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走出誤區讓實驗回歸本真促進有效教學
自從5年前參加了華東師范大學的校長培訓班之後,環縣五中校長張興斌開始寫有關教育的文章了。去年,他把自己寫的一系列文章裝訂成了一個小冊子,名字叫做《從改變自己開始》。
慶陽市東方紅小學趙興義老師當了37年班主任,他說:「只要我還當老師,我就一定在當班主任。」趙老師對班主任的態度沒有變,但年輕教師對班主任的態度變了:沒當過班主任,就等於沒有當過老師。
華池縣柔遠初中語文教師黃俊針對「作文難」開展了「初中語文讀寫生活化教學」課改項目,提倡學生從課文中讀作者的生活,然後把自己的生活寫進作文中。結果,學生上語文課的態度變了,寫作文的態度也變了。
這所有的「變」,在慶陽市教育局局長盧化棟看來,都可以概括為「讓教育回歸本真」。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今年4月份考察了慶陽市部分中小學以後,在他的微博上欣喜地表示:我們看到了「西部師生生命狀態的改變」。
讓閱讀成為習慣
2014年2月15日,盧化棟讀了蘇州十中校長柳袁照的一篇文章《每一個教師都是校長》後,深受觸動,提筆寫了《致校長的一封信》,和柳袁照的文章一起寄給了市直和縣區學校部分校長。
很快,校長們就有了回應。正寧三中校長魯守龍說,校長、教師、學生之間,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彼此的優點,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彼此的缺點」。西峰區齊家樓初中校長拓俊儒表示,「校長應創造喚醒每一位教師的通道」。開學第一天接到信的慶陽一中校長竇興文「茅塞頓開」:「校長原來還可以這樣當!」
盧化棟說,10年前,他剛剛擔任慶陽市教育局局長的時候,就發現中小學教師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校長靠慣性當校長,教師憑經驗當教師」。他把這一現象叫做「職業倦怠」:「職業倦怠的核心是功利心和浮躁氣,而要克服功利心和浮躁氣,就要通過閱讀滋養教師品格、涵養教育生態。」
2005年,慶陽市教育系統及中小學「經典閱讀」活動全面啟動。針對教師,市教育局統一印發了讀書目錄,明確要求每個教師每年至少讀一本教育經典名著,各級教育局長必須以身作則。從此之後,不同規模的「讀書會」在各學校紛紛涌現,各個學校的「讀書會」頻繁往來。讀經典、談體會、寫心得,漸漸成為廣大教師們的一種生活習慣,形成了「局長帶著校長讀,校長帶著教師讀,教師帶著學生讀」的長效機制,涌現出了一大批愛讀書、善思考的「種子教師」。
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上課前半小時,是慶陽市東方紅小學的師生共讀時間,學校提出的要求是:「學生不預習、不做作業,老師不備課、不改作業。」
每周五最後兩節課,是慶陽五中師生的整本書共讀時間,學校提出的口號是:「讀經典書,做有根人。」
每周六晚8:00至9:30,是慶陽李鎮西教育研究會會員網路共讀時間,研究會提出的宗旨是:「聆聽大師教誨,感悟教育真諦。」
今年,全市教育系統又開展了「一書一沙龍」經典共讀活動,市教育局的想法是:「共讀一本書,同想一件事。」
很多師范院校畢業的教師說,在學校的時候沒有讀過的教育經典,沒想到在工作以後讀了。很多學校的讀書成果展示室里,都陳列著各種各樣師生們自己寫的「書」,它們不僅是「書香校園」的生動詮釋,也是「幸福教師」的最好注腳。
今年前10個月,慶陽市東方紅小學校長樊建國已經讀了9本書,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先後讀了兩遍,讀書筆記做了兩萬多字。他說,大量的閱讀積累,使東方紅小學的教師越來越有底氣,越來越有靈氣,也越來越大氣,「學校教育的常態,就是讓學生跟著真正的讀書人讀書。」
Ⅱ 學習李鎮西語文教學理論的體會
學習李鎮西心得體會
今天上午,通過聽李鎮西老師的講座,我受到很大的啟發。從他身上我學到他對學生的愛,對教育的深入的思考,以及不斷完善自我的學習。下面對我的體會做一個總結:
李鎮西的教育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點:
1.教師的最高境界。把教育看成是幸福的事,追求做最好的老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做最好的自己。成為最好的我。
2.做到三心、三家。三心即童心、愛心、責任心。童心,即和學生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愛心:在日常生活中有依戀、思念,想你的感情。責任心:一道成長,為共和國培養現代公民。三家,即專家、思想家、心理學家。專家:課上的棒,專業上也有造詣,教給學生特長,自己也有特長。思想家:思想是引路人,帶著思考的大腦教學。思考學生在想什麼,帶著學生思考。心理學家:不知不覺走近學生,打開學生的心靈大門。
3.做反思型的教師。帶著思考的大腦從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不停地實踐,不停的閱讀,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寫作。
4.教師要有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從什麼地方來,從實踐中來;從困惑中來;從學生中來;從寫作中來。要挑戰自我,不斷向新的目標邁進,做自己的事,爭取做個最好的老師。
李鎮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們,要做一名合格的、優秀的人民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師德;而師德的靈魂是師愛。
李老師對學生的確具有一顆真正的愛心。他說:「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從不把學生看成是一個學生,而是把他們當成自己的朋友。他與學生的對話,不僅僅是談話,而是通過談心、通信、家訪等形式,與學生溝通。正因為他知學生們的心,他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他是那麼富有愛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為是這樣的人,李老師與學生的交流總是充滿無限真情,也正是因為這樣,李老師以愛回報愛,從而使教育獲得最終的「成功」。
