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探究式教學策略

探究式教學策略

發布時間:2021-03-14 22:36:21

① 什麼是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法 3分(內容豐富) 編輯詞條 摘要一、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慾望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慾望。」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播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為此,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置身於一種探究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使學生樂於學習。比如,上《瀑布》這一課時,要學生背對講台,播放錄像讓學生仔細聽,爾後問:「剛才你們聽到了什麼聲音,想想這聲音像什麼?」有的學生回答:「嘩嘩的流水聲,就像大海的驚駭浪。」有的說:「像洪水從山上直瀉下來的聲音。」這時,教師說:「瀑布為什麼會發出這么巨犬的聲音?瀑布是什麼樣子的?請同學們轉身看錄像。」這時,學生迫不急待地轉身來看瀑布,當學生看得如痴如迷時,教師滿懷激情地朗讀詩歌第2、第3兩節。「山路忽然一轉,啊,望見了瀑布的全身……時時來一陣風,把它吹得如煙、如霧、如塵。」在這里巧妙地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又特意讓學生背著講台聽,激發著聯想,也激發著探究瀑布偉大景觀的慾望的。為了解瀑布的景觀打下思維定勢。當學生轉身看到瀑布的景象時,如身臨其境、聽其聲、觀其境,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在歡樂的心態中學習知識。
二、開放課堂,發掘自主探究潛能。
在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學生路開闊了,思維火花閃現了,這時教師如果沒有給學生提供嘗試的機會,學生又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這樣會嚴重阻礙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學內容的設計盡量是開放的,探究的所採用的教學方法也要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那就是要變先.講後練為先嘗試再點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有利於學生主動再創造,有利於學生猜測與驗證②。如教學《鳥的天堂》群鳥齊飛、眾鳥齊鳴這一部分時,我是這樣組織的:「你們喜歡學鳥的哪些句子,為什麼?」這時,有的學生回答說:「我喜歡『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這句話。它使我想像此時此境,鳥兒飛得很快,看不到鳥兒的具體形態和數目,只能聽見它的聲音,看見它們的影子掠過,我覺得這樣寫非常。」有的說:「我喜歡大的、小的、花的、黒的、有的站在枝頭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這說明各種顏色的鳥很多,我見都沒有過。」另一個接下說:「我也喜歡這句,從叫、飛、撲這幾個描寫鳥的動作的詞,我覺得鳥生活得很快樂。」還有的說:「我喜歡描寫小畫眉的那段話,那隻小畫眉樣子真可愛,叫聲非常悅耳。」在這種開放式的教學中,學生的路開闊了,思維的火花閃現了,學生以積極主動態度參與探究。
三、適時點撥,誘導探究的方向
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新事物。因此,必須正處理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的關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讓學生漫無邊際去探究,也不能過多牽引。我們認為:「一是要適當點撥。當學生在思維的轉折處,或知識的重、難點處經過自身的努力,還感到無法解決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點撥,給學生某種啟發性啟示,撥開學習上的迷霧,使學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點撥的關鍵是要符合學生的需要,使學生能順利進行探究。如教學《跳水》第4段,學生細讀後,教師提問:「船長用什麼辦法來救他的孩子?」這時學生回答後,教師又問:「除了船長的這個辦法,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救孩子?」這時,學生們有的說:「可以給孩子送上繩子,讓他們抓住繩子溜下來。」有的說:「可以在甲板上鋪上厚棉被。」有的說:「可以派直升飛機去救他下來。」等等,大家各抒己見,但都停留在用什麼辦法救孩子上,這時我感到需要適時點撥、誘導。於是,又問:「這些方法來得及准備嗎?為什麼?」這樣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思路,自解其難,進一步認識到跳水是使孩子脫險唯一安全有效的辦法。在學生探究時,教師應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時,還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導學生逼近結論。
四、課堂上合作探究,訓練自主學習的能力。
1、交流自學成果。在課堂上,讓學生交流自學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維相互碰撞,努力撞擊出創造思維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也可以讓學生先在四人小組交流,然後派代表在全班匯報。。教師要認真聽取學生的匯報,還要引導學生有序匯報,匯報時要讓學生先從解題入手然後再理解課文;先匯報查閱到的收獲,再提出疑問和想知道的問題。教師還要鼓勵中下程度的學生積極參與,對他們的積極性要倍加呵護,努力營造全員參與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
2、合作學習,探究疑難。讓學生對「交流成果」環節中所提出的問題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認識進行討論,在合作學習中大膽質疑解疑。討論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同桌互幫,四人小組研討,全班辯論等,為學生充分表現、合作、競爭搭建舞台,使教師指導和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傳授知識和解決問題相結合,單一性思考和求異性思維相結合。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於誘導。如:「你認為他說得對嗎?為什麼?」「對他的回答你滿意嗎?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等等,把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討論中,教師要做到:(1)要密切關注討論的進程和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和引導;(2)要發現多種結論,特別注意和自己備課時不一致的結論,變教案為學案;(3)要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及時發現優點,特別是善於捕捉後進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討論要使學生思維碰撞,閃現思維火花,激發表現欲,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③。
五、課後留創新作業,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興趣,課後,教師布置的作業要改革,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1、留因材施教的作業。教師要客觀看待學生身上存在的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留作業應做到因材施教,採用按能力分組、分層、適度布置作業。如學習了課文後,我設計三個層次的作業(1)自由讀你喜歡的段落,抄寫課後詞語;(2)摘抄並背誦你認為優美的詞語,喜歡畫畫的同學還可以畫一幅山水畫;(3)寫讀後感或請你當一回導游寫一段導游詞。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選擇其中的一項來完成。這樣,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訓練,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提高了學生自覺主動地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2、留課外閱讀的作業。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最有意義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課外閱讀的作業,不但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而且能促進學生積累詞語,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3、留寫日記的作業。日記是學生暢談自己喜、怒、哀、樂的廣闊天地,是學生訴說心裡話、觀察社會、評頭論足的陣地,學生在寫日記時覺得有話可寫、樂寫、想寫。留寫日記的作業,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持之以恆,學生的寫作水平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4、留想像的作業。亞里士多德指出:「想像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善於創造必須善於想像。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捕捉課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華和突出主題的地方,鼓勵學生發散、變通,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興趣。如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於是,我讓學生在課後充分發揮想像力。
通過學生不斷地自主探究,將逐步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勤於思考,勇於實踐的習慣;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大膽發表見解的習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習慣;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眼前問題的習慣。總之,我們要從素質教育的高度來認識學生的主動參與,正確處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努力把知識的傳授課變成研究課、探究課,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的聰明才智、創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探究式教學的缺點是比較適合小班教學,在許多大班級實施時難度較大,另外耗時比較長,在課時比較少的學科實施探究式教學時只能夠選擇性應用。
編輯摘要

