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清照<一剪梅>
賞析一】
以靈巧之筆抒寫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這首詞版在黃升《花庵詞選》中題作「權別愁」,是趙明誠出外求學後,李清照抒寫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記》說:「易安結褵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最近,電影《李清照》沿襲了伊世珍之說,當趙明誠踏上征船出行時,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我認為把這首詞理解為送別之作,於詞意不盡相符,就是「輕解羅裳」兩句,也難解釋得通。「羅裳」,不會是指男子的「羅衣」,因為不管是從平仄或用字看,沒有必要改「衣」為「裳」。「羅裳」無疑是指綢羅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為寫李清照,下句寫趙明誠,那麼,下句哪來主語?兩者文意又是怎樣聯系的呢?看來,應該以《花庵詞選》題作「別愁」為宜。
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婚後,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滿了學術和藝術的氣氛,十分美滿。所以,兩人一經離別,兩地相思,這是不難理解的。
『貳』 李清照一剪梅的簡介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從後兩句可以看出,作者對夫君的思念之情表現的淋淋盡致,猶如少女情懷的相思之情。
『叄』 李清照《一剪梅》的詳細翻譯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捲處,誰會將錦書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飄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肆』 李清照的一剪梅全文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蓮舟。
雲中誰寄錦版書來,雁字回時,權月滿西樓。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此詞之妙,前在虛實,後在詞工,上片一句"雲中誰寄錦書來"甚妙,不然,"玉簟""西樓"俱元所借力。下片"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把相思寫得有模有樣,有動有靜。遍觀古今詞,只有李煜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堪敵;然又不如,剪不斷理還亂的是紛線亂麻,有形而無意,有靜而無動。
『伍』 李清照 一剪梅 賞析
李清照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蕈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版
雲中誰寄錦書來?權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詞作於詞人與丈夫趙明誠離別之後,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於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調,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給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緻精巧的別情詞作。
『陸』 李清照《一剪梅》的詳細翻譯
譯文為:
已是秋天了,粉紅色的荷花已經凋謝,仍散發著殘留的幽香,睡在竹席上,已有了一些涼意。輕輕地提著絲裙,獨自登上那精緻的小船,想去散散心,排遣掉相思的苦情。仰望長空,白雲悠悠,誰會將書信寄來?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飛回來時,清亮的月光,已經灑滿了西樓。
落花獨自地飄零著,水獨自地流淌著。我們兩個人呀,患著一樣的相思,卻兩地分離,牽動著各自的憂愁。這相思的愁苦實在無法排遣,剛剛離開了微蹙的眉梢,卻又隱隱地湧上了心頭。
