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課程教學評價改革研究有哪些方面
導課要新穎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慾望,參與教學的程度及學習的效果,都版與教師的導課有很大關系。權經過課間十分鍾重新回到課堂上的學生還處於一種比較興奮的狀態,教師用一種什麼樣的導課方式抓住學生的心,把他們真正引入新課的學習之中至關重要。
Ⅱ 如何推進教學評價改革和教學六技術
一、新課程的教學評價觀
1.促進學生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一理念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應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上,即不僅要按照課程標准、教學內容的科學體系進行有序的教學,完成知識、技能等基礎性目標,同時要從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出發,注意學生發展性目標(以學習能力為重點的學習素質和以情感為重點的社會素質)的形成。其次,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地研究並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體現學生主體,尊重學生人格和個性,鼓勵學生發現、探究與質疑,高效實現目標。再次,在教學效果評價上,要以評學為重點,「以學論教」,並以此來促進教師轉變觀念,改進課堂教學。
2.促進教師成長: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評價方向是面向未來的。其重點不在於評價教師的講授水平,也不在於鑒定某一節課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此來制定教師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個人發展需求。因此,它是一種建立在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基礎上,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的評價方式。
3.以學論教:「以學論教」即以學生的「學」評價教師的「教」。它強調以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呈現的情緒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目標達成狀態為參考,來評價教師教學質量高低。因為,一切教學設計,一切標准以及教師的一切勞動,都是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服務的。只有樹立「以學論教」的課堂教學評價觀,課堂教學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
二、新課程標准下的物理教學評價觀
新的《高中物理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在課程評價上強調更新觀念,促進學生發展。高中物理課程應體現評價的內在激勵功能和診斷功能,關注過程性評價,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發展。通過評價還應促進教師的提高以及教學實踐的改進等。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是高中物理課程評價的依據。評價應該落實課程標準的目標和理念,
在內容和形式上,應該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強調評價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的作用,不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
·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不以考試的結果作為唯一的評價依據。
·把學生在活動、實驗、製作、探究等方面的表現納入評價范圍,不以書面考試為唯一的評價方式。
·倡導客觀記錄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具體事實,不過分強調評價的標准化。
·教師要轉變在學生學習評價中的裁判員角色,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學習評價的指導者,學習潛能的開發者。提倡評價的多主體。
Ⅲ 淺論課堂教學評價改革的基本趨勢
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是在前蘇聯教育教學理論的影響下建立起來的。上世紀版90年代以來,盡管國內外一些權先進的教學理論都已被廣大教師所熟悉和接受,並在課堂教學改革中產生了不同程度上的積極影響,但課堂教學評價在功能、內容、標准、方法上仍有不適應新課程要求的地方。2001年9月,新課程進入國家級實驗區進行試驗,一年多來,在廣大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評價的整體改革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使當前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改革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和特點,主要有:
在評價功能上,淡化評比與選拔,強調發揮評價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改進與提高的作用。
