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紫藤蘿瀑布教案
主要描寫紫藤蘿,作者宗璞表面上是寫花事,實際上是在寫人事。
曾經凋零---遭遇不幸
紫藤蘿 朵朵盛開---頑強不息
活潑熱鬧---積極樂觀
結尾表達:生命的長河,永遠奔騰
㈡ 海濱仲夏夜教案設計
《 海濱仲夏夜》教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霍霍」、「緋紅」、「廣漠」、「蒼穹」等詞語的含義。
2.初步學會課文抓住景物特徵細膩描寫景物變化的寫法。
3.結合課文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二、難點、重點分析
1.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景的?
分析:按時間順序,分為日落不久、夜色沉沉和月亮升起三個部分,脈絡清晰,條理分明。
2.作者寫星光的出現,選擇了怎樣的時空背景?這對突出啟明星的特點有什麼作用?
分析:時間背景是「霞光漸漸地淡下去了」??「一切紅光都消失了」;空間背景是:高而遠的廣漠的天幕。只有紅光消失才能突出啟明星的亮,以天幕為背景可以顯示出啟明星的大。
3.本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分析:作品分三個層次描繪海濱仲夏的夜景。
第一層(1~4自然段):寫幽美、靜溫的夜色 。本層緊扣題旨,是全文重點描繪之所在,所以作者不惜潑墨,從多方面展開。首先著眼晚霞。先從靜態看,寫出「桶紅」的顏色,再以晚霞與大海相互輝映,化靜為動:「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像一片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閃爍著」『滾動著」,准確而又形象地描繪了晚霞的絢麗多彩。作者對景物的觀察是精細的,見諸文字時又是十分精確、有條理的。作者接著又描繪了繁星、燈火以及「溫柔」的海水,「清新而又涼爽」的海風。在此基礎上直抒胸臆:「我的心裡,有著說不出的興奮和愉快」。文章情景交融,為下文寫人了充分的鋪墊。
第二層(5~7自然段):寫人們勞動後愉快的休憩光。如果說作品的第一層主要是描繪了海濱的一幅風景畫,那麼第二層則勾勒了一幅入夜後的海濱人物速寫圖,從而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社會主義時代自由幸福的新生活。但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們,並沒有忘記創造更美好的明天。他們在勞動後的休息中,仍在談論著今年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第三層(8~12自然段):寫皎明亮的月亮休浴下的海濱勝景;作品在描寫「皎潔的月光」的同時,又描寫了人影憧憧聲鼎沸的熱鬧、歡樂的場景:人們可以在這里「 海闊天空地盡情談笑」,「酣暢地休憩。由第一層寫景、第二層寫人,到這里把寫景、寫入、抒情融為一體,創造出一種清新、雋的意境,使入卒讀之餘,似有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4.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麼?
分析:(1)線索。
所謂線索,就是貫串在整個敘事性文藝作品的情節發展中的脈絡。在一般的記敘文中,線索的作用是體現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繁多的材料由記敘線索貫串起來,將文章組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每一敘事作品都有一條或一條以上的線索,但主要線索只有一條,其他線索則圍繞主要線索來展開。記敘文中作者常以時間的推移或作者認識的發展為記敘線索來安排材料。這叫作「縱式結構」。《海濱仲夏夜》正是以時間推移為線索的。
(2)景物描寫。
文章生動地描繪出一幅海濱夏夜的圖畫。全文寫景既緊扣海濱夏夜的特點,又連類而及地寫了城市風光,勾勒出一幅幅幽美的圖畫,寫出了威海這座城市特有的風韻,給人詩的享受,畫的美感。
首先,作者注意攝取富有特色的景物。自然景物有它自己的特點 ,寫景 ,要抓住此時此景的特點,才能反映出特有的風貌。《海濱仲夏夜》的寫景很注意抓當時當地景物的特點。比如它寫晚霞,不是籠統地去形容「紅霞滿天 」,而是著意寫反照在海浪上的霞光,「 又紅又亮」寫出霞光的色彩特點;「閃爍」「滾動」「消失」表現霞光映在波浪上不停地晃動閃光這個特點。接著,寫夕陽逐漸西沉的景物 ,著重寫了長庚星 。在直接描寫星光之前,先寫天空的變化,為長庚星的出現作鋪墊。「高而遠」「深藍色」的呈現一片「肅穆」氣氛的天幕作為長庚星的背景,把它映襯得更鮮明了。寫長庚星,一是抓住它「最早出現」、天幕上只有它一個的特點,二是抓住它「活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 」的特色。繼而寫「夜色加濃」時的景物,著重寫燈光。「次第」一詞用得准確,寫出了許多燈光先先後後亮起來的特點。「尤其」一詞強調描寫的重點是「圍繞在海港周圍山坡上的那一片燈光」。其特點是倒映在海面上,隨著波浪「晃動」「閃爍」,「像一串流動著的珍珠」,把燈光的特點寫活了。寫月亮的升起,則說它是「從那平靜的大海里涌了出來」。這些都是海濱特有的景色,有別於其他地方。
其次,作者突出描寫景物的顏色和動態 。寫景 ,可以從景物的形狀、顏色、聲音、動態等方面著筆。課文為了突出海濱夏夜的美妙多姿 ,特別注意寫景物的顏色和動態 ,因而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不是一幅幅靜止的黑白圖畫,而是連續不斷變換著的一組組彩色電影鏡頭。如寫海濱傍晚的天空,起初寫它燃燒著晚霞 ,顏色是桔紅的 ,而後逐漸變為緋紅、淺紅,而後霞光消失 ,出現的是深藍色的天幕、閃爍的星星、倒映在烏藍海面上的燈光 ,以及皎潔的月色、在海面上閃爍的魚鱗似的銀波,寫得變化多端。
(3)抒情。
寫景的作用有多種,其中主要的一種是「傳情」。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寫景是描摹客觀風物,傳情是表現主觀情感,寫景以傳情,這個景物當中就寄寓著某種感情或與某種感情相關聯的氣氛。峻青熱愛他的家鄉,對山東的一草一木都有親切的感受。作者正是帶著贊美故鄉的情感來寫威海夏夜的一景一物的。在他的筆下,無論燃燒的晚霞,燦爛的滿月,晚來的海風,柔軟的沙灘,明亮的星光,蔚藍的大海,都浸潤著喜悅贊嘆的感情色彩,讀來使人感到十分親切,使我們的心合著作者的脈搏一起跳動,應著作者的胸膛一起呼吸。他那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親切感情,使讀者受到了強烈的感染,產生了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4)語言。
在語言運用方面 ,這篇散文突出的特點是比喻貼切生動 ,用詞准確優美。在分析課文時抓住這些比喻和詞語來講讀,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詞彙,培養用詞造句的能力。
(5)美學特色
①用多變的色彩描繪了海濱仲夏夜的「幽美」。
現實生活的紛繁復雜,決定了美的形態的多種多樣。「幽美」是介於「崇高」和「優美」之間的一種美。它既有由於量的龐大,如大海、高空等景物,而產生的亢奮而崇高的美;又有由於表現對象的柔和撫媚,如霞光、啟明星、清風等景物,產生的恬適從容的美。就是在這種「深遠、僻靜、昏暗」環境中,作者發掘捕捉瞭望寧靜美、動態美及和諧美。
寧靜美。作者仁立海濱,按時間順序描繪了三幅圖景:一是夕陽落山,海浪染紅霞;二是夕陽西沉,啟明星高掛;三是夜色加濃,燈光與星光相映。這三幅圖景,都是海濱遠眺所見,表現出「深遠」中的寧靜美。作者描繪出祖國海濱的寧靜美,正好反映出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各個角落的和平安定。寧靜美是「幽美」的「獨特」所在。
動態美。《海濱仲夏夜》的「幽美」還表現在作者化靜為動,從動態方面來刻畫海濱的夜景上。夕陽緩緩下山,霞光縷縷染浪 ,浪頭排排湧起 。浪峰湧起之處,猶如燃燒的火焰,紅霞、海浪都在「閃爍」「滾動」。形象地寫出了海的色彩、海的氣勢。作者描繪出海濱千姿百態、絢麗多嬌的美來 ,不僅流露出對祖國大好河山無比熱愛的感情 ,而且還旨在揭示偉大祖國的旺盛生命力。化靜為動,化美為媚,是「幽美」的又一「獨特」所在。
和諧美。作者運用他那靈巧的畫筆 ,在三幅圖景中調色布彩: 第一幅圖是海染紅霞流金溢彩;第二幅,淡彩輕描;第三幅點染寫意。天空深藍,海水烏藍,星光閃亮,燈光通明,珍珠耀眼……五彩續紛。作者傾注全部的愛來描繪祖國的海濱 ,筆調既活潑又朴實 。多角度地描繪祖國海濱的夜景 ,給人以和諧統一的立體感 。作者善於抓住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審美對象,善於運用不同形態的美 ,使它們相互聯系、彼此滲透、互相轉化 ,從而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和諧美就是「幽美」的又一「獨特」所在。
②情景交融寫出嶄新的「時代美」。
一輪燦爛皎潔而明亮的月亮照著海濱,「說話聲、歡笑聲、唱歌聲、嘻鬧聲,響遍了整個的海灘」。作者在文章的最後一部分里,用情景交融的筆觸,抒寫了我們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美」。
5.全文描繪了哪三組畫面?
