山坡羊·潼關懷古》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fēng luán rú jù , bō tāo rú nù , shān hé biǎo lǐ tóng guān lù 。
wàng xī dōu , yì chóu chú 。
shāng xīn qín hàn jīng háng chù , gōng què wàn jiān dōu zuò le tǔ 。
xìng ,bǎi xìng kǔ ; wáng ,bǎi xìng kǔ !
原文如下:
峰巒如聚, 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 意躊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元曲作家張養浩的散曲作品。這是他赴陝西救災途經潼關所作的。此曲撫今追昔,從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難,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封建統治與人民的對立,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思索和對人民的同情。
這種同情與關懷的出發點是儒家經世濟民的思想,在傳統的五七言詩歌中本為常見,但在元代散曲中卻是少有。全曲採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間中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沉鬱風格。
Ⅱ 山坡羊 潼關懷古練習
原文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chóu)躇(chú)。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釋
①山坡羊——曲牌名,決定這首散曲的形式;「潼關懷古」才是標題。
②潼關——古關口名,現屬陝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非常險要。
③山河表裡——外面是山,裡面是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
④西都——陝西長安,是漢代的西京。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⑤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
⑥秦漢經行處——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京城咸陽,西漢(前206-25)的京城——長安,都在陝西省境內潼關的西面。經行處,經過的地方。
⑦宮闕——皇宮建築。闕,皇門前面兩邊的樓。
[編輯本段]譯文
群峰眾巒連綿起伏,波濤如黃河奔騰,潼關內有華山,外有黃河,地勢堅固。遙望古都長安,思緒起起伏伏。令人傷心的是途中所見的秦漢宮殿遺址,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唉!大興土木之時,百姓服勞役;一朝滅亡,百姓流離失所。
賞析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於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為限,如果兩三支合為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峰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躊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歷年間,關中大旱,張養浩被徵召任陝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經過潼關時觸發了追念古代情懷而作的,表現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 這支流傳的小令,以深邃的歷史眼光揭示出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們的爭城奪地的戰爭中蒙受災難的,還是那些無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燒的紅燭,照亮了人們的眼睛,使之認識到象徵封建政權的宮闕,它的興建是無數老百姓的白骨壘起來的;它的倒塌也有無數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這便是它所閃耀的思想光輝。至於鑄辭精當,造型生動,有強烈的抒情色彩乃其餘事。
張養浩的《山坡羊 潼關懷古》把潼關的地形與歷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寓情於景,觸景生情,以潼關作為歷史的見證者,發出一聲沉甸甸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嘆。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峰巒如聚:形容重岩疊嶂,群山密集,綿亘不斷。②「山河」句:言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形勢十分險要。潼關:在今陝西潼關縣北,歷代皆為軍事要地。
張養浩於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因關中旱災,,任陝西行台中丞以賑災民。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 本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弔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為此景所動,第三句寫渲關位於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山河表裡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層(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②「山河」句:言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形勢十分險要。潼關:在今陝西潼關縣北,歷代皆為軍事要地。③西都:指關中一帶,周、秦、漢、北朝、隋、唐等朝均在這里建都。④躊躇:原指猶豫不決,徘徊不前。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傷心」句:言經過秦漢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興亡往事,引起無窮的傷感。⑥「宮闕「句:言在無數的戰亂中,過去的宮殿已經化為了一片焦土。宮,宮殿。闕,王宮前的望樓。
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弔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望西都,意躊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作家身處潼關,西望舊朝故都長安,西都」即長安,長安不僅是秦漢都城,魏、晉、隋、唐都建都長安。作為六朝古都,當年是何等的繁華、昌盛。現在,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怎能不令詩人躊躕傷心呢? 曾經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萬千滋味湧上心頭,遙想當年,秦之阿房,漢之未央,規模宏大,彌山縱谷,可如今崇麗之宮闕,寸瓦尺專皆盪然無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務,他不禁感慨萬千。第六、七句「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官闕萬間都做了土」,「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何等令人「傷心」啊!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讀者很容易想像。在這里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這里作家面對繁華過後的廢墟所發出的「傷心」實乃悲涼。