以上是我聽了李鎮西老師的報告後的體會,通過這次學習,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以李老師為榜樣,不斷的改進自己的教學,不斷的提高自己。
Ⅲ 「點撥式」教學法的代表人物是
蔡澄清
1934年7月生,安徽宿松人,大學文化,中共黨員,蕪湖市第一回中學副校長、語文特級教師。答1963年於華東師大中文系畢業。1954年任中學語文教師,1980年被評為安徽省勞動模範,1988年被評為安徽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8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兼任教學管理及教育科研工作。創立"中學語文點撥教學法",建立"積累·思考·表達"語文訓練"三部曲"體系,在全國中學語文界有廣泛影響。是柳斌主編的《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收錄的全國13名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之一。曾任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第一、二、三屆理事,現任學術委員。歷任安徽省政協委員、省人大代表。現任全國中語會課堂教學研究中心副理事長、全國語文點撥教學研究中心主任、全國青年語文教師研究中心學術顧問、安徽省中語會副會長、安徽省文學學會理事等職。
Ⅳ 教育教學書籍有哪些
《玫瑰與教育》、《堅守講台》和《我的教育苦旅》
《玫瑰與教育》為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竇桂梅。本書為「大夏書系」叢書之一,分為四輯:清談與憂患;在聽說讀寫的背後;日本教育管窺;在白紙黑字的沃野上。
《堅守講台》都是作者個人的讀書心得與體會,包括講台上先互動交流,有知識的融合,有情感的共振,有智慧的碰撞,有理性的探討,為學生創設了廣闊的心靈和精神空間,同時以情動人,以自己的火點燃了學生,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關注和豐富情感世界的過程,成為智慧生成和人生態度、生活品質提升的過程。
《我的教育苦旅》為「大夏書系」叢書之一,分為三輯:精神的雕像,包括作者心中精神和教育的偶像;人就是目的,所收錄的篇章都是談「新教育之旅」中的學校教育和管理的;語文的詩意,是作者在中學語文教育方面思考和實踐的記錄。
(4)李鎮西教學擴展閱讀
《玫瑰與教育》內容提要
都為有關作者和教育的故事,記錄著作者教育生命一次次花開的軌跡,為學生創設了廣闊的心靈和精神空間,同時以情動人。
以自己的火點燃了學生,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關注和豐富情感世界的過程,成為智慧生成和人生態度、生活品質提升的過程。語言單純,感情真摯。
Ⅳ 怎樣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和國家通用語言教學水平
一、不斷加強師德建設是提高教師素質的基礎。 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具備良好的師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礎,加強師德建設對於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具有重要的意義。《教育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要加強師德建設,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此,學校要把師德教育作為教師培訓的重要任務,在校本培訓中把師德教育擺在第一位。 一是師德教育要以「愛和責任」為核心,引導教師熱愛教育,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努力成為受學生愛戴、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二是加強教師思想政治、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定期組織教師學習《教師法》、《教育法》、十七大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論、政策法規,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覺悟;積極引導教師學習理解《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把《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作為指導自己工作的准則,學校也要結合實際,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提出更為具體明確的要求,達到規范教師行為的目的;組織教師聆聽教育專家講座,如魏書生、李鎮西等,從專家對自己教育經歷的解讀中感受他們的人格魅力,喚醒和激活教師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境界和教育追求;樹立典型,挖掘並宣傳教師身邊的學習榜樣,引導教師向模範教師學習,使教師們學有方向,趕有目標。 三是建立德育工作者培訓制度,每學期要對本校的班主任、輔導員等進行師德教育專題培訓。