分析:第一組畫面(1?3段):描繪了從「 夕陽落山不久 」到「 夜色加濃」這段時間裏海濱夏夜的景色,作者以「霞光」、「啟明星」、「燈光」為主要觀察對象:第1段以「大海」為背景描繪霞光,寫出了霞光的「 色彩 」和「 動態 」;第2段著重寫「 啟明星 」的「大」和「亮」的特點。第3段由「星」光引出對「燈」光的描繪。
第二組畫面(4?7段):描繪了在幽美的夜色中,海濱沙灘上「勞動者休憩、談笑」的情景。
第三組畫面(8?12段):描繪了從「月亮上來」到「夜深」這段時間里月光下海濱沙灘上「勞動者休憩、談笑」的情景。
抓住海濱仲夏夜的特徵寫景 ,用語准確生動,是本文的主要特點 。霞光色彩的變幻,從啟明星閃爍到繁星滿天,從夜色漸濃到明月升起 ,正是夏夜晴空特有的景象。如「 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簡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閃爍著,消失了」;「後面的一排,又閃爍著,滾動著,涌了過來」。准確而生動地寫出了動態的霞光,表現了霞光的色彩變化 。作者不僅抓住了色彩、光線的變化 ,更緊扣了「海濱」這一特定的環境。借海浪寫霞光 ,用藍天襯明星 ,主映在海面的燈火與天空的星斗輝映 ,寫夜中和月光下海灘上的笑語歡聲,等等,使用權景物描繪得形象生動。
6.第3段的燈圖與「天上的市街」的意境地有哪能些相似之處?有哪能些不同?分析:相似處,都有真的燈光和天上的「明燈」,《天》用街燈引出明星,這里是用星星引出真的燈光,寫法類似。不同處,《天》重點寫天上的明星,街燈只是引子和陪襯;這里天上的「 明燈 」、山坡上的燈火、海面上「 流動著的珍珠 」三個層次 ,上中下互相輝映 ,更多彩多姿,富有畫趣。
7.文中為什麼在寫啟明星之前要寫霞光由漸淡而消失的過程?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分析:這一部分絕非閑筆 ,它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寫啟明星出現前的情景 ,突出霞光由淡而滅的變化過程 。二是突出夏夜晴空「 高而遠 」的特點,只有霞光消失 ,天才顯得「高而遠」。三是為下文寫啟明星作鋪墊,霞光由淡而無,創造了一個寧靜、遼遠的意境,對寫啟明星的「大」、「亮」起到了綠葉扶紅花的作用。
從全文來看,重點是體會第一部分描寫的自然美,難點是理解文章二、三部分蘊含的生活中的美。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過朱自清的《春》,在《春》這篇課文里,我們領略過春天的美麗。那你想知道夏天的景色如何嗎?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描寫仲夏時節海濱景色的文章 ,看了它 ,你將被海濱那迷人的景緻所陶醉。
板書課題、作者。
1.解題:
海濱(地點);仲夏(季節);夜(具體時間)。
2.簡介作者:
峻青,原名孫俊卿 。山東海陽縣人。幼年貧困,曾當過徒工 。抗戰爆發 ,參加革命。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邊》、《海燕》、《最後的報告》、《膠東紀事》;散文集《歐行書簡》、《秋色賦》。
3.課文介紹:
《海濱仲夏夜》一文節選自散文集《秋色賦?海濱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陽落山不久??月到中天這段時間的光線和色彩的變化 ,描繪了夏夜海濱特有的景色和勞動者閑適 、歡愉的休憩場面,抒發了對美好生活的贊美之情。
(二)指導自讀。
1.出示小黑板。(要求學生運用工具書讀准字音、理解詞義)
霍霍 緋紅 廣漠 蒼穹 煞 皎潔
2.散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3節):寫海濱夏夜的美景。
第二段(4~7節):寫「我」在夜色中的感受。
第三段(8~12節):寫月下沙灘。
3.播放錄音。學生看書並思考:
作者在這一部分中描繪了哪兩幅圖景?各抓住了什麼特徵?
提示:這一段按「夕陽落山」、「夜色加濃」的時間順序推進,以蒼穹和大海為背景,抓住海濱夏夜的景物特徵,描繪了兩幅圖景:
教師邊講邊板書:
小結:一天一海,一靜一動,互為映襯。讓人讀來自有一種自然美。
4.再讓學生速讀第一段。要求:邊讀邊展開想像。在具體形象中獲得美的實感。
5.學生表達各自的感受。在此基礎上指名學生運用抑揚頓挫、輕重疾徐、高低升降的語調朗讀這一段,使學生受到感染,進入美的意境。
6.學生默讀第二、三段。
要求帶著下列問題去讀課文:
作者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描寫沙灘上景物的變化的?作者為什麼用更多的筆墨寫了沙灘上的人?
提示:以上問題的第二問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可啟發學生分步思考。
(1)先想一想寫的是什麼人?
??在各個崗位上勞動了一天的人們……
從田裡割麥於歸來的人們……
這些英雄的人們……
(2)他們在怎樣的環境中?心情怎麼樣?
??在軟綿綿的沙灘上,休著海風,望著夜空,盡情地說笑……
點撥:作者從描繪海濱夏夜的自然美進入到描繪海濱夏夜的生活美。
7.學生齊讀:「我漫步沙灘……」到文章結尾。
8.教師歸納: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從描繪海濱夏夜的自然美,進入到描繪海濱夏夜的生活美。
板書:
盡情說笑、休憩
人們: 生活美
議論年景、笑聲
9.小結:作者先描繪大海月色,再寫沙灘也突然明亮了起來,寫了沙灘上乘涼人們的眾多和歡鬧。隨著月亮的升高,夜已經很深了,沙灘上的人也「變化」了,有的睡著了,有的還在談笑。最後,作者以抒情的筆調將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結合起來,以更多的筆墨寫人們在這自由的天幕下酣暢地休憩,目的在於寫生活美,從而將文章推進了美的境界。
10.學生討論本文寫作特點。
(1)抓住特徵,有層次地描寫景物。(動態)
(2)貼切的比喻和形容詞的運用。
課堂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同「課堂教學設計1」)
二、難點、重點分析
(同「課堂教學設計1」)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速讀測試。
1.本文題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
3.本文選自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
4.這篇優美的寫景散文,依次描繪了五幅流動的畫面,這五幅畫面是:
(1)
(2)
(3)
(4)
(5)
5.文章開始既寫晚霞又寫大海,兩者之間是什麼關系?