② 發現教學模式和探究式教學模式有哪些區別

發現模式是從問抄題出發,讓學生去發襲現學科的基本結構,是歸納的過程。探究模式最終是要對最初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需要歸納思維和演繹思維同時進行。
發現模式注重提問中的轉移,使更多的學習者捲入學習,提出的問題是發散性問題;探究模式提出的基本是聚合性問題
對同一問題所花費的時間不同。發現模式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
探究模式的重點放在需要解釋的問題上,而發現模式更重視學習者的相互作用。

③ 怎樣合理組織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活動形式

1.《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的界定:
(1)本課題研究的是「十一五」時期我國基礎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問題,即建設小康社會和創新型國家時期,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這一時期我國基礎教育的特點是:以提高全體學生全面素質為目標,貫徹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法」,深入開展以課程改革、考試改革為核心的教育改革試驗,實現教育公平和教育創新正在成為教育工作者的行動口號。這既是本課題所面臨的國內教育的形勢背景。
(2)本課題所說的「課堂教學」主要指中學的課堂教學,也涉及小學的課堂教學,即中小學傳統意義上的每節課的教學和廣義的由教師按計劃組織的室外乃至校外的學習實踐活動。「課堂教學」涉及到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和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問題;也涉及到課堂教學中師生教與學的理念、教與學的內容、教與學的方式、方法和教與學的管理及教與學的評價等多方面問題。
(3)本課題說到的「有效性」,是指新時期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中實際產生的教學效果問題。涉及到有無效果和效果好壞等幾種情況。課題研究的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應有的理念,和從「十一五」基礎教育承擔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戰略任務出發,建構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計劃、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等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如何能夠得到迅速提高的問題。即找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等最有效的方式方法。
(4)「策略」指的是達到一個目標所採取的步驟、方法和途徑。本課題所說的『「教學策略」指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取得預定的效果所採取的方式和方法。
總之,本課題研究的是:在「十一五」時期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精神,深入開展教育改革、強調教育創新的形勢下,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學效果如何迅速提高的方式、方法問題。
2. 課題立項的背景 :
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主渠道,是體現師生主導和主體地位的主戰場。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向教育領域的全面滲透,社會對教育日益重視並不斷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學技術方面,以信息化為時代的特徵,已成為促進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新的生長點。各個國家都將知識創新、自主創新作為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擺在突出的位置。科技創新之路,關鍵在人才,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育。這種認識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各主要發達國家都非常關注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尤其是關注課程改革,特別是其中的核心問題——課堂教學改革。於是教育改革呈現出十分活躍的局面。「十一五」期間圍繞新課程改革,許多新的問題、新的思路、新的經驗、新的實驗會層出不窮,在這種形勢下研究提高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有強烈的針對性、迫切的時效性,現實意義和時代意義極其重大。