原文: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出自《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詞作於詞人與丈夫趙明誠離別之後,寄寓著詞人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於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
(6)李清照一剪梅教案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詞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當作於婚後不久。題名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記》引《外傳》雲:「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
根據李清照帶有自傳性的《金石錄後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與趙明誠,婚後伉儷之情甚篤,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而後其父李格非在黨爭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連,被迫還鄉,與丈夫時有別離。這不免勾起她的許多思念之情,寫下了多首詞篇,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柒』 李清照 一剪梅
《一剪梅》:
紅耦香殘玉蕈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捌』 l李清照的所有一剪梅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蓮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意思:紅色的荷花已經凋謝,僅留一絲殘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涼意,彷彿充滿秋天的
憂愁。我輕輕地解下輕柔的絲裙,(換上秋裝)孤獨地登上美麗的蘭舟。南歸的秋雁從雲中掠過,卻沒有將錦書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滿西樓。容貌如鮮花一樣容易凋零,青春象流水一樣一去不回頭。同樣一種相思,化作兩處的閑愁。難到排遣的,是共同擁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剛離開緊蹙的眉頭,卻又到了煩亂的心頭。
一剪梅·舟過吳江 蔣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素娘橋。風也飄飄,雨也蕭蕭。何時歸家洗客袍? 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意思:上片起首,「一片春愁待酒澆」,詞人漂泊在外,在這春光明媚的季節思歸之情更是難以抑制。坐在船上行駛在江中,看到岸邊酒樓的酒旗正迎風招展,招襪顧客,心中不由地想借酒澆滅這濃濃的思歸之情。船兒渡過了秋娘渡與泰娘橋,偏偏又遇上這「風又飄飄,雨又蕭蕭」的惱人天氣,更加增添了旅人的春愁。 下片想像歸家後的溫暖生活:有人給自己洗客袍,調銀字笙,燒心字香,何等地美滿愜意唉,現在還不能回去,還是獨自一人漂泊不定。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光匆匆而去,「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挑,綠了芭蕉」,時光遠遠地將人拋在後面,歲月不饒人啊!不信你看那紅紅的櫻挑和綠綠的芭蕉,春天即將逝去,夏天就要到了。「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二句將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意象轉化為具體可感的事物,生動形象深受後人喜愛。
這是一首抒寫離情別緒的詞,重在寫後的相思之情。上片雖沒有一個離情別緒的字眼,卻句句包孕,極為含蓄。下下片則直抒相思與別愁。詞以淺近明白的語言,表達深思摯愛之情,纏綿感人。
一剪梅 陸游
篆罷沈園字字香,照影驚鴻,躡步迴廊。曉來飲隅到燈黃,翠羽輕聆,露草澄光。苦散無由怨柳牆,萬卷呵成,孤口難張。先生從此兩惶惶,梅也牽腸,婉也牽腸。
一剪梅 劉克庄
束蘊宵行十里強,挑得詩囊,拋了衣囊。
天寒路滑馬蹄僵,元是王郎,來送劉郎。
酒酣耳熱說文章,驚倒鄰牆,推倒胡床。