6.文章是怎樣描寫星空的?
7.文章是怎樣描寫海濱燈火的?
8.文章是怎樣描寫沙灘的?
9.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10.下列比喻描繪了景物的什麼特徵?
(1)簡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
(2)活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
(3)像一串流動著的珍珠。
測試記錄:
閱讀速度:___________字/每分鍾
理解率:__________%
閱讀效率:__________字/每分鍾
(二)激疑質疑。
1.文章最後幾段正面寫到「人們」,但為什麼只寫了人們的「聲」,而沒有寫一個個人的「形」和「貌」。
2.這篇散文在布局安排上有什麼特色?各個畫面之間是什麼關系?
3.這篇散文是怎樣把景寫活的?
(三)精讀導引。
第1題:可以著重從寫作的真實性方面,以及從全文的結構特點來看為什麼這樣寫。
第2題:主要體會作者在駕馭這么多景緻時,精心安排的技巧,要體會出各幅畫面之間的內在聯系。
第3題:應當主要體會學習作者善於觀察、善於寫出景緻的變化和動態的特點。
(四)疑難討論。
1.(1)從寫作的真實性看。人們的種種情景,作者是在幽靜的夜色中一路散步所看到的,在濃重的夜色中,在隨意的一瞥中,無法仔細觀察到人們細致的音容笑貌,而給他留下突出印象的,是人們歡樂的聲音,是這種笑語聲所透露出的發自內心的歡樂的情緒。
(2)從全文結構看,本篇是一篇寫景的記敘文,仲夏海濱的人們是作為濱海夜景整體的一部分來寫的,人在景中,人使景動了 ,活了,人和景融合成了一體。如果突出寫一個個人的形貌,就會顯得繁雜,豐收不這篇敘文嚴謹的結構。
2.這篇散文在布局安排上的特色是,以時間為順序,由傍晚寫到深夜海濱的景物,井井有條。
文中所寫的晚霞、星空、燈火、沙灘四幅圖景雖然寫的角度各不相同,但並非各自孤立而是緊針密線、緊緊相連,結構十分嚴謹。描寫景物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或由靜到動,或由動到靜;或由巨到細,或由景及人,層次井然,清晰地表現了中心思想。
3.從本文可以看出,作者把景寫活的技巧是:(1)善於寫出景物的變化 。例如,「 天空的霞光漸漸地淡下去了,深紅的顏色變成了緋紅,緋紅又變成為淺紅」,這是寫霞光色彩的變化。「當這一切紅光都消失了的時候 ,那突然顯得高而遠了的天空 ,則呈現出一片肅穆的神色」。這是寫天空距離與氣氛的變化。「夜色加濃,蒼空中的『明燈』越來越多了。而城市各處的真的燈火也次第亮了起來」。這是寫星星與燈數量的變化。
景物的動態,如寫晚霞,作者藉助比喻,形容它像火焰在「燃燒」,就有了動感。接著把晚霞放在大海的倒映中去寫 ,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 ,簡直就像一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閃爍著,消失了。而後面的一排,又閃爍著,滾動著,涌了過來。這就把晚霞寫得有聲有色,活了起來。
作者之所以能夠把景寫活,除了寫作的技巧之外,主要還依賴於對事物的精細觀察。善於觀察是把景物寫活的根本。
「速讀測試」參考答案及評分標准。
1.《海濱仲夏夜》。
2. 峻青。
3.《秋色賦》 《海濱仲夏夜》。
4.(1) 夕陽落山不久,浪峰上的霞光。
(2) 霞光由漸淡而消失,啟明星在深藍的天幕上閃爍。
(3) 夜色加濃,海面上燈火與星光輝映。
(4) 幽美夜色中勞動者休憩、暢談的場面。
(5) 海灘月色。
5.寫大海是為了寫晚霞,只不過是從大海浪峰的倒映中去觀察晚霞。把海天連在一起寫,就把霞光寫活,寫得壯觀了。
6.文章描寫了一幅變化著的星空圖。先寫了霞光的消失,又在「肅穆」「高遠」「深藍色」的天幕背景上,描繪那令人注目的啟明星。這幅星空圖背景恢宏,中心突出,富於動感。
7.先寫蒼空中的「明燈」越來越多,再由天上寫到海面,寫海港周圍山坡的燈光倒映在海面上,晃動著 ,閃爍著的動景 ;再由海面寫到天空 ,描繪出星斗與海面燈火交相輝映的景色。
8.寫沙灘是根據「 我 」的感受來寫的,寫了沙灘的軟綿綿( 觸覺 ) ,海水的刷刷聲( 聽覺)。海風的清新而又涼爽( 嗅覺、膚覺 ),大海和田禾混合的香味( 嗅覺 ),太陽炙曬的余溫(膚覺),綴滿星星的夜空(視覺);然後又寫「我」與鄉親們的談論。這幅沙灘圖,由景及人,景美人更美。
9. 這篇散文通過對威海海濱仲夏夜色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壯美和英雄人民不畏困難的樂觀精神的由衷的贊美之情。
⒑(1)借海浪描繪出霞光的色彩各動態。
(2)比喻了啟明星「大」、「亮」的特點。
(3)描繪了海面因燈光融入而流光溢彩的美景。
【小資料】
一、作者簡介。
峻青(1922~ ),現代作家 。原名孫峻卿 ,山東海陽縣人 。出身貧苦,只上過幾年學。最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深深影響了他以後的文藝創作。他1940年參加革命,1944年後任膠東黨委機關報《大眾報》記者、新華社隨軍記者。艱苦的敵後生活為他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解放後,他留在中南局新聞機關工作。
峻青的散文,向來以充滿時代感和革命性著稱 ,以清新、永的風格而傳誦不衰 。他在新中國成立後還創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如小說集《黎明的河邊》、《最後的報告》、《膠東紀事》等,都以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朴實雋永的筆觸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
二、寫作背景簡介。
1962年,是全國人民執行黨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迅速扭轉三年困難時期嚴重局面的一年。這年春天,作者回到家鄉山東省海陽縣,並住了一段時間,看到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在三年嚴重困難時期絲毫沒有動搖對社會主義的信念,他們以一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艱苦奮斗,克服困難,使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表現出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作者親身感受到膠東半島革命根據地人民戰勝三年困難的革命精神和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念,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慾望:「要把我的鄉親們的英勇斗爭和我的故鄉的嶄新面貌,用文學的形式迅速地反映出來,讓更多的人像我一樣得到鼓舞,受到教育,而這,我覺得再沒有比散文和報告文學更合適的了」。(《秋色賦?後記》)
㈢ 初一上學期第4課<紫藤蘿瀑布>教案
紫藤蘿瀑布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原先,焦慮和悲痛「一直壓在我心上」,在繁花盛開的藤蘿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寧靜了,喜悅了,振作了。我悟到「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不能讓昨天的不幸把人壓垮,每個人都應該像紫藤蘿的花朵一樣,以飽滿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長河中去,在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紫藤蘿瀑布,是新時期之初枯木逢春的寫照,作者的心曲正是那時候人們的心聲。
二、問題研究
1.為什麼面對紫藤蘿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樣的變化,對生命有那樣的感悟呢?
