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傳統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弊端
傳統課程的話,它比較因為是機械臂端顯示,因為它局限性比較大,只僅僅在更早上聽到浙江的,現在我們可以在網上查了很多相關的知識。
❷ 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麼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麼弊端
101教育PPT的資源庫有這個問題的回答,可選擇PPT背景的軟體。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內視真正的「格」容,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❸ 傳統的教育教學主要存在哪些弊端
教育體制的弊端主要表現為:政府對學校特別是高等院校統得過死,使版學校失去了生權機活力; 教育結構上表現為,基礎教育非常薄弱,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不夠,民辦,民營學校發展不足; 錄取人才方面表現為,實行一考定終身,一切唯分數是瞻,一則流失了大量人才, 二則扼殺了學子們的天性與創造力; 高等教育內部的科系,層次比例失調;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和內容陳舊落後,落伍的專業沒能及時淘汰,嚴重的脫離了社會的發展需要 現狀只看文化課,不管你的特長的。 死讀書!讀死書
❹ 傳統培訓班的弊端有哪些
傳統培訓班教學資源稀缺,容易被時間空間限制,無法高效匹配學生。
❺ 傳統評課中存在哪些弊端
一、重聽輕評:
聽而不聞多,評的少。如果有些該評的課而不評,一方面執教者心裡沒底;另一方面評課的作用沒有得以發揮,聽課也就失去了意義。
二、敷衍了事:
評課大部分是虛假的評議,只講贊歌,不講缺點。評議會上,經常是發言只有三五人,評議只有三言兩語,評課冷冷清清。
三、平淡膚淺:
聽了一節課後,看不出什麼問題,有的評課者雖提了不少意見,但多半是枝節問題,教者板書如何,聲音大小,教態,拿教鞭的姿勢,圖表懸掛的高低等等。
四、面面俱到:
對一節課的評議應該從整體上去分析評價,但決不是不分輕、重、主、次,而需要有所側重。即根據每一次的聽課目的和課型,以及學科特點突出重點。但實踐中有些評課面面俱到,因而泛泛而談,難以突破重點。
(5)傳統教學的弊端擴展閱讀
評析老師一節課上的好與壞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落實,還要看教者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在評析教師一節課時,既要看教師知識教授的准確科學,更要注意分析教師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思路設計是多種多樣的。為此,評課者評教學思路,要看教學思路設計符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不符合學生實際;要看教學思路的設計是不是有一定的獨創性,超凡脫俗給學生以新鮮的感受;看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是不是清晰;看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思路實際運作有效果。
❻ 傳統的教育對中國學生產生了什麼樣的弊端
我覺得傳統教育太重視考試分數了,這便導致了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在學習,以及應付考試上,也出現了'考試前突擊,考完就忘'的現象. 國外的教育,由於不是很重視考試分數,鼓勵全面發展, 學生就可以花參加活動,以自己的興趣為導向發展些課外專長什麼的. 當然,估計傳統教育的好處就是中國的學生(除大學生階段) 參加國外奧林匹克競賽什麼的,都是拿獎的,但是到了大學,這個相對自由發展的階段, 外國學生全面素質的後勁就出來了,所以國際上大學生比賽,中國的學生就相對弱了. 這是個大題目,一兩句講不完的~ 作為中國家長,不要一味過於應試教育,在學校,學生就已經接受大量應試教育了,所以課外的家長教育時間,就應該鼓勵孩子素質的發展,以平衡學生的成長
❼ 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麼弊病
中國傳統教育的目的: 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主流,所以儒家關於教育目的的主張可以作為中國傳統教育目的的代表。 從社會要求來看,中國傳統教育目的的就是培養統治者要求的治才、吏才,表現為「讀書做官」。這種思想在先秦時期就已確立,孔子的學生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讀書做官」的教育目的有益於封建社會的統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從對個人發展的影響來看,中國傳統教育目的主要是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修養身心,培養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 孟子認為教育的目的為「明人倫」,在他看來「人倫」就是「人道」,「道」是儒家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把教育的目的定位於「明明德」,進而「親民」以至於「至善」之境。為達此目的,《大學》中把教育的目的概括為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八項要求。在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思想的封建社會,這一指導思想一直貫穿著傳統教育的始終,對中國傳統教育制度及內容的確立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屈辱的中國近代歷程中,中國社會出現了重大的變革,結束了封建王朝的統治,一大批先進知識分子開始覺醒,踏上了救國圖強的道路。在這一時期,教育的目的在於喚醒國人,培養人才,強國強民。在此同時,蔡元培、陶行知等一大批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在尋求教育強國的道路上進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為近現代中國教育體制的確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 中國傳統教育體制和內容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中國傳統教育方式主要是一種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人的個性,限制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不利於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中國傳統教育的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體。「四書」、「五經」雖凝聚了我國古代先民的智慧,但其又是按照統治階級利益不斷刪定,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法定教條,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教化民眾,在一定程度上,愚化了民眾。而且在課程設置上,沒有涉及到自然科學,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給傳統教育打上了深深地時代烙印。中國傳統教育的教學原則雖強調貫徹啟發式,學思並重,知行統一的思想,又到處可見呆讀死記、照本宣科,以應付各類考試為目的,扭曲了學習的目的。 中國傳統教育的目的之一,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學而優則仕」、「讀書做官」使讀書學習帶有很強的功力性,嚴重扭曲了教育的意義。在這種教育模式下,不利於培養學生獨立完整的人格,不利於形成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不利於實現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天、地、君、親、師」是至高無上的,而這一點在傳統教育中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所以,自古以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讀書人更是死抱著四書五經,唯書是從,唯師是從!而這恰恰促成了中國傳統教育最大的悲哀!