當前,課堂教學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回歸,已受到包括我國在內的一些國家的關注。這就要求我們尊重教育規律,以人為本。使課堂教學從內容到形式,更強調學習者過程的體驗,使學生用輕松活潑、易於理解、樂於接受的主動學習的方式方法去學習。重視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創造性與開發性思維的培養,強調價值觀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學生成長規律,突出學生個性發展是新形勢下課堂教學的特點 。比如美國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掀起的一場聲勢浩大的新課程標准運動,這次運動的思想內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新的課程標准推動下,他們形成了最佳實踐的課堂建構策略是:內容整合的教學單元策略,小組活動策略,表現學習策略,真實性體驗策略,發展性評價策略。(見《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胡慶芳、程可拉的文章《美國新課程標准推動下,最佳實踐的課堂建構》)。
根據對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調查的結果發現:我們已在構建我們的課堂教學策略,一方面產生了寶貴的經驗,同時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其一,如何進一步通過課堂教學改革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目的的實踐和研究,在我國已經全面展開。從課程門類設置、大小課堂的試驗、課堂教學內容(教材)、課堂教學結構、到大小課堂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以及評價考試方式等全方位的課堂教學改革試驗逐年深入。啟發式的教學、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理念、研究性(探究式學習)課的設置等正在深入人心。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許多學者主要採取了三種課堂教學策略:即主動發展的激勵策略、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求異創新的思維策略。這些為我們深入解決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問題積累了豐富的研究資料與實踐經驗;
其二,由於受升學考試和傳統理念做法的影響,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於被動狀態、忽視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抑制學生智力能力發展的情況,仍然大有所在。如,從課程設置、內容(教材)安排、教學設計、課堂組織、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整體情況來看,不利於學生成長成才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的傳統獨白式教學,仍是我國課堂教學方法的主流模式;課堂教學中缺少恰當的師生對話、師生互動和師生互相尊重的民主氛圍 ;學生學習強度大,教師教學任務重,課堂教學手段與技術滯後等情況也還沒有得到改變。
因此,這些情況從正反兩方面影響著我們取得課堂教學效果,一方面積極有益的課堂教學改革的理念和實踐會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獲取與提高;另一方面盲目錯誤的課堂教學理念和實踐會把課堂的教學的效果引向邪路,甚至產生與素質教育相背離的相反的效果。在此,我們研究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與研究課堂教學的改革結合起來;反之,深入地開展教學改革,必須注意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故,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是關繫到課堂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如果不注重有效性,或沒有實效,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事倍功半,以至不能很好的完成素質教育的預期任務。如果注意了有效性,或有有效性,但不能正確的理解,或片面理解了有效性,其結果,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適得其反,同樣不能實現實施素質教育的大目標。
現實情況是人們對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性認識不足,把握不好,研究不夠。表現在課改實驗和日常教學過程中:一種人只從高考上看課堂教學效果,另一種人從課堂教學花樣翻新的形式上看效果,還有的人強調素質教育,在談教學效果是把素質教育與高考對立起來,也有的人似乎根本不管效果,只重播種不去收獲。可以說眾多教師對課改茫然、困惑很缺乏深入地學習和了解。甚至有人持懷疑和反對的態度,這些在新課程新課標新教材實施推廣過程中的課堂教學里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現。
但是,在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也有許多有關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好做法、好經驗值得總結和研究推廣。例如,要提高課堂有效性,首先要端正有關課堂教學改革的理念,克服形而上學思想;其次要從實際出發,研究、編寫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標;第三要研究課堂教學的創新,即研究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學習方式、課堂教學的民主與創新等問題;第四要研究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有助於檢驗課堂教學改革有效性的評價體系。
總之,在深入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形勢下,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上都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圍繞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立項開展專題的研究,總結有關的正反經驗是十分必要的。這正是確立本課題並組織全國范圍的學校進行攻關研究的背景。
3. 選題的意義和研究的價值:
(1)貫徹、落實中央教育工作精神,為學校系統更好地解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切實提高新時期教改形勢下的課堂教學質量————提供新的理論上的保證和新的實踐上課學習借鑒的依據。
其一、理論上:針對實施素質教育形勢下,對於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研究、重視不夠,仍處於盲目狀態的情況,開展相關的理論研究。界定實施素質教育下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等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研究普遍意義上的「課堂教學」內涵;探究素質教育下課堂教學的規律;最終,從理論上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明確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和意義,增強參與課改努力提高教學有效性的自覺性,克服盲目性。
當前,為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積極推進新課程和教學改革已經成為一項戰略任務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會的面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所涉及的問題千頭萬緒。經過幾年的探索與思考,人們所形成的共識是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促進素質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因而大力推進中小學課程和教學改革也成為了當前基礎教育最重要的一項工作。而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的指引下,制訂《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頒發各學科的課程標准,組織編寫多樣化的教材,逐步形成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的運行機制等等,所有的一切都要落實到課堂教學,而且都要體現在教學的有效性上。
課堂是人們有計劃地開展教育活動的時空集合體。它既是一個有目的性的自主行為群體,又是一個人際交往高密度的社會體。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因而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過去是、當今依然是我國中小學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是實施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教學改革、課程改革要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就是要「聚焦課堂」、「決戰課堂」。通過高效的課堂教學對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對減輕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對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不僅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而且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過程。積極開展課堂教學民主與創新實踐研究,對於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對於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對於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對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於培育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