研究這個問題,應該注意寫作時間——1982年,文章又提到「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蘿,後來,拆掉了紫藤花架,改種果樹,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系」,這個話,今天聽來是多麼荒唐,這就是極「左」的論調。
根據這個線索,聯系歷史背景,就能理解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了。1966年至1976年,是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幫」,撥亂反正,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神州大地重又勃發生機,欣欣向榮。聯系這樣的歷史背景,就會明白,紫藤蘿的命運,從花兒稀落到毀掉,到如今繁花似錦,正是十幾年來整個國家命運的寫照和象徵。作者回顧花和人的命運,悟到「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就是說,遭遇不幸的時候,不能被厄運壓倒,要對生命的長久保持堅定的信念。厄運過後,不能老是讓悲痛壓在心頭,應該面對新生活,振奮精神,以昂揚的鬥志投身到偉大的事業中去。作者徹悟了,於是「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從腳步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新的精神狀態。
研究這個問題,還應注意「生死謎,手足情」六字。手足,比喻弟兄。這里說的是作者的弟弟,小她三歲的弟弟身患絕症,生命垂危,做姐姐的焦慮悲痛,現在面對紫藤蘿,我「浸在這繁密的花朵的光輝中,別的一切暫時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由此可以明白,「各種各樣的不幸」,也包括死亡。那麼,為什麼說「 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呢?個體生命是有止境的,人類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就是說,我們不能陷在個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與祖國人民同命運,共呼吸。
2.「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怎麼把氣味說成顏色,說成夢幻?
香氣,訴諸嗅覺;色彩,訴諸視覺;夢幻,是大腦幻覺。人的各種感覺是可以溝通的。修辭上稱之為通感。
3.怎麼會出現「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關系」這種謬論?
現在聽起來的確不可思議,但是極左思潮泛濫的年代就是這樣。他們非常狹隘地理解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認為賞花不是勞動者的愛好,賞花就是小資產階級情調、資產階級情調,甚至認為愛花就會腐化墮落。
4.「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一句後面說,「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裡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這里似乎也有象徵意義,似乎也有哲理,如果確是這樣,那麼象徵什麼?包含什麼哲理呢?
確有象徵意義,新的歷史時期開始,中國人民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那時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做「甩開膀子大幹」,大幹社會主義的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又像千舟競發,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洪流中去。這兩句話又這樣一個哲理,每個人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一分子,只有每個人都奮發有為,四化大業才能燦爛輝煌。理解了這個哲理,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什麼「加快了腳步」。
5.課文對我們寫作有哪些啟示?
這樣的文章叫做「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要寫這一類文章,可以從課文中得到不少啟示。
第一,寫景狀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礎,首先要把景物寫好,在寫景狀物中要飽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議論。情從景出,議從景出,才是好文章。
情與理,如果有兩三層更好。這篇散文,說了「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之後,又有一層新意,就顯得豐富。
第二,景物的全局和每個局部要細細觀察。我們看,作者既寫一樹,又寫一穗一朵,可以想見她既綜觀總體,又細察局部,觀察得多麼周到細致。
第三,對景物要有感情,若景物在自己心目中像自己喜歡的人一樣,寫起來就會生動親切。
擬人、比喻之類,並非作文時想到要用什麼修辭手法才寫出來的,而是事物在心中就是這個形象,這個感覺。一樹紫藤蘿花,在作者心中,像瀑布,像人,它在流動,它在歡笑,它在和陽光挑逗,寫出來,紫藤蘿花就顯得分外美好可愛。大凡寫作,總得有想像和聯想,才能妙筆生花。
第四,要有感悟,要提煉出精闢的語句。有了點睛之筆,全文就有靈性了。
練習說明
一 朗讀全文。試用你的經歷或見聞印證「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句話。
本題除練習朗讀外,意在聯系生活經驗進一步體會課文的主要哲理。本題提倡個性化閱讀,各人的經歷見聞不同,對這句話的體會也可以有深有淺,有自己的側重點。
二 揣摩下列語句,體會寫景的妙處。
1.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
2.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
3.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白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
4.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壯的盤虯卧龍般的枝幹,不斷地流著,流著,流向人的心底。
本題揣摩景物描寫,實質上,主要是揣摩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效果,以達到增強語感、領悟寫景技巧的目的。答好這些題目不很容易,應該讓學生在把握句意的基礎上,細心地感受比喻、擬人的表達效果。例如,句1寫藤蘿花之盛,要想像瀑布的形象,想想它的氣勢和光彩,體會這樣寫景的妙處。
參考答案:
1.將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比作瀑布,顯得氣勢非凡,燦爛輝煌。
2.細膩地寫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淺,顯得亮麗可愛,玲瓏透剔,既富有動感,又富有情趣。
3.用帆與船艙的比喻,細致地描寫了紫藤蘿花盛開的狀態,顯得生機勃勃。比作笑容,更顯得美好可愛,也抒發了喜悅的心情。
4.物我交融,既寫出一樹繁花的壯麗,又抒發了愉悅歡暢的心情。
三 人們往往賦予一些花木以某種象徵意義,試搜集幾種說法(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搜集一些吟詠花木的詩句),與同學交流一下。
本題要求搜集,簡便的辦法是各就所知交流一下,你一個,我一個,大家說,做好記錄,然後整理,這也可以說是搜集。要找書搜集,就要告訴學生哪些書有這樣的材料。
教學建議
一、教學指導思想
閱讀方法上,以朗讀訓練為重點;內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為重點;寫作學習上,以寫景狀物為重點。
教師發揮引導和組織作用:在朗讀訓練上,范讀一個片段,鼓勵讀得好的同學,根據學生朗讀情況舉例指導;在內容探究上,啟發學生拎出透露背景的語句,適當補充背景資料,引導學生領悟藤蘿花情與社會形勢的聯系,作者心情與民心的聯系;在寫作揣摩上,引導學生就「寫景抒情」類作文從課文中得到啟示
㈣ 為什麼筆觸說是流動的呢
這個說明他時時刻刻在變化在走動