Ⅳ 簡述教學評價改革的特徵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 知識觀、學生觀以及評價觀的變革呼籲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的任務不再局限於「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要「啟智、陶情、冶性、錘志、健體」。在新課程推廣之際,教師對自身角色的重新審視與定位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 具備德高為范的政治素質 師者,人之模範。與社會上其他職業比較,「教師」這個職業對人的品性風范要求最為嚴格。因為教師的勞動對象不是土地,不是機器,而是活生生的人,是可塑性極強的少年兒童。教師的品性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無德無以為師。」教師的政治思想在教育中會滲透在全部教育過程中,它起的作業是難以估量的。因此,教師必須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必須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必須處處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好作風、好道德、好思想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特別是在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教師一定要做到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集體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關系,正確對待金錢,分請真、善、美、假、丑、惡,以正確的價值選擇人生志向引導學生、影響學生。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教學生做人,做真人,做高尚的人,所以,教師必須講政治,講正氣。 德高為范。師德不高,不僅制約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會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同時,還會使學生在內心看不起老師,疏遠老師,並在行為上排斥他們,使他們在學生心目中「貶值」。 二、 具備學高為師的業務素質 教師要教人,必比人先知。學高才能為師。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對教師的學問,業務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常言所說:「要給人一杯水,必須有一桶水。」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多方面、多層次人才為目標,通過科學的教育途徑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既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又要了解相關學科的一般知識,做到一專多能。只有這樣,教師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才能站得高,看得遠,高屋建瓴,游刃有餘。要走出「應試教育」 的窠臼,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就要轉變教育觀念,摒棄傳統陳舊的教法,探索教學規律,掌握、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目前,我們正處在知識爆炸時代,知識更新很快,教師得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特別要注意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現代科技基本理論,提高業務水平,用最新最准確的科學知識去教育學生,用真才實學去吸引學生,使學生心悅誠服地「跟你學」。 三、 具備熱愛學生的心理素質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愛學生是教師必備的心理素質。教師愛學生就要對學生尊重,理解,信任,與他們建立起平等、民主、親切的關系。在與學生交往過程中,教師要用全身心的愛去創造愛的氛圍,在愛的氛圍中教書育人。關愛學生,不僅僅是滿足於教學現狀,更應該是放眼未來,對學生的發展做出合理規劃,積極引導學生預見未來,適應未來,構想未來甚至是創造未來,培養學生自我規劃的能力。 四、 具備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 過去,我國課程資源物化比較嚴重,教師只是作為課程資源的使用者而存在,並沒有被納入到課程資源的行列中來,同時也沒有被看作是課程資源開發與管理的主體,實際上,教師是人力資源開發的核心要素,教師素質的高低決定著課程資源的開發水平。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在課程資源開發建設的過程中,要通過對教師這一重要課程資源的開發,帶動對其他課程資源的優化發展。 課程資源開發者的角色要求教師正確認識與理解課程資源的內涵,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意識:一,教師要改變角色,不僅扮演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與利用者,而且也應該充當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和合作者;二,教師要能夠開發、統計、篩選、管理、更新與完善課程資源;三,教師要能夠依據地緣特性、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學生的個性差異和需求,建構校本課程;四,教師應該圍繞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走出教材、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充分利用校外課程資源, 在社會的大環境中進行學習與探索。 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既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過程,也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過程。對於教師而言,目前最關鍵的是要盡快融入到課程改革中,盡早找到差距,對自身角色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以便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更好的發揮自己的職能。
