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土家族舞蹈的擺手舞
擺手舞據史書記載,最早源於商周時期巴人的軍戰舞。西漢時,巴人的這種軍戰舞成為漢宮廷舞樂,被稱為巴諭舞。梁又復原稱,後改為鞞舞。唐初,巴諭舞列為清高樂。從漢到唐宋,巴諭舞在民間經久不衰。擺手舞有大擺手、小擺手之分。小擺手舞每年歲正月舉行一次,主要是表演農事、漁獵活動。大擺手每三年舉行一次,內容在小擺手舞的基礎上,再加上披西蘭卡普表演的軍戰舞。跳擺手舞時,要吹大土號,嗩吶、敲打鑼、鑔、鼓、燃放三眼炮和鞭炮。人們圍成圓圈,男在外圈,女在內圈。除圓圈外,還有縱隊、「人」字形隊及各種圖案隊形。舞蹈人數不定,可自由出入。動作要求雙手擺動不過肩,膝蓋隨之伸屈、顫動,手與腳呈順邊運動。舞姿朴實,音樂節奏明快。在跳擺手舞的同時,要唱擺手歌,其歌詞有流傳久遠的固定歌詞,也有少量即興編唱的新歌詞。人們且歌且舞,氣氛熱烈,具有濃厚的土家氣息。
Ⅱ 2017最火土家族擺手舞,適合兒童的
是的是的,我們剛學會不久
Ⅲ 請問土家族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年節舉行,並發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擺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的叫「大擺手」。「大擺手」規模大、套數多、時間長,歷時七、八天,與集市貿易、文藝體育活動一起,在「擺手堂」前舉行。「擺手堂」,在土王祠。「小擺手」規模小,套數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舉行。土家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
「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讀罷清朝土家詩人彭施鐸的經典傳世之作,令人不得不遙想當年鄂西、湘西、渝東一帶盛極一時的土家歌舞之恢宏場面。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舞蹈,帶有濃烈的祭祀色彩。是一種祈求幸福、酬報祖先的舞蹈。它表現了土家族人的生產、生活、戰爭、神話傳說等內容。歌隨舞而生,舞隨歌得名,起源於遠古,盛行於明清。土家人祭祀儀式畢,擊大鼓,鳴大鑼,由「梯瑪」或掌壇師帶領眾人,進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擺手歌,氣勢雄渾壯闊,動人心魄。
擺手舞按其活動規模分為"大擺手"、"小擺手"兩種;按其舞蹈形式分為"單擺"、"雙擺"、"迴旋擺"等;按其舉行的時間分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擺手舞又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大擺手活動規模龐大,以祭"八部大神"為主,表演人類起源、民族遷徙、抵禦外患和農事活動等;小擺手活動規模較小,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漢和各地土王為主,表演部分農事活動。
大擺手是在擺手堂中舉行的。擺手堂正中央,供奉著八部大王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擺手堂大坪中間立一根高二十四米的旗桿,上面的兩面龍旗迎風招展,旗桿頂端的一隻白鶴振翅欲飛。
大擺手活動按三年兩擺的傳統習俗,於正月初九至十一日舉行。界時,各寨依姓氏或族房組成擺手"排",每"排"為一支擺手隊伍,各"排"人數不等,均設有擺手隊、祭祀隊、旗隊、樂隊、披甲隊、炮仗隊。
首列為龍鳳旗隊。龍旗和鳳旗系用紅、蘭、白、黃四色綢料製成四面各一色的三角大旗。旗長丈余,邊緣鑲有雞冠形花邊。以白龍旗和紅鳳旗為上承,並排走在隊伍的最前列。
次列為祭祀隊。由寨上德高望重的老者組成,多達二十餘人。他們身著皂色長衫,手持齊眉棍、神刀、朝筒等道具,一尊者捧著貼有"福"字的酒罐,率領擔五穀、擔獵物、端粑粑、挑團饊、提豆腐等祭品的人,隨掌堂師行祭事,唱祭祀歌。
祭祀隊後面為舞隊。男女老少皆可參加,他們均著節日盛裝,手裡分別拿著朝筒或長青樹樹枝,列隊入場。
繼於舞隊的是小旗隊。凡戶一面,顏色多彩,有長方形和三角形二種,亦飾有荷葉邊。敬獻於"八部大王"壇下,以感祖恩深澤。
接著是樂隊、披甲隊、炮仗隊。樂隊分餾子和擺手鑼鼓兩種。再配以牛角、土號、野喇叭、咚咚喹等,奏出土家族節日的獨特旋律。
披甲隊由身披五彩斑爛"西蘭卡普"的青壯年組成。土家族人天性勁勇,銳氣尚武,在擺手舞中以錦為甲,以示威武雄壯。