❽ 傳統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有哪些弊端
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是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保證,無效溝通會導致教育目標難以實現,溝通不當必然導致師生關系不和諧。師生溝通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由於師生雙方溝通不和諧,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授課方式與溝通方法造成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新觀念,以學生為本,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克服溝通障礙,提高溝通的表達能力,加強教學交流,因人而異,增加溝通的靈活性,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 師生溝通 存在問題形成原因 解決途徑
一、思想政治課中存在的溝通問題
教育是師生交往的過程,與學生交往就離不開溝通,如何與學生溝通,決定了教育教學能否成功,而每一次無效的溝通,都可能給教育教學帶來阻礙。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對於培養學生健康、豐富的個性,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幫助學生學好知識,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智慧,增進師生間的情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增加師生之間溝通的機會,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師生間的有效溝通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激發學生求知的積極性、創造性,培養學生敢於承擔責任的勇敢精神和勇於實踐的動手能力。有效溝通有利於克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局限性,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1]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於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在思想政治課堂上存在溝通問題是不可避免的。
(一)溝通不當導致師生關系不和諧
在平時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在向學生熱情的傳遞知識,而學生卻毫無興趣。教師常常面臨的是學生的抗拒、低度的學習動機、注意力不集中、厭學,甚至直接的反對。傳統的教學主要採用「誘導學習動機一感知知識一理解知識一運用知識一檢查反饋」的模式,力求讓學生盡快掌握知識。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這種模式演變成了「填鴨式」的教學。在教學中,片面的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過程枯燥,依照操作程序機械套用,學生被動接受灌輸。再者,學生受自古以來師道尊嚴觀念的影響,從溝通的角度來講,師生溝通中就有困難。例如:在語言的溝通中教師掌握著課堂的話語權,對學生進行主觀評價;在身勢語的溝通中,教師常常會出現身勢語的使用不當,容易將自己的消極情緒透露給學生,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或者,教師通過身勢語容易體現出對某一個學生個體的關注,而忽視了其他學生的心理和情感,這樣就很容易引發學生極為反感的課堂教學公平問題;再次,師生在溝通中常常會出現情感溝通缺位的現象,師生間的溝通基本限於課堂教學中的客觀事件的溝通,而缺乏在情感、信念、價值、態度、道德等情感領域中的深度交往和溝通。
(二)無效溝通導致教育目標難以實現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固然不錯,但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語言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卻表現得截然不同,往往是口是心非;在課堂教學中採取所謂加強行為培養的活動化、開放化教學,殊不知,還是「為活動而活動,為開放而開放」。[2]學生長時間受到這種灌輸就形成了一些唯心的道德認識,應對考試尚可,但對行為素質的提高功效不大。除卻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各種缺點與不足,思想政治課中師生溝通中存在的障礙更為突出。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多是進行「條條」教學,教師講條條,學生背條條,考試考條條,教學過程變成了生硬的灌輸。教師講得越多,學生就越不願意接受,沉悶而枯燥的課堂氣氛更是讓學生提不起任何的興趣。由此便發展成學生怕學,老師怕教的一門受冷落的課程。
二、師生溝通障礙的形成原因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常常因為一些細小的差錯而使師生間的溝通無法實現,更要命的是甚至會出現相反的效果。師生間的溝通無法實現,影響了信息的有效傳遞。在我國現今的中小學教學中,基於師道尊嚴觀念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和平時的生活學習中通常會出現對學生以激烈的言辭進行批評,甚至會以不適當的語言侮辱學生、傷害學生的心理和人格的情況。雖然教師的出發點可能也是為了學生,但如果只注重教師權威而不在乎學生感受,忽視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觀念必然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懼怕和反抗的情緒,導致師生關系的緊張和冷漠,並進而引發師生進一步溝通的障礙。