Ⅳ 新課程評價的改革重點什麼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新課程評價的改革重點是什麼?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在教育評價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嘗試。例如:關注學生發展的過程,提出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提出綜合學力考查、質量綜合評定等;並嘗試進行了小學考試取消百分數、實行等級制的探索,部分地區還試行分項、分類考試,加入口試、面試等超越於簡單的紙筆考試的改革措施;有些地區還嘗試開展了教師自評和學生評教師評價的探索等。這些有益的探索與嘗試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對於促進我國基礎教育評價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這些探索大多是淺層的、微觀的和零散的嘗試,沒有對我國基礎教育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產生根本性的改變。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 (一)評價內容仍然過多倚重學科知識,特別是課本上的知識,而忽視了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心理素質以及情緒、態度和習慣等綜合素質的考查; (二)評價標准仍然過多強調共性和一般趨勢,忽略了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的價值; (三)評價方法仍以傳統的紙筆考試為主,仍過多地倚重量化的結果,而很少採用體現新評價思想的、質性的評價手段與方法; (四)評價主體被評價者仍多處於消極的被評價地位,基本上沒有形成教師、家長、學生、管理者等多主體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模式; (五)評價重心仍過於關注結果,忽視被評價者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性評價,不能很好地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 這些問題與當前教育評價發展的特點不相符,也是對我國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極大阻礙。因此,有必要開展新課程指導下的教育評價改革,為推動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新課程提出教育評價的改革重點如下。 一、學生評價的改革重點1、建立評價學生全面發展的指標體系。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學生的學科學習目標和一般性發展目標,如學生在道德品質、學習的願望和能力、交流與合作、個性與情感以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諸多方面的發展。一般性發展目標是融合在學科學習目標中實現的。2、重視採用靈活多樣、具有開放性的質性評價方法,而不僅僅依靠紙筆考試作為收集學生發展證據的手段。即關注過程評價,及時發現學生發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發其內在發展的動力,從而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實現個體價值。3、考試只是學生評價的一種方式,要將考試和其他評價的方法,如開放性的質性評價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描述學生發展的狀況。改變紙筆測驗是考試的惟一手段,應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對象等,選擇靈活多樣的考試方法,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改變過分注重分數、簡單地以考試結果對學生進行分類的做法,應對考試結果做出分析、說明和建議,形成激勵性的改進意見或建議,促進學生發展,減輕學生壓力。 二、教師評價的改革重點1、打破惟學生學業成績論教師工作業績的傳統做法,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教師的職業道德、對學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學實施與設計以及交流與反思等。一方面,以學生全面發展的狀況來評價教師工作業績,另一方面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與需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是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的基礎。2、強調以自評的方式促進教師教育教學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導建立教師、學生、家長和管理者共同參與的、體現多渠道信息反饋的教師評價制度。一方面,通過評價主體的擴展,加強了對教師工作的管理和監控;另一方面,旨在發展教師的自我監控與反思能力,重視教師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此外,教師自評與獎懲脫鉤。3、打破關注教師的行為表現、忽視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建立以學論教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即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轉向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情緒體驗、過程參與、知識獲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諸多方面,而不僅僅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表現,使教師的教真正服務於學生的學。這一轉變對教師教學能力的重新界定、學校教學工作的管理無疑獎帶來巨大的沖擊。
Ⅵ 教育評價改革的意義
教育評價改革的意義在於對教育事業的重新整合,對教育事業的創新的創新,符合當下教育的時代的變遷
Ⅶ 簡述教學評價改革的傾向
所謂課堂教學評價,是指評價主體按照一定的價值標准,對課堂教學諸因素及發回展變化進行的答一種價值判斷活動。
一、改革背景