二、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關鍵。 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雖然近年來我國在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上作出了極大的努力,使廣大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有了長足進步,但與時代的新要求相比,教師的知識水平、技能水平還有明顯的差距,成為制約教育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學校要採取多種有效措施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使之具備精湛的業務能力,促進學校教育的發展。 (一)激發教師專業自主發展意識,引導教師自我反思,調動教師自主提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師專業成熟離不開教師的自我反思和自主發展能力,因為教師自身才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保證,教師的個人努力、教師的主體性的發揮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因此在專業發展的過程中,學校最首要的是要去喚醒和強化教師專業發展的自我意識,引導他們對教學實踐進行檢視和反省。通過培訓、交流和競爭機制的開展,為每一位教師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創設展現自我的舞台,讓教師在工作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成長的愉悅,才可能真正喚醒並不斷強化教師主動發展的意識,促使教師自覺地對自己的專業發展負責,進而形成主體性發展的動力機制。如果沒有了這些,教師的專業成熟,教師的不斷超越自我和發展自我,就將成為一句空話。 (二)在扎實的校本研訓中實現教師業務水平的有效提高 校本研訓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學校要豐富研訓的內容,採取靈活的方式方法開展研訓活動,從而實現教師業務水平的有效提高。
三、科學的管理機制是提高教師素質的保障。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堅持教師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兩手抓」,必須有科學、嚴格的管理機製作為保障。
四、貫徹落實《 學校強力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通知 》精神,積極穩妥、科學有序推進我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建設一支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發展相適應的教師隊伍,進一步加強教師培訓工作。
Ⅵ 誰有教學案例分析
案 例 教 學 研 究
根據華東師大博士生導師鄭金洲教授報告整理
一、什麼是案例教學,如何理解分析案例?
不能把信手拈來的都叫案例。
1、案例的含義:
1)案例總是一個事件,不能作靜態描述,要圍繞一個主題,可以是一個或多個事件。
如:有位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解決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沉悶的情況,設計了一些方法來解決問題。舊的問題解決後又有新的問題不斷出現。他根據這一變遷,加上自己的分析思考寫成了案例。
2)並不是所有的事件都能寫成案例。要包含有問題或疑難情景在內。
3)應該是真實發生的事件。
4)應該是具有典型性的事件
例:有一位中學語文教師在講授《石鍾山記》這篇課文時,認為可以將這篇文章理解為蘇氏父子的研究性學習的終結性報告。於是,改變了教學設計,提出7個問題:本研究報告的問題是什麼?……教學效果非常好。該教師根據這一事件寫了一篇案例分析:我是如何教《石鍾山記》的——經典文章的現代解讀
二、案例開發的作用
1、有助於教師記錄自己的成長歷程
如,成都市石室中學的語文教師李鎮西,將教學中的事件進行分析,加上自己的文筆,寫成一本書《愛心獻給教育》。現在他成了名人,整天在天上飛,連教育部的官員都在讀他的書。
將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歷程以及解決問題後得到什麼啟示記錄下來,這就是在做研究。
2、有助於發現教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文匯報上有一篇報道《是案例使江蘇良風中學煥發第二青春》
案例能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抓手
3、有助於教師系統的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可見進行反省是十分重要的。
4、有助於推進教師間的經驗交流
三、案例的基本規范
1、基本格式(內容上的要求)
1)標題——以事件定標題或以主題定標題
不能直接兩個字:案例。標題要能吸引讀者如上面提到的案例:我是如何教《石鍾山記》的——經典文章的現代解讀
2)背景——交代事件是在什麼樣的時空中發生的
3)問題——交代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問題如何產生,問題產生的原因有那些
4)問題的解決——交代如何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初步成效。
5)反思與討論——交代思考、感想、體會,解決問題的得失,下一步的打算或整個問題解決後有什麼新的問題出現,計劃如何解決等。
6)附錄——對正文起補充說明的材料如教學計劃等不便在正文中累述的。
2、好案例的標准
1)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討論
2)要在一定的時空框架內
3)具體生動的描述事件產生發展過程
4)能反映師生的心理變化
5)最近三年以內發生的事件
6)使讀者有身臨其景的感覺
四、分析案例的基本環節
1、案例的引入
2、個人分析,分析技能技巧是否應用得當
3、小組研討,不一定求得一致意見
4、全體教師的交流
5、概括總結
附件一:(語文案例)把怪球踢還給學生
學習完《陌上桑》進行小結時,我引用《教師用書》中的一段話並結合課本「閱讀提示」歸納為主題:「這首詩敘述了採桑少婦嚴辭拒絕太守調戲的故事……使君驚艷於羅敷的美麗而提出了無禮的要求,有荒淫之心,是好色之徒,從而揭露了封建統治者腐朽的丑惡靈魂。」話剛說完,一位平時很調皮的學生(生1)在下面咕噥了一句:「少年是淫棍」。
此話一出,全班愕然,隨即鬨堂大笑,並有不少同學向他投去贊賞的目光。面對突如其來的「怪球」,我稍稍遲疑了一下,便面帶微笑,請他把話講完。「我認為使君並沒有您說的那麼壞,否則,少年就該是淫棍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也都開始議論紛紛,教室氣氛異常活躍。我乘勢提出兩個問題,把這個「球」又踢給學生。
⑴為什麼說使君不是老師所歸納的這種形象?
