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是閱讀教學的基礎階段和起步回階段,對於閱讀習答慣的形成、養成起著重要的過渡作用。然而,閱讀教學又是許多教師非常頭痛的教學難點之一,教學中常常覺得無從下手。《語文新課標》對於閱讀教學,從目標、內容、形式、方法、途徑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頗有新意的理念和主張。現代教學論研究主張既研究教師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還要研究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性。
從實際意義上來說,教學過程中,低年級出現了對年段閱讀目標、課時閱讀目標把握不準;不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只一味地讀,沒有層次、沒有點撥、甚至沒有要求;不重視對教材進行有機整合。教師也不注重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等。語文教學出現好時多,效率低,閱讀質量差,總量太少,閱讀興趣不濃。要想使閱讀教學受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須牢固樹立訓練的意識,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訓練因素,採取靈活多樣的訓練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做學習的主人。基於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提出《小學語文低年級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Ⅱ 如何提高一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
有可能你正在為怎樣提高小學閱讀水平而覺得苦惱,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提高小學閱讀水平重要的就是多讀,注重讀書的方法和步驟。下面就帶你了解小學閱讀輔導提高閱讀水平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從小開始)以上的五次閱讀法以及閱讀的三個步驟都是非常實用的提高語文水平的方法,如果能夠拿去實踐,那麼學生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小學閱讀輔導其實並不難,只要用對方法,學生就會在一段時間後得到提高。
Ⅲ 淺談如何指導一年級學生閱讀
但是一味地強調多讀,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不注意讀書形式的多樣化,不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往往也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一年級語文學習中,應注重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
新課標中指出低年級的閱讀目標之一就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瑞士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指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利於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的閱讀能力和認知水平,全面發展聽說讀寫能力。
一、教給閱讀方法,讓學生會讀書。
把一篇課文讀懂不是目的,學會讀懂一篇文章,逐步做到自己能讀書,不待老師講才是目的。
也就是說,不是要學生「讀會」而是要學生「會讀」。
那麼要指導小學生會讀程度適宜的課外讀物,必須教給科學的閱讀方法,這樣才能夠把帶上路。
「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
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益。
」這足以證明方法之重要,在以不增加學生的負擔的前提下,可以採用以下三種方法來指導。
1、反復誦讀法。
盡量提供給學生程度適宜的課外讀物,它們大部分是全文注音,為指導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反復誦讀既培養了說普通話的能力,又起到了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
一年級的學生識字少,缺少必要的知識和經驗,讀一兩遍,也許弄不明白其中意思,多讀了,意思也就搞清楚了。
讀的形式也要多樣化,注意因文而異。
總之以讀為本,充分利用漢語拼音,引導學生去讀,去體會。
2、在讀中結合說話訓練如果說"讀"是對信息的輸入,那麼"說"就應該是對信息的輸出了。
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在教學實踐中應該重視學生讀與說的有機結合。
如在教學《一去二三里》這一課時,先讓孩子們讀一讀這首燴炙人口的數字詩,然後讓孩子們說一說:這幅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
都有哪些景色。
兩個孩子看到了什麼。
在說什麼。
孩子們有了興趣,有的說,看山上有六七座亭台,可能是讓過路人休息的;
有的說,山下還有四五個人家,煙囪里冒出來的煙都把村子籠罩起來了;
有的說,這兩個孩子可能在說,好美的景色……這樣,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使由「局外人」變成「局內人」,體會到了小山村的美麗,這時再讓學生讀這首詩時,學生讀得很投入,讀出了孩子們看到美景高興的心情。
讀書、說話、情感陶冶三結合,真可謂"一石三鳥"。
3、在讀中結合看圖訓練一年級的課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動、活潑的插圖、動畫、音像等,並且大部分插圖、動畫、音像就是聲情並茂的故事。
一年級學生處在閱讀的起始階段,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等,讓學生先看圖,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說說圖上畫的什麼,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然後圖文對照再讀課文。