(一)時代的發展對課堂教學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背景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普遍意識到當今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其實質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民族素質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人才、教育的競爭。因此,人的因素逐漸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人才觀的變化。
Ⅷ 如何看待當前的教學評價,還有該如何改進
課堂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環節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充分發揮課堂教學評價的應有功能對於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學生的成長及教師的專業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目前,我國課堂教學評價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何完善課堂教學評價以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已經成為必須予以高度關注的問題。學習科學自20世紀90年代正式誕生以來,對我國教育教學實踐及理論研究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將學習科學的相關理論與課堂教學評價相結合,促使課堂教學評價朝科學化、人文化方向發展已成為大勢所趨。基於此,本文在對課堂教學評價的內涵及意義、我國課堂教學評價的研究現狀等問題進行文獻分析的基礎上,對學習科學視角下的課堂教學評價變革及特點進行了論述,以期為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評價發揮其所特有的功能與價值。
一、課堂教學評價的內涵及意義
何謂課堂教學評價?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對此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雖然他們的研究側重點及描述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體現了以下三個要點:其一,課堂教學評價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價值判斷;其二,課堂教學評價主要涉及三方面內容,即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最終的課堂教學質量及效果;其三,課堂教學評價是對實然的教學效果和應然的目標要求之間差距的一種衡量。這三者是把握課堂教學評價內涵的關鍵,也是課堂教學評價的本質所在。
課堂教學評價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就學生而言,課堂教學評價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其導向及激勵功能上。通過課堂教學評價,學生能夠獲得自己「達標」的水平與層次,並能知曉自身在學習中取得的進步、潛力以及存在的不足,從而明確努力的方向和目標,為日後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通過課堂教學評價,學生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進而更加努力地學習。另外,課堂教學評價也能夠使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這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一些壓力和焦慮,但只要這些壓力和焦慮適度,都有益於學生學習及成長。
其次,就教師而言,課堂教學評價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導向、診斷及激勵功能上。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教師可以判斷自己的教學活動與目標之間的「距離」,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這些都可以直接影響教師日後教學的准備、實施和結果。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既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滿足,也會因未實現目標的遺憾而感到壓力和緊張。快樂和滿足、適度的壓力和緊張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對教師產生激勵作用。這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及專業發展來說是極為有利的。
最後,就教育管理者而言,課堂教學評價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管理功能上。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教育管理部門和教育機構(包括學校)把教學評價的結果不僅當作對教師和學生進行評價的根據之一,而且能夠看到教師和學生的進步,並以此調整學校教育發展的布局、方向,改進教育教學活動。課堂教學評價為教育管理者的科學決策及工作方針的制訂提供了依據。
二、我國課堂教學評價的現狀及相關思考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我國課堂教學評價已克服傳統教學評價的諸多不足,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由於學術界對建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過分推崇,犯了非此即彼的二元論錯誤,課堂教學評價陷入了新的誤區,使得我國課堂教學評價一直掙扎在傳統與後現代的博弈中曲折發展。下文中,筆者將從評價理念、評價功能、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法五個方面分析目前我國課堂教學評價的現狀,闡述相關思考。
(一)評價理念
