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厘米,分米,米,課堂講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對毫米和分米建立初步的認知,知道毫回米和分米的用答途以及1毫米和1分米分別有多長,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並能合理利用測量工具較准確地測量實際物體的長度。 情感目標:通過觀察、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於生活的喜愛,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學難點】 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並應用概念正確表示物體的長度。 【教學用具】 教師用具:課件 直尺 米尺 學生用具:直尺,米尺、一分硬幣、吸管
㈡ 數學毫米,分米,千米練習課教案怎麼寫
活動目來標:
1.教幼兒能聽懂自並說出眼睛、鼻子、嘴巴的英文名稱(eye. Mouse. Mouth)
2.通過各種游戲活動,培養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
3.通過各種游戲練習,使幼兒了解各器官的作用和功能。
活動准備
1.字卡:eye[ai]眼睛 nose(nauz)鼻子 mouth[mau]嘴巴
2.粘貼小紅花若干
3.磁帶
活動過程:
1.聽錄音,和老師一起做「五官操」,以及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並讓幼兒接觸「eye, mose, mouth」的發音。
㈢ 厘米分米單位轉換金箍棒長5厘米用毫米作單位是多少毫米教案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際測量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2、在實際測量活動中,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選用適當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能估計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3、通過實際測量的過程,體會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產生對身邊事物長度的關注與好奇心,以及積極參與測量的願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1、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及長度單位間的換算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2、能在具體的情境中估計並測量物品的長度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教學准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每組一盒學具(一元硬幣、一分硬幣、5毫米、1分米的小棒、1根粉筆),學生每人一把直尺。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復習舊知: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西遊記嗎?故事裡本領最大的是誰?他有一件厲害而神奇的兵器,知道是什麼嗎?(課件:金箍棒。)金箍棒如何神奇呢?讓我們先隨齊天大聖去感受一下吧。(播放課件:金箍棒隨孫悟空的命令而變化:大到能從地下長到天上,小到能放入耳朵里。課件演示金箍棒變到大約有1米長時停。)同學們能估計一下現在的金箍棒有多長嗎?
1、復習長度單位:米。對於「米」,大家了解哪些知識呢?你能用手勢表示出1米的長度嗎?
孫悟空看大家這么聰明,又想考考大家,對著金箍棒說:變小、變小、變小(課件演示當金箍棒變到大約有幾厘米長時停。)誰能估計現在金箍棒的長度呢?
2、復習長度單位:厘米。讓學生從學具袋中找出這根小金箍棒,動手量量它有多長?並讓生上台展示測量過程。你能用手勢表示出1厘米的長度嗎?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活動一、認識毫米。
孫悟空看這次又沒難倒大家,很生氣,他把金箍棒繼續變短,放入耳朵里了。(課件演示)大家想看放入耳朵里的金箍棒嗎?現在請從學具盒中找出這根小金箍棒,先估計一下它的的長度。再動手用直尺量一量。(不到1厘米)要想准確地表示這根小金箍棒的長度,就不能用厘米做單位來表示了,這就需要一個比厘米更小的單位來表示,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毫米。板書:毫米mm
1、認識1毫米:
找一找:觀察直尺,你能從尺子上找到1毫米嗎?誰願意上來給大家指一指呢?根據學生的演示明確:直尺上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同桌之間再動手指一指。
2、感受1毫米:
比一比: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1毫米,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長;閉上眼睛感受1毫米有多長。列舉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
畫一畫:利用直尺,在練習本上畫出1毫米、3毫米的線段,讓學生充分感受毫米的的概念。
3、用毫米量:
量一量:從學具盒中拿出一枚1角和一枚5角的硬幣,豎著放在直尺上,量量它們有多厚?記錄結果,小組匯報,全班交流。
小結:測量什麼樣的物體時用毫米做單位呢?(測量非常小的物體或測量需要特別精確時用毫米做單位。)
數一數:觀察直尺,用鉛筆指著,從0刻度開始,1毫米1毫米地數,數到10毫米,看鉛筆停留在什麼位置?從5厘米開始,1毫米1毫米地數到6厘米位置,看看數了幾毫米?你有什麼發現?把你的發現在小組內交流一下。根據學生的發言總結,並板書:1厘米=10毫米。
談話:剛才我們數了從0~1這1厘米間有10毫米,除了這個1厘米外,你還能找到另一個1厘米,學著剛才那樣,用鉛筆尖指著直尺上的小格數一數,1厘米有多少毫米嗎?