作為一種特定的、復雜的社會關系和具體的、帶有情境性特徵的社會實踐活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引發的溝通障礙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常常給師生間的溝通造成障礙。例如:有人羅列了教師的12個不同角色:知識的來源和學習助手、行為的示範者、社會的表徵、學生行為的裁判和調解員、團體領袖、代理家長、自信的支持者、不良行為的偵探、保姆、泄憤的目標或替罪羊、亦師亦友、偶像。[3]以上這些教師角色中的絕大部分決定了教師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應該起主導作用,而教師受到這些角色因素的影響,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往往會將矛頭不自覺的指向學生。強調問題的來源都是學生一方造成的,如此不但無法疏解學生的負面情緒,反而增加了他們的壓力。針對這種觀念,現代教育提倡尊師愛生,但潛在的規則仍然是尊師第一,愛生第二。長期下去,必將扼殺學生表達的勇氣,同時也剝奪了學生自我決定及承擔責任的自主性。這樣的方式終將無法建立起開放式、鼓勵性且有建設性的正向溝通。
雖然歷經多次改革,現實中的教育理念與方法和教育研究者們所倡導的現代化的、科學合理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差距還很遙遠。而在教育中關於什麼是知識,教師應該如何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個性、情感、道德和態度;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各自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教師應如何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才會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等等,這一系列的教育基本問題在中小學中仍未得到很好的解決。[4]
(二)由師生雙方引發溝通障礙
在學校這個特殊的群體中,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成長中的獨立的個體。由於我國現在的中小學班級規模通常都比較大,在班級教學過程中教師很難做到關注每一個學生,與每一個學生進行即時性的直接溝通。每一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有些學生的性格開朗大方,善於和教師進行溝通,也有部分學生性格靦腆、自卑、喜歡獨處、不善於交際,對教師發出的溝通信息反映不強烈;學習興趣濃,成績較好的同學往往願意與教師溝通;而那些認為課程沒意思、迫於分數與規章硬著頭皮來上課的學生,學習沒有主動性,根本無心與教師溝通;成績差的學生因為心裡自卑也不願與教師溝通;有的性格保守、內向的學生想與老師
溝通又怕有「溜須拍馬之嫌」故而也對教師敬而遠之。這樣就會對溝通效果產生不良影響。
另一方面,影響師生溝通的主要障礙不單只是地位和角色的差異,同樣,師生雙方在成熟度(如知識、經驗、情感、抱負、態度等)、性別、年齡、社會背景、興趣等因素中存在的差異以及獲取信息的渠道,獲取的信息量不同等使及時有效的交流無法實現。由於這些差異的存在,在交流時,師生也會對同一信息產生不同的看法,雙方之間存在代溝因而缺乏共同語言等,由此也就產生了這種特殊的人際溝通障礙。
(三)授課方式與溝通方法造成的溝通障礙
教師講課生動、信息量大、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就會愛聽,就願意與教師交流;而教師過於死板、學究氣濃、教學方式僵化、只會填鴨式教學,學生就會不願意聽,不願意與教師溝通。另外,教師的個人風格也影響學生溝通的意願:開朗、大度、誠懇、個人魅力強的教師往往能吸引學生;而面對那些過於嚴肅、冷漠、自大愛擺架子的老師,學生都不願意與其溝通。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是憑借經驗和想像與學生進行溝通,無法真正接觸到學生的心靈。在師生交往與溝通的過程中,如果教師不注意溝通的方式方法,無意中就會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和情感,進而就會影響到學生與教師的人際關系,甚至會導致師生關系的僵化或敵對,那麼此時無論教師怎樣的良好用心學生也會不接受,並從內心深處對教師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
三、促進思想政治課有效溝通的途徑
(一)更新觀念,以學生為本,是有效溝通的基礎
思想政治課每周的課相對較少,課與課之間間隔時間較長,再加上一名政治教師兼多個班級的課,學生的人數多,師生之間相互溝通的機會也就少了。而思想政治課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其中一個方面就是要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知識實際。因此,我們必須變過去的只靠上課接觸學生為平時盡可能多地接觸學生。在課問、自習或其他空閑時間,經常到教室、樓道、操場走走,或與他們交談,或參與他們的課外活動,不但了解到他們的各方面的情況,還培養了師生感情。中學生的自我意識在逐漸增強,對老師的言行不再像小學生那樣輕信和盲從,這就需要教師發揮自己在情感教育中的導向作用,以取得學生的信任感。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證明,教師經常面帶微笑,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做到「台上是良師,台下是益友」,關心愛護學生,並對學生寄予希望,才能取得學生的信賴,學生就願意接近教師,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育,學生進步就快。可見師生的這種情感力量對學生非常重要。
1、實現角色轉換,一切以學生為本
長期以來,作為課堂中管理者與控制者的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教師的地位由權威者向平等者、由傳授者向求知的參與者等角色轉換。師生關系的交往也不再是居高臨下的命令式,而是帶有朋友間的對話的特點——是雙向和交互的作用,而不僅僅是單向的信息傳遞。因此,教師作為師生溝通互動的主體行為者,必須轉變傳統的溝通角色,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成為師生良好溝通環境的創造者,交流機會的提供者,積極師生互動的組織者和學生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要做到「一切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全方位的為學生發展而服務。