評價理念是指對課堂教學評價重要性的認識。評價理念主要有兩種傾向:其一,忽視評價的作用,視其可有可無,認為它對教育教學的影響不大;其二,評價中心論,神話了課堂教學評價,將其放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甚至將許多教育發展中產生的問題都歸結到評價本身。
自拉爾夫•泰勒(R.W.
Tyler)將評價正式納入課程編制過程之時起,評價問題就已經成為課程與教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問題而受到廣泛關注。就我國而言,課堂教學評價問題一直是研究的重點所在,尤其是新課程改革以後,評價問題更是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出現了評價中心論。目前,有人認為,現行的教學評價體系不利於教育事業的發展,更不利於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推進,分數主義、升學主義和高分低能是其基本特徵。但實際上,諸如分數主義、升學主義、高分低能等問題的產生,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發展與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即當前的教育無論在量上還是在質上都無法滿足大眾的教育需求,因而才會出現「唯分數、升學是瞻」的畸形現象。也就是說,一些不良的教育問題並不是評價體系本身造成的,而是教育發展中的必然。解決此類問題的重要途徑是促進教育的發展,使其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而不是將一切問題都歸咎到課堂教學評價體繫上來。正如有研究者所言:「教育的首位工作是育人,是文化傳承,應該多在這方面下工夫,至於怎樣評價人(才),應該是第二位的事情,不要讓評人淹沒了育人。」
重視並關注課堂教學評價本無可厚非,但將其抬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甚至將其視為決定教育成敗的關鍵,則是過猶不及,無論是對課堂教學評價本身而言還是對整體教育發展而言,都是極為不利的。
(二)評價功能
評價功能是對評價作用的認識,它直接關繫到整個課堂教學評價的價值取向。
關於課堂教學評價的功能,一直存在「甄別與發展何者優先、重要」的爭論。部分學者認為,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存在諸多不足,在新世紀必須要「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在一定程度上不利於教師、學生的發展,這是不容置疑的。但基於此就將課堂教學評價的甄別和發展功能完全對立起來,將諸多評價問題歸因於甄別功能,這不僅不符合事實,也是不理智的。甄別功能是評價的基本功能,只要存在評價,就一定存在著對某種差距抑或不足的衡量,那麼甄別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相關研究者之所以堅決反對、排斥課堂教學評價的甄別功能,或許是因為他們將諸多不良的教育現象(如升學主義、高分低能等)都歸因於評價的甄別功能。殊不知,甄別本無所謂好壞,那些教育問題是因為甄別功能的誤用、濫用而產生的,並非甄別本身的過錯。相反,甄別功能是評價最基本的功能,是評價其他各項功能的基礎,通過評價的甄別功能,「准確地了解教學活動的得失,師生在進一步的活動中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改善教與學的行為,這就是評價的調節功能;從評價的結果中,師生可以知道自己過去所教和所學哪裡得當、哪裡不當,這就是評價的強化功能;在接受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再次認識知識、進行思維、體驗情感等,這就是評價的教育功能」。如果沒有評價的甄別功能,那麼包括發展在內的評價的其他各種功能都很難存在。
評價是為了促進發展,國內外研究者對此基本達成共識,都一致肯定其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內在價值。正如上文所分析,甄別與發展也並非不可融合的二元對立關系,而是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的。因此,對於課堂教學評價,我們一方面要繼續重視並充分發揮其促進師生發展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理性對待其甄別功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甄別是基礎,發展是最終旨趣,甄別為發展服務,這是課堂教學評價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
(三)評價主體
關於評價主體,發展和變革的整體趨勢就是從「一」到「多」。我國傳統課堂教學評價的「主權」基本上是教育行政領導和專家的「特權」,這部分群體根據一些相對客觀的、細致人微的評價標准從各方面對教師、學生及課堂教學進行評價,並以此來制訂相關決策,決定教師的薪酬待遇,裁定學校及學生的發展水平與層次。隨著各種評價問題的反復出現以及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的產生,這種由單一主體來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機制已經走進「死胡同」,受到各方面的挑戰。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的沖擊下,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體逐漸發生變化,教師、學生、家長等社會群體也逐步參與到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與學生、領導與同行、骨幹與專家、社會與家長等構成了評價的多元主體。多元主體的參與,一方面打破了管理者對課堂教學評價的「壟斷」局面,這對於教師的專業發展及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升都具有很大影響;另一方面,多元評價主體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整體課堂教學評價的低效甚至無效。部分理論研究者與實踐者單純地強調多元主體平等參與,人人都是主體無異於沒有真正的主體,使評價最終流於形式。
由此看到,強調課堂教學評價主體的多元參與是評價改革的必經之路,但這種多元主體一定是有「重點」的主體,而不是形式主義地一味強調「平等」的主體。
(四)評價內容
評價內容回答的是「評什麼」的問題。教育評價的理論發展大致經歷了測量時代、描述時代、判斷時代與建構時代四大階段。課堂教學評價基本上也遵循同樣的發展歷程。在不同階段,評價所涉及的具體內容也是有差異的。