⑵少年是淫棍嗎?
這時的學生有的思考,有的翻書,有的小聲議論。我靜靜地站在講台上,欣慰地看著學生們爭辯,萌生一種「遙想公瑾當年」的欣喜。學生們開始「帶球」了。
生2:使君是讓小吏去詢問羅敷,比較有分寸,並沒有用他的威勢強迫羅敷。
生3馬上補充道:書中寫道「使君謝羅敷」,一個「謝」字看出他很有禮貌,未見他的無禮、輕薄。
生4:我認為,羅敷在敘述其丈夫時用的是調侃的語氣,聰明的使君不會聽不出,聽後他也沒有把羅敷怎樣,可見他還是一位正人君子。況且太守沒有倚勢強迫,羅敷也沒有拚死抗爭,所以使君也許並無惡意。此時,教室里一片嘈雜,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學生的探究又深入了一步。
生5: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能欣賞羅敷美貌,而使君就是「好色之徒,有荒淫之心」?
生6:「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是不是也屬於黃色書籍?
生1:所以我說如果使君的形象是按您歸納的那樣,少年就應該是淫棍了,你看他已「脫帽著 頭了」。
生4又摸出一本有關古文翻譯的書說:「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還有一種解釋是因為看了美麗的羅敷,回家就嫌棄自己的妻子了,可見他們的德性還不如使君。
生:……
下課鈴響了,學生們餘味未盡,教室里談笑聲正濃。我也陶醉在被我踢回去的這一「球」上——學生挑戰權威,不迷信書本和老師的虎勁,勇於從文本出發深入探究的思維方式,不正是創新型人才所應具備的嗎?下次上課就給他們布置另一個任務:找出語文課本中有疑問的地方。
(鄒國春 《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1期)
Ⅶ 李鎮西:語文學得好不好,不能只靠語文課
李節:您的課為什麼會吸引學生?您的公開課與日常課有區別嗎?李鎮西:曾經有學生畢業後給我來信,這樣評價我的課:「自然,真誠,有懸念,有感染力。」我接受這個評價。因為這的確是我課堂的特點。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上公開課也要刻意准備的,總想著要「出彩」「出新」,但進入新世紀以來的十多年裡,我盡量讓公開課常態化。舉重若輕,行雲流水,是我追求的課堂教學境界——無論是公開課還是日常上課。所謂「舉重若輕」,是指教師的內在功底以及對教材的處理藝術。這里的「重」,指的是教師本人的文化儲備和課文固有的文化內涵;「輕」指的是深入淺出的教學。備課時,教師應該盡可能深入地鑽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內核,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內涵;但是在課堂上,則要盡可能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基礎,將課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學生的生活打通,讓他們輕松地感悟課文內容。任何脫離學生實際而讓學生不知所雲的「精彩講解」「深刻分析」,都不過是教師「舉重若重」的自言自語。所謂「行雲流水」,是指駕馭課堂教學環節、流程、節奏等的藝術。語文課有多種上法,不能定於一尊,但我追求一種自然、瀟灑與「隨意」。如果把語文課比作畫國畫,那麼有人喜歡畫工筆畫——追求課堂的精巧,甚至對每一個細小的環節在課前都精心設計因而胸有成竹,對這樣的老師我充滿敬意。但我不願意畫工筆畫,而更願意「大寫意」,願意課堂上有一些「突發情況」——這最能激發我即興發揮的教學靈感;不要把課堂填得太滿,留一些空間給學生,留一些空白給自己。教學的流程隨課堂現場的情況而自然推進,教師「教」的思路和學生「學」的思路融為一體,教師和學生不知不覺地走進對方的心靈,同時也走進課文的深處。李節:有不少公開課的設計非常講究,每個環節甚至每一分鍾都做精心安排,往往讓人覺得是教師一個人在表演。您怎麼看待這種課及其影響?李鎮西:我特別反感這種「完美」而虛假的公開課。多年來的各種公開課已經在人們心目中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式,那就是一堂優質的公開課必須是「完美」的。為了這個「完美」,公開課就成了「集體智慧的結晶」;為了這個「完美」,公開課就越來越變成了「無懈可擊」的表演;為了這個「完美」,公開課就越來越講究「精雕細刻」的形式;為了這個「完美」,公開課便越來越成了各種「模式」或生搬硬套或惟妙惟肖的翻版……這樣的公開課的確很「完美」,但也很虛假。這一方面有違教師道德,另一方面等於是公開地對學生進行作假示範!這樣虛假得「完美無瑕」的公開課至今還在不停地演示著,這究竟給我們的語文教育帶來了什麼後果,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只是心照不宣而已。