㈤ 幼兒中班美術欣賞 鐵畫教案
【教材分析】 《星夜》是梵高的一幅代表作,畫家用了誇張的手法,通過色彩的對比、流動的線條(波浪線、螺旋線)生動地描繪了星夜藍色的夜幕下,星月燦爛,彩雲翻滾,大樹捲曲旋轉著向上升,讓人感到生命的運動,宇宙的不停運轉。整個畫面傾瀉著畫家渴望生活的滿腔熱血,洋溢著畫家激盪而頑強的生命力,是梵高強烈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時也帶有某種非理性的成分。 【活動目標】 1、欣賞作品,感知畫面中筆觸、色彩、形象所傳達出來的感情和思想,並能用語言進行表述 2、創作「有星星的夜晚」,嘗試在繪畫中表達自己的情感。 【活動准備】 1、圖片「星夜」、梵谷的自畫像。 2、幼兒人手一張畫紙和筆 【活動實錄】 1、直接導入: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幅畫,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2、欣賞作品 A:引導幼兒觀察、描述畫面 師:小朋友,請仔細看一看,畫面上畫了什麼? 幼1:我看到了龍卷風、房子、星星、月亮、火、樹、大海…… 幼2:我看到了洪水涌過來了…… 幼3:我覺得天空在翻滾了…… B:引導幼兒從顏色上欣賞、討論: 師:這副畫用了哪些顏色? 幼:有黑的、灰的、黃的、藍的…… 師:什麼顏色用得多些?(黑的、深藍的、紫的)這些是灰暗色還是明亮色?(灰暗色) 師:它們在一起對比強烈嗎?你有什麼感覺? 幼:對比強烈,心裡有點不開心…… *教師小結:畫家用了深藍色、紫色和黃色,色彩鮮明,對比非常強烈,給人一種不安的感覺。 C:引導幼兒從線條上欣賞、討論 師:這副作品中畫家用了哪些線條? 幼:用了波浪線、螺旋線…… 師:哪些地方用了波浪線?給你什麼感覺? 幼:樹用了波浪線,好像向上昌一樣的。(請幼兒學一學) 幼:天空用了波浪線,我覺得雲在滾動…… 師:畫家在什麼地方用了螺旋線? 幼:星星和月亮周圍用了螺旋線…… 師:你有什麼感覺?(好像包住了)星星和月亮被緊緊地包住了,那是什麼感覺?(肯定很難受) 請小朋友相互緊緊地抱住,感受難過。 D:引導幼兒整體感受。 師:你看了這副作品,有什麼感覺? 幼:很難過、恐懼…… *教師小結:星星和月亮好象被旋渦圍住了,大樹象火苗一樣向上旋轉著上升,藍顏色、紫顏色和黃顏色對比強烈,畫家用這些顏色和形象表達了自己緊張、憂郁、難過的感情 E:請幼兒為這幅畫起個名字。 師:誰來為這幅畫起個名字? 幼:星星和月亮、害怕的夜晚、恐怖的天空…… 4、欣賞梵高自畫像,了解梵谷的生平。 5、討論:師:我們看到的有星星和月亮的夜空是什麼樣的?心情怎樣? 6、創作「有星星的夜晚」。 【活動反思】 本節活動中,幼兒參與性很強,互動和諧。具有以下兩大主要特點: 1、寬松的互動環境。美術欣賞活動是幼兒對藝術作品自由表達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寬松愉悅的環境對幼兒的表達非常重要。本節活動中,教師與幼兒的平等互動,讓幼兒思維活躍,暢所欲言。 2、有效的問題引領。這是一副抽象的作品,但個性明顯。本節活動中,教師預設了幾個大問題,孩子們在問題的引領下充分感受了作品所表現的內涵和意思,體會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㈥ 區遍三年級下冊漢語文彩色的雨教案
《海濱仲夏夜》教案一、教學目標1.了解「霍霍」、「緋紅」、「廣漠」、「蒼穹」等詞語的含義。2.初步學會課文抓住景物特徵細膩描寫景物變化的寫法。3.結合課文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二、難點、重點分析1.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景的?分析:按時間順序,分為日落不久、夜色沉沉和月亮升起三個部分,脈絡清晰,條理分明。2.作者寫星光的出現,選擇了怎樣的時空背景?這對突出啟明星的特點有什麼作用?分析:時間背景是「霞光漸漸地淡下去了」??「一切紅光都消失了」;空間背景是:高而遠的廣漠的天幕。只有紅光消失才能突出啟明星的亮,以天幕為背景可以顯示出啟明星的大。3.本文的結構是怎樣的?分析:作品分三個層次描繪海濱仲夏的夜景。第一層(1~4自然段):寫幽美、靜溫的夜色。本層緊扣題旨,是全文重點描繪之所在,所以作者不惜潑墨,從多方面。首先著眼晚霞。先從靜態看,寫出「桶紅」的顏色,再以晚霞與大海相互輝映,化靜為動:「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像一片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閃爍著」『滾動著」,准確而又形象地描繪了晚霞的絢麗多彩。作者對景物的觀察是精細的,見諸文字時又是十分精確、有條理的。作者接著又描繪了繁星、燈火以及「溫柔」的海水,「清新而又涼爽」的海風。在此基礎上直抒胸臆:「我的心裡,有著說不出的興奮和愉快」。文章情景交融,為下文寫人了充分的鋪墊。第二層(5~7自然段):寫人們勞動後愉快的休憩光。如果說作品的第一層主要是描繪了海濱的一幅風景畫,那麼第二層則勾勒了一幅入夜後的海濱人物速寫圖,從而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社會主義時代自由幸福的新生活。但生活在幸福中的人們,並沒有忘記創造更美好的明天。他們在勞動後的休息中,仍在談論著今年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第三層(8~12自然段):寫皎明亮的月亮休浴下的海濱勝景;作品在描寫「皎潔的月光」的同時,又描寫了人影憧憧聲鼎沸的熱鬧、歡樂的場景:人們可以在這里「海闊天空地盡情談笑」,「酣暢地休憩。由第一層寫景、第二層寫人,到這里把寫景、寫入、抒情融為一體,創造出一種清新、雋的意境,使入卒讀之餘,似有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4.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麼?分析:(1)線索。所謂線索,就是貫串在整個敘事性文藝作品的情節發展中的脈絡。在一般的記敘文中,線索的作用是體現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繁多的材料由記敘線索貫串起來,將文章組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每一敘事作品都有一條或一條以上的線索,但主要線索只有一條,其他線索則圍繞主要線索來。記敘文中作者常以時間的推移或作者認識的發展為記敘線索來安排材料。這叫作「縱式結構」。《海濱仲夏夜》正是以時間推移為線索的。(2)景物描寫。文章生動地描繪出一幅海濱夏夜的圖畫。全文寫景既緊扣海濱夏夜的特點,又連類而及地寫了城市風光,勾勒出一幅幅幽美的圖畫,寫出了威海這座城市特有的風韻,給人詩的享受,畫的美感。首先,作者注意攝取富有特色的景物。自然景物有它自己的特點,寫景,要抓住此時此景的特點,才能反映出特有的風貌。《海濱仲夏夜》的寫景很注意抓當時當地景物的特點。比如它寫晚霞,不是籠統地去形容「紅霞滿天」,而是著意寫反照在海浪上的霞光,「又紅又亮」寫出霞光的色彩特點;「閃爍」「滾動」「消失」表現霞光映在波浪上不停地晃動閃光這個特點。接著,寫夕陽逐漸西沉的景物,著重寫了長庚星。在直接描寫星光之前,先寫天空的變化,為長庚星的出現作鋪墊。「高而遠」「深藍色」的呈現一片「肅穆」氣氛的天幕作為長庚星的背景,把它映襯得更鮮明了。寫長庚星,一是抓住它「最早出現」、天幕上只有它一個的特點,二是抓住它「活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的特色。繼而寫「夜色加濃」時的景物,著重寫燈光。「次第」一詞用得准確,寫出了許多燈光先先後後亮起來的特點。「尤其」一詞強調描寫的重點是「圍繞在海港周圍山坡上的那一片燈光」。其特點是倒映在海面上,隨著波浪「晃動」「閃爍」,「像一串流動著的珍珠」,把燈光的特點寫活了。寫月亮的升起,則說它是「從那平靜的大海里涌了出來」。這些都是海濱特有的景色,有別於其他地方。其次,作者突出描寫景物的顏色和動態。寫景,可以從景物的形狀、顏色、聲音、動態等方面著筆。課文為了突出海濱夏夜的美妙多姿,特別注意寫景物的顏色和動態,因而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不是一幅幅靜止的黑白圖畫,而是連續不斷變換著的一組組彩色電影鏡頭。如寫海濱傍晚的天空,起初寫它燃燒著晚霞,顏色是桔紅的,而後逐漸變為緋紅、淺紅,而後霞光消失,出現的是深藍色的天幕、閃爍的星星、倒映在烏藍海面上的燈光,以及皎潔的月色、在海面上閃爍的魚鱗似的銀波,寫得變化多端。(3)抒情。寫景的作用有多種,其中主要的一種是「傳情」。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寫景是描摹客觀風物,傳情是表現主觀情感,寫景以傳情,這個景物當中就寄寓著某種感情或與某種感情相關聯的氣氛。峻青熱愛他的家鄉,對山東的一草一木都有親切的感受。