就我國而言,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內容狹窄,主要是智育,只關心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忽視了學生成長所需的其他方面。隨著傳統課堂教學評價的弊端日益凸顯,加上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課堂教學評價內容方面的變革也開始進行。教學評價不再局限於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進行考查,而是拓寬了考查的范圍,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道德、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種變化無疑為課堂教學評價注入了新鮮血液,但對於這些非智力因素的考查由於缺乏恰當、有效的方法與手段,很大程度上走向形式主義,甚至出現僅根據學生紙筆測驗分數判定其道德發展水準的現象。總體上看,課堂教學評價對知識、情感與價值觀的關注仍以知識考查為主。也就是說,課堂教學評價對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重視在「拉鋸式」的狀態中反復,但中心仍是智力因素。
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教育的最終追求,因此我們必須將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納入到課堂教學評價中,這也是評價發展的必然,同時還應高度關注評價內容的個性化。中小學生是不斷發展著的、存在著巨大差異的群體,倘若以一種固定的標准(評價內容)貫穿始終,並以此評價所有學生,那麼必然導致整個評價的無意義,更無法充分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
(五)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回答的是「怎樣評」的問題,它是評價由理念走向現實的橋梁。評價方法直接制約著課堂教學評價的成效,是評價中極為關鍵的組成要素。
在我國,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基本上以紙筆測驗為主,評價方法單一。針對傳統評價方法的諸多不足,各種新的評價方式層出不窮,最突出的表現是「檔案袋」等質性評價方法走人人們的視野。質性評價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紙筆測驗等量化評價的不足,使道德、情感、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也能夠得到相對有效的評價。但是,由於經驗的缺乏及傳統思想的束縛,這種方法仍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有學者在調查基礎上指出,「檔案袋」評價方法在實踐中出現了很多誤區,「致使檔案袋異化為『學校評價改革的標志』『學生成績的匯集冊』『學生間比較與競爭的平台』『家長對孩子監控的媒介』」,等等。此外,在一線教學中有的教師一味採用表揚而忽視了必要的批評;有的教師則濫用「代幣制」進行獎勵。長此以往,這種評價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對學生也會漸漸失去激勵效果。
總之,課堂教學評價方法必須由單一的量化評價走向量化、質性評價相結合。其關鍵是採取合適的方法和手段,正確、科學地使用量化和質性評價,從而充分發揮兩者的「合力」,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評價,真正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
三、學習科學視角下的課堂教學評價
雖然經過新課程改革的浸潤,我國課堂教學評價有所發展,但其中存在的諸多「頑疾」至今仍無法得到有效解決,成為影響課堂教學評價成效及整體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瓶頸。在這種背景下,運用學習科學的相關理念和系統理論來完善課堂教學評價是一個新的視角。學習科學自20世紀90年代正式產生以來,對學習的本質、人是如何學習的、如何有效地學習等領域的研究和實踐以多種方式影響著中小學的教育教學。筆者在下文將圍繞環境創設、技術支持性評價及師生的自我評價等三個方面進行探討和分析。
(一)創設適宜的評價環境,擺脫評價「去情境化」的現狀
學校的教學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種環境,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卻沒有使研究者和實踐者給予高度重視。學習科學理論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個體在認知過程的基礎上在與經驗世界對話中建構起來的。不同的學習環境,會影響學習者不同的思維和行為。課堂教學發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教師、學生在一定的物質環境和心理氛圍中互動、溝通,進行精神交流,從而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真正的課堂教學不能脫離一定的境脈而存在,否則只能是一場「作秀」抑或是一種格式化的「模板」。課堂教學評價也是如此,必須立足於一定的情境中,在情境中進行。情境的真實性、不可模仿性保證了課堂教學評價持久的生命力和內在價值。
由此,教師關注的重點從以什麼方式進行最有效的信息傳遞轉變到如何創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優化學習環境中蘊含的豐富資源,以便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給養以影響他們與環境的互動和意義的認識,滿足學習者獨特的學習興趣和需求,支持學習者對知識的積極建構。
在一種真實的境脈中,評價者依據符合該境脈特徵的評價標准,採取與之相匹配的個性化評價方法,對教師、學生及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進行深入評價,而不是局限於用外在於評價對象的所謂的「客觀標准」、劃一的方法進行評價。這樣,師生在課堂教學評價中便真正地實現了自身完整和自我認同,真正地成為評價的主體而非純粹的、被動的客體,課堂教學評價才會得到師生的深刻認同而不會流於形式,其價值也才能得以彰顯。在傳統課堂教學評價中,那種去情境化的評價成為一種外在於評價對象的壓力與負擔,憑一堂課確定教師的專業水平,靠一張試卷決定學生的命運,以一個等級劃分學校的層次,這充其量是發揮了評價的甄別與診斷功能,而其最終旨趣——發展則被遺忘於「角落」。