特別是「借班上課」的公開課,教師的設計更精細,更精密,因為要掌握「主動權」啊!成功教學的基本前提之一,是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如果是在本班上課,一般來說這是不成問題的。但如果是「借班上課」,授課教師很難在一堂課上與素不相識的學生「水乳交融」。不管教師多麼「機智」,最後都是想方設法把學生置於自己的思想框架之內;學生不管在課堂上多麼熱鬧,顯得多麼有「主體性」,其實他們或多或少或明顯或隱約地都成了教師表演的道具。當然,這也怪不得教師。試想:連「知己知彼」(在教學上就是師生互相了解)這個起碼的要求都達不到
Ⅷ 新入職教師,無經驗,有什麼教育教學方法的書推薦嗎
1.《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 鄭傑 著
2.《不跪著教書》 吳非 著
3.《教育實話》 陳桂內生 著
4.《教有所思容》 李鎮西 著
5.《守望教育》 劉鐵芳 著
6.《教育碎思》 鄭金洲 著
7.《師道實話》 陳桂生 著
8.《教育的十字路口》張文質 著
試試看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Ⅸ 李鎮西的個人理念
這里的質量當然指的是學校的「教育質量」,而非企業的產品質量。
「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抓質量是學校永恆的主題!」這樣的說法,經常被不少校長掛在嘴邊。從字面上說,這些說法本身並沒有錯。難道辦學校可以不要質量嗎?當然不是。如果一個校長不管質量,他應該立馬下課!在對中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方面,李鎮西老師有自己成功的經驗和做法。我們的教育是一個開放式的教育。往往有這樣的說法,在學校里老師們苦口婆心對學生進行著理想、信念、人生目標、人生道德教育,但是學生走出校門後,社會現實中的負面因素就會使這些教育頃刻化為烏有。的確,現實很殘酷,比如說青春期教育就是一個非常難以進行的課題,某大學對青年學生進行青春期守貞教育時,北京一所大學一位所謂著名的性學教授,就大加鞭撻,大肆鼓吹所謂性是人生的自由和權利。我們不知道這位所謂教授是不是在人生方面有缺陷,這樣大肆干涉一所大學的教育工作,是不是為了鼓吹什麼「學問」,也不得而知,但是負面的影響卻是必然的!這樣的人究竟有沒有社會責任心,究竟想給社會尤其是青少年學生一種什麼樣的影響?這些情況無疑給中學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困難,我們不想給中學生以性愚昧的教育,但是也不宜給中學生以性自由的說法。就是在西方所謂性自由也不是普遍的社會現象。難道這樣的教授就是想看到十二三歲的無知女孩子挺起懷孕的肚子?看到不懂事的少女懷孕生產後從樓上將嬰兒拋下?看到成群的女學生寒暑假排隊做人工流產?
正像李鎮西老師在文中引用的話,一個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階段,應該完成不同的人生任務,享受相應的人生樂趣。既不要跨越,也不要耽誤。中學生的任務就是快樂生長、好好學習,為人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人生的幸福尋找源頭活水。如果這個階段你缺失了或者虛度了,那麼你以後想補,就會耽誤下一個時段的任務,就會影響你這個時段的幸福。所以說,李鎮西老師特別重視對學生青春期進行教育,對學生蒙蒙矓矓醒來的性意識、對異性的感覺,進行梳理。在這里,教師書房摘錄的李鎮西老師對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的實錄,這個講座是分四次進行並完成的。李鎮西老師的語言詼諧幽默、生動精彩,可以給我們所有老師以啟迪、借鑒。他不迴避,真情面對;他不模糊,科學面對;他飽含情感,循循善誘;他真情關懷,從長遠著眼,從細處入手;他不空空而論,而是細細道來;他不自言自語,而是真情互動。這一個片斷,真實反映出李鎮西老師的一個側面剪影。
語文教育理念
毫無疑問,民主教育當然不能僅僅由「語文」來承擔,而應該是所有學科的共同任務;但語文作為「發展兒童心靈的學科」(葉聖陶語),在民主教育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原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給教育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教育——這首先是人學。」(《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而語文,正是一門解放心靈、喚醒自我、發展個性的「人學」!