作者正是帶著贊美故鄉的情感來寫威海夏夜的一景一物的。在他的筆下,無論燃燒的晚霞,燦爛的滿月,晚來的海風,柔軟的沙灘,明亮的星光,蔚藍的大海,都浸潤著喜悅贊嘆的感情色彩,讀來使人感到十分親切,使我們的心合著作者的脈搏一起跳動,應著作者的胸膛一起呼吸。他那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親切感情,使讀者受到了強烈的感染,產生了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4)語言。在語言運用方面,這篇散文突出的特點是比喻貼切生動,用詞准確優美。在分析課文時抓住這些比喻和詞語來講讀,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詞彙,培養用詞造句的能力。(5)美學特色①用多變的色彩描繪了海濱仲夏夜的「幽美」。現實生活的紛繁復雜,決定了美的形態的多種多樣。「幽美」是介於「崇高」和「優美」之間的一種美。它既有由於量的龐大,如大海、高空等景物,而產生的亢奮而崇高的美;又有由於表現對象的柔和撫媚,如霞光、啟明星、清風等景物,產生的恬適從容的美。就是在這種「深遠、僻靜、昏暗」環境中,作者發掘捕捉瞭望寧靜美、動態美及和諧美。寧靜美。作者仁立海濱,按時間順序描繪了三幅圖景:一是夕陽落山,海浪染紅霞;二是夕陽西沉,啟明星高掛;三是夜色加濃,燈光與星光相映。這三幅圖景,都是海濱遠眺所見,表現出「深遠」中的寧靜美。作者描繪出祖國海濱的寧靜美,正好反映出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各個角落的和平安定。寧靜美是「幽美」的「獨特」所在。動態美。《海濱仲夏夜》的「幽美」還表現在作者化靜為動,從動態方面來刻畫海濱的夜景上。夕陽緩緩下山,霞光縷縷染浪,浪頭排排湧起。浪峰湧起之處,猶如燃燒的火焰,紅霞、海浪都在「閃爍」「滾動」。形象地寫出了海的色彩、海的氣勢。作者描繪出海濱千姿百態、絢麗多嬌的美來,不僅流露出對祖國大好河山無比熱愛的感情,而且還旨在揭示偉大祖國的旺盛生命力。化靜為動,化美為媚,是「幽美」的又一「獨特」所在。和諧美。作者運用他那靈巧的畫筆,在三幅圖景中調色布彩:第一幅圖是海染紅霞流金溢彩;第二幅,淡彩輕描;第三幅點染寫意。天空深藍,海水烏藍,星光閃亮,燈光通明,珍珠耀眼……五彩續紛。作者傾注全部的愛來描繪祖國的海濱,筆調既活潑又朴實。多角度地描繪祖國海濱的夜景,給人以和諧統一的立體感。作者善於抓住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審美對象,善於運用不同形態的美,使它們相互聯系、彼此滲透、互相轉化,從而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和諧美就是「幽美」的又一「獨特」所在。②情景交融寫出嶄新的「時代美」。一輪燦爛皎潔而明亮的月亮照著海濱,「說話聲、歡笑聲、唱歌聲、嘻鬧聲,響遍了整個的海灘」。作者在文章的最後一部分里,用情景交融的筆觸,抒寫了我們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美」。5.全文描繪了哪三組畫面?分析:第一組畫面(1?3段):描繪了從「夕陽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濃」這段時間裏海濱夏夜的景色,作者以「霞光」、「啟明星」、「燈光」為主要觀察對象:第1段以「大海」為背景描繪霞光,寫出了霞光的「色彩」和「動態」;第2段著重寫「啟明星」的「大」和「亮」的特點。第3段由「星」光引出對「燈」光的描繪。第二組畫面(4?7段):描繪了在幽美的夜色中,海濱沙灘上「勞動者休憩、談笑」的情景。第三組畫面(8?12段):描繪了從「月亮上來」到「夜深」這段時間里月光下海濱沙灘上「勞動者休憩、談笑」的情景。抓住海濱仲夏夜的特徵寫景,用語准確生動,是本文的主要特點。霞光色彩的變幻,從啟明星閃爍到繁星滿天,從夜色漸濃到明月升起,正是夏夜晴空特有的景象。如「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簡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閃爍著,消失了」;「後面的一排,又閃爍著,滾動著,涌了過來」。准確而生動地寫出了動態的霞光,表現了霞光的色彩變化。作者不僅抓住了色彩、光線的變化,更緊扣了「海濱」這一特定的環境。借海浪寫霞光,用藍天襯明星,主映在海面的燈火與天空的星斗輝映,寫夜中和月光下海灘上的笑語歡聲,等等,使用權景物描繪得形象生動。6.第3段的燈圖與「天上的市街」的意境地有哪能些相似之處?有哪能些不同?分析:相似處,都有真的燈光和天上的「明燈」,《天》用街燈引出明星,這里是用星星引出真的燈光,寫法類似。不同處,《天》重點寫天上的明星,街燈只是引子和陪襯;這里天上的「明燈」、山坡上的燈火、海面上「流動著的珍珠」三個層次,上中下互相輝映,彩多姿,富有畫趣。7.文中為什麼在寫啟明星之前要寫霞光由漸淡而消失的過程?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分析:這一部分絕非閑筆,它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寫啟明星出現前的情景,突出霞光由淡而滅的變化過程。二是突出夏夜晴空「高而遠」的特點,只有霞光消失,天才顯得「高而遠」。三是為下文寫啟明星作鋪墊,霞光由淡而無,創造了一個寧靜、遼遠的意境,對寫啟明星的「大」、「亮」起到了綠葉扶紅花的作用。從全文來看,重點是體會第一部分描寫的自然美,難點是理解文章二、三部分蘊含的生活中的美。三、教學過程設計(一)導入新課。我們已經學過朱自清的《春》,在《春》這篇課文里,我們領略過春天的美麗。那你想知道夏天的景色如何嗎?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描寫仲夏時節海濱景色的文章,看了它,你將被海濱那迷人的景緻所陶醉。板書課題、作者。1.解題:海濱(地點);仲夏(季節);夜(具體時間)。2.簡介作者:峻青,原名孫俊卿。山東海陽縣人。幼年貧困,曾當過徒工。抗戰爆發,參加革命。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邊》、《海燕》、《最後的報告》、《膠東紀事》;散文集《歐行書簡》、《秋色賦》。3.課文介紹:《海濱仲夏夜》一文節選自散文集《秋色賦?海濱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陽落山不久??月到中天這段時間的光線和色彩的變化,描繪了夏夜海濱特有的景色和勞動者閑適、歡愉的休憩場面,抒發了對美好生活的贊美之情。(二)指導自讀。1.出示小黑板。(要求學生運用工具書讀准字音、理解詞義)霍霍緋紅廣漠蒼穹煞皎潔2.散讀課文,給課文分段。第一段(1~3節):寫海濱夏夜的美景。第二段(4~7節):寫「我」在夜色中的感受。第三段(8~12節):寫月下沙灘。3.播放錄音。學生看書並思考:作者在這一部分中描繪了哪兩幅圖景?各抓住了什麼特徵?提示:這一段按「夕陽落山」、「夜色加濃」的時間順序推進,以蒼穹和大海為背景,抓住海濱夏夜的景物特徵,描繪了兩幅圖景:教師邊講邊板書:小結:一天一海,一靜一動,互為映襯。讓人讀來自有一種自然美。4.再讓學生速讀第一段。要求:邊讀邊想像。在具體形象中獲得美的實感。5.學生表達各自的感受。在此基礎上指名學生運用抑揚頓挫、輕重疾徐、高低升降的語調朗讀這一段,使學生受到感染,進入美的意境。6.學生默讀第二、三段。要求帶著下列問題去讀課文:作者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描寫沙灘上景物的變化的?作者為什麼用的筆墨寫了沙灘上的人?提示:以上問題的第二問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可啟發學生分步思考。(1)先想一想寫的是什麼人???在各個崗位上勞動了一天的人們……從田裡割麥於歸來的人們……這些英雄的人們……(2)他們在怎樣的環境中?心情怎麼樣???在軟綿綿的沙灘上,休著海風,望著夜空,盡情地說笑……點撥:作者從描繪海濱夏夜的自然美進入到描繪海濱夏夜的生活美。7.學生齊讀:「我漫步沙灘……」到文章結尾。8.教師歸納: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從描繪海濱夏夜的自然美,進入到描繪海濱夏夜的生活美。板書:盡情說笑、休憩人們:生活美議論年景、笑聲9.小結:作者先描繪大海月色,再寫沙灘也突然明亮了起來,寫了沙灘上乘涼人們的眾多和歡鬧。隨著月亮的升高,夜已經很深了,沙灘上的人也「變化」了,有的睡著了,有的還在談笑。最後,作者以抒情的筆調將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結合起來,以的筆墨寫人們在這自由的天幕下酣暢地休憩,目的在於寫生活美,從而將文章推進了美的境界。10.學生討論本文寫作特點。(1)抓住特徵,有層次地描寫景物。(動態)(2)貼切的比喻和形容詞的運用。