炮仗隊有鳥銃和三眼銃組成,各隊按以上程序排列進入擺手堂。進堂後先掃邪,後安神。章堂師手持掃帚,以高揚激越的音腔,強烈地譴責那些"大斗進,小斗出,少斤缺兩"的剝削者;以道德的鐵掃帚,清掃那些"起心害人,行盜為*"的民族敗類,充分表現了土家族嫉惡如仇、純朴善良的美德。祭祀時,祭祀人在掌堂師的帶領下,依序跪下左腳,舞眾亦虔誠跪下,與祭祀隊一領一合,齊唱神歌,歌詞委婉深沉,氣氛肅穆莊重。歌畢,各排將各自的供品呈於神案,其上有"福祿壽喜"、"吉祥如意"、"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等字樣。
祭祀完畢後,禮炮三響,撼天動地,摧人起舞,全場沸騰。人們在掌堂師的指揮下,整齊地變換著舞蹈動作,時而單擺,時而雙擺,時而迴旋,舞姿優美,動作逼真,剛柔相濟,粗獷雄渾。擺手舞的內容,分別展現出民族遷徙、狩獵征戰、農桑績織等一幅幅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的藝術畫卷。
小擺手,是土家族居住區普遍盛行的一種文化習俗活動,過去,凡百戶之鄉,皆建有擺手堂,有的還建有排樓、戲台等。來鳳舍米湖、大河等地現有擺手堂遺跡。舞時,男女齊集擺手堂前的土壩,擊鼓鳴鑼擺手。其特點是擺同邊手,躬腰屈膝,以身體的扭動帶動手的甩動。表演內容為"拖野雞尾巴"、"跳蛤蟆"、"木鷹閃翅"、"犀牛望月"等狩獵動作和"砍火渣"、"挖土"、"燒灰積肥"、"種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織布"等生產生活動作。
土家擺手舞的節拍:
開始:拜火
1、團圓手(四次):團圓手---向右展翅---擊掌兩次
2、車輪手(二次):車輪兩圈---團圓手兩次---展翅兩次------------ 過門:展翅兩次
3、抖格子(四次):抖四拍---團圓手四拍---揣荷包(右-左-蹲)------------ 過門:展翅兩次
4、拜觀音(四次):拜四拍---跳拜---蹲拜---展翅兩次(手不收回)---跳拜一次
5、雙擺(八次):前12拍不動---左三拍---右三拍---繞三拍---雙手前後拉三拍
6、纏腰(三次):上三拍---下三拍---纏三拍---起三拍。其中纏兩次後一次走六拍-----過門:展翅兩次
7、大團圓手(八次):團圓手四拍---上打右手四拍---鬥牛手八拍(右-左-右)---------過門:拍手八次
8、打浪(四次):1、2拍打左手---3、4、5拍繞"∞"---6拍停---7、8拍鬥牛手
9、舍巴:
團火----結束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0&word=%B0%DA%CA%D6%CE%E8&z=0
Ⅳ 誰知道土家族的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有專門跳擺手舞的「廊場」,土家人叫「擺手堂」。位於酉水河畔的來鳳縣舍米湖是擺手舞的故鄉。
「擺手堂」的地坪用條石鑲嵌,平坦光滑。正中間栽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樹或松柏樹。「擺手堂」又叫「神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間,人們都要到這里舉行祭祀活動,擺手舞是祭禮活動中的主要內容。
每逢新春佳節,土家人吃罷晚飯就扶老攜細幼,舉著燈籠、火把,撐著五彩錦旗,身上披著各種色彩的花被面涌進「擺手堂」。土家人為了創造熱鬧後氣氛,還要鳴銃放炮,在中間的桂樹或松柏樹上懸掛紅燈,樹下懸一面大鑼,放一面大鼓,由一人敲鑼擊鼓,大家按照鑼鼓的節奏,圍繞大樹跳起擺手舞。 擺手舞分「單擺」、「雙擺」,舞蹈者隨領舞人的示意變換隊形和動作,在擺動規律上,絕大部分是順擺,即擺右手時就出右腳,擺左手是就出左腳,俗稱「甩同邊手」。
擺手舞的舞蹈動作多是土家生產、生活、征戰場面的再現:有表現打獵生活的「趕野豬」,「拖野雞尾巴」,「岩鷹展翅」等;有表現農活的「挖土」,「撤種」「種苞谷」等;有表現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現出征打仗的「開弓射箭」,「騎馬揮刀」等。擺手舞的舞姿粗獷大方,剛勁有力,節奏鮮明。土家人用牛頭、豬頭、粑粑、米酒、臘肉等供品祭祀過祖宗之後就開始起舞,從天黑一直跳到天亮,有時甚至一連跳幾個通宵。 還有一種在野外舉行的大擺手舞,它是一種軍功戰舞,規模宏大,氣勢不凡。少則幾人,多則上萬人,歷時七八天不息。大擺手舞每三年舉行一次,是軍事戰爭場面的重演。跳大擺手舞集會也是一次盛況空前的商貿交易會。
Ⅳ 下載石柱土家擺手舞視頻
過年為例,放鞭炮,上山祭拜祖先,包湯圓,做香腸,做臘肉,等等
Ⅵ 擺手舞的歌詞
歌曲:擺手舞
歌手: 野馬
歌曲標簽:內地
發行時間:2013
作詞:梵凈
作曲:野馬
擺手舞步步迎來你
一路細雨甜蜜蜜
你知道哪棵果樹先開花
你熟悉哪只雞兒早開啼
啊,龍清秀
好人龍清秀
我們忘不了你
你把山裡人脫貧的夢
時刻背在自己的行囊里
啊,山也唱你
啊,水也唱你
好一朵清清秀秀的芙蓉花
千山萬水都能見到你
牛角酒杯杯感謝你
引來清泉情依依
你播下春風春雨綠山寨
你牽來金線銀線連萬里
你把一支愛民的歌
句句唱在百姓的心窩里
哈啊~哎~
Ⅶ 在線求指導:土家族擺手舞《風情畢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