誰來匯報一下自己數的結果。也就是說10毫米的長度和幾厘米一樣長?(1厘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那麼2厘米=( )毫米,3厘米=( )毫米,7厘米=( )毫米。反過來20毫米=( )厘米,40毫米=( )厘米,50毫米=( )厘米教師:再用直尺量一量,數學書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毫米)
提問: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長或厚大約是1毫米,你能舉個例子嗎?(學生可能想到:銀行卡、電話卡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10張白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提問:你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呢?
活動二、認識分米。
現在我們繼續來看孫悟空的金箍棒又有什麼變化?(課件演示:金箍棒變長)
1、通過測量,初步感知分米:
(1)從學具盒中找出這根金箍棒,估計並測量出它的長度,小組匯報交流,並板書:10厘米。
(2)測量課桌的寬度:小組合作,活動中發現用厘米做單位很麻煩,因此引入另一個長度單位——分米。
2、明確1分米:
在直尺上數出10厘米,我們把10厘米的長度定義為1分米。板書:分米dm,1分米=10厘米。
3、感受分米:
(1)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你是怎麼找的?有不同方法嗎?
(2)藉助剛才這根金箍棒,用手比劃1分米的長度。再2分米、5分米的長度。
(3)學生舉例:說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4)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度,再量量看,並記錄。
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對1分米有多長是不是已經很清楚了?那2分米有多長呢?用手比劃比劃。3分米呢?5分米呢?10分米呢?看到10分米你能想到什麼?猜想10分米=1米。
在黑板上畫一條1米長的線段,用1分米長的小棒來測量,需要量10次,即1米=10分米。板書1米=10分米。
總結:請大家看黑板,我們在研究金箍棒的長短變化時,認識了兩個新朋友是毫米和分米,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板書)
到現在你都學過哪些長度單位呢?能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一下嗎?板書:毫米、厘米、分米、米。
三、練習鞏固,拓展應用。
1、完成自主練習第1題。先同桌交流,後師生互動。
2、完成自主練習第2題。先估計,再小組合作測量。
3、長度單位換算:
2分米=()厘米 1米=( )分米 5厘米=( )毫米
4、在( )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一張床長2( )。 (2)螞蟻身長3( )。
四、質疑問題,小結延伸。
繼續播放課件(孫悟空的金箍棒變得比山還要高)。這時的金箍棒的長度用什麼做單位來表示合適呢?這就需要比米更大的長度單位來表示,我們下節課學習另一個長度單位——千米。
五、板書設計:
分米毫米的認識
米 m 1米=10分米
分米 dm 1分米=10厘米
厘米 cm 1厘米=10毫米
毫米 mm
課堂小測
1、長度單位換算:
6分米=( )厘米 3米=( )分米 8厘米=( )毫米
2、在( )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爸爸身高175( )。
(2)課桌高70( )。
(3)被悟空放入耳朵里的金箍棒長6( )。
分米、毫米的認識來自費爾教育。
㈣ 北師大版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是小學幾年級數學教案
在教學新授新知分米階段,本段的設計巧妙之處就是將知識簡單化,讓學生在量的過程中建立1分米長度概念,教者通過看一看、數一數、找一找、畫一畫等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感知長度單位概念,得出1米=10分米。在交流畫1分米的畫法時,有多種找出1分米的方法,比如刻度0—刻度10,刻度1—刻度11等等,教師總結也就是畫滿刻度10,就是1分米。然後互相檢查是否畫了1分米,這樣的一個活動過程,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間的差異,採用互查,互學等形式,完美的體現出差異教學思想。
通過讓學生用厘米作單位,去量數學書的厚度的活動,讓學生意識到不足1厘米時,為了測量的精確,我們需要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即毫米。切實地[ ]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在實際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毫米的表象。然後講述:直尺上1厘米中間有一些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畫一下1毫米的長度嗎?此部分講解非常細致到位,值得我學習。
注意細節」是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把握了教學中每個細小的環節。「大約」一帶而過,既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長度單位,也培養學生[ ]對數學的嚴謹意識。特別是在認識1毫米1毫米地數時,數到5毫米的刻度線時,讓學生觀察這個刻度稍微長些,是5毫米刻度線,滲透讓學生以後看刻度時更准確更快的方法。這個方面講解得很細致。
從多媒體應用方面來看,教師能夠把握每次集體交流過程,通過實物展台呈現給每位學生,照顧了全體,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建議:1、隨著數學的綜合化,數學的長度單位不在是生硬的文字,而是生動形象的字母符號等等,所以,在學習分米和毫米單位時,可以順其自然地介紹他們還可以用字母符號來表示,這樣更加地全面具體。
2、教者在最後一環節安排學生合作:選擇長度單位再測量,並寫出來。時間太急促沒能完成,結果就匆匆結束讓學生課後完成,這樣的活動不算完整,好多學生是不能完成的,也不懂的,不是一個完整的課堂,我想有布置就應該有檢查和評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