為秦漢舊朝統治者悲涼,恐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三輔黃圖》:「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餘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餘里。」後來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見《見記•項羽本楊》。故曰:「阿房一炬」。 這種局面是他們不曾想到的吧!同時亦為百姓悲涼,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為彰顯一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築,但它卻隨著秦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王朝的興替固然令人傷感,但作者最傷心的卻是百姓之苦。秦王朝為彰顯一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築,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爭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讓作家沉重的說出第三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千古流傳的語句。
第三層(末四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樣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如果這首曲子的曲意僅僅停留在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上,那麼它僅僅宣揚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與其它懷古詩(與《洛陽懷古》「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 與陳草庵《山坡羊 嘆世》「興,也任他;亡,也任他。」 與《驪山懷古》「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與趙慶善《長安懷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與楊慎《臨江仙》「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主題並無多大區別。在否定歷史的同時,也否定了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正因為最後兩句就使得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題材的其它作品。這首曲可貴之處在於它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有對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與關懷。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興」,怎麼也「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築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歸納總結: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秀作品。。
《潼關懷古》中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這種復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張養浩自幼才學過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獻書,被提拔,後任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等職,因評時政,得罪當權者被罷官,為避禍不得不隱姓埋名;後被召起,官至禮部尚書。50歲時辭官歸隱於濟南雲庄,關中旱災時被重新任命,趕赴陝西救賑災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讓他把功名富貴都參破,不再在意統治者對自己的評判;濟南雲庄的歸隱生活,不僅讓他欣賞禮贊自然的風光,更讓他體察民生只艱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讓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剛正不阿、仗義執言的性格,讓他有勇氣面對現實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懷古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憂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傾囊以賑災民,每撫膺痛哭,遂得病不起。」這是一個有良知的讀書人真實的本性和真實的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所難得一見的。
張養浩特殊的仕途經歷,決定了他的懷古散曲中有一種參破功名富貴的思想,《驪山懷古》中寫到「贏,都做了土;輸,都做了土。」 《洛陽懷古》中寫到「功,也不長;名,也不長。」 《北邙山懷古》中寫到「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這些曲中張養浩把勝負之數、功名之分、生死之際,看成了毫無差別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說富貴無常、人生如夢。只有《潼關懷古》以難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會里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的統治者對讀書人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直到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況且這種制度也是不公平的,這就造成下層讀書人在很大程度上對元統治者失去信心,對社會缺少責任感,所以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時代地烙印:他們或感傷古王朝之覆,發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嘆古今之巨變,流露對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於歲月流逝,抒發個人沉淪不遇之憂情。惟有《潼關懷古》洋溢著沉重的滄桑感和時代感。
從作品內容、作家其他懷古作品、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三個層面上看,《潼關懷古》都表現為 一份難得的沉重。
理解
本篇在寫法上層層深入,由寫景而懷古,再兒議論。意蘊深邃,感情沉鬱,雄渾蒼茫的景色、真摯深沉的情感和精闢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使得全曲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首散曲字里行間充溢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突現了懷古詩的特色,又別具沉鬱風格。
背景材料
1.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庄,元代濟南(今屬山東)人。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為權貴所忌,被罷官。復職後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後因上疏諫元夕內庭張燈得罪,辭官歸隱,屢召不赴。1329年關中大旱,應召出任陝西行台中丞,忙於賑災事宜,積勞成疾,任職僅四個月,死於任所。