如在教學復習四的「會講」這一課時,讓學生觀察圖上畫了哪些景物,還有誰,在干什麼。
當學生的思維閘門一打開,就會涌現出許多奇特、豐富多彩的想像,並滔滔不絕,口若懸河。
有的說,圖上畫的有學校,有小河,還有草地;
有的說,河邊還種著一棵桃樹,可能是小猴子一家人種的,桃子成熟了,小猴子和他的爸爸要去摘桃子;
有的說,小兔子要上學得經過一條小河,河上還有一座獨木橋;
有的說,小兔子上學重要,小猴子在跟他的爸爸說讓小兔子先過橋……這種安排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二、擴大識字量,為課外閱讀做准備。
「課文只是個例子,還必須廣泛閱讀,大量閱讀,這是學生將來更好地自主學習的基礎。
」為了讓學生早日具備閱讀能力,經常在課堂教學中相機教給一些課外的生字。
如在教學生理解「目」就是眼睛的時候,就把「眼睛」兩字寫在黑板上,告訴學生:這兩個字讀「眼睛」,它們的左旁就有個「目」字。
這樣,學生不但多學了兩個字,而且對「目」字有了較深刻的印象,以後「目」「木」兩字比較不會混淆。
再比如教「足」字,可以順便教「足球」一詞,讓學生認識「球」字,學生很感興趣,記得快。
這些課堂延伸出來的字,學生認識得多,進行課外閱讀時就更容易了。
三、開展多樣活動,激發閱讀興趣。
要培養小學生自覺閱讀課外書,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就是培養讀書的興趣,養成自覺課外閱讀的習慣。
盧梭說過:「教學不在於教給他各種知識,而在於培養他具有愛好知識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最好的導師。
為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及時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並能使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持久地保持下去,可以採用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激勵性的評價手段。
如:舉辦各種比賽(朗誦、問題搶答、講故事、比多少),評出優秀的和進步的學生,發給一朵小紅花,收藏在課外閱讀成長記錄袋裡,期末比一比誰的紅花多。
這樣使學生想讀、愛讀
Ⅳ 如何上好一年級的語文閱讀課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課程,是學好其它科目的基礎,學習語文知識非常重要
.其中專,閱讀作為語文學習屬的一個方面,其學習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視的.但是,閱讀教學中一直存在著弊端
.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一直把閱讀教學作為非重點的教學,為了趕教學進度,教師一直在對作品進行講解,無視學生的自覺接受.可以說從根本上教師本人就忽略了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對於小學生來說,由於小學生的心理年齡還小,涉世未深,理解能力也稍差,也造就學生的無興趣性閱讀.
在新《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這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
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
Ⅳ 小學一年級學生養成怎樣課外閱讀習慣
知識在於積累,讀書是積累知識的最好方法,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是幫助孩子拓展知識、開拓思維的有效方法,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要完成這樣重大的任務,並不是等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後才去引導培養。我認為:培養閱讀習慣應該從一年級抓起。
〈1〉培養學生專心閱讀習慣。
閱讀教學對小學生而言,除興趣外,則完全在於閱讀時有排除干擾、專心致志的習慣,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尤其重要。而這種習慣又必須靠老師不懈地設法運用一定控制手段,調動其視覺、形象、聲音、動作等多種感官參加活動,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進專一讀書習慣的形成。所以我們在各班採用讀一讀、演一演、畫一畫、唱一唱、比一比等方法,激發學生的表現欲,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鼓勵學生個性話的體驗和表達方式,使閱讀成為賞心悅目的享受,成為學生自我表現的舞台。對一年級孩子,我們教育他們聽課、預習乃至讀課外書的時手必持筆,在所讀文章開頭、行間,運用文字或固定的閱讀符號,學習圈點批劃。例如在文中圈出要學的生字,標標小節,劃劃重點、優美的詞句,或在難懂的地方注個小問號。運用邊讀邊批註的閱讀方法,既可以把注意力切實集中起來,活躍思維,又可以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此外,為培養專心閱讀的習慣,還應當對學生進行閱讀時邊讀邊想在頭腦中畫圖畫的訓練,也就是使閱讀內容能迅速地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運用視覺、形象、觸覺、聽覺等感官印象和語感能力,喚起再造現象。這樣有利於加強閱讀材料的感染力,喚起再造想像,又易於集中閱讀的注意力。
〈2〉訓練勤學好問的習慣。
學問學問,一學二問是靠勤學好問得來的。因此,對一年級學生的閱讀教學不論是指導預習、講授新課,還是輔導課外閱讀,教師都應注意培養學生善於審視書本、發現閱讀障礙,能先自行釋疑解惑的習慣。
(1) 讓學生反復與語言材料親密接觸自行走出疑惑。
在教學《一次比一次進步》這片課文時,我設計了如下閱讀教學片段:
師:小朋友喜歡這個故事嗎?從這個故事中,你知道了什麼?
生:燕子媽媽誇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師:媽媽為什麼事這樣誇小燕子呢?
生:小燕子看清楚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的樣子,所以媽媽要誇它。
師:真不錯!小朋友讀了故事就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對這篇課文,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生:「屋檐下」是什麼地方?
師:哪個小朋友知道?