旁觀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賞析:這是一首別具一格的告別詞。詩人這次是到廣東潮州去作通判,好友王實之在風亭為他設宴餞行。它完全拋開了臨歧淚眼相看的兒女情長,繪聲繪色的描寫了兩位飽受壓抑而又不甘屈服的狂士的離別。豪放激越,深沉憂憤,表現了辛派詞人的特色。對於友人的餞別,寫得形象生動,有人物活動,有情節發展,並著重從人物動態中表現感情的發展變化,始而愁苦,繼而激憤,最後慷慨奔放。以狂放之言語,把劇情推向高潮,避免了直接議論。在劉克庄的詞中,這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一剪梅 無名氏
漠漠春陰酒半酣。風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蠶事欲眠三。桑滿筐籃,柘滿筐籃。先自離懷百不堪。檣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燈強把錦書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賞析:這首詞寫作者對江南的懷念。上片寫景,作者用清麗洗煉的語言生動描繪出一幅清新明麗的江南春天的圖畫:暮春時節,春陰漠漠,春風春雨吹透了、打濕了輕柔的春衫。此時春蠶已快三眠,養蠶的人家懷著即將收獲的喜悅心情採摘得桑、柘葉滿籃,把蠶喂得飽飽的。這是江南暮春時節所特有的景象,顯得生機盎然。 作者在將春色渲染了一番之後,下片換轉筆峰,折入遊子的懷鄉之情。「先自離懷白不甚」一句,真切地表達了離鄉懷鄉的深沉愁苦,還點明了原來上片所著力描寫的並不是眼前所見之景,而只是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江南風景畫,反襯出離人深切的思念。回憶增添了離愁,已使人不堪;而眼前飛停在船檣上呢喃不休的燕子又勾起對家中屋樑棲燕的懷思。既不能「如同樑上燕,歲歲長相見」(馮延已《長命女》「三願」),則唯有燈下細看那不知讀了多少遍的家書,聊以慰情。信是江南的親人寫來的,作者的心也隨之飛回了江南。「篝燈」,用竹籠罩著燈光,即點起燈籠。「錦書」用前秦蘇蕙織錦為回之旋圖詩寄丈夫的典,這里說明信是妻子寄來的。「強」字入妙:蓋此家書,看一回即引起一回別意愁情,心所不欲,但思家時又忍不住要翻出來看,故曰勉強看之,矛盾心情如見。歇拍兩句「人在江南,心在江南」,一則抒發了作者對親人和故鄉的深切眷戀之情,同時呼應了上片的景物描寫,使之帶上了更加濃烈的感情色彩。
一剪梅 周璞
風韻蕭疏玉一團。更著梅花,輕裊雲鬟。這回不是戀江南。只是溫柔,天上人間。賦罷閑情共倚闌。江月庭蕪,總是銷魂。流蘇斜掩燭光寒,一樣眉尖,兩處關山。
意思:詞的上片表明主人公的情結所在。開篇「風韻蕭疏玉一團。更著梅花,輕裊雲鬟」三句著意描述女主人公美麗的容姿。直言其風韻蕭嫻,貌美如玉。再加上高聳的雲髻,上插梅花,隨風搖曳。可謂人面、梅花兩相映襯,使美人顯得更加嬌嫵動人。這里一個「更」字突出美人──閨中思婦著意折梅為飾的舉動。主人公為何著意於梅花,談至下一句方始明白,原為詞人在這里暗用「一枝春」典故。據《太平御覽》收《荊州記》記述,南朝陸凱自江南折梅並賦詩寄贈遠在長安的好友范曄。後常用此代指對家鄉和友人的懷念。故爾詞人在抒寫思婦「更著梅花」之後,明明白白地告訴讀者,她「這回不是戀江南。」即言思婦這一次著意佩飾梅花並不是對江南故鄉的思念。而「只是溫柔,天上人間」之故。即只是因為曾經和自己恩愛諧處、度過一段神仙般的甜蜜生活的意中人已分手去了江南,而今自己是多麼地孤苦寂寞!「溫柔」二字是思婦「更著梅花」的真正原因。這正是她濃郁相思的情結所在。「天上人間」表明過去的溫柔和現在的離索有如天壤之別。主人公對曾經有過的美好生活的留連、珍惜、嚮往,全在後三句悵惘的情感中真摯質朴地流露出來。 下片對主人公解不開的情結加以表述。 過片「賦罷閑情共倚闌」寫女主人公賦詩完畢,帶著閑愁倚闌凝望。賦詩、倚欄皆為排解閑愁之舉,然而「剪不斷,理還亂」,她看到的只是「江月庭蕪,總是銷魂」那一片令人喪魂的一輪江月照耀著荒涼冷落的庭院之景。「總是」二字概括了思婦凡所觸目,無不傷情之意。「江月」二句為全詞抹上一層幽冷的色調。接著「流蘇斜掩燭光寒」句再一次為思婦空閨獨守的環境的凄清色調濃抹一筆。流蘇,指閨房中用羽毛或絲線做成的穗狀垂飾,這里代指羅賬。這一句是說閨房內燭影搖曳,羅帳虛掩。一個「寒」字把燭花綻滿、燭光昏暗的閨房冷落氣氛渲染到到極點。結尾二句「一樣眉尖,兩處關山」對主人公憂思郁結、雙眉緊鎖的情態加以描述。眉尖、關山取古代形容佳人眉如遠山之說以刻劃思婦的外部面貌。全詞從思婦插梅為飾寫起,引出她對當年與她相親相愛而今分手而去江南的意中人無限留戀之情,以及別後的離索情懷。意脈斷續自然,結構圓轉流暢,頗能見出詞人工緻嫻熟的填詞技巧。
另附資料:一剪梅,詞牌名,亦稱「臘梅香」,得名於周邦彥詞中的「一剪梅花萬樣嬌」。《詞譜》以周邦彥「一剪梅花萬樣嬌」一首與吳文英「遠目傷心樓上山」一首為正體,周詞上、下片各三平韻,吳詞各四平韻,又列別體五種。另外《一剪梅》還是1984年由寇世勛主演的25集台灣電視連續劇名稱,劇中同名主題曲由費玉清演唱。
一剪梅李清照只有一首~~其他版本一同奉上~~望採納!