課堂教學設計2一、教學目標(同「課堂教學設計1」)二、難點、重點分析(同「課堂教學設計1」)三、教學過程設計(一)速讀測試。1.本文題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3.本文選自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4.這篇優美的寫景散文,依次描繪了五幅流動的畫面,這五幅畫面是:(1)(2)(3)(4)(5)5.文章開始既寫晚霞又寫大海,兩者之間是什麼關系?6.文章是怎樣描寫星空的?7.文章是怎樣描寫海濱燈火的?8.文章是怎樣描寫沙灘的?9.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10.下列比喻描繪了景物的什麼特徵?(1)簡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2)活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3)像一串流動著的珍珠。測試記錄:閱讀速度:___________字/每分鍾理解率:__________%閱讀效率:__________字/每分鍾(二)激疑質疑。1.文章最後幾段正面寫到「人們」,但為什麼只寫了人們的「聲」,而沒有寫一個個人的「形」和「貌」。2.這篇散文在布局安排上有什麼特色?各個畫面之間是什麼關系?3.這篇散文是怎樣把景寫活的?(三)精讀導引。第1題:可以著重從寫作的真實性方面,以及從全文的結構特點來看為什麼這樣寫。第2題:主要體會作者在駕馭這么多景緻時,精心安排的技巧,要體會出各幅畫面之間的內在聯系。第3題:應當主要體會學習作者善於觀察、善於寫出景緻的變化和動態的特點。(四)疑難討論。1.(1)從寫作的真實性看。人們的種種情景,作者是在幽靜的夜色中一路散步所看到的,在濃重的夜色中,在隨意的一瞥中,無法仔細觀察到人們細致的音容笑貌,而給他留下突出印象的,是人們歡樂的聲音,是這種笑語聲所透露出的發自內心的歡樂的情緒。(2)從全文結構看,本篇是一篇寫景的記敘文,仲夏海濱的人們是作為濱海夜景整體的一部分來寫的,人在景中,人使景動了,活了,人和景融合成了一體。如果突出寫一個個人的形貌,就會顯得繁雜,豐收不這篇敘文嚴謹的結構。2.這篇散文在布局安排上的特色是,以時間為順序,由傍晚寫到深夜海濱的景物,井井有條。文中所寫的晚霞、星空、燈火、沙灘四幅圖景雖然寫的角度各不相同,但並非各自孤立而是緊針密線、緊緊相連,結構十分嚴謹。描寫景物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或由靜到動,或由動到靜;或由巨到細,或由景及人,層次井然,清晰地表現了中心思想。3.從本文可以看出,作者把景寫活的技巧是:(1)善於寫出景物的變化。例如,「天空的霞光漸漸地淡下去了,深紅的顏色變成了緋紅,緋紅又變成為淺紅」,這是寫霞光色彩的變化。「當這一切紅光都消失了的時候,那突然顯得高而遠了的天空,則呈現出一片肅穆的神色」。這是寫天空距離與氣氛的變化。「夜色加濃,蒼空中的『明燈』越來越多了。而城市各處的真的燈火也次第亮了起來」。這是寫星星與燈數量的變化。景物的動態,如寫晚霞,作者藉助比喻,形容它像火焰在「燃燒」,就有了動感。接著把晚霞放在大海的倒映中去寫,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簡直就像一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閃爍著,消失了。而後面的一排,又閃爍著,滾動著,涌了過來。這就把晚霞寫得有聲有色,活了起來。作者之所以能夠把景寫活,除了寫作的技巧之外,主要還依賴於對事物的精細觀察。善於觀察是把景物寫活的根本。「速讀測試」參考答案及評分標准。1.《海濱仲夏夜》。2.峻青。3.《秋色賦》《海濱仲夏夜》。4.(1)夕陽落山不久,浪峰上的霞光。(2)霞光由漸淡而消失,啟明星在深藍的天幕上閃爍。(3)夜色加濃,海面上燈火與星光輝映。(4)幽美夜色中勞動者休憩、暢談的場面。(5)海灘月色。5.寫大海是為了寫晚霞,只不過是從大海浪峰的倒映中去觀察晚霞。把海天連在一起寫,就把霞光寫活,寫得壯觀了。6.文章描寫了一幅變化著的星空圖。先寫了霞光的消失,又在「肅穆」「高遠」「深藍色」的天幕背景上,描繪那令人注目的啟明星。這幅星空圖背景恢宏,中心突出,富於動感。7.先寫蒼空中的「明燈」越來越多,再由天上寫到海面,寫海港周圍山坡的燈光倒映在海面上,晃動著,閃爍著的動景;再由海面寫到天空,描繪出星斗與海面燈火交相輝映的景色。8.寫沙灘是根據「我」的感受來寫的,寫了沙灘的軟綿綿(觸覺),海水的刷刷聲(聽覺)。海風的清新而又涼爽(嗅覺、膚覺),大海和田禾混合的香味(嗅覺),太陽炙曬的余溫(膚覺),綴滿星星的夜空(視覺);然後又寫「我」與鄉親們的談論。這幅沙灘圖,由景及人,景美人更美。9.這篇散文通過對威海海濱仲夏夜色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壯美和英雄人民不畏困難的樂觀精神的由衷的贊美之情。⒑(1)借海浪描繪出霞光的色彩各動態。(2)比喻了啟明星「大」、「亮」的特點。(3)描繪了海面因燈光融入而流光溢彩的美景。【小資料】一、作者簡介。峻青(1922~),現代作家。原名孫峻卿,山東海陽縣人。出身貧苦,只上過幾年學。最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深深影響了他以後的文藝創作。他1940年參加革命,1944年後任膠東黨委機關報《大眾報》記者、新華社隨軍記者。艱苦的敵後生活為他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解放後,他留在中南局新聞機關工作。峻青的散文,向來以充滿時代感和革命性著稱,以清新、永的風格而傳誦不衰。他在新中國成立後還創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如小說集《黎明的河邊》、《最後的報告》、《膠東紀事》等,都以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朴實雋永的筆觸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二、寫作背景簡介。1962年,是全國人民執行黨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迅速扭轉三年困難時期嚴重局面的一年。這年春天,作者回到家鄉山東省海陽縣,並住了一段時間,看到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在三年嚴重困難時期絲毫沒有動搖對社會主義的信念,他們以一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艱苦奮斗,克服困難,使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表現出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作者親身感受到膠東半島革命根據地人民戰勝三年困難的革命精神和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念,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慾望:「要把我的鄉親們的英勇斗爭和我的故鄉的嶄新面貌,用文學的形式迅速地反映出來,讓的人像我一樣得到鼓舞,受到教育,而這,我覺得再沒有比散文和報告文學更合適的了」。(《秋色賦?後記》)
㈦ 16.匆匆 的教案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現在又到了哪裡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象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的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邊垮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 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卻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象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賞析
古往今來,人們都在感嘆人生的短促,時光流逝的迅速。從孔老夫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到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到現在各種各樣有關光陰消逝的描述,人們總害怕時光的消逝,總時時在珍惜時光,時時在描述時光的飛逝,然而很少人會像朱自清那樣,用詩一般形象精煉、富有抒情性和節奏感的散文,於灑脫之中感悟時光的匆匆!