然而,縱觀語文教學現狀,不少語文教師卻有意無意地剝除著語文教學中的人性:壓抑學生的主體情感,束縛學生的個性張揚,限制學主的獨立思考,磨滅學生的思想鋒芒……結果是學生主體人格的失落,表現在語文能力上是思想貧乏,語言干癟,思維僵化,唯師(或唯書)是從,最終失去了自我。當我們津津樂道於對每篇課文的肢解分析或按「考點」對學生進行各種閱讀模擬訓練時,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應有的審美體驗、激情燃燒、思想碰撞、心靈對話卻消失了——一句話,作為精神主體的「人」失落了!
而李鎮西認為,「人」--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人的個性發展,應該是語文教育的生命。
語文素質教育熱潮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語文專制教育的反動,是對「語文人學」的呼喚。因為語文新課程標准(無論是已經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標准》,還是正在徵求意見的《高中語文課程標准討論稿》)的理念與民主精神是完全相通的。語文課程標準的每一條每一款,無一不體現了對學生作為語文學習主體的尊重,處處閃爍著民主的光芒:「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必須關注學生在原有基礎、發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內容和途徑,增強課程的選擇性,為具有不同需求的學生創設學習語文的條件和發展空間,支持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語文審美教育,應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應充分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尤其是通過鑒賞優秀文學作品,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以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高中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使學生增強研究意識,養成研究習慣,初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分析研究語言文學現象和人文社會等方面的問題,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幫助學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傾向,使他們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活動,學習正確自如地表達,敞開自己的心扉,同時也學習傾聽他人的意見,吸納他人的意見,深入到別人的內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標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協作和分享,學會寬容和溝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討論稿》)
李鎮西把語文民主教育的特徵作如下概括―― 1、語文民主教育是充滿自由精神的教育。
新課程標准強調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而創造的基礎是心靈的自由;自由本身不是創造,但沒有自由就絕對沒有創造。因此,語文教育首先應該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
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教師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心靈自由的人。無法設想:一個迷信教材、迷信教教參、迷信高考題的教師會培養出富有創造精神的一代新人。教師的心靈自由,取決於教師寬闊的人文視野;我們應該博覽群書,站在人類文化成果的高峰俯瞰我們的每一節語文課;我們的心靈應該向古今中外的大師們開放。心靈自由的教師必然具有海納百川的民主胸襟,這首先意味著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的信任和尊重,特別是要善待學生的精神個性。只有教師民主的陽光,才能照亮學生心靈的原野。
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就要幫助學生破除迷信。這里所說的「迷信」主要是指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教師的迷信、對名家的迷信、對「權威」的迷信和對「多數人」的迷信。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特別是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個思想自由的論壇:面對課文,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教師、學生和作者之間應該平等對話;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開思想碰撞。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就應允許學生寫他們自己的文章。文章應該是思想感情的自然體現,寫文章應該是心靈泉水的自然流淌。如果學生不敢在文章里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其文章必然充滿充滿新八股的氣息,而八股文絕無任何創造性可言!
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就是尊重學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創造的自由。自由精神當然不是語文教育所獨有的內核,而且也不是語文教育的全部內容,但沒有自由精神的語文教育,便不是真正的語文教育。 語文民主教育是充滿平等精神的教育。
「對話」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而「對話」的前提是雙方的平等。雖然就一般情況來說,教師的學科知識、專業能力、認識水平等等遠在學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語文民主教育,首先體現在師生關繫上,不但是教師對學生人格和權利的尊重,而且把自己視為與學生平等朋友與同志。