本次新課程改革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因此可望在一個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層次上對課堂教學模式和它具有的有效性開展研究:
①倡導「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觀,課堂教學目標惟有同時關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多個方面,才能真正地、全面地實現人的素質的提升。
②倡導開放、生成的新知識觀,即強調知識的內在性、動態性、開放性、生成性,視課堂為開放、動態、生成的知識系統。真正意義上的課堂是教學領域中發生的一系列生動事件,是師生基於教材文本相互交流,民主對話所產生的意義、價值,是知識、情感、個性、素質持續不斷的創新生成。
③倡導創生、建構的課堂教學觀。課堂教學的創生取向與新知識觀的內在精髓是相通的。在創生取向的課堂教學中,知識的教學成為教師與學生圍繞知識資源進行雙向建構的活動。
④倡導關注過程、尊重差異的課堂教學評價觀。關注過程的評價旨在倡導、鼓勵學生從事知識的探究活動,體驗知識的原創過程,感受知識生成的激動與歡欣,釋放知識過程性的教育功能,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創造。課堂教學評價除了具有共同的內容、標准、要求,還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課堂學習差異的尊重,實質上是尊重知識的多樣性與人之存在的個體性。
在理論層面上,在研究如何進一步澄清一些基本理念的內涵,如何進一步促進新理念與傳統教育觀念的有機融合;如何進一步理順新課程理念與傳統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模式的關系;如何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評價體系,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重建;如何因地制宜的選編適合本地本校學生需要的地區、校本教材等等問題的同時,必須十分重視地研究課堂教學改革的這些方方面面到底取得的效果如何,有無有效性。這一系列問題都有待深入研究和驗證。
其二、實踐上:有關課改的新理念落實在課堂教學中時,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從實踐操作層面看,新問題主要表現是:
第一、課堂教學表面熱鬧,學生的自主學習流於形式,「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陷入誤區。在學習方式上,人們普遍將「發現學習」認定為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實際上,有意義的學習的發生並不是以某種學習方式為條件的,接受學習不等於機械學習,發現學習也並不等同於有意義的學習。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各自適合運用的情況。而真正的自主學習離我們的課堂似乎還很遠。什麼是造成我們課堂學習方式轉變的主要阻力,怎樣在發揮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中融合新型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基礎學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這里涉及到忽略實際情況,形式主義地實施各種課堂教學改革措施,與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相背離的問題,很值得我們去研究和解決。
第二、在課堂教學信息化的過程中,表現出課件使用失當,教學藝術缺乏。在當前課堂教學中,人們對教學藝術好像突然失去了興趣,在談及教學現代化時,似乎就是指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好像課堂教學不用多媒體就意味著落後沒有創新。教學媒體與技術的運用,本身並沒有過錯,問題出在人的思想上。只有當教學媒體自覺恰當地為教學藝術服務時,才能取得錦上添花的教學效果,也才能真正實現教學創新,體現出教學媒體的價值。如果忽略對教學本身內容的扎實鑽研,對教學藝術的追求,而片面強調課件的運用或者對教學技術過分依賴,只能導致教學技術化的危險傾向。這種並非課堂教學真正創新的現象在人們教學實踐中還廣泛存在著。這里也涉及到了教學上的形式主義與提高教學有效性相背離的問題。
第三、基礎教育階段性之間出現不和諧的現象,課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銜接問題。如低年級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改變後,中學特別是高中階段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卻跟不上,以致在一些城市,由於新課程改革是分區分步驟推進的,因而在招生中出現實驗區學生不如非實驗區的受歡迎這一局面。而實驗區的學生到高一階段的新學校後,有許多課程要補習,原有的課堂學習方式出現不適應症狀等等。顯然,高一階段的課堂教學改革必須緊密跟進,必須與低階段的課堂教學自然銜接,這樣才能促進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才能真正促進人才的培養。小學與初中階段之間也存在這類問題。這里也涉及到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
第四、在教學內容上,從教材的選編到具體教學環節內容的安排仍然是:上級規定什麼就是什麼,教師說了算,學生沒有發言權、沒有參與的被動局面。這無疑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提高。
第五、在教學改革中,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高考與素質教育對立,表現為課堂教學中只講考試的內容,以考試的效果評價課堂教學,忽視學生的全面素質的提高。這種教學即使有較強的效果,也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通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找到解決課堂教學上的諸多問題和環節存在的困惑的辦法,可以尋求到或構築起具有可操作的既符合時代要求,又帶有學校特色的、民主與創新型的、有利於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的課堂教學方案、辦法或模式。為如何通過課堂教學這一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學生的素質,提供可行性強、實踐性強的參考和借鑒依據。這一課題的研究還可以取得另外兩個收獲:
(1)端正教師開展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科研工作中的務實態度,為學校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研究型教師提供經驗。
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是通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研究,成為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直接參與者。教師通過教育科研尋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可行性的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同時也在實踐的探討和反思中促進自身的成長。抓住本課題的研究,推動全體教師向務實性的研究型教師方向提高,反過來又可促進對學生的素質教育。
(2) 探索總結以「求真務實」的科研為導向,促進學校以課堂教學為中心,重視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提高整體辦學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經驗。
學校堅持以「求真務實」的科研為導向,從國際國內大背景出發,立足本地本校實際,通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的研究」課題的立項,採取邊研究、邊實踐、邊改革的做法,達到帶動全面工作提高學校實施素質教育辦學水平的目標。還可藉此辦出學校的特色,摸索出創建實施素質教育形勢下的教學特色、課堂教學特色學校的經驗和模式。
總之,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入開展課程教學改革,積極倡導「以人為本」「育人為本」的今天,我們提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這一課題,組織全國范圍的學校進行研究,不僅具有很強的現實性、針對性,是現實的需要;而且勢必會產生強大的輻射作用,形成一套系統的適應新課程改革需要的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課堂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以及一批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可行性強的模式在內的研究成果。