作為一個真誠對待人生,熱烈追求光明的知識分子的內心自由,《匆匆》鮮明地表現了對未來的追求、探索,以及在現實中無所適從的空虛與悵惘。但《匆匆》沒有採用直抒胸臆的寫法,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對匆匆流逝的時光的描寫上面,作者內心的波瀾幾乎完全是通過對時光流逝的形象作描繪表現出來的。
在描寫流逝的時光時,作者運用了化無形為有形以及擬人的寫法。「像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准確地表現出時光是在無聲無息、不為人察中消逝了;作者又把過去的日子比做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太陽蒸融了。」字里行間融進了作者那一代人對時光流逝,無限悵惘的情緒。「我察覺他走的匆匆了,伸出手去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過去了。……」作者在這里又利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時光完全人格化了,一方面表現出時光一往無前、轉瞬即逝的態勢,一方面則極其傳神地表現出作者面對匆匆流逝的時光欲留不能、欲速不及的惋惜、悵然的心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沒,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又能夠做什麼呢?」這不單單是作者的對時光流逝的感嘆,更是人們對青春不再的感慨。是的,我們又能夠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此我也有同樣的感慨,大學三年了,在迷迷糊糊之中過去了,雖知時光的匆匆,卻又無奈時光的飛逝。光陰一去不復返,「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這是一個看似平常而思之肅然的問題。作者沒有正面回答,但答案是明確的,肯定的,不能白活一回。
朱自清就這樣帶著一種悵然卻並不消極的心態去感悟時光的匆匆,以一種詩意昂然的散文來對時光匆匆流逝的抒懷,讓你全身心沉浸其中,徒然生發一種強烈的傷感,並從中領悟到一種理趣!
㈧ 咸陽城西樓晚眺教案
咸陽城西樓晚眺
【唐】許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萬里之愁,正以鄉思為始。而蒹葭秋水,楊柳河橋,皆與懷人傷別有連。首聯起句用一「愁」字,奠定了全詩的基調。詩人用低沉的筆觸,描繪咸陽城傍晚景緻,抒發蒼涼傷感的情懷。此聯起句縱筆,出口萬里,隨即收筆,回到目前。開合擒縱之法運用巧妙
話說詩人正在憑欄送目,遠想概然,那一輪平西的紅日,已然漸薄溪山,也不知過了多久,忽見一片雲生,暮色頓至,不一時,已經隱隱挨近西邊的寺閣了;雲生日落,片刻之間,「天地異色」,那境界已然變了,誰知緊接著一陣涼風吹來城上,頓時吹得那城樓越發空空落落,蕭然凜然。詩人憑著「生活經驗」,知道這風是雨的先導,風已颯然,雨勢迫在眉睫了。景色遷動,心情變改,捕捉在「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之中,使後人都如身在樓城之上,風雨之間,不虧為不朽名句。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將雲、日、雨、風四個同性同類的「俗」字連用在一處,而四者的關系是如此的清晰,如此的自然,如此的流動,卻又頗極錯綜輝映之妙。雲起日落,雨來風滿,在「事實經過」上是一層推進一層,井然有序,將「形勢逼人」很自然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使身臨其境的人們必定要作出自己的選擇:觀望、迎頭而上還是退卻?「山雨欲來風滿樓」就是這樣一種意境,後人多借用到政治斗爭的形勢緊迫、或突發事件的暴發前夕等方面的先兆。
這首詩題目有兩種不同文字,今采此題,而棄「咸陽城東樓」的題法。何也?一是醒豁,二是合理。看來「西」字更近乎情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詩一大關目。
同為晚唐詩人的李義山,有一首《安定城樓》,與許丁卯這篇,不但題似,而且體同(七律),韻同(尤部),這還不算,再看李詩頭兩句:「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這實在是巧極了,都用「高城」,都用楊柳,都用「汀洲」。然而,一比之下,他們的筆調,他們的情懷,就不一樣了。義山一個「迢遞」,一個「百尺」,全在神超;而丁卯一個「一上」,一個「萬里」,端推意遠。神超多見風流,意遠兼懷氣勢。
「一」上高城,就有「萬」里之愁懷,這正是巧用了兩個不同意義的「數字」而取得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效果。萬里之愁,其意何在呢?詩人筆下分明逗露──「蒹葭楊柳似汀洲」。一個「似」字,早已道破,此處並無什麼真的汀洲,不過是想像之間,似焉而已。然而為何又非要擬之為汀洲不可?須知詩人家在潤州丹陽,他此刻登上咸陽城樓,舉目一望,見秦中河湄風物,居然略類江南。於是筆鋒一點,微微唱嘆。萬里之愁,正以鄉思為始。蓋蒹葭秋水,楊柳河橋,本皆與懷人傷別有連。愁懷無際,有由來矣。
以上單說句意。若從詩的韻調豐采而言,如彼一個起句之下,著此「蒹葭楊柳似汀洲」七個字,正是「無意氣時添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再從筆法看,他起句將筆一縱,出口萬里,隨後立即將筆一收,回到目前。萬里之遙,從何寫起?一筆挽回,且寫眼中所見,瀟瀟灑灑,全不呆滯,而筆中又自有萬里在。仿批點家一句:此開合擒縱之法也。
景色遷動,心情變改,捕捉在那一聯兩句中。使後來的讀者,都如身在樓城之上,風雨之間,遂為不朽之名作。何必崇高巨麗,要在寫境傳神。令人心折的是,他把「雲」「日」「雨」「風」四個同性同類的「俗」字,連用在一處,而四者的關系是如此地清晰,如此地自然,如此地流動,卻又頗極錯綜輝映之妙,令人並無一絲一毫的「合掌」之感,──也並無組織經營、舉鼎絕臏之態。雲起日沉、雨來風滿,在「事實經過」上是一層推進一層,井然不紊;然而在「藝術感覺」上,則又分明象是錯錯落落,「參差」有致。「起」之與「沉」,當句自為對比,而「滿」之一字本身亦兼虛實之趣──曰「風滿」,而實空無一物也;曰空空落落,而益顯其愁之「滿樓」也。「日」「風」兩處,音調小拗,取其峭拔,此為詩人喜用之句格。
那麼,風雨將至,「形勢逼人」,詩人是「此境凜乎不可久留」,趕緊下樓匆匆回府了呢?還是怎麼?看來,他未被天時之變「嚇跑」,依然登臨縱目,獨倚危欄。
何以知之?你只看它兩點自明:前一聯,雖然寫得聲色如新,氣勢兼備,卻要體味那個箭已在弦,「引而不發,躍如也」的意趣。詩人只說「欲」來,筆下精神,全在虛處。而下一聯,鳥不平蕪,蟬吟高樹,其神情意態,何等自在悠閑,哪裡是什麼「暴風雨」的問題?
講到此處,不禁想起,那不知名氏的一首千古絕唱《憶秦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詩人許渾,也正是在西風殘照里,因見漢闕秦陵之類而引起了感懷。
咸陽本是秦漢兩代的故都,舊時禁苑,當日深宮,而今只綠蕪遍地,黃葉滿林,唯有蟲鳥,不識興亡,翻如憑吊。「萬里」之愁乎?「萬古」之愁乎?
行人者誰?過客也。可泛指古往今來是處徵人遊子,當然也可包括自家在內。其曰莫問,其意卻正是欲問,要問,而且「問」了多時了,正是說他所感者深矣!
「故國東來渭水流」,大意是說,我聞咸陽古地名城者久矣,今日東來,至此一覽──而所見無幾,唯「西風吹渭水」,系人感慨矣。
結句可謂神完氣足。氣足,不是氣盡,當然也不是語盡意盡。此一句,正使全篇有「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好處,確有悠悠不盡之味。渭水之流,自西而東也,空間也,其間則有城、樓、草、木、汀洲……;其所流者,自古及今也,時間也,其間則有起、沉、下、鳴、夕、秋……。三字實結萬里之愁,千載之思,而使後人讀之不禁同起無窮之感。如此想來,那麼詩人所說的「行人」,也正是空間的過客和時間的過客的統一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