教師的職責無疑是「傳道授業解惑」,但這並不意味著教師在知識的任何方面都超過了學生,教師更不應因此而以真理的壟斷者自居。尊重學生,就包括尊重學生的思考,真正優秀的教師應該是學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學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合作學習的態度,就是平等精神在語文教育中的體現。
與學生同志式地探求真理,就應尊重學生發表不同看法的權利,並且提倡學生與教師開展觀點爭鳴。學生的認識也許比較膚淺,他們的看法也許比較片面甚至有錯誤之處,但在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上,和教師是平等的。教師絕對不能因為學生的「幼稚」而剝奪學生思想的權利。更何況,在平等對話、共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並不一定總是比學生「高明」,更多的時候的確是互相學習、互相促進。與學生同志式地探求真理,還應該鼓勵學生公開指出老師教學中的錯誤,心悅誠服地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指正。
平等,還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尊嚴的平等,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權利的平等,特別是學生受教育的權利的平等。學生是否真正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是否真正平等地尊重每一個學生:語文活動,是讓少數「精英學生」獨領風騷呢,還是讓所有學生都參與?上公開課,只是讓個別「尖子生」舉手答問以顯示教學效果呢,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討論以展示所有學生的真實思維狀況?畢業復習期間,是只重點抓部分升學有望的學生呢,還是面向所有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如此等等,都體現出教育者是否真正平等地尊重學生的權利。對任何一個學生來說,既然同樣教了學費,既然都是學生,就理所當然地應該享受培養、享受鍛煉、享受應有的榮譽,否則是被「侵權」。
教師不但自己應該對每位同學一視同仁,而且還應該在教學中營造一種同學之間也互相尊重、真誠友好、平等相處的氛圍。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養――今天的教師如何對待學生,明天的學生就會如何去對待他人。 3、語文民主教育是充滿寬容精神的教育。
在充滿專制色彩的傳統語文教育中,教師的思想是不容置疑的;相反,來自學生的任何不同聲音,都會被認為是危險的異端而被教師好心地「糾正」。學生在閱讀理解和作文表達中的任何一點富有個性的見解,都遭到教師有意無意的扼殺。正是在這毫無寬容精神的語文教學中,學生作為「人」卻一步步被變成了教師得心應手操縱的機器。
民主就意味著寬容:寬容他人的個性,寬容他人的歧見,寬容他人的錯誤,寬容他人的與眾不同……作為教師,當然承擔著教育的使命,對學生不成熟的乃至錯誤的思想認識負有引導的責任。但是第一,學生的不成熟乃至錯誤是一種成長現象,其中往往包含著求新求異的可貴因素,如果一味扼殺便很可能掐斷了創造的萌芽。第二,寬容學生的不成熟和錯誤,意味著一種教育者的真誠信任和熱情期待:相信學生會在繼續成長的過程中自己超越自己,走向成熟。第三,教師的引導,前提是尊重學生思想的權利,然後通過與學生平等對話(而不是居高臨下的訓斥),以富有真理性的思想(而不是所謂的「教師權威」)去影響(而不是強制)學生的心靈。現象啊!因為,在這樣的「引導」中,毫無寬容可言,學生表面上「思維活躍」,但實質上沒有一點屬於自己的見解,他們不過是在用自己的嘴巴說出老師的「正確觀點」而已。
語文教師的寬容,說到底仍然是尊重學生思考的權利,並給學生提供一個個發表獨立見解的機會。不要怕學生說錯,不跌跟斗的人永遠長不大,所謂「拒絕錯誤就是毀滅進步」,正是這個意思。語文課應成為學生思考的王國,而不只是教師思想的櫥窗。如果不許學生說錯,無異於剝奪了他們的思考。在充滿寬容的的語文課堂上,對一篇課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應只有教師的聲音,教師更不應該以自己的觀點定於一尊,而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倡學生展開思想碰撞,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創造性的觀點或看法。努力使整個閱讀教學課堂具有一種開放性的學術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獲。
寬容,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寬容,也包括學生對老師的寬容,更包括學生之間的寬容。獨立思考決不是唯我獨尊,更不是拒絕傾聽他人意見;相反,在對話探究的過程中能具備海納百川的胸襟是一種極可貴的民主品質。教師應善於在教學過程中以自己的寬容向學生示範,在鼓勵每一個學生珍視表達自己見解的權利的同時,也尊重別人發表不同看法的權利――既勇於表達又善於傾聽,既當仁不讓,又虛懷若谷。 4、語文民主教育是充滿妥協精神的教育。
「妥協」,和「寬容」一樣,也是現代文明社會公認的民主准則之一。在語文教育過程中,如果說「寬容」是善待他人的不同觀點,那麼「妥協」則是對話雙方都勇敢地接納對方觀點中的合理因素,彼此相長,共同提高。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學生向老師妥協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了――不管這種「妥協」是出自內心的真誠還是由於對老師權威的絕對迷信;但教師向學生妥協,則非常少見。更多的情況是,教師明明錯了,而且學生都知道老師錯了,可當老師的怎麼也放不下「面子」承認錯誤向學生妥協。我們所提倡的語文民主教育,尤其注重教師向學生妥協。――其實說到底,妥協也不是簡單地向對方「認輸」,而是服從真理以完善自己的認識。對教師來說,這本身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民主精神示範。
妥協的前提仍然是平等。教師要樂於以朋友的身份在課堂上和學生開展同志式的平等討論或爭論,並在這過程中主動吸取學生的合理見解。其實,更多的時候,所謂「妥協」並不是絕對的「甲錯乙對」因而甲方在思想上向乙方投降,而是「雙贏」――即在討論爭辯中,雙方都不斷吸收對方觀點的合理因素進而使雙方的認識更接近真理。當然,也有這種情況,面對學生的正確的批評,明明錯了的教師更應該承認錯誤接受批評,並盡可能改正錯誤。