基於此,課堂教學評價就應當而且必須重視自身的情境化特徵,創設適宜的物質環境和心理氛圍保證課堂教學評價的高效開展。在物質環境層面,課堂教學評價要保證環境的真實性,使師生以真實的面貌出現,而不是成為表演者或是作秀者。而適宜心理氛圍的營造則成為課堂教學評價更為關鍵的環節。一方面,評價者要制訂並明確相對嚴格的、科學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做到「有章可循」,保證評價的科學性;另一方面,評價不能完全受制於這些外在的標准,必須尊重師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創設開放、自由、輕松的精神環境,使師生能夠真實、充分地展現自我,彰顯人文性。如此,課堂教學評價才能真正落到實處,發揮其應有作用。
(二)採用技術支持性評價,以豐富並完善形成性評價
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一向較為關注終結性評價,而對形成性評價是「口頭上重視,實踐上忽視」。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和完善教學活動而進行的對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的評價,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發現不足,從而為完善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質量奠定基礎。形成性評價的重要性已得到高度認可,但在實踐領域卻很難落到實處,這也是課堂教學評價領域亟待解決的一個棘手問題。而學習科學所倡導的技術支持性評價無疑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制勝法寶。
課堂教學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過程,而是學生已有錯誤概念不斷轉變、科學概念不斷形成的過程。傳統研究認為,教學應以科學概念取代錯誤概念。但是隨著研究的進展,研究者逐漸發現,錯誤概念中也包含正確、合理的解釋,可以作為新知的生長點,促進學習者在已有觀念的基礎上發展、建構新的知識與觀念。從學習科學的視角來看,促進學生學習的關鍵是實現概念轉變,具體到課堂教學評價中,即形成性評價的價值和功能就在於明確學生已有的錯誤概念(迷思概念)。技術性支持評價在這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所謂技術性支持評價,就是採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設計一些計算機軟體評價系統,將其應用到課堂教學的形成性評價中,以診斷學生已有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從而找到學生錯誤概念(迷思概念)背後的原因,為概念轉變提供科學依據。在學習科學的這方面研究中,一些研究者指出:「形成性評價的目標不是確定一個學生是否『已經掌握』,而是揭示學生關於問題或主題的思維方式……評價服務於認知診斷。」學習科學所提供的這些理念,一方面豐富和完善了我們對形成性評價的認識,另一方面利用這些先進的軟體評價系統,許多難以操作的評價問題也得以解決,這就為課堂教學評價邁向科學化、現代化提供了橋梁。
(三)重視學生和教師的自我評價,發揮評價的發展性作用
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論之一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設計。這種設計方法和理念也為課堂教學評價提供了新的思路,即採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支持學生和教師的自我評價,從而充分發揮評價的發展性作用。
學生和教師的自我評價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一方面,教師和學生作為當事人,他們有明確個人優點與不足的迫切需求,他們能夠把握自己內在的精神狀態和情感體驗,從這個角度看,只有教師和學生對評價最具有發言權,他們的自我評價保證了課堂教學評價的效度。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置身於評價中,他們既是評價主體,又是評價對象,由於自身的局限性,難免會受到各種現實利益的驅使而無法客觀、公正地進行自我評價,這就對評價的信度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無法保證評價的科學性。兩者間的張力導致教師和學生的自我評價始終沒有受到重視,更無法予以落實。而學習科學所提供的某些軟體系統保證了學生和教師自我評價的客觀性及科學性,提升了自我評價的信度,這就有效緩解了自我評價中的「張力」。針對此,學習科學仍有很大的發展和完善空間,理論上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其可行性,技術上要繼續彌補諸多不足,開發出更多個性化、易操作、嚴密性高的軟體評價系統。
Ⅸ 我國中小學教學評價改革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本文以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為立足點和出發點,通過深入研究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版的問題,提出了中小權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趨勢,以期為促進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做出有益探索。
語文學科作為中小學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在中小學的整個學科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語文學科的學習的好壞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學習。鑒於此研究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具有更重要的理論以及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