生:屋子瓦片下面一點的地方。
生:你理解得對,但是沒把意思講清楚,別的小朋友可能沒有聽明白,老師建議你把課文插圖上的「屋檐下」指給大家看。(學生指點)現在大家明白了嗎?這個地方正是燕子做窩的地方。
生:冬瓜和茄子我也認識,可我沒有見過「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這是為什麼?(許多學生都有同感)
師:老師今天從街上買來了新鮮的冬瓜和茄子,請大家仔細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
生:(驚喜)冬瓜的皮上真的有細毛,茄子的柄上真的有小刺。
師:我們以前沒有發現,今天怎麼會發現了呢?
生:今天我們看得很仔細。
師:看來只有看得仔細才能發現冬瓜和茄子的不同。小燕子又是怎麼發現的呢?請你仔細讀讀課文,再回答。
生:小燕子觀察得也很仔細。
師:你是從課文什麼地方讀出來的?(學生再次閱讀後回答)
我本著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理念,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讓學生暢談閱讀的初步感受,既滿足了一年級學生的學習需要,又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學習的習慣。通過這一環節,我清楚地了解了學生已有的學習水平,並把它作為展開教學的起點,真正為學生積極有效的學習服務。由於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歷、情感體驗、思維水平等之間都存在著差異,他們對文本閱讀的反應是獨特而有差異的。於是我誘導「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讓學生把閱讀中存在的疑問提出來,再讓其他學生進行解答,教師適當進行引導,這樣既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又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此時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人。一年級學生尚未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的閱讀是粗線條的。當他們在理解文本遇到困難時,我沒有用自已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理解,而是學生多次回到課文中直接接觸語言材料,與文本進行對話,通過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加深理解和感悟,讓學生談出自已認識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倡導語文教學的多元化。
(2)抓住學生疑問的閃光點,適時啟發。
有一次我們認識"覺"這個新字,讀音是"jue",感覺的覺。有個小朋友舉手了,他說這個字讀"jiao"睡覺的覺。學生有了疑惑,到底是誰的讀音對呢?我問他怎麼知道的,他說查了《新華字典》知道的。我表揚他會通過查字典學習了。然後再請他查字典找到那個字,請他再仔細看看,結果他說:"老師,我發現這個字還有一個讀音,就是jue。"我說:"這個字就是多音字,一個字有一個或兩個讀音。字典對每個多音字都有詳細的介紹,大家有疑問可以問字典這個不說話的老師。學會查字典是二年級的要求,可是一星期後,我們班很多同學都學會了查字典,而且平時遇到不認識的字總喜歡查查字典,要是多音字定會把每個音都搞清。這樣閱讀的目標明確,閱讀的效果也有了。
〈3〉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習慣。
小學生都富有求知慾旺盛的特點,不甘必只禁錮在枯燥的課本之中,而願意通過廣泛地閱讀開闊自己的視野,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因此訓練一年級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的習慣,對他今後閱讀習慣的形成,起著奠基作用。
(1)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
我們著實從三方面開展了研究:①:故事誘"讀"。②榜樣激"讀"。經常向學生介紹歷史人物、革命領袖、科學家等的成材之道。我將讓學生們去找一找抗日戰爭時期小英雄的故事。③將開展教師引讀:由於一年級學生自我的選擇能力還不是很強,教師可以不失時機跟孩子們一塊兒閱讀一部好書的開頭,引起他們的興趣。我們將打算有聲有色的跟學生一起背 《三字經》和《古詩八十首》,並做簡要的解釋,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2)豐富課外閱讀的內容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將適當選擇一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讀物,如童話、寓言、故事、兒歌、童謠、古詩等。以課堂為紐帶,在語文教學中,經常利用教材以外知識火花來引爆課文中出現的問題,使學生體會到;課文只是微微地打開了一個通往知識世界的窗口,以激勵其閱讀的興趣。
〈3〉養成閱讀積累的習慣。
為了讓學生能達到一定量的閱讀積累,我讓小朋友們把平時看書時,讀到的好詞好句要多讀多記,遇到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寫,比一比誰記的好詞好句多,誰又能把這些內容記到自己的腦子里應用到學習中。記得多了,學習材料儲存於大腦,成為學生終身營養,構成了語文素養。因此強調積累就要政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積累語言材料的同時,積累文化,積累精神,打好文學底蘊。
總之,從一年級開始培養起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他們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興趣。能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閱讀,在閱讀申積累詞語。感受閱讀的樂趣,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限魅力。
Ⅵ 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課外閱讀能力