張養浩能詩,尤長於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雲庄休居自適小樂府》一卷,主要是歸隱期間的作品,反映了樂於隱居思想,有時也流露出對官場的不滿。晚年目擊人民的苦難,寫了一些揭露社會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調較高。這首《山坡羊·潼關懷古》就是其中之一。
2.《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作者路過潼關時寫的。《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飢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飢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Ⅲ 山坡羊 潼關懷古主題
主題:撫今追昔,從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難,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封建統治與人民的對立,揭示了統治者壓迫人民的本質,表達了作者對歷史的思索和對人民的同情。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元曲作家張養浩的散曲作品,原文為: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譯文:
華山的山峰從西面聚集到潼關來,黃河的波濤洶涌澎湃,潼關古道連接著關內華山和關外黃河。西望長安,心神不定,感慨萬端。
令人傷心的是經過秦漢宮殿的遺址,昔日秦皇漢武的萬間宮闕都已盪然無存,所剩的只有眼前的一片蕭條。國家興起,受苦受難的是黎民百姓;國家滅亡,受苦受難的還是黎民百姓。
(3)山坡羊潼關懷古教案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作者張養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天歷二年(1329年),因關中旱災,被任命為陝西行台中丞以賑災民。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
這首小令就是在他赴任途中經過潼關時觸發了追念古代情懷而作的,表現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
賞析:
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張養浩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這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
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
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第三句寫渲關位於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潼關之氣勢雄偉窺,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弔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望西都,意躊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第六、七句「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令人「傷心」的。
末四句總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作者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
Ⅳ 山坡羊 潼關懷古賞析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專躊(chóu)躇(屬chú)。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Ⅳ 山坡羊 潼關懷古詩歌風格特色
《山坡羊 潼關懷古》的風格特色:
一、雄渾蒼茫的景物描寫。
二、悲憤沉鬱的情感抒發。
三、高遠深邃的意境。
具體賞析如下:
在寫法上,作者採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讓這首小令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間中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沉鬱風格。
一、雄渾蒼茫的景物描寫。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散曲開頭,從寫景人手,大處落墨,用生動的比喻和擬人的手法,突出了山河的雄偉壯麗·為全曲奠定了氣勢雄渾的感情基調。一個「聚」字,
表現了峰巒的眾多,並且給人以動感,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作者沒有單純寫景,而是在山川景物描寫中,滲透著自己強烈的主觀感情。那連綿起伏的群山,閱盡人間滄桑,似乎在為人民的苦難充當歷史的見證,那咆哮奔騰的黃河,也像是在控訴歷代統治者的罪惡。真可謂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啊!
二、悲憤沉鬱的情感抒發
「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官闕萬間都做了土。」
作者西望長安,過漢唐帝國的都城,對其歷史上的繁華興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著無限的感慨。這里隱隱約約透露出民族意識,即對漢民族強盛時期的追憶,思想感情極為復雜,也許這就是「意躊躇」的原因吧!作者由長安進而聯想到秦漢的興亡,著重突出「傷心」二字,平添了無限的蒼涼凄楚之情。明明是潼關懷古,卻把視野擴展到了渣關通往西都的路上,聯想到關中逃難的黎民百姓,他們成群結隊,艱難地行走在路上。《元史》記載:「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飢民相食。」作者赴任途中,自然會看到這悲慘的景象。不過作者並沒有正面寫到難民群,而是抽筆去寫此地往昔的興衰,不言勝有言。秦皇漢武的宮殿樓閣,舞榭歌台,如今已灰飛煙滅,化為塵土,怎能不令人感慨!然而更令作者傷心的是這些官庭殿堂,傾耗了多少民脂民膏啊!這強烈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無比同情,對統治階級無比失望的復雜的思想感情。
三、高遠深邃的意境
這首懷古曲既不是站在士大夫的立場抒發懷古之幽思,悲嘆王朝更替,世事滄桑沉浮,也不是出於落魄文人的角度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感慨,而是從民生的疾苦去評判歷史,其思想境界遠遠高出一般的懷古之作。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由歷史朝代更迭、興衰交替的現象總結出一條歷史規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掘意精要,發人所未發之言,可以說是千錘百煉,寓意深刻,這就跳出了一般懷古作品的窠臼,傳達了勞動人民的呼聲,顯示出不同於常人的胸懷和眼光。試看歷代的封建統治者,當其衰亡時期,都是昏君在位,奸佞當道,終於導致社會動亂,兵連禍結,陷黎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蒼生痛哭深」,因此說「亡,百姓苦。」而當每個朝代的興旺時期,統治者又大舉徭役,大興土木,奴役和盤剝百姓,以供其驕奢淫逸,所以說,「興、百姓苦。」這是作者關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華,表現了作者極大的勇氣和膽識,早在六七百年前的封建時代,他能作出如此透闢深刻的判斷,的確難能可貴。這首散曲把潼關的形勝和潼關的歷史巧妙地結合起來,寓情於景,因景生情,以形勝的不變,襯托歷史的多變,以潼關作歷史的見證,揭示出封建統治階級的爭奪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意蘊深邃,感情悲憤沉鬱,雄渾蒼茫的景色、真摯深沉的情感和精闢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使得全曲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