④ 探究式教學

下面就壓強這一概念的教學來說明我在教學中是如何加強概念教學與實驗探究教學的。 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產生壓強,壓強對於初中學生學習難度比較大,原因是,壓強的知識比較抽象,特別是液體壓力的知識需要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本單元知識又需要綜合運用力的概念、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識;解釋有關現象、解答問題需要一定的分析表達能力。而且固體、液體、氣體的壓強量度和測量方法等都各不相同,是中學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概念,屬於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它與生活、生產有密切的關系,為了讓學生能深刻理解壓強的有關知識,我在教學中做到了以下幾點。一、進行比較與歸納,加強物理概念的教學1.壓力與重力的區別與聯系。在講解壓力概念時,為了讓學生把壓力與重力區分開來,我採用了對比教學法。讓學生認識到壓力與重力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力,壓力不一定由物體的重力產生的,但將一個物體放在水平支撐面靜止時,物體對支撐面的壓力大小與物體重力的大小相等,講解時通過畫力的示意圖舉例說明。如:手用力往牆上按圖釘,牆壁受圖釘尖的壓力,壓力方向與牆面垂直。施力者是圖釘,受力者是牆壁,與圖釘受重力大小無關。還可用列表說明,如:以放置在斜面上的質量為m的木塊對斜面產生的壓力為例,說明這兩個力的區別。施力物體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力的方向力的大小力的性質重力地球木塊重心豎直向下mg引力壓力木塊斜面斜面垂直於斜面向下小於mg彈力 因此,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體,對桌面產生的壓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本身重量大小的事實,僅說明壓力在數值上等於物體的重力,方向相同,不能把它們混為一談。 學完了固體、液體、氣體的壓強之後,學生對於公式P=ρgh與P=F/S的應用經常會混淆,不理解各自的適用范圍。所以跟學生分析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有助於學生對於公式與原理的理解,以便能正確的解決實際問題。(1)公式P=ρgh中的壓強是液體由於自身重力產生的壓強,它不包括液體受到的外加壓強。因而此公式是液體壓強公式。由公式可知,液體的內部壓強只與液體的密度、液體的深度有關,而跟液體的體積、液體的質量無關。由於液體有流動性,能夠傳遞壓強,因而液體壓強規律與固體壓強不同,分析問題時必須考慮其各自的特殊入情入理。我們可採用列表對比、類比分析問題的研究方法,分析下面一下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對前後知識的聯系、分析問題的方法。 如將盛一定量液體的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對桌面產生的壓力、壓強,與液體對容器底產生的壓力、壓強是否一定相等(容器重不計)。請看下錶:作用對象產生原因壓力的大小壓強的大小對水平桌面容器和液體都受重力作用 等於容器和水所受的總重,與受力面積無關。計算方法:F=G與容器和水所受重力有關,與受力面積有關。計算方法:p=F/S對容器底液體受重力,液體能傳遞壓強 不一定等於液體重,與液體的壓強、底面積有關。柱體:F=G上小下大:F>G上大下小:F<G計算方法:F=pS=ρghS與液體密度、深度有關,與容器形狀、底面積無關。計算方法:p=ρgh 由上表可知,求固體壓力和壓強時一般先求壓力再求壓強,而求液體壓力和壓強時,一般先求壓強再求壓力。懂得了這個求解順序,再加上對公式意義的理解,以後碰到此類問題時,出錯幾率大大降低了。(2)公式P=ρgh的適用范圍 這個公式只適用於計算靜止液體的壓強,不適用於計算固體壓強。盡管有時固體產生的壓強恰好等於ρgh 。例如,將一密度均勻的高為h的長方體或圓柱體鐵塊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壓強為P=F/S=ρgV/S=ρghS/S=ρgh ,但這只是一種特殊情況,不能由此認為固體由於自身所受策略而產生的對支撐物的壓強都可以用p=ρgh來計算。(3)公式P=ρgh與P=F/S的關系公式P=F/S是壓強的定義式,也是壓強的決定式。無論是固體、液體或氣體,它都是適用,是普遍用的公式。而P=ρgh是結合液體具體情況,利用P=F/S推導出來的,它只適用於計算液體的壓強。能否用公式P=ρgh計算大氣壓強呢?由於液體很難被壓縮,液體的體積不易改變,因而容器內的液體自上而下,其密度都是相同的。由於氣體是可以被壓縮的,氣體的體積容易改變,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外加壓強增大時,它的體積將縮小,氣體密度要增大,所以,在大氣層內不同高度的地方,空氣的密度不一樣,靠近地面的空氣密度比較大,越高的地方空氣的密度越小。由於大氣層中空氣的密度不均勻,因此不能用p=ρgh計算大氣層中某一高度的大氣壓強。通過以上的分析與比較,學生對於固體、液體、氣體的壓強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分析問題時就能依原理和公式來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技能和方法。二、加強實驗與探究,重視科學方法的教學 我在教學中盡量多安排探究性學習活動,雖然學校的器材缺乏,分組實驗很難開展,但我一定會盡量的多利用身邊的器材給學生做許多的演示實驗,同時將實驗進行改進,盡量讓學生自己動手用身邊的器材進行一些實驗探究。