2、理解學生,達到情感認同
要真正理解學生,關鍵在於教師不能對學生持有固有的偏見與主觀的判斷,應站在學生立場上,設身處地,以學生的眼睛來觀察,以學生的心靈來感受,以學生的觀點來思考,從而走入並體驗學生的內心世界,達到與學生心靈的相通與共感。如果教師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走不進學生感興趣的領域,終將無法接納和理解他們的經驗與感受。
3、尊重學生,獲得平等交流
有效的師生溝通要求教師平等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價值和尊嚴,並且這種平等和尊重不是教師好心恩賜給學生的,也不是教師被迫給予學生的,而是教師相信、看到並珍視每一個學生的價值、潛能,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改變和成長的動力與能力,而非強調成績好壞、品行優劣、出身貴賤、相貌美醜。只有這樣,教師才可能真正視學生為平等的朋友,是與自己一樣值得尊重、應該被尊重的一個人。
4、真誠對待學生,實現心靈互動
我們常常聽學生說:「我喜歡這個老師,因為老師對我好。」在學校中,幾乎每個老師對學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願望的,是出於對學生的好心。但是,不同的老師在與學生溝通時,學生對他們的真誠度的高低感受不同,教育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卸掉偽裝和防禦,真誠的與學生進行溝通。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動作,甚至言語中的一下停頓,都傳遞著對學生的肯定、贊賞、滿意,實現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心理溝通,將自己的愛無私地奉獻給學生,時時處處與學生進行著有形無形的心理溝通,而這種溝通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所在。
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只要教師對學生以誠相待,持之以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相信學生一定會樂意接受教師的教導的。
(二)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克服溝通障礙,是有效溝通的策略
溝通在課堂管理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溝通的本質性要求是溝通的有效性。要克服溝通的障礙,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選擇最佳的溝通渠道,合理組織教學,並注重信息的反饋。
1、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
任何學校教學本質上都是一種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活動。這種活動的實效如何,固然同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是否高漲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實際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為教師的施教質量所左右的。從教育學的角度講,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他應具備多種較高的素質。具體而言就是指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和自身的人格魅力等。[5]只有當教師具備了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質、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教育教學藝術、良好的儀表與作風習慣、較強的責任心和挫折忍耐力以及健全的人格等優秀品質,才能為師生間的有效溝通與交流打下基礎,引導學生感受知識的魅力,提高教學的實效。
2、克服溝通的心理障礙
疏通學生的心理是教育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工作。由於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思維活躍、個性鮮明的學生個體,運用生活幽默疏通學生心理,可以為構建和諧師生關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克服溝通的障礙必須注意以下心理因素的作用。首先要關注學生心理背景,科學地應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心理效應。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認真聽講,集中注意力,以便准確、及時地接受教師的教學內容,同時讓學生在相互討論和交流中,傾聽別人的發言,並與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態度、自己的價值觀進行比較,從而批判自己,糾正自己,這也是個內省的過程。其次,增強記憶是消除師生溝通障礙的有效心理措施。記憶水平高的學生,對老師傳授的知識內容,接受起來也比較好。再次,重視班級的文化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是課堂教學中人際溝通的積極背景。班級文化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班級文化的創建,要注重從身邊的小事入手,不以善小而不為。班級文化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潤物細無聲,因而也是最美的教育。[6]
(三)提高溝通的表達能力,加強教學交流
1、提高溝通的表達能力