妥協,常常還體現在師生之間的「遇事多商量」:大到制定語文教和學的計劃是否可行,小到每天布置的作業是否適量,以及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進度的調整、教學形式的改革等等,盡管教師起著主導的作用,但學生的參與也是必不可少的。人們常常說,成功的語文教育,往往都是師生合作的結果,這「合作」之中便有「妥協」。 5。語文民主教育是充滿創造精神的教育
民主是對人的本質的解放,而人的本質在於創造。發展學生的創造精神,是語文民主教育的使命。――注意,我這里說的是「發展」而不是「培養」。
作家陳燕丹曾這樣評論上海《萌芽》雜志發起舉辦的「新概念作文大賽」:「讓我吃驚的是,那些在拾到一分錢的主題上開始寫作文的孩子們,一旦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寫作,他們還是會迅速地洗盡鉛華,表現出一個原生的自己,那些長長的句子,纖細的傷感,那些富有含義的、幽暗的多愁善感的細節,那些欲說還休的情致,甚至是那些與作文訓練格格不入的詞庫,他們在作文的覆蓋下還有一個秘密的寫作世界。」這段話,讓我不由得對創新教育的理解有了一個新的思路。
直到現在,說起創新教育,有些教師首先想到往往只是思維品質和具體思維方法的培養,比如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或這樣「性」那樣「性」,以及「逆向思維」、「發散思維」、「求異思維」等等。應該說,針對學生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僵化思維模式,這些引導和訓練當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我認為,我們更要思考一下,學生原有的創造精神是如何失落的?當務之急,不是對學生進行「從零開始」的所謂「培養」,而是「發展」他們與生俱來的創造性――首先是要點燃學生熊熊燃燒的思想火炬,讓學生擁有自由飛翔的心靈。我堅信,每一位學生都有著創造的潛在能力;所以,教師要做的,是提供機會讓學生心靈的泉水無拘無束地奔涌,說通俗一點,就是要讓學生「敢想」。創造,意味著思想解放。而學生一旦獲得了思想解放,他們所迸發出來的創造力往往遠遠超出我們的意料。
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產生,有賴於教師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我們應使每個學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從而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氣氛中充分展開認識活動,所以說,師生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學習的平等和諧關系,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前提。然而,恰恰是在這一點上,我們過去的語文教育卻有意無意地剝奪了學生的精神自由:無庸諱言,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封建文化的殘余至今還阻礙著我們的教育走向民主與科學。在師生關繫上,一些善良的教師往往不知不覺甚至是「好心」地損害著學生的尊嚴和感情;在某些語文課堂上,不但沒有師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討的民主氣氛,反而存在著唯師是從的思想專制。也許這種「奇怪」的現象不是個別的:有的學生不喜歡上語文課,但在課外卻對文學作品情有獨鍾甚至如痴如醉;有的學生寫命題作文一籌莫展或套話連篇,但私下寫的日記或隨筆卻靈氣飛揚……這說明了什麼?我認為,這說明人的心靈一旦沖破牢籠,必將成為自由飛翔的思想雄鷹或縱橫馳騁的感情駿馬!我認為,民主教育首先是目中有「人」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者理應把學生看作有靈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教師見解的復述者,更不能成為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道具!我們不應把學生的大腦當成一個個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空盪盪的容器,而應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們去點燃的火炬,它一旦被點燃必將閃爍著智慧的火花、創新的光芒。因此,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與其說是手把手地教學生怎樣去做,不如說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個發表獨立見解的機會,特別是要鼓勵學生敢於向書本、向老師、向名家、向一切「權威」說「不」!
綜上所述,語文民主教育就是充滿民主精神的語文教育,就是尊重學生各種精神權利的語文教育,就是給學生以心靈自由的語文教育,就是師生平等和諧共同發展的語文教育。
要特別強調的是,對語文教育而言,「民主」並不僅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內容,更是教育目的――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方式和課堂氛圍必然有利於學生思維的健康發展乃至創造力的激活,而語文教育本身(包括教材)所蘊含的豐富民主養料將有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鑄造;但從長遠來說,「民主」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所賦予語文教育的面向未來的使命――通過民主的語文教育,培養學生的平等、自由、寬容等民主素養,使學生成為個性鮮明並具有獨立人格和創造精神的現代公民。 一、課程改革與教師成長
1.教師要與課改同步發展
2.教師的最高境界
3.教師應有的追求
4.做最好的自己
二、最好的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情懷
1.童心 2.愛心
3.責任心 4.專家
5.思想家 6.心理學家
三、反思型教師的特點
1.不停地實踐 2.不停地閱讀
3.不停地思考 4.不停地寫作
四、每天的「五個一工程」
1.上好一堂語文課
2.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
3.思考一個教育或社會問題
4.讀書不少於一萬字
5.寫一篇教育日記
五、教育的智慧從何而來
1.從實踐中來 2.從困惑中來
3.從學生中來 4.從寫作中來
六、教育為什麼需要寫作
1.寫作的意義
2.在寫作中成長
3.寫作的四種類型人物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