做演示實驗時,實驗的過程仍然遵循實驗探究的環節,多數程序要求學生來共同完成。在實驗教學中,我的教學程序是: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歸納分析──得出結論──交流與評估──應用與延伸。 比如,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首先通過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了解什麼是壓力,知道壓力可以產生一定的作用效果,然後再讓學生進行猜想。「猜想」是一種科學研究方法,在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猜想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躍的成分,所以平時我很重視這一環節的教學。先讓學生的思維進行擴大和發散,充分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但是為了防止學生胡亂猜想,還要讓學生說出猜想的理由,這樣能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從而能讓探究活動順利進行。學生的猜想因素有許多,比如:壓力、重力、質量、受力面積、體積等因素。然後我再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與篩選,合並與歸納,最後得出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有關。 猜想之後,再讓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在設計實驗前向學生強調「控制變數法」的科學方法,「控制變數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究問題的科學方法。也是我們教學中的重點。當一個物理量與幾個因素有關時,我們一般是分別研究這個物理量與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再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這樣就必須在研究物理量同其中一個因素之間的關系時,將另外幾個因素人為地控制起來,使它們保持不變,以便觀察和研究該物理量與這個因素之間的關系,這就是「控制變數法」。有了這種科學的思想,學生的實驗設計是沒有太大的難度的。即先保持受力不變,改變壓力的大小,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之間的關系,然後再保持壓力不變,改變受力面積大小,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之間的關系。 壓力作用效果如何觀察呢?力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物理量,如何把壓力的作用效果顯示出來呢?這里又涉及到一個「轉換法」的科學方法的教學。所謂「轉換法」,主要是指在保證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將不可見、不易見的現象轉換成可見、易見的現象;將陌生、復雜的問題轉換成熟悉、簡單的問題;將難以測量或測準的物理量轉換為能夠測量或測準的物理量的方法。要把壓力的作用效果顯示出來,也就是要讓壓力的作用效果比較顯著,那麼在選擇被壓物體(支持物)的時候應該怎麼選擇呢?學生一下子就會想到,要選擇比較松軟的表面來做支持面,比如沙子、海綿、軟泡沫、麵粉甚至肌肉等。 實驗前期的工作都做好了之後,就可以選擇適當的器材進行實驗了,在實驗觀察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的就能順利的得出實驗結論。三、重視拓展與應用,引導學生創新 實驗結論得出後,讓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分別指出實驗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還可以進行怎樣的改進?比如做完以上實驗,有一個學生提出「課本上改變壓力是通過改變物體的重力來實現的,我覺得這里容易讓我們將壓力與重力混淆。我覺得在這個實驗里,只需要在木塊表面加壓力,然後觀察在壓力增大的情況下,海綿是不是凹陷得更深,即可得出結論。」學生的創造精神得到充分體現。然後我再問學生,除了剛才的實驗,你還能通過身邊的器材設計一些小實驗來探究這個問題嗎?許多學生想到了這種方法:將鉛筆削尖的一頭壓在手指上,手會感到疼痛;然後增大壓力,疼痛感覺加強,手指凹陷得更深,從而說明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然後我趁機問學生,如何探究「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呢?學生通過思考一般能想到方法:用兩只手的食指分別壓住鉛筆兩端,由於此時兩只手對鉛筆的壓力相等(二力平衡),而兩只手指的受力面積不同,通過兩個手指的不同感覺,即能得出實驗結果了。所以在遇到「如果在超市買了米的時候,你會想哪些辦法來減小方便袋對手的壓強?」的問題時,學生就能迎刃而解了,一是將米分裝兩袋來減小壓力;二是在袋與手之間墊上一塊布來增大受力面積。 除了在課堂上做實驗外,我還適當的補充一些課外活動,如調查研究、實驗探究、小製作等等。例如:調查研究生活中跟增大或減小壓強有關的事例、調查研究大氣壓的變化與天氣的關系;實驗探究測算自己對地面的壓強;自製水氣壓計等。通過這些拓展,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體現了學習物理知識的重要性。