語言運用得是否恰當直接影響溝通的效果。首先講話要有重點,使用語言文字時要簡潔、明確,敘事說理要言之有據,條理清楚,富於邏輯性;措辭得當,通俗易懂,不要濫用詞藻,不要講空話、套話。其次要善用比喻,即使很復雜的問題,也可以用簡單的比喻講出來。其三可以藉助手勢語言和表情動作,以增強溝通的生動性和形象性,使對方容易接受。每個人溝通中的語言或體態語詞的表達,都是在個人的個性背景下作出的,是整個人格的反映,特別能增強師生之間的親和感。思想政治課和其他以傳授知識為主的課不同,思想政治課所講授的道德知識是一種憑借和橋梁,其目的是通過知識的啟迪而使學生發自內心地接受你所講的觀點,從而改變其觀念,影響其行為。思想政治課這一特點,要求我們更要講究講課的藝術,不僅道德觀點要講懂,還必須有感染力,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感人,以行動人,以理服人,才能達到教育目的。
2、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是應當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質量,必須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為此主張學生在聽課時,可以隨時提出問題,必要時可進行討論,還可以採取試講等形式引導學生進入角色,使學生由單一的聽眾變為教學舞台上的主角,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索。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表現慾望,學生為了勝任教學舞台的角色必然會集中精力聽課,認真思考,才能夠積極參與課堂上的這種相互交流和溝通,溝通的有效性才會比較高。教師作為教學舞台的導演,只有認真備課,對所要講授的內容了如指掌,使交流和溝通的信息充分且有效,才能達到交流和溝通的最佳方式,將課堂教學導演的多姿多彩,促進課堂教學的互動性。
(四)學會溝通的有效傾聽,選擇最佳的溝通方式
1、學會溝通的有效傾聽
傾聽是一種習慣,傾聽是一種尊重,傾聽是一種內涵。有效的傾聽能增加師生的信任感,是克服溝通障礙的重要條件。傾聽,不同於一般意義的「聽」,心理學上將它劃分為「外在表現上的傾聽」和「心理上的傾聽」兩大部分。所謂「外在表現上的傾聽」,是指教師在行為上採取一種積極參與姿態,去傾聽學生的談話,與學生交流。「心理上的傾聽」層次則更深,既要主動地傾聽學生的言語表述,也要細心地觀察學生非言語信息的表達,從學生的眼神、語氣、手勢、面部表情等行為動作中,「聽"出他言語中所隱含的深層意義。對於許多教師而言,不是不能聽,而是不願聽。要學會傾聽,可以從傾聽所必備的態度入手,包括:接納和平等、專注和警覺、鑒賞和學習、執著和冷靜、參與和體驗。這樣的傾聽就是真心的傾聽,它有效地改變教師的傾聽方式,使他們從外在的聽變為內在的聽,從抽象的聽變為具體的聽。傾聽的同時,還要和學生及時的互動,以表明正在聽並積極的反饋信息,這樣才能使傾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選擇最佳的溝通方式
師生進行溝通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特別是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更是如此。在師生溝通上,教師一般占據主導地位,因此,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能予以學生最恰當表現的溝通方式。一般來說,教師都會採用面對面談話式溝通。這是最直接、最傳統的溝通方式,師生直接面對,真誠而坦率地交談,溝通的效果能立竿見影。
但在某些環境下,可能有某些事情師生之間不方便直接面對面溝通,那麼就需採用間接的方式。比如一個電話、一聲問候,方便拉進彼此間的距離,能很好的避免面對面交流中的尷尬等問題,又能保證溝通的及時性。通過電子郵件、QQ、MSN、博客等進行交流可以使師生間的溝通更為深入,能了解到學生平時不易掌握的一些情況,甚至能直面學生的內心世界,而作為學生也會得到教師更為完備的幫助和指導。
(五)因人而異,增加溝通的靈活性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旋教」的觀點,他主張針對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和智力水平,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
根據人類心理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的特點,教學中的溝通應針對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別差異靈活運用。教師對學生的一般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學習風氣、學習態度和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儲備、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體等方面的特點都要充分了解,以便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教學。同時,在教學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體教學上,又要善於兼顧個別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設計適合不同個性特點學生成才的最優方案。
❾ 傳統教育有哪些弊端什麼是傳統教育
教育體制的弊端主要表現為:
政府對學校特別是高等院校統得過死,使學校失版去了權生機活力;
教育結構上表現為,基礎教育非常薄弱,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不夠,民辦,民營學校發展不足;
錄取人才方面表現為,實行一考定終身,一切唯分數是瞻,一則流失了大量人才, 二則扼殺了學子們的天性與創造力;
高等教育內部的科系,層次比例失調;
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和內容陳舊落後,落伍的專業沒能及時淘汰,嚴重的脫離了社會的發展需要 現狀只看文化課,不管你的特長的。
死讀書!讀死書
傳統教育:主要是通過教育者的言傳身教,使被教育者在身心方面得到教育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