『玖』 李清照一剪梅注音
yī jiǎn méi
一剪梅
sòng lǐ qīng zhào
宋 李清照
hóng ǒu xiāng cán yù diàn qiū , qīng jiě luó cháng , dú shàng lán zhōu 。
紅耦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yún zhōng shuí jì jǐn shū lái ?
雲中誰寄錦書來?
yàn zì huí shí , yuè mǎn xī lóu 。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huā zì piāo líng shuǐ zì liú 。
花自飄零水自流。
yī zhǒng xiāng sī , liǎng chǔ xián chóu 。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cǐ qíng wú jì kě xiāo chú 。
此情無計可消除。
cái xià méi tóu , què shàng xīn tóu 。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9)李清照一剪梅教案擴展閱讀:
1、譯文
已是秋天了,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想去散散心,排遣掉相思的苦情。仰望長空,白雲悠悠,誰會將書信寄來?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飛回來時,清亮的月光,已經灑滿了西樓。
落花獨自地飄零著,水獨自地流淌著。我們兩個人呀,患著一樣的相思,卻兩地分離,牽動著各自的憂愁。這相思的愁苦實在無法排遣,剛剛離開了微蹙的眉梢,卻又隱隱地湧上了心頭。
2、賞析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
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
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徵;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
參考資料:網路-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拾』 李清照《一剪梅》賞析
1、原文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譯文
已是秋天了,粉紅色的荷花已經凋謝,仍散發著殘留的幽香,睡在竹席上,已有了一些涼意。輕輕地提著絲裙,獨自登上那精緻的小船,想去散散心,排遣掉相思的苦情。仰望長空,白雲悠悠,誰會將書信寄來?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飛回來時,清亮的月光,已經灑滿了西樓。
落花獨自地飄零著,水獨自地流淌著。我們兩個人呀,患著一樣的相思,卻兩地分離,牽動著各自的憂愁。這相思的愁苦實在無法排遣,剛剛離開了微蹙的眉梢,卻又隱隱地湧上了心頭。
3、賞析
此詞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
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徵;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受到了後世詞評家的極力贊賞。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雲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後的懸念。
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雲天,偏起懷遠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遊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雲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
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於詞人心頭的。
這首詞上闋的後三句,與其他詞人一些詞句所抒寫的情景極其相似。如溫庭筠《菩薩蠻》「玉樓明月長相憶」,馮延巳《三台令》「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晏殊《訴衷情》「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秦觀《減字木蘭花》「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以及鄭文妻孫氏《憶秦娥》「日邊消息空沉沉,畫眉樓上愁登臨」。此外還有唐人李益的一首七絕詩與此詞也很相似,詩題為《寫情》:「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詩與詞都寫了竹席,寫了月光,寫了西樓,同樣表達了刻骨的相思,對照之下,更是相似。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
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後面的五句,轉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
這兩句也是上闋「雲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
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青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的效果。
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
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這首詞的結拍三句,是歷來為人所稱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仲淹《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脫胎而來。這說明,詩詞創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
成功的點化總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李清照的這一點化,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認為,相對於范句,李句「特工」。兩相對比,范句比較平實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藝術效果。
李句則別出巧思,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的平鋪直敘,給人以眼目一新之感。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當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非一枝獨秀。它有賴於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後襯映,而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此詞的藝術魅力,也主要在於此。
1、創作背景
此詞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當作於婚後不久。題名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記》引《外傳》雲:「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
而現代詞學家王仲聞編著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見:「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傢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生,無負笈遠游事。此則所雲,顯非事實。而李清照之父稱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見蕪陋。《琅嬛記》乃偽書,不足據。」
根據李清照帶有自傳性的《金石錄後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與趙明誠,婚後伉儷之情甚篤,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而後其父李格非在黨爭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連,被迫還鄉,與丈夫時有別離。
這不免勾起她的許多思念之情,寫下了多首詞篇,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2、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