⑤ 探究式教學的特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慾望
探究式教學的載體與核心是問題,學習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探究式教學的出發點是設定需要解答的問題,這是進一步探究的起點。從教學的角度講,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精心考量,提出難度適度、邏輯合理的問題。
二、開放課堂,發掘自主探究潛能
在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進行實驗探究。這是教學的關鍵步驟,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擬定合理的研究計劃,選擇恰當的方法。同時,要求教師提供一定的實驗條件或必要的資料,由學生自己動手去實驗或者查閱,來尋求問題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設。這時,教師起到一個組織者的角色,指導、規范學生的探索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由單個學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師將學生分組來完成。要注意培養學生尋求合作的團隊精神。經過探究過程,學生要把自己的實驗過程或者查閱的資料進行總結梳理,得出自己的結論和解釋。不同的學生或者團隊可以就同一問題提出不同的解釋或看法。他們要能夠將自己的結論清楚地表達出來,大家共同探討。
三、適時點撥,誘導探究的方向
教師為了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學生不明白時可適當點撥,誘導探究的方向
四、課堂上合作探究,訓練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新事物。因此,必須正處理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的關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讓學生漫無邊際去探究,也不能過多牽引。 1、交流自學成果。在課堂上,讓學生交流自學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維相互碰撞,努力撞擊出創造思維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也可以讓學生先在四人小組交流,然後派代表在全班匯報 2、合作學習,探究疑難。讓學生對「交流成果」環節中所提出的問題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認識進行討論,在合作學習中大膽質疑解疑。討論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同桌互幫,四人小組研討,全班辯論等,為學生充分表現、合作、競爭搭建舞台,使教師指導和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傳授知識和解決問題相結合,單一性思考和求異性思維相結合。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於誘導。如:「你認為他說得對嗎?為什麼?」「對他的回答你滿意嗎?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等等,把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討論中,教師要做到:(1)要密切關注討論的進程和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和引導;(2)要發現多種結論,特別注意和自己備課時不一致的結論,變教案為學案;(3)要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及時發現優點,特別是善於捕捉後進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討論要使學生思維碰撞,閃現思維火花,激發表現欲,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
五、課後留創新作業,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興趣,課後,教師布置的作業要改革,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1、留因材施教的作業。教師要客觀看待學生身上存在的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留作業應做到因材施教,採用按能力分組、分層、適度布置作業。如學習了課文後,我設計三個層次的作業(1)自由讀你喜歡的段落,抄寫課後詞語;(2)摘抄並背誦你認為優美的詞語,喜歡畫畫的同學還可以畫一幅山水畫;(3)寫讀後感或請你當一回導游寫一段導游詞。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選擇其中的一項來完成。這樣,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訓練,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提高了學生自覺主動地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2、留課外閱讀的作業。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最有意義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課外閱讀的作業,不但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而且能促進學生積累詞語,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3、留寫日記的作業。日記是學生暢談自己喜、怒、哀、樂的廣闊天地,是學生訴說心裡話、觀察社會、評頭論足的陣地,學生在寫日記時覺得有話可寫、樂寫、想寫。留寫日記的作業,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持之以恆,學生的寫作水平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4、留想像的作業。亞里士多德指出:「想像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善於創造必須善於想像。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捕捉課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華和突出主題的地方,鼓勵學生發散、變通,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興趣。如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於是,我讓學生在課後充分發揮想像力。