但是一味地強調多讀,不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不注意讀書形式的多樣化,不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往往也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一年級語文學習中,應注重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培養。新課標中指出低年級的閱讀目標之一就是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瑞士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指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利於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認知水平,全面發展聽說讀寫能力。一、教給閱讀方法,讓學生會讀書。把一篇課文讀懂不是目的,學會讀懂一篇文章,逐步做到自己能讀書,不待老師講才是目的。也就是說,不是要學生「讀會」而是要學生「會讀」。那麼要指導小學生會讀程度適宜的課外讀物,必須教給他們科學的閱讀方法,這樣才能夠把他們帶上路。「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益。」這足以證明方法之重要,在以不增加學生的負擔的前提下,可以採用以下三種方法來指導。1、反復誦讀法。盡量提供給學生程度適宜的課外讀物,它們大部分是全文注音,為指導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反復誦讀既培養了說普通話的能力,又起到了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一年級的學生識字少,缺少必要的知識和經驗,讀一兩遍,也許弄不明白其中意思,多讀了,意思也就搞清楚了。讀的形式也要多樣化,注意因文而異。總之以讀為本,充分利用漢語拼音,引導學生去讀,去體會。2、在讀中結合說話訓練如果說"讀"是對信息的輸入,那麼"說"就應該是對信息的輸出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重視學生讀與說的有機結合。如在教學《一去二三里》這一課時,我先讓孩子們讀一讀這首燴炙人口的數字詩,然後讓孩子們說一說:這幅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都有哪些景色?兩個孩子看到了什麼?他們在說什麼?孩子們有了興趣,有的說,你看山上有六七座亭台,可能是讓過路人休息的吧;有的說,山下還有四五個人家,煙囪里冒出來的煙都把村子籠罩起來了;有的說,這兩個孩子可能在說,好美的景色啊……這樣,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使他們由「局外人」變成「局內人」,體會到了小山村的美麗,這時再讓學生讀這首詩時,學生讀得很投入,讀出了孩子們看到美景高興的心情。讀書、說話、情感陶冶三結合,真可謂"一石三鳥"。 3、在讀中結合看圖訓練一年級的課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動、活潑的插圖、動畫、音像等,並且大部分插圖、動畫、音像就是聲情並茂的故事。一年級學生處在閱讀的起始階段,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等,讓學生先看圖,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說說圖上畫的什麼,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然後圖文對照再讀課文。如在教學復習四的「我會講」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觀察圖上畫了哪些景物,還有誰,他們在干什麼?當學生的思維閘門一打開,他們就會涌現出許多奇特、豐富多彩的想像,並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有的說,圖上畫的有學校,有小河,還有草地;有的說,河邊還種著一棵桃樹,可能是小猴子一家人種的,桃子成熟了,小猴子和他的爸爸要去摘桃子;有的說,小兔子要上學得經過一條小河,河上還有一座獨木橋;有的說,小兔子上學重要,小猴子在跟他的爸爸說讓小兔子先過橋……這種安排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二、擴大識字量,為課外閱讀做准備。 「課文只是個例子,還必須廣泛閱讀,大量閱讀,這是學生將來更好地自主學習的基礎。」為了讓學生早日具備閱讀能力,我們經常在課堂教學中相機教給一些課外的生字。如在教學生理解「目」就是眼睛的時候,我們就把「眼睛」兩字寫在黑板上,告訴學生:這兩個字讀「眼睛」,它們的左旁就有個「目」字。這樣,學生不但多學了兩個字,而且對「目」字有了較深刻的印象,以後「目」「木」兩字比較不會混淆。再比如教「足」字,我們可以順便教「足球」一詞,讓學生認識「球」字,學生很感興趣,記得快。這些課堂延伸出來的字,學生認識得多,進行課外閱讀時就更容易了。三、開展多樣活動,激發閱讀興趣。要培養小學生自覺閱讀課外書,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就是培養他們讀書的興趣,養成自覺課外閱讀的習慣。盧梭說過:「教學不在於教給他各種知識,而在於培養他具有愛好知識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是最好的導師。為了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及時檢查學生的自學效果,並能使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持久地保持下去,我們可以採用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激勵性的評價手段。如:舉辦各種比賽(朗誦、問題搶答、講故事、比多少),評出優秀的和進步的學生,發給他們一朵小紅花,收藏在課外閱讀成長記錄袋裡,期末比一比誰的紅花多。這樣使學生想讀、愛讀、會讀。總之,針對一年級學生年齡小,愛說愛動,好奇心強,又愛表現自己的特點,教師幫助提供程度適宜的課外書,開展競爭活動,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習慣。 總之,在一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培養學生敢於閱讀、樂於閱讀的願望。讓每個學生喜歡讀書,主動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我們只要把聽、說、讀、思、畫等有機結合,互相滲透,就會相得益彰。這樣提高一年級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修養就不會是件難事。當然,閱讀教學中的結合點不僅僅就這幾個方面,還有很多。只要我們老師有心、有意,就會發現更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