⑥ 探究式教學法是什麼

探究式教學法就是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引導專學生接觸各屬種問題的新奇現象,去尋找問題的因果關系,從而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採用各種方法去做探究性的實驗活動,從中得出結論。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上課,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學生認識客觀事物的指導者,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獨立創造,這不僅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發展,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獨創精神的發展。

⑦ 探究式教學具有哪幾個方面和特徵

探究性學習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實破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得知識,激發情趣,掌握程序與方法。

探究性學習的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探究性學習自主性
探究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心來展開教學過程。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中以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經過積極的探索和發現、親身的體驗與實踐,以自己的方式將知識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並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探究性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利於塑造學生獨立的人格品質,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實踐性
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主線展開教學過程的。學生藉助於一定的手段,運用多種感官,通過自己的主體活動,在做中學,使得學生的實踐活動貫穿於學習活動的始終。探究性學習特別強調學生的感知、操作和語言等外部的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交融、統一,使認知活動建立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用學習主體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習者的發展。
過程性
探究性學習追求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和諧統一,接受學習重視學習的結果,探究性學習更加關注學習的過程。探究性學習非常注重學習過程中潛在的教育因素,它強調盡可能地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知識的發現、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盡可能地像科學家那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經歷一個完整的科學研究過程,體驗發現知識、再創知識的創新過程。
開放性
探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很靈活的,沒有像知識目標那樣明確具體的要求和水平。探究性學習在內容上是開放的,在探究結果的要求上是開放的。探究性學習打破了傳統教學在統一規定下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大膽創新、實現自我超越的學習環境。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大膽地懷疑,提出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對不同的結果進行分析,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